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税收税务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面对增值税的扩围、资本市场的变幻、商业经济模式的多样化,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前行中逐步囊括所有的变化,然而税务机关也相继建立“大企业税务管理平台”并采取了“互联网+”的税务征管方式,这些因素最终都给企业集团带来一定的税务风险,并贯穿于企业经济决策、业务行为、财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集团税收税务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集团税收税务管理论文 篇1:

企业集团常见税务风险及对策

摘要:企业集团的税务风险,通常指的是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不能遵守相关的税法的规定,从而导致企业集团今后的经济效益会受到损失。所以说企业集团出现的税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运行的风险。本文是将先介绍企业税务与税务风险,然后分析企业集团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再根据相关风险提出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团;税务风险;解决对策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进程加快,使得市场环境焕然一新。所以当企业集团出现税务风险时,就可能会导致企业不能够正常的运营。其实有很多原因能够导致企业出现税务风险,不仅有企业经营者的失误和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力度不严,还可能是因为企业经营者对于税务的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企业税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或者是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问题等。所以为了能够使企业集团正常的发展,应当避免税务风险的出现。

一、企业集团的税务

税收通常指的是,将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设置为目的,严格遵守我国相关财政法律规定,由政府相关财政部门向居民与非居民根据其财产或特定行为进行强制却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另外,税收通常都会应用在建设我国经济、军事或者是社会的相关事业设施,通常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表现之一,也是企业实现社会职能的方法。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所得经济利润可以决定这个企业缴纳的税款,所以国家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规定企业应当承担的相应税负,明确企业投资经营的项目,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所得利润,减少企业缴纳的税务。

二、企业集团的税务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集团在管理财务税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或地方的相应财政税务政策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企业运营的基础是税务管理,并且税务管理属于企业中的动态工作。所以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如果企业无法利用相关的收税法规,可能会使得企业在成多余的税务负担。如果企业不能准确的理解税收相关的法规,就会使企业的税收有所缺失,轻则需要加纳一定的罚金,重则会有国家或地方的相关税务部门对企业进行调查。另外,企业除了承受多余的税收负担,还可能会有相应的税务风险。所谓的企业集团的税务风险指的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能遵守相关的税法规定,从而导致企业集团今后的经济效益会受到损失。

三、企业集团形成税务风险的原因

(一)企业经营者的税务风险意识薄弱

导致企业集团出现税务风险的原因,最常见的就是因为企业经营者对于税务风险的安全意识较为的薄弱。为了适应崭新的市场环境,企业会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中会涉及到产品的贸易交易或者是变更股权等事宜,所以企业就需要将产生的税收在内部经济结构调整之前先进行隐藏[1]。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将发展作为首要事情,而忽视了多余税收的相关要求和忽略了税款的缴纳。例如,企业将生产与采购的权利下放到子公司中,因此子公司的股权份额就是企业经营者最先应当考虑的事情,如果子公司拥有很多不属于企业集团的股权,那么当子公司进行销售产品时,采用的销售行为就属于“视同销售”,而企业集团就需要因为子公司的这种销售行为而多付额外的税款。因此当企业只强调自身发展和经济利益而忽略这些细节时,反而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进程,导致企业陷入违法的泥潭无法脱身,所以说企业经营者的税务风险意识薄弱是非常容易导致企业产生税务风险。

(二)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税务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因为财务管理不仅能够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还会为企业指引应当要为哪些经济活动缴付税款,因此企业的税务管理被称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当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关注的重点放在在建设企业财务制度和核算企业成本上,以达到降低企业运营和生产的成本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财务的过程中,还是有企业做出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例如,很多企业都有逃税的行为,其中表现在将销售或外勤人员在工作中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企业不会返还资金,而是使用饭票、车票等其他方式代替。同时企业没有制定出针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或者相关规定。根据数据显示,在我国,有很多企业因为偷税漏税等问题而遭受了更为严重损失。

(三)企业的管理效力问题

企业的税务管理效力是由企业的整体管理效力决定的。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效力水平偏低,通常是因为经营者的管理方法不当或者是忽视了对于可能出现的税务进行系统管理,从而使得企业要缴纳多余的税负[2]。另外,如果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效力水平偏低,就无法对税法及相应的税务政策进行变更,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所以说,当企业发生税务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就会使得企业产生税务风险。例如某一企业就是通过进出口的贸易来获利,那么企业的经营者就应当时刻关注着我国对于进出口政策的制定以及税率的调整,并深入分析出现的税务问题,制定出符合当前企业发展的税款数额。因为如果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不能及时的更新相关数据或者提供详细的报告,就会使企业因多付税款而降低利益。

四、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对策

(一)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税务风险意识

企业的经营者和法人想要提升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仅要熟知我国相关的税务法律法规,还要根据自身面临的税务风险以及企业发展特点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将防范税务风险的重点作为企业评估税务风险的前提和增强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基础。不同的企业经营类型有不同的税务风险,同时就具有不同的承受风险能力。另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类型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所以说,想要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应当让经营者明确自身经营模式的特点,才能增强企业躲避税务风险的准确性。

(二)制定完善的企业税务管理制度

一个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营并进行相应的财务核算,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内部完善的财务制度和控制制度。如果要审核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和控制制度,则需要依靠中介结构的力量,及时指出企业制度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正[3]。根据企业税务风险评价制度的相关资料表明。如果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和控制制度的评价分数高,就表明企业使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并不会企业带来过多的税务风险,就不需要重心去制定这些制度。因为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税务风险,使得税务风险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与针对性,同时有关于税务方面的事项对于企业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企业应当开展独立的内部税务审计,并于其他税务审计有所区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旦企业集团出现了税务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遭受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集团出现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或者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因为相关的税务问题而受到法律的责罚,导致企业集团不能正常运营。所以为避免出现税务风险,应当提升防范意识,增加相关的法律知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增加会计信息质量,确保经营者能够了解到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增加对企业税务管理的力度。(作者单位:南昌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章映红.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风险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12:117-119.

[2]纪作哲.我国企业集团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4:69-70.

[3]吴明馨.企业集团常见税务风险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5,04:176-177.

作者:董睿

企业集团税收税务管理论文 篇2:

大型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控模式探讨

【摘 要】 近年来,面对增值税的扩围、资本市场的变幻、商业经济模式的多样化,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前行中逐步囊括所有的变化,然而税务机关也相继建立“大企业税务管理平台”并采取了“互联网+”的税务征管方式,这些因素最终都给企业集团带来一定的税务风险,并贯穿于企业经济决策、业务行为、财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文章通过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税收风险进行分析,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建立、税务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的设计等方面探讨适合大型企业集团的税务风险管控模式。

【关键词】 企业集团; 税务风险; 管控模式

一、引言

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是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大变革的环境下,它已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经济的综合体。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时有发生,化解产能调结构有序进行,供给侧改革推动新的增长点,国企改革及财税体制改革成为重点,这些因素导致其投融资需求加大,融资渠道多样化,所属纳税主体增减变动频繁,涉税事项日益增多和复杂,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风险,因此企业集团建立从上到下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安排和控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许多集团型企业对于税务管理的理念长期停留在“企业是否能正确计算并及时缴纳税款”上,也就是所谓的“以纳税申报为中心”的管理。这种事后的、被动的管理,显然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不少国内企业因税务问题而给其经济业绩和社会信誉带来影响,甚至有的企业由于税务管理的缺陷而遭受重罚,举步维艰。加强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尤其对于集团型企业,更为迫切。

近年来,各省市地方税务局逐步贯彻《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及一系列的政策指导文件,深入推进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已逐步建立分行业、分企业税收风险特征库和风险评估模型。因此大型企业集团应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税务风险管控,并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达到税企双方和谐共赢[ 1 ]。本文就如何构建税务风险管控模式,并以此制定税务管控的基本流程作出探讨,使企业集团税务管理更加理性和务实,以服务和支撑企业集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企业集团税务风险分析

(一)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集团税务风险是指集团母公司和集团成员企业的某项或某些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从税法规定而导致该企业集团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损失[ 2 ]。企业在解决纳税问题时,最基本的目标即防范税务风险和节约税收成本。如果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则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如果设置假账偷漏税或购买虚假发票虚列成本费用等,重则要受到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如果企业使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则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因此,防范和控制各项税务风险,才能有效节约税收成本,对企业日常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的特点

1.经济业务极其复杂,税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大

随着各企业集团由区域型的传统行业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跨越转型,企业集团业务多元化、组织结构庞大繁杂、人员众多,税务风险很难及时发现,更难有效控制。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重组、并购方式的频繁和多样化,采用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税务风险和涉税利益差异很大,需要对相关税收文件有精准的把握。同时,由于我国出台的关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涉税文件相当多,以全国范围内开始营改增为节点,企业经营涉及的税种共15个,包括的相关税收文件有:增值税466个,消费税384个,企业所得税412个,个人所得税265个,印花税133个,关税311个,其他税种文件635个,合计2 606个,加上地方性文件,多达12 230个,大大增加了税务人员的理解和掌握难度。

2.税收监管力度大,逃避处罚机会小

集团型企业是地区的行业龙头企业,是地方乃至国家重点税源企业或者社会公众企业。对于上述企业,税务机关将重点监管,并受到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证监会、行业主管部门、媒体或舆论的关注,一旦发生税收风险,规避机会很小。从2012年起,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对45户定点企业进行税收全流程风险管理;2013年,31个省国税局选定了776户定点联系企业,12个省地税局选定了295户定点联系企业[ 3 ];2015年国税局又对中海油、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神华集团、中国联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六家企业进行税收全流程风险管理。这些表明大型企业集团的税收风险已逐步受到严格的监管,促使其提高税法遵从度。

3.税收违规成本大

企业集团的经济交易數据大部分以亿计算,涉税金额为天文数字,需要对税务处理进行谨慎把控。一旦发生税务问题,补缴税款、罚款、滞纳金数额巨大,严重时还需承担刑事责任,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声誉损失。以国外为例,“毕马威”长达三年的税务案件使其失去大量市场份额;以国内为例,国美、苏宁两巨头双陷“逃税门”事件给企业经营业绩、社会信誉带来影响,不少原本拟上市的企业由于花费大量时间与成本解决税务问题而错过了最佳时机,甚至有的企业由于税务管理的缺陷而遭受重罚,举步维艰。

4.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一

大型企业集团规模急剧扩大,成员企业数量众多,财税人员数量庞大,导致税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母公司和核心企业税务专业水平较高,三、四级或末级公司的专业水平往往较差。但是具体办理税务事项、直接与税务机关打交道的往往还是末级公司的财税人员,集团总部很难对集团最末级的税务风险进行监督,特别是全方位的监管,即很难做到上下一盘棋。

(三)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的根源

1.内部根源

企业内部引发税务风险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1)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态度影响企业集团的风险。由于企业的生产经济决策均是由管理层或股东作出的,他们的目标在于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集团管理层的纳税态度直接影响企业集团的风险。不重视纳税的企业管理层,必然不会重视税收法规的学习,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也不健全,集团及下属子分公司对依法纳税存在侥幸心理,就会导致较大的税务风险。(2)企业人员对税务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税务工作就是简单地报报税,买买发票,没有意识到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集团层面的人员只负责集团本公司的税务,不去关注下属单位的涉税业务,对下属单位咨询和反映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当然也不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缺乏健全可行的税务管理制度和流程。要控制税务风险,需要一套科学完整的税务管理制度和流程,但是许多企业税务制度几乎是空白,即使有制度,也过于形式,难以实施,无法真正控制风险。

2.外部根源

大企业税务风险爆发的外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稅法自身的缺陷。例如:税收条款中经常采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如“有关的”、“合理的”等词语;税收政策变化快,补丁文件多,一时难以找到,很容易使税务人员产生歧义,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2)税收任务影响税收政策的宽严度。税务机关如果完不成税收任务,会影响相关人员的年终奖、晋级;超额完成税收任务则会使下年的税收任务加大。因此,税收任务压力大时把握政策偏紧,税收任务压力小时则把握政策偏松。由于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的把握松紧不同,而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遍布全国各地,这就使企业集团在税收筹划和遵从上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3)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由于税收政策规定不清晰,税务机关的解释权较大,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法中对企业的处罚,大企业的遵从程度相对较高,一旦税务局拿出过硬的税法依据,大企业一般会相对痛快地接受税务局意见并缴纳税款,因此,与小企业相比较,其往往会承担更高的税收成本。

三、大型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控模式的构建

如同引言中所说,税务风险管控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应当与中国的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探索同步:第一,要构建互信合作的新型税企关系;第二,要实施防范和应对并重的全过程税收风险管理模式。

(一)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控框架

对企业集团而言,降低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的业务操作水平,首先应根据集团与基层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自下而上反馈、自上而下决策的沟通渠道,并构建一套管控目标、管控主体、风险控制点和管控措施四维一体的税务风险管控框架,如图1所示。

1.以管控目标为要素的第一维度

管控目标是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控框架的指引,引导企业有目的地进行经济活动。笔者把管控目标划分为战略目标、审核目标、执行目标及个人目标。(1)企业集团的税务管控目标应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和产业要求,满足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根据下属单位所在地区的税收环境不同,在风险和收益产生偏差的最大弹性区间内,选取可行、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2)在经济项目的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从基层税务部门到集团决策层,都要对自己的管辖范围负责,保证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3)在执行过程中注重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应用,所属单位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集团公司进行有力监督,保证经济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4)在纳税义务发生时及时、准确地进行会计处理和纳税,集团公司定期进行税务审计。

2.以管控主体为要素的第二维度

从集团总部到下属基层单位,其中的每一个层次均为不同的管控主体,需要不同层级的主体沟通协作。从根本上讲,管控主体就是以人为主体,建立一个优秀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团队,进一步明确集团及下属单位税务岗位的职责及资格要求,从人才配置的角度提升企业税务管理的水平,这是当代“以人为本”企业制度的体现。大型企业集团更应当发挥人的主动性,实施人才管理。在实施税务风险管控时,应注重职能的相互牵制和人才匹配,分层次、分主体地进行各单位税务部门的设立、岗位职责的确立、权限的设置和员工匹配[ 4 ],构建合理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充分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同时避免舍近求远,即支付高昂的费用聘请咨询机构而造成内部人才的极大浪费。

3.以风险控制点为要素的第三维度

结合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的特点和根源,以及相关指标的运用,在风险管控中应把握好以下关键控制点:

(1)经济决策控制。包括筹资、投资、经营决策,经济决策是企业经济活动最关键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税收成本、税后利润等因素。具体工作中,可以根据预计发生的资金成本、债资比例、投资回报率、销项进项比例、税负率、销售利润率、税款利润率等指标来测算和控制。

(2)决策执行控制。为保证经济活动全过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高效实施,在决策执行阶段必须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少缴税或者多缴税现象的发生。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企业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如投资、筹资、经济项目的计算是否真实、准确,是否满足各税种相关规定并对税费正确计算,发票的开具是否符合条件,是否满足所得税前扣除的标准等各风险点。

(3)审批、监督机制控制。严格的审批、监督机制是决策执行控制的关键点,存在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始末。企业应对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合理性、财务核算等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税务风险管控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以往经验,在容易发生风险的环节加以重视。根据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来分析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利润类、资产类分析指标进行配比,分析其变动幅度是否同比例变动,否则就有可能存在收入或成本费用的入账错误问题,从而导致税款的漏缴或多缴。

4.以管控措施为要素的第四维度

管控措施贯穿于税务风险管控的全过程,是实现企业高效风险管控的保障,因此,需要领导层的纳税态度和完善的组织机构一起發挥作用,还需要有制度和人力资源的共同配合。主要有以下措施:

(1)将税务风险管控提高至集团最高层。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大部分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此更应注重税务风险的控制。这就需要集团领导层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有所关注。只有集团高管层依法纳税和重视税务风险,才有可能建立风险管控团队,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控制好税务风险。

(2)实施税务经理委派制。在建立组织机构时,做到层次分明,可以实施纵向管理,如采用税务经理委派制,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为保证委派经理税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委派税务经理的工资、福利要由集团总部发放和管理,同时集团公司还应加强对被委派人员的定期述职、考核和轮岗,达到委派经理对子公司税务风险控制敢于管、管得住的目的[ 5 ]。当然,完善培训制度和税务人才引入制度也是提高机构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

(3)建立有效的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制度。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要求[ 6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税务风险是否有人抓,即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岗位和职责;二是税务风险能否识别,即利用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和方法,分析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和管理层进行沟通,将税务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三是税务风险怎么管,即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的机制和措施,保证税务操作的合法合规;四是税务风险是否有好的沟通,即建立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五是税务风险有无评价,即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企业也可以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中介机构,根据本指引和相关职业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向集团出具评估报告,为更有效地完善制度提供指导。同时,为保证机制运行有效,还需要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作保障。

(4)建立税务信息沟通平台。在企业集团全级次范围内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并对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的涉税事项进行自动控制,做到信息共享、经验共享(如图2)。

(二)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控的基本流程

通过四维一体税务风险管控框架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集团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应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及集团或下属单位所属地经济税收环境,进行风险识别,判断税务风险对企业或下属单位的影响;根据企业税务管控制度是否执行,集团领导层的纳税态度,财务数据是否合理等评估各项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分析指标含义,撰写税务分析报告并逐层上报集团税务机构;如果在税务分析过程中,发现有内控缺失或科目运用错误、税法理解不当、节税方法错误等现象,要及时完善、更正,加强学习并重新开展筹划。若在事后发现纳税金额错误,要及时退补。在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要利用更有效的方式,及时做好信息沟通;对已完成的事项做好事后备案和评价,并作为借鉴资料,在企业集团税务信息系统中共享,为集团或其他所属单位提供参考。同时要对相关税务人员的考评做备案,作为月奖或季度奖励的参考。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四、结语

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各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和各个业务流程都不应脱离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长期过程。由于集团公司在建立和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将涉及企业运营的诸多部门,不免会遭遇很多阻力,因此更需要企业管理层进行统筹安排、调配资源、提供支持,更多的涉税风险更需要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以确保相关进程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A].国税发〔2011〕71号,2011.

[2]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4(5):20-27.

[3] 王化敏.浅谈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3):124-126.

[4] 牛冲槐,秦雪霞,张永红.煤炭企业筹资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3):44-46.

[5] 洪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12(3):4-7.

[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A].国税发〔2009〕90号,2009.

作者:王会波

企业集团税收税务管理论文 篇3:

构建新型税收征管体制的探讨

税收征管体制是税务机关为了实现税收征管职能,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税收征管组织机构、征管人员、征管形式和征管方法等要素进行有机组合所形成的规范的税收征管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征管方式从粗放式到精细化,从手工操作到微机化,从传统方式到现代化,最终形成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

一、新时期对税收征管体制提出了新要求

新征管体制包括了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岗职体系和制度措施等基本要素,其中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在保障新征管体制得以实现和有序运行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其最基本的要求是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部门配置要遵循税收发展规律和充分体现新征管体制的高效原则。

1.必须分类设置专业化管理机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经营规模和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合理设置征管机构,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专业化管理不仅是当今国际税收管理的普遍趋势,也是我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因此,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大趋势,因地制宜分类设置或重组整合各专业化管理机构,不仅是新时期税收工作深入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高税收征管工作质效的必然选择。

2.各级税务机构设置应当扁平化。

税收专业化管理客观上要求各级税务机构运行效率应最大化。总局《“十二五”时期税收征管工作规划》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总目标要求是: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而要实现这“两高”、“两低”的目标要求,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运行效率。为此,扁平化就成为优化各级税务机构设置的不二之选。大量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税收征管体制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体制定位都是执法服务型,税务机构设置方面均较为科学化,表现为管理机构扁平化,管理层级少。如美国税务机构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英国税务机构从最高层到一线机构之间也是2至3个层级。因此,适应新征管体制的需要,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各地实际,立足现有条件,按照机构扁平化、管理层级少的总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务机构的重组设置和优化调整,最大限度地缩减管理层级,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国际税收发展趋势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机构体系。

3.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新征管体制对税务干部个体的要求应当是一专多能、素质全面,既要求税务干部首先要具备从事行政管理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技能等通用素质,在符合这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在税收管理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专业化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分类设置或重组整合各专业化税收管理机构是新征管体制的内在要求。新征管体制下,征收、管理、稽查和纳税服务是基本构成单位,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大力培养能够担当和胜任专业化税收管理工作的各类专业化管理团队。在分类设置或重组整合各专业化税收管理机构、优化各环节各岗位工作流程之后,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就是,还应当立足当前相应地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科学配置,应精简的果断精简,该充实的大力充实,需调整的及时调整,努力实现既充分发挥税务干部个人所长,又有效形成团队合力。

二、现阶段税务机构与新征管体制要求不相适用

1.机构设置不尽科学合理。

分税制实施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征管形势的变化,税务机构现状与税收发展、税制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日渐突出:(1)管理层级过多。总局、省局、市局、县局、基层分局五级的管理层级,直接导致工作开展效率不高、解决问题时效性差等弊端层出。特别是各级税务机构的机关工作人员多,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且多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中青年干部,影响了基层一线人力资源配置。(2)税收专业化管理机构布局尚未成型。虽然近些年,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尝试改变以往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基层税务机构的传统做法,探索实行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基层税务分局,但是仍然存在基层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不协调、不相符等问题。而且,各类税收专业化管理机构在设置和重组整合方面步伐偏慢,税收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如大企业管理机构、重点行业管理机构、纳税评估机构以及纳税服务机构等设置和重组方面,进度不一,参差不齐,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3)内设职能部门较多。从省到县(市、区)各级税务机关内设职能部门较多,且各层级之间基本按照上下一一对应原则设置,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有限的人力资源,客观上造成基层一线税收管理部门人手紧张、人均工作量较大、税收管理被动、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2.基层税务机构和岗位职责亟待理顺。

(1)征收、管理、稽查、纳服职责不清。征收、管理、稽查和纳税服务专业化分工,分权制衡,有利于提高效能,符合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目前四大系列职能分工还没有完全理顺,机械式的分工和管事制度以及过分追求内部职权的制约,造成税收管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合理,有些工作交叉重叠,有些又相互脱节,横向、纵向缺乏必要联系和信息共享,进而导致流转不畅、效率不高,尚未形成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2)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呈现“全能型”倾向。即上级税务机关层层下达分解的各类工作任务,除了由税务稽查部门专项承担的以外,最终都落实到基层税源管理分局;基层税源管理部门不仅几乎所有事务都大包大揽,而且承担的非税源管理事务过多。(3)税收管理员仍然存在“保姆式”管理弊端。当前,在专业化管理尚未施行的地方,税收管理员的责任区域基本按照属地原则划片管理,责任区域内管征户数多,且往往各种经济类型的纳税人并存,要求管理员掌握的税收政策很多,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在实际工作开展层面被扩大化,在行政事务等非税源管理方面花费不少的时间精力,这在较大程度上使得税收管理员什么都要做,却又什么都做不好、做不精、做不到位,管理员往往仅是扮演“传递员”的角色,而非管理主角,造成事实上的管理不到位。信息化推进后与纳税户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但信息管税应用程度不高,造成税源监控管理乏力,处于被动受理的状态,基本上收的是“自来税”。

3.基层税务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税务干部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老龄化现象明显。有的干部文化、知识、技能等基本素质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工作需要,有的干部政策学习掌握不深不透、能力素质平平,尚不具备在税收管理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应有的较强专业技能,有的干部综合素质与税收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要求还有差距,税收征管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干部队伍与税收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各类专业化管理团队力量尚显薄弱,特别是由于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分兵把守”,造成纳税服务、纳税评估、大企业管理、税务稽查等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均不具备充足力量,人员与岗位、岗位与效能不适配或不尽适配。

三、构建新形势下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几点思路

1.按照管理专业化的原则对税务机构进行设置调整。

税收管理专业化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按职能来设置的专业化机构,即按纳税服务(含征收)、管理、稽查三大体系设置专业化机构,纳税服务主要体现面向纳税人的涉税业务办理与主动服务的职能;税源管理主要体现税源监控、数据分析和管理性执法的职能;税务稽查主要体现重点稽查、违法打击和强制性执法的职能。二是在三大体系内部再按纳税人规模或行业、区域等要素,进一步细化后分类设置二级专业化机构。

(1)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全面整合纳税服务资源。一是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纳税服务工作职能进行整合归并,对涉及纳税人的所有办税事项进行分类和整理,集中到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扩展前台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办税服务厅全职能化,确保纳税人办税事项的“入口”集中畅通。二是将分散在各管理分局的办税服务厅统一集中到纳税服务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并且按照“相对集中、方便纳税、布局合理”的原则合理设置办税服务网点。三是整合咨询宣传阵地,将税法政策宣传、12366税收热线、外部网站管理、纳税服务宣传报道等工作,归集到纳税服务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统一管理,构建一个由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12366电话热线、税收宣传资料组成的“六位一体”立体化税收宣传网络。

(2)坚持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相统一。坚持以满足全体纳税人的共性需求为基础,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让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普遍享受到均衡的共性服务。与此同时,必须突破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单一服务体制,尊重纳税主体的差异性,全面掌握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突出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现共性服务向上集中,个性服务向下延伸,为纳税人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多元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纳税人的合理需求。

(3)建立健全纳税服务相关法律制度,形成系统、全面、细致的纳税服务系列制度。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所有税收业务流程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涉税文书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流转环节,优化办税流程和业务文书,制定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岗位职责、工作规程范本和纳税服务责任制,形成快捷、规范、高效的面向纳税人的税前、税中、税后服务和面向社会的纳税服务体系。

2.分类设置税源管理体系。

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相结合的税源分类管理体系,关键是针对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明显差异,以及中心城市、县城、乡镇经济总量和纳税人数量明显不同的实际,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1)分行业管理。推进行业分类管理,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属地管理的格局,合理划分重点税源行业和一般税源行业,合理分配征管力量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分行业管理,搜集各类经济税源信息,逐级建立行业税收信息库,健全行业涉税指标标准和体系,定期出具行业发展报告,定期召开行业分析例会,对同行业不同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管征问题,为行业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参考。

(2)分规模管理。对大企业,考虑其生产经营复杂、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跨区域经营和有纳税遵从的主观意愿等特点,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组建各层级的大企业税源管理机构,着重在引导纳税遵从、培育做优做强上下功夫。对中小企业,考虑其数量众多、规模不大、流动频繁和会计税法知识参差不齐等特点,按照行业化管理、集约化服务的思路,主要致力于强化税基管理、日常监控评估和分类纳税辅导,着重在提升办税能力,降低涉税风险上做文章。对个体零散税收,考虑其数量众多、规模小、账务不健全、纳税额少等特点,继续推进简易申报、批扣划缴等措施,管征的重点主要放在定额管理和发票管理等方面。

(3)建立纳税评估机构。纳税评估通过对企业财务核算制度、资金运作、营销管理、生产消耗、市场环境等进行全面测算评估,再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建立各项涉税指标警戒体系,进而强化税源监控,较好地解决新征管体制转换过程中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为集中征收增添有效的后续跟进,为重点稽查提供纳税人动态信息,增强税务稽查的针对性,促进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的有机结合。鉴于纳税评估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等工作特点,可以在税源管理系列中单独设置纳税评估机构,负责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建立,同时实行分类评估方法,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纳税人开展重点评估,对中小企业则实行行业税收统计分析评估等。

3.设置分级分类的稽查管理体系。

税收专业化稽查是一种基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下应对风险管理、整合稽查资源、提高办案效率、促进税收遵从度的稽查管理体制,其核心是打破层级、区域、部门的界限,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推行分级分类稽查体系,促使属地化稽查向专业化稽查转型。

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根据纳税人所在行业、经营规模、纳税遵从度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实施与之相对应的监控和管理,强化重点行业、重点纳税人、重要涉税事项的分析监控,根据风险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稽查资源,建立有针对性、差别化、联动式的税收专业化稽查运行体系。

在市局甚至省局范围内,按照权责一致、精简效能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选案、属地实施、集中审理、分级执行”为特征的一级稽查体系。在专业化稽查的基础上,国地税稽查部门可探索建立“统一进户、各税统查”的稽查体系甚至实现国地税稽查机构合并,建立国地税稽查一体化新格局。

(作者单位:进贤县地税局)

作者:刘华平 万斌勇 付清磊 焦永刚

上一篇:年度教学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转正试用期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