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思路财政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乡镇新思路财政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镇新思路财政管理论文 篇1:

全面提升支农资金精细化管理水平

[摘 要] 我县在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同时,不断强化农业财政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新思路,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从财政资金投入、规范资金管理和基础工作管理方面入手,强化“三个注重”,不断提升农业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平,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科学化;精细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24

近几年来,我县在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同时,不断强化农业财政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新思路,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从财政资金投入、规范资金管理和基础工作管理等方面入手,强化“三个注重”,不断提升农业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平,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1 注重财政支农投入,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我县财政支农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以向上争取资金为重点,不断完善支农项目库和项目申报规范管理,有效弥补县财政用于农业资金的不足,实现了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稳步增长。

(1)超前谋划,认真抓好支农项目库建设。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财政政策为导向,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积极建立支农项目储备机制。在与县直农口部门、各乡镇协调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指导项目单位对照上级财政政策和我县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对当年计划建设的支农项目拉出项目清单,实行项目入库动态管理。对符合财政扶持条件的项目,我们择优从项目库中挑选申报,避免了项目申报过程中的随意性,为农业财政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2)精细组织,努力提高支农项目申报质量。我县始终坚持选优扶强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扶持项目。一是对重大支农项目的申报,我们积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进行论证,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可行。同时,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积极聘请中介机构、专家编制可研报告,确保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二是对一般支农项目的申报,严格执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标准文本申报制度,确保项目科学、合理和财政投入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3)统筹安排,不断增强县级自筹资金能力。根据各级财政支农政策的有关要求和规定,科学测算支出,精细化编制财政支农预算,及时足额落实县级财政资金。2011年我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足额落实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能繁母猪补贴、省级特大抗旱补贴等县级财政配套资金600余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将对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注重项目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多年来,我县财政支农始终坚持“理财让政府放心,服务让人民满意”的宗旨,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理念,不断规范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行为,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1)不断推进对支农项目的评审。为实现对财政支农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节约财政资金,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我们将财政投资评审引入到农业财政工作中,对50万元以上财政投资的实体支农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不断规范支农资金支出程序。资金监管最直接的一个环节,就是强化县级财政报账制,我县始终坚持专项资金按项目、进度、程序、标准拨付的原则,严格实行专账核算、专人负责和专款专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和县级报账制的要求,加快拨付进度,减少拨付环节,避免支农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被挪用、截留等情况,坚持做到项目未通过验收的不报账,支出单据手续不完善的不报账,大额资金无合同的不报账,未按规定取得合法税务发票或收款收据的不报账。同时,对涉农补贴资金通过农村信用联社“一卡通”的方式,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3)不断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我们不断将监管工作重心前移,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主动参与项目的招投标、施工、监管等全过程,认真做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部门监督。制定了《嘉祥县强农惠农资金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2007年至2011年專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二是强化审计监督。积极委托中介机构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有效提升了工程建设监管力度。三是强化社会监督。近年来,通过“行风热线”、支农政策培训班、公示公告等形式,将涉农补贴政策及时宣传出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 进一步加强农业财政管理基础工作

农业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是推进农业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

(1)建立完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我县始终把健全制度,创新管理,作为提升农业财政工作的重要手段,认真研究资金管理措施,做到每项资金都有办法和制度保障,严格执行公示制、法人制、招标制、监理制以及工程竣工审计制等一系列制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执行。

(2)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2010年8月,我县财政启动了财政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2011年8月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平台进行指标下达和支付办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对支农资金的指标录入、指标审核和计划审核落实到岗到人,各司其职。随着财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农业财政工作的办事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3)广泛进行支农工作的培训和宣传。始终坚持把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服务于部门和群众,通过举办乡镇财政所培训班、财政系统业务讲座等形式,对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及农业财政工作进行系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支农政策的透明度和认知度,树立了良好的财政工作形象,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和支持。

作者:李坤茹

乡镇新思路财政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创新思维的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地方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县财政体制建设并不完善,缺乏对制度的精细化设计,并且其合理化程度、规范性程度都不高,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各地方税收体系的不健全、财税机构运行中的不协调问题,使得区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不断增长的同时,逐渐加大了区县政府间横向财力的差距。本文将站在创新思维的角度对区县财政体制改革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财政体制 改革 创新 思路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央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工作的加强,国家先后下达了多项完善县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各级政府也遵照各项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本地区的财政体制,不断健全了转移支付办法,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并优化其结构,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基层财政的正常运转、满足了社会基本公共支出的需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体制的调整并未真正增强基层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依然存在基层财政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区县级财政自给能力不足,转移支付依赖性强等等问题。“郡县治而天下安”,因此,必须加大力度,逐步有序改革,完善现有的财税体制,为区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二、我国区县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支出责任与事权调整未实现同步运行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机构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相关部门的事权发生了重大转变,例如:福建省浦城县工商部门、质监部门、药检部门由垂直式管理下划到县级平行管理;县劳动局、医保中心、社保中心、公务员局整合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等改革。但是,不少地方在事权划分整合过程中配套的财政保障机制没跟上,使得事权与财力的调整未能实现同步运行,从而造成省上与区县之间存在支出责任不清晰、不明确等问题,加大了区县一级政府的财政压力。

2、转移支付依赖性强

上级财政影响下级财政收入与可支配财力,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主要表现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省级向区县地方转移。据统计,2012年至2014年福建省浦城县一般性转移支付数分别为:4.9亿、5.9亿、6.9亿;专项转移支付数为4.2亿、4.1亿、4.9亿;合计数为9.1亿、10亿、11.8亿,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9亿、5.1亿、5.9亿,收支差额加大。上级转移支付项目以实现地方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专项转移支付有其专项用途,区县级财力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地方产业结构的资金支出结构,使得财政保障能力下降,地方财政资金难以持续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3、财政保障能力较差

首先,各区县的财政规模差距逐渐拉大。目前,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各贫困县的扶持,但是由于财政贫困县较多,并且财政收入规模较小,使得保证各县的正常运转的财政资金压力加剧,各区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次,区县级财力水平较低。从目前各区县的财政资金来源上看,整体呈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较低特点,使得各区县的财政保障能力下降。

4、乡镇级财政管理职能被弱化

在我国的乡镇一级财政中并没有专门的征收机构、更不具备自己的一级金库,这也就造成我国乡镇财政管理职能被逐渐弱化,例如:某些乡镇财政机构的设置比较薄弱,虽然区县财政局大多设立了财政(所)办等下属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都是由乡镇政府来完成、制定;有的乡镇一级财政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并且业务水平也不高;有的乡镇一级财政机构对预算的执行与管理缺乏严肃性,这也是乡镇一级财政中的一块硬伤;乡镇一级财政部门虽然能够同其他预算单位一起遵照县级财政的要求编制分部门预算,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乡镇一级财政并未实现对各预算单位的管理与核算,从而造成年初预算缺乏约束力,支出变动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5、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首先,财政收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对财政收入的监管缺乏力度,财政与税务机关、银行、相关的税费代征部门之间的联系还不紧密,特别是财税银联网的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困扰财政体制改革的一大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这不利于对财政收入进行监管。另外,财政收入中存在很大的一次性因素,而投资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的基础税源较为薄弱;还有就是新增的财政税源严重不足,有的地区新增的纳税大户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并不明显,这对保证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一个考验。其次,财政经费支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现行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未考虑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特别是一些区县的经费标准仍比较低,有的甚至无法满足公务的正常运转需求。另外,再加之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各项农业、科技、卫生、扶贫、计划生育、科技等补贴支出的增加,使得各省市、区县的财政压力增加,虽然上级转移支付不断增加,但是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三、创新思维视角下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1、恰当地把握好财政体制的调整时机

对财政体制进行调整的同时经常会遇到两方面的风险,即:大范围的调整可能会引发巨大的阻力、如果调整不当很可能会造成比目前更差的结果,即: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因此。必须把握好财政体制的调整时机。各区县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多种调整方式进行调整,有的地方可以通过一次性调整来解决,有的需要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进行调整,切忌使用一刀切的政策统一进行调整。例如:云南省昆明市在调整市对区县的财政机制中主要依据的是其财政五年规划这一基本原则,这种调整的方式充分体现出稳定性、规划性的统一结合,使财政体制调整逐渐融入到财政改革的进程中。

2、不断深化财政“省管县”改革

要想改变财政层级过多的问题,就必须实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思想,即:在管理上省级财政直接对区县级财政直接进行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区县级的财政等级,这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不仅有效的降低了财政管理的运行成本,更大大促进了财政组织构架的扁平化,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3、对各级财政收入进行合理划分

首先,各省应适当下移收入与财力。完善我国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环节是要不断的理顺、规范省对市、市对区县的财政体制,在遵照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下适当的调整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的比例,逐步缩小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力差距。其次,调整市对区县的财政体制。针对目前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应根据各省市、区县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应的调整市对区县的收入划分与财力的分配格局。

4、建立法定的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加快对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进程。由于转移支付的不到位或者未实现完全到位,使得各区县地方财政收支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必须尽快以立法形式确定转移支付制度,将该项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基础上尝试以纵向转移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

5、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首先,完善收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实现财税银联网建设,建立对财政收入的有效监控、分析、预测的综合治税机制。对于重点的税源一定要实施重点监控,不断加强对其的调查与研究,实施动态化监控与跟踪管理,并设置一套完善的分析预测指标,为保证财政收入的不断稳定、持续增长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其次,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要不断完善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的确定,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测算指标,在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的同时敦促各省市、各区县尽快建立科学的、精细化、标准化的项目库,加大对预算的约束力度,不断完善对预算支出的考办法,在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的同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结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经济改革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通过创新思维实施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全新的思路不断规范、创新我国区县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 贾康、于长革:辖县大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应对措施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2] 刘军民:完善财政体制重点是上划事权而非下移财权[J].中国财政,2013(19).

[3] 徐雪梅、王洪运、王宁:“省直管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个案[J].财政研究,2011(2).

[4] 宁家耀、吴自强:对省以下财政分权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的县级数据[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责任编辑:赵小茜)

作者:吴纯惠

乡镇新思路财政管理论文 篇3:

关于做好新常态下财政工作的思考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期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是中国执政者容忍经济放缓、坚持改革、坚定转变发展方式的明确表态。基于这一科学判断,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工作形势

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发展形势做出的科学论断。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就要做到“中央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任务”,财政部门必须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积极引领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楼继伟在2014年全国财政工作会上指出,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强化财政预算管理,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新特征相结合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判断上来,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科学分析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正确把握做好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发挥好财政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的作用。

二、新常态下财政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新常态下,“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这一增速降至12.2%,而2014年仅为3.3%。

新常态下,“传统的手段不好用了”。过去,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手,一手是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通过定向的结构调整,使货币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为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一手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优化结构支出为主,为企业创新、设备投资等减税,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立足于市场,寻找和发现未来为发展方向。现在,我国的存量货币规模相当可观,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122.84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3.65万亿元,M2与GDP之比为1.93,而美国的这个数字是0.72,仅为中国的37.3%。M2与GDP的比值越高,说明经济运转的效率越低——投入了大量的货币,却产出很少的GDP。

就进贤县而言,经济同样存在速度、结构、动力和风险层面的问题,受经济下行、政策性减税等因素的影响,2011-201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37%、38.36%、20.04%、15.19%,呈现出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态势。支出方面民生、改革和维稳等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部门必须在新常态下的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压力中激发动力,坚决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深化改革、依法理财,全力以赴推动财政各项工作。

三、做好新常态下财政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财政职能作用面临新定位、财政改革发展面临新任务,要认识新常态倒逼改革,积极探索财政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推进各项财政机制体制创新,更加注重发挥预算部门单位的作用,凝聚深化财政改革的强大合力,力争打造一批特色和亮点工作。一是在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财政新格局上下功夫。认真研究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服务经济发展。二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养老保险和工资改革,加强与牵头部门的协调配合,预留好资金,做好重点改革事项的保障工作。三是适应发展新情况、加大财政金融创新力度上下功夫。探索新的模式,激活社会力量,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动投融资多元化,依靠更多市场力量、社会资金来共同建设。四是在适应法治建设新要求、增强依法理财能力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法治财政思维,锐意改革,深入推进“为政忠公能、理财精细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的精细管理,严肃财经纪律,防控廉能风险。五是以提升绩效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推进“阳光预算”建设、实施绩效目标管理等途径,找准财政改革的着力点,切实优机制、激活力,努力构建新常态下财政事业发展新优势。

2、科学谋划财政收入。在收入组织上应有新思维,要实事求是看待财政收入增速变化,科学预测财政收入趋势,促进经济和财政的良性互动。一是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克服财政收入速度传统理念,做到财政收入有质量并持续提升。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反对“竭泽而渔”,坚决不收“过头税”。大力培植有发展潜力、有增长后劲的企业,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做强,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做大,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不断夯实财源基础。二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注重效益和质量,财政收入预期增长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体现了积极稳妥,符合当地阶段性发展特征,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为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要处理好抱“西瓜”与拣“芝麻”的关系,既要抓税源大户,也不忘零星税源。四是要“五源齐抓”。针对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特点,分门别类地采取针对性的细化措施,围绕税源、费源、利源、资源、外源五大收入渠道,促进财政收入工作组织程度的精细化。五是要“协税护税”。针对中小税源面广量大、征管部门力量难以全面覆盖到边的情况,通过工作重心下移、构筑协护税网络,运用政策机制等方法和手段,调动各基层乡镇和社会力量,促进各类税源财源加快转化为现实收入,提高中小税源的征管意识和成效。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支出安排上应有新思维,主动出击,建立机制,确保财政支出的可持续。一是要处理好统筹与持续的关系。充分考虑财力现状,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切实把钱用在刀刃上。该财政保障的落实服务到位,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但不能大包大揽、一兜到底。科学调控保障基层,建立健全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认真编制财政“十三五”规划,算好政治民生账、经济社会账。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规定,坚决控制非工资性开支,并督查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按新《预算法》办理各项支出,使财政支出逐步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三是要实行“零基预算法”,即对每一个单位、每一个支出项目,不论是原有的还是新增的,在安排财政支出时一律从零开始。四是要实行精“官”简政,即在撤并机构、精减人员的同时,从严控制机构升格,减少领导职数,提倡兼职,控制虚职,压缩人头经费开支。五是要坚决刹住吃喝玩乐歪风,减少乃至杜绝浪费,力戒腐败;精减各种会议,坚持少开会,提倡开短会,做到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不开无意义的会,压缩会议费开支;建立和完善财政内部自动化办公系统(OA系统),加快文件传递效率,减少传递成本。

4、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注重绩效,有保有压,用对资金。一是要在财政资金支出安排上遵循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兼顾公平与效能的公共支出基本原则。二是要在财政资金拨付上应严格按照保工资,保运行,保稳定的支出顺序。三是要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促进县乡经济发展。积极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和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四是要加强跟踪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定期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经常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更大效益。五是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把财政资金投放到那些税高利大的项目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全面加强财政管理。在财政管理上应有新思维,要强化预算管理,把新《预算法》作为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认真贯彻实施新预算法。一是要不断改进和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将一切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的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管理范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建立预算内外资金统筹机制,切实把预算外资金管住、管好。二是要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管好老百姓的“养命钱”和“救命钱”。三是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尤其是抓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同时,对国有资产流失案进行公开曝光处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是要严格税政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停止税收减免政策,规范出口退税管理,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收入流失。五是要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为会计人员依法从事会计活动撑腰壮胆,切实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6、切实强化财政监督。切实转变重检查业务、轻调查研究,重事后检查、轻事前事中监控的传统理念,不等不靠、积极探索,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提升财政监督工作成效。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开放与财政监督的关系。两者是辨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避免把两者对立起来。二是要经常开展财政、财务、税收大检查,建立必要的防范监督机制,尽可能把各种违法乱纪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三是要逐步延伸财政、财务监督的触角,全面实施财政、财务监督,不留空白点,不留死角。四是纪检、监察、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整体联动、密切配合,对财经违法乱纪问题进行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五是要在实施财政监督时,严明纪律,严肃处理,对违法乱纪单位和个人进行从严从重打击,决不姑息,财政部门在实施财政监督过程中必须坚持廉洁自律,做到正人先正已,力戒徇私枉法。(作者单位:进贤县财政局)

作者:万文亮

上一篇:卫生防疫工作计划(3篇)下一篇:蒙药学专业化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