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融资性瓶颈一直是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对江苏银行扬州分行(原扬州市商业银行)对非公经济发展支持实践的回顾。旨在寻求缓解非公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论文 篇1:

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演变与规范

[摘要]文章分析了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机理以及演变逻辑,认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机制,是民间非正规金融介入的内生契机,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应从市场行为、监管体系、信用环境、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设计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创新路径,引导我国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间非正规金融 内生机理 演变逻辑 规范路径

[文献标识码]A

一、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机理分析

信贷配给是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常态,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被拒绝的申请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发育受到抑制,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必须是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信息了解不足,难以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中小企业,同时社会上又缺乏独立的资信、项目评估机构,这就在国有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对贷款人的风险作出完全的信息估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是按照平均收益最大化原则来选择最优放款决策,因为利率的提高可能导致平均风险水平的上升,银行的预期收益并不是利率的简单递增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结果是,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于是,信贷配给就形成了。信贷配给的形成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缺口,融资缺口的大小(幅度)就是民间非正规金融介入的理论依据。

二、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演变逻辑分析

民间非正规金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盲目和无序状态,既未受到有效监管,也不受法律保护,其负面效应显著。如果任其无序发展,风险长期积累,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下面从制度变迁视角阐述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演变逻辑。

(一)民间非正规金融的产生——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民间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典型的“内生金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制度变迁体现为人们改变制度选择的行为,或称“制度行为”,一般来说,它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

民间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其制度变迁如图1所示。首先,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实施主体是个人、企业或由它们组成的群体;其次,民间非正规金融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局部的现象和行为;再次,民间非正规金融是一种制度供给,它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融资制度;最后,民间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增加了实施主体的利润,而且在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的条件下,这种利润是如此之高,以致于有的人甘冒违法风险。更进一步说,民间非正规金融的产生主要具有以下诱致性制度变迁成因:乡土社会是民间非正规金融生存的土壤;金融改革路径安排使正规金融对农村和中小企业供给不足;非国有经济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内生出对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需求。

(二)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发展——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展规律应该是由小到大,由非正规到正规。伴随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快速发展,其经营区域和参加人数逐步扩大,从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传统的正规金融对其产生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迫使民间非正规金融逐渐从互助性金融组织,走向过渡性金融组织,最终成为赢利性金融机构。这一规律已被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实,而且即使是在今天的发达国家,中小银行和其他的正式的、非正式的金融机构、金融安排仍然存在。从美国的社区借贷服务到早期商业银行、日本的无尽到互助银行、台湾的合会到地区性民营银行等等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演变的事实可以看到,金融制度变迁最初的创新主体都不是政府,而是民间自发的体制外的创新过程。

民间非正规金融作为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经过多年实践后,最终还是需要由政府来完成正式制度的供给。一方面是制度需求原则的要求,从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的贡献和非公有制经济对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需要,完全可以说明这种制度需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适当超前原则的要求,既然民间非正规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之中,它并不是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和过渡性制度安排,也不会随经济的发展而自然消亡,政府就应该尽早提供这种正式制度的安排,而不应被动应付,民间非正规金融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融入到正规金融中来,是其必然趋势。

三、规范我国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的路径设计

(一)引导及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行为

现阶段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的民间非正规金融已形成相当规模,其为农村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是正规金融无法替代的。在当前我国正规金融体系尚未健全、现代金融机构尚未惠及农村地区的情况下,培育竞争性的民间非正规金融市场,为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适度“松绑”,不失为一种现有条件下的次优选择。

应积极鼓励正常的民间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从而扩大政府财政税收。严格限制与取缔不正常的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对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允许其领取执照开展业务,短期内可限定其利率浮动范围,条件成熟时可完全放开利率以自由浮动。积极进行非正规金融替代品的开发和管理,引导居民选择新的投资渠道,开办城乡信托业务。广泛宣传和强调民间非正规金融行为必须合法、有契约和担保。

(二)建立及完善民间非正规金融的监管体系

既然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事实上在从事金融业务,就应该将民间非正规金融业纳入有组织、有管理的系统中进行严格监管,在不断完善对其管理的条件下鼓励其发展。除了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外,还要有合格的金融审计机构,以及银行存款保险公司。只有在体制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些金融监管机构的相互利益牵制和监督机制的相互制约,才有可能获得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真实信息,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

鉴于民间非正规金融的民间性质,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之外,除了要重视行业自律、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约束的补充与配合,还应分类对待。如对于民间亲友间主要体现互助的借贷活动不必干预,只是在法律上应对民间非正规金融活动中形成的契约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不断鼓励其向着规范化、契约化方向发展。有些企业针对社会或企业内部的集资活动,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无疑是目前民营企业迅速成长阶段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约束下的次优选择。事前备案制度是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既可以通过事前审核控制和减少风险,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金的理性投资。对于通过民间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进行的间接融资活动,由于其组织化程度高,涉及金额巨大,一旦发生风险后果严重,应进行重点监管。

(三)优化及提升民间非正规金融的信用环境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库和个人信用档案,由专门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行评级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按受社会监督,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适应银行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信用担保体系,规范担保行为。尽快形成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与互助性担保为辅的“一体两翼”格局,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和担保抵押难问题。加强金融安全区的创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活动,把金融机构贷款是否按时归还与人品、道德、伦理、社会区群众透明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提高借款对象自觉归还贷款的意愿,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同时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对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法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保护金融债权;对列入逃债“黑名单”的企业,通过维护金融债权联席会议等制度,使金融、工商、财政、公安、司法等部门联手行动,形成合力。

(四)建立及完善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通过建立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使得民间非正规金融“浮出水面”,良性发展,同时赋予其与商业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进行监管,逐步形成竞争性市场环境,提高金融配置效率。

一是建立及完善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机制。当前,国家对于民间非正规金融支持更为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激励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的产生,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只要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它有关条件达到法律规定标准,就可以注册登记。金融管理部门只是审核其是否达法律规定的标准。引导私人钱会、民间非正规金融合会等“灰色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向规范化、合法化、机构化金融转变。在现实条件下,政府一方面要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允许那些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他条件达到法律规定标准的规模较大的私人钱庄、金融合会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注册、登记,按正规金融的要求规范管理,接受监督,将其转变为正规的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另一方面,要引导小规模的私人钱庄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民间非正规金融的改制,使原先投向地下钱庄的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截断地下钱庄的社会资金供应来源。同时要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与典当行的经营行为。政府要将其纳入监控范围,健全市场契约制度,使其合法并规范运作。

二是建立及完善民营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我国对陷入困境的金融企业退出市场多采用行政指令托管、接受的方式,而没有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退出形式。例如,在处理银行退出时,我国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指定一家银行托管、清算陷入困境的银行,遗留的债权债务由托管方承接。虽然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化解了一些银行的金融风险,但没有市场需求的承接可能增加托管和接受行的风险和历史包袱,同时加大了国家对风险的最终承受困难,并导致国家信用的受损。因此,在退出方面,应对有问题的中小金融机构处理的过程要依据其管理水平、资产质量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分门别类地加以规范和处置。金融机构可以依法兼并、联合、重组及自行清盘、关闭,金融监管当局则可依法对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强制进行清理、关闭、兼并和重组。通过优胜劣汰,堵住向社会转嫁风险的渠道,迫使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并且努力审慎经营。同时,也能改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被动监督的局面,切实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是实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配套措施。

(五)建立及完善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风险防控机制

鉴于现有民间非正规金融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已严重影响了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风险防控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主要包括风险转移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

建立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风险转移机制,以转移民间非正规金融体系的放贷风险。可通过引入专业性担保机构、第三方担保、资产抵押或质押等方式,来实现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风险转移目标。

建立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风险分散机制。民间非正规金融的服务对象可能更多的来自于无担保、无抵押或质押的中小企业群体,为实现风险防控目标,民间非正规金融可尝试金融创新路径,开展供应链贷款,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隐性担保”功能,来转移自身的部分风险,以实现对放贷风险的防控目标。

建立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通过风险识别机制,以实现将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风险规避在放贷之前。通过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将放贷风险防控在风险初期,以有效保全大部分债权。

(责任编辑:廖令鹏)

作者:顾海峰 蔡四平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论文 篇2:

非公经济融资现状及破解的有效途径

摘要:融资性瓶颈一直是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对江苏银行扬州分行(原扬州市商业银行)对非公经济发展支持实践的回顾。旨在寻求缓解非公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途径。

关键词:非公经济;融资;途径

一、江苏省扬州市非公经济发展简况

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基本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强劲势头。非公经济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高。据统计,在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微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微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纳税额约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65%的发展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扬州市,通过积极贯彻全民创业的60条政策意见,非公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全市投资发展的主体、全民创业的主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1、非公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从2000年底的11万余户,上升到2007年6月底的13.59万户。净增长了2.59万户,平均增幅达10.17%;注册资本达624.3亿元;引进域外民资1000.69亿元;从业人员已扩大到近100万人。非公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2、非公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加大。2005年末,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17.5%,占全市GDP总量的56.4%;上缴地税6.15亿元,同比增长32.34%,占全市地税收入的22.19%;实现国税收入38.92亿元,同比增长62.35%,占全市国税收入的62.35%。非公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3、非公经济在县市经济中的份额逐步提高。全市绝大多数县市的经济主体力量已经是个体私营经济,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个体私营经济,非公经济已成为支撑县市经济的主体。

二、江苏省扬州市非公经济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在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影响和制约非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也很多,尤其受到非公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困扰。长期以来,非公经济发展主要靠自有资金。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披露,我国民营企业的自我融资比例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非金融机构约2.6%,其他渠道2.9%。扬州目前未进行相关统计,估计情况大体相同。扬州市非公企业融资贷款难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银行对非公企业贷款占比不高。金融机构的信贷对不同所有制区别对待,尤其是对非公企业另眼相看。据人民银行近期对全市小企业(主要是指民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信贷融资情况的统计,全市2004年、2005年、2006年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03.7亿元、137.16亿元和154.57亿元,占比分别为23.8%、29.2%和29.4%。可以看出,小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增幅不大。与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不相称的。

2、民间融资尚未纳入正常渠道。特别是企业成长期对民间融资需求更大,而非公企业寻求的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2005年,人行扬州市支行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全市企业民间融资总量为17.15亿元,但缺乏规范管理,高利率加重经营成本,运作过于简单,无明确的契约,蕴含着较高风险。

3、非公企业与直接融资条件尚有差距。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全市除琼花等少数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企业外。大多数非公企业目前还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4、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构架。尽管市区及县市相继成立了规模不大的担保公司,但总体来说担保机构较少,品种单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寻保难”。

5、整体金融生态建设尚不理想。部分非公企业缺乏诚信,加之非公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惜贷”的现象。

造成非公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非公企业先天性信用不强、缺乏担保物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我国金融制度不健全、融资环境差等外部原因,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非公企业融资的难度。

三、江苏银行扬州分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举措

作为由地方政府组建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扬州市商业银行自1998年成立以来,就以立足地方,促进以全市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发展为已任,从贷款限额、流程安排、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发展非公企业金融业务予以倾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2006年末,江苏银行扬州分行(原扬州市商业银行)非公企业客户已达456户,贷款余额达14.5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32.48%;累计发放贷款257亿元,占全行累计发放总额的49.7%。

1、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突出把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作为服务重点。作为在原市区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与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有着天然地缘、人缘的优势。多年来,江苏银行扬州分行一直把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作为自身的市场定位。破除唯成份论,进一步放宽信贷准入条件,在信贷投放上,以优质中小民营企业和广大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重点突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扶持。重点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确保对中小企业和广大城市居民的信贷投放。据统计,2004年、2005年、2006年,该行对小企业贷款投放分别达到6.95亿元、6.84亿元和7.18亿元,保持r投入的稳步增长。居民的贷款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一是在全市较早开办了居民综合消费贷款业务。到2006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2540万元,累计发放1.254亿元,满足了居民的消费贷款需求,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的口号,配合团市委推出了旨在鼓励青年创业的贷款业务。自2006年开办此项贷款以来,已发放创业贷款5笔,金额达1000万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创业青年的贷款需求。三是开办了下岗再就业贷款。与市劳动保障、市财政等部门一道,联合推出了下岗再就业贷款业务。从2003年8月开办以来,到2006年末,已累计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444笔,金额达900余万元,累计收回328万元,帮助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再就业的道路,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承担起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2、积极加强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努力化解非公有制

企业贷款难题。绝大部分非公企业,尤其是广大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产实力较弱,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为破解非公企业融资担保难题,该行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配合市工商联等部门开创性地成立了担保公司。1998年,该行在组建不久,在全省乃至全国就较早地发起创立了扬州市兴达咨询担保公司,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作为该公司的主办银行,为市区中小企业和民营个私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贷款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个私企业的融资难。到2006年末,全市中小企业通过兴达咨询担保公司担保,在我行累计贷款5883万元。二是发挥担保公司的示范效应。加强与企业的进一步合作,参与组建成立了扬州市科创担保公司、扬州市东方担保公司,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三是承担了市担保中心的部分职能。利用自身的人才、经营优势,承担了由政府独资成立的扬州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经营管理工作。2006年,为整合资源。放大担保效应,在市政府的关心与指导下,该行又积极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原扬州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进行了整体改制改造,分别成立了扬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扬州市金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并成为上述两家公司的唯一承贷行。

3、创新融资方式,满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需求。根据全市非公有制企业量多、质优和贷款额小、贷款频繁的特点,该行充分发挥管理链短、反映敏捷的优势,结合广大非公企业不同的经营情况、贷款需求及担保能力,在继续开展房产抵押、固定资产抵押、存单质押、个人担保等传统融资业务的同时,又先后创新推出了保兑仓、仓单质押、联保贷款等多种灵活的融资业务品种,一方面实现了为广大非公企业度身设计担保品种,受到了客户的普遍欢迎和赞赏;另一方面也达到了风险可控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共发展成功联保组3组,成员企业11户,累计发放贷款6000余万元;累计办理保兑仓业务1.3亿元.吸收保证金3800万元;办理仓单质押贷款3380万元。

4、改进和优化流程,扩大对支行的授权授信。针对非公有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贷款“短、频、快”的特点,该行做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的工作。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非公企业贷款建立专门的绿色通道。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上优先考虑非公企业贷款申请,在资金投入上优先满足非公企业贷款需要,在贷款审批流程上,重新调整了系统审批程序,以支持和保证非公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对资源配置的各项要求。据此,制定了相关的贷款管理办法和贷款审批流程,以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流程,从而以较高的工作效率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企业资金使用需求,以适应非公企业贷款特点。二是扩大支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授权授信。根据非公企业在各网点分布发展状况,结合各支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特点,调整了对支行的授权管理,对不同支行给予了不同额度的授权授信。企业在授信额度内申请的贷款,不再需要报总部相关部门审批,而是由所在支行直接审批和发放。目前,已对10家支行小企业贷款在200万元以下的贷款业务进行了授权授信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将扩大到全部分支机构。10家支行自授权授信试点以来,到2006年末,共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5亿元。占全行同期中小企业贷款的15%。

四、金融进一步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重点的力量,非公经济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建设和谐社会、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兴国、鼓励民间投资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提出缓解非公企业融资难的方法和措施。破解融资困局,对于促进非公企业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突出重点,继续加大对非公经济的信贷投放。一是围绕地方经济的热点和亮点,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强县强镇、三年倍增”计划的要求,根据县市相关部门列出的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信贷供需信息,选择信贷支持的重点行业,排出重点企业。二是加强与工商联、科技、税务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掌握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科技动态,有针对性地选择支持非公企业的发展。三是培育非公企业基本客户群。及时了解非公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情况。从源头上了解非公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同成长。四是顺应国家宏观调控要求,把科技含量高、能耗低、促进社会就业、具有高成长性的非公企业作为信贷投入的重点。

2、加强金融创新,适应非公企业融资特点。一是创新融资品种。金融机构在加大对非公企业信贷投入的同时,应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针对非公企业更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开发新的融资品种。在融资服务上,继续做大原有的贷款业务的同时,重点扩大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创造条件试办融资租赁业务,以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创新贷款模式。积极推广“供应链金融”模式,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对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借助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激活自身经营活动,赢得更多的商机。同时“供应链金融”还可以促使银行跳出对单个企业融资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对企业经济状况的静态关注转向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动态跟踪。

3、总结经验,做大做强“担保”蛋糕。一是建立由政府财政启动的担保基金,逐年增加和拓宽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建议年增幅在10%以上。同时引导企业、个人投资设立担保机构,构建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以逐步降低非公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组建成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以满足不同类型非公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放大原有担保机构的担保效应,适当放宽担保基金的担保比例。四是鼓励企业间实行会员制联保,形成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互为补充的担保架构。

4、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为非公经济服务的水平。一是提供信息服务。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多视角、信息灵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及时捕捉市场“空白点”,向非公企业提供有利发展的市场商机、经济政策、经营与投资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二是提供理财服务。金融机构在加强非公企业金融服务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理财服务。金融机构可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在企业成长期主动上门为非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当参谋、出主意;在企业成熟期。帮助非公企业用好用活现有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提供结算服务。根据非公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动的特点,推出灵活的多样化的结算工具,畅通汇路,为非公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工具。

5、探索多元化的融资形式,不断提高非公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一是健全非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其生产经营运作,塑造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不断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二是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非公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探索债权融资方式。三是加快建立非公企业上市培育和辅导体系,适时启动创业板市场。四是研究符合市场经济特色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多种形式的非公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努力营造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强窗口指导,营造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政府应在税收支持、财政贴息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各商业银行提高对非公企业的贷款比例。二是推行利率市场化,扩大利率浮动幅度,确保金融机构在一定风险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实现非公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三是金融监管部门要通过窗口指导,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单位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在信贷投入上对非公有经济予以更多支持。四是鼓励政策性银行依托地方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展以非公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五是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以及不良资产剥离、呆账核销上给予适当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非公经济的投入。六是在优化现有企业征信系统和信息披露制度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完善非公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企业信用信息。七是以宽容的态度让民间金融走上前台。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不可能包打天下”,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民间融资构造一个规范的框架(重点是融资利率和借款用途),以满足社会经济多元化的需求。

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银行以及非公企业本身的共同努力,从机制、体制等方面寻求解决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打破非公企业融资困境。

作者:王登万 蒋桂波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论文 篇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

正确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当前客观环境的制约和本身的发展不够成熟,在市场竞争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政府政策不到位的问题、资金问题、企业自身结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政府的政策、融资的渠道和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竞争力;政策

王含笑(198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27)

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谓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从原来的受到排斥到现在的鼓励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公布,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这为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外部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市场竞争中仍然遇到一些障碍。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障碍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法制等客观条件的原因,同时也由于当前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管理体制和公司机制的不成熟,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私营企业的信誉问题以及企业自身的结构问题和人才问题。

(一)外部原因

1.政府政策不到位问题。政府的一些政策不能完全做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一视同仁。(1)一些领域中仍然留有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规定。比如在产业准入、征用土地、技术改造、社会保险等方面,非公有制企业难以享受与国企平等的国民待遇。(2)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统一性、规范性、系统性。企业的税外负担过重。除了交纳国家规定的税款,还有城管、物价、技术监督、防疫、卫生等部门制定一些收费项目,并且大部分的收费项目并无统一的标准,有些是不正当收费。(3)政府有时对市场有着过多的干预,压抑其运营活力,而忽视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这也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头和积极性,不利其创业。

2.企业融资难问题。资金问题仍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问题。资金的不足使得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发展受到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银行一般只对国有大型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而非公有制企业想从各大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是十分困难的,并且银行贷款权限上调后,对于它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据统计,全国金融机构每年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入占整个信贷投入量的比重不到3%。非公有制企业往往规模小,制度体系不够规范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银行往往不愿意贷款给这些企业,造成这些企业可能由于资金不足而失去扩大企业自身规模,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中小企业一直贷款难、融资难、资金周转不灵的恶性循环。

(二)内部原因

1.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多数私营企业的规模小,无法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无法将企业的所有潜力发挥出来。

2.非公有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约80%)一般是在第三产业领域小打小闹,受到各方面主观条件的限制,能在其他产业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的是屈指可数。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现象严重,造成资源的浪费。某一企业若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许多私营企业就一哄而上,纷纷进入这个领域,造成市场饱和,也许短期能得到一定的收益,但它们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对自身的条件把握不够,最终仍然会失败。

3.非公有制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1)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私营企业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是企业主的“亲戚”,管理不规范。并且随着企业的成长,内部容易形成各类利益圈子。(2)难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私营企业的决策可能大多数由“亲戚小团体”或是企业主一人决定,缺乏民主性,带有局限性,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对企业主的“亲戚”没有约束,对员工没有激励。

4.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发展。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企业在市场中是屹立不倒、持续发展还是会衰败而被淘汰与企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私营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许多人只将这作为自己积累经验,通向更高处的平台。许多企业将员工培养出来后,员工跳槽,甚至将公司客户带走,给企业带来双重损失。因此,职员的不断变更和缺乏稳定性也会影响企业的安定发展。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障比例偏低,没有完整的医疗、工伤和福利制度,员工缺乏安全感,也是员工会离开企业的原因。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是其发展的良机,必须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政策上应当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做到一视同仁,并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优惠扶持。

1.放宽行业准入。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将可以进入任何中国的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包括以前被国有经济垄断的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以及金融等领域。同时,该政策还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允许进入社会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医疗、科技行业。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已经有许多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并成功的例子,例如私人的学校(对于符合条件的,国家也给予并承认其颁发的学历证书),私人的医院等等。在电力、电信、金融等重要领域,政府应放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这些领域的准则,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以及项目融资的方式进入,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制定专门的针对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这些领域的法律政策,并且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担保。适当地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和情况,制定一些新项目推出市场,并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的加入。在电信等领域,已经有巨大的资本存在,非公有制经济想超越,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将部分股份转让给非公有制资本来吸引私营经济的进入。定期制定一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计划,比如对人才的教育培训、产业的创新、税收的减免、贷款的优惠、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时时关心私营企业的发展动态。民营经济要加强公司制治理,按照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可以采取股东制的治理模式,借鉴英美的公司治理模式。这种模式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内部设立不同的委员会,以便更好的协调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的运作和股东权利的行使;经理层执行决策。这种模式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企业能在严谨而又科学的环境中迅速发展。

2.税费的优惠。这对私营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建立新型的税赋制度,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合法合理对私营企业征收税款。加强税收的监管,调整税费比例,扩大税源,降低税率,从总量上减轻私营企业的负担。对于新成立的私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例如一段时期的某些税目的减免,激发人们创业的热情,对长期按时纳税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增强企业积极纳税的观念,减少偷税漏税现象。对于下岗职工创办的企业,符合条件的,一般是3年内免征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政府可以适当将优惠期限延长。民营经济承担的费用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政府应该坚决取缔重复的收费项目,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对于地方擅自收取的费用,应该坚决取消。民营企业家应该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要建立收费目录和收费登记卡制度,使他们可以对照目录或登记卡,增强抵制不合理收费行为。

3.规范政府行为。真正做到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服务,发挥其协调、引导、监管等职能。在项目审批上,简化繁杂的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于有的部门办事人员素质低,走后门,拿回扣的现象,应该大力整顿,加大惩罚力度,一旦发现,决不姑息。对于非公有制企业遇到的不公平待遇,不能不闻不问,而是应当一视同仁的帮助解决。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大量收集私营企业的信息资料,并向他们提供市场供需等资料,使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起到一个中介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的问题使得私营企业无法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1.银行应当降低对企业的贷款门槛,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以加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如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即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利率,以足够的利差来弥补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银行独立核算机制,即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从而促使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有较大的发展。银行可以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贷款的服务部门,对企业进行考察,符合一定条件,可以给予资金贷款,针对还贷信用度的高低,对企业进行等级评价,信用度高的企业,在以后的融资服务中给予优惠。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的服务,使他们降低门槛,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加强民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银行可以与中小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拓宽服务范围,帮助他们解决在融资中碰到的困难,这样其实也是间接的帮助了私营经济在资金问题上遇到的难题。

2.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对私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各级财政部门可以按非公有制经济纳税情况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周转金,并设置获得基金的标准,对企业的人数、规模、固定资产、以往业绩等做出规定,再由商会贷给符合标准的骨干企业。或是成立专门的基金,用于解决一些前景良好的私营企业一时的困难。建立对私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增加其信用度,从而解决他们资金匮乏的问题。银行一般不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很大程度因为私营企业信用低,政府可以通过严格的审查程序,对需要贷款的私营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并为合格的企业提供担保,鼓励银行向它们提供资金贷款。并且成立信用担保基金,这可以由市场和政府共同承担,政府明确了扶持重点和标准后,将启动资金逐渐引入银行和地区中小企业,成立担保资金,贷款风险则由政府和银行共同分担,这可以降低监督的成本,提高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3.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强自身的直接融资能力。允许有条件私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上市筹集资金,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三)不断提高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1.完善企业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即使企业的规模小,也应当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运作体系,保证企业的每个环节都能正常有效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对于公司的决策,应当广泛听取真正有能力者的意见,而不应当只局限于“亲戚团体”。

2.产品的创新,创造品牌效应。创新是效益的源泉,只有产品和服务有新意,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才有可能迅速的占领市场。对市场需求要敏感,将新颖的产品投入市场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在风险中寻求和创造客户需求。

3.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私营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做到各个岗位都是精英,因此只能在决定性的岗位上保证人才的绝对优秀,而私营企业在短期内着重的是高薪挖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因为培养人才的周期长、成本大,私营企业需要的是立即能为公司带来效益的员工,抓住短期效益,迅速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才能长远的为企业的发展做打算。当企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后,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加强员工的归属感,保证企业人才的不流失。对于企业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企业主自身也应当增值,加强科学的管理知识技能和销售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企业员工的正当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全心全意的为公司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树超,夏美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0,(3).[2]侯正芳,陈伟,闵育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3]萧灼基.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七只拦路虎[J].当代经济 2000,(5).[4]刘洁.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J].企业经济,2006,(5).[5]李丁华.关于“非公36条”的经济学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11).

【责任编辑:莉 茹】

作者:王含笑

上一篇:会计估计变更盈余管理论文下一篇:出版局工作总结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