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企业税务管理(精选9篇)
【颁布部门】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查看
【发文字号】 粤地税发[2004]244号
【颁布时间】 2004-08-13
【实施时间】 2004-08-13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合伙企业投资者变更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地点审批后加强后续管理问题的通知
各市地方税务局: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合伙企业投资者变更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地点审批后加强后续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81号)转发给你们,省局提出如下补充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纳税人在申报表的备注栏应填写“选择该地作为汇算清缴地点的起始时间”、“经常居住地”、“经营管理所在地”及当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填报的其他内容。
二、对于符合变更汇算清缴地点条件的,原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允许纳税人对汇算清缴地点的变更,并开具书面证明,交纳税人和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各一份作为原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同意其变更汇算清缴地点及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接管的依据;未经原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实同意并开具书面证明的,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不得接受纳税人变更汇算清缴地点。
三、新老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之间要做好衔接工作,新老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将汇算清缴地点变更的信息及时录入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纳税人汇算清缴情况,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在核实接受纳税人变更汇算清缴地点后,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原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原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如没收到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实同意接受的反馈信息,将视同该纳税人未变更汇算清缴地点继续对其进行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
四、地方税务机关要加强跟踪管理与检查,及时掌握纳税人纳税及汇算缴情况,如发现纳税人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有关规定处理。
关键词:有限合伙,私募股权基金,合伙收益,税种分析
有限合伙企业基金 (PE投资) 是指一名以上普通合伙人 (简称GP) 与一名以上有限合伙人 (简称LP) 所组成的合伙, 有限合伙人不参与有限合伙企业的运作, 不对外代表组织, 只按合伙协议比例享受利润分配, 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普通合伙人参与合伙事务的管理, 分享合伙收益, 每个普通合伙人都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责任或者连带责任。
有限合伙基金募集的资金, 以前投资房地产和能源、基础设施的不少, 目前随着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 私募基金随政策而变化, 转而投向新能源、医疗、生态养老、高新技术、互联网+等国家政策扶持项目, 越来越多的资金聚集到基金。但是, 参加过路演的准投资者们, 是不是就该100%的相信收益真有那么大呢, GP们对于被投资的一级市场通常估值在5-6倍, 未来进入二级市场宣传的是不少于5倍、10倍, 甚至更高的收益, 就算GP估值误差不大, 但到了投资人手里收益究竟有多少呢, 下面我们就很简单的一个基金分析一下, 做到心中有数。
假设有这么一个投资公司A (GP) , 规模不大, 和少于49人的自然人成立一基金B, 基金B募集的资金打包投资, 有两个投向, 一是投资私募股权基金, 二是直接投资公司实体, 二者目的是最终被投资目标上市后卖掉股份套现赚钱收益。基金B在工商局注册成立后, 税务进行登记, 投资公司和基金B的运营是一套人马, 合伙协议规定:投资公司出资1%, 自然人出资99%, 投资公司收取自然人出资的1%作为认购费 (常资本金外额外收取) , 2%为管理费 (每年计提或合伙企业预留一定额度) , 抽取对外投资收益的20%作为投资公司的收益分成, 分配完毕基金注销。
就上面简单的业务模式, 进行税务分析:
一、合伙企业层面
经营范围涉及的税种比较单一, 基金B无论投向私募股权基金还是公司实体, 本质上均是股权投资, 如果这部分股权持有至被投资主体上市套现, 收益部分作为股权转让收入进入合伙企业, 尽管合伙企业是营业税纳税主体, 但是, 这部分转让收益根据财税【2002】191第二条规定“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另外合伙企业的募集资金基于合伙企业的透明体特点不作为注册资金, 不产生印花税, 合伙协议不在印花税正列举里面, 也没有印花税, 而将来私募股权转让时由于是股权转让所得, 合伙企业要按0.5‰缴纳印花税;至于企业所得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 第一条: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合伙企业不是所得税的纳税主体。综上分析, 对于单一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基金, 合伙企业层面没有所得税款缴纳。
二、合伙人个体层面:合伙收益与纳税
财税【2008】159号第三条: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合伙企业的收益分配, 协议一般规定单个投资项目获得收益时即进行项目清算分配, 对于组织结构为合伙制的私募股权投资, 股权在二级市场卖出时一般均界定为投资收益, 而不是因股权转让界定为财产转让所得。
不论计入金融工具还是长期股权投资, 被投资单位分得投资收益时, 根据国税函【2001】84号文第二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 不并入企业的收入, 而应单独作为投资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按此规定, 那么合伙个人应适用20%税率, 税额计算出来后有投资公司代扣代缴。那么是否84号文中合伙企业的投资收益就是项目清算的收益呢, 很明显, 不是。合伙企业的对外生产经营所得, 回到合伙企业, 要扣除合伙企业固定管理费用、运营费用及其他合理费用, 如:提取的2%管理费、合伙企业注册登记费、律师费、交易费、变更费、场地租赁费、顾问费、尽调费、印花税等, 清算所得来自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 是扣除成本费用的可分配部分。对于合伙制的私募股权来说, 84号文中的说的投资收益应是被投资主体在上市前利润分配部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二级市场退出时应适用财税【2000】91号文, 对于有限合伙的私募基金的个人合伙人来说, 无论是作为普通合伙人还是有限合伙人, 所得收益应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 适用5%到35%的超额累进税率, 第五条规定:合伙企业的投资者按照合伙其余的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合伙协议约定的分配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合伙协议没有约定分配比例的, 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合伙人数量平均计算每个投资者的应纳税所得额, 投资者的费用扣除标准根据财税【2011】62号为42000元/年, 由于对外投资收益一般较高, 适用税率会达到35%, 超过了企业所得税税率, 是不是太高了?实际上, 地方大多会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河北省政府办字【2010】155号第十八条规定“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和合伙制管理企业, 执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事务的自然人普通合伙人, 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 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不执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事务的自然人有限合伙人, 其从有限合伙企业取得的股权投资收益, 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 按20%的比例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上海也是这样执行的。
对于投资公司分得的20%投资收益, 更多地方出于对私募股权的支持, 股权转让部分也没有定性为生产经营所得, 作为“资本利得”项目核算应纳税额。“资本利得”即投资收益, 由于所得税法规定不适用合伙企业, 故无论是否直接投资的居民合伙企业, 按理说不能免税, 投资公司需按照25%缴纳企业所得税, 因此有的地方出台了政策支持, 适用居民企业权益投资的免税规定, 不仅股权转让不交营业税而且因合伙企业的透明体特点免交企业所得税, 这点参见京金融办【2009】5号, 这样的支持性政策随着国家清理地方税收优惠措施的出台, 是否还继续执行呢, 需要企业和当地税务机关及早协调, 有的地方对于作为GP的投资公司分得的这部分收益是不仅按25%交企业所得税还有交营业税的, 比如在河北, 这部分收益界定成了劳务报酬, 如果界定为资本利得, 按84号文应该是不扣除成本费用的, 如果界定为劳务所得, 即生产经营所得, 应为项目清算后剩余收益。此外, 投资公司 (GP) 收取的认购费、管理费应做收入开票给合伙企业, 投资公司应在本部缴纳营业税, 在存在营业税的基础上, 其城建附加需要计算缴纳。
私募股权基金的运行时间一般为一年以上甚至几年, 募集资金与股权退出、收益清算相隔时间比较长, 税收政策经常是变化的, 关于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政策不明确的地方国家尚待完善, 而税款的计算和缴纳关系到投资人测算未来收益, 投资管理人不仅关注路演成功及合伙协议的顺利签订, 税收变化的风险性, 投资管理人要做到事前提示, 以防引起纠纷。
参考文献
[1]财税[2002]191、国税函[2001]84号、财税[2008]159号、财税[2000]91号、财税[2011]62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63号)
[3]京金融办[2009]5号
摘要:税务管理是企业对涉税业务、纳税实务所开展的一些互动总称,旨在提高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成本支出。财务管理是企业开展税务工作的出发点,如果财务管理不到位,不仅造成企业无法采取有效的规避税务风险的措施,加重税负,还极有可能直接遭受税务处罚,使企业在财务、信誉遭到多重损失。
关键词:强化;企业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加强税务管理是企业防税务风险最直接的手段,而税务管理的加强必须在充分了解税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首先论述了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接着据此提出了强化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举措,希望对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业绩考核及激励制度、信息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投资控制及担保制度等共同保障着企业税务安全,任何一个企业内部制度不合理都会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所以说只有在一个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下税务风险才能得到有效防范。否者税务风险将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加大税务管理的难度,降低税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2.企业所处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
税收政策、执法环境、税务执法、社会意识、法规环境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税务环境,税务环境是不断发展和变变化的,它既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合理规避税的机会,也会产生更大的税务风险。作为政府调控市场宏观的经济的手段,税收政策、法规变化的更快,而企业的财务人员若不不能及时掌握税收政策或法规的变动,那么其在进行税务管理的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继而产生一定的税务风险[1]。此外,如果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无法全面地预测和评估税务风险,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致使无法经济行为发生之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继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3.税收行政执法不规范
我国的税务部门较多,有财政、地税、海关、国税等,不同的税务部门又分成不同的税务行政执法主体,这些同样会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其具有较大的税收法规的行政解释权,而我国的税收法规并不完善,只要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税务部门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来认定企业是否纳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财务人员很难把握税务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产生税法风险。对于执法主体来说,分属不同的税务部门其对同一涉税行为的理解和处理也是不一样的,导致税务管理很难兼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和规定,继而产生税务风险。此外,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同样会影响到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大小,执法人员的素质越低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就越大。
4.企业财务管理不到位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会计制度与纳税制度在涉税事项存有一定的差异,而财务管理的作用就是为了平衡这种差异,确保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否者企业在筹划纳税方案上将出现较大的纰漏,继而产生税务风险。在财务管理中,影响企业税务安全的因素有:财务人员税法精神不高,缺乏专业的税务知识和技能;会计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考虑纳税因素,影响后期纳税方案的设计;财务管理混乱,税务工作不能有效及时开展[2]。这些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与纳税制度严重脱节,甚至干税务制度功能的实施和完备。
5.企业纳税意识欠缺
纳税意识越弱,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就越大。如果没有较强的纳税意识,企业就不可能注重税务筹划的规划和设计,具体的纳税工作也将得不到有效地开展,继而造成企业面临的社会风险大大增加。此外,有些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会尽可能降低税负,甚至不惜违背国家的税务政策和法规,如伪造、变造、隐匿记账凭证等,这些都是企业缺乏纳税意识纳税意识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被税务部门查实,由此造成的税务风险也是巨大的,甚至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
二、强化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1.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想要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应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有效弥补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使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纳税工作,提升税务风险防范的力度。从防范税务风险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自掘地把风险的意识嵌入到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二是提高财务管理制度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应根据企业可能面对的税务风险制定科学严密的防范机制,及时规避税务风险。
2.加强税务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的传递、收集和管理更加的便捷和高效。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税务环境是复杂和多变的,无论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还是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税务安全。随意企业应建立一个信息收集和管理系统,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及时更新外部相关信息的变化和调整,为企业的税务筹划提供数据支撑。
3.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
企业应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和联系,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我们现行的税务政策和税法体系,导致税务机关的税务执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定全。在这种情况下,与税务机关良好的关系,能更深入地了解税务机关的工作程序、征税方法以及对税法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制定相应纳税规划[3]。此外,良好税企关系还有利于在面对一些模糊的税务事项达成共识,从而避免由于不同的理解引发的税务风险。
4.充分把握经济形势,准确学习税收政策
税收既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而宏观积极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政府会实施较宽松的税务政策;为了避免经济过热,政府会加大纳税的征收力度。也就是说,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税收政策也是不同的,税收政府总是随着经济的周期波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企业应在把握经济大方向的同时,注重税收政策的学习,平衡好企业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和税务政策调整对企业税务安全的影响。此外,通过学习税收政策还能帮助企业利用优惠政策尽可能合理避税,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成本。
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充分了解税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的税务管理才有可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才有可能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发生。相信随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我国税收体系逐步完善,企业的税务规划将更加的合理、安全,继而实现降低税务风险的目标。(作者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国强 吴春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综述与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2012,(31):65-69.
[2]陈云婵.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防范[J].改革与开放,2010,(16):67,69.
第三条 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应当遵守《合伙企业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符合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类和标注“限于合资”、“限于合作”、“限于合资、合作”、“中方控股”、“中方相对控股”和有外资比例要求的项目,不得设立外商投资合伙企业。
第四条 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经依法登记,领取《外商投资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五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全国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工作。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登记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称企业登记机关)负责本辖区内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登记管理。
第二章 设立登记
第六条 设立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应当具备《合伙企业法》和《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
工商个字[2007]108号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以及国务院新修订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新《合伙企业法》和《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丰富了我国合,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积极履行职责,做好合伙企业的登记
一、关于登记管辖
根据《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的工商行政管
根据《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四条第四款的规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
二、关于合伙企业的名称
登记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和《合伙企“普通合伙”、“特殊普通合伙”或者“有限合伙”字样,应当置于括号内。
三、关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依据《合伙企业法》第五十五条、《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登记机关对
对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需要提交合伙人的职业资格证明
四、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合伙人的问题
外商投资企业(不含外商投资的投资性公司)作为合伙人设立合伙企业的,登记机关在依2000年7月25日发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6号),申请的经营范围涉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限制类的,五、关于变更登记
合伙人申请变更登记,除应当提交《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文件外,涉
(一)合伙企业变更主要经营场所的,应当在迁入新经营场所前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新
合伙企业变更主要经营场所跨企业登记机关辖区的,应当在迁入新经营场所前向迁入地企
(二)法人、其他组织委派的执行合伙事务的代表发生变化的,应当提交其继任代表的自
(三)普通合伙企业变更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应当提交由国家有关部门或授权机构
(四)合伙企业修改合伙协议的,应当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由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的新
(五)新合伙人入伙的,应当提交新合伙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入伙协议
(六)合伙人增加或减少对合伙企业出资的,提交全体合伙人对该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
六、关于分支机构的登记
(一)合伙企业分支机构的登记机关应在分支机构登记后,将《合伙企业分支机构登记情
(二)分支机构的变更登记
申请分支机构变更登记应提交以下文件材料:
1、《合伙企业分支机构变更登记申请书》。
2、全体合伙人签署的变更决定书或者合伙协议约定的人员签署的变更决定。
3、执行事务合伙人或委派代表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书。
4、变更名称、经营范围的,提交加盖合伙企业印章的《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5、变更经营场所的,提交新的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6、变更负责人的,提交全体合伙人签署的任免文件或者依合伙协议作出的任免决定及新负
7、分支机构经营范围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还
(三)分支机构的注销登记
分支机构因合伙企业解散,被合伙企业撤销、依法责令关闭、吊销营业执照的,执行事务15日内向该分支机构的企业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申请分支机构注销登记应当提交:
1、《合伙企业分支机构注销登记申请书》。
2、全体合伙人签署的注销分支机构的决定书。
3、执行事务合伙人或委派代表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的委托书。
4、营业执照正本和副本。
七、关于新《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实施前已经登记的合伙企业的名称管理。2007年6月1日以前登记的合伙企业,为普通合伙企业,不要求在其名称中组织形式后增加普通合伙”字样。如果合伙企业申请变更登记,登记机关应当要求其变更企业名称,并按照新“普通合伙”或者“特殊普通合伙”或者“有限合伙”字样。
八、关于合伙企业的监管
各地要重视对各类合伙企业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监管,特殊的普
九、关于登记表格及文书格式
按照新《合伙企业法》和《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的要求,我局制定了《合伙企业登记。请各地自2007年6月1日起遵照执行(不含《合伙企业年检报告书》)。《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登记申请材料及格式规范》(工商个字[2004]第1182007年6月1日停止执行。
自2008年起,《关于印发<个人独资企业年检报告书>和<合伙企业年检报告书>和通知》(工[2006]37号)中的《合伙企业年检报告书》废止,起用《合伙企业登记表格及文书格式规。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合伙企业的登记管理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上报国家工商行
《合伙企业登记表格及文书格式规范》
○○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合伙 登记 通知
由于水电施工作业具有点多、面广、施工场地偏远及不定期、跨地区施工作业等特殊性,给水电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K水电施工场地偏僻,失去了基本的纳税条件;L业主代扣代缴税金后,水电施工企业长时间不能取得完税证明及合同印花税;M个人所得税未按规定及时代扣代数;N个别单位纳税意识不强,税务管理工作不到位,为税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2做好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2.1重视税务管理税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每个施工企业都有缴税的责任与义务。同时,纳税也是衡量一个施工企业诚信的重要标志,如果公司的纳税信息受到公众质疑,将在资本市场带来极坏的影响,一旦发生税务纠纷将会使公司信誉度降低并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因此,施工单位要充分认识到税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相关人员,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和总会计师,要高度重视税务工作,加强学习和宣传有关税收知识,研究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强化依法纳税意识,认真执行国家各项相关税收政策,合理合法缴纳税费。定期披露公司纳税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
2.2规范税务管理基础工作随着一些税收新法规的实施,施工单位应对企业所涉及有关税种的税务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2.2.1企业所得税管理企业所得税一般在公司本部汇总缴纳,施工单位必须按规定按时办理、注销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营业地税务机关办理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新开工项目,取得中标通知书1个月内,必须向公司财务部提出办理外管证申请,并提供:K中标通知书;L施工合同(包含施工期限、付款条件等主要条款);M机构成立文件。续办外管证,需在外管证到期前1个月补续。首先由下属单位向公司提出书面续办申请,同时将营业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盖章的原外管证交回。施工单位(项目)不应在当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遇当地税务机关要强行预扣企业所得税,应根据国税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证明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有关规定,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同时及时向公司汇报,共同解决问题。
2.2.2营业税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1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第5条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第11条取消了原“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的规定。第12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6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第24条规定:条例第12条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第25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第26条规定:纳税人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土地或者不动产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而自应当申报纳税之月起超过6个月没有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同时,新的营业税条例不再规定业主具有代扣代缴营业税的义务,项目未按期纳税取得完税证明,税务机关将直接追究施工单位的法律责任。依据上述规定,建筑安装业务总承包人对分包收入不再负有法定扣缴营业税的义务,而应由分包单位以其取得的分包收入全额自行申报缴纳营业税。不管总包方与分包方间关于税金负担问题如何约定,均改变不了分包方营业税纳税义务人的性质。分包单位应当就其取得的分包收入全额向总包单位开具建筑业发票作为入账依据,规避税务风险。施工项目务必在纳税业务发生后六个月之内取得营业税及附加的完税证明。如果由于业主原因,长时间未取得代扣代缴营业税完税证明,施工单位总部在税务稽查时,就会存在被强制重复缴纳营业税的风险。
2.2.3个人所得税管理水电施工企业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新《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规的通知,规范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按时上缴个人所得税,规避税务风险。
2.2.4印花税管理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时缴纳合同印花税。印花税一般在项目所在地签订合同,就地缴纳印花税。施工项目缴纳印花税的项目主要是: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购销合同、借款合同、营业账簿等。注意:法人单位内部签订的合同协议不需缴纳印花税。
2.2.5报表及资料报送一般施工单位应要求下属单位(或项目部)按季度给公司上报纳税报表,包括税金应缴、已缴和欠缴情况及完税证明取得情况,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同时,施工单位要随季度财务报表,将纳税报表电子文档(含完税证明扫描件)上报公司,纸质纳税报表及完税证明复印件应一同上报。施工单位要重视决算报表应交税金表的填报和审核工作,该表是决算信息披露和审计报告认定公司应缴税金、已缴税金和未缴税金的主要依据,也是税务稽查的重点,取得的完税证明合计金额与应交税金表、已缴税金相匹配,同时,利润表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要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匹配,如有不符需详细说明原因。
2.2.6税务账簿管理做好税务管理台账,纳税资料要按年度整理归集装订好。坚持诚信经营、合法经营,杜绝发生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2.3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施工单位要积极与当地税务机关沟通,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遇到税务问题要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做好应对工作,及时妥善解决税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4及时报送税务专项工作方案项目合同签订两个月内,及时完成税务专项工作方案报告,并通过分局以文件形式上报公司。报告主要包括:项目涉及税目及税率、税款缴纳方式及纳税期限、施工地具体征收管理办法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分包工程的纳税管理方式及操作流程、项目总体税负水平、针对不同税种的项目初步税务筹划方案等。
3结语
一、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和特点
私募股权基金(PE-Private Equity Fund)一般是指非公开发行、对特定对象募集的从事私人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是采用有限合伙形式成立的私募股权基金,由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简称GP)和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简称LP)组成。
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颁布,越来越多的私募股权基金选择有限合伙形式。对比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出资方式灵活。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普通合伙人还可以用劳务出资。多种出资方式有利于人、财、物的合理配置。
第二,避免了“双重课税”,税赋相对较低。对于公司制基金个人股东分配的收益,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双重税。而对于有限合伙制基金,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分别缴纳个人所得税或者企业所得税,避免了“双重课税”,税负相对较低。
第三,激励机制有效、收益分配灵活。普通合伙人除了从合伙基金中提取2%左右的日常管理费外,还可以约定普通合伙人从基金盈利中提取盈利20%~25%的附带权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附带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私募股权投资家的内在激励。此外,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可按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灵活性大,收益分配可不按照出资比例来灵活安排。
但是有限合伙制基金灵活的出资方式及机制安排等特点也给现行税法带来了挑战。现行税法对这一行业有针对性的规定并不多,给基金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目前税法的相关规定
(一)合伙人分别纳税及先分后税原则
目前我国对于合伙企业的税务处理没有颁布专门的税收法律,而是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9号)中明确“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规定,“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
(二)亏损弥补的特殊规定
财税[2008]159号文还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伙人在计算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用合伙企业的亏损抵减其盈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法规>的通知》(财税[2000]91号)则规定,“企业的年度亏损,允许用本企业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允许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投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企业的年度经营亏损不能跨企业弥补。”
三、现行税法相关规定中的不完备之处
(一)合伙企业的分红所得的法律属性不明确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专门从事股权投资的经济体,分红所得是合伙基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现有法规仅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执行口径的通知》(国税函[2001]84号)中明确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不并入企业的收入,而应单独作为投资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对于企业合伙人收到上述收入,是否可以保留其股息、红利所得的属性,“穿透”合伙企业,享受免税待遇尚不明确。
(二)亏损弥补政策不清晰,未明确跨期投资亏损是否能够弥补
按照财税[2000]91号文的规定,“企业的年度亏损,允许用本企业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允许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而上述法规定义的生产经营所得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其中收入总额的定义并未列举投资收益,也没有明确投资收益与投资亏损是否能够跨期弥补以及如何弥补。
(三)有限合伙基金的个人合伙人税率偏高
按照财税[2000]91号文的规定,目前合伙企业的个人合伙人比照个人所得税法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然而,对于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有限合伙人而言,首先,基金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股权出售的投资收益,从收入性质来看,应当归属于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财产转让所得”;其次,有限合伙人并不参与有限合伙基金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其更类似企业股东的角色,有限合伙人从合伙企业分回的收益性质更类似于分红收入,无论是财产转让所得还是股息红利收入,都应该适用20%的税率。因此,对于自然人有限合伙人,规定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显然税率偏高。
(四)不能跨企业弥补亏损不利于基金发展
按照财税[2000]91号文的规定,由于跨企业的亏损不能相互弥补,对于同时投资多个有限合伙基金的投资人而言,显然相对于直接投资单个金融商品的投资人,其税负是偏高的,而投资人往往希望通过投资多个基金以平衡风险,这一规定无疑阻碍了基金的发展。
(五)未明确有限合伙制基金如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31号)的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含2年),凡符合相关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但是,由于合伙企业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基金无法享受上述税收优惠。
(六)某些特殊机制的税务处理不明确
为保障有限合伙人的利益及吸引股资人,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通常会设定“回拨机制”。所谓回拨机制的典型描述是:当私募基金终止或某一项目变现时,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成本未能全部收回或出资成本虽已收回但基金最终收益率低于规定的最低收益率时,则普通合伙人应将其此前获得的基金收益分成回拨,用于满足有限合伙人收回投资成本和最低收益的需要。对于普通合伙人回拨的基金收益,一般来说已经缴纳了企业所得税或者个人所得税,那么回拨的这部分金额在税务上是作为投资损失还是作为追加合伙企业的投资;如果作为投资损失,是否能冲减当前投资收益,如何冲减,当前税法并无规定。
四、对现行税法相关规定的改进建议
(一)对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所得应当规定分别适用不同税率和纳税申报方案
美国是私募股权基金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大大促进了该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融资机会,促进了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众多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美国经验对我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税法将有限合伙企业视作纳税“透明体”,其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均按照“流经原则”(Pass Through Principle),根据有限合伙企业成立时各合伙人签订的合伙协议所规定的分配比例,直接分配给各合伙人。各合伙人根据有限合伙企业获得收入的种类来申报有关税收。对于普通合伙人(GP)收取的2%左右的基金管理费,将按照“流经原则”直接计入普通合伙人的账户,并归属于其工作收入,按最高35%的累进税率征税。而对于合伙人收到的股权转让所得等则按照资本利得(Capital Gains)交税,税率为15%。
借鉴美国税法,我国税法可以规定,对于有限合伙人的个人,由于其不参与有限合伙基金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可以允许其按照“股息、红利所得”,以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对于普通合伙人,针对其日常收取的管理费收入,可以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由于基金收入基本全部来源于投资企业的分红所得或者股权出售的投资收益,普通合伙人只有通过发挥专业优势,精选投资项目,进行良好运作,并搜寻最佳退出方式才能实现其附带权益或者称为回报分成(Carried Interest),因此,普通合伙人取得的附带权益应当属于投资所得,适用“财产转让所得”税目按照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上述做法,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日常管理费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较回报分成20%的税率较高,基金管理人存在尽量少收或者不收日常管理费,而将全部收入体现为回报分成的可能性。因此,税法可以规定,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申报的所得不低于管理基金规模的2%(业内经验数据),以避免国家税款的流失。
其次,应当借鉴“流经原则”,对于合伙企业收到的被投资企业的分红收入向企业合伙人分配时,允许境内企业合伙人视为收到“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享受免税待遇。
(二)明确亏损弥补原则,允许投资者以投资各基金的净收益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专门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私募股权基金而言,投资收益属于其主要收入来源,应当明确其投资收益属于合伙企业的“收入总额”,计入“生产经营所得”,并且明确投资亏损视同企业经营亏损可以允许用本企业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允许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此外,应当允许投资于不同私募股权基金的个人,各基金的投资收益和亏损可以互相弥补,以投资各基金的净收益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为防止税收优惠的滥用,税法可以规定只有满足《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9号)的规定设立并完成备案的私募股权基金才能适用互相弥补的规定。
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特殊存在的“回拨机制”,笔者认为,回拨金额应当视作待抵扣的投资收益,规定可以用以后年度取得的回报分成进行冲减,可以将可冲减年度规定为五年。这样规定,符合该笔支出的实质,也避免了退税的操作难度。
(三)明确基金的合伙人可以享受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税收优惠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也更加注重对风险的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日趋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自身控制能力,税务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亚洲存在最大税务挑战的国家,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有鉴于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任何企业都存在涉税行为,自然也都存在涉税风险,涉税风险是世界各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税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到位,未能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而受到查处;一是企业滥用税收筹划,盲目“节税”放大了税务风险而受到制裁。企业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经济利益,企业的纳税行为也是如此,在纳税活动上主要表现为少缴税、缓缴税以及不交税,以满足其经济利益,这些行为在不同程度上为企业埋下了风险隐患。税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特点,只要企业存在一天,就不可避免地要纳税,企业必然要面临一些税务问题和税务风险,如果对涉税行为处理不当,企业的经济利益就可能受损。
按照企业涉税环节,税务风险可以归纳为六个类别:在企业内部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制定上;对涉税政策理解有误造成的税务风险,如优惠税率的使用等;财务处理方式上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特殊项目的确认上;关联交易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内部融资等;发票管理和税务处理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增值税发票的保管、营业税的处理等;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引发的税务风险,如纳税申报单额及时性,税款缴纳的及时等。
(二)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不对称是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纳税意识比较淡薄;其二,企业税务机构设置不合理,甚至并未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其三,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控制度不健全;其四,企业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到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我国现行税制存在漏洞,税收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其二,税收行政执法存在风险,税务执法工作有待规范;其三,税收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征,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总是客观存在。鉴于客观原因一时难以消除,也是企业无法左右的,所以要从主观原因入手,加强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尽量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企业税务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税务风险不但会使企业受到法律制裁,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还会引发一系列的不利后果。首先,税务问题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税务风险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相关决策;其次,我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施行后,税务风险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评级,进而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商业信誉受损,这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再次,税务风险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税收处罚成本,这回影响到企业的资金运行。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普遍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还不成熟,税务风险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紧迫。
二、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把握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对企业经营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一般并不是某一方面的风险,而是一系列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阶段,企业要想有效化解各种税务问题,防范各种税务风险,就应把握好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策略、信息沟通、问题监察等八个部分组成,税务风险管理应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科学、有效且全面的风险管理。
(二)重视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依据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就企业税务风险问题下发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明确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指出了企业应重点识别的税务风险因素,提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其具体内容为企业税务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应参照《指引》的具体内容,结合自身的经营现状,制定合理、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办法,构建科学、全面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以控制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当然,在政策层面上,《指引》中的内容还有待完善,如内容抽象、范围窄、约束性较弱等。
(三)遵循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特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其特殊的原则。企业要按照税法规定,及时申报、准确申报、按时缴纳相关税务,履行其纳税义务,这就是纳税遵从原则,这也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原则。此外,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还应遵循的特殊原则有成本效益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有效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可以为企业化解税务问题、防范税务风险提供必要的指导,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积极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
企业应从税务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实施框架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预防模块、风险识别与评估、事后支持与改进四部分构成。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有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目标设定以此为基础,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搭建实施框架,并将管理流程细化为事先、事中、事后三大模块;事先模块就是预防模块,设计预防模块要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以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控制度和组织结构;事中模块就是风险识别与评估,通常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事后支持与改进模块的重点是企业基础信息系统的构建,以保障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应把握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重视相关的政策依据,遵循纳税遵从等原则,以及积极构建具体的实施框架,构建一套科学且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自身的纳税权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茜.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 邓茜.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 陳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11(6):176-177.
税务管理制度 Version 1.0(1001)公司税务管理制度 一 目的
1.1 规范税务管理流程,降低税务风险。二 适用范围
2.1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本部及公司所属境内各分(子)公司及办事处。三 税务管理架构与职责
3.1 公司财务资产部负责对各公司税务工作直接进行监督与管理。
3.2 各公司财务资产部部应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及专职(或兼职)税务人员;若有重大涉
税业务、涉税风险或税务检查,税务人员应及时向本部财务资产部汇报。3.3 各公司税务人员主要职责: 3.3.1 办理税务登记证、一般纳税人资格认证及各种税务证件年审;3.3.2 购买、开具、核销及保管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各种发票;3.3.3 增值税发票扫描认证及各种税款申报、缴纳;3.3.4 编制计提税款的会计凭证及所有内部税务管理报表;3.3.5 协调与主管税务机关的关系、保持沟通渠道畅通;3.3.6 识别税务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改进建议;3.3.7 负责税务档案管理。四 发票管理
4.1 购买(或印制)发票 4.3.1 各部门需要开具的所有发票均由财务资产部部税务人员负责统一购买或申请印制。4.3.2 各公司税务人员应及时填写《购买或领用发票申请表》,由财务负责人批准后及时安排
购买(或印制)公司经营所需的各种发票,不应出现发票短缺情况。4.3.3 应该在开具的发票上及时手工加盖发票专用章。
4.2 领用及开具发票
4.2.1 各公司均由财务资产部税务人员开具经营所需的各种发票,其他任何部门(或办事处)不应领用、填开任何发票。
4.2.2 税务人员填开发票前应向主管领导申请开具发票,经本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领用,领用发票后应及时签收。
4.2.3 应按发票类别及版本分别登记各种发票出入库数据,并定期盘点,确保帐实相符。4.2.4 禁止将本公司的发票借给其他任何单位填开或使用。
4.2.5 禁止向未与本公司实际发生业务的任何单位代开票。
4.2.6 禁止向任何单位开具与本公司发生的实际业务内容不一致的发票。
税务管理制度 Version 1.0(1001)4.2.7 开具任何发票时均不应涂改;因错填发票信息或其他原因需要对已开具的发票作废,应将包含发票联在内的所有联次发票全部收回整齐粘贴在存根联后,并在各联加盖“作
废”印章。
4.2.8 开具任何发票均应完整填写客户名称,不应简化填写或留空不填。4.2.9 开具任何发票均应依法、完整填写所有开票内容及开票人全称,不应漏填或错填;4.2.10 依法向任何客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填写《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审批表》,并由
本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开票。
4.2.11 税务人员应在收到有效的开票资料后在五个工作日内开出相关发票;若开票资料不符
合规定,则不应开票,但应及时说明原因并要求补充或更正相关开票资料。4.2.12 税务人员将开具的各种发票交给客户时,应由客户书面签收,并保存发票签收表;若快
递发票给客户,应在快递单中写明发票名称及号码。4.3 采购或报销应取得有效发票
4.3.1 各公司采购各种商品(含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及办公用品等),以及报销各种费用均应依法取得有效发票。
4.3.2 向广告公司支付的广告费应取得广告业发票,其他任何发票均不应作为报销依据。4.3.3 向运输企业支付运输费应取得《公路、内河运输业统一发票》,其他任何发票均不应作
为报销依据。
4.3.4 采购库存商品应取得17%增值税专用发票。
4.3.5 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取得17%增值税专用发票。
4.3.6 上述业务若因特殊原因无法取得规定的发票,应由主管领导批准后方能以其他普通发
票作为付款(或报销)依据。4.3.7 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合法、有效,不得收取过期发票或无效发票。4.3.8 取得的所有增值税涉税发票(含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发票等)必须在发票有效期内交
给税务人员扫描认证。
4.3.9 移交或接收增值税涉税发票时应如实填写由交接双方签字确认。4.3.10 税务人员当月收到的所有增值税涉税发票应在当月认证完毕,不应遗漏或丢失。4.3.11 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选用的会计科目及记录的凭证摘要应与取得的发票开票内
容保持一致。五 纳税申报
5.1 各公司计提所有税款都应填写税金计算表,该计算表应打印并由税务负责人签字后作为
税金计提凭证的附件。
5.2 各公司应按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及时申报所有纳税报表并及时缴纳税款。5.3 各公司缴付的任何税金(含营业税、车船税、房产税、印花税等)无论金额大小,都应
首先计入“应交税费”科目贷方,实际缴税时再计入“应交税费”科目借方(不能直接借
记费用科目,贷记货币资金科目)。
税务管理制度 Version 1.0(1001)5.4 每年末应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口径填写所得税汇算清缴报表,据此计提企业所得税,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所得税账务处理。5.5 若内出现重大财产损失且在后期难以保留或提供证据,应在发生损失的当期向主管
税务机关递交财产损失在税前扣除的申请,并及时通知税务机关现场取证。5.6 内若发生财产损失,应据实判断是否需要聘请中介机构提供鉴定报告,并依法取得
财产损失鉴定报告,及时报送税务机关,获得税前扣除的批文。
5.7 无论企业盈利还是亏损,凡是独立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均应聘请具备有效资质的事务
所出具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报告。
5.8 公司注册地若存在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返还政策,各公司应及时申报相关资料,积极争
取获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返还政策。六 办理税务证件
6.1 各公司获得营业执照后,应及时办理税务登记证,按当地税务机关要求开设纳税帐户,并至少应在开业前一个月内办理并通过一般纳税人资格认证。
6.2 各分支机构如果符合汇总缴纳增值税的要求,至少应在开业前一个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
完整递交所有资料并获得汇总缴纳增值税的批文。
6.3 各公司至少应在开业后一个月内完成购买税控机、安装税控软件、办理纳税员证件等各
项工作。
6.4 各公司应及时、依法办理各种税务证件年审、变更业务。七 税务档案管理 7.1 各公司应将所有法定纳税申报表及内部税务管理报表按月装订成册,并规范制作文件封
面,妥善存档保管。
7.2 各公司应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报告、财产损失审核报告及其他有关税务审核报告
规范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7.3 各公司应将税务机关出具的各种批复、检查处理决定等文件装订成册,并规范制作文件
封面,妥善存档保管。
7.4 各公司应建立《税务档案保管清册》,对所有税务证件、申报软件(含软体及IP地址)、IC 卡、储存盘、纳税申报表、审计报告、税务批复、税法文件等详细记录在保管清册中。7.5 若税务人员离职,应规范办理税务档案移交手续,填写移交清单,移交清楚后方可办理
其他离职手续。
7.6 若相关税务档案保管期届满需要销毁,应由各公司财务负责人负责人批准后方可销毁,销毁前应完整填写《会计档案销毁清册》,留存备查。八 生效日期
8.1 本制度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以前相关规定若与本制度不一致,以本制度为准。8.2 本制度由财务资产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