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税收法律制度措施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步深入,国民的生态文明观也随之提高,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必须转变原有的消费模式,构建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基于生态文明观的视野,针对陕西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路径进行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构建绿色税收法律制度措施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构建绿色税收法律制度措施论文 篇1:

绿色发展呼唤“绿色税收”体系

从2018年1月1日起,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日前通过《关于广东省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环境保护税适用税额的决定》,规定本省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体适用税额分别为每污染当量1.8元和2.8元。这是广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环保税法的具体行动,对于完善广东“绿色税收”体系、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充分彰显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进一步要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题是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解决的。因为大多数市场主体完全是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正是基于此,那些高消耗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这一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動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之外,政府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绿色发展呼唤“绿色税收”体系。税收是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环保税法第一条开宗明义确立了“绿色税法”的定位。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以税收手段治理环境不能单靠一种税,而要建立综合的税收调节体系。近年来,我国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绿色税收”体系正加快构建——在资源开采环节,以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增加资源环境使用成本;在生产环节,运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在流通环节,完善“两高一资”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在消费和财产保有环节,使用消费税、车船税合理引导消费需求。环保税的出台是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重要一环,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环境整治的重视与决心,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更重视环保、更坚定减排降污的方向。

广东省环保税适用税额的确定,统筹考虑了广东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要求,结合了广东污染治理成本、企业承受能力、其他省份的适用税额标准等因素,在国家规定税额幅度内处于较低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较低水平,符合法律规定和广东实际。“谁污染、谁缴税,少污染、少缴税。”开征环保税,势必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却能倒逼提高纳税人环保意识和遵从度,强化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同时,还可以将可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事实上,只要企业加大减排治污力度,达到享受国家规定的减税标准,那么其最后缴纳的环保税额比之前要缴纳的排污费还要低。

环保税是继“史上最严环保法”之后的又一保护环境利器,其环保意义远大于在税收方面的意义,对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自然生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全省各地区各企业以及各级税务部门要深刻认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坚定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做好环境税开征的准备工作,不断完善“绿色税收”体系,为广东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摘自《南方日报》)

作者:岳音

构建绿色税收法律制度措施论文 篇2:

陕西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形成的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步深入,国民的生态文明观也随之提高,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必须转变原有的消费模式,构建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基于生态文明观的视野,针对陕西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陕西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建设生态文明,要改变原有的消费模式,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概念最早在1987年由英国学者Elkington 和 Hailes在《绿色消费者指南》一书中提出。而这一思想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和响应的标志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建立可持续的消费形态。”

绿色消费模式是指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消费活动,是一种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具有生态意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需要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发展绿色消费模式,进而优化消费结构,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而且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生态消费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适度性。因为消费具有几何效应和弹性效应,一单位消费往往负担着很大的生态压力。因此,要选择在一定资源环境承载限度内的消费活动,在保证人生活追求满足的条件下,减少奢侈消费,杜绝盲目消费。第二,公平性。必须从人类消费的延续性的角度看待消费问题,处理好人与人、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的关系,使现在和将来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公平享受资源消费品的权利。第三,全面性。绿色消费模式是抛弃了传统消费模式片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物质产品的数量的弊端。绿色消费模式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消费,不断提升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人类优良的品德,改变社会上消极颓废奢靡的风貌,不以生态为代价大大地提升人类幸福感,满足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陕西城乡居民绿色消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陕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退耕还林、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级生态城市、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可是要更持续更深层次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构建起城乡居民的绿色消费模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陕西城乡居民绿色消费的现状,我们开展了陕西城乡绿色消费的调研,目的是分析陕西人在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的环保意识,对当下陕西构建城乡绿色消费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率达到100%。通过调研问卷和采访的统计结果,我们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和问题。

(一)陕西人积累的绿色消费知识有所提高,但宣传还不到位

绿色消费宣传在陕西主要在于大众传媒的宣传途径,学校环保教育还比较薄弱,这和环保建设较好的国家相比就是一个缺憾。从国外的环境教育的经验来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的态度能从小抓起,从入学起培养教育,要比成人后纠正容易得多。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和绿色消费的宣传,从小培养陕西人的生态文明观。

(二)陕西公民还不具有丰富的绿色生活常识和主动了解绿色消费知识的意识

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后面调查显示有环境知识但行动力还明显不够,习惯也没建立起来。绿色消费在购买绿色商品上最大障碍是宣传和实物差别大,以目前陕西公民的购买力多数人接受超过普通商品价格10%的绿色商品。绿色消费领域中,陕西民众89%的人群最为关注绿色食品,陕西民众对基本食物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和寻求健康保障意识高。这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尽快进行供给侧改革。

(三)数据显示陕西城镇公民的环保行为要比农村公民环保行为有力,行动力强

但是,更高要求的环保行为多数陕西人都不能做到。陕西绝大多数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环保行为,如可以做到隨手关灯和关水龙头,可以及时拔掉电插座和开关,可以做到购物袋存起来下次再用,可以做到非礼品类物品适用简易包装。高级别的绿色消费如经常循环利用生活用水,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垃圾分类等做到的很少,主要是缺乏相应制度机制和配套设施,还有经济惩罚措施。对于绿色出行,很多陕西人期待和观望共存。

(四)陕西公民认为促进绿色消费方面首先应当从公众意识抓起,但在法律法规、公众意识、商家行为等方面对陕西公民绿色消费行为的培养都有欠缺

陕西公民对本省绿色消费水平评价一般,可选的绿色品种和数量也不多,希望有所提升。陕西公民认为在促进绿色消费过程中,政府还是可起较大作用。这些都说明陕西在绿色行为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牵头,支持并鼓励学校开展定期的环保教育课程和全员参与环境宣传。制定详细的地方绿色消费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规范企业生产丰富的绿色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措施能够助企业实现供给侧改革。

三、构建陕西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方式的措施与方案

通过前期调查数据整理和探讨,促进陕西城镇的绿色消费模式的思路应该从消费者、市场环境、政府管理三方面入手。具体而言,首先要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和能力,还要完善绿色消费市场的营销环境、绿色产品生产与开发方面,最主要的还需政府的政策引导,制定绿色消费制度、绿色立法。

(一)提高陕西民众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加强宣传生态文明观,提高陕西省人民环保知识水平并形成绿色消费观念。没有科学环境知识,公众就没有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环境教育让人们懂得人类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给予公民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具备绿色消费的意识和能力。陕西省的环境教育和宣传不仅要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微信平台这样的大众渠道宣传教育,还要重视课堂教育。加强义务阶段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专家调研发现,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受过环保教育并通过参与过环保活动的公民,在后期的社会活动中环保行动力要自觉有力。陕西省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多开展绿色校园建设、自然户外活动、环保科普活动,提升环保宣传的质量。这些环保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从内心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从小培养和自然的感情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同时,学校甚至可以引导并将孩子们外化的环保行动带动自己的家庭成员参与环保,形成人人环保、家家环保的社会风尚。

(二)完善陕西绿色产品消费市场

陕西绿色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供给有限,要积极研究与开发绿色产品,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应该大力开发有竞争力的陕西绿色消费市场,培育诚信质优的绿色消费产品市场。加大税收调节制度补贴绿色生产企业,让陕西省人民在高于普通产品的基础上购买到绿色产品。严肃规范绿色产品的加工和生产,保证绿色产品品质和质量。

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相互作用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与市场。陕西城乡绿色消费意识不断提高,绿色消费理念渗透到行动中,要求企业跟上消费者的步伐。陕西省要尽快进行供给侧改革推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同时,日渐成熟的绿色产品消费市场,也能推动大众参与绿色消费,形成繁荣的绿色产品消费市场。最终会使整个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氛围,带动陕西省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到绿色消费的队伍中。

(三)发挥政府引导力量

政府在培养陕西省城乡绿色消费模式上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倡导使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生产体系,通过制定绿色产品的认证标准加强市场的监管。政府建立绿色采购制度,培育绿色消费的市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加强发展绿色产品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消费模式还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控制和引导。政府推进绿色消费法律颁布,约束消费者不理性消费行为,规范企业生产加工真实的绿色产品。

在改进绿色消费管理上,陕西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垃圾回收站、农村污水处理管网系统,开展新能源家电、汽车补贴下乡活动,城市改进环保设施建设,细化城市环保工作流程,完善绿色消费供给链条,全方位无死角地营造环境保护的氛围和体制,推动陕西省全民绿色消费的发展。

四、构建陕西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的路径

很多绿色消费观念比较强的国家,民众环境意识强,主动选购绿色产品已成为习惯,企业如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生产绿色商品就会被淘汰。所以在这些国家,绿色产品市场早已在消费者的推动下形成并日渐成熟。对于企业,越是能提供质优环保产品且在市场上越受欢迎,企业有了回报也越有动力开发绿色产品,从而形成良性绿色消费氛围。

在国内生态文明观先行的一些城市,形成了绿色消费市场,但存在不健全、市场培育不完善的问题,损害了部分消费者权益。我们了解到部分民众支持环保和绿色消费,可是也要为此支付比一般商品高很多的费用,而且其中一些绿色产品品质也不能保证绿色,这样很容易挫伤民众绿色消费的积极性。国内绿色消费的市场发展缓慢,民众绿色消费很受局限。如此,绿色消费的氛围没有营造起来,绿色消费习惯很难培养,生态文明观也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实践。

陕西城乡居民生态文明观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绿色消费氛围也没有蔚然成风,大众环保意识不够强,并且没形成绿色健康的消费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下,陕西城乡绿色消费模式构建,还需要通过政府强化宏观管理职能,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构建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

(一)加快推进陕西省循环经济的建设

绿色消费的氛围和环境的打造,从供给和消费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不仅需要有具备绿色消费意识的民众,也需要更多的企业提供绿色产品,这些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最终形成循环经济。陕西省要构建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也就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推进陕西省循环经济的建设。其一,政府要鼓励企业生产生态产品,并给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等。例如,提供生态技术生产权、生态产品生产贷款优惠、降低生态产品税率等,鼓励与激励企业进行生产方式的改造,转变生产模式,降低工业“三废”的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二,加强检查和监督工作,规范生产及消费行为。当前急需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制定本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生产环境标准和最终产品质量标准,搞好绿色产品认证工作,培植绿色产品先进品牌和保护绿色产品生产专利。严格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引导,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政府引导为主的绿色消费模式

政府要把宣传阵地充分利用起来,完全可以强有力的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帮助陕西省城乡居民加强绿色消费观念。陕西省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在宣传领域的优势,在党报、杂志,公益广告牌、学校、街道等渠道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消费宣传。并且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绿色消费活动、绿色校园评比、生态文明城镇、乡村评选,在政府的引导下把社会中能调动的力量都调动起来,让城乡居民学习绿色消费参与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当然,除了观念上的宣传教育,陕西省政府还可以用补贴等手段和严监管措施来扩大绿色消费市场,有力推动城乡居民绿色消费。其一,政府可以增加绿色消费的补贴鼓励城乡居民绿色消费。这种补贴可以是以发放绿色产品的购物券,或者是提高消费绿色商品的补贴额度,例如购买绿色家电、汽车、绿色食品。政府都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增加补贴,鼓励大众支持绿色消费。其二,政府要严格监管市场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链条,确保绿色产品的品质,并提倡产业升级鼓励更多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形成老百姓信赖綠色产品、抢购绿色产品的好环境。

(三)政府应逐步完善与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和制度

陕西省政府还需制定必要的地方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扶持绿色消费市场的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专门的环保法律和《环境噪声污染条例》等20多项行政法规。另外,全国限塑令的执行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规也陆续地颁布。但对照陕西省绿色消费的现状,一些规定和法律要求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完善。要形成能针对地方问题的绿色消费规定,促使形成陕西省绿色消费氛围。政府需要健全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环境法规制度等,进行宏观调节,形成市场与政府共同决定价格机制。

五、结语

总而言之,陕西对于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模式构建起步较晚,在进行绿色消费模式的研究上也都是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适用性。但只要大胆实践,不懈地探索,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并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风尚,最终会逐步构建一套适合于陕西民情的绿色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崔如波,王唯薇.加快培育西部绿色消费模式[J].探索,2014,(4).

[2] 曾薇,秦书生.论绿色消费的环境支撑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

[3] 童婧.窦玲.西安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消费模式构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2).

[4] 吴宏安,等.西安地区城镇扩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3).

[5] 周一平,李洁.西安周边农村环境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6).

[责任编辑 刘兆峰]

作者:冯瑛

构建绿色税收法律制度措施论文 篇3:

构建中国绿色税制的法律思考

中国的现行税制“绿化”程度不高,无论是相关税种的开征,还是相关税收措施的实施情况,都有待进一步“绿化”。要构建中国的绿色税制,必须树立“全面绿化”的思想,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税费关系,适时开征环境税,提高其他相关税种的“绿化”程度,完善绿色税收措施,最终实现税制绿化。

[关键词]绿色税制;税制绿化;环境税

付慧姝(1979—),女,南昌大学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江西南昌 330047)

本文为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绿色税制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X0919)的研究成果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但是,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表明上述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转型和快速增长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运用税收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引起了国际环境学界、国际财政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背景之下,寻求税收等市场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更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能否借助实现税制的逐步绿化来化解环境危机,如何构建中国的绿色税制是现阶段摆在学者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绿色税制的界定与构建过程

恰当地界定绿色税制与绿化税制的概念,是探讨构建中国绿色税制理论问题的前提。所谓绿色税制(Green Taxation),其实是环境税收的一种形象说法,是指一切与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如资源税、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等。绿色税制还包括具有环保作用的各种税收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以福利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对如何利用税收手段削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展开研究。OECD成员国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其研究成果表明,已有14个OECD成员国对空气、水污染、废物、噪音以及其他多种产品(如含铅汽油、化肥和电池)征税,与环境相关的税种达到50多个。要构建绿色税制,必须经历一个绿化税制(Greening Tax System)的过程,即以绿色税制为基础,在税制设计或改革中,构建一个把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作为与经济效率、分配公平同样重要的目标,并使与环境资源直接相关的税收,在总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比例的税制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绿色税制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无意识的环保税收措施阶段。在20世纪初,由于环境问题尚不突出,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够强,税收并未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促进环保的调节手段,但有些税收措施客观上对环保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对某些污染项目进行征税。

第二个阶段,即有针对性地开征某些环保税种。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使早期的工业化国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纷纷制定环保法规,针对本国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开征了二氧化硫税、垃圾税等一些环保税种。

第三个阶段,即全面、系统地绿化税制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环境危机的爆发,各国的环保意识增强。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简单地征收个别环保税种向全面、系统地调整税制,实现向绿色税制的过渡。这些国家在实现税制绿化的过程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的:一是取消原有税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定,对原有税种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二是开征一系列有利于环保的新税种。

二、中国税制绿化现状

考察一国税制绿化程度主要从环境税和与环保有关的税收措施两方面入手。在现阶段,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环境税,但已开征了若干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采取了不少旨在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措施。

(一)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

要评价一国税制的绿化程度,通行的做法是考察环境税(费)占税收总收入和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因此,要评析中国现行税制的绿化程度首先就要确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和收费项目。在中国现行的税制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主要包括消费税、车辆使用税、车辆购置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使用税。其中,消费税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设立的新税种。在中国消费税的税目里,与环境有关的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业,而不包括酒类、烟草加工业、首饰、化妆品等产品,因为它们与环境的相关性低。1986年,中国重新开征车船使用税,该税种是对使用车船行为的一种征税,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财产税。开征车船使用税的主要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建设、改善本地公共道路和保养航道提供资金。车辆购置税是以车辆购买为征收对象,在2001年以前采用的是收费的形式。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在中国主要是土地使用的一种税收,在本质上类似于对土地资源租金收税,因此,它们应该被包括在绿色税收中。另外,城市建设维护税主要为城市维护和建设提供资金来源,虽然该收入与城市供热设施的开支有直接关系,进而对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有促进作用,但因其比例不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很间接且不确定,因此不宜将其归入与评价税制绿化程度有关的税种中。有学者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税有鼓励能源节约和限制低效使用能源的意图,因此也应划入绿色税种中。从本质上看,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税主要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规模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制定的差别税,而且最近几年征收量明显缩小或已停征,因此也应排除在绿色税种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征收排污费是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项有力措施,早在1978年中国就提出了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且征收内容不断完善。虽然税收与收费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在性质、效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排污费制度在中国实施的二十多年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挥了促进环保事业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测定环境税收总量时,应该将其考虑在内。

在2001年至2004年间,上述环境税费收入占中国税收总收入的比例为5.01%~5.67%之间,环境税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1.06%。同期,30个OECD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平均达到了7%和2.6%。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环境税的征收情况看,中国现行税制的绿化程度是比较低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二)环保税收措施

在1994年中国进行税制改革前,既有的税制中已经存在着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这些措施在税制改革后得以延续。这些税收措施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污染产品征收特别消费税。这主要包括针对机动车、燃油(柴油和汽油)、轮胎三项。此外,在出口退税政策中,中国针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停止出口退税,也属于此类措施。

2.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措施。这主要涉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其中增值税优惠包括对增值税的免征、减征和即征即退,对所得税的优惠包括对企业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的优惠。

3.符合鼓励类产业目录要求的优惠。目前中国已制定出多项引导产业发展的产业目录,如《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凡列入上述目录中的项目都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一般均可享受进口环节免征关税、企业所得税抵免等多项税收优惠。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产业指导目录是基于国家引导产业结构发展的目的,但是上述指导目录的制定,都充分考虑了环保的要求,即是否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这项税收措施也与税制的绿化有关。

4.环保产业所得税优惠。为了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国专门制定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目录已分批发布了多类可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具体的优惠措施包括享受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和免税等。

5.环保技术、产品和环保投资的优惠。国家出台的这方面的税收措施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对于风力生产的电力、有利于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在增值税方面可以享受一定的减税优惠。

6.鼓励科技发展的税收优惠。中国实行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发展的税收措施,这些措施对于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现有的这些与环保有关的税收措施相当零散,不成系统。所提供的增值税优惠偏多,而所得税政策调控力度不够。税收优惠措施往往针对项目、设备、产品,而对于节能环保的消费类产品的优惠有限。从效力上看,上述税收措施往往具有临时性,缺乏稳定性,不利于企业作长期投资决策。另外,各种税收措施在调整范围、税收优惠内容上存在着交叉,破坏了措施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因此,这些税收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环保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系统性、稳定性等方面看,存在着不少缺陷,没能在促进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构建中国绿色税制的设想

要构建中国的绿色税制,现阶段,我们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协调环境税费关系,适时开征环境税

排污费制度为中国治理污染筹措了资金,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该制度立法层次低、征收不规范,在征收过程中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排污费制度的征收难度大,征收成本也相当高,因此,实现排污费改税,开征全新的环境税税种,是中国构建绿色税制的终极目标。但是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步到位地实现费改税是不可行的。因此,费改税的终极目标需要分步骤地推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消费税税目的方法,将一些污染产品有选择性地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并对低污染的相关产品予以税收减免。2006年4月1日,中国对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在此次调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扩大石油制品征税范围和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征收5%的消费税,这对进一步增强消费税调节功能,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更好地引导有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配合增值税转型、企业所得税合并和降低税率的措施,开征流转税性质的环保附加税。自2008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该法实现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统一,新的25%的基础税率与过去33%的基本税率相比,新的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降低了8%,企业的整体税负相对减轻。因此,此时开征环保附加税,一方面可以缓解上述减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从整体上提高税制的绿化水平。至于环保附加税的设计,我们可以以消费税、营业税和增值税为税基进行附征,税率可根据中国整体税制的减税幅度和企业承担税负的能力进行测算,总体上不宜过高。

再次,适时推行排污费改税,开征环境税。开征独立的环境税,将破除现有的税费并存的局面,需要经过全国人大批准,因此难度较大,这是中国构建绿色税制的长期目标。对于独立环境税的设计,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税目。我们首先可将排污费改为征收统一的污染税,使其成为绿色税制中的主体税种;然后再按照不同的污染种类设计其他的税目,例如空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噪音污染税等。

2.纳税人。依照环境法学中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环境税的纳税人应为污染环境者。为了环境税的顺利开征,在施行的初期,纳税人的类型应定位为有应税行为的企业、企业性单位、个体经营者。待积累一定经验,时机成熟后,我们再将纳税人的类型扩大到个人。

3.征税对象和计征方法。依照环境法学和税法学理论,环境税征税的对象应包括一切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但在开征初期,征税范围不宜过宽。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三废”、工业垃圾以及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污染物。而环境税的计征方法,应以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使用或排放量为计税依据。在计征环境税时,需要环境监测技术作为保障,同时必须区分不同的污染源采用具体的测算方法。例如对于大气污染,可以以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量及有害气体浓度(空气质量级别)为依据。而对于废水,如果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我们可以按设备生产能力或实际产量等指标确定排放量,并根据废水所含污染物的成分、浓度及排放量计征。

4.税率。从国际上看,各国都通过税制改革调低税率。目前,中国的税负水平并不低。为了避免高税负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环境税的税率不宜太高。

(二)提高其他相关税种的绿色程度

1.资源税

中国的资源税自1984年开征,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资源开发者之间的级差收益,使资源开发者能进行公平的竞争,同时促使开发者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虽然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有所扩大,但总体上看,还是较狭窄,仅仅包括矿产资源、盐等。目前,中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数量。这使企业对开采而未销售或自用而积压的资源不需要付出任何税收代价,从而变相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与浪费。依照中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纳税人应缴纳的资源税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与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无关。另外由于资源税税率低,且与资源的市场价格脱钩,导致资源税对增加财政收入的贡献非常有限。因此,为了提高中国资源税的绿化程度,我们首先应当拓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增加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税目;其次应调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税率,使税率能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和恢复成本,并尽可能与资源的动态市场价格挂钩。

2.消费税

中国现行消费税体现环保目的的税目主要限于燃油、机动车和轮胎,范围较窄。对于一次性污染产品(如电池、塑料包装物)和污染性电子产品都没有征税。从计征标准和税率上看,中国不是根据污染程度来设置的,没有从税收上体现鼓励使用低污染、小排量汽车的目的。政府对于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也缺乏明确的鼓励措施。因此,对消费税的“绿化”,我们主要应从扩大税目,重新确定税率和计征标准,以更好地体现其环保目的。

3.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

现行的车船使用税基本上是根据车船的吨位数或固定税额予以征收的,这两个税种的计征标准都没有考虑车船的使用强度,如行驶的公里数、汽油的消耗量。为了提高这两个税种与环保事业的相关度,我们必须要将其征收标准与车船的使用强度相挂钩,以减轻大气污染。

(三)完善“绿色”税收措施

首先,中国应进一步丰富税收优惠形式,规定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式。其次,应该实现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规范化。随着中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关环保方面的增值税优惠措施,应限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产品。再次,合并各种产业目录。中国现有的各种指导性产业目录,数量多,体系混乱。这些产业目录应由相关主管机关进行统一清理、合并,实现规范化。在完成合并工作后,还需适时更新产业目录。

中国要真正构建绿色税制,就必须树立“全面绿化”的思想。对现行的税收政策、税收法规进行全面梳理,逐步消除税收与环保的不协调性,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对有利于环保的行为给予支持和鼓励。中国的环保税收政策、法规应实现规范化、系统化,适时出台《环保税收暂行条例》,以统一环保税收政策,规范各种环保税收措施。

[参考文献]

[1]欧洲环境局.环境税的实施和效果[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OECD.税收与环境:互补性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3]葛察金等.环境税收与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4]武亚军.绿化中国税制若干理论与实证问题探讨[J].经济科学,2005,(1).[5]王金南.打造中国绿色税收[J].环境经济杂志,2006,(5).[6]丁芸.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设想[J].税务研究,2007,(7).[7]吴艳芳.绿色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税务研究,2006,(10).[8]李慧玲.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5]武亚军.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叶 萍】

作者:付慧姝

上一篇:开发区灾害预防方案下一篇:争创文明路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