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创新管理思路(共8篇)
一、社区管理创新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对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完备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是党的领导水平、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和重要载体。社会治理是党执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党通过基层党组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社区管理体系的建设,会使社会管理体系得以加强和完善,党的影响力和组织覆盖范围随之得到深入和扩大。长期以来,街道居委会坚持以服务居民为宗旨,着力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团结和带领居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完成了大量与居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民生的改善,推动了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的基本形成。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充分发挥贴近居民、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了解社情民意,开展群防群治,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向基层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居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在街道执政的群众基础。
2、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其唯一方式就是民主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就是城乡全体居民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对于发展基层民主、培育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等有着重要作用。人民群众通过自我管理和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3、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在现阶段,人民的直接利益在基层,矛盾也集中于基层。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好各方面权利和利益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迫切任务,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管理和矛盾调节中起基础性作用。基层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为基层群众提供了表达自身利益取向的途径。基层自治组织的职能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协调矛盾冲突的机制。所以,发展基层民主,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4、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中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就是要让社会组织和公众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与管理中来,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的实现。良好的社区管理有赖于党和政府的作用发挥,同时也要靠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社会组织是支撑和建设性的力量,是合作甚至是必须依靠的对象。有了社会组织作为桥梁和纽带,作为党和政府的参谋与助手,既有利于直接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更有利于形成推动社会建设与服务的新生力量,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二、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渐趋成熟,我国社区管理在实践层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就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行政体制自身存在权责不清,对社区建设管理缺乏支持指导 从表面看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是由于街道办摊派了大量工作造成的,但其本质的原因是:现行街道管理体制没有理清权责关系。一是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没有理清,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各自的工作职责定位不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问题没有很好落实,需要重构社区权责体系。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公共服务意识不强。“进社区”不应当以完成本部门工作目标为目的,而应当以社区居民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属,积极为社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对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尊重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准入制度。
2、社区工作人员配置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现有的社区居委会工作队伍与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居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一是工作成员来源渠道有限,人员构成较为单一。目前,社区居委会成员主要由接近退休人员和“4050”下岗失业人员构成。二是社区居委会成员工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为一般,大学学历的社区工作者相对较少。一些地方居委会干部虽然实现了年轻化,但个别社区居委会成员缺乏奉献精神,不会做群众工作,不能较好胜任工作。三是社区居委会工作岗位有限,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由5~9人组成,但是随着社区居委会管理幅度增大,服务人口增多,工作量增大,居委会人手严重不足,精力有限,很难有时间入户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拉大了与居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居民群众对居委会的认知度在降低。
3、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
社区建设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巨变而提出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区建设必须依法进行,否则,社区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实际效果。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一是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我国社区建设从提出至今,尚未制定一部能够把社区建设全部内容都囊括进去的成文法律,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社区建设在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二是社区建设中法治意识淡薄,这种法治意识淡薄的现象,既体现在部分管理者身上,滥用权力、有法不依;又体现在普通居民身上,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三是社区工作职能缺乏法律的界定,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居委会之间职能不清。这既是推进我国社区建设法治化的难点,也是制约社区建设进程的障碍。社区工作职能缺乏法律界定,直接导致职责不清。
4、社区服务功能不健全 社区服务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资金不足,社会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与政策引导,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尚不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体系还未形成等原因,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和阻力,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不高,社区服务的总体投入不足,内容比较单一,服务领域较窄,服务的层次比较肤浅,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要求。从总体上看,社区重管理轻服务、管理功能强于服务功能(尽管管理功能也较弱),社区的综合服务水平还较低。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精心谋划全面推进。要切实做好在创新基层党建、政府参与方式、法制化建设、资金筹措投入、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社区运行体制建设和创新工作。
1、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社区是党在街道工作的基础,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的各项职责,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要按照“一个社区一个党支部(总支、党委)”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二是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要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社区内的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相互交流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三是要完善党员管理工作,对党员实行“三管”,消除党员管理“盲区”和“空白点”。对离退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实行“直管”,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协管”,协助驻区单位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使在职党员自觉参加社区建设,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监督和管理;对社区流动党员实行“托管”,在各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和流动党员登记站,定期组织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经常性与他们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2、加快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准确定位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建设政府指导与基层群众自治
结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要解决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和社区自治能力弱及参与不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要从责权利三方面入手,实行责、权、利的统一,合理分担责任,相互尊重权利和合理整合资源配置。具体来说,在和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上,主要是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对居委会落实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资产管理权,把街道的行政工作收缩回街道,仅就法定的工作责任落实到居委会,建立居委会对街道的评议考核制度。在和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上,真正体现合作协助关系,而不是行政指派任务的关系,区政府职能部门如果有在社区基层工作的,应做到“五个到社区: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二是政府职能转变,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剥离市级政府现有的权力,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市、区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改革行政运行模式,由向社区下派工作变成工作进社区,主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直接服务于社区。三是依法行政。政府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讨一些部门的条例和政府行为。必须建立社区评议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监督机制,评分结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单位和个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即采取上下双向的审批把关和监督考核制度,来保证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逐步解决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和自治性质回归的问题。四是实行“议行分设”,组建社区工作站。针对社区承担大量行政职能工作影响自治功能发挥的问题,组建社区工作站,专门承担管理工作,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两翼的组织体系。五是探索取消街道办事处。探索取消街道办事处,增强社区力量,使社区直接对应区政府,既减少一个层面,又节省了开支。
3、健全和完善社区组织运行的法规制度,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关键词:财政增收,经济转型,为民理财
凤县位于宝鸡市西南部,地处秦岭腹地,县域面积3 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人。是全国四大铅锌基地、全国黄金吨金县和中国花椒之乡。近年来,在宝鸡市财政局和凤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凤县财政局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四大战略以及百万游客景区、百万吨生态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百万头生猪大县“三个百万”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调控作用,多措并举抓增收,未雨绸缪调结构,以人为本促和谐,着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全县财税总收入高速增长,2009年达到40 055万元,人均地方财力位居全省前列,为加快凤县矿产资源收入的二次分配、县域经济结构的二次调整和城乡统筹的全面发展,推动凤县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挥财政导向作用,未雨绸缪调结构
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县,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问题,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凤县县委、县政府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2007年以来,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动由矿业一元独大向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共同发展的经济转型。这样,财政支撑经济转型成为摆在凤县财政局领导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那段时间,凤县财政局召开党员会、干部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领导班子缜密思考、悉心梳理、精心研究。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研究,支撑凤县发展转型的四项决策出台:一是政府主导。在景区开发或园区建设初期,财政投资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待形成一定规模时,再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同时政府投入退出市场。二是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资金,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三是创新机制。成立凤县投资集团公司,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四是吸引民资。积极鼓励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工业、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切实保障了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2007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6亿多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9亿多元,协调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贷款2亿元,实施了五大主题公园、五大特色景区和凤州有色金属工业园、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鼓励50余户县内民营企业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在高效灵活的投融资方式及强大资金支撑下,先后形成了百公里生态长廊、环县城山体亮化、县城一江两岸景观长廊、亚洲第一高喷泉等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新上了10万两黄金冶炼、100万吨水泥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成为了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新引擎。200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多元,被列为全省旅游示范县。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凤县财政局积极建议县委、县政府将凤县古老的羌文化作为凤县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局领导亲自带队,赴汶川、茂县、北川等到,引进羌舞羌歌,打响了凤县羌族故里的文化品牌。2009年,县委、县政府重奖旅游产业发展功臣,凤县财政局荣获了集体三等功荣誉。
二、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创新思路抓增收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深入影响到了国内,凤县经济形势面临严峻考验,铅锌等矿产品价格一路下滑,规模以上企业纷纷停产,全县150余家企业,仅有不到10家企业艰难维持生产,财税收入锐减。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如何实现县委、政府确定的财政收入目标,为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财政基础,凤县财政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面对严峻挑战,全局上下迅速行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六个工作组,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奔赴基层调研,奔波在企业和银行之间。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让利政策措施,全力帮助矿产企业度过难关。对矿山企业全面落实了各项减、缓、免措施,及时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企业恢复生产十条应急措施》,积极上门为企业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压缩非生产性支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全年共通过全面落实各项减税让利措施,减免企业各项规费2 000余万元。二是积极推进银企合作,促进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建立了凤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制定出台了《凤县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和《企业纳税奖励办法》,探索建立了矿产品“套期保值”等一系列融资担保和生产流动的的新思路、新方式,全年共争取县内各金融机构融资为企业新增贷款2.4亿元,为企业全面开工恢复生产,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凤县银母寺铅锌矿业的负责人说,“如果不是政府的雪中送碳,落实政策,减免税费,协调贷款,企业不要说生产,就连开工也很难”。经艰苦不懈的努力,全县80%以上的矿产企业陆续恢复正常生产,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65亿元,增长19.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8亿元,增长48.9%,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9位,成功跻身十强县行列。为这个目标,凤县财政局付出了大量的艰苦不懈的努力。
三、坚持民生财政理念,为民理财促和谐
在保障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凤县财政局始终坚持把为民理财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比例,让民生财政成为全县人民都可以分享的蛋糕。2006年在未被纳入全省试点县的情况下,县财政局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议自筹资金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7年,针对制约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生活环境问题和残障人员对家庭的拖累问题,县财政投入4 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以告别窑洞、告别茅草房和告别单家独户居住的“三告别”特困安居工程和“三集中”阳光温暖工程,全县1 600余户特困群众享受政府补贴告别了窑洞、茅草房和单家独户居住;1 000多名五保供养对象和残障人员得到集中生活管护、集中康复治疗和集中生产劳动。2007年秋季,针对撤点并校以后,寄宿学生离家远,家长担忧“吃不好、花销大”的情况,在全省又率先启动了蛋奶工程和交通费补助政策,全县先后累计有9 000余名寄宿学生享受了政策补贴。2008年,全省“民生八大工程”启动实施,凤县财政局不等不靠,通过积极争取,足额预算和社会融资等方式,两年来全县实施民生工程169个,累计完成投资6.6亿元,占到五年规划投资量的一半。先后实施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和少年儿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以及城乡低保,构建了“八保一低”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综合参保率达到94%以上。通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先后建成了凤县集中供暖工程、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民生项目。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8亿元建成农村公路500多公里,有效破解了山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4处,解决了2.3万人的“饮水难”的问题;投入1 200多万元,新修农村沼气2 170座,新建农村卫生厕所8 177座,垃圾填埋场6个,农村污水处理厂5处,全县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水平明显改善。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 480元,收入水平跃居全省前十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080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四、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
近年来,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了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凤县财政局挥洒了太多的汗水、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全局领导、干部人均加班近100天,全年正常节假日休假不到三分之一,有的股室干部家中亲人生病,在照顾一两天后立即返回工作岗位,有的女干部长期以来晚上加班总让家人接,家里人每晚接送已成为“制度化”。还有的同志因工作太忙,几次推迟了婚期。凤县一宝鸡一西安“三点一线”的工作方式成为凤县财政局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全县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凤县财政局多次被评为优秀等次,并荣获全市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做表率,全体干部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造了一只风清气正的财政队伍。近年来,凤县财政系统在行分评议和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度均达到100%,行风民主评议连年位列全县首位。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财政队伍健康运转,没有出现一例违纪违法案件。全体财政干部形成了善于学习,敏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奉献,乐于团结和只讲自己、不讲别人,只讲办法、不讲理由,只讲主观、不讲客观,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四讲、四不讲”的集体标准,打造了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财政集体精神。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治安模范先进单位”、市级“青年文明号”等、“市级基层满意的县区涉农部门”、“宝鸡市三基工作公用经费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关键词:以人为本 社区教育 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78-01
社区教育是指通过本社区的教育、文化等资源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达到邻里间和睦相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方式之一。社区教育的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都是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有利的环境,我国的社区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
社区教育这一说法最早由美国的德威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在现代国际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今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开展的提高社区人员素质,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本社区全体人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最终目的的实现要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只有促进每个成员的发展才能使整体得到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发展社区教育,把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城市社区教育、城镇社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其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可以分为街道辖区模式、学校辐射型和资源自主型,这些不同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和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学习,为每一个社区人提供教育的机会,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大教育观的要求。另外,社区教育还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有效途径,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社区教育突破了以学校为主要学习场所的局限,有效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了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下,社区教育已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并取得了有效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有待解决。
1、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且缺乏系统性,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和麻烦。由于所有社区教育都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其教育的内容有其相关部门来管理,这样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就变得比较少,就很难形成完整、统一的社区教育规划,教育内容就会割裂开来,导致社区教育收不到该有的效果。
2、社区功能不够健全
我国的社区主要是包括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城市改造中形成的商业住宅小区两类,社区的管理机构对社区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并不高,更多的关注学前教育和老年大学。另外,目前社区的功能一般有环境卫生、医疗、治安、商贸等一些基本的生活上的功能,基本没有社区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社区的管理机构是从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发展而来的,其工作方式、各方面的功能都还是原来的样子,社区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有限,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无创新。由于社区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社区教育需要高投入,因此,在社区的功能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大难度。
3、社区教育中居民的参与性不高
整个社区居民中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比例偏低,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和小孩,一些社区教育无实在内容,只流于形式,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区教育与居民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居民的参与热情降低;另外,由于社区教育是由政府实施的,在社区教育中没有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是社区居民参与性不高的原因。
三、促进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对策
1、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拓展社区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在教育中,很难改变人们对分数的注重程度,很多青少年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却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能力,也未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社区教育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培养居民的全面素质。首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尊重其个性,强调天性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对其学习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不让其为分数而争斗。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开发其个性,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培养居民助人为乐的意识,增强其生活的责任。另外,还有完善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对于青少年而已,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2、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社区教育的结构和体制
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中并没有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关注点在教育体系之外,我国的社区教育有老年教育、扫盲教育、上岗培训教育等,这些社区教育为社区的稳定提供了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对青少年品质上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还为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本着人本思想,建设一批新的教育基地,使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充分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其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好的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另外,还要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符合社区教育公益性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居民的奉献精神。社区教育要以人为本,把提高的人的素质放在首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创建一套健全的社区教育体制。
当今社会已开始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为特点的社会发展,社区教育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体现,为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社区教育模式对调动社会办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社区功能,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才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坚持以科学的理念指导社区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8(01)
[2]杨广晖,黄秋生.学习型社区发展趋势与对策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
创新思路求发展打造和谐新农村
黑埠村位于江苏省新沂市阿湖镇政府驻地,三县交界之处,323省道从境内穿过,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全村总面积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 300亩,人口9 000人,辖17个村民小组、4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186名党员.
作 者:鲍如友 石盛 李德勇 作者单位: 刊 名:山西农业 英文刊名:SHANXI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 关键词:一、社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新嘉街道地处嘉兴市主城区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截止2005年8月,辖区共有31441户,85822人,共分13个社区,100多个居小组。最大的栅堰社区有4673户13979人,最小的花园社区也有924户2616人。近几年来,在市、区和街道三级党委和政府以及许多的部门的重视关心下,新嘉街道各个社区面貌与十几年前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社区干部的人员结构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与一些先进城市的社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由社会原因带来社区管理上的问题。
新嘉街道作为市区人口最多、面积第二的一个街道,拥有大量的居民住宅和工厂企业,又有大片待改造的“城中村”,因此社区管理面临“四多”的新情况。
首先是外来居住人口。随着从多商务楼和住宅楼拔地而起,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投资者和居民购房者。又由于居民住宅多,造成出租私房和车库的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的压力不断增大。一些新建的聚居区和小区内纷纷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街道和居委干部在管理工作往往“热心肠”碰到“冷面孔”,与外来居住人员产生矛盾。
其次是“城中村”多。由于历史的原因,辖区内遗留了大量的城中村,面积在几十亩以上的就有西马桥村的尤家浜、饮马河,百花村的章其浜、杨家门、吴家浜。这些地方虽然地处市区,但由于基础设施太差,“村”内普遍存在着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群飞、乱涂乱帖满墙的现象,恶劣的生活环境,让当地人住而生畏而外迁,留下空房寻租;较低的房租又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的激剧膨胀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再次是动迁居民增多。“城中村”多必然带来动迁居民多,但征迁工作已成了新的天下第一难工作。前面提到的尤家浜,2001年就列入了征迁对象,计划到今年完工,但至今只完成三分之一,牵涉了街道和社区干部的大量精力。
第四是下岗工人增多。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辖区内多数企业已经改制,下岗工人明显增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没有重新就业,他们到社区、街道要求解决就业,仅北京路社区就有失业人员405人。这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社区管理工作内部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由于新嘉街道过去在两个文明建设上,许多指标和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文明社区和文明小区创建历史长,13个社区中已有12个分别达到了省级、市级、区级的文明社区的标准。因此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了“满”、“僵”、“怕”、“难”、“懒”等思想障碍,即在认识上存在着因循守旧、求稳怕乱、不思进取的观念,感觉上存在着骄傲自满、安于现状的情绪,理论上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行为方式上受着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工作上缺乏破解难题、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跳一跳,摘果子”的精神。
其次是工作作风上的问题。一些干部做本职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做群众工作有畏难情绪,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的现象。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及布置工作靠开会、了解情况靠报表、总结工作靠小结和对基层工作指导少、协调少、方法少、对社区群众接触少、了解少、关心少等工作作风上的问题。
(三)社区管理机制上的问题。
一是历史上对社区建设用房的欠账还比较多。13个社区中,能够基本达到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用房指标的只有6个社区,占46.2%,其他7个社区平均才188.7m2,最少的竹桥社区只有93m2,而且还是租用房,办公条件相当拥挤。每个社区都只有一台过时的电脑,其他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几乎没有。
二是在职社区党员队伍青黄不接。年度发展党员时注重机关多,面向基层少,缺乏发展社区党员的紧迫感,使一些社区在搭建党组织班子时无将可选。
三是社区干部报酬与所做工作不相适应。正职每月700元,其他人员每月600元的补助(这个称呼本身就值得商榷),对一名退休退职人员来说尚可接受,但对一名靠这点收入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明显偏少。过低的收入使社区难招高人,难留能人。
四是检查考核评比过多过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目前,要让社区完全走自治的道路恐怕还为时过早,但是让社区过多的承担行政事务,整天陷于考核、检查、评比、验收的窠臼,将束缚社区的手脚。据统计,目前每个社区要建立的台帐多达44种,这还是今年8月才经过上级有关部门清理整顿,在67个的基础上减下来的,“文海”之下,社区为居民群众办实事的精力就会大受影响。
二、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目前,新嘉街道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在全市范围带有普遍性,但是,只要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和关心,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社区管理工作必将能够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1、要促进干部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安排和组织本单位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讨论,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干部
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势,转变夜郎自大的态度,消除井底之蛙的眼光,克服畏首畏尾的情绪,树立知难而上、破解难题的信心和决心。
2、要全面提高社区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一是树立社会责任感。社区干部的宗旨和目标是帮助社区解决社会问题,使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和待遇,而不是为社区干部个人或小团体谋取金钱或私利。二是树立平民意识。这种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意识,即使社区干部具有一种组织者的身份,也要充分重视志愿参加和民主合作的精神,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各自的潜力。三是提高基础知识水平。首先是社区干部自身的理论知识,自己应具有的一套独特的工作原则、步骤和方法。其次是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吸收各种现代科学成果为居民群众服务。再次是社区背景知识,全面深入地了解一般社区结构、服务事业及公共或私人机构的功能特点,并熟悉社区生活习俗,适应工作环境,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四是增强沟通能力。社区干部既要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打交道,也要与社区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工作。无论是工作伙伴之间的联合设计、集中财力、协同服务,还是推动工作对象的自助、互助和自治,都需要社区工作者发展或维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最终为有成效的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五是增强组织能力。社区干部应当熟悉各种资源,善于将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平衡社区工作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种组织能力还表现为组织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如社会调查、会议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划以及推动社会行动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六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备基本的职业伦理。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3、要做好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通过社区干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增强工作人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用脑,想方设法多做事情,做好事情。通过改革,使广大干部逐步养成积极开动脑筋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高社区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这方面,新嘉街道已作了一些尝试。去年五六月份,街道通过向公开社会招聘,经过计算机、文字功底测试和面试,从150多人中遴选录用21人,对超龄人员作了妥善安置,从而使整个街道社区干部的平均年龄从49岁下降到39岁,文化程度从初中为主变为高中为主,学历最高的达到了大学本科。一年多的工作实践证明,这批同志中绝大多数已较好地适应了社区干部的工作岗位。
(二)深入群众,改变作风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社区管理婆婆妈妈。这就要求每个社区干部必须时刻注意克服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每个干部,特别是党员社区干部,1、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一员双岗”,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社区党员成立治安巡逻、志愿者服务队,开展8小时以外奉献在社区的活动。社区党支部要为每个党员建立活动记录卡,记录他们做好事、做贡献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考察考核党员的一项重要依据。
2、把“立足社区,情系社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作为每个社区干部高尚的历史使命。要努力探索深入群众,改变作风的有效方式,迈开步子,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对旧区改造、居委会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了解群众需求,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开拓创新,转换机制
面对新嘉街道的新一轮发展,社区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各社区要抓三个文明建设,要做社会保障工作,要关心和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要搞社区环境建设,要抓社区综合治理等等。这些工作要全部、直接、同时承担,负担大、成本高,要使上述工作得到长期协调的发展,必须从机制上加以保证。
1、要积极培育社区管理的合力机制。社区管理不仅要依靠群众,而且还应大力培育相关的中介机构,并吸引社区内企业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机制。如每个社区可考虑成立服务中心,委托有关的企业来管理,街道和社区不收管理费;社区内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可委托相关的劳动服务公司来解决。
2、要不断完善干部的聘用和激励机制。对此,街道必须要有统盘考虑,可以继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志于社区工作的年轻、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员,采用合同制形式。在目前上级部门还未出台待遇新政策之前,街道应在提高社区干部的收入上率先有所突破,使他们安心工作。如今年年初,新嘉街道出台了把税源经济的增长与社区干部的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虽然属于是社区的额外工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区干部的报酬,同时也为发展街道三产经济,大力增加税收提供有力保障,因而受到了广大社区干部的欢迎。
3、要在社区干部中积极引进竞争上岗机制和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竞争上岗可使各个社区、各个社区干部充满活力,可使真正的社区管理型人才脱颖而出。社区干部竞争上岗后,应定期进行科学、严格的考核,他们的表现应同职务升降、待遇等紧密挂钩,这对他们长期保持工作的活力和动力,对促进社区长效管理都有积极的作用。
平江县南江桥中学李腾兵
摘要: 建立任课老师管课间、授课老师管课堂、班主任抓班、德育处督察、校长督导、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络,制订德育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领导、教师、班主任、家长齐抓共管,努力把每一位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品格的合格中学生。
关键词:德育工作制度班主任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学生人格与品质的形成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几年来,我校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来抓,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模式。
一、制定制度,齐抓共管,突出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养成教育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长抓不懈。我校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建立了任课老师管课间、授课老师管课堂、班主任抓班、德育处督察、校长督导、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络,制订德育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领导、教师、班主任、家长齐抓共管,努力把每一位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品格的合格中学生。
1、制定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并认真落实执行
除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外,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南江桥中学五十不》、《学生文明用语》、《课堂点名制度》、《课间值班巡逻制度》、《卫生制度》、《班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安全日常管理制度汇编》等多项制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热爱班级和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另一方面,学生在根据《班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学校针对学生出勤、早读、课间操、午自习、安全工作、夕会、文明督察、卫生等方面,每日进行检查,每周进行评比,评出先进班级颁发流动红旗;每月进行评比,纳入班主任绩效工资;每半学期评比,评出文明班级。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竞争意识强了,集体荣誉感强了,全校学生的文明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形成德育网络,加强领导,提高教育水平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学校形成:课堂德育—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生;党团德育—党支部(团支部)—党员(团员)—教师—学生;行政德育—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自我德育—德育处—学生会—班委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并将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3、领导、教师、家长齐抓共管,保持德育的连续性
首先,实行了领导包班制度,各校级领导与相应的班级挂钩,分别负责监督、指导相应班级的全局工作,协助维持班级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次,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经常与学生接触的优势,根据课程特点,与德育结合,把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渗透到课程教学(如语文、政治、生命健康等)的全过程中去。第三,建立家长学校及家长委员会,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通过分年级、分层次召开家长会,对学困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密切配合,控制学生的校外交往等,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手臂。第四,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坚持周一升国旗制度,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双重管理,增强其养成良好品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提高班主任素质,调动班主任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
德育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构建起了自己的德育工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主要操作者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教育教学的完成直接受班主任的影响。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头雁”,班主任是学生进校接触的第一人,是留有第一印象的科任老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端正学风、文明言行、健康思想的重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提高班主任待遇,在评优、晋职称等方面给班主任优先等措施来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系统的培训班主任,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上发挥了突出的主导作用。
5、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小组合作能力,自控约束能力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控约束能力。一是各班实行班级考核量化办法,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组织纪律、卫生、文体活动、好人好事等各方面,每月公布分数名次一次,综合情况作为期中期末评定三好学生和德育标兵的重要依据。二是积极推广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以点带面,以好带差,共同提高。三是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每学期对学生从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
与表现五个维度按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重视关键事实,将结果存入学生档案,并将其作为毕业鉴定、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激发了思想上进、刻苦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德育环境,提高德育效果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德育的实效,良好的德育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利用德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市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提高全民族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充分利用烈士陵园、平江起义旧址、博物馆这些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班制宜,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高人的内在素质的需要,学校坚持把素质建设与环境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文明、向上、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目标,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用特殊的情感关爱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近几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教学楼进行了装修改造,扩建了操场,硬化了路面,加大绿化工作力度,校园四季常青,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加大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广播室开辟了新闻剪辑、来稿选读、校园采风、科普园地等栏目;建立高规格的文化走廊;文学社、芳草报内容丰富多彩;宣传栏、黑板报常换常新;班级文化建设各具特色;各种兴趣小组开展活跃。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熏陶,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校的素质建设和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关键词:财务管理,现状,创新
一、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体制方面的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在预算编制和实际执行过程中时常忽视支出结构的优化, 这直接导致项目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数据存在较大出入。而对经费的增拨往往是在事后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忽视了资金预算控制的作用, 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 未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辅助功能。
现在很多企业都使用财务软件来辅助办公, 而大多数财务软件都设置了多个账套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同时还提供诸多模块供用户选择, 这些模块简便易行, 能大大减轻用户的工作负担, 对用户的会计处理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但令人遗憾的是, 很多单位却未充分使用这些功能, 比如有的单位仅仅启用了单一账套, 即除了每年生成一个上年数据的备抵账套或当年使用的账套外, 其余的功能几乎弃之不用, 这种行为无形中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3. 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定义笼统、模糊, 操作性不强。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时遇到诸多障碍。而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操作性对于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资金的使用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 所以行政单位应尽早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
4. 人员管理体制不顺畅。
现阶段, 财务人员在业务上归财政部门领导, 而行政却由单位领导, 这样的双重领导常常使得单位频繁更换会计人员, 进而导致会计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不高。同时有的会计人员在行政权利的压力下或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 时常不遵守财经纪律。
5. 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
现在很多单位在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上做得不够到位, 使得经费使用效率低下。比如很多企业单位都存在“虚列支出”、“挤占、挪用、截流专项资金”等问题, 许多单位常将专项资金和公用支出相混淆, 对专项资金缺乏单独、细致的核算。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缺乏跟踪问效和监督机制, 这将极度不利于完善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二、完善、创新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 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为了提升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能力, 可以将单位办理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财务工作通过企业的公开场合或者在企业网站上向干部群众和社会公开, 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财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包括:医药费、差旅费、会议费使用情况;财务收入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变卖情况。
2. 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单位可以参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 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考证制度;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实行规范、科学的管理;尤其对于一些薄弱和重要岗位更要加强管理、细化责任。
3. 财务监督部门应定期检查单位的收支状况。财务监督部门应
定期检查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 尤其要将企业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纳入重点检查内容, 同时要及时发现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 并及时帮助单位进行改正工作;对于单位中的一些长期存在、屡查屡犯的错误应进行重点披露和严肃处理, 并运用好每个检查机会, 对单位进行监督、教育, 为促进单位的依法行政和保证各项工作长期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4.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方法提高财务管理工作。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来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首先, 要加快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步伐, 要加大软硬件的投入;其次, 构建高水平的信息平台;再次, 要积极和软件公司合作, 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求的财务信息处理平台;最后, 要连通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接口, 实现数据在单位、财务部门、银行间的共享, 同时能及时更新数据、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促进财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减少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5. 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单位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爱岗敬业、业务水平精的财务队伍, 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来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队伍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 为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在岗位设置上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并加强监督;另外要认真做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 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并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财政体制下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包括体制不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软件使用不充分等, 同时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对应的措施和建议如: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等, 希望这些建议对完善和创新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成军.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资金集中管理[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05) [1]杜成军.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资金集中管理[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05)
[2]高云会, 李艳梅.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4) [2]高云会, 李艳梅.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4)
[3]李敏.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用事财会, 2009, (1) [3]李敏.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用事财会, 2009, (1)
[4]刘文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中下旬刊, 2008 (12) [4]刘文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中下旬刊, 2008 (12)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创新思路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
档案工作创新是企业面临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基础。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给企业带来的有机遇同时也有挑战,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也是一样。比如,科技水平的发展、企业职工思想的变化、管理人员价值观念的变化等许多方面都在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创新,必然就不能与企业发展同步,更谈不上为企业发展服务。而且,只有不断的寻求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具体来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要从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档案管理方式、档案管理平台等诸多方面开展创新,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革。本文拟通过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途径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提高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效率,促进新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主要思路
1.创新工作人员考评机制,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长期以来,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往往都与企业中其他技术或者管理人员采用同一套标准,职称的评定也需要发表多少文章,参与多少科学研究,有多少成绩等等。显然,这种考核方式对于企业中专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专职的党政管理人员来说有利的,而这种“利”又可转化为对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一步钻研业务和管理的激励,使其可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但是这种考评方式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却并不适合。我们不区分工作性质,用同一种标准去考核档案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不同类型工作的职员,必然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挫伤。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的扭转这种观念,不断的创新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使之既能有效的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又能因人而异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具體来说,企业要尝试建立测评与激励体系。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工种的就要考评其服务质量,以提供技术为主工种的就要考评其技术水平,按工作按类别分别测评,最终让档案管理人员都能有赏罚分明的职称评价与考核体系,促进其全心全意为档案管理工作做贡献。
2.创新档案保存管理环境,进一步完善优化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管理的建设离不开坚实的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档案保存也开始逐步进入信息化。但是目前在很多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传统意识仍然很浓,过于依赖传统的档案保存方式,总感觉纸质或者其它实物形式的档案存放起来比较真实。因此,长时间都属于对现代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形式保存和管理的学习,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其他影音保存设备都没有过多的了解。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各种音频、视频等数据形式保存的档案已经成为档案保存的主流,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和优化档案保存保管环境,提高档案保存效率。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档案馆(室)内的温、湿度控制措施,比如一些磁带,湿度过大的时候容易粘连变质:再比如,很多档案数据保存在电脑中,尤其是一些涉及企业发展的机密档案,在网络上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员窃取,或者说丢失等。
3.创新档案搜集整理制度,为档案数量和质量提供保障
首先,各中层单位都要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搜集员,负责整理和搜集本单位的档案信息。为了提高档案搜集的效率,各中层单位的档案搜集员可以建成模板式的流水档案记录,把档案生成的速度提高,以最大限度的收集本单位的档案:第二,要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从收集、整理、清退、销毁与归档等每个过程,都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做到任何过程必须经指定的主管领导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盖章手续:第三,对于档案搜集可以采取奖励的制度,对于那些能够主动发现档案,而且档案有价值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非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对于那些能够积极的在档案管理和搜集中创新方法、创新模式的也可以给与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全体职员都参与到企业档案的搜集工作中来。只有档案搜集整理制度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才能使档案的数量和质量有保障,使档案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4.创新档案服务工作方式,不断强化档案在企业中的作用
档案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服务又是档案工作的中心,档案工作通过服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不断推进档案服务理念的创新,才能使档案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档案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料的整理、研究、发掘、提炼和精选,把那些具有深层开发价值的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利用者(企业领导、管理者、科技人员),使他们从档案信息中获得启迪,拓宽发展企业的新思路,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发展新技术,从而使档案死资料活起来,把档案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进企业经济增长发挥其独特功能。具体来说,档案服务创新,应当着重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档案服务内容和范围的创新,二是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具体来说,要从档案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鉴定、销毁、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各方面工作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另外,也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坚定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和提炼新的服务方式,推进企业档案服务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和创新。
三、结语
【和谐社区创新管理思路】推荐阅读: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10-29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10-12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06-19
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09-07
和谐社区11-30
推进和谐社区06-07
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调研报告01-04
官渡社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自检自查报告12-16
构建安全和谐新社区11-29
和谐社区美丽青岛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