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游戏情感化设计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思维与逻辑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游戏化的教育游戏活动观念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基于当前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产品也在逐渐渗透影响当前的幼儿教学大环境。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重在通过相关实例研究幼儿教育游戏化应用中基于情感培养的情景化设计,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教育游戏化和情感培养的情景教学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游戏情感化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游戏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1: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

摘 要 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将教育游戏中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研究这三个层次上各个因素在设计时的策略,希望通过这些策略分析为设计能够给学习者带来良好情感体验的教育游戏提供依据。

关键词 教育游戏;情感化;教育游戏因素

1 引言

将游戏引入教育这一想法和做法已经逐渐被教师、家长和教育研究者所接受。目前一些中小学生经常使用的小游戏网站基本都开辟有“益智类”游戏,也出现了一些专门开发教育游戏的企业和机构。然而综观这些教育游戏,真正成功的却是寥寥可数。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游戏形式设计上的原因,也包括游戏中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的原因,这些原因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在使用教育游戏时的情感体验。

本文试图从学习者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从教育游戏中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因素入手,探索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方法。

2 情感化设计理论

良好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诱因,会促使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继续其行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习者更加专注于游戏,并影响其记忆与思维活动。因此,在教育游戏设计中应该考虑如何设计游戏,使得学习者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其中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专家唐·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论主要针对产品设计提出,对教育游戏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认知主义学派认为人的情感产生是有层次的,当人面对某一事物时,首先是对事物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做出判断,产生最初的情感体验;然后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控制和判断,产生对事物的二次评价;最后会根据自己的行为结果,再次产生评价,形成某种情感体验。这个过程虽然有层次,但也是反复进行的。

唐·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正是基于认知主义的观点,把人的大脑的三种加工水平分别对应到设计中,把设计也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是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

1)本能层是指人在接触事物时,快速做出的反应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够对事物的利弊关系做出快速判断。

2)行为层主要是在控制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功能以及自己的控制能力等做出的判断。

3)反思层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思考,从而产生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会影响对事物本能层和行为层的判断。

唐·诺曼认为,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设计应该考虑本能、行为、反思三个水平,其中本能水平主要考虑产品的外形,行为水平主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而反思水平则应考虑产品给人的感觉或者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等。

3 影响情感体验的教育游戏因素分析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分析过教育游戏的游戏设计和教学设计两方面会对学习者情感体验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教育游戏中,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游戏中的人物、故事、目标、任务、反馈、交往等,也包括游戏者的认知、技能等。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情境创设和学习结果评价也会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在教育游戏中如果能够综合平衡游戏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因素,找到一个契合点,则可以将这些因素做比较好的融合。比如将游戏目标和教学目标相结合,给游戏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而游戏中任务的难度、游戏的价值性则可以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游戏中学习者对游戏的注意、对游戏的控制和策略使用则可以结合教学组织、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元素;游戏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情境设计;游戏的反馈同样可以结合学习结果的反馈,从而设计好的教育游戏反馈。

笔者将这些因素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分为三个层次:

1)本能层次的设计,是学习者接触游戏时产生的快速的反应,这些因素包括游戏的界面设计、声音设计和故事情节设计;

2)行为层次设计主要是学习者在使用教育游戏过程中,对情感体验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游戏控制和游戏功能两方面所涉及的游戏目标、游戏内容、游戏控制、反馈等;

3)反思层次的设计主要是指在游戏中给学习者提供反思的机会。

笔者根据上述因素构建了一个教育游戏情感体验影响因素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教育游戏设计中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的设计都会影响学习者在教育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因此,本文在这一基础上,重点探究了在教育游戏中,这三个层次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4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

当前针对中小学生设计开发的教育游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型多人在线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另一类则是主要以Flash为表现形式的教育小游戏。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为Flash游戏,原因有二:一是Flash游戏一般故事情节、任务设定较为简单,可以设定教学内容明确的知识点,适合中小学生学习一些固定的知识点;二是Flash游戏开发难度较低、周期短,用于开发小的教育游戏可行性大。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将教育游戏中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分为三个部分,并分别针对这三个部分进行游戏设计的研究。

本能层次:以界面、声音和故事吸引学习者 本能层次的设计,主要是游戏界面、声音和故事情节的设计。学习者对教育游戏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并影响其是否继续游戏的心向。学习者接触游戏时,对教育游戏产生的第一反应主要取决于游戏的画面、声音效果和游戏的故事背景。因此,这三个要素的良好设计可以帮助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1)界面。美国著名游戏设计大师比尔·沃克有这样一个公式:游戏=界面+产品要素。界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首先,在设计界面时既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教育游戏的特征。例如,教育游戏如果面向儿童的话,应根据儿童喜欢“花哨”等特点将界面设计为亮色彩、大色块的特征;但同时要考虑教育游戏作为虚拟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呈现区域的设计是界面设计的重要部分,不能让界面设计影响到学习者获取知识和信息。

其次,界面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是紧密联系的,在考虑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呈现的基础上,应考虑通过界面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设计带有悬念的背景,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或者设计对比强烈的背景,使学习者感到矛盾从而引发好奇等。

2)音效。在游戏中加入声音可以使画面的真实感加强,特殊的音效会使学习者产生联想,延伸游戏画面。音效还有烘托环境气氛、增强画面的动态感等作用。在教育游戏中,声音除了增强游戏效果以外,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或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在英语、语文等语言类的教育游戏中尤为突出,如生词的发音学习、课文的朗读呈现等。根据声音在教育游戏中的作用,在设计音效时要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内容承载媒体的声音,要能够确保声音的出现能够紧紧贴合当前的教学内容,而且声音的发音是准确的。除此之外,悦耳的音质、适度的音量、恰当的语速这些都可以使学习者产生更好的体验、丰富的语调。

二是游戏中的效果音,这类声音的作用是让游戏锦上添花,其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逼真:逼真的音效配上适当的画面,可以让学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同步:主要是在技术上确保预想的声音效果和画面同步。尤其是一些简短的效果音,由于其时间短,通常是和游戏中特定动作结合,若是不能同步,则大大影响学习者的游戏体验。

③富有想象力:在游戏中添加一些经过精心设计且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声音,可以引发学习者的想象或者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体验。

3)故事情节。在教育游戏中情境创设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技术,很多设计者都希望通过设计精良的情境使学习者沉浸其中,并产生好的游戏体验。一个好的故事情节除了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还可以起到明确游戏目标、提醒游戏进度与方向的作用。在教育游戏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故事情节,可以激起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①角色设计:教育游戏中学习者通常扮演的是某一角色,应该让角色与游戏过程相结合,将角色的成长和变化体现在游戏机制中或者游戏故事中。

②情节设计:通过故事营造某一特定氛围以吸引学习者,如营造神秘的气氛吸引其注意力,而营造紧张的情境有助于保持注意力,建立一个竞争的氛围,则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行为层次:游戏设计与教学设计结合,让游戏学习过程更有效有趣 学习者在教育游戏过程中,对游戏的控制和游戏功能的评价会影响到其情感体验。而教育游戏中影响游戏控制和功能的因素主要有游戏的目标、游戏内容、游戏控制和反馈等。

1)游戏目标。目标能够唤起学习者在游戏中的注意,并将注意力集中到游戏中所要掌握的目标上。学习者会因为给出的目标产生期待,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教育游戏中的目标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游戏目标,另一个学习目标,通常游戏中这两个目标是结合在一起的。游戏中呈现目标的时候,主要目标应该尽早且明确地提供给学习者,而次要目标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醒学习者游戏目标。

2)游戏内容。本文所述游戏内容主要是指在教育游戏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本文只简要介绍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些方法。游戏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学习者能否实现游戏设计者预期的目标。

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要确保其准确性,游戏中教学内容的失准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还会使学习者对游戏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影响其对游戏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学内容选择应科学合理,在一个小的Flash游戏中,选取的教学内容应是适合学习者的某个或者某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但知识点的选取应紧密贴合目标学习者。例如在加减法练习相关的数学游戏中,就应该根据学习者特点,先呈现加法,后呈现减法,然后才是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最后,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尽量与游戏形式结合。能够做到“游戏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教育游戏并不多,但是若能做到这一点,对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必将起到积极的触发作用。如在教育游戏《谈判游戏》中,游戏的设计就是以一个危险人物带着炸药冲进一栋建筑内为背景,要求学习者模拟警察或者前台人员和危险人物进行谈判,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谈判选择,游戏将进入不同的分支呈现不同的结果。该游戏中游戏情境就是学习情境,达到了游戏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很好融合。

3)游戏控制。游戏控制设计是为了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产生主控感。教育游戏中影响玩家控制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游戏形式的难度设计,另一个是游戏中教学内容的难度设计。这两个因素难度是否合适又直接与学习者的游戏技能、认知技能直接相关。在游戏形式难度设计上,设计者要考虑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游戏经验等。设计的游戏形式应在当前学习者可以掌握的范围;游戏的交互和规则等,也要能够让学习者快速上手,不宜让其在正式开始时间上花较大的力气去掌握游戏的交互或者游戏的规则;游戏的教学内容难度也影响学习者对游戏的主控感,因此在游戏设计中,若是难度较大,可以考虑给学习者呈现一些提示等。

4)反馈。在教育游戏中,从反馈的时机上划分,有两种反馈:一是即时反馈,对学习者的每一个操作给予反馈;二是延时反馈,对学习者的一类或者一系列操作给予反馈。在游戏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需要,恰当使用这两种反馈。例如,学习者初学一些操作性的知识,如在计算机的实验中给予即时的反馈,可能会给其更好的体验。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些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一般都出现在思维的后半阶段,因此,教育游戏中如果设计一些需要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情节,则可以考虑设计延时反馈。

教育游戏中反馈除了时机以外,还有形式的设计。在游戏中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反馈形式,如呈现反馈的文字、声音、画面等,还可以将反馈与游戏形式相结合。例如,以“龟兔赛跑”为背景,制作小学数学加法游戏,学习者在游戏中扮演乌龟的角色,答对时,乌龟就加速前进,以乌龟的速度作为反馈,可以让游戏显得更有趣。

反思层次:帮助学习者反思,使其拥有更好的教育游戏体验 学习者的反思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在教育游戏中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如果学习者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游戏行为是有意义的,则会对游戏产生正面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习。然而教育游戏中不能很容易地实现控制和观察学习者的反思活动,但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反思的环境或者提示学习者进行反思。在游戏中,可以通过阶段性的小结或者测试,让学习者了解自己在游戏中的学习情况,从而思考自己的游戏行为;还可以在教育游戏中记录学习者的游戏行为过程和结果,并提醒学习者查看自己的游戏记录,促使其进行反思。

5 小结

教育游戏中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其游戏行为和学习结果。本文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把教育游戏当作一个普通产品,希望能够在其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的设计上唤起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把游戏的因素从这三个水平上进行划分,并对其具体设计做研究,主要参考普通游戏设计和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方法。而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到教育游戏设计中是否确实可行,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龚纯妹.教育游戏情感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代鑫.儿童教育游戏界面的知识内容呈现区设计的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廖国良.浅析游戏界面设计的原则[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

[4]吴澄.论音效设计的关键技术[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0(8):146.

[5]Freeman D.游戏情感设计[M].邱仲潘,译.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6]Norman D.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作者:龚纯妹 李学孺

教育游戏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2:

幼儿教育游戏化应用中基于情感培养的情境化设计

摘要: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思维与逻辑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游戏化的教育游戏活动观念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基于当前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产品也在逐渐渗透影响当前的幼儿教学大环境。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重在通过相关实例研究幼儿教育游戏化应用中基于情感培养的情景化设计,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教育游戏化和情感培养的情景教学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化;情感培养

引言:游戏的概念具有两个维度,广义的游戏是指在某种程度上和日常生活所产生相关的一切娱乐以及自发的活动都属于游戏,狭义上的游戏则主要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所设定的一系列的游戏教学活动。无论是从规则游戏寻求对秩序与规则的了解,还是从角色游戏与建构游戏中寻求情感共鸣和思维逻辑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体现了教育游戏化的应用。本篇重在通过实践解读基于给予情感培养的情感化设计,以便用来指导现实实践。

1.幼儿教育游戏化的发展

目前,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也逐渐被越来越多大众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活动内容能够适应幼儿的天性,更好的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让幼儿能够回归自然自主的探索和学习,真正的做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发展,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并最终进一步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促迸其思维逻辑能力的构建。在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干预手段以及方法帮助和促进幼儿,引导幼儿走向更复杂的游戏,发挥幼儿自身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形式,真正意义上让幼儿做到自主的学习。

2.幼兒教育游戏化应用中基于情感培养的情境化设计原则和案例分享

众所周知,幼儿喜欢游戏、热爱游戏。游戏适合幼儿的思维逻辑发展,以及幼儿在诸如角色游戏中还具有泛灵化的特点,在面对相关游戏情景构建时教师以及设计者要注意对情景的创设和维护。

2.1 情景化设计应遵循一定的抽象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受到视觉的影响,而视觉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在理解客观世界时由抽象的形象特点转向具体的形象思维,基于此特点,在设计相关活动游戏时就要合理安排相关环节。

例如,在幼儿教学活动绘本阅读中,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场景构建进行重新整合,确保给予幼儿更大的想象空间。在绘本故事《外公》的重构中,可以对相关场景进行线条简化,在有大概物体框架的前提下进一步让幼儿进行想象。与此同时,要确保具体人物线条的完整可观性,避免对幼儿造成误导。那些具有丰富形象的物体能够刺激幼儿更好地打开大脑进行想象创造和探索。

2.2 情景化设计应综合各个因素的影响

通俗意义上的情景化教学游戏活动一般要求锻炼幼儿的观察、听觉、动作、感知等方面,从而基于情感培养下的情感教学更应该细化相关原则,确保幼儿情感培养的完成。

例如,在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之间、幼师之间都会产生必不可少的社会交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温馨的游戏场景和教学准备,还可以准备一些舒缓情绪音乐作为背景,更可以和幼儿一起布置教室,真正意义的实现幼儿多重感官的应用,从而促进幼儿情感交流和发展的进步。

2.3 情景化的设计应注意预防错误的发生

预防错误法貌似蒙台梭利教学法中数学教具的“纠错短棒”,能够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一定的纠错和改正,这种预防错误的机制也应该被使用在幼儿教育游戏化应用基于情感培养的情景化设计中。幼儿由于年龄和心智的原因,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从而进一步影响幼儿的体验,需要相关设计入员在材料投放和环境设计中予以关注。

例如,在语言环节的活动设计中可以尝试使用这一方法。在著名的绘本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这一绘本的游戏活动设计中,教师同样可以做到细小的抽象和夸张的概括。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毛毛虫所吃的食物苹果赋予其情绪化和动态化的形态,更好地做到预防错误机制。让幼儿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确保学习顺利的进行和完成。

3.结语

总之,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和教学设计者应该给予幼儿更加积极的情景建设、良好的游戏材料投入、积极的语言鼓励、多样的选择提供以及安静温馨适合游戏的活动场景。此外,更需要游戏活动设计者能够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性出发,从幼儿的学习习惯出发,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指导,唯有如此才能在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发展。在维护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前同样要确保幼儿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性交往。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家园的教育一致,家长应合理配合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也应该树立游戏教学的思想观念。而家长观念的缺失也是目前幼儿情感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困难,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严宝平,张捷.幼儿教育游戏化应用中基于情感培养的情境化设计[J].艺术教育,2018(2);72-74.

[2]白洁.探究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J].情感读本,2018.

作者:赵俊锋

教育游戏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3:

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探析

摘要:目的基于儿童的行为特征,探索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价值。方法分析家具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儿童家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儿童的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等特征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思路与方法。结论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符合儿童身心的发展需求,对儿童构建良好性格与品质能起到引导与促进作用。

关键词:儿童 家具 情境

引言

当今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特别是一些80后父母,开始重视成长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为孩子准备了舒适的儿童房并配备了一系列儿童家具。因此,市场上一些专业的儿童家具品牌得以蓬勃发展,针对儿童家具设计的理论研究也在同步进行。由于儿童这个特殊的受众群體无论是在身心需求还是审美取向等方面都与成年人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设计儿童家具应尊重儿童并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设计出贴近并有益儿童的家具。儿童心理学家蔡春美认为,环境设计是影响儿童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活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暗示”与“引导”作用。对此,笔者提出儿童家具情境化设计理念,其目的是以3-8岁儿童的行为与心理特点作为依据,通过颜色、材质、造型、文化等设计因素的综合运用,设计出具有育人与引导功能的情境化儿童家具,从而为建构儿童积极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服务。

一、家具对儿童身心成长的影响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在成长期品性的形成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极大影响。儿童家具作为环境因素伴随着儿童的成长,是儿童的玩伴与道具,基于此对儿童家具的选择非常重要。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在成长期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等个性,但是如果房间中的家具选用不当也会给孩子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在“设计事理学”理论中指出,设计对象的表象是“物”,而其本质则是“事”,强调了设计师不能只注重设计事物外在形式,而应更加关注事件本身的内在价值。现代儿童家具市场更多关注家具本身“物”的元素,例如适宜的儿童家具尺度和优质的家具材料选择,有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健康,其实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才逐渐发现,家具对儿童“行为”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更为突出和明显。孩子的性格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稳安静,有的热情大方,有的冷漠孤僻。然而要有目的地培养孩子性格就要打造具有引导功能的家具才行,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便通过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来解决上述问题。

二、儿童的行为特征分析

(一)儿童的生理行为特征

3-4岁的儿童在生理方面的特点就是身体生长速度快,肢体协调能力逐渐增强,认知事物的欲望也逐渐提高,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了解身边的事物,所以大人们眼中的儿童总是喜欢到处攀爬、触摸进行各种体验。5-8岁的儿童大脑控制能力增强,他们开始进行比较精细的动手活动,喜欢进行画画、拆装等,但是专注力不集中,容易被周边事物打扰,所以要通过增设一些游戏设施来引导儿童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儿童的专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是从动手开始的,只有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思维才会得到发展,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结构、材质等设计要素为儿童提供适宜成长的家具,并提供丰富的功能鼓励儿童动手与家具互动。

(二)儿童的思维行为特征

3-8岁的儿童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初步的抽象概括性。他们对摆在面前的、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才能进行思维。幼儿初期这个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即初步的抽象概括的思维,例如说:“儿童可以描述今天、昨天、明天等”,这是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此外,本阶段的儿童还有敏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例如他们很喜欢问问题,这是什么,有什么用,为什会?这些古怪的问题正是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具体表现。正确地回答儿童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认知事物的能力方面,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把周边的事物分辨记忆,并把复杂的具象的物体简化成抽象的图形表达出来,儿童画就是很好的例证。由于儿童的逻辑思维尚不发达,所以他们还喜欢模仿、联想,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因此,在家具设计中融入特定的情境能够促进儿童的逻辑思维发展,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三)儿童的社会行为特征

儿童社会性行为是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或者参与社会集体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情感变化、行为举止、沟通方式等,并影响儿童的世界观、情绪的表达方式以及交往技能等方面的经验积累。3岁后的儿童有了一定的社会性行为,他们开始与人交流,找同伴玩耍,喜欢一些群体游戏。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中很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孩子大多数由老人照顾,家庭生活中都以孩子为中心,物质条件好对孩子过度的物质满足甚至达到溺爱,造成很多儿童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喜欢独处,缺少自信,心理脆弱,承受力低,自我为中心等。所以很多儿童在开始的社会交往中经常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家长应该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这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和提高沟通能力的关键时刻。儿童家具的设计应给儿童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形式,引导孩子与家人与朋友互动交流、协作等,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构建健全的人格。

三、儿童家具情境化设计的概念与原则

(一)儿童家具情境化设计的概念

情境化设计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充分利用形象的、有代表性的题材,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受众(使用者)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设计方式,从而达到对受众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行为特征为依据,用抽象或具象的手法融入有代表性的情景题材,创新性地运用各种设计要素,营造具有统一形象,功能完备的育人性儿童家具。利用这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家具,在儿童与家具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让儿童知道什么是勇敢、善良、努力、梦想等。

(二)儿童家具情境化设计的原则

第一,创设情境题材要丰富,带入情境要自然。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旨在利用多种积极的题材,对儿童性格形成产生引导作用,那么最关键的就是选择情境题材融入儿童家具设计中,并能让儿童很自然地去接受它。题材应该是儿童熟悉的这样才容易被感知,例如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漫题材或者是著名的童话故事。应用到单件家具或者系列家具中,构成一个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儿童家具。情境的创设形式可以是生活展现情境,比如具有知识获取功能的教室,或者是启迪智慧的科幻场景等。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画面的再现,利用儿童非常喜爱的动漫形象创设家具场景。例如孩子们都熟知《熊出没》中熊大熊二住在大树洞里,他们勇敢地和光头强斗争保卫着大森林。设计师可以把这些具有正能量的动漫形象融入的儿童家具设计中,儿童凭借自己的联想力感觉自己也成为了保护森林的英雄。见图1(图片摘自21CN网)可爱的小公主在城堡造型的小床上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带入情境,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儿童天生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儿童需要有一个能无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行为的空间。情境化设计的儿童家具除具备基本的家具功能外还充分利用家具的外延空间进行一些游戏功能的设置。儿童家具的这种外延空间的利用为儿童的游戏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开发了途径,家具的延展性空间给儿童一种惊喜,一种意外。儿童通过观察再现的场境,很快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寻找与家具互动的锲机,这样儿童就主动地带入了情境,激发了家具的潜在功能。面对胆小内向的孩子,父母希望孩子变得勇敢开朗;而面对过度外像不能安静下来的孩子,父母希望他能静下来思考。这时父母就可以运用情境式家具的不同情境内容对孩子进行性格的影响。

第二,以儿童的行为特点为依据,综合利用各种设计元素,创造出符合儿童功能需求、审美需求、成长需求的家具。

第三,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构积极的性格为目标。阐明儿童家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儿童家具设计的意义所在。

四、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方法

(一)家具造型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

基于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他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就是“好看”、“不好看”、“喜欢”、“不喜欢”如此简单直接,这是人类本能水平的判断结果,这也是很重要的判断,它将直接决定目标物品与目标受众是否会产生交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曼认为,本能水平设计的基本原理来自人类本身,在人们之间和文化之间都是一致的。在本能层级设计中,人对事物的认知直接地来源于事物的外形。因为本能水平的情感先于意识和思维出现,所以本能情感设计取决于人对物的第一感觉和最初感觉。所以情境化儿童家具设计应注重家具的造型、色彩、材料等基本形象因素,来刺激儿童的本能水平。如图2豌豆儿童床(图片摘自设计在线网),可爱的造型加上醒目的色彩很快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设计师要利用恰当的手法将题材融入到家具中去,家具的造型必须是贴近自然,线条明确、造型醒目,符合儿童对自然的感知,能让孩子在内心感觉到和谐。

色彩是吸引儿童视线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对家具情境的渲染更加重要。在阿恩海姆看来,对色彩反应的典型特征,是观察者的被动和经验的直接性。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绿色代表生机、希望和自然健康;黄色温暖、醒目、跳跃;蓝色象征科技、刚毅、宽广平静等。情感化的家具设计中色彩对人的视觉刺激是最为强烈的,甚至可以影响人们正常的心理感受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判断。儿童大多偏好明亮、轻松、对比强烈的色彩,所以情境化儿童家具宜选择此类色彩以产生积极、活泼、愉悦的情绪氛围。家长可以通过家具色彩来干预孩子的性格形成,比如给性格内向的孩子使用色彩亮丽、跳跃的家具,給急性子的孩子使用柔美、统一的色彩家具;对于缺少刚毅的孩子采用中性色彩家具等。

(二)家具功能满足儿童的行为需求

诺曼认为在可用性研究界对设计强调的是情感化设计中行为水平的设计,主要讲究的就是性能。在这里,外形显得不重要,设计原理也次之,重要的是功能与作用。家具存在在人的生活中,首先就是由其功能性决定的,人与物就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那么这种在使用中所感知和体验到的功能效果,即物的效用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例如一些工匠都会觉得自己的工具使用最顺手、最好用,对工具产生了依赖,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想让儿童能够喜欢一件家具,那么这个家具除了外形要打动他们,还必须有适合他们行为需求的功能才行。现代儿童家具的功能必须建立在安全性、亲子互动性、易用性与趣味性的基础之上才能成立。让儿童在使用家具的过程中,因为其行为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场所归属感。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在家里乱跑乱爬家里被搞得一团糟,家长为这事天天责怪孩子,给孩子制定很多的规矩,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在长期这样的“规矩”和过多的行为干预下孩子会逐渐变得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游戏过程,他们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坐着或者安静地躺着。针对儿童的这一特点,家居环境就应该满足儿童的需求,提供足够的游戏可能性,来放纵儿童的游戏天性开发其创造力。例如孩子喜欢攀爬,就设置稳定牢固的攀岩墙;孩子喜欢画画,那就在房间里提供一面可以擦写的墙。如图3(图片摘自设计在线),这样的家具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功能,可对于孩子来说却其乐无穷。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房间就是他最理想的游戏空间,而家具就很自然地成了他的玩具。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在功能方面除了满足家具“坐卧”功能外,同时还应具有游戏功能,而且这种游戏性是结合儿童喜欢的动漫人物来设定的情境,游戏需要儿童、父母或朋友合作进行,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儿童与家具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还能引导进行社交活动,促进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

(三)家具内涵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

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的宗旨就是以家具的内涵文化来引导儿童性格品质的形成。在人与物的长期交互作用下,人会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对物产生一定的认同和理解,这就是人的反思情感。儿童时代的这种情感也很丰富,例如很多儿童喜欢抱着某样东西睡觉,没有就睡不着;一个玩具虽然很破旧总是拿来把玩,这样的情感是由于该物品曾经被有效地使用过,或对他发挥过重要作用使其难忘而形成的反思情感。反思情感水平的设计注重的是信息反馈、文化融入以及产品对于使用者的积极意义。事物载有的反思情感事人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从情感上对物产生某种习惯和依赖感,可以帮助使用者建立自我认知。在情境化儿童家具设计中不仅仅是把家具打造成某种卡通形象来博取孩子欢心,而是针对不同孩子,在设计家具过程中渲染某种感情,让孩子对家具呈现出来的某些信息产生共鸣和思考。儿童房间是父母家人用爱心为孩子休息、娱乐、学习打造的空间场所,家具要能传达出这种爱意,孩子生活在其中当然也要感受到这种幸福的情感。如图4(图片摘自0731家居网)这套韩国儿童家具是以韩国传统美学为创意出发点设计而成的,这套设计充分考虑儿童对家的感知,精美的造型,舒适的材质,给儿童留下美好的记忆。通过反思与想象的体验,孩子会对自己的房间产生安全感、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从而慢慢地领悟着蕴含其中的并且使自己潜移默化的场所精神。

总结

总而言之,儿童家具的情境化设计不仅为儿童提供物质功能,还具有育人性的精神功能。不仅要有吸引孩子的外形设计还要有符合儿童行为特征的功能设置,更要关注儿童心理情感的需求,选择能与儿童产生共鸣的文化题材融入设计中,从而帮助儿童建立起正确情感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与家具积极互动,自然地享受巧妙的设计带来的生活乐趣,建立充满自信、乐观的人格,在美与爱的环境熏陶中健康地成长,去迎接未来不可预见的挑战。

作者:史俊巧

上一篇: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