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会计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及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文章立足三维教学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提出了一个会计学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建设的基础、实践内容层次、实践模式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息技术下会计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下会计学论文 篇1:

浅析网络会计及其发展趋势

摘 要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会计作为记录与反映经济业务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处理系统,也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网络会计代替传统会计将最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国网络会计起步较晚,但其呈现出了快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一、绪论

(一)网络会计的涵义

网络会计在理论上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一种比较全面的定义是:网络会计是以高效地提供决策更满意的信息为主要目标,以整合企业财务信息流和管理数字化货币的资金流为主要功能,基于高度成熟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运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会计是在计算机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极大的扩充了传统会计的内涵与外延,改变了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改变传统会计部门的组织形式[1]。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和业务的协同远程记账、报账、查账和审计等远程处理,是一种动态会计信息系统。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会计学的影响和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研究。信息技术对会计学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对会计环境的影响,主要论点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生产环境、组织环境和管理环境等的变迁所引发的对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环境的影响;二是信息技术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主要论点包括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的本质一种管理活动的印证、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目标和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多元化趋势、信息化环境下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得到有效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强化等;三是信息技术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主要论点包括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会计反映和监督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和审计模式的影响等。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系统科学和信息工程为理论基础的会计信息体系架构研究;二是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延伸,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定义为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理论体系。[2]

2.国外研究综述

W. McCarthy, J. S. David and B. Sommer (1998) 在其工作论文《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中,描绘了未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方向。他们指出基于公司语义模型理论的系统和网络企业系统是未来信息系统的典型类型。A. S. Hollander等人(1999)在其著作《Accou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Solutions》中指出要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新设计业务过程,使会计的重点放在帮助组织为顾客提供更大价值上,实现会计和IT集成一体。Omar Khalil等人(2002)在其论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abled Meta- management for Virtual Organizations》中首次提出虚拟组织的元管理概念,为虚拟组织竞争性经济优势开发提供一系列思维方式。在会计控制研究方面,大力吸取控制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管理决策理论、经济理论、组织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在利用会计控制实现保护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已经开始研究利用会计控制促进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目标的实现。

二、网络会计环境变化

(一)会计数据信息无纸化

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网络会计实行了会计信息的无纸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单据的电子传递,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进行订货、交易、交流,实现快速的、双向的数据信息交流。支付手段的高度电子化使得商品交易资金的支付、结算在网络上得以实现,从而资金活动相应地变为信息的流动。通过网络,企业业务流程中产生的各种书面凭证都被电子凭证所替代,与各种账簿等会计数据一并储存在电脑中,磁介质、光介质代替了纸介质成为会计数据的重要载体。

(二)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运用于会计实务中使得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做账工作中脱离出来。通过事先编好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可以在瞬间准确地完成传统手工做账,同时自动生成所需的财务报表,大大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会计信息的深加工和会计数据的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同时也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要求变革传统的核算型会计,进而向管理型会计飞跃。

(三)会计信息高度共享化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而会计数据的无纸化打破了传统凭证传递程序。企业各个子部门可以随时通过内部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而实现了信息高度共享,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大大减少了企业内部会计凭证传递的时间,加快了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动,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网络会计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真实性问题

传统会计中有效凭证依靠签章,而在网络会计中缺乏有效的标识,对电子数据的修改、伪造、删除等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这对网络会计信息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甄别真实可靠的信息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信息安全性问题

信息安全性问题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故障和网络自身的安全性漏洞。一方面,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由于操作失误,硬件、软件及网络本身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自身的安全漏洞,导致网络黑客蓄意破坏或病毒感染,信息安全性难以保障。此外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也是造成安全性问题的一大因素。

(三)内部控制失效问题

传统会计注重业务活动的授权批准和职责性、正确性、合法性,而网络会计中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集中于网络系统中,传统会计系统中某些职权分工、相互牵制的控制失效,原来使用的靠账簿间互相核对实现的差错纠正控制失效。这就使网络会计应该多强调内部控制问题,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脚注:

[1]熊细银,熊晴海.网络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0

[2]吴沁红.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9,(7).88

参考文献

[1]熊细银,熊晴海.网络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2]霍兰德,德纳,切林顿.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

[3]姜灵敏.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研究[M].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

作者:赵欣欣

信息技术下会计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在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及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文章立足三维教学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提出了一个会计学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建设的基础、实践内容层次、实践模式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学专业;立体;实践;教学

隨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以手工账务处理为核心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完成现代会计教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 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学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1 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

《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都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些课程在设置上前后铺垫,环环相扣,体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周密性和完备性。每一门课程都兼得了特定的价值反映技能和控制技术,而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微妙,既互为基础,又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多链条数据利用关系。如,成本核算取数于财务会计特定账簿的价值归集,而其运算的结果以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形式反馈给财务会计系统形成报表披露信息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是构建在相互关联的若干课程之上的信息系统。

2 信息技术与会计学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的演进,完成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全步骤模拟,并已转型到跨越会计信息系统,整合总体企业资源的ERP模式,更强大的数据库整合和数据挖掘能力也摆上了日程。会计信息与经营、管理以及决策的相关性随之攀升,而会计学专业教育还面临着系统整合教育的缺口。传统教育中,会计学专业的学习是在各门课程叠加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认知则完全依赖各门课程间留出的信息接口以及完整的学习追溯。遗憾的是,对于会计学专业教育最后的点睛之笔,我们为之甚少。而信息技术在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恰能弥补这一缺憾。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不但能帮助会计学专业学生透彻地认识会计流程及其形成原理、背景,更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性教育提供了平台,借助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能帮助学生跨越会计范畴,建立经济实体整体性的信息观念。

3 信息技术下的会计学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1) 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立体化

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来看,良好的专业化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做到“过程与方法”的教育,还能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特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实现上,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具备知识点全面化的特点。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已很难被所谓的“典型”业务所包含,技能反映的是一个综合而全面的表述。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突破纸质实践的局限,为全面的知识实践创造空间。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实现上,实践教学应设置对知识点进行系列化的逻辑处理功能。传统的实践教学对知识点的训练仅仅反映在认知层面,并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思维模式。系列化的实践教育能让散落的知识点有序,在学科纵向深度挖掘的同时,完成知识横向联系的拓展。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及其普及性,使其成为知识系统教育最有利的工具。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实现上,实践教学需突出专业化特点,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及应用环境,建立基于专业学科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立体化确定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根本。信息技术下的会计学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完整、全面的知识点和基础技能为根本建设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系列化感观,强调专业整体性的价值模式。以全面化、系列化、专业化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学会”、“会学”、“善学”的立体式学习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技术立体化

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技术角度来看,影响整合效果及前景的技术因素有实体形态的技术、经验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技术取决于教学工具等客观外围技术,经验形态技术有待于在实现过程中去认识和总结,而知识形态的技术则反映为技术知识及理论[2]。反映在信息技术下的实践教学中,实体形态的技术由信息化环境技术形成,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平台。平台技术的发展对运用实体存在着良好的带动性,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已经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绘好草图。基于信息技术,会计教育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利用更精巧的方法,获得更强大的数据支持。知识形态技术则表现为学科性的知识及原理,是实践教学的核心要素。尽管有信息平台的辅助,但整个实践体系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而偏移重心,信息技术对专业技术的反映才是实践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体系的实现过程中,知识形态技术的应用要求应优先于实体形态技术。经验形态的技术,形成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方的经验累积,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发挥调整的作用。技术立体化指引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方向。信息技术下的会计学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以信息技术搭建平台,专业学科扩展空间,通过经验总结修正支持体系发展,最终在技术层面进行立体构图。

(3) 实践教学体系知识结构立体化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实践,信息技术成为实践体系中衡量技能水平的第一把标尺。然而,信息技术是实践的辅助,从知识结构看,实践教学体系更侧重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实践。会计学专业知识点为第二个知识结构维度。借助信息技术对会计学专业知识点的实践,学生能够明确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点。点的累积需要有序的分类、组合,由此产生第三个知识结构维度——系统知识教育。第三个维度,来自专业知识的总体性教育,决定了专业教育的高度,也是学生专业性格确立的关键一步。

二 会计学专业知识点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流程

会计学专业知识点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流程需符合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更应反映会计方法的原理和程序。因此,实践流程应当是结合了信息化处理流程和会计手工处理流程两个方面,同时又区别于二者。信息化处理流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认为软件开发流程为“需求分析——整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设计——测试——维护”。结合到会计学专业知识点的信息化建设上,需求针对实践的知识点,细化而明确,信息化处理流程可简化为“算法设计——程序设计——测试——维护”。而会计处理流程根据不同的目的也有不同,如财务会计流程“确认——计量——记录——披露”;产品成本计算流程“确认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分配要素费用——归集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制造费用——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费用”。总结这些内容的相同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计处理流程首先要处理会计信息传递的“账证设计”;其次要对处理事项进行判断,选择合理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然后,根据选定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最后,进行“审核”。在这种双重引导下,一个知识点的信息化建设可粗略地分为“图表设计——模型设计——模型校验——实践报告”四个步骤(其中,模型校验是一个小循环),如图1。

1 图表设计

“图表设计”重点反映特定会计制度下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的内容,并以此形成账证间数据交换的接口。相当于会计手工处理流程中的“账证设计”,以及信息化处理过程中人机交互的“界面设计”。这一程序的实施填补了理论教学中对凭证、账簿的实践教学内容。以设计的模式验证理论学习,赋予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模块更多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在把握核心问题的同时,兼顾企业管理要求及信息处理流程的需要。

2 模型设计

“模型设计”继承“图表设计”的成果,在设计范本中反映特定的会计政策或会计处理方法,并将其以程序形式植入计算机系统。在“模型设计”过程中,没有具体数值参与计算,模型反映的运算是各数据栏目间介于方法体系的联系手段。由此,信息技术处理代替手工核算实践,能将知识的原理性更深入、透彻地展示出来。由实践转化而来的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数据推算的过程中,而具有一种原理性的高度,真正做到了弱化計算,强化技能。

3 模型校验

“模型校验”是基于信息化技术而特定设置的流程,它继承模型设计的成果,对模型应用结果进行验证。在会计手工处理模式下,所谓的校验存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范畴之中。而在信息化处理过程中,对设计结果必须进行“仿真”,以保证程序运行的正确性。当计算机对会计处理进行模拟时,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演化成原理性的集成模块嵌入模型中,模型正确与否需要从原理性数据推导和案例运行两方面进行校验。原理性推导是对知识点的再次强化,而案例运行则是手工与计算机双轨运行的比对校验。验证案例可以来自于教材例题,可以来自学生自己编写的手工案例,也可以引用企业实际业务的处理。与传统的手工实践相比,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模式,并不存在计算答案的隐秘性。相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倡学生创造性编写案例,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由学方法转移到用方法上来。理论教学中弱化的外围条件和应用背景将在案例编写中得到创造性实践。

4 实践报告

当模型通过检验,便可以运用于特定范畴的会计处理。由此,大量工作都交付给了计算机,而留出的职业判断空间仅为模型的设定背景与案例或现实背景的吻合程度。至此,已经为后续知识整合以及实际工作应用奠定了模型基础,实践过程也同样值得回味。在实践的基础上,实践报告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部分是作为信息技术处理的文档记录,一部分是实践过程的技术总结,另一部分则是知识点的扩张性处理设想。

三 信息技术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会计学专业知识点信息化建设完成了实践内容体系中的最小单元。但以知识点为建设中心的实践内容相互孤立,缺乏联系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需要划分实践内容的层次性。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点的实践,二是系统整合的实践。介于信息技术的背景,为了贯穿两个层面的实践教学,除了应具有针对知识点原理性的“方法设计”,实践内容还应包括数据交互的“接口设计”和整合性的“系统设计”。

1 方法设计

“方法设计”主要针对会计处理中的原理运用,即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全手工模拟。这一内容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处理的来龙去脉做复原,理解方法的设计原理,从根源上理解会计处理的内在动因,透彻地掌握会计原理性知识。

2 接口设计

“接口设计”的作用类似于知识连通器,在学生理解知识点后对知识点做有序的融合。而这里的融合同样存在着多个层次,一是方法之间的融合,搭建知识点的桥梁;二是课程系统整合的连接,构筑系统数据的传输;三是课程对大学科系统的数据交换处理(或会计学科对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处理)。

3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可针对一门课程形成一个较小的训练空间,也可在此基础上扩大到会计学科体系。实践体系对“系统设计”难度低于信息技术中开发设计的要求,其目的不是将会计学专业人才演变为信息技术人才,而是利用计算机工具,将会计学专业知识做一个整体来认识。

在传统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对专业本身的体系研究缺少理性重视和深入的思考。散落的知识点根据方法体系的不同分划入不同的课程中,知识点在各门课程的划分中又存在着重复交叉,最终因教学便利而划分的课程把会计信息系统的大观念打散。对会计学本科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调查分析也表明,学生分析/设计能力欠缺,其中,系统分析/设计能力急需加强[3]。信息技术下立体式实践教学的多层面训练,不但突出了分析、设计能力的训练,更强化了知识点整合、系统化的练习。

四 信息技术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多维模式

传统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模块有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而借助信息技术的立体式实践教学凭借其分散、融合的多层次性,能够很好地融入传统体系,发挥更大的实践效用。鉴于此,在传统实践模块的基础上,梳理出四种实践模式,并将其作为主干模块融入到立体式实践体系中,如图2。

1 分散型课程实验模式

课程实验模式,是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知识点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验。在实验设计上突出会计原理,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数据,尽可能将应用范围考虑其中,增加实验程序的后续可应用性。在执行方式上,不必束缚于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定时定点的实验形式完全可按教学需要而改变。根据知识点的分散性,可将部分原理推导的讲解改为课堂性的实验演示,也可以作业的形式学而实习之。

2 系统化学科实训模式

学科实训模式,是指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总结性实验。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式实践体系,各个模块横纵关联。“学科实训”可构建于“课程实验”的基础之上,前期教学已经解决的知识点模型在本步骤可以延续性使用,实践的重心转移到知识联系及系统化上来。学科实训的模型也可与手工模式的课程设计联系,用于相互的验证、比较。

3 一体化专业实作模式

专业实作,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旨在帮助即将离校的学生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观念。“专业实作”涉及知识面广,层次跨度大,但借助信息化技术于“学科实训”的小系统平台上,会计学科的系统构建难度也将缩小。在串连各学科内容后,辅助以案例数据,大量的运算都交给了计算机,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多地指向了学科的融会点和数据演变上。驻足其中,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蝴蝶效应”也能清楚呈现,困惑于学生的数据模糊性可被扫除。在教学运作上,实作环节是一次彻底的知识总结和联系教育,但很难以独立课程形式出现。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盛行,毕业设计少见的情况,也可因此而调整,专业实作不失为一项扎实的毕业设计工作。

4 运用型实习模式

实习以体验真实会计工作界面和场景为目标,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际工作训练。在真实的会计运用背景下,更多的现实问题与理论发生碰撞。此时,理论知识最好的实践检验工具将是我们在前期实践体系中已经建立起来的诸多模型和系统。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仍然沿用手工处理模式,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实践模型能很好地运用于现实空间。只有在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打开了思考的窗,学生才能以借着这种思路找寻到解开现实命题的门。

参考文献:

[1]黄伟.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J]. 教育研究,2007,(10):56-57.

[2]刘世清.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J]. 教育研究, 2007,(10):57-59.

[3]刘仲文,陈佳俊.会计学本科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8,(2):106-109.

作者:来 华 乾惠敏

信息技术下会计学论文 篇3:

疫情背景下大数据在高校会计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

[摘 要] 大数据技术正在影响着社会工作和人们生活。当前正值疫情期间,高质量地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活动,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等内容,对于高校培养和输送熟练应用技术人才就显得较为重要。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对于当前课堂上教学方式及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看法与期望,根据调查结论及现实背景,提出了建立高校教学资源库、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及推动校企合作等三个方面的改革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方案进行适当调整,设计出一套适应当前疫情防控需要的会计学教学方案。期望通过以上研究能够为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供启示。

[关键词] 大数据;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方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7. 091

1 引 言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大数据已逐渐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转型当中,其中包括高校教育教学。2019年2月,中央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创新信息化时代下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教育优化行动,推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底,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的大肆传播,全社会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大数据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工作当中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远程会诊、掌握人员流动信息、疫情态势分析等,而与此同时全国大中小学也迫于疫情全面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活动。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在面对疫情等突发状况时的应对能力,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促进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稳步提升,研究如何应用大数据进行高校教学方式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会计学作为当下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据统计全国共有600余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且该专业每年的本科毕业人数数以万计,而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当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会计工作也越来越多地被智能化,社会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力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故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與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会计学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关于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有被广泛探讨。吴大新、高山等(2015)认为会计学专业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将会计学专业课程按“高”、“中”、“低”三个等级进行设置,由“约”返“博”、由“博”到“约”,逐级推进的改革方案;王凤阁、李莹(2017)基于职业胜任能力培养角度,提出会计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许昊、陈怡斐(2018)基于人工智能背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刘甲、王旸(2019)以独立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五个方面制定出评估独立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

现有的会计学教学改革研究表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确实可以对提升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但学者给出的改革方案一方面多是从课程本身或教师角度入手,少有立足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多是从宏观角度提出整体的发展方向或大致路径,并未从给出细化的措施。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论和现实背景,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从建设海量数据资源库、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方案进行适当调整,设计出一套适合疫情特殊时期的会计学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提升高校教学工作的突发情况应对能力,促使高校教育教学的与时俱进,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2 问卷调查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选取安徽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因该校大一年级学生暂未细分专业,故只针对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发放问卷。

2.2 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问卷在“问卷网”平台进行设计,采取线上发送的方式,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20份。基于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问卷从当前会计学专业教学弊端、学生对运用大数据进行教学改革的态度等不同角度共设置16个问题(包括15个选择题和一个开放性简答题)供学生回答。现针对问题的回答结果进行如下统计分析。

为了评估当前会计学专业学生对课堂上师生互动这一环节的看法和支持度,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教学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互动是否重要”与“在您当前所在的会计学专业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频率如何”这两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图1所示。针对前一个问题,调查发现,50.83%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43.33%的同学认为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比较重要,持一般态度的同学占比5.83%,而认为互动交流不重要的同学占比为0,故表明学生对课堂师生互动的这一环节普遍是呈支持态度。关于后一个问题,调查发现,5%的学生所在课堂中师生互动次数很多,32%的学生所在课堂中师生互动次数较多,51%的同学所在课堂中师生间偶尔才会互动,12%的同学所在课堂中师生很少进行互动,故表明当前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次数较少。

为了评估当前会计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当前所处的会计学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这一多选问题,调查结果如下图2所示。调查发现,55%的同学认为当前会计学专业教学是一种单向灌输型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6.67%的同学认为当前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2.5%的同学认为当前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35%的同学认为当前学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6.67%的同学认为会计学专业设置的课时过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还有9.17%的同学认为除此以外还存在这其他问题,故表明安徽农业大学当前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存在较多不足与弊端,有待改进。

针对当前会计学专业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大数据角度进行改革研究。为了解学生对“大数据”在教学应用上的了解程度,问卷中设计了“在此之前,您对‘大数据’在教学应用上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调查发现,仅有2%的同学对于将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一做法是非常了解,67%的同学对于将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这举措一般了解,28%的同学对该作为只是听说,还有3%的同学对该做法从未听说,丝毫不了解,故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将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还是不够了解。

为明确学生对于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态度,问卷中设计了“您觉得将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当中,是否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调查发现,15%的同学认为该举措会提高教学质量,82%的同学虽然不清楚是否有用,但对该举措呈乐观态度,认为值得一试,仅有3%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或持无所谓的态度,故总体来看,从大数据角度进行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广受学生支持。

本研究从大数据角度进行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试图添加线上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对比传统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哪种效果更好,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会计学专业采取线上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哪种教学方式效果更好”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调查发现,48%的学生认为线上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相结合会发挥更好的效果,17%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教学和线上自主学习效果相当,3%的学生认为线上自主学习效果更好,29%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还有3%的同学对此不太清楚。故综上可知,在不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前提下,添加线上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这一模式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

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对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态度与看法,问卷中设计了“若采取线上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是否会占用更多的资源或时间”和“如若认为占用更多的资源和实践,其原因是什么”两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关于线上平台自主学习是否会占用更多资源或时间,39%的同学认为会,38%的同学认为不会,还有23%的同学可能因自身未有过线上自主学习的经历,故不太清楚。而针对线上网络平台学习为什么会占用更多资源或时间,6%的同学认为是由硬件设备跟不上导致,23%的同学认为是由于线上学习容易出现卡顿等问题导致,57%的同学认为是由于自身自觉性差,缺乏监督导致,还有14%的同学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

综合分析可知,虽有小部分同学對线上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持不乐观态度,但原因多是出自自身或硬件设备上,可以通过后期努力加以解决。

要想教学方式改革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首先且最根本的就是要了解学生们的意见与想法。针对此,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大数据背景下新型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哪”这一多选问题,调查结果如下图7所示。调查发现,73.33%的同学认为重点应放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上,54.17%的学生认为应放在教师的教学准备上,45%的学生认为应该放在课前自学上,70%的学生认为应当放在课堂学习当中,70%的学生认为应该放在课后提升中,43.33%的学生认为应该放在反馈评价上,还有4.17%的学生认为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设计重点。可见,要想设计出一种成效显著的教学方式,需综合考虑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巩固、反馈评价等各个方向。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写阻力,为更全面地了解大数据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存在的阻力,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大数据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存在哪些阻力”这一多选问题,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调查发现,改革阻力众多,包括高校给你了制度落后、管理者缺乏重视、硬件设备跟不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等。故此说明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绝非朝夕之功,道阻且长,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3 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再结合当前实际背景,得出以下结论。

2.3.1 当前会计学教学方式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十分重要,但是当前会计学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却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偶尔的为数不多的互动机会基本上也只是通过课堂上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呈现。会计学专业知识本身理论性较强,如果仍单以老师为课堂中心,一味填鸭式单向教学,会导致课堂氛围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教学方式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除此之外,当下的会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老师对理论专业课课程的教学多是黑板板书或PPT教学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过多,学生自由学习时间较少等问题。

2.3.2 顺应大数据潮流的会计学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将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已不是首创之举,故安徽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中的不少学生对此都有一定耳闻,但由于本校未曾有过此方面的教学改革之举,使得学生对此无法深入了解。在此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较多的问题,而对于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这一举措多为支持,虽然改革后的效果暂时无法准确预测,但普遍愿意一试。再结合此次教学改革研究期间,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教育部要求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活动,此举更是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是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时代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外在力量,由此看来顺应大数据潮流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3.3 大数据潮流下的会计学教学方式改革需深入透彻

一方面,对会计学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全盘否定抛弃。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课堂教学这一方式有所肯定,该方式确实可以对一些自觉性不够的同学起到一定意义的监督作用,所以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学教学方式可以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中较好的地方相结合,以达到教学质量最优;另一方面,对会计学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绝非蜻蜓点水。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新型教学方式中的各个环节都甚为关心与重视,故会计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设计重点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从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备课、课前自学,到课堂学习,再到课后提升、反馈评价,各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3.4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

会计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想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单靠某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高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应用信息技术的软实力,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支持与努力。教学改革的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与困难,绝非朝夕之功。

3 应用大数据进行的常规会计学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为顺应大数据发展潮流,改善当前会计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推动高校会计学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本研究现从大数据角度提出以下改革方案。

3.1 建设海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顺应大数据潮流的会计学教学方式改革绝非只是简单的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而是需要通过大数据建立到一个足够庞大的教学资源库,能够为每位学生匹配到适合自己老师与教学资源,因材施教。

3.1.1 高校自建数字化资源库

数字化资源课程系统结构的建设可分为三层:资源管理层、用户层和应用层。邀请本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中各学科资深优质教师进行线上课程讲解录制,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课时,并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重构整理,注重学生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于教学资源库需不断补充、更新,为保证入库教学资源的质量,首先由资源管理层对新录制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评价及审核,确认符合标准后上传;学生或教师作为用户层使用自己的相关账户进行登陆,从资源库中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源。各个课程资源被浏览的次数及被下载的次数将被直接显示在系统中,作为学生选择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参考;应用层则负责整个资源库在使用过程中的中间后台环节的维护,如拥护登陆、资源上传、资源检索等。以该种方式建立数字化资源课程,既能使得高校能够亲身参与、量身打造出优势特色,更加符合专业目标发展,也能方便学生实时自由地进行学习,延长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灵活性与可选择性。此外,学习还应当定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培训,在保证教师具备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还掌握各种线上网络教学资源的录制、上传或运用。

3.1.2 采取引进方式扩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一方面,可以引进开放共享课程,如当下热门的尔雅、慕课,丰富资源库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成立省内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形成省内高校线上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在自建数字化资源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联同安徽省内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其他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团队,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国家级示范中心平台,进行高校之间优势互补、教学交流与合作、教育资源共享。该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联盟效应,推进联盟成员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地区性高校办学水平。

3.2 丰富教学形态,发展混合教学模式

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适当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相结合,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丰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时块的教学模式,使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改革渗透到各个方面,保证教学质量。

3.2.1 课前教学活动设计

新型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中,课前学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环节中学生是核心,老师为引导,具体教学设计如图9所示。

(1)教师端。首先,教师可根据会计学科的教学任务,对学习内容细化成几个模块,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列出不同的学习重难点,以便学生有侧重性地、有目标性地进行学习;其次,关于课前学习课程资源的发布,教师可以根据之前的模块任务设置,自行录制配套教学视频,发布配套学习资料,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校建立的海量资源库中,依据自身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等,自行搜索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建议将单个课程视频的时长控制在30分钟之内,以保证学生的学生效率;最后,针对模块知识点提出3-5道思考题,并要求在线问答,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提升课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中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端。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相关课程资源,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记录学习疑难点,以便接下来的课堂中与老师交流讨论。该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分组学习,设立组长,相互监督,相互交流,在遇到某些需要合作完成的综合性任务时,小组人员还可以各自分工,既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协同互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师生交互。课前学习这一环節中,教师发布教学任务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先后顺序,二者独立无交集,故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需要借助数字化课程资源同步在线交流、QQ微信群等线上交流平台。

3.2.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了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二者是一种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大数据背景下,线下课堂教学依旧需要存在,但不同的是,教师不再仅是课堂上的操控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课堂,人人皆师,人人皆生,共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图10所示。

(1)教师端。首先,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各自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网络课程资源的学习成果,包括课前学习过程中本组各成员所遇到的疑难点;其次,针对学生学习成果汇报过程中出现的理解有误的地方进行指正,并对存在的疑难点进行集中重点讲解或个别私下辅导;最后,组织学生对小组间的学习成果进行互评、自评、教师点评等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查漏补缺,相互学习优秀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共同进步。

(2)学生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所有课堂环节的有效展开都是基于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学习。首先,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走上讲台,参与与老师、同学的汇报与交流当中;其次,学生需要认真做好笔记,集中注意于教师课堂上做出的知识点补充与指正;最后要学会总结反思,结合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反思自身当次学习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不断提升。

(3)师生交互。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填鸭式教学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与主体,老师扮演的更多是引导者与倾听者的角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贯穿到汇报、答疑与评价各个环节。汇报环节,既是学生为学生授课,也是学生为老师授课,更是一种自我知识巩固,为了使此环节的呈现效果达到最佳,学生课前会做出充分的学习与准备;答疑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自学成果的补充与指正,此环节区别于以往形式,不再是理论知识的全盘灌输,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进行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效率;评价环节,对表现较好的同学基于肯定与鼓励,对有待提升的同学提出意见与建议。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氛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

3.2.3 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课后教学环节尽管是尾部工作,但依旧不可忽视。高效利用该环节对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减少教师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线上布置作业。新型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的课后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作业批改,教师可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及时发布作业或者测评,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且答题过程中需要开启摄像头监控,以防学生作弊抄袭。大数据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形成数据报告,教师可以据此发现每位学生的不足,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此外,会计学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会计准则更新较快,为了帮助专业学生及时了解最新财会制度变化改革信息,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线上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多关注此类信息。同时,为了帮助专业学生考取会计职称考试,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点时,在线咨询,由老师或专业课学习较为扎实的同学答疑解惑。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当前会计学专业对学生的考核多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考核指标较为单一,学生在作业完成时不乏一些抄袭或“搭便车”现象,这些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够精准,也有失学年度末评优评先的公平性。基于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前、课堂、课后时间,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也应当相应的涉及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以形成一种多指标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大数据信息背景下,这些环节的考核都会有明确的数据依据可循。课前学生在线学习时间、问题回答情况、在线提问次数等都会在网络学习平台有所记录,课堂上学生成果汇报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等会由任课教师进行相应总结记录,课后作业或测评成绩、线上提问发言次数等依旧会通过线上平台后台统计整理。这样的教学考核不仅重视学习成果,还注重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位学生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3.3 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背景下,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加高。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但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一味扑在理论上,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就得同时开展。所以,高校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定期输送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真实账务操作,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使得会计人才培养走向企业和教学融合之路。同时为了避免校企合作仅是停留在形式表面,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牵线搭桥,对于为提供高校学生优质实习机会的企业给予一定得奖励与扶持政策,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4 疫情特殊时期大数据在会计学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各大高校开学时间仍继续推迟,线下教师课堂教学依旧无法开展,故前文中常规会计学教学方式改革方案中的某些环节无法落实。为了保障疫情期间会计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依旧有序有效进行,现对常规会计学教学改革方案中的部分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设计出一套专门适用于疫情背景下的会计学教学方式,具体思路如图11所示。

疫情特殊时期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设计出的会计学教学方式与上述研究中设计出的常规会计学教学方式相比存在以下四点不同。

4.1 “课后作业布置”环节前移

疫情期间,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环节。鉴于居家学习、师生分离、网络卡顿掉线等诸多实际情况,如果将教学内容全部堆积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对于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为了有效监督学生课前高效自学,原本是课后教学环节中布置的作业习题现移至课前教学环节,学生在根据老师发布的教学任务进行线上课程资源自主学习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前布置的习题,大数据信息技术会对习题完成情况进行汇总统计,由习题完成情况所反映出的掌握薄弱的知识点将会作为教师接下来课堂教学环节中讲解的重点。

4.2 “课堂汇报及评价”环节后移

疫情期间,原本设计的课堂汇报、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环节无法落到实处,但并不代表此类环节可以直接略去。为了解学生疫情期间知识点的真实掌握情况,有效巩固线上学习内容,可以在疫情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各小组汇报前期各章节学习成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根据汇报中出现的不足与误区给予纠正补充并给出各自评价,总结反思,相互学习。

4.3 课堂教学内容有变

考虑到疫情期间学生居家的学习意识与在校相比自由散漫许多,学习氛围也明显淡化,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课堂的紧凑高效,疫情下的会计学教学课堂,单次线上教学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且线上课堂教学内容不是理论知识的全盘灌输,而是迎合学生期待或需求的、靠学生自学难以理解或掌握的、且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知识点讲解,具体包括两部分:一是根据学生在线上交流平台中所反馈的课前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难点、疑点,二是学生课前作业习题中出现的高频错题。

4.4 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

疫情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不应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答疑解惑上,还应当及时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对身处武汉的同学给予心理疏导,告诫学生做好日常基本防护措施,配合各地各部门的防疫工作。此外,课堂教学或线上平台互动交流过程中,可以分享疫情的最新动态或疫情期间发生的各种善举,培养学生高尚的家国情怀。

5 小 结

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学教学方式改革非朝夕之功既能完成,它是一个长期且较为艰辛的过程,需要一个庞大的队伍支持。这个队伍不仅包括会计学专业的领导者、教师、学生,还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专家。尽管这种改革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可一旦成功其优势成效显著明显,其可以冲破时空的阻力,实现资源共享、自由学习,可以满足师生间大规模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疫情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既是“危”,也是“机”,而应用大数据进行高校教学方式改革,便是在转危为机,再加上当前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发展需求,各大高校有必要将顺应大数据潮流的教学方式变革提到议程上来,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的内涵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大新,高山,孙文刚.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J].财务与会计,2015(2):44-46.

[2]王凤阁,李莹,张丽.职业胜任能力培育视角下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基础会计为例[J].商业会计,2017(13):109-111.

[3]许昊,陈怡斐,潘慧凡, 等.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8(1):59-60,69.

[4]刘甲,王旸,葛静.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研究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9(19):124-129.

作者:程克群 徐棣 蒋贤倩

上一篇:民政工作意见范文下一篇:会计政策粉饰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