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现状,提出在目前发展机遇良好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的建设思路,即努力构建“LL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宽松的校园环境,“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1:

基于“三创”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 要:文章论述电子商务专业的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基于“三创”(即创意、创新、创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通过设计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积累和应用的过程,再结合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将成果转化,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意;创新;创业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社会各领域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场需求,许多大中专院校先后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或相关专业。浙江省政府2007年5月发布的《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控技术、电子商务、动漫、软件技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10大类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基地[1]。

目前我国每年培养出近万名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但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不清、培养滞后,专业知识体系呆板、陈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反观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显然传统的教育方式与企业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国内电子商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2]。

1 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概况

1.1 电子商务专业发展

根据中国教育网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全国有355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150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科专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中电

子商务专业建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技术背景的院系,如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来,这种类型的专业主要偏重于电子商务系统,即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安全问题以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二是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等专业从基于EDI电子交易方面渗透过来,这种类型的专业主要偏重于电子商务交易,即网上交易所面临的问题的学习和分析,它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比较相近,但增加了一些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第三种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过来,它主要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的网上经营管理,也就是企业电子商务[3]。

1.2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建设上注重基础、把握重点、兼顾特色,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是结合原有师资和学科优势建设起来的,其培养方向和院系的专业特点有明显的关联性,因此形成了电子商务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偏技术和偏经管[4]。这样的偏向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同时也影响了电子商务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陈明晶,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系统和商业智能;姚建荣,男,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审计;陈远高,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各个高校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系统性,没有明确把握好电子商务的市场需求以及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定位[2]。培养目标是“既懂技术又会管理”,课程设置只是将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地揉合在一起,并没有体现出这些课程的知识在电子商务行业中的特殊应用,反而让学生感觉电子商务没有任何专业特色,技术上比不过计算机,管理上比不过企业管理或市场营销,加上电子商务专业通常是文理兼收的,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相差很大,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3) 教学方式不适合。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适当加入实践课程以辅助教学,这种方式对于那些知识紧凑、技术相对单一的专业非常有效,但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面很广,每个应用方向所需的知识差异较大,知识更新也非常迅速,通过课堂全面讲授理论知识已显得不切实际,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适当引入创新机制。

2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模式

针对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研究和探索,结合本校的教学特色,总结出一套基于“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分阶段螺旋演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创意:即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积极发挥创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 创新:即通过学科竞赛的平台,将自己的创意形成理论或现实的作品。

 创业:即将自己的创新作品予以实施,产生实际的效益。

“创意创新创业”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过程,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将创意、创新、创业有效结合并实现其有序转化,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培养措施:

1)“创意创新创业”分阶段演进的人才培养路径设计。

“开网店”被认为是认识、了解电子商务的开端,无论是通过第三方C2C交易平台,还是自建网站,都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运营的基本过程和较传统商务形式的优势。因此,我们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中,始终秉持“创意创新创业”的理念,按照各个年级、各个阶段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和特点,进行如下的培养路径设计:

面向电子商务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以熟悉电子商务网站基本功能与电子商务交易流程为目标,以“淘宝”、“易趣”等第三方公共平台为载体,通过电子商务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如电子商务导论、Internet与网页设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内容的设计,鼓励和辅导学生以开设网店的形式,挖掘和提炼创意,进行网店界面的优化设计,促进创新理念的产生。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基本上都在“淘宝”、“易趣”等网络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网店,并且部分同学的网店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面向电子商务专业大三、大四的同学,以设计开发电子商务网站、策划与运营网站为目标,以自主开发的电子商务网站为载体,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建设、Web系统开发与设计、网络营销等课程的设计,使得学生从第三方网站的应用阶段真正延伸到自主创新网站的开发阶段,真正完成从创意、创新到创业的演进过程。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已经设计和开发了面向高教园区学生的在线交易市场“菜园小店”、“四号街”学生团购网站、“蚂蚁工坊”人才就业平台等,这些平台在高教园区的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得到了众多报纸和网络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2) 以学科竞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

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使用激励手法使学生向指导老师或者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奋斗,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竞赛的激励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内在动力,学生的行为不再处于外在的强制和约束,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施展个人特长,从而达到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目的。基于学科竞赛的教学方法是“竞赛”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经实践证明是一种实用性极强且收效显著的学习方法。

举办学科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构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目前比较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科竞赛主要有电子商务竞赛和挑战杯,其中电子商务竞赛按其面向的范围分为国家级(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省级和校级电子商务竞赛。通常校级竞赛作为省竞赛的选拔赛,省竞赛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国赛。

在竞赛进行过程中,我们会举办多次讲座,把社会上最新的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带入讲堂,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科竞赛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容易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长,而有目的的学习也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逐渐认识到“为自己的目标而学习”的重要性。

3)“先创业,后就业”的人才培养理念。

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成本低,使得在校大学生创业更加容易,因此我们提出了“先创业、后毕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从中学到电子商务的基本运作等技能;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大学生自办“网上商店”的形式,积极与社会融合,培养其创业精神和能力,把理论教学和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

这两方面并非孤立,参加学科竞赛有好的创意和灵感,在赛后可以付诸实施,真正实现其价值;创业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好的想法或项目,又可以进行适当升华后参加竞赛,因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竞赛和创业的有机结合,可以营造大学生学习和创业的良好氛围,对学生今后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十分有利,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补充。

4) 学科竞赛与综合导师制、学生科研项目相结合。

综合导师制是我校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行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由于综合导师与学生之间接触较多,对学生更加了解,因此由综合导师担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老师,一方面可以发挥老师在自己专业上的专长,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综合导师制与学生科研项目的结合,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同时,学生课题成果又可以与学科竞赛相互转化,形成良性互动,这种“一份投入多份产出”的激励让学生感觉更有目标和动力,为后续的学年论文、毕业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成果及总结

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建于2001年,从2002年秋季开始招生,目前已有在校学生300余名,五届毕业生350余名。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我校又是浙江省最早批准设立该专业的高等学校之一,所以从专业成立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创建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确定了基于“创意创新创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6年,我校连续举办了5届面向全校的电子商务竞赛,目的是为省竞赛选拔人才。在竞赛过程中,通过竞赛讲座、集中培训和分组辅导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电子商务相关的各方面知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已有多组作品在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获奖数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也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

除了参加电子商务竞赛之外,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也有良好的表现,共获得国家铜奖1项、省一等奖2项、二

等奖1项、三等奖1项。此外,在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多媒体竞赛中也有不错的成绩。

好的作品必然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除了获得一些奖项外,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不少作品已经成功付诸实施,同学们的创业非常成功:“速递保”快递公司评价平台现已被淘宝网采纳,“点宝网”倡导“网站+实体店”经营模式已开出多家分店,“菜园小店”校园C2C平台目前已有上万注册会员,“四号街”学生团购网站已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成功的淘宝网店更是数不胜数。

另外,通过参与各项竞赛和实践成果的鼓舞,许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真正领略到本专业的魅力,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历年来转专业的比率都非常低,实现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诸多数据充分说明,基于“创意创新创业”的分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几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也深受社会欢迎,一次就业率名列信息学院各专业之首。

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总结并实施了基于“创意创新创业”的分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将学科竞赛与综合导师制、学生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和创新,通过实践获得专业知识和经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增强,目的更加明确,取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学生自主创业人数逐年增加,以创业带动就业,减轻全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2007-11-08]. http://www.zhejiang.gov.cn/gb/zjnew/node3/ node22/node171/node413/node5011/node5244/userobject9ai74293.html.

[2] 陈明晶,姚建荣. 电子商务专业串并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3):117-120.

[3] 杜宏. 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2(2):87-89.

[4] 卢淑静,周欢怀. 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情报杂志,2010,29(1):189-191.

The New Mode of Creative Talent Training for E-commerce

CHEN Mingjing, YAO Jianrong, CHEN Yuangao

(Information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Key words: E-commerce; talent training; creativ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编辑:姚彦如)

作者:陈明晶 姚建荣 陈远高

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现状,提出在目前发展机遇良好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的建设思路,即努力构建“LL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宽松的校园环境,“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并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出如何把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做强、做大。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 专业群建设

[作者简介]段谟意(1964-),男,江西都昌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江苏 南京 21003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现状

1 高职教育对社会吸引力不强的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观念仍未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共识,不少企业仍然把高学历作为选人、用人的关键标准。因此,高职教育对于社会的吸引力不强,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2 高校总体生源减少与本科院校扩张给高职院校办学带来严峻考验。据了解,未来十年,高校生源将持续减少,这势必加剧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本科院校会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加强对生源的竞争,其独立高职院校将进入地级市,兴建校区,扩大规模。生源在减少、本科院校在扩张、高职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不强,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高职院校的办学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种大的环境下,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也难独善其身。

3 高职教育缺乏专业特色。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是高职院校专业目录中开设较为广泛的专业,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起点相对较低,难以在宽广的计算机应用领域有所成就,毕业时不能进入相应行业的专业岗位对口就业。随着计算机应用行业就业岗位对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现有的教学标准已不能满足行业及岗位的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良好的发展机遇

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必将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把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 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未来5~10年,我国将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高职院校中的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服务业必将大有作为。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思路

1 构建“双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计算机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标准,努力构建突出培养“双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技能)、突出创业能力、彰显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2 探索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校企合作办学示范基地。努力探索既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融人才培养、研发及服务,甚至生产为一体,形成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校企合作办学示范基地。

3 构建“校中企”“企中校”的紧密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当地计算机企业紧密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在培养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中企”,即学生学习以在校内学习为主,合作企业将企业实训课程搬进课堂,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企业化培养;第二阶段为“企中校”,即学生完成在校内学习任务后,走进企业,以企业的专业实训、顶岗实践和带薪实习为主,实现学生从“学生”到“员工”的专业提升和角色转化。

4 构建宽松的校园环境。打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基地。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引导大学生结合计算机行业的特色,高职院校要构建宽松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大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的优势,允许大学生在校创新、创意、创业。大学生创业基地具有创业起点低、资金少的特点,创业者只需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理念即可申请入驻。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优惠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创业条件,想创业的学生只要带着项目就能入驻,为自己的梦想争取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5 构建年龄结构合理、行业背景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创造性、发展性、能动性的重要资源,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怎样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成为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建立校企人员双向岗位置换机制,一方面聘请当地计算机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通过顶岗培训来培养专业带头人。另外,聘请行业背景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老教师为年轻教师当导师,以老带新,努力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行业背景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培养院级、省级双师名师。

6 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是专业群建设的目的,专业群建设关系到学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学校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应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积极与周边的街道、企业联系,以“一院一区”项目为载体,加强以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技术服务项目,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成果转化。根据计算机应用的特点,要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

我们在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文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际情况,把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服务业等纳入计算机应用专业,努力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做强、做大,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专业:

1 计算机信息传输专业。包括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计算机美术、广告传播方面的知识。专业方向主要有:(1)计算机网络维护。作为一个合格的网络维护人员,要有宽阔的技术背景知识,能熟练掌握各种系统和设备的配置和操作,阅读和熟记网络系统中各种系统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以便在系统或网络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判断出问题所在,给出解决方案,使网络迅速恢复正常服务。(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信方式来完成。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

TERNET来完成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建立在网络技术上,因此,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 COMMERCE)。(3)计算机美术、广告传播。计算机美术设计要求具有艺术设计与创作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注重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包含商业美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在艺术设计生产、管理单位独立从事电脑艺术设计、产品制作及宣传等的高级职业技术型人才。广告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以整个传播学体系作为依据的,从本质上说广告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依靠各种传播手段,广告信息才能传递给一定的受众。广告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和传播技术现代化的过程并驾齐驱的,广告效果的评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信息传播学规律的吻合程度,因而以计算机作为广告传播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计算机服务专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构建特色鲜明、就业方向明确、社会需求大的计算机服务专业。计算机服务包括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信息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其他计算机服务。专业方向主要有:(1)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计算机维护不是主板坏了换主板、硬盘坏了换硬盘的低端硬件维修,也不是软件不能正常使用就重装软件的软件维护,而是主板坏了修主板、硬盘坏了修硬盘,软件不能正常使用进行诊断、维护,这才是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的生命所在。(2)计算机系统服务。培养学生具有提供计算机系统的设计、集成、安装等方面服务的技能。(3)计算机软件应用。培养软件应用人才,不是软件开发人才。(4)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信息维护。为用户提供数据的录入、加工、存储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使用用户指定的软件加工数据,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的活动。(5)计算机产品的策划、营销、推广。一次成功的策划,对产品的营销、推广至关重要,计算机专业不是培养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销售人员,而是培养既懂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又懂计算机产品的策划、营销、推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6)计算机文化创意、营销、推广。播客、博客、QQ、电子邮件等都是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文化是新兴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微型创新可以改变世界,计算机文化创意、营销、推广市场需求广泛、前景较好。

3 信息服务专业(轨道交通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我国“十二五”规划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对轨道交通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轨道交通行业需要大量的信息服务人才,从事轨道交通专用软件的应用、维护,硬件维护,信息服务等。专业方向主要有:(1)轨道交通专用软件的应用、维护。轨道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综合监控系统中的环控(BAS)、电力监控(PSCADA)、消防监控(FAS)和隧道感温光纤(TFDS)子系统并互联了信号系统(SIG)、闭路电视系统(CCTV)、广播系统(PA)、导乘信息系统(PIS)、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屏蔽门系统(PSD)等软件,介绍先进、开放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关键系统设备实现冗余或容错,海量实时数据处理技术,使学生掌握这些专用软件的应用、维护的技能。(2)轨道交通硬件维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基础,熟悉单片机KARM~DSPkFPGA及周边电路设计,能熟悉使用硬件开发常用EDA软件完成电路设计,分析、解决现场应用中出现的硬件电路问题。(3)轨道交通信息服务。轨道交通事业在飞速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将信息技术融入了轨道交通行业中,使他变得可感应、可度量、互联互通以及更加智能化。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成为轨道交通发展的智慧助推器。

五、结语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计算机应用专业也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现状,我们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思路,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优势,探索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努力把计算机应用专业群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作者:段谟意

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3:

“全媒体”背景下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模式的局限及其对策

【摘 要】全媒体时代对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方法、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应以“大出版”观为指导,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专业素养,以专业特色满足市场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市场适应力。只有这样,编辑出版专业才能获得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更长久的学科生命力。

【关键词】全媒体 编辑出版专业 市场化培育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全媒体”(omnimedia)并没有一致的定义,现有的各种解释更多出自传媒界的实际应用。有研究者曾对全媒体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全媒体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从广义上看,全媒体即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看,全媒体即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内容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的表达方式和传播体系越来越多样,新的传播手段和运营模式不断出现,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理念也随之而来。出版业也出现了向“全媒体出版”发展的趋势。所谓全媒体出版,是指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多种载体同时发布。2008年底,电影《非诚勿扰》的同名长篇小说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标志着中国出版业进入了全媒体出版的新阶段。此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图书都陆续采用全媒体方式出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市场效益。面对媒介市场的全媒体化,作为为出版行业培养后备人才主力军的高校出版编辑专业,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对本专业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领域进行深入改革,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化培育,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当前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落后于时代

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多是80年代从中文专业中分设而来,培养的主要是以编辑传统纸质书刊为主要目标的文稿编辑。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学科发展的“大跃进”,高校中曾经出现一窝蜂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现象,而这些专业大多附设在人文学院、文法学院、新闻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等二级学院当中,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地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专业并不能对迅猛发展的媒介市場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教条、陈旧的专业训练造成与时代的脱节,培养了许多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二)课程设置缺少专业技术支撑

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着重于文字编辑能力的培养,强调训练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处理能力,但是,比较缺少对学生其他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如发行、经营管理、渠道建设、电子商务营运、网际网络技术、网络社群经营、数字编辑等等。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8年第三次修订),“编辑出版学”是由“编辑学”“出版管理学”“图书发行学”三个专业合并而来。因此,对出版、发行学相关课程的设置需要加强。即便如此,在“全媒体”时代,对数字出版相关技术的培训,更应该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范围。同时,在现有课程设置无法做出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鼓励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选修双学位,或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编辑出版课程的方法,培养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学历方面普遍达标,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但很少有在新闻出版单位、网络媒体工作的实际经验,对于新闻出版机构运作的方式和管理经验、现代编辑出版技术、数字出版相关技术缺少直接的认识和感受。他们向学生所讲授的知识,一部分来自于陈陈相因、缺乏新意的教材,一部分来自于网络等媒体的二手信息,无论是时效性、实用性还是系统性,都不能令人满意。由于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脱节太甚,学生不得不在工作之后“二次进修”,重头摸索,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教育模式是造成该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缺少教学设备及实践机会

培养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需要在教学设备方面与行业发展相衔接,建立以媒介整合为目标的实验中心,形成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完整的编辑出版系统。不仅让学生掌握纸质书刊编辑、装帧设计,而且让学生能全面掌握并能进行数字媒体的创意设计和非线性编辑。但是,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设备投入还很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此外,现有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并将实践重点局限于排版软件的应用上。学生实习也多局限于传统出版企业,鲜有与数字传媒企业接触的机会。

二、“全媒体”视阈下编辑出版专业新培育模式的建立

(一)以“大出版”观念为指导,培养复合型人才

全媒体出版需要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无论是传统纸质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既要求编辑拥有充足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又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媒体的编辑手段,同时还要对新出版产业链有充分了解,并对市场及营销理论有深刻领会。要培育出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以“大出版”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大出版”是运用所有传播手段和媒介平台构建的复合型出版体系,紧跟时代变化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重视专业素养,建立专业特色

对于在市场上面临着巨大压力的出版企业而言,拥有专业特色是其竞争的优势之一,如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商务印书馆的辞书编撰、外研社的外语教材等等,都是拳头产品。因此,出版企业对具有精湛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出版人才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对此,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可以广泛开展第二学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可以大胆借鉴英美等国模式,将编辑出版专业培养重点转移到专业硕士或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进行其他专业学位教育。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应市场变化,进行专业细分,为自己找准定位,突出所长,充分发挥各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武汉大学的编辑发行专业方向定位于书刊营销,教学重点放在发行环节;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定位在电子与网络出版编辑;北京印刷学院更侧重于印刷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

(三)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培养

培养新型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依托,是改革現有课程设置,建立科学、严谨、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学科为支撑,将基础理论知识、出版产业实务、各种编排技术、新媒体技术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设置中普遍缺少市场类、营销类课程的现状,可以借鉴美国一些大学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将《图书市场营销》《图书宣传》《促销和公共关系》《电子出版物网上营销与网上服务》等新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可以适当地向管理学倾斜,侧重于出版业的市场运作,以培养学生对市场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同时,全媒体出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要求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因此在技能培养方面,必须相应设置《网络编辑出版》《手机编辑出版》《网页制作》《图文编辑与排版》《数字影音制作》《数码图像处理》等新型课程,以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媒介技术的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市场适应力

在全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学的综合性、实用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手机出版、博客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型出版方式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知行并举”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实践教学成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方面,一方面,要使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水平,通过进入新型出版企业学习、进修等方式增加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要邀请业内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校讲座或开设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创建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校内实训创新体系、校外实习扩展体系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使各门课程在实验环节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对学生实践创新的支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实际从业技能学习相结合、理论升华与理论应用相结合。高校应加强与各传媒机构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全面、长期的实践机会。也可借鉴国外的先进办学模式,与出版企业合作办学,聘请资深编辑和执行总裁等业内人士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定期聚会为专业发展出谋划策,使课程设计符合出版业最新需要。同时,他们以教职工为纽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个人咨询、指导。

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国内编辑出版专业学科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我们相信,如果以灵活开放的视野,顺应数字化时代对出版行业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从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推动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化、市场化变革,编辑出版专业不仅不会在数字化潮流的冲击中丧失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地位,反而会在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获得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更长久的学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06).

[2]童之磊. 全媒体出版 [EB/OL].第三次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发言内容. 中国出版网,2009(07).

[3]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03).

[4]陈洁. 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冷思考[J].出版广角,2008(10).

[5]罗昕.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J].2009(4).

[6]陈莹.数字出版背景下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2011(14).

作者:齐心

上一篇:旅游局班子述职政务演讲稿下一篇:供电公司先进事迹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