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精选8篇)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篇1

[ 作者: | 更新时间: 2006-7-27 17:17:17 | 文章来源: ]

根据省建设厅《湖北建设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武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局在认真总结全市建设事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今后五年建设事业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事业发展全局,切实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宜居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培植产业支撑,努力增强集聚能力,把武穴市建设成为“总体布局合理,现代气息浓郁,村镇风貌独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城市形象美观,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中等规模现代化城市。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城市规模

“十一五”期末,计划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5%,其中,武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

(二)具体指标

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道路铺装率达到90%,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处理率达到80%,居民生活用电保障率达到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客运车辆12标台,城区规划房屋拆迁6万平方米,补偿资金3000万元,城区实行规范化物业管理小区率达到95%以上。建筑业动力装备率3千瓦/人,技术装备率5000元/人,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总产值的6%。道路、供水、排水、园林、环卫、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主要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镇区供水普及率65%。镇区住宅小区、工业小区或商贸小区基础设施完善。梅川镇加快向小城市发展,其它建制镇争创特色明星镇,全市30%的行政村力争建成整洁亮丽的新农村。

(三)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将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载体,逐步完成十大建设工程,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现代化的中等规模城市。具体建设工程如下:

一是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工程计划投资8000万元,全面配套城市道路,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市道路格局,其中刊江大道西段工程投资3000万元,完成道路及排水绿化设施;投资5000万元,贯通月塘路、广济大道、玉湖路、粮食路、21号路、凤凰路等路段,硬化主干道15公里。

二是供水改造工程。对自来水二厂进行扩建改造,日新增供水能力3万吨,实现供水能力6万吨,改造、建设供水管道84公里,在官桥新增一座加压泵站,满足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需要。

三是排水疏通工程。尽快完成第四期排水工程,重点解决龙港路以东、民主路以西、刊江大道以南、广济大道以北地区的排水问题,完善城区排水体系,对区域内的三条污水港进行改造。该项目排水服务面积1.38平方公里,排水方式以分流制为主,管网总长1万米,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

四是启动杨林新区建设。按照省政府2002年批复的《武穴市城市总体规划》,抓紧杨林新区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杨林新区建设,以市行政中心为牵引,新建市政广场,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五是小区建设工程。编制一批小区建设规划,重点高标准开发建设大桥小区、饶之美小区、张博也小区、李顶武小区等8-10个小区。规划控制改造老城区,加大对旧城区的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逐步建设力度,将旧城区建成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居住宽松的多个高标准小区。各镇也要建有50户以上的小区1—2个,同时,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在新老城区开发建设中,发挥建筑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六是管道管网工程。继续加快城区液化气管道安装工程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项目规划设计能力为日供气20吨,服务能力为5万户,15—25万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用5年时间完成。对老城区的各种管网建设实行地下经营建设,新区建设按照地上建设与地下管网建设同步进行。

七是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一座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填埋总量为500万m3,日处理垃圾能力达200吨,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建成一座粪便处理厂,用于处理未排入污水管网的粪便设施。新建2座车辆进城冲洗站,保证入城车辆清洁卫生。新建80座水冲式公厕和8座垃圾中转站,购置8台封闭垃圾清运车,3台吸粪车,6台洒水车和200台三轮式保洁车、650个果皮箱,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

八是污水处理厂工程。基本解决城区工业、生活污水对“一湖两港”(武山湖、东港、西港)及长江水体造成的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规模为日产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总投资7200万元。

九是“美湖工程”。以武山湖风景区为依托,以武石大道快速公路为连接线,加快武山湖沿湖堤防道路建设,加强武山湖水质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

十是绿化工程。在绿化布局上做到新建一场、绿化两路、治理三港、建设四园、美化五点,即:积极参与行政中心市政广场筹建工作,精心设计绿化方案,努力将其建成精品工程;高质量绿化18号路和刊江大道至石佛寺路段绿化工程;治理东港、下官港和西港,沿港建设绿化带,使污水港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扩建药圣公园,建设滨江公园、杨林公园和月湖公园;在城区建设五处街头景点(即永宁大道与明珠路交叉处西北角和东北角、广济大道与玉湖路交叉处东北角、广济大道以北城西气站以西地块、北川路与玉湖路交叉口西南角、天宝路与景阳路交叉地块西南角)。龙潭公园将通过招商引资,逐年更换现有小型陈旧游乐设备,增设新型游乐项目,进一步优化市民游园环境。同时加强外滩规划控制建设,使其成为城区多功能的市民休闲长廊。

(四)建筑房地产业

加快我市建筑业的振兴和发展,使之成为武穴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十一五”期末,组建1家一级建筑施工总承包大型集团企业,5家二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多家三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和多家劳务、租赁等专业承包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左右,生产能力、队伍素质、工程质量明显提高,项目报建率、公开招标率、工程质量合格率均达100%,优良品率达35%以上,年完成建安产值6亿元,年实现利税1500万元。年利润总额800万元,年人均劳动生产率2万元。同时,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力度,在确保直管公房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国有直管公房保值增值。全面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城市房屋拆迁等相关行业管

理力度。从严加强规划,有效整合勘察设计、监理机构,提高建筑设计、监理水平。

三、改革方向和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事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黄冈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建设事业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大建设行业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制

1、进一步理顺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十一五”期间出台一系列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使城市建设管理规范有序。

2、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发挥土地储备中心作用,采取“公司制”方式,建立自筹、自用、自还的城市建设投资机制,盘活基础设施配套存量资产,鼓励私营资本进入城市建设。落实建设项目异地绿化制度,推动城市绿化向纵深发展。

3、加快建设行业价格改革步伐,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建行业价格体系。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尽快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公交、垃圾清运处理等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应的收费办法,并根据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原则,体现供求关系,使其达到合理的价格和利润水平。

4、深化建设行业企事业改革,建立现代建设行业企业制度。完成全市市政公用单位、建筑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改制工作,建立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全过程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勘察设计咨询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市经营,重点盘活土地存量和固定资产存量,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市政工程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这类企业的数量,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建设行业管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1、完成市域体系规划编制。确定科学的城市、村镇发展规模,提高规划对城、镇、村建设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老城区建设项目“门槛”,建立储备金制度,滚动改造开发老城区,通过规划调控,使城市建设向新区聚集。建立规划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加大规划执法和宣传力度,提高城市规划依法行政水平。完成城市基础性测量工作,编制各类建设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和统筹兼顾,做到近、中、远结合,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培育和规范建设市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发展工程建设中介服务组织,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的执行和工程技术标准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建立和健全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文件审查、建筑材料制品质量认证、施工监理、质量检验和安全监督在内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消除工程质量通病,使工程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力推进禁止实心粘土砖,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整合市域内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安装力量,大力开拓市内外建筑市场;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施业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形成有序竞争机制,提高建筑业技术装备水平,使建筑业成为带动武穴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3、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下大力气抓好国有直管公房安全管理,排除安全隐患,确

保公房使用安全;对破、旧国有直管公房实行整片、联合开发,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新建小区一律推行规范化物业管理,对旧住宅区通过清理整顿,妥善处理遗留问题,使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同步推进,对住宅组团,零星住宅楼,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继续规范房地产交易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管理秩序,建立规范、高效的房地产交易大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房交会、房展,加快房地产市场流通;完善房地产交易规划,严格实行房地产交易申报和备案制度,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跟踪管理,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意见书制度、项目资本金制度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制度,建立商品房预售款监督机制;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资格管理,大力开展“放心中介”创建活动;加大房地产市场监察力度,从严查处商品房开发中的私下交易、合同欺诈、面积缩水、重复抵押、多头出售、虚假广告等违规行为,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城市管理 提升城市品位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精干的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公用设施、交通秩序的综合治理,落实好“门前四包”、“庭院三包”责任制和路段长负责制,抓好城市长效管理。加大城区“三港”的清淤整治和占道经营的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档次和水平。认真贯彻城市公交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以国营公交为主体的公交客运,积极稳妥地发展的士客运,切实搞好城市客运车辆总量控制,加强城市客运交通的监督管理,确保城市客运市场有序发展。加强对市政公用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城市道路、路灯、园林绿化设施侵占、损坏、迁移等审批手续,搞好公用设施的维修养护与管理,提高完好率。

(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加强镇区建设,提高镇区功能。“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楚天杯”、“大别山杯”创建活动为主线,全面构建以武穴城区为中心,以田镇、龙坪、石佛寺为组团的中等城市框架,建立完善以梅川、龙坪、花桥为重点,以余川、大金、石佛寺、四望、大法寺、田镇、万丈湖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各镇区建设努力实现七个一:即一个行政区、一个商贸区、一个居住区、一个工业基地、一个小公园、一条文明示范街、一处供水设施。到2010年,全市各镇处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镇区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 90%,绿化覆盖率达 30%,人均道路面积达6平方米,污水和垃圾得到处理。实现“123”目标,即1个全国示范镇、2个全省示范镇、3个黄冈市示范镇。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篇2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事业总体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谋长远、求突破,在夯实科研条件,培育科研队伍,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环境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了科技发展能力,大大加快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事业总体呈现“低位高速增长”态势。科技进步各项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后,科技竞争力相对薄弱。根据2006—201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5—2010年,山西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1.43%,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提高了14.8%,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提高了5.76%,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8.82%,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高了17.79%,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了10.84%,达到44.58%。横向比较看,山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标排在全国20位左右,与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和辽宁等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中西部18个省(市、区)中也仅处于中等水平,见第46页图1。

加快科技机构建设步伐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机构、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全省科研条件,有效增强了整体创新能力,加快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2010年,全省拥有各类研究机构636个,其中:科研院所172个、高校87个、企业355个、其他研究机构22个[2];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级农业综合试验站28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8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个、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12个、农村信息化基地1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30个,有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科技孵化器、1个大学科技园和1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跻身国家级行列,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建成六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文献资源数据总量达到15.2 TB,自然科技资源数量达到26 857份,拥有单台价值1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1 007台(套),专业技术创新平台数量约30个,不锈钢、煤化工、环境、农业、林业、地震、人口卫生等专题数据库投入运行,集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信息、创业企业孵化等于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顺利开通。

主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厅牵头,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提高全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作用、建立多层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鼓励高校建立重点实验室,鼓励科研院所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拓展科技中介服务范围和扩大科技中介机构数量,鼓励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培育发展产业园区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指导和管理,成立了领导协调机构与专家咨询机构,设计了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构体系,建立了指导体系、实施体系及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科研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都少,远低于全国水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占全国的比例都很低。2009年,全省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全国的0.72%,其R&D人员占全国的2.14%,R&D经费占1.60%,R&D项目占1.04%,开办研发机构占0.87%,申请专利占0.68%,完成新产品产值占1.11%,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0.96%。随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逐步深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平台资源补充与更新的可持续性、资源社会化共享与资源建设服务收益的矛盾等隐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影响平台运行效果。

笔者建议继续加快科技机构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扩大机构数量,提升科研装备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

大力引进、培养科技人才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通过实施“‘百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33人才工程”“科技招才引智工程”等,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带动壮大了全省科技人才队伍,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010年,全省拥有“两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选11人,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4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0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 793人;全省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4.6万人/a,比2005年增长了67.45%,复合增长率为10.86%/a,见图2[3,4]。

主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全省强化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先后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西省“十一五”人才开发规划纲要》《山西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办法》和《关于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晋创业的若干规定》等30余项科技人才政策。狠抓优秀人才引进,通过海外留学人才项目洽谈会、定期在京举办大型招才引智活动等形式,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11个国家的近100名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引进了近6 000名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库,推行了重大项目和领域首席专家制度,选拔、培养了近10 000名优秀人才。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对接平台,组织了“院士专家山西行”“清华博士服务月”和“中国青年企业家山西行”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先后邀请到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首的200多位院士、300多位青年博士深入山西省重点企业,开展有关对接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合作。

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才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重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本土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相对不足。人才分布不合理,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创新人才密度和素质偏低,制约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人才管理实践存在不合理因素,政府给予高层次人才更多的是直接的荣誉和物质奖励,而通过完善法律法规间接创造条件,使其从市场和社会中获得回报的还很少。人才开发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人才待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笔者建议优化人才政策环境,留住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区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确立全新理念,正确处理资本投资与人才投资的关系。

科技投入逐年加大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随着山西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科技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省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为全省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地资金支持,见图3。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到20.12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04%;比2005年增长了208.59%,年复合增长率为25.28%。随着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全省R&D经费持续增长。2010年,全省R&D经费达到89.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00%;比2005年增长240.71%,年复合增长率为27.78%。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R&D经费分别占全省的82.99%,9.49%和6.98%;企业R&D经费比2005年增长了290.12%,年复合增长率为31.29%,科研院所年复合增长率为17.61%,高校年复合增长率为14.83%[5,6]。企业已成为全省R&D经费投入的主体,且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见图4。

主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厅积极构建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广泛吸引包括企业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民间资本参与全省R&D活动;同时,将科技金融作为引导和放大社会R&D经费投入的重要抓手。2007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了8亿元“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这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推动山西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地资金保障;对促进山西科技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9年,中信、浦发、交通3家银行累计为山西省15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贷款9.5亿元。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逐步建立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并重的科技税收政策体系,加强对R&D活动的间接资金支持,有效鼓励和带动了全省R&D活动。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享受税收优惠达4亿多元。

存在问题。

从纵向比较来看,“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全省财政科技拨款、R&D经费投入相对不足。2006—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和R&D经费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R&D经费投入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差距较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0.23%,严重不足。社会资金投入R&D活动的渠道不畅、载体不健全。

笔者建议继续引导企业加大R&D活动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政策逐步完善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将构建科技创新良好氛围摆在重要位置,着力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氛围,通过逐步完善科技政策,不断优化科研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先后制定了《山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山西省科普工作规划纲要(2009—2010年)》等,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决定》《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等“1+3+10”系列文件,以及《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西省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修订了《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山西省专利实施和保护条例》和《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等,极大地促进和振奋了全省的科技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有效推动了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主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厅不断加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有关政策落实力度,通过充分发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社会各界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根据2009年对全省99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6家享受到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占调查企业的57%,累计抵扣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0.03亿元,少交企业所得税6.98亿元。2007年,山西省科技厅牵头制定出台了《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山西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政府优先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促进自主创新产品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政府采购要优先考虑自主创新、节能、节水和环保的认证产品,进一步推动了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开展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存在问题。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有关政策覆盖广、措施实、力度大。但是,政府对政策实施指导不够,有关部门的职责不清楚,科技部门作为贯彻执行的主体之一,缺乏硬性手段,调控能力较弱。宣传培训力度不够,部分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科技人员对政策的了解不够,没能很好地用好政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分析不及时,未能客观地反馈政策执行情况[7]。

笔者建议加快优化支撑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狠抓落实已出台的科技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强有关政策的监督、检查和调查,确保落实到位和及时完善。

参考文献

[1]田野,陈劭锋.“九五”期间中国西部地区科技能力的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6):103-105.

[2]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统计局.2011山西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M].太原:太原年鉴社出版社,2011.

[3]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统计局.2009山西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M].太原:太原年鉴社出版社,2009.

[4]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统计局.2006山西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M].太原:太原年鉴社出版社,2006.

[5]李巍,董建忠.山西省10年科技投入态势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4):102-104.

[6]蒋兴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64-68.

“十一五”利好腾达建设 篇3

股票代码:600512

所属行业: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

低估理由:

A.基建领域因可预期的巨额投资而最值得关注;

B.腾达建设经过长期下跌后,跌幅超过50%,与企业预期的成长性不对称。

走牛预期:

A.股权分置方案,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股份总计为1320万股,占非流通股的13.24%;

B.预计公司2006年建筑施工业务收入将增长15%以上,预计2006年公司的净利润将在7500万左右,每股收益为0.48元;

C.腾达建设良好的经营策略(修路兼收过桥费)使净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同行业企业,居首位。

采样时间:2006—03—13

行业前景可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建设投资的迅猛增长,2003年投资增速达到42.9%,2004年虽然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打压下,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05年的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在2004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在4000—5000亿元/年的投资规模。

2006年建筑行业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基建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因可预期的巨额投资而最值得关注:

首先,市政工程和公路设施作为社会公益产品,其投入者是实施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或由政府特许的商业投资机构,资金来源有保障。这是建筑业内其他专业市场难以具备的优势;

其次,市政和公路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缺乏流通性和替代性,并受规划的严格控制,其市场准入和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需要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新成立的公司要打开市场难度较大;

再者,市政和公路工程产品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呈现出从特大城市向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传递的特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及小城镇在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相当落后,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综合几方面的因素,虽然市场竞争激烈,多数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步降低,但那些具有显著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仍有能力保持利润率水平的稳定增长。腾达建设属于施工作业能力强、施工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化企业,必将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头筹。

市场表现优秀

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是国家投资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公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需求将显著增加,巨额投资和良好的经营策略(修路兼收过桥费)将促使腾达建设一飞冲天。

腾达建设主营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施工等业务,目前具备建设部认定的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牙口公路路基工程、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家具有两项总承包资质的民营企业。

按照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的统计,腾达建设的净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同行业企业,居首位。公司资产规模与建筑业其他企业相比较小,但施工产值名列前五名,利润总额跻身四强。

年报显示: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为13.7亿元和6173万元,较2004年同期分别增长14.91%和5.32%;每股收益0.39元。建筑施工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占全部主营收入的97%以上,另外两块能够为公司带来赢利的资产分别为台州市路桥至泽国至太平一级公路和钱江四桥的经营。

腾达建设以往主业是在江浙一带做公路市政建设,从2006年起,它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2005年12月,腾达建设斥资7.65亿元取得杭州市钱江四桥20年的经营权,虽然当年仅实现利润14万元,但腾达建设每年获取的补偿费为7960万元。

算起来,腾达建设在20年内可获得总计15.92亿元的补偿费,扣除资金利息成本之后的净利润约3.4亿元,每年约1700万元,相当于腾达建设2005年净利润的27%。以目前该公司股本计算,可以增加每股收益0.1064元;同时,钱江四桥桥身的广告经营权归腾达建设,桥身的广告价值将随车流量的增长而增长。2005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幅增至1.27亿元(2004年同期为-236万元),盈利质量更为坚实。

严重低估理由

腾达建设经过长期下跌后,跌幅超过50%,但它分红却是超大方,并且其良好的成长性受到了许多投资者的关注。

2006年3月6日,腾达建设公布股权分置的改革方案,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票将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2.2股股票,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股份总计为1320万股,占非流通股的13.24%。

方案实施前,流通股股东持有37.56%的股份,非流通股股东持有62.44%股份;方案实施后,流通股股东持有45.83%的股份,非流通股股东持有54.17%的股份。公司的对价支付比例在3月15日复牌前有小幅提高。但考虑到公司的股本结构特点(总股本15973万股,流通A股6000万股),非流通股股东在对价支付上做出较大让利。

根据价值评估系统的测算,其合理价位应在8.32~9.20元之间,而目前腾达建设股价仅为5.75元,公司股价被大幅低估。按照目前的股价市盈率为11倍,考虑股改对价后将不足10倍,我们给与“优势一l”的评级。

后市走牛支撑

对于公司2006年的经营,我们的看法是:

1.天津将继上海、浙江后成为公司下一个战略重点,预计“十一五”期间天津将投资400亿元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的建设。保守预计,公司2006年建筑施工业务收入也将增长10%以上;

2.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可能维持在12%左右,综合考量,公司2006年的建筑施工业务净利将增长10%左右;

3.公司2005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幅增至1.27亿(2004年同期为-236万),公司目前的盈利质量更为坚实,这反应公司更加重视对账款的回收;

4.路泽平公路收费稳定,对净利润贡献为500万左右;

5.钱江四桥将贡献800万左右的利润;

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篇4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特编制###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把握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有利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财源项目建设,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为从根本上实现财政状况好转,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推进“四个换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深化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DD坚持全党抓企业,着力构筑工业强县。以工业为主导,突出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动骨干企业实现新跨越,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宽松环境,优化政策,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促进小型企业集群化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工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DD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提高经济外向化水平。全力推进招商引资。落实责任目标,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服务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扩增县域经济总量。

DD坚持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县域经济民营化水平。围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土地、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进一步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DD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创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多方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三、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推进“四个换位”为切入点,突出“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产业抓企业,全民招商招大商,增强财力壮实力”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为重点,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全力扩增县域经济总量。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壮大畜牧经济总量,提高种植业标准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壮大食品、陶瓷等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着力提升第三产业,进一步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财政供给能力,全面推进现代公共财政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第一个财源建设五年规划完成情况

至,第一个财源建设五年规划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为166,437万元,20预计完成232,300万元,增加65,863万元,平均增长7.9%。

2、全口径财政收入:

20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839万元,年预计完成6,309万元,增加470万元,平均增长1.6%。

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5%,2007年预计占GDP比重为2.72%,比2000年下降0.78%。

4、一般预算收入:

200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89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3,199万元,减少190万元,平均下降1.12%。

5、地方分享税收收入:

2000年分享税收收入为2,405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2,010万元,减少395万元,平均下降3.3%。

6、骨干企业财源项目对财政贡献率:

煤矿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团、股份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为统揽,紧密围绕矿井生产经营中心,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为目的,突出抓好党组织建设、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全面促进矿井“双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2、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必须始终坚持以“三贴近”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奋斗目标

紧紧围绕提高矿井的文明程度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性发展机制和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1、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完成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和安排的任务,进一步理顺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2、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重点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加强对职工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落实文明公约、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职工违法犯罪率降低到控制指标以下。

3、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党委成员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党支部成员文化程度逐步达到中专以上,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发展工作进一步壮大。

4、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富有成效。保持提高文明煤矿创建水平,基层区队全面达到公司级创建标准,把创建活动不断向井下延伸,使井下主要硐室、提升运输大巷达到公司级创建标准,进一步提高矿井的文明程度和知名度,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5、思想政治工作形成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政工机构精干、高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所创新,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政工队伍中有60%以上的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各项工作任务得到落实。

6、科教卫生事业有较快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职工培训每年达到计划目标,党校、高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毕业人数达到100人以上。计划生育“三率”保持在指标以内。

7、企业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企业精神、企业形象有明确定位,逐步建塑起具有华亭煤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喜闻乐见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8、职工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设,人均收入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和职工政治学习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修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与时俱进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培养和树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

(二)坚持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全面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1、开展以“

3、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井建设,坚持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循环型经济之路。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共同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1、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格局,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实现“两个文明”同步快速发展。

2、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各级班子的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严格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指标,以指标的完成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4、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

(二)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政工人员的素质。政工人员待遇应与同级行政人员一致,政工干部和行政干部要定期进行岗位交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 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鸡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精神,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红星乡位于鸡西市区近郊,201国道、鸡恒公路横穿乡域境内。全乡总覆盖面积8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36亩,果树面积5250亩。现有农业户4,045户、农业人口15,569口人。共有8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乡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中心,以优化农村产业布局为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并举,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把我乡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发展、创新机制原则。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解决红星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政府管理体制、多元投融资体制以及用人机制、市场机制等。

2、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乡村经济为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3、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前瞻性,使规划能够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同时,坚持规划一步到位,严格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4、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带动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分级负责,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对全乡8个村区别不同情况,划分不同类型,确定不同建设内容和标准,不搞一刀切。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红星村、朝阳村,先行试点,抓好典型示范。对基础较差、难度较大的西太村、红太村,加大扶贫开发和帮扶力度,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形式,不搞攀比,不强求一律,不包办代替,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

(一)建设标准

做到“八新一好”

1、发展新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的村要大力培育优质绿色食品产业。绿色食品监测面积占70;绿色食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50以上;农业作业标准化达80以上;新技术推广应用五项以上;科技示范户10户以上。以养殖为主的村,畜牧业(含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畜牧综合服务室达到标准化;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剩余劳动力转化率达到90以上;非农经济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

2、建设新项目

每个村新上产值100万元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个以上。新上产值50万元以上,利润5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以上。

3、创建新机制

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健全“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建立健全农村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4、培育新风尚

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户”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稳定,治保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健全,有防火防盗措施,达到平安村标准。无超计划生育问题,无黄、赌、毒行为,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不赡养老人和弃婴现象,无歧视妇女儿童案件。

5、营造新环境

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规模养殖小区、牧场、大户的畜禽实现舍饲圈养,村内道路宽阔笔直,硬化,石砌边沟。

6、创造新生活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让农

民逐步享受国民待遇。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贫困户基本脱贫。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和医疗急救网络比较完善,农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广播电视、农业信息村村通;村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

(7)建立新组织

围绕本村优势主导产业,成立各类专业协会,组建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

立标准化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

(8)培养新农民

每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1-2项农业新技术;获绿色证书的农民达10以上;具有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民达20以上;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不超过3;有一名以上大专院校毕业生。

(9)建设好班子

切实提高乡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能力,激发农村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在基层党支部中实施党建目标管理制度和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任、离任于一体,认真实行目标考核、民主评议制度,大力推进“双投”选举制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党组织标准,提高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满意度。

(二)发展目标

1、乡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2;乡财政总收入达到3436万元,年均递增12;全部化解村级债务,村集体积累达到50万元。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专业协会、致富联合体数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个产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近郊区域经济结构。

2、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6505元,年均递增12。住房砖瓦化率达95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50的农村劳动力转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村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0.3、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80;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适龄农民养老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行财政供养;特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9年教育,并获得生活补贴;全面解决农村无房和危房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7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享受生活补助,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5,98的自然屯实现了通水泥路;有线电视、宽带和电话入户率“十一五”末分别达到95、20和80;农村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农民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4、环境综合整治达到新水平。采取旧村整治、新村建设等办法,使70的行政村完成“四改四清”(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和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建设任务。农村标准化厕所建设达到90;村级道路绿化率达90,家庭庭院绿化率达90;各村设立流动垃圾车,背街、巷道无残存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5,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力争达到100,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80;乡村道路实现硬化、绿化、美化、净化。

5、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100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有新提高,村级财务、政务公开率达到100,100的村达到区级以上的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85的村建成文明和谐村,65的农户达到“文明户”标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治安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成功率达到96,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6以上,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减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农村社会稳定。

四、重点工程和具体任务

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实施5项重点工程建设,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实施5项工程

1、实施绿色食品生产和畜牧业进档升级工程

(1)绿色食品生产。优化全乡农业种植结构,培育青玉米、蔬菜、果品三大产业。扩充规模,更新品种,增加收入。“十一五”期末,全乡青玉米种植面积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123苹果面积4000亩,梨面积3000亩。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三大产业产值实现0.7亿元。

(2)畜牧业生产。充分依托养牛小区和高金集团龙头企业,以现有的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为中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牛、猪”经济。“十一五”期末,全乡肉牛饲养量达1万头,生猪饲养量达5万头。牧业产值实现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2、实施农副产品提质增效工程

充分依托新北方食品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将现有4个杂粮加工厂、30个煎饼加工厂、3个青玉米速冻加工厂、3500亩果树基地组建成集团。“十一五”期末,集团下设四个分公司,分别是“青玉米加工销售分公司、杂粮加工销售分公司、煎饼加工销售分公司、果品生产销售分公司,统一使用“聚缘村”品牌,提高包装档次,增加“原”字号产品附加值。产品要从现有占据北方市场的现状下,逐步向南方延伸,销售收入实现1亿元。

3、实施乡村个体私营经济提速增效工程

利用闲置厂房,闲置土地,面向社会广泛招商,引进环保企业入村,盘活闲置资产增加村级积累。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私营企业,对已形成的朝阳工业小区、红星沙发小区、红星木材加工厂等工、商、运、建、服私营企业要从政策、法规等方面加强宣传,指导,确保全乡私营企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末,全乡个体私营业户达1500户,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4、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程

全乡现有劳动力6300人,其中,务农劳动力2000人,其余为剩余劳动力,要不定期组织剩余劳动力参加引导型和技能型培训,保证每名剩余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务工技能,引导剩余劳动力到乡镇企业或域外企业就业。“十一五”期末,全乡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达90以上。

5、实施规范小城镇建设工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大村屯房屋建设规划,坚决杜绝私搭、乱建事件发生;要加大投入,新建农民文化体育场所,倡导全民健身,全乡每个村至少要新建一处文化体育休闲广场;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二)具体任务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示范园区建设上,不断推动种养殖结构的优化组合。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5个园区。分别是鸡兴村青玉米种植园区,朝阳、红星、西太果树生产园区,红太、东太蔬菜园区,朝阳、仁和、东太、西太养牛园区,红胜、前进、红星、朝阳4个千头养猪园区。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品牌创立上,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三品三创”工程(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积极引进新品种,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品质结构和市场结构。提高青玉米、大煎饼、小杂粮、果品等特色产品的包装质量和水平,叫响“聚缘村”农字号产品品牌;在强化服务上,要依托养牛、养猪、养鸡等专业协会,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要加快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共服务实体,充分挖掘和开发土地、林地、水面、山体等资源,加强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集体收入。

2、加快实现工业强乡,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构建工业平台。坚持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主动融入全区工业发展布局,加快乡村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现有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创造一个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使企业安心生产,壮大规模,带动和扶持乡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每个行政村要新上产值10万元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个以上,新上产值50万元以上、利润5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到2010年末,新增个体工商户500余户,平均每年发展个体工商户100余户。

3、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塑造新型乡村。按照区里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近郊优势,抓好全乡8个村的管理与整治,努力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着重围绕区里的重点建设项目,配合抓好东太民营开发区建设,协助做好失地村民的安置工作,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使之尽快成为乡域的一大亮点。要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聚居发展,远郊村有计划地推动轮换新建。同时,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要搞好环境整治。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村道路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红星村、红胜村、前进村、鸡兴村的水泥路面建设。抓好“三清二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实行“三区分离”(即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相分离),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

4、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保障体制。在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公共财政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民覆盖步伐,使得公共服务更多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西太、朝阳、红星、红胜4个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问题,计划投资100万元,治理4个小流域侵蚀沟8条,4000延米,砌筑石谷坊100座,土谷坊150座,削坡植树5000棵,从源头上解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问题。为了抗旱保收,计划投资100万元,在全乡8个行政村,无灌溉能力的地块打机电深井15眼,各类小井100眼,灌溉及坐水种面积1万亩。在农村公路建设上,要投入770万元新修红星、红胜、朝阳等村道路30.5公里,到十一五期末,农村道路建设全部实现标准化。在生态沼气建设上,要新建标准化沼气池1200余个;要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实施“121”工程(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人,就业和劳务输出2000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00名),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充分就业;要建立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依托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农村各类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抓好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点建设,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5、推进文明素质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化农民培训体制改革,完善培训网络,重点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加速培养新型农民。要实施乡村干部培训工程。建立党员和农村干部轮训制度,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成为“三农”工作的明白人、党的政策的宣讲人、致富增收的带头人。要实施农民教育引导工程。开展“全民读书、健康创业”活动,培养知识型农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以正确的观点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奠定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文明教育,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村居民自觉接受现代文明;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要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设施和队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对村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全面提升村级教育水平。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村级文化室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推动农村科技、信息和文明建设进程。要建立健全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途径,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健全保洁、绿化、道路养护等专职队伍,提高农村各类公共设施管护水平,巩固建设成果。

6、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农村和谐发展新秩序。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村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逐步实行农村管理社区化、治安巡逻保安化、矛盾调处超前化,依法协调和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7、深化农村改革,有效整合资源。认真落实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扩大对农村的覆盖面,即从全面扶持为主向支持重点村转变,从支持农业生产为主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重转变,从支持第一产业为主向支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要深化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农村投入机制。整合项目工程,捆绑使用资金。每年确定的重点村定在哪里,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工作力量就集中到哪里。要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深化农村经济组织方式、土地流转等配套改革,精简乡村人员,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让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农村竞相迸发,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

五、推进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陶忠良、乡长王立山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李霞、副乡长孙绪帮、赵晓光担任,成员由各有关站办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负责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履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2、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乡规划指导,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措施制定、情况调度、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党政办、农技站、水利站、财政所、文化卫生站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工程,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扎实推进。

3、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各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4、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搞好服务。要把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物、物力、财力到位,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禄劝金融“十一五”发展回眸 篇7

这五年,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五年,我国取消了延续征收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实行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五年,我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五年,我们实现了两岸三通……中国正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过去五年,禄劝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禄劝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禄劝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54, 301万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32亿元(预计),增长了108%;财政税收成倍增长,财政税收由2005年末的9, 196万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34, 028万元,增长了270%;工业快速发展,引进各类项目101个,协议投资118亿元,外资项目5个,协议投资5, 190万美元;城镇化发展加快,县城面积由2005年末的1.8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末的4.78平方公里,扩大了2.6倍,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五年,禄劝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货币政策,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自身机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工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了禄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2010年末全县拥有金融营业机构33个,金融从业人员390人,拥有各项存款39亿元,各项贷款28亿元。五年时间的存贷款增加额超过之前55年的余额。

一、以主人翁精神溶入禄劝经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地方工业化发展进程

禄劝金融机构独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机构撤销后,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家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家机构又各有经营范围、经营重点、经营战略,虽然在同一地,但经营侧重各不相同,没有经营上的竞争环境和竞争需求,尽管如此,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还是站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引进项目,特别是对县域大型项目的信贷支持,很好地承接了中东部工业产业的转移发展工作,彻底改变了禄劝工业基础面貌,为禄劝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年间累计向当地电力等工业建设领域和中小企业投入信贷资金15亿元。

二、扩大内需,提振县域房地产市场,推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开发是禄劝城镇化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也是改变住房需求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为此,各金融机构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积极支持房地产业和县域城镇化建设,使禄劝县城和农村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五年间,禄劝金融机构共向房地产业和以住房为主的个人消费领域投入贷款8亿元。

三、城市发展不忘农村,积极开展惠农金融服务,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业农村是禄劝最大的特点和基础,离开这个基础,禄劝的经济社会就难以平稳发展。五年间,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加大对县域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使县域烟草种植、生猪养殖等支柱产业得以长足发展。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还积极推出惠农卡业务,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四、金融运行平稳,各项业务飞速发展

五年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140, 551万元,增加到2010年末394, 811万元,增加了254, 260万元,增长180.9%,其间2007年10月各项存款突破20亿元;2009年6月突破30亿无大关。各项贷款余额由76, 023万元,到2010年末269, 960万元,增加193, 937万元,增长255.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81, 566万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208, 660万元,增长155.82%,其间2007年1月突破10亿元;2010年7月突破20亿元大关,全县人均储蓄存款从1318元增加到4393元。企业存款余额由32, 338万元,增加到84, 210万元,增长160.41%。完成了农村信用社县级统一法人体制改革,把农村信用社建成了县级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完成了农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拓宽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成立了禄劝邮政储蓄银行;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

五、信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

结合禄劝地方投资环境建设,金融机构加大了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同时开展企业和农户以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以个人身份证为系统为平台的人民银行个人信息数据库,接入了所有具有身份证信息的个人信用信息;人民银行企业信息数据库收集企业信息290多户。农村信用社建立的农户经济档案信息达到了全县农户数的55%,其中惠农卡户8100户;农业银行惠农卡建档19300户;普及了公务卡。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宣传,公民信用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信用状况大为改善。

六、支付结算日新月异,资金流动加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使大额支付时间以秒计算,加速了资金流动,提高了资金流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支票影印系统开通,使支票在全国范围内得以通用;财税库横向联网的实现,从根本上加速了财政资源的集中和运用效能,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

八机构纵论“十一五规划” 篇8

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就需要政策方面更多的支持,例如更市场化的配置、公共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调整以及政府行政能力的强化。

首先大幅度提高成品油价格必然会节约能源的使用,但可能使低收入者受到更大的伤害;高排量轿车税率的提高和能源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对小排量汽车的需求,但由于安全方面的原因,也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相关投资。其次增加能源税和大幅度提高能源价格必然带来公共交通的兴起和城市的集中,前者将带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设备需求的扩大,后者将带来城市土地价格的进一步升值和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最后提高污染税和强化征收会带来工厂向农村或较落后地区的搬迁,从而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集中于生活和娱乐领域,更加集中于提供服务功能;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会带来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从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农产品的价格就会因此下降,最终财政补贴却流向城市居民。

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政策通常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所以,政府能否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

中金公司:贫富差距难以缩小

相对以前,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又具备了它的新特点:首次使用了“规划”而非“计划”二字,显示政府力图发挥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努力,体现政府对经济管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的转变。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包括在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分配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大工作与改革的力度。政府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近期个人所得税将有所调整,包括提高起征点与改革征管体制。加强征管力度、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等财政政策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是消费总量受影响的幅度比较小。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除了靠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外,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是重要前提,而后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毕竟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9.2%,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消费的份额却高达37%。另外低收入者的消费结构的变化要远远慢于高收入群体。因此,针对缩小贫富差距的这一举措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海通证券:能源竞争面临更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粗放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的。而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需求仍然在进一步扩大,从1995年起中国已经从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而且逆差不断扩大。重要资源的短缺会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国际上,进入21世纪后更多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阶段,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加速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的大量进口,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未来中国在全球能源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维持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触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至少还需要15年时间。通过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我国经济将初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泰君安:产业政策导向调整

“十一五”规划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一些战略性框架的形成是一次重要的飞跃。如首次运用人均GDP目标代替目标总量、首次提出单位耗能目标、高度强调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的产业政策导向也将出现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或新的动向。尤其是自主创新和装备工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从而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汽车产业消费政策发生变化,这无疑将使现有汽车产业格局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从经济起飞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在他们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都证券:行政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十一五”规划较以前更为务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中计划和行政因素逐渐被削弱,想要取得更为突出和实际的成绩,指定发展规划,明确大方向的发展路线会来得更为实际,也更为科学。其次,经济发展由“增长至上”向“质量为先”转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更加有利于今后的持续性发展,8%的增长速度比较理想。二是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性调整和改变贸易战略。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快;政府将在输配电、铁路、地铁上加大投资;同时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提高消费与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增收的措施力度有望加大。

最后,关注“十一五”规划中的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领域改革刻不容缓,它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也是方向指导能否成功的保障。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关注经济领域政策变动的同时,还要关注行政体制领域的改革,这将是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措施。

天相:优质券商将获益

“十一五”规划的提出给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在资源方面,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它的需求在未来五年将持续增长。但由于有色金属行业又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该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和环保要求的约束,技术设备先进、环保设备齐全的企业将得到重点发展。再者,有色金属的可循环性可以降低能耗和污染,因此,再生金属业是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机械行业方面,重点是振兴装备制造业,预计未来国家将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将加大扶持力度,具备品牌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得到发展。

金融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可能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入股金融机构的比例,同时将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因此,金融机构将面临盈利提升的机会,其中优质券商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条件,而只有风险控制良好和逐步开辟新的盈利能力的银行才能覆盖不良贷款并获得更大的盈利。

此外,基础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是未来投资的重点,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等行业仍有发展空间。

同时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再生资源、“三网融合”中的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会迎来重要发展期。

中信证券:旅游业发展荆棘密布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首先旅游业发展具备有利条件,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带来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发展旅游将成为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之一;中国和平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世界旅游业发展形势对我国有利。这些都将带动中国旅游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机会。

当然,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入境旅游面临竞争更加激烈,出境旅游新发展引发诸多新问题,国内旅游低层次增长方式面临挑战,旅游法规建设滞后,旅游产业深层次矛盾凸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整体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利用 “十一五”规划提供的良好机会解决上述矛盾,才能实现2010年全国旅游业创汇426亿美元的预计目标。

渤海证券:化工新材料有投资机会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武穴市2013年水果产销情况09-24

上一篇:低碳与环保装修下一篇:学校超市人员管理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