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已逐渐成为学生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利用短视频,借助“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德育契机,对于德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篇1:

从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谈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摘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要求中职生具有更好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等,所以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德育模式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有必要改善中职学校的德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质置

[关键词]职业素质 德育模式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已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劳动者必须由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不仅要学会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强烈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它不仅需要教给学生职业所要求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职业院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探索具有有效性的德育方法,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塑造职业院校德育品牌、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一、关于德育模式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依靠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不可否认,德育课程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纪律法制教育,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不容置疑,自德育课程开设以来,对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技能型的劳动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历年的德育教学中,尽管我们有许多老师为讲授好该课程而废寝忘食地备教材,备学生,寻找各种典型案例资料,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气氛,这对于上好、讲好德育课程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授课老师大多数人都采用课堂教学形式来向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即使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而却不被学生所认可或接受的事实,如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老师所授内容似懂非懂,或者作认真听课的假状态或者干脆不听课而做自己的事;课程讲授完了,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深刻,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与要求。由此可见,德育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如果继续囿于旧一套的课堂教学方法,则势必是事半功倍,达不到开设德育课程的预期目标和根本目的。如果不对其改革,必将对中职教育改革严重滞后。尽管在这些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也进行了一些小打小闹的课堂教学改革,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收效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三、德育教学旧模式难以打破的原因探究

德育教學旧模式难打破,其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我们对其认识不容易,但笔者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德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

(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课堂教学是自古至今老师授业的法码,我们许多老师仍在死死地抱着它,似乎离开了它就难以授业。如果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师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彻底地变革。而不少德育课老师对德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特别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功能的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他们对德育教学,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仍留恋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师依赖性思想影响德育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尝试。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人仍停留在谋求一种“开处方式”的改革,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别人改什么,我就做什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甚至等待学校领导拿出改革方案。

(三)原有的的教学法考核模式难以突破。

德育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德育课程陈旧的考核模式,对课堂教学改革仍是很大的阻碍。比如我们在有效检测和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仍坚持传统的考核方式——笔试,所以考试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

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新的德育模式的构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地认识到中职德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认真贯彻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总体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一)加大德育课改革的力度

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强烈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1 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

德育理论课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等。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这些内容是必需的,它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作为培养适应性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教育中还应该重视高职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内容或精减、或摒弃、或更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的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它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在新形势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这个认识层面上,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不能充分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创新教育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既是创新的产物,又是创新的思想武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提高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塑造求真务实、大胆质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2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应该废止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模式,而代之以课堂自学、录像播映、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同一内容,单用口授的方式,学生听3个小时,只能理解60%;只让看,学生能理解70%;如果听、看、说并用,则能理解90%。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别处”的低效的上课方式,可以预先把每章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运用本章知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预习,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然后转向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2)具体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由教师给学生开出一系列选题,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或者成立各种学习小组,通过研讨会、演讲、论坛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校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社会实践教育合同或协议,所在单位保证按计划接纳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学校也做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劳动,以便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服务社会的能力。重视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由“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模式向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障碍,地球村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同一时刻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无法用理论吸引学生的思想,也无法用信息调动学生的眼球,结果自然是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象、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直接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形象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也更加贴近高职生此阶段思维跳跃性大、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从而因势利导,在“抬头率”提升的同时,真正使教学内容达到“入耳、人脑、人心”,最终“人行动”的效果。

(4)改革评价方式。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養。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必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有很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邵服民.关于两课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水云.对高职学生“两课”学习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3]魏文芳.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1):191

[4]马乔林.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6.

[5]季春,刘海红,金奕.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建构和途径[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江荣余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篇2:

短视频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应用的策略探究

摘要: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已逐渐成为学生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利用短视频,借助“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德育契机,对于德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短视频;抗疫;德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智能手机已成为学生学习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短视频也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以及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对学生进行的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获取的信息比德育课接受的信息所受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短视频的空前繁荣既给传统的德育讲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为自我革新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中“抗疫”题材的短视频资源,将抗击疫情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将技术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必然是信息化时代德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短视频网络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其中青年人用户是主要使用人群。调查显示36%的青少年表示观看短视频时间“每天3小时以上”,“每天1—3小时”的比例也接近21%。短视频碎片化、复杂性的特点,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弱,因而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信息传播的密集化

视频中信息高密度、碎片化、即时性等特点适应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也能通过调动多个感官加强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随着《人民日报》等主流媒體的加入,更多优质内容的传播,使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如学生们既可以通过众多短视频平台了解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

(二)传播主体大众化

互联网的草根化,短视频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使学生既可以是短视频的用户也可以是制作者和分享者。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传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展示独特的自我个性,满足网络社交的需求。在抗击疫情初期,抖音平台就生产了众多优质内容的短视频,学生们也纷纷在平台上分享居家抗疫小故事,多姿多彩的居家小活动,武汉方舱医院的所见、所闻、所感,用镜头记录疫情下的真实生活,也在非常时期传递着直面疫情的力量和勇气。可以说,短视频主体的大众化使传播内容更具有现实感,更加贴近生活,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表达空间与机会。

(三)短视频内容的复杂性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的引导与栽培。短视频制作、传播的成本和门槛较低,低俗化、庸俗化的内容层出不穷,对学生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同时,其内容碎片化的特征,使学生容易长时间沉迷于应接不暇的娱乐之中,沉溺于网络信息带来的短暂满足感,而缺少更深层次的思考。

网络中关于疫情防控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有些发布者甚至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流量,而故意发布虚假的抗疫信息,输出不健康、消极的价值观。青少年对信息的真假优劣难以辨别,极易受到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的环境与风气。

二、短视频融入中职学校德育的路径分析

中职学生认识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因此学校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应尽量避免灌输与说教,更多的使用身边鲜活的案例,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体验。在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松懈的特殊时期,将抗疫英雄事迹引入课堂,观看抗疫纪录片,创作抗疫作品,对学生产生的正面影响将是任何精心设计的德育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一)树导向——抗疫英雄故事进课堂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在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可以结合书本知识,利用抗疫故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

同时,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主流短视频媒体,也可围绕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自主浏览了解最基层、最一线的声音。利用课前5分钟故事分享,课中小组讨论对于疫情的所见所感,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观看时事新闻,了解疫情期间身边无私的担当者,树立学习的榜样。真正做到“人课合一”的沉浸式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

(二)培根基——抗疫纪录片进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融入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面对我国出色的抗疫成绩,不仅需要学生体会胜利的喜悦,更需要学生了解过程的艰难。利用每周班级的主题班会时间,共同观看与讨论疫情防控成功的典型案例短视频,宣传中国治理的伟大成就。

(三)促实践——抗疫短视频创作共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要使思想变成神圣的、不可违背的信念,并不是要把它们死死记住,而是要让它们表现在生动活泼的想法和感情中,表现在创造性的活动和具体的行动中。”创作与观看抗疫短视频的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来自于外在世界的刺激,是对于外部准则的内化;前者则是内化之后的外化,是对外部准则理解后的再次诠释。学生通过制作抗疫短视频的过程,来思考学习、工作的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使命和责任感。

学生进行短视频创作时,为了使作品更能感染人,激发大众的认同感,会更多的去查找“抗疫”的相关资料,理解国家的困难与胜利的来之不易。在作品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短视频所花的心血越多,越能将作品中所蕴涵的教育意义牢记于心。因而完善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着自己。学生通过作品成为道德的宣传者,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也对他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时效性。

总之,在信息时代,德育工作者应不断促进德育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丰富,利用好“抗疫”短视频资源,让传统德育手段与新兴的媒体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进德育工作,将短视频“为我所用”,在合作中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的自我革新。

参考文献:

[1]喻国明等.“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的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使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现代传播[J],2015(5).

[2]吕林海.“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大学“金课”——历史逻辑、考量标准与实现路径之审思.高校教育管理[J],2020(1).

[3]杜瑾.从传播学看当今青少年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新闻爱好者[J],2014(1).

[4]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

[5]百度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25771710-26906954.html.

作者简介:秦慕星,198901,女,汉,湖北武汉,邮编430000,单位:武汉市艺术学校,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沌阳街道博艺路1号武汉市艺术学校。

作者:秦慕星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篇3:

法制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法制教育对于中职学校学生发展至关重要,但当下的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专业程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应不断通过完善法律课程设计、课外活动开展和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加强法制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比重。

关键词:法制观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在社会中,法律是约束公民行为的最低标准。在学校中,法律同样是学生不可违背的最低限度,在此之上,才会有更加严厉细致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

一、法制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等新的犯罪特点,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中职学校的学生年纪较小,普遍家庭关系较为复杂,中考的失利和过早地接触社会导致他们内心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如果进入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及违法行为。因此中职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法制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现状与问题

在法治社会的背景下,各地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法律相关的课程,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还是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学校在近几年普遍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政策与法律法规》等法律相关课程,但内容太过浅显,且更新换代较慢,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无法很好地有机结合,学生大都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课外的法律相关延伸活动也无法充分满足中职学生法制观念培育的需要。

同时,法律课程的代课教师多为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对于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知晓度也比较低,无法完全承担起法治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重任。

三、完善举措

首先,要建立适合中职生学习规划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

加大法制教育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的贴合度,将抽象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活案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通过鲜活的实例明白法律的规定,随时随地学习法律,逐步形成法律习惯,树立法律意识。

其次,应通过各种法制活动的举办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法制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形成不是哪一门课程就能够灌输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的大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应把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进行建设,并将法制文化与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开展活动。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内开展法制讲解评比、旅游纠纷案件模拟法庭活动,在各班、各专业、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全體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最后,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对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培训力度。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吸纳更多具备专业法律知识背景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配备法制副校长、专业的法制教师,也可加强与法院、律所等其他单位的人才流动,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律师、法务等加入教师行列。

对于在职的教职工,学校也应加大对于他们的法制教育培训力度,只有教师掌握了最新的法律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和各类活动的开展中融入法制教育,为创建法治校园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孟勇.法制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重要性[J].发展,2008年第2期,第122页.

[2]林耿林、陈小芸.浅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神州,2013年第5期,第96页.

[3]刘晓雯、冀益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20期,第17-20页.

作者:魏岚

上一篇:管线工程设计论文下一篇:水景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