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精选8篇)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性教学;缺陷;实践实习模式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及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和缺陷

作为成教学院的广播电视大学,具有许多与普通高校不同特点。首先,在校学生大多为在职成人,实行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面授为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上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其二,在校学生之间因各自的工作学习时间的不一致,学生学习时间与公检法等部门工作时间的冲突,导致学校无法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和安排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参加集中的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等相应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无法落实到位,整个实习环节形同虚设。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失,学生毕业前的作业,如社会调查报告往往是,虚拟、摘抄一个案例分析,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论文也多般是没有任何社会调查事实的基础和自己独立的观点,东抄西凑他人作品的敷衍结果。其三,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极大的缺失和反差(错位)。法学专科开设的18门选修和必修课程中,只有律师实务,法学本科20门课程中,也只有法律文书这二门与具体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几乎就没有开设。课程的设置仍然是以通识教育为主,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性的考虑。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学生最大收获就是拿到了预期文凭,而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专科的学生毕业后,连起码的法律文书都不会制作,更谈不上“熟练掌握法律辅助岗位所需的技能”了。非法律专科的法律本科生毕业后,连起码的诉讼流程都不了解,就更谈不上熟练操作和运用了。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工作的在就业时处处受阻、困难重重,已经在职的也因缺乏实践技能和竞争力,压力巨大,危机四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现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既不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特点,又不适应电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存在严重的缺陷及弊端。

二、探索实践性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必要性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我国无论是哪种高校的法学教育,均存在着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脱离的弊端,至今仍未有较大的突破和改观。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律职业者必将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群体,专门的法学教育也必然成为通向这一群体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高校法学教育来承担,法学教育向职业化转型势在必行。以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对本校08秋至11秋三年七届的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其中有85%以上的学生为在职人员,且大多数已经在本单位从事与法律事务相关的具体工作。这部分学生将获取文凭和学以致用或现学现用,为主要追求目标。他们多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往往都带着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来学习,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能迅速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发挥其潜能的过程。希望所学知识与对提高其本职工作技能有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并且能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条件。另外15%的学生,也大多都抱有将来从事法律方面工作的择业期待,选择了法律专业,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入职的学历条件和竞争就业的基本技能。他们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既不缺乏学习能力也不缺乏参与热情,其缺乏是参与锻炼的条件、机会和场所。“重理论,轻实践” 或者说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位,一直是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较为明显的缺陷,也是造成学生“学无所获”、“学无所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在进行理论基础知识传授和学习的同时,将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知识的获取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精深的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法律规范的法律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法律的各种技巧、方法、能力的能力和素质,学会如何与各种人物和机构打交道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查证事实的能力。构建一种既能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特点,又能适应和满足电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法学专业社会实践实习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推动电大法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弥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法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部提出的构建“专业学习与法律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课题和必经之路。

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实践性教学指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法律问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力的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完成由一个被动的听课者到一个主动的办案者的身份转换,通过对具体而实际的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技能的提高。

(一)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调整法律专、本科实务性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我国法律教育目前存在的框架为: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四个层次。为社会提供了从事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学术类法律人才和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应用类法律人才、和以辅助律师、法官、检察官工作为职责的法律辅助类应用人才等三个类型的法律人才。法学专、本科教育在上述格局中位于应用类法律人才、初级应用人才和法律辅助人才培养的底端。据此,电大法学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有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各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和初级应用人才。法学专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则是:辅助律师、法官、检察官工作为职责的法律辅助类人才。但现实中电大法学专、本科与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的设置和其法律人才培养的定位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司法考试改革后,所有法学专科毕业生都被排除在了司法考试的门槛外,这一变化对我国原有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格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法学专科毕业生如不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则无法参加司法考试,无法获得律师资格,更不可能去从事律师工作。故全国各类高校法学专科在此变化后,都纷纷取消了《律师实务》这门课程。而笔者所在省的电大系统,在司法考试改革实施多年后,在法学专科仍然沿袭老的教学计划,继续开设本应在本科开设的《律师实务》专业课程,这显然是与其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经学校领导同意,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笔者结合电大法学专科人才培养定位和需要,开始在本校着手对法学专、本科《律师实务》和《法律文书》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尝试。将《律师实务》调整到法学本科,取消法学专科《律师实务》代之以《法律实务》,增开法律文书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这样更便于专、本科的学生,根据其择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锻炼,更好的掌握基本技能。

(二)根据教学计划在基础性阶段对规定的课程,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同步推出手机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年,主要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性阶段。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成员,在基础性阶段对规定的课程,除举办案例设计、法律文书制作等多种竞赛外,还在所教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同步推出便于学生学习的手机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的设置。课件中设有课程介绍、课程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经典判例、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规章,法律文书样本,常见合同范本,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等参考资料、在线作业、网上模拟法庭、课程日历等18个栏目,同时还导入了中央大电、省电大、南昌电大学习的平台和在线课堂的链接,同步推出的手机版移动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拓展和延伸了传统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空间和实训模式及条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便利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创设了一个具有学习设备小巧轻便、资源传输方便灵活、物理空间布局自如、人际交流直观真实等特性的实践性教与学的环境,将原来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分化穿插融入到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三)构建了以校内模拟法庭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实践实习的模式。如前所述,在固定时期内到法院进行旁听,到相关单位去走访,到公检法等单位去实习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与电大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拟法庭教学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学校建立了相对固定和规范的“模拟法庭”教室,购置了法槌等相应道具和服装,设计制作了与教学计划和进度相吻合的各类案例,邀请了公检法部门的专业人员,选择节假日学生休息的时间举办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教学就是以模拟法院开庭审理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课堂中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实践,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非毕业班,组织学生分别结合所学知识,举办班级模拟法庭,由任课教师担任审判长,其余角色分别由本班学生担任,庭后由任课教师和邀请的公检法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点评,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互动和交流。在毕业班举办由法学专业全部学生参与观摩的公开的模拟法庭活动,之前在学校进行公告,并要求全校法律专业的师生进行观摩。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律师(各方代理人)、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各方当事人、证人等全部角色均由学生担任。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不仅能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庭审中,还能够进一步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熟悉法庭审判的程序各个步骤和环节,并掌握了举证、质证、辩论的技巧。通过模拟法庭中的学法和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求知的欲望,且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法庭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锻炼,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性作训的主要渠道和场所,毕业班学生在个中的表现则作为其“社会实践”课程的主要考核依据。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篇2

“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点。近年来的高职教育改革与探索中, 教师教育专业在不断调整专业核心能力的定位, 突出了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性、职业性、定向性、应用性、适应性等方面的鲜明特色, 统一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 明确了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专业培养目标的重点。

本文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 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经验, 探索有利于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 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英语教育专业探索的“实践教学“模式, 就是以学生“英语言语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活动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把强化学生英语言语能力训练作为教学主要内容, 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 强调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教学为英语言语训练服务, 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技能训练模式。

2.1 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 关注现实问题, 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充分体现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未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语言输入、输出与相互作用假设理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 最具影响的理论是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Input Hypothesis) 、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 (Output Hypothesis) 和Long的相互作用假设 (Interaction Hypothesis) 。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是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有效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可理解性;2) 趣味性和实用性;3) 足够的输入量;4) 非语法程序安排;5) 降低“情感焦滤”;6) 课外获取更多的输入。

Swain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 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又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出, 输入与输出不可分割;可理解性输出在促进二语习得方面有三个功能: (1) 注意触发功能: (2) 假设验证功能: (3) 元语言功能:在这三项功能中, 注意触发功能尤为重要, 学习者通过输出注意到自己语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对语言形式进行有意识的分析, 再产出修正后的输出, 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1]Swain认为这一过程就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它可以促进二语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控制和内化过程。因此, “在某种条件下, 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 其方式不同于输入, 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2]

Long的相互作用假设也探讨习得的过程, 它着重讨论会话双方调整会话结构对习得的作用。Long也认为双向作用比单项作用重要得多, 因为在双向作用过程中, 对话者直接进行反馈, 表明它是否是理解对方的含义, 习得的机率增大。从这一点来讲相互作用架设的原理不仅考虑到输入而且还有学习者的输出在习得中的作用。[4]

2.2 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言语实践能力, 那么学生言语实践的关键是什么呢?依据语言输入、输出与相互作用假设理论, 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我院外语系学生的实际, 我们认识到输入的可理解性、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持续性是有效言语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与保证, 输出则是流利而准确地使用语言的关键。我们在实践与探索中构建了“输入性语言实践与输出性言语能力训练相结合”、“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本模式。

1) “输入性语言实践与输出性言语能力训练相结合”模式包含以下几个层面:阶段计划, 输入方式, 输入项目, 输出方式, 输出项目, 实施方式。 (如表1)

2) “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模式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实践项目, 实践要求, 任务驱动, 呈现方式, 落实方法 (如表2、表3) 。

3) “输入性语言实践与输出性言语能力训练相结合”、“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本模式解析。

根据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理论, 结合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二年级学生的语言实践重心在于输入积累, 我们以课程组为单位, 组织教师整合教材内容, 从精选的课文、对话、阅读材料到常用会话句型、英语名言、警句、格言、习语、祝福用语, 英语故事、英语影视、歌曲, 我们所考虑的是输入的可理解性、兴趣性、实用性和降低“情感焦滤”等因素, 让学生乐于接受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输入方式与输入项目, 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 从而循序渐进地由完成任务式的输入训练到养成自觉积累有用的语言材料的习惯。

在语言输出方面, 我们调整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课堂内给予学生更多练习语言输出的机会与平台, 把课堂45分钟分成前、中、后三部分: (1) 前10分钟, (2) 中25分钟, (3) 后10分钟。在课堂教学前10分钟是指导学生比较自由地训练语言输出的实践时间, 如进行课文朗读、角色对话、主题演讲、故事讲演、名言分享、好文、好片推介、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课堂教学中25分钟主要是知识讲授时间, 讲授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后10分钟是语言输出实践时间, 主要就授课内容开展主题讨论、小组交流、内容复述, 问题陈述及解答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语言的机会。

课外则要求学生坚持写英语日记、周记, 以课程组或教研室为单位举行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和英语技能竞赛,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如英语晨读活动、校园英语角活动、英语俱乐部活动, 英语月活动, 英语阅读、写作、口语、演讲竞赛等等, 给学生提供了训练语言输出的平台。

三年级学生语言实践的重心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单行道转到专业与职业知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知识结构与从业能力相结合,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实现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们坚持用听力、背诵、阅读的输入方式, 保证输入习惯与输入量, 调整英语教师职业需要的输入内容, 如背诵英语课堂教学用语, 观看优秀教学或说课视频, 指导学生阅读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等等。

语言输出实践加强了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结合职业技能竞赛 (如英语课堂教学用语口译竞赛、微格教学竞赛、说课竞赛) 、专业实训、教育实习、校外的社会语言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作了积极的探索, 为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创造了条件。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体现高职教育专业特色、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和教学需求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实践。只有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堂内外实践性教学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体现高职教师教育专业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辉.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2]赵飞, 邹为诚.互动假设的理论建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 .

[3]语言学习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http://www.langfly.com/a/20101007/092746.shtml.

[4]陈艳.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 (17) .

[5]罗雪娟.外语教学提高语言输出能力之对策[J].青海教育, 2005 (6) .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篇3

一、通过“拜师学教”活动,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性

首先,培养“拜师学教”学生的专业自我意识。库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一书中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③对教学工作来说,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显著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通过“拜师学教”活动,这些学生不仅具有“作为一个教师的我是谁”的自我意识,对今后从事职业产生认同感,对自身的专业行为和素质作出“评价性”的自我体验,而且会耳濡目染指导教师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敬业精神,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立足本职、贡献社会”的热情与干劲,形成“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

其次,提高“拜师学教”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遵循着认知技能发展的规律,是其职业知识从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向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转化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能力认知自动化水平提高的过程。④ “拜师学教”活动是面向小学,主动适应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是增强每个学生的未来小学教师的意识,以尽快适应新课标教学形势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因此,通过教材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演示、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课堂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操作(或传授)能力、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给未来小学教师搭建一个尽快进入角色的平台。

再次,提升“拜师学教”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像生命有机体系统一样,管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人的管理实践活动实现的。……而管理活动又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序列的过程,是一个在各级管理者共同参与和调控下,不断协调而形成的‘人——人’系统。”⑤通过“拜师学教”活动,未来小学教师习得了怎样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少先队辅导工作、怎样协调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各项教学管理能力,从而逐步具有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及教育管理改革的观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的胜任教育管理工作。

4、培养“拜师学教”学生的科研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和欲望,处处、时时、人人都可能有创造和创新。在“拜师学教”过程中,每位指导老师在开发自身的创造力,以新异高效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之际,努力把新课标背景下的整体教学改革的思路、教育理念、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转变等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的科研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二、通过实习、见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等环节,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全程性

1、教育实习环节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教育实习课程作为一种师范院校的育人方案,它以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为根本目标,并不是教育学课程或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补充或附属品,它是学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⑥首先,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主干课程的量,开设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概论”、“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科学教学法”、“小学教育科学方法”等课程。其次,在大实习前,安排三次见习,总见习时间为四周。第一次见习,主题是“教学观摩”,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全天候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观摩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内外活动等,听取有关讲座和经验介绍。第二次见习,主题是“教学助理”,观察了解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状态的调控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情况,协助小学教师开展班队活动,帮助批改作业等等。第三次见习,主题是“教学模拟”,重点在于听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与技能的课程学习相结合,并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试教语、数各一节。再次,大实习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要求做好钻研教材、备课、编写教案、试讲、上课、实验等主要环节,以及辅导、批改作业、讲评、成绩考核等辅助环节。实习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熟悉班级学生情况,协助原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坚持体育锻炼,搞好保健卫生;组织少先队活动、文娱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等。最后,所有学期的见习、实习都要求学生提交见习、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的成果。

2、科研训练计划渗透整个本科教学过程。“研究这个词来源于法语rechercher(周游或调查),它是指为发现或确立事实及关系,而采取的一种周密的,有系统性的,并目_需要耐心的调查。” “在科学研究中要非常严格地遵守操作程序,以保护参与者的利益,取得可靠的消息,准确并细致地分析与报告数据,并得出很有说服力的结果与结论。”⑦作为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可以将科研训练分年级分阶段实施。一年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科研意识;使学生养成开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养成广泛阅读专业课外读物,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二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研究资料,学会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初步学会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常用的教科研基本方法。三年级: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理论,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年论文,学会申报课题。四年级: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三、通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常规性

首先,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化。为突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全程化和现代教育技术专长化的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可以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规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视唱与乐理、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它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每个项目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把测试结果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书》颁发挂钩,并把基本技能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实习的准入制度。

其次,制订专业说课制度,增强学生的教育实习能力。“说课”是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实习工作校内部分的中心环节。于是,可以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说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另外,为使学生的说课能够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可以聘请教研室的教研员、特级教师为学生的说课活动做评委,同时积极利用教法老师了解小学、熟悉小学的优势,要求教法老师经常开展学生的说课辅导活动,指导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

四、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形势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宽广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能教小学、能管理小学、能研究小学”的专业化小学师资。小学教师进入高师培养之后,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等活动过于分散,削弱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弱化了师范教育的专业化特点,这就需要分析比较中师、专科层次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不同层次要求,准确地把握小学教育的专业性质,科学地界定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所以在培养规格、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研导向上需要改封闭式培养为开放式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在“小”字上下功夫,实现“综合”+“特长”的要求。“综合+专长”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科专业水平上达到本科的规格,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执教多门课程的能力,这就使人才培养处于两难境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可以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可以设立多媒体课件制作、儿童文学创作、高等数学竞赛、机器人编程、书法、手工制作、生物常识、天文地理常识、美术、鼓号队、合唱队等专业学习类兴趣小组,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

五、通过各种竞赛等活动,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使各种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又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市级、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因为“在竞赛条件下,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对竞赛活动将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也更加强烈”⑨,那么在各种奖励的激励下,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如可以开展的“园丁杯”比赛,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 “大阅兵”。其比赛内容可涵盖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讲儿童故事、说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项目,充分展示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和学生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的各类竞赛活动。如: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由于经过多年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统计,近三年,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种比赛中屡屡获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7人次获奖,其中2人次获一等奖,2人次获二等奖,3人次获三等奖;第七、八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有17人次获奖,其中11人次获一等奖,6人次获二等奖;全国第六届青少年书法临帖大赛,有6人次获奖,其中2人次获金奖,1人次获银奖, 1人次获铜奖,2人次获优秀奖;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有46人次获奖,其中4人次获一等奖,18人次获二等奖,10人次获三等奖,14人次获优秀奖;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大赛有9人次获奖,其中1人次获一等奖,7人次获三等奖,1人次获优秀奖;浙江省大学生“迪光杯”竞赛有4人次获奖,其中2人次获一等奖,2人次获优秀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学院、学校赢得了荣誉,也充分展现了我校小学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取得的良好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M].香港:广角镜出版有限公司.1991.122—123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篇4

在生本教育中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教学模式

本文以在“生本教育中柏建学习化社会”教学模式的`实践,说明在特殊学校劳动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行校内“学习化小社会”与校外“学习化大社会”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教学效果显著,这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

作 者:朱进元 作者单位:佛山市启聪学校,广东,佛山,52800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42关键词:生本教育 构建 学习化社会 教学模式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篇5

1.目前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弊端

关于目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不足,已有许多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 1、2、3 ]进行了有益和具有普遍性的总结,笔者也深有同感。例如,目前的课程考核,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答辩及其他考核方式少;一次终结性考试为主确定成绩多,教学全过程多元、多次考核综合评价成绩少;强调考题标准答案唯一性的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

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内容呆板、题型不合理。这些其实都是受传统考核的习惯性思维影响形成的考核误区。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人们感觉到,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建设的思考

如上所述,既然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就有进行改革的必要。专业课与基础课在课程本质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考试方法、手段也要有所不同。专业课程的考核在总体上可分做以下两大部分操作。2.1 记忆知识的考核

虽然在专业课考核中记忆部分不是主要的,但是不能完全摒弃。这部分着重检验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体现更为合适。尽管许多研究者[ 1、2、3]都指出闭卷考试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难以考查,但闭卷考试作为一种传统的考试方法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毕竟,记忆的积累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积累。这部分以不超过考核总成绩的40%为宜。

2.2 专业知识的`考核

这部分是专业课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专业知识的考核用笔试的方法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笔试还易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或操作与笔试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这部分的考核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考试要贯穿课程的始终,并且要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如在我院的《网络营销与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中就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针对课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了课堂练习;课后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其进行调查分析设计,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编写项目分析报告;编写项目策划书等实际操作作为考核方式。不同方式考核成绩的累加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实践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十分有益,既可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公正的评价。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梅迎军.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31)

[2]高艳阳,张峰. 高校考试方法改革研究综述.理工高教研究,2003:6(22)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篇6

卢玉彬1,马佩芬2,杨雪梅2,张彩云3,邢小玲1,郭岩2,郭艳春1,寇桂香1

(1.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2.兰大二院,甘肃兰州730000;3.兰大一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目的了解中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临床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以深化护

理教学改革,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为护理人文教育提供新依据。方法选择甘肃省卫生学校

2008级600名护理三年制中职班护生及600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及其家属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就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热情很高,但实际教学尚不能满足护生需求;文学类、艺术类、行为类课程较受护生欢迎;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表现出多样化需求;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行为举止、沟通能力和工作作风方面的要求最高。结论针对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培养现状,探索学校教育与临床带教相结合的护理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切实提高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关键词:院校联合;专业认知行为;人文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l一1246(2011)01-..0081-03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护理理念及工作内容发生着深刻变革。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士的服务对象是人(包括健康的人),为此,护士必须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具有人文精神11】。而传统中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护理专业发展需求,中职护理教育正逐步改变以往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理论教育相分离的状况,但在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教学模式。为此,本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与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分析目前护理专业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学校教育和临床带教相结合的护理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教学评价及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旨在确立和建设学校、医院2个育人主体、2个育人资源协调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模式,以切实提高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1)甘肃省卫生学校2008级护理三年制中职班护生,共600名,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已在校修完全部护理课程,临床实习满3个月;(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各科住院一周以上患者及其家属共600名。

1.2方法

课题组在分析相关文献,听取护理专家意见,进行预初调查后自行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

1.2.1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调查根据

操作,同时又得不到临床教师的指导,潜意识里会放弃使用这些仪器。这些都对护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新技术应用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

综上所述,由于学校教师、临床教师和护生在提高护生操

志,2003,18(4):3-4.

【3】陈秋恋.影响护生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对策叮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

(12):82墙3.

14】王国华。董俊平.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需求的调查分析叨.中国民康医学。2008,20(8):755.

【5】方晓兰,潘涛.本科护生临床实习适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ix):25—27.

【61王远湘.从护生实习前后基础护理操作考核结果看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4,18(12):2147-2148.

【7】郭冰滢.实习护生护理操作技能学习需求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3-4.A

一8l一

作能力影响因素方面认识不统一,使护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应加强学校教师、临床教师和护生交流,使他们统一认

识,以有效提高护生临床操作水平。参考文献:

【1擞玲.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生的实训能力Dl当代医学,2009,15

(13):113_114.

【2】史瑞芬,唐戈,曾丽芳.护生临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阴.护理学杂

万方数据

目前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调查组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2方

面进行设计。显性课程调查分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及开放性问题5个方面,主要了解学生对目前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态度和学习效果。隐性课程调查则从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进行。正式调

查是利用课堂时间,统一发放调查表,并在规定时间内无记名作答。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有效回收率为

94.33%。将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士职业形象及人文素养要求调查该调查问卷共20个评定项目,涵盖服务态度、行为举止、沟通能力、工作作风、责任心、仪容仪表、服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健康教育能力IO个内容。同卷由患者及其家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给予统一的指导语,填毕即刻收回,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率达100.00%;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00%。将问卷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93.80%的护生认为在我校开设人文社科类 课程很有必要,34.20%的护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 程数量满意度较低。53.10%的护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总体 效果评价不高。这一结果反映了护生对学习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热情很高,但目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尚不能满足中职护生需求。

教学内容方面,护生“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必修课程分别为

护理心理学(69.70%)、护理美学(64.30%),而对思想政治理论

社科类课程分别是文学类、艺术类、行为类课程。

教学方法方面,主要使用了病例讨论教学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学法、教学查房和PBL教学法等。对以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认为“非常有效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病例讨论(80.04%),学生小组讨论(78.09%),PBL(73.14%),大课讲授的教学方法最不受学生欢迎(见表1)。

表1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评价In(ok)】 非常有效

有效—般效果不大 无关 大课讲授

134(23五8)249(43.99)113(1996)21(3.71)49(866)教学查房188(3322)207(36.57)61(10.78)8(1.41)102(181)2)录像教学

138(2438)252(4452)101(17.84)12(2.12)63(11.13)PBL

学蝴蝴216(38.16)198(34.98)49(866)6(106)97(17.14)病例讨论233(41.17)220(38,87)35(618)6(1D6)72(1272)教9嚏陷姬毗

151(2668)205(362.2)89(15.72)10(1.77)111(1961)14S(2615)237(4L87)79(1396)5(Q88)97(17.14)学生小组讨论

178(31.45)264(4664)62(10.95)4(0.71)58(1Q25)

评价方法方面,我校主要采用以理论试卷为主,教师评价 为辅的评价方法。护生对目前的评价方法均给予认可,尤其对

自我评价、标准化患者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认可度较高。可见护生对人文素质评价方法已表现出多样化需求(见表2)。

调查还发观,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很高(见表3)。万方数据

裹2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效果评价In(ok)】 方法 非常好 好—般

不好非常不好理论试卷1

12(19.79)242(4276)195(34.45)13(230)4(o.71)自我评价2121:37,46)231(4081)109(1926)12(2.12)2(035)同学评价204(3604)224(3958)12“2156)14(247)2(Q35)教师评价

标蝴者评价

157(27.74)268(4735)131(23.14)9(159)

l(Q】8)235(4152)202(3569)112(19.79)14(247)

3(Q53)真实患者评价199(3S16)220(3&87)131(23.14)14(2.47)2(Q35)反馈报告

167(2951)210(37.10)179(31J53)7(124)3(Q53)

裹3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h(ok)】 素质教育的现象,使中职生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培3.1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反人文素质教1|观状分析

3.1.1人文教育有待/,a51t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为突出“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职教理念,出现了重技能教育轻人文养受到限制。

3.1.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武有祯等对国内24所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所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各院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为1—5门,平均2.63门。所占学时数比例为1.8%一8.4%。平均为4.2%,所有院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门类不齐全、不科学121。同时,人文社科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课程变动性和随意性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1.3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中职护理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医学内容占绝大多数,而人文社科知识涉及较少;在技能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而忽视了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教师人文素质修养不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很难满足护理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课的重视程度偏低(33.40%)。总体来说,较受学生欢迎的人文3.1.4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以课堂灌输为主,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PBL、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授课中使用不多,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调查显示,教师教学较注重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基本内容,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内容的关注不够。以致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科知识,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护理学中的渗透与应用均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

3.1.5评价方法簟一在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上,教师更重视对认知领域的评价,而忽视了精神领域、情感领域和创新领域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只重视人文知识的基本内容,忽视了其在护理工作中的

3讨论 一82一

应用。为此,教师应采取患者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评价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3.2住院患者反其家属对宾习护士职土彤象和人文素质要求 分析由调查可知,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和职

业形象要求很高,通过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校护理教育与临床需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实习护生没有转变护理理念,缺乏人文关怀意

识。护理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的人文素质直接反映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此,护理临床实习应侧重对护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的熏陶与培养,以患者或家属需求为指引,将人文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使人文理念贯穿于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实习护生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运用人文社科知识全面观察人、认

识人、理解人和尊重人。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健 康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关爱和照顾。

3.3院梭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

针对中职教育理念及中职护生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特点。将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引入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生同时学习医学、护理学知识及人文社科知识,这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社会发展对护理服务需求的导向性,将护理人文教育与就业需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学校与实习医院联合构建科学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优化中职护生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率,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p一。

3.3.1学校应构建新的教育模式(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凸显 人文素质教育。①调整课程体系,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比重。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会贯通,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②举办人文社科知识讲座,介绍人文知识,传播人文思

想,营造人文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③开展人文活动。教师

可组织护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医院病房,提供志愿护理服务,以增进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

中。①教师应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掌握人文素质培养的灵

活性、实践性,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还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并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经历、兴趣、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设计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运用案例分析、模拟案例、PBL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避免枯燥地讲授

理论知识c)】。②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护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把人文精神与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③注重在护理

操作实训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操作课上,除了使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刨设不同情景对护生进行训练。如训练如何与患者交流,可细分为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操作前,护士先向患者问好,然后告诉患者操作目的及意义,并简单介绍操作方法;操作中,使用安慰性语言。转移患者注意力,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回答患者提问;操作后,询问患者感受,交代注意事项,最后就患者的积极配合表达诚挚谢意。这些训练可培

万方数据

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3)建立科学、可操作性强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①应改变

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法,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内容从侧重考查对知识的记忆转向考查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考核

方式,努力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纳入考核范畴。②制定护士形

象、人文素养及评价标准,在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中不仅考核护生对技能掌握情况,还应对在此项操作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使护生发现自身不足,强化人文精神。

3.3.2医院应强化新的教育模式(1)带教教师高尚的人格是提升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证。带教教师的人格具有形象的典范性、价值取向的道德性等特点,是护生的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其人格魅力将直接影响护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质培育辨。因此,带教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格修养,在医德医风、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给护生树立榜样。

(2)帮助护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在实习带教中,除了要求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让护生帮助、关心患者,以最佳的护理减少和消除患者痛苦,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阴。带教教师还要为护生提供人文实践的平台,让护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处理护患关系的技巧,同时为护生提供与医生、护士、患者全面接触的机会,以提高护生专业技术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3)加大临床带教中人文教育力度。医院临床带教阶段是培养护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的最佳时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带教教师应把“人文关怀”作为教学的根本,加强护生沟通能力的训练,教会护生如何关心患者,怎样与患者交流,并反复强调,使之养成习惯,最后达到熟练、自觉的程度。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人文精神、技能操作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提升护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l】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6,3(3):132.

【2】武有祯,李窖明.专科护理人文课程设置探讨们.九江医学,2001。16(3):61—62.

【3】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们.护理研究,2005,19

(IOA):1983.1985.

【4】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田.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2006。(9):¨.

【5】陈三妹,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田.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59—60.

【6】陈瑜.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田.护理研究,2009,23(2):451--453.

【刀王云峰,赵雁,绳字.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田.中华现代lI函床护理学杂志,2010。5(1):4巧.

【8】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12.213.

【9】张晓华.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讨册.陕西教育,2008,8:13.A

一83—

院校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卢玉彬,马佩芬,杨雪梅,张彩云,邢小玲,郭岩,郭艳春,寇桂香

卢玉彬,邢小玲,郭艳春,寇桂香(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马佩芬,杨雪梅,郭岩(兰大二院,甘肃,兰州,730000,张彩云(兰大一院,甘肃,兰州,730030卫生职业教育

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2011,29(1 参考文献(18条

1.张晓华 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讨 2008 2.李秋萍.杨支兰 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 2006(3 3.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 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5(034.武有祯.李睿明 专科护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探讨 2001(3 5.王云峰;赵雁;绳宇 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 2010(016.余晓云 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 2005(22 7.陈瑜 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9(028.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 2006(9 9.陈三妹;王建华 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0210.陈三妹.王建华 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2002(2 11.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0912.陈瑜.史瑞芬 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 2009(513.余晓云 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5(10A14.王云峰.赵雁.绳宇 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 2010(115.武有祯;李睿明 专科护理人文课程设置探讨[期刊论文]-九江医学 2001(03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篇7

关键词: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对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精神, 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0]1号) 》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把实践育人的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意见》要求各高校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并提出“确保人文社会学科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1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习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具体要求。 因此,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 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重新审视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结合新的教学理念, 制定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显然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广西民族大学地处西南边陲, 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摇篮。 作为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 尽管其是一所综合型的大学, 但本着始终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宗旨, 为广西培养基础英语教育师资是一直是英语专业的重要任务, 自成立以来, 英语专业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基础英语教育师资力量, 成为广西高校培养基础英语教育师资的一支主力军。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 2012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在英语专业成立了英语教育方向, 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在专业基础课、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 教学课程比例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 使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学科课程的有效衔接, 目标在于建立以能力、实践和专业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本文对本次的改革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阐述。

一、优化培养方案, 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统一

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中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将来从事教师职业、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整套操作系统, 具体分为基础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能和教研技能 (董泽芳, 陈文娇, 2008) 。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专业技能不仅是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 更是其获得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 国家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逐步加以重视。 1992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 ( 试行稿) 》 , 规范了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1994 年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训练大纲 (试行) 》, 要求对高师学生切实加强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并且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细化了规范的具体要求。

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诸多原因, 综合型院校特别是民族类院校承担着培养师范生的任务, 但由于不是师范类院校, 因此在培养目标上, 往往在注重和强化学术性的同时, 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师范性的特点, 忽略了对学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专业技能培养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难以有效衔接, 致使学生较少受到系统的、全方位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技能课程及知识课程比重偏高, 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小, 同时教师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严重脱离的局面。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对英语教育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单一课程设置, 在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增加教师教育课程, 在原有的综合型大学开设的传统师范类课程, 如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的基础上, 增加中学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课堂观察与教学研究, 英语网络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英语测试与评价等课程。 经过两年的实践, 我们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在2014年的培养方案中专门开设了教师教育平台模块, 增加了中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 使教师教育平台的课程由2012年不到10个学分发展到2014年的26学分, 占总学分的15.29%, 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更具示范性。 经过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以分层次渐进的方式,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阶段中逐步地、系统地将学科基础知识、教学技能、教育技能和教研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

二、课内训练与课外强化结合, 促进第二课堂工程的规范化、常态化

不可否认, 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内训练实施和完成, 只有在课内, 这种训练才系统完整。 但由于课内学分和课时的限制, 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教师指导是不够的, 要使训练卓有成效, 还需要有课外强化相配合。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能有效配合课内教学, 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配套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在2013年制订了《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实践教学计划 》, 目的在于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常态化, 将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课程有效衔接。 在实践教学计划中, 我们力求将教学技能的培养分阶段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学中。 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实践性质的不同而分类, 主要分为课程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五个项目, 对每一项目的目的、内容与形式、实施步骤与方法及项目的评价方式都做了规定, 有规划、有组织、系统地将教师技能活动的训练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即大一及大二上半学年, 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是配合学科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 重点培养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三字一话”, 采取的主要活动是在第一学年开展英语朗读、背诵、绕口令、故事会等活动。 第二学年开展电影配音模仿、演讲、英文书法 (粉笔字和、钢笔字) 比赛等活动;第二阶段即大二下半学年及大三学年, 主要培养学生英语教学的基本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英语教学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 我们配合 《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英语网络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英语测试与评价》、《中学英语课堂与教学方法研究》、《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工作坊、小组项目活动、比赛和微格教学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教具制作、 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堂活动设计、教案编写、说课及讲课等教学技能。 具体活动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具制作比赛、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训练、说课训练、教案编写比赛。 第四阶段即大三下半学年和大四学年, 这一阶段主要活动就是教育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 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及评析教学的能力, 检验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的成效。 另一方面通过在中学的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及初步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及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三、加强与中学的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和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是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 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发达国家在本国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深刻而彻底的变革, 在本土开展各种模式的尝试。 无论是英国的“校本培训”, 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日本的“授业研究”, 法国的“IUFM模式”, 还是澳大利亚的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等, 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从“理论”转向“实践” (杜静, 杨洁, 2013) , 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 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教师教育的最大特色。 如:英国采用“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模式”, 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中小学都有着密切的教学合作, 课程一般分为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 学生在大学导师和中学导师的协调指导下进行学科研究与教育专业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占教育专业训练的66%, 学生一般会到中小学进行为期24周的教育调查和教学实习, 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师教育技能培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着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 从2012开始, 我们逐渐与南宁市中学开展教学合作。 目前, 我们在南宁市的三所中学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 并在教学科研方面都有稳定的合作。 通过了解-感悟-演练三个步骤, 使学生对中学教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 首先, 我们每年定期邀请实习实训基地的优秀教师及管理人员到校给学生做作课程新标准及教改方面的讲座,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中学教师的职责及中学生的特点。 其次, 每年定期组织大三的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观摩课堂教学, 使学生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常规、教学活动的进程, 同时与中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在大四阶段,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用八周时间深入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 实习内容包括授课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 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得以将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技能运用于实践中。 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教学一方面检验教育教学技能课堂训练的成效, 另一方面使学生接受实际的教育教学考验, 突出了教学的参与性、合作性和体验性。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促进师范生的技能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任何技能的发展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外,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评价体系对教和学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此, 确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既有利于保证教育技能训练的质量, 又有利于初进师范生技能的自我持续发展。 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 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点措施:1.评价的全面性。 对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 除了常规的课程考核外, 我们在实践教学大纲中对各个实践项目都制定了考核方法, 并在新生入学阶段让他们明确除了理论知识的考核外, 实践操作也是考核的重要构成部分。 让学生了解理论和实践环节考核的比重, 调动他们的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在课程的考核中, 我们纳入了实践环节的部分, 如我们在《英语网络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中学课堂观察与教学方法研究》、《英语测试与评价》 等课程都减少了理论考核的比重, 增加了实践考核的比重。 在这些课程中, 要求学生做小型项目, 并在期末进行项目展示, 项目展示的考核结果和理论考核构成最终成绩。 2.评价的发展性。 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一次性考核不符合技能的形成规律。 因此, 我们根据技能的性质和掌握的难度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考核, 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 根据教育技能内容的特点, 我们分三个级别对学生教育技能进行考核:一级是基本教育技能考核 (包括教师口语、三笔一画、各学科专业技能等) ;二级是实际教学技巧考核 (包括掌握课程标准、使用教材、备课、讲课、课件制作等) ;三级是高级教育技能考核 (管理技能、教研技能、自我反思技能等) 。 在教学实习前, 对学生进行一、二级的专业技能考核, 考核不通过不予参加实习, 在教学实习中对学生进行三级考核, 考核成绩结合相关理论课成绩构成学生的教学实习的最终成绩。

结语

新的形势及新的教学理念, 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 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教学在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根据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实际, 探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方式方法对于促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质量, 我们从2012年开始, 对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培养方案、 实践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都做了全方位的改革, 在这两年的教学中, 改革效果初现成效。 但一个改革方案是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来验证其效果的,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优化, 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基础英语教育师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号.

[2]高端阔.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

[3]肖肃, 刘玉梅, 等.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和实践—一项基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实践教学探索的研究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12) .

[4]董泽芳, 陈文娇.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8, (2) .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篇8

第一,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按照常理揣度,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很好就业。但是,本文在调查走访之后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平均就业率,超过60%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这种反差表明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做出一定的调整。

2、体育教育专业设置面窄,缺乏新兴专业。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但是由于我国的体育专业设置权利由国家把控,学校缺乏自主权,只能在宏观管理的范围内规规矩矩地开设相关科目,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灵活地调整,专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需求,这也造成学生在高校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缺乏特色。中国是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更是有特色的人才。而人才的特色是由其知识结构所决定,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色人才是特色课程的结果,特色课程是特色人才的培养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选修课不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缺乏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不突出,灵活性差。

第二,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

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纵观国际各大知名高校,其专业的设置无不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紧跟时代潮流,能够顺利就业。但是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大多还停留在为中小学、高校培养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前后,这一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但是在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这一目标越来越不符合社会现实。所以,根据社会需求,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设定为:培养具有体育教育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思想和现代体育理念,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的社会人才。

2、推进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综合化设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兼顾基础性和全面性,在注重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学科的交叉力度,倡导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我国原有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以就业为目标,强调专业和工作的无缝对接。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的学科知识,而不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将做人和做事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在重新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设计综合化、全面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在大学阶段,获得知识已经不再是学习的首要目的。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进行主动的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幼儿,就可以选修幼儿体育;有的学生关心残疾人,就可以选修残疾人康复训练教育;有的学生对健身感兴趣,就可以选修美体塑形科目等等。

上一篇:我爱母校的园丁下一篇:经典唯美悲伤签名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