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篇1

2009年9月1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

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乡规划,是指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

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

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乡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综合考虑人口和资源因素,以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乡建设规模和时序,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优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适应国防建设、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需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

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 城乡土地开发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规

划管理。

机场、铁路、公路等专门性规划必须符合城乡规划。

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应当与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证制度。

第六条 德州市城市规划局(以下称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管全

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负责德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的统一管理工作,负责德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及其他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保护区域、跨县区的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编制、审批等工作;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各县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其派出机构依照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内规划的管理工作。第七条 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业务上接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指导。

第八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依法承担本行

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有关工作。

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

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国土、环保、建设、房管、城管执法、公安、交通、水

利、工商、供电、电信、文物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好规划管理工作。

第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对重要的城乡规

划进行审议,其审议意见作为市(县)人民政府决策的依据。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

算,并予以保证。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一条 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科学合理

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应当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资源、人文因素、居民生活和经济发

展的需要,对城乡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以提高城乡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乡景观艺术水平。

(四)确定合理的城镇发展布局、规模,引导城乡协调发展;

(五)维护社会公平,体现公众意志,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六)符合防火、防爆、抗震、防洪、卫生、治安、交通管理、人

民防空建设等要求;

(七)镇、乡规划应当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二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设计单

位承担;不得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编制城乡规划。

第十三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采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可的城乡勘

察、测量以及气象等其它必要的基础资料。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必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城乡规划 的强制性标准和程序,以国家和省颁布的城乡规划技术规范及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本市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为主要技术依据。

第十五条 城乡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 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具体地块的建设用地范围和性质、开发强度、空间布局管理,应当包括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出入口方位及专项规划的要求等指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交

通组织方案和设计、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管线综合和竖向规划设计等。

第十六条 德州市城乡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市

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山东省人民政府审批;县级市城乡总体规划由县级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德州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山东省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七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办事处)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德州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八条 县(市)所辖的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九条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城乡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二十条 县(市)范围内的乡规划、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

织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德州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应当符合德州市城市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所在区人民政府审查,报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二十一条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需要编制的各类行业专项规划,由

有关部门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按规

定权限由市或县人民政府审批,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也可以由建设单位根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重要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按规定权限由市或县人民政府审批,其他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三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

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

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二十四条 下列规划,应当经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

(一)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德州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

划;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

(三)各项专业规划;

(四)其他重要规划。

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在审议前款所列的各项规划前,应将规划内容公开展示,并通过专家咨询、座谈会、听证会或论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得擅自编制、修改和废止已批准的城乡规划。确需变更的,必须有利于提高城乡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凡涉及重大变更的应按审批权限重新报批。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六条 城乡规划区内的土地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第二十七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核发按建设项目计划审批权限

实行分级规划管理。

(一)县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县人

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二)跨县区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三)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四)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城

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五)中央各部门、公司审批的小型和限额以下的建设项目,由市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六)国家审批的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由市城乡规划主

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报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按下列程序办理:

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

门提交下列材料,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一)书面申请;

(二)拟建项目情况说明;

(三)经相应资质单位测绘的现状地形图;(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城乡规划的,核发选址意见书;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并书面答复和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一年内,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核准文件未获批准或又未申请延期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即行失效,确需延期的,应在期满一个月前,向核发机关申请延期,延长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三十一条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办理

划拨土地批准手续前,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书面申请;

(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三)经相应资质单位测绘的现状地形图;(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城

乡规划及相关规定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提出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对不符合的,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给予书面答复。第三十二条 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出让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规划条件应当包括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面积;使用性质、容积

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控制指标、主要出入口方位、绿地率和须配置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各类规划控制线、建筑界线。规划条件可以提出包括出让地块范围内应当由建设单位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用地面积及其他相关要求。

第三十三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下列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书面申请;

(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四)经相应资质单位测绘的现状地形图。

法律、法规对部分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交通影响、地质灾害、消

防、抗震、防雷、防洪等有明确要求的,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书面审查意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相

关要求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的,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给予书面答复。

第三十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不得变更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第三十五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符合法定转让条件进行转让的,受让

方应当执行原出让合同中规定的规划设计条件,并由受让方持转让合同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换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应当附有原出让合同中的各项规划要求及附图,原出让合同中的规划设计条件不得擅自变更。

第三十六条 在办理出让、转让建设用地过程中,如需改变用地界

限和用地位置的,须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变更手续。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用地手续后,用地单位应将相关文件报送城

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六个月内未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即行失效,确需延期的,应在期满一个月前,向核发机关申请延期,延长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三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严格控制临时使用建设用地。

确需临时使用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用地规划审批手续。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核发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决定。

临时建设用地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应当

在期满三十日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延长使用期限只能一次,并不得超过一年。临时建设用地使用期满,使用单位应当无条件清场退地。

临时建设用地不得转让、出租、抵押或者擅自改变使用性质,不得

用于建设永久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第三十九条 在实施城乡规划过程中,根据城乡发展和公共利益需要调整用地的,应当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调整用地所涉及区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

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四十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建设的,须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

批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各县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由各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并核发建设工

程规划许可证。

跨县区的建设项目以及机场、重要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存区、城

市水源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风景名胜区等规划控制区域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第四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当持下列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领

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书面申请;

(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三)建设工程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四)经相应测绘资质单位测绘的现状地形图;

(五)经相应资质单位审核论证的规划(建筑)方案;(六)经相应图纸审查资质单位审查的建设工程施工图纸;

(七)规划批前公示合格通知书等规划公示证明;(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相

关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的,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给予书面答复。

第四十三条 在县(市)所辖的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

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件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 简易建设工程是指配合市政、园林工程等建设的建筑

小品和雕塑;单独建设的围墙、大门;两层以下、建筑面积二百平方米以内的民用建设工程。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简易建设工程建设的,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有关部门批准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件、现状地形图及建筑方案等,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核发建

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决定。

第四十五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建设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建设

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使用土地的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书面申请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核发临时建

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决定,并在核发的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注明使用期限。

临时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应当在期满三十日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延长使用期限只能一次,并不得超过一年。临时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期满,建设单位应当自行拆除,并清理场地。

第四十六条 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或者建

筑方案应当作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附件。

第四十七条 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有关规范

标准和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设计单位不得承揽无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划条件或设计要求的工程设计。

第四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

附件的要求组织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件。

第四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日起一年

内依法取得施工许可证件,逾期未取得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五十条 建设、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进行建设和施工,全面完成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经批准的设计文件,确需变更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

第五十一条 建筑高度二十四米以下的建筑物与北侧住宅建筑的建

筑间距,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确定日照间距系数。

建筑高度二十四米以上的建筑物与北侧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或者

国家强制性标准对日照有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与南侧建筑物之间的建筑间距,应当通过日照分析综合确定。第五十二条 沿用地界线布置的建筑物、构筑物退让地界的距离应当符合消防、防空、抗震、防雷、防洪、卫生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并按照规划要求与用地界线外的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合理分摊建筑间距。

第五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毗邻各类规划控制

线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合理退让规划控制线。

建筑物、构筑物需同时退让各类规划控制线的,应当以退让距离中

最大距离为准。

第五十四条 地上建筑物附属的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建设范围不得

超出其用地界线,并依法退让各类规划控制线,但人防工程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第五十五条 毗邻机场、气象台(站)、地震台(站)、电台、电视台

和通讯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应当在净空、视距、传输、抗干扰、隐蔽伪装等方面符合其专业控制要求。

第五十六条 分期建设的居住类建设项目,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应

当与住宅建设同步完成。未能同步完成的,对相应的住宅建筑不予进行竣工规划核实。第五十七条 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方案审定前与建设项目的工程放、验线后,应当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批前与批后公示牌。公示牌一般需载有以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及主要指标;(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名称;

(三)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和立面效果图;(四)投诉、举报受理途径和单位;

(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内容。

第五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建设工程开工前,必须向城乡规划

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放线、验线、验槽。经验线合格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签发验线合格通知书;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其不得开工。

第五十九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向城乡规划主

管部门申请竣工规划核实,合适的内容应当与规划许可证审批的内容一致,包括:建筑的总平面位置、层数、高度、立面、使用性质和建筑规模;用地范围内和代征地范围内应当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拆除情况;绿地规划实施情况;单体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地下管线工程应当在覆盖前进行规划核实。对未经规划竣工核实或者虽经规划竣工核实但没有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合格证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给予办理产权登记、营业执照等手续。

第六十条 建筑物的使用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的使用

性质。需要变更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应当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办理有关手续,申请重新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

第六十一条 建筑立面和屋面以及围墙、建筑小品、各类构筑物的

外装修设计及装饰材料色彩的选用,应当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六十二条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物,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立面

形式或者在建筑立面重新开设门、窗、洞等,确需改变的,应当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六十三条 城乡规划的修改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

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办理。

第六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法定程序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

(一)因总体规划修改对城镇布局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二)规划实施中经组织编制机关组织论证认为确需修改并经原审批机关审查同意的;

(三)因实施涉及公共利益的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需要修改的;(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规划

条件的,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现状地形图,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自重新提出规划条件之日起二十日内将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法公示。

第六十六条 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

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如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的修改原因、修改草案依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七日。

第六十七条 位于城市重要地块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在审批时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外立面造型、色彩和灯饰、户外广告、牌匾的设置等有明确规划要求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依法办理规划变更手续。

第六章 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六十八条 市政工程是指:(一)道路。主要包括:

1、规划区内的公路、道路、桥梁、隧道、涵洞、人行过街天桥及交

通性绿地、交通管理设施等;

2、铁路:铁路干线、支线、专用线及场站;

3、广场、停车场;

(二)管道工程。主要包括:

1、供水管道:输水、配水管道及其他专用供水管道;

2、排水管道:雨水、污水管道,雨污合流管道及排水沟渠;

3、燃气、热力管道;

4、特殊管道:气体、油料、化工等管道,排灰(渣)管道;(三)线路工程。主要包括:

1、电力线路:输电、配电线路,电车线路及照明线路;

2、电讯线路:有线通讯导管、电缆,电台、雷达,专用广播和其他

有线、无线电讯通路;

(四)抗震、防震工程;(五)人防工程:地下人防工程设施、地下通道、地沟;(六)防洪设施:城市河道、堤坝、护岸等;(七)公园、城市绿地;(八)夜景亮化工程;

(九)环境卫生、环境保护设施;(十)城市发展需要的其他市政工程;(十一)上列市政工程的附属设施。

第六十九条 凡有道路管线工程建设任务的单位,应在每年十二月

底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报下一的道路管线工程建设计划。

第七十条 各类市政工程建设,应符合规划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技术

规范的要求。

第七十一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市政工程必须经批准,取

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建设。市政工程竣工后,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参与竣工核实,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合格证,方可办理产权登记、营业执照等手续。

第七十二条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其规划区内市政工

程建设的规划审批事项。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铁路站线、道路广场、桥梁隧洞、人防坑道、堤防驳岸、公交场站、给水、排水、燃气、热力、输油管道和电力、电信、电车馈(触)线路以及微波通道、无线电台站、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工程设施的,应当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

第七十三条 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须按照下列程序申请

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地形图以及其他有关文件,向城乡规划

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申请;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提出规划设计要求及管线线由走

向;

(三)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根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设计要求委

托设计,设计后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设计文件和图纸;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设计文件和图纸设计方案,划定红线

图,确定线由位置;

(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市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七十四条 地下工程覆土前,建设单位或个人须向当地城乡规划

主管部门申请复验,复验无误后方可进行覆土。涉及易燃、易爆、有毒、强腐蚀性等地下工程,还须获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后,方可覆土。

第七十五条 城市主要道路设计应同时进行无障碍设计。在道路红

线范围内,除按规划须在路侧设置的公用设施外,不得设置任何建筑物、构筑物。

第七十六条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应当根据城市开发建设需要,按照综合协调、超前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和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进行。城市建设有关管理部门在安排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项目时,应当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同步建设。

第七十七条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因特殊情况暂时不能按照规划

修建需在局部地段临时修建的,必须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七章 村镇规划管理

第七十八条 制定和实施村镇规划,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必须遵守本办法。但国家征用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村镇,是指村庄、乡和建制镇(以下简称镇)。本办法所称村镇规划,是指一定时期内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

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本办法所称村镇规划区,是指村镇建成区和因村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村镇规划区分为村庄规划区、乡规划区和镇规划区。

第七十九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管市城市规划区内的村镇规划

管理工作,各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各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城市规划区内村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按照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

执行。

第八十条 编制村镇规划,必须按照《村镇规划标准》和《建制镇

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有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相协调。

第八十一条 村镇规划包括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乡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

村镇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中划

定。

镇详细规划应当在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镇驻地的各项建设。

其主要内容包括: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用地规模,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地段建设的具体安排。

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和建设用地发展规模,建设用

地范围,住宅、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用地的布局,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等。

第八十二条 乡(镇)总体规划期限:近期规划为5年,远期规划

一般为15-20年。

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第八十三条 乡(镇)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村民讨论同意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八十四条 村镇规划经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公布。第八十五条 经批准的村镇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和

变更。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村镇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第八十六条 在村镇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路边店等必须符合村镇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阻挠和拖延规划的实施。

第八十七条 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必须按照《村庄和集

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办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批准手续,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

第八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村镇规划区外进行各类建设。

确需建设的,其位置须由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决定,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规划建设审批手续。

第八十九条 建设、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任何单位和

个人均不得擅自更改设计图纸,确需变更的,须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并出具变更设计通知单或者图纸。

第九十条 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建设单

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批准并定位验线后,方可开工。

农(居)民建房,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

批准并定位验线后,方可开工。第九十一条 未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村镇规划区内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使用期满后,使用单位或个人应当

自行拆除。

第九十二条 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的单位,应当按规定缴

纳基础设施配套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必须专项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九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

应当加强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档案的管理工作。

村镇规划和各类建设项目的档案由乡(镇)人民政府保管,重要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分别保管。

第九十四条 未设镇的国营农场场部、国营林场场部及其基层居民

点的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国营农场、国营林场主管部门负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八章 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九十五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

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查询制度,依法公布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发情况,使利害关系人知晓城乡规划管理有关事项。

第九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

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当自接到举报或者控告之日起十日内组织核查、处理;对不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接受举报或者控告、受理移交举报或者控告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控告人保密。

第九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违反

城乡规划管理的行为,对立案查处情况、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及其执行情况,应当分别自立案之日、决定送达之日和执行完毕之日起七日内告知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依法立案查处的违法建设项目,在其立案查处

后至行政处罚执行完毕前,不得办理任何规划手续,并应当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建设行为提供技术支持。

第九十八条 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

告知有关资质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并可以向社会公告:

(一)超越资质进行设计的;

(二)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条件的单位进行设计的;

(三)拒不履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进行建设活动的。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

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

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

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履行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

示执法证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九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时、在监督检查和查处

违反城乡规划管理的行为时,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第一○○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一○一条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乡

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二)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

未依法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二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的或者未按照建设工

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的罚款。第一○三条 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擅自建设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

第一○四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一○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在建设工程竣工核实后六个月内

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核实资料的,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六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

执行公务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一○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超越法定职权或者违反法定

程序审批建设用地、建设项目的,其批准文件、证件无效,由发放上述批准文件、证件的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对其负责人和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第一○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章 附则

第一○九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

则。

第一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调查表形式对杭州市各区、县(市) 免疫规划接种点冷链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每个区、县(市)每年进行2次调查,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每次抽查每个区、县(市)至少一家免疫规划接种点,以统一的冷链调查表进行调查,按照卫生部相关性标准要求[1]检查冰箱、速冻器是否专用,安装是否符合要求,疫苗存放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放私人物品,冰排冻制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测温记录情况。由13个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职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参与调查。

2 结果

2.1 目前杭州市免疫规划接种点冷链设备以普通家用冰箱为主,还有冷藏包、冰排等,个别也免疫规划接种点有速冻器。设备均有专人管理,冰箱内基本清洁卫生。

2.2 2004-2008年进行10次冷链检查,共检查冰箱、速冻器321只,被抽查到的单位冷链设备都能正常使用,免疫规划专用为99.38%,疫苗存放符合要求97.51%,安装符合要求96.26%。测温记录符合要求89.41%,冰排冻制符合要求97.82%,私物存放率1.25%。见表1。

2.3 免疫规划接种点冷链设备管理上,城区与郊县相比,疫苗存放符合要求上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0.0007,P>0.05)。安装符合要求上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31,P>0.05)。测温记录符合要求上,城区好于郊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见表2。

3 讨论

冷链是计划免疫的“生命线”,它维系着疫苗贮藏 、运输质量,关系到儿童免疫接种的效果[2]。冷链管理则是保证冷链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杭州市通过每年进行2次冷链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达到冷链管理的较好状态。

杭州市2004-2008年进行10次冷链检查,发现了一些问题:①有的地方冷链设备老化,免疫规划接种点配备冰箱还是1984或1985年配备的设备,设备锈蚀,密封装置老化,设备需要维修和更新。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专职维修人员、维修工具和器材欠缺,如不及时增加冷链设备,存在局部断链的潜在危险。部分冷链管理人员现有的防保知识不能满足需要,虽经组织培训,但仍不能对冷链设备进行合理、科学的使用和管理。加之有的防保人员思想觉悟不高,没有管理经验,造成管理方法欠妥,人员职责不明,造成冷链设备档案不全,测温记录不及时。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到杭州市的冷链管理工作。②城市流动人口使杭州市各免疫规划接种点服务对象增加,且随着疫苗品种的不断增加,现有财政对计免的投入已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基层预防保健组织为了发展与生存开展有偿服务,经营接种二类疫苗进行创收[3],使现有冷链的贮存能力不足,疫苗存放不规范,由于疫苗品种多,各种疫苗混合存放,检查中亦发现乙肝疫苗、百白破等疫苗存放时贴在箱壁上,还有整个冰箱塞的满满的,有的疫苗放在冰箱上门上。③虽然我市经过创建规范接种门诊后,接种时冷藏包的利用率大大增加,但是有的地方接种时还是直接用冰箱,一个接种日开冰箱的次数要50~60次,以至于冰箱内的温度几乎等于室温。有的地方的温度记录连续几个月都为同一温度,且与检查时的即时温度相差较大。2004-2006年有的地方国庆、五一放假时不安排人员查看免疫规划专用冷链设备,2007年后得到解决。④现阶段免疫规划冷链使用的冰箱基本都是家用普通冰箱,其温度控制的国家标准与存放疫苗的温度标准2~8℃存在差异。普通冰箱作为存放食品的设备,其冷藏室温度控制的国家标准是0~10℃,不适合放置疫苗和药品[4]。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相关问题提出如下对策。①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快制定冷链建设相关政策,制定冷链配置标准,加强设备配置合理建设。②各区、县(市)疾控中心不仅要加强自身管理,同时要做好对免疫规划接种点冷链的检查督导工作,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对冷链设施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③要健全完善冷链设备报废制度,积极提高设备的更新速度和有效使用率,建立冷链系统分级管理负责制度,建立设备档案,做好建档建帐、专人负责、专物专用。④有计划地对现有的从事疫苗和冷链管理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稳定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S].1998:14-21.

[2]闫绍宏,万寒冰,于书启.保证计划免疫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实行冷链维修基金制[J].中国计划免疫,2000,6(5):299-300.

[3]余文周,崔钢,于竟进,等.中国部份地区计划免疫工作经费合理投入分析[J].中国免疫,2005,11(5):386-391.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篇3

【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休闲农园

本文以休闲农园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学、园林规划学、区域规划理论等知识,农园区景观规划具有的动静搭配协调、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景物设计均衡稳定等特点,并且提出了新的休闲农园规划思路,有助于解决农业用地高效集约、利用难的困境,实现发展高效农业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地和谐、经济发展的目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为休闲农园的发展和规划提供有益的思考。

1.研究背景

休闲农业园是一个在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它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农耕文明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用于休闲游憩费用的绝对数量和其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大大增加,使得旅游观光等活动增加成为可能。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无序扩张,人口密度激增,绿地减少,污染增加,生活节奏过度紧张,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的出现,这都使城市居民对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更加怀念与向往。休闲农园作为一个生态、环保、优质的户外游憩活动场所,逐渐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

1.1研究现状

目前,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是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田”的空间休闲系统。郑州市周边城郊各区、县、市借助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和开发农业园区,形成了诸如植物生态园、农家休闲娱乐园、休闲垂钓园、特种养殖观赏园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园。这些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围绕“农”为主题,迎合了人们追求休闲的精神需求。

文章基于生态安全理念下,对郑州市周边乡村休闲农业园区景观建设的研究,目的是将已有的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出郑州市周边城郊乡村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现状、特点,有效避免因乡村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自然资源衰竭、资源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的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实现乡村休闲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1.2选题意义

休闲农园是农业观光活动的载体,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结合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等多种功能,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休闲农园的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对于休闲农园的研究比较薄弱,缺乏体系化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文章意在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郑州市周边城郊乡村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现状、特点,为景观规划在观光休闲农业园中的应用研究做一些理论性指导。

2.基本内容

2.1 研究主要思路

文章以休闲农园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学科理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课题项目实践,对城乡空间约束和农业景观环境背景下的休闲农园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分析,系统地总结了休闲农园的发展特点,分析了郑州市周边休闲农园景观规划具有景观设计特点,并且提出了新的休闲农园规划思路,有助于解决农业用地高效集约、利用难的困境,实现发展高效农业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地和谐、经济发展的目的。

2.2 研究过程

文章主要通过休闲农园的发展状况,国内外休闲农园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休闲农园的类型和特征。主要是对园林规划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的梳理。是具体案例分析,以郑州市周边农业园的发展规划为例,系统地分析的规划定位、规划原则、结构特征、功能分区、景观规划与植物种植设计。通过结论与讨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评述。

3.价值体现

3.1创新程度

文章与已有的同类研究相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1)课题通过选取郑州市周边农业园的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从风景园林规划的视角出发,结合多学科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促进郑州市农业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课题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休闲农园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侧重寻找和探索建立一套新的“农游合一”的农业发展模式,融合工程实践和农业发展理论,为休闲农园的发展和规划提供有益的思考。

3.2应用价值

(1)发展休闲农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扩大旅游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新的“农游合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发展高效农业。

(2)休闲农园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人口等矛盾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资源缓解人地矛盾。

(3)规划休闲农园为新的旅游产业区和集聚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打造郑州周边的天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为郑州绿城增加新的旅游名片。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吕明伟.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0-55

[2]毛帅,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的联系与区别[J].特区经济,2008,10:133-135

[3]盧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4]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2):1–10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篇4

【发布日期】2004-06-15 【生效日期】2004-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3年12月23日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4年5月28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 2004年6月15日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审议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决定对《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删去第九条第(五)项。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内容为:“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违反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的查处工作。

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违反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的查处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决定由其他行政机关负责查处城市规划违法行为的,依照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

三、第十七条改为第十八条,删去第二款。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九条,内容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的详细规划、主要干道的街景规划,其草案应当公示,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的意见。”

五、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四条,内容修改为:“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应根据使用性质、形式、日照、消防、管线敷设、用地界线等因素,依照有关规定合理确定。”

六、第五十六条改为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七条改为第五十九条,删去两条条款中“由市、县(市)、上街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内容。

七、第六十条改为第六十二条,在条款中“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后增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内容。

八、第六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内容为:“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城中村规划管理细则。”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文字和顺序作相应调整和修改。

本决定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公布。

郴州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规定 篇5

郴州市规划局 郴规发[2007]9号

郴州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规定

(试 行)

第一条 为了保障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与城市规划密切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以完善我市城市功能布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郴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与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各县(市)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的选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选址,必须符合城市用地功能布局。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选址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第四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产业项目、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原址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需要使用本单位以外土地的;需要改变本单位土地使用性质的;以及旧城改造涉及到 1 多个土地权属单位(个人)的项目;必须进行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

第五条 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在1万平方米以上,应进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再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当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在1万平方米以下(有特殊要求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等项目除外),可不进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直接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表》。

第六条 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用地性质与规划用地性质不符的(可兼容的除外),其建设项目选址应进行专门的技术方案论证比选后确定,且建设项目不得影响周边环境或不被周边环境影响。

第七条 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以外,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的建设项目选址,主要是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未经批准的园区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均不得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范围进行建设项目选址。

第八条 因特殊情况,建设用地规模较大(20公顷以上)的建设项目选址与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的,必须进行专门的规划技术论证,提交“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经专家技术论证评审后,认为确需按所选地址进行建设的,应先按法定程序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将建设项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九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实行分级审批制。国家、省发改委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省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以外的建设项目选址,由省建设厅审批。市发改委批(核)准的建设项目、市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各县(市)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以外的建设项目选址,由市规划局审批。并分级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第十条 建设项目选址由建设业主向市规划局提出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报告,市规划局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林业局等行政主管部门现场踏勘;重大建设项目应提出两个以上的选址比较方案,经初步确定选址位置后,建设业主填写“建设项目选址【定点】申请表”,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应认真调查原料、燃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交通、水源、水质、电力等建设条件;重点阐述建设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否冲突;所选择位置的周边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是否满足建设项目的要求;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是否恰当,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用地规模指标,以及规划布局意向,规划布局应经济合理和节约用地。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初步确定后,建设业主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交通影响评价等,作为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依据与附件。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应提供的资料:

1、建设项目选址【定点】申请表(1份);

2、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其它核准文件(政府融资和核准类项目); 3、1:500―1:5000【视建设规模而定】拟选址位置现状地形图【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地形图采用1998年郴州坐标系,1980年国家高程基准】(3份);

4、原址附近新增建设用地或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性质的,须提供原有土地使用权证和界址点图(复印件1份);

5、道路、管线工程选址应附线路走向方案与批复文件(1份);

6、建设单位人员编制文件或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

7、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或专业设计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1份);

8、其它相关资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等)及图文。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程序与审批:

1、经办科室审查申报的资料,组织进行现场踏勘,征求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性质、规模、所处位置的意见,提出初步选址意向方案报局业务例会。

2、局业务例会讨论研究决定,作出规划选址行政许可。建设项目选址需报省建设厅进行规划审批的,市规划局提出选址初步审查意见,报省建设厅行政许可。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从发出之日算起有效期1年,逾期尚未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也未申请延期的,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自行失效。申请延期的应在期满前1个月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六条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篇6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2015-2017)》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建设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透水铺装等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第三条 海绵城市示范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涉及相关规划建设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海绵城市示范区是指按照池州城市总体规划、可集中连片实施、示范效应明显的区域。具体范围:主城区北至清风路-沿江路、西至白洋路-黄公路、南至永明路、东至长江路-石城大道-九华山大道,面积约18.5平方公里(详见海绵城市试点市申报方案)。

第四条 坚持“块、线、点”一体化推进,分类实施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重点加快实施以平天湖、清溪河(白洋河)及其故道、水环境整治和沟塘渠生态治理、加固(改扩建)防洪排涝设施,促进城区水体循环为主的水生态、水安全系统建设;以公园、景区、广场、滨水、沿路等绿地绿廊改造提升为主的园林绿地系统建设;以透水人行道、慢车道和停车场、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为主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以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及管网改造、雨水收集回用设施为主的建筑小区系统建设;以建立城市雨洪调蓄控制系统、水环境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海绵城市软件平台为主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条 建立持续稳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投入保障机制,设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专项资金,整合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并对已划拨或出让供地的建设项目落实了海绵城市要求的给予适当奖励。

结合池州市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政府购买项目PPP试点融资经验,制定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策略,建立可操作的PPP投融资合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按照无差别原则,在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落实支持社会投资的政策。第六条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纳入投资计划,指导项目单位做好各项前期论证工作。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其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审查、规划许可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中。

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落实到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监管和维护运营管理等环节。

市水务局负责城市水利工程审批和推进工作,协调城区河湖沟渠等涉水建设相关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保障、监管等工作,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完善长效投入机制。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土地供给等相关工作,并在土地划拨、出让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

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项目纳入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市审计局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

其他部门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立项、土地、规划管理

第七条 统筹考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低影响开发设施与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将低影响开发设计贯穿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实现《池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确定的目标。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营使用。第八条 政府性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中应对低影响开发设施适宜性进行阐述明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提出低影响开发的目标及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建设规模和内容以及投资估算;在初步设计文本中应按照《导则》要求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列明低影响开发设施分部分项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材料和投资概算。市发展改革委应根据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及时组织评审、论证。

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在项目申请报告中应提出低影响开发的目标、措施、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各项社会效益满足情况。

第九条 土地划拨供地的建设项目,市城乡规划局应在选址意见书中明确其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基本要求,并纳入土地划拨条件。

土地出让供地的建设项目,市城乡规划局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其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内容和要求,并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土地已划拨或出让的建设项目,应依法通过设计变更、协商激励等方式,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要求。

第十条 项目设计招标时,业主单位应在设计招标文件中编制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要求。设计单位提供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方案应满足《导则》要求。

方案设计评审时,评审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市项目建设相关规范、《导则》等要求进行评审。

第十一条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报批文件应包括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和指标核算情况表,业主单位应委托低影响开发规划技术服务机构审查,并结合专家组评审意见,出具低影响开发设计自查结论。

市城乡规划局应根据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指标核算情况表、专家审查意见、低影响开发设计自查结论组织审查,并出具审查结论。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导则》要求,并落实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批复)意见。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按照国家、省、市项目建设相关规范和《导则》对其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审查意见书应明确低影响开发设施审查结论,对符合《导则》和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批复)意见的,由市住房城乡建委核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三条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内容部分确需变更设计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进行施工图审查,同时审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容,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其低影响开发目标。

第十四条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要求,科学合理统筹施工,相关分项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规定,监理单位应全过程监督。

第四章 竣工验收和移交

第十五条 在规划竣工核实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方案施工的,应当认定为不合格。

市住房城乡建设、市交通运输、市水务等部门在组织工程验收和备案时,对未按审查通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应当认定为不合格,不得综合验收备案,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六条 低影响开发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应随主体工程同步移交相关单位。第五章 运营管理

第十七条 市住房城乡建委应制定市场化、长效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办法,落实措施责任。市政公用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其经费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公共建筑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产权单位负责维护管理;住宅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其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管理。

第六章 其

第十八条 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等单位违反本办法的,由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依法依规给予处理。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示范区外的项目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篇7

一、机构顺畅, 设施完备, 为郑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保驾护航

好政策重在落实。郑州市在机构设置、经办管理、设施配备方面高标准起步, 实行标准“三统一”。

1. 实行专人管理, 统一经办机构。

为了更好地为全市参保居民办好事、服好务, 郑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设立“居民养老工作处”, 总体负责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工作;16个县 (市) 、区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设立“居民养老保险科”, 具体负责辖区内经办工作。191个乡镇办设立专职经办人员412名, 新密市、巩义市、荥阳市单独在乡镇办设立56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站”, 公开招录136名工作人员, 全部下派到乡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站。全市3072个村 (社区) 明确5654名村协办员或“三支一扶”大学生负责宣传发动、参保登记等工作。

2. 加强业务培训, 统一经办流程。

2008年年初, 郑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组织负责征缴、待遇、内审、财务等28名业务骨干, 通过实地调研、测算、模拟经办等方式, 编纂了《郑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实务》, 包含《经办流程》《业务表格》《档案管理》《机构代码》《工作制度》五项内容, 作为业务参考书发放到每名工作人员手中, 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有规可循, 有章可依。为打造一支“懂政策、知流程、能宣传、会操作”的经办队伍, 郑州市社保局每年定期对全市16个县 (市) 、区6000余名经办人员统一进行业务培训, 确保每名工作人员熟知政策规定和熟练操作流程。

3. 加大财政支持, 统一设施配备。

市政府投入7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为全市经办机构配备了80台电脑、60台打印机、24台自助查询一体机, 统一印制了宣传物品和业务表格, 全部下发基层。各县 (市) 、区政府投入1100多万元, 按照机构、人员、场所、设备、经费、制度“六到位”标准成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站, 配置了宣传车辆等必要的办公用品。

二、创新经办, 健全网络, 探索独具特色的“郑州模式”

“一网相通、三级经办、基金统管、业务下延”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独具特色的“郑州模式”。

1. 一网相通的系统管理。

郑州市16个县 (市) 、区经办机构与191个乡镇办使用统一的经办流程和系统软件, 市、县、乡三级经办平台之间实现专网建设。市社保局居民养老工作处依照各级经办机构工作职责, 按照“市级管理、县区复核、乡镇登记”的原则设置不同的业务权限进行管理, 实行网络化动态监管。

2. 金字塔式的经办构架。

业务经办实行“乡办、县核、市管”的“金字塔”构架, 业务实行全月经办。参保人选择缴费标准后, 制订征集计划, 参保人持《征集计划单》到银行缴费;符合享受待遇条件的参保人持系统出具的《待遇结算单》到银行签订代发协议。全市由市本级按月编制待遇拨付计划, 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当月, 系统自动将符合享受待遇条件的参保人状态进行结转, 避免出现由于参保人申报延时所造成的待遇差。

3. 市级统筹模式的基金归集。

考虑到城乡居民缴费时具有零、散、多的特殊性, 该局选择邮政、农业、建设、交通四家有实力的国有控股银行合作, 大胆创新提出征缴业务实行银行———社保实时联网的工作思路。率先实现“现金零接触”方式, 征缴、发放全部委托银行进行代收、代发, 所有业务经办人员不接触现金, 从源头确保基金安全。居民参保登记后即可到银行缴费, 建立了“碎片式缴费、拉网式归集”的基金管理办法, 缴费金额实时记入信息系统, 搭建与合作银行数据同步共享的桥梁。市社保局与银行使用纸质凭证和电子文档共同对账的“双确认制”, 确保建账、记账准确率。

三、缓解缴费高潮, 初步建立居民养老保险协议代扣工作机制

郑州市所辖12个县 (市) 、区及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符合参保条件人数达435万人。今年, 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达6个, 仅试点地区全年缴费人数就达180余万人, 月平均缴费15万人。群众得知惠民政策后, 参保积极踊跃。但是, 由于一些农村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村、镇银行网点较少, 参保居民到银行办理缴纳养老保险费业务非常困难。为彻底解决参保人缴费难题, 郑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与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签订协议, 社保经办机构以县 (区) 为单位统一制订辖区参保居民征集计划, 参保人只需到就近银行签订代扣协议, 每年从卡折中划扣当年养老保险费。代扣业务的开展, 标志着郑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工作又有了新突破, 为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创出了新思路。

四、启动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村村通”便民工程建设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加上村、镇银行网点较少, 群众参保缴费特别是每月领取养老金要跑很远的路到县里才能取款, 遇到刮风下雨或严冬酷暑天气极为不便。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郑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郑州市分行共同商定, 在全市推行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村村通”便民工程, 即为全市3027个行政村 (社区) “万村千乡”超市安装一部取款ATM机, 让广大城乡居民足不出村就能领取养老金、查询个人缴费信息等。充分利用“村村通”网点优势和现代网络技术, 创新信息化服务手段和方式, 使参保农村居民足不出村, 就能够接受到各项高质量的服务, 便捷地办理各项业务。将工作服务的范围、服务领域、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

参保人从超市“村村通”ATM机领取养老金时, 只需携带邮政储蓄银行卡, 告知超市老板所需领取的金额, 输入正确密码即可领取自己的养老金。同时, 也可刷卡在乡村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方便、快捷的支取方式已经成为城乡居民领取待遇的首选。目前, 郑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村村通”便民工程建设, 为解决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代收代发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经验。

五、宣传为引导, 彰显社会保障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做主导, 参加居保好, 社会来养老”已经成为该市城乡居民一句挂在嘴边的温馨话语。政府在社会保障工作中日益凸显的主导作用, 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相辅相成。2012年1月1日, 为切实提高群众参保续保积极性, 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凸显政府执政为民理念, 郑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实行亲情化引导, 全方位宣传。在郑州市辖区内大型立交桥、大学路主干道、机场高速公路等人流量密集、位置显著地段设立大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公益广告, 将党的惠民政策向全市居民广而告之。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 篇8

摘要:本文对居住区绿化中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布局进行 了理论探讨,结合实际,详细论证了生态园林景观在居住区绿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生态设计;景观设计

前言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一、按照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总体构思,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应以下原则:

1.考虑住宅区的布局

宅旁绿地的面积和布置方式,受居住区内建筑布置方式、建筑密度、间距大小、建筑层数以及朝向等条件所影响。一般周边式布置的建筑之间,除道路外,常形成建筑前后狭长的绿化地带。行列式建筑能使住宅争取到较好的朝向,因此是当前采用较多的住宅区规划形式。按照这种住宅楼的布置行列式地种植乔、灌木,虽能节省投资,但比较简单、呆板。近年来,很多物业化治理小区相继建成,小区内配置设施完备,并且预留了足够的绿化空间,对这种布置的住宅区多采用楼间组团绿化形式。绿化设计者应根据小区内不同的设施,将绿地自然贯穿、配置在其中,使绿化配置的更自然、协调一些。此外,还有混合式布置的建筑,点状布置的建筑,起绿地布置也应与建筑布置相协调。一般来说,建筑密度小、间距大、层数高则绿地面积大,反之则绿地面积小。

2.考虑住宅楼的采光:

宅旁绿地应当尽量集中在向阳的一侧。因为住宅楼朝南一侧往往形成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光照条件好,有利于植物生,可采用丰富的植物种类,但种植要注重不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口下也不要种植大灌木。住宅北侧日光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可将甬路、埋置管线布置在这里。绿化时,应采用耐荫植物种类。另外,在东西两侧可种植高大乔木遮挡夏日的骄阳,在西北侧可种植高大乔木以阻挡冬季的寒风。科学实验证实,乔木四周温度冬高下低,比较稳定,所以,宅间绿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乔木为主。对于那些有电线、电话线、热力、煤气管道通过,不适合种乔木的地方,为了减少尘土,调节温度,要设计种植草坪。假如住宅区靠近有空气污染的工厂或噪音很大的街道、车站、码头,则必须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设置防护林带的宽度。

3.在做住宅区绿化规划时,居住区内的生活杂务用地必须妥善予以安排

可在每幢建筑出入口四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设晒衣场;在楼道口左右两边设临时存车处;垃圾箱或垃圾堆积处要有方便的出入口,便于垃圾的清理和运输,此外还要适当隐蔽,以利观瞻;儿童后活动场所应布置在里住宅较远的地方,以保证住宅的安静。总之,在做住宅区绿化设计时,不但要实现绿化,美化的作用;还要合理布局,从而避免绿地因设计上的缺陷而遭人为破坏的结果。否则即使种了,也是由于不方便群众活动而受到破坏。

4.住宅区在绿化时,不能全部种满树木,应该预留出足够的地方设置必要的器械,设施供成人,儿童休息,娱乐。凡是设有座椅等供人休息的地方,都应种植遮荫的大乔木。

5.对于早期建成的小区,可能在绿化用地的布局上不合理或预留绿化用地不足,在小区改造过程中,水平拓展绿地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应考虑采用爬藤植物对住宅楼,围墙等进行垂直绿化。

6.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每幢建筑的前庭都规划一个开放式的小花园,每个花园的构图,布局应各有特色,使居民非凡是儿童很轻易识别自己的住所。

7.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应考虑如何利用自然生长的野草,虽然野草不太美观,但它也可起到减少尘土、净化空气的作用;何况假如能加强对野草的治理,及时修剪,那么视觉效果也不会太差。

二、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1.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城市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2.努力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3.努力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4.努力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蟲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5.努力提高景观质量

三、景观设计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满足城市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1.意境创造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1利用优美的姿态 松象征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竹象征“虚心有节”;梅象征不屈不挠,英勇坚贞的品质;柳象征强健灵活,适应环境的优点。

1.2利用丰富的色彩 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枫象征不怕艰难困苦,晚秋更红。

1.3利用沁馨的芳香 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1.4利用美的芳名 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迎春:象征欣欣向荣,大地回春。

2.植物配置

上一篇:地税局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谢谢你父亲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