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精选9篇)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篇1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足点,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使社会信用严重缺损,且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瓶颈”.正视现实,提高社会的诚信水平,需要从道德和制度两个层面来进行建设.

作 者:董慧萍 DONG Hui-ping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陕西,西安,710077刊 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5(5)分类号:B82关键词:诚信 诚信危机 道德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挑战,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 社会变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行为自由, 个人的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因而, 自立自主、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公平竞争、崇尚科学、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尊重知识和人才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暴露出来, 如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缺失, 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不讲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我们应针对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解决,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1.封建道德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的余毒

包括“三纲五常”的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思想;家长式的统治, 家长制、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意识;旧观念、旧思想与现代观念之间多角性冲突等。

2.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消极生活方式的侵袭,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受到严重的冲击, 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贿赂受贿现象呈泛滥之势。

3.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影响

(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机制还没有成熟, 市场行为还不太规范, 人们的市场意识比较淡薄。在这种条件下, 市场经济有些规律和原则由于缺乏正确引导, 影响人们的道德规则和价值观念, 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甚至出现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影响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阻碍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

(2)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还没有成熟完善的条件下, 各种竞争和制度难免存在一些弊端, 会产生社会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 使有些人可能会产生对抗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3)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润效率原则的影响, 有些人容易产生讲究实惠、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这些人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目标, 因而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严重的扭曲, 这就会削弱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4) 有些人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拉进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冲击政治关系, 甚至正常的政治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也被利益和金钱所侵蚀。

4.现代科学技术负面效果的冲击

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很多, 但它也危害人类自身, 如污染环境、破坏自然, 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使人类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人生意识和精神家园, 带给人们一种紧张感、恐惧感和孤独感。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落、失控等现象严重存在 (在有些领域和地方, 道德已经丧失了约束力) 。

(2) 一些人混淆和抹杀了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好坏和荣辱的界限, 并严重地颠倒了它们的关系, 导致有些人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荣辱观念颠倒和错位。

(3) 有些社会领域和部门以及有些人,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并不断泛滥,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

(4) 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政治、社会、职业生活中来, 导致一些党政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不负责任、效率低下、办事不公道等腐败现象产生, 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威望。

(5) 不讲诚信、不讲道德, 只讲金钱、只讲实惠, 甚至欺骗欺诈已成为巨大的社会公害。

(6) 精神垃圾、信息垃圾、网络垃圾等大量出现, 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生活, 侵蚀了青少年。

(7) 道德伦理与道德实践、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

(8) 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哄抢公物、抢窃他人财产、收送红包、不扶养父母等道德缺失现象, 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和污染, 带来人格的异化。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确需要进行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的重建和个人道德的调整。

2.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道德取向功利化, 造成了理想的空虚和困惑、信仰 (信念) 的减弱和消失。

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道德取向的功利化首先会导致信仰危机, 表现为道德行为的价值感和神圣感消失。人们的信仰危机, 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他们完全没有了信仰或者不再需要信仰, 而多半是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有的一种信仰动摇了、削弱了, 发生了困惑或者迷失。道德取向的功利化还导致了人们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从具体的文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追求人生意义的理性态度, 其核心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 是对人类前途和谋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 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 重视人的终极关怀等。信仰危机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最明显地表现为人性的物化, 而人性物化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人作为“人”的价值的贬低和“人”的尊严的丧失。

(2) 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实效性, 使得不少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松懈或淡薄。

在金钱或利益的诱惑下, 导致人性的物化或人格的异化。

(3) 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影响。

我国经济转轨带来的伦理实体的松懈, 社会结构转变带来的道德监督条件的嬗变, 以及“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理性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杀伤力等因素, 使得社会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很多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极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 使得物质主义泛滥。市场经济的实行促进了人性的高扬, 但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 人们被神秘的商品货币关系所支配, 人与人的关系很多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表现出来的, 因此人的物质意识大大强化, 金钱意识大大张扬。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消极影响下, 有一些人用金钱衡量所有一切, 一切向钱看, 一切讲实惠, 一切讲利润, 不讲道德, 不讲信用, 造成了道德缺失 、道德失控, 甚至造成了道德的败坏。

(4) 价值观念的混乱。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格局影响下, 社会上出现了价值观念混乱、人际关系冷漠、心理秩序崩溃、官德失落、社会公德淡漠等现象, 严重地阻碍和干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健康发展。

(5) 道德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真空。

由于经济对道德的决定性影响, 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先较普遍的道德信念渐渐在一些人心中淡化、丧失, 而新的道德信念又还没有在他们心中培养和建立起来, 便产生了道德空白。例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正常的工作中, 并不需要人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而只要求人们尽职尽责、按劳取酬、诚实守信等。可是当前, 许多公务员在工作中不但没有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 而且也没有树立起积极进取、尽职尽责、办事公道的敬业精神。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对策

第一,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贯通, 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 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 把它贯穿和渗透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使它成为整个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执行的价值理念, 才能坚定全体社会成员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二, 紧紧围绕强化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引导全体公民自觉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深入开展“共建诚信”活动, 促进诚信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

第三, 大力宣传和普及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荣辱观。

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还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大力倡导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 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 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无论从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层次来说, 还是从道德规范体系不同的结构要素对人们的要求来说, 社会公德都是处于最基本层次的。社会公德不仅是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础, 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 是一个好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要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第五,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涵盖了从业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程度的增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第六, 加强爱情婚姻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 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 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 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 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第七, 着重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求: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模范地遵守公民道德, 积极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对每个领导干部来说,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首要的问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干部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应该清醒地看到,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 有些案情之恶劣、涉案人数之多, 是前所未有的。因此, 必须坚持不懈地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道德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必须坚持“以德治政”。政府一定要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要把廉政放在第一位, 没有廉政, 也就谈不上勤政、务实、高效。我们的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员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 恪尽职守, 不辜负人民的殷切期望, 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

第八, 要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不仅是发展理念、执政理念, 也是一种价值理念, 是贯穿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构建和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诉求。道德建设要增强适应性, 提高有效性, 就必须从思想和实践上突出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一个社会在提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方案之后, 公民自身的道德实践更为重要, 这就需要道德活动主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为此, 人民群众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的确认或认同就成为首要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回答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问题, 这将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公共生活,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许启贤.中国当代伦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徐惟诚.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卢风, 等.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文化

建设

0引言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使企业员工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纵观中外成就斐然的企业,无一不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如何建设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应该引起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员工思想道德风貌的升华。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员工人文素质得以优化,从而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为此,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2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6个方面:

2.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2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种软约束,不但可以降低企业员工对制度约束的逆反心理,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奋进的组织氛围。

2.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员工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相连,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4激励功能。优秀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优秀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从而激励企业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目标而不断进取。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激励变革和超越自我的环境,为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条件o

2.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很有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6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实力是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我们要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现代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经营管理,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

3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如从企业识别系统来看,一些企业还停留在低级视觉识别系统的层面,即只是将有关标志、标准色等基本要素规范应用于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等方面,而在最关键的理念和行为识别系统方面差距很大,即在经营哲学、行为准则和活动领域,特别是企业精神等的理念识别系统方面还刚刚起步:在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培训、行为规范、公共关系、营销活动和公益事业中体现并贯彻企业精神等行为识别系统方面还几乎是空白。事实表明,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是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基础相当薄弱。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应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4.1要重视历史传承与自身发展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建设企业文化,就应从那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撷取那些闪闪发光的历史明珠。例如我国古代的孔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就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欧美的企业管理理论、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重要领域。同时,还应对本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的管理理念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就是一种体现着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结晶。海尔集团就是凭借着这一超群的理念,使自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飞速成长为国内家电业的龙头,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4.2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大师们创建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研究的对象小至生产工人的每一个生产操作动作,大至整条生产线的科学组建,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种管理理论至今仍在广泛应用。但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把工人等同于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员工的创造力,其结果必定影响企业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在企业中牢固树立人本观念,要让企业的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性地工作,去坚持不懈地研究如何更好地工作,而不是在现有的制度、规范的制约下不思进取地被动劳动。

4.3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必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上世纪中叶,日本汽车在欧美汽车大国强

势登陆,并很快得到用户的青睐,其中的主要奥妙在于日本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节能这一社会效益,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这种节能理念早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节能是关呼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汽车燃油的节约,不但为车主节省了燃油费用,同时意味着尾气排放的减少,对于环境的保护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日本汽车产业界重视社会效益的理念,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无数事例证明,那些只顾企业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能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良好服务的企业,必将被消费者所唾弃,被时代所淘汰。

5企业文化建设要求

5.1企业文化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决策者要高度重视、不失时机地搞好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学习借鉴优秀企业文化的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员工为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管理科学、企业文化优秀、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而努力奋斗。

5.2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文化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在市场中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3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培育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为核心。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需要创建文化设施,适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员工文化生活,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要注意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使员工与企业同生存共忧患,为企业发展竭尽全力。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使其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 篇4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的基本经济单位,也是重要的伦理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重视企业伦理,要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妥善协调各个方面的.伦理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顺利运行和迅速发展.

作 者:王孝哲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列部 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BIMONTHLY)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企业   伦理关系   道德   企业伦理   市场经济   伦理行为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 篇5

摘要: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这个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人们更加从细节方面注重养生,食品问题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无论是体制方面还是人的道德方面,都尚未成熟,食品安全问题便日益突显出来。本文将从臭名昭著的“地沟油”案例讲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不同层面,具体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起因、性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自身不成熟的经验,为此类现象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早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一、我国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典型代表——“地沟油”事件

(一)“地沟油”简介

1由来

狭义的“地沟油”,是指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

2危害

“地沟油”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强烈腹痛等症状,长期食用可引发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3影响范围

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1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二)我国对“地沟油”的防治方法

针对“地沟油”问题,2010年3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紧急通知》指出:近日,有媒体报道不法分子加工“地沟油”。为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切实保护消费者饮食安全,请迅速组织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食用油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查餐饮服务单位进货查验记录及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同时依法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三)其他食品安全案例

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

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对肯德基多家餐厅进行抽检时,发现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自2006年9月初开始,上海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这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共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

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 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由于三鹿集

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存在即合理。劣质、有毒有害食品能够在消费市场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抵抗来自资本主义制度的不良风气的侵袭,另一方面还要慢慢消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找到这些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以下我会从三个角度来分别论述这个问题。

(一)政府角度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律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仍然严重滞后,就实施过程而言,执行难、效率低的情况依然存在,监督和惩治力度有待加强。个别地方政府出于对保护地方利益和一己私利的考虑,对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1政府监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监督覆盖面狭窄。

2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目标上的差异,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执法不严,特别是民事赔偿制度有欠缺。

3一些政府寄希望于企业的自觉,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强有力的惩戒措施。

4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政府检测水平有限,而食品制假贩假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造成监管者的无可奈何。

5政府诸多相关负责部门,如工商、供销、卫生等,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二)企业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大部分企业的自觉自律明显得到加强。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力不从心”,这无疑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1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找法律的盲点漏洞,大打擦边球。

2部分企业道德素质低下,缺乏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3一些小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尽清楚,生产条件简陋,甚至违规操作。

(三)消费者角度

当今世界,造成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源不断增加,人们对不安全食品风险的认识逐步提高,防范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让人们忧心忡忡,面对日益丰富的食谱,不知该“如何下口”。

1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2部分消费者食品安全观念薄弱,“吃什么”“是否安全”未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3一些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即使发现或食用了不健康食品,也未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4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加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形象,并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更是成千上万。

四、应对措施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这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有可能有效妥善地解决眼下的问题。下面我会从多个角度分别论述这个问题。

(一)政府角度

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是政府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食品安全的关系,是相关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2尽快建立和完善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3建立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督管理体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企业。5科学是保障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政府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程度。

6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鼓励举报制假售假的行为。

(二)企业角度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企业应恪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获取公众的好感,得到社会的尊敬。

1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所在,把生产安全食品作为企业的核心利益之一。

企业应该从战略高度出发,把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的整体经营中,对质量、对消费者、对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分子,都要负责任。

2加大科技投入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清楚掌握食品生产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严格遵守生产程序。

3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诚信经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利竞争者。

(三)消费者角度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人。然而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廉价、特价、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为问题食品打开了销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

1加强自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积极关注各种新闻报道,提高警觉但不过分担忧。2拒绝购买有安全问题的食品,一旦发现,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四)其他

1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增加违规生产企业的曝光率,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透明化;同时也要引导消费,保护和宣传那些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

2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实现企业行为自律。

各种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在不同的领域或出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施展着积极的作用,及时正确传递有关食物安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在内部实行行业规范,能够有效约束企业的行为。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发展,行政法制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独立,对于行政执法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建设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简单的说明,当前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立法相对来说并不是十分完善的,执法监督力度也存在一定的欠缺,而且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执法人员的素质都亟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对之后的市场经济下行政法制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进入21世纪以来, 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在此视阈之下, 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 因此《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法。该法以第六章专章的形式规定了循环经济的法律责任, 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责任因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存在难以落实的问题,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之现状及检视

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条的规定,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处理包装废弃物泛滥问题得到的经验, 其核心原则为“3R”, 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其主要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兼有的目的。

(一)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之现状

1.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社会基础

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再到20世纪末我国提出的清洁生产, 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以后, 我国政府通过宣传教育、落实这部法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性文件, 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1]从2005年起, 政府在一些企业、城市陆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重点行业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初步建成了一批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示范工程, 建设了一批示范基地, 为国家制订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 我国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对循环经济的鼓励和支持, 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日益深入, 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

2.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立法现状

《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第六章从第49条至第57条以专章形式规定了法律责任问题, 同时, 环境资源保护法、刑法、产品责任法等法律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也有相关条款。另外,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具体实施条例如《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等等对法律责任亦有所涉及。概言之,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是涵盖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非体系化法律规范。

3.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状况

随着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法律责任的追究方面, 破坏循环经济的行为受到追究的案例不断增多。在执法主体方面, 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 从环保到国土资源管理等等各职能部门都是执法主体。在法律责任主体方面, 企业、政府及其公务员、公民个人均可以成为法律责任主体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之检视

1. 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问题认识不足

虽然循环经济理念正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其法律责任问题受重视的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公民参与循环经济监督不够重视;二是个别地方政府、个别管理部门受唯GDP论影响, 对与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污染企业、出现责任事故的矿山企业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任其发展。

2.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立法及相关制度存在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政策数量较多, 包括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刑法、民法以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等等而且基本每一部都有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有一些是法律责任的实施细则条款, 有一些则存在交叉或冲突, 导致法律责任不够明确, 难以操作。

3.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执法主体分工不够明确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执法主体范围较大, 包括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等。虽然不同职能部门作为执法主体存在分工差异, 但是法律法规相互交叉造成分工不够明确, 因而司法实践中执法主体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使法律责任难以落实。

二、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完善必须以对现状的检视为基础, 分析其影响因素, 进而实现完善法律责任的目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认识程度

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认识程度是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实现的必要因素, 认识程度究其根本是理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的却是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 但相关责任人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是在承担法律责任时避重就轻。这一社会现实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其实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缺失。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大多数公民对循环经济的了解仍旧停留在废物利用、环境保护的层面, 殊不知循环经济的根本理念是生态文明, 只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之下,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这才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只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才能真正理解循环经济, 才能明白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二)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立法基础

立法基础指是否通过明确适当的立法建立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制度以及配套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具体实施的相关法律制度。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首先必须以法律规定作为基础, 否则会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而且, 在立法上规定了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之后, 还需要构建其完善的、有助于保障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有效实现的相关具体实施细则, 包括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监督制度、救济制度以及实现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责任制度等等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 这些制度能够充分保障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落实。如果没有关于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立法, 或者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规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抑或是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追究主体的规定存在不足, 那么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实现。所以,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立法基础是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三)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主体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其主体的主客观条件是影响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实现的重要因素。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主体主观方面的因素例如法律理念、道德素养、文化素质、法律素质等等都会影响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承担。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主体客观方面的因素例如经济状况、社会生活条件甚至健康状况等也会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承担产生影响。[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的因素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承担都是双向性的, 即影响既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可以肯定的是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主体的素质高, 客观状况好能够促进法律责任的实现。

(四)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执法主体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是通过相关国家机关依法执法来实现的, 执法主体因素也是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包括执法主体自身素质如执法理念、执法动机、法律素养、责任意识等等, 还包括执法主体所应当具备的执法条件如执法经费保障程度等等因素。培养执法者的正确执法理念, 提高执法者的法律素质能够促进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同理, 为执法主体提供相应的执法条件如保障执法经费、配备执法必须的装备也对法律责任的实现有促进作用。

除了以上影响因素,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还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等等。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如前所述, 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完善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 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以下几项措施:

(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强化对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认识

生态文明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 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有助于全体公民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从而身体力行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 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监督。[3]同时,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还能够使广大公民包括执法者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存在的必要性和严格法律责任的重要性。

(二) 加强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立法, 增强可操作性

我国关于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立法是包含了不同层级法律规范的非体系化立法, 存在的的最主要问题是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欠缺。[4]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在立法时仅规定了原则和处罚种类, 而法律责任的实现必须仰赖于更多的位阶比较低的法规与规章。因此, 为了完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增强可操作性, 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责任的立法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法律制度, 使得法律责任的追究有法可依。另一方面, 对于已存在的相互交叉的法律条款应当由立法部门进行修改使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法律条款保持一致。

(三) 提高执法者的执法水平, 促进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有赖于执法者的执法行为,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执法部门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是执法者的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执法水平的高低与执法者的执法理念、职业道德素养、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密切相关。因此,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执法主体应当注重提高执法者的执法水平, 一是加强执法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使执法者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端正执法动机;二是加强对执法者的执法培训, 确定执法轮训和逢训必考的原则;三是鼓励执法者提高文化素质。通过以上三个途径提高征服者的执法水平, 从而促进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

(四) 明确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执法主体的分工

改变执法分工不明确现状的途径是明确分工, 特别是行政法律责任的分工。在行政法律责任方面, 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明确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规划, 而其他职能部门则在部门管辖范围内确定其执法分工, 例如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仅负责由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追究, 如果出现分工上的争议, 应当由共同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确定执法主体。循环经济刑事责任问题则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确定。

(五)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执法保障条件

这一措施主要涉及执法经费、执法配套设备的保障, 是完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综上所述,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在立法、执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制定相关改进措施对促进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佑海, 丁敏.《循环经济促进法》有效实施的思考和建议[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 (2) :6-9.

[2]蒋冬梅.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9) :140-143.

[3戚道孟.循环型社会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意识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条件 编辑意识 编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进入中国,但是很多图书编辑还没能转变自身的观点,缺乏对应的编辑意识,因此如何提升当前图书编辑的编辑意识,是图书行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应树立起创新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是图书选题策划的创新,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读者的阅读要求、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都发生了不同层次的改变,这样编辑在进行选题的过程中,就应该重视选题的角度和材料,以做到“人无我有”和“人有我新”等。当然选题策划的创新还应该包括推陈出新,也就是使原本就有和已经被社会认可接受的题材,以全新的形式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此外是图书内容和版面的创新,在内容上应该包括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部分读者感兴趣的小内容,尤其是对于报刊来说,部分受众较小的材料,可以编排在报纸的边角等小地方;版面的设计上则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力求与国际接轨。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应增强竞争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出版行业是由国家财政定期给拨款的,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不用过多考虑图书的销售量和利润,只要完成国家规定的销售量就可以。这样难免会使编辑出版行业的竞争实力不断下降,自身的经营和发展也不断下降。因此,编辑应该注重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以促进自身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编辑应该树立市场观念,严格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这样编辑人员就应该真正走进读者,彻底摒弃传统只管书稿编辑的观念,做好市场调研,积极与销售经营商以及作者沟通交流。此外是编辑注重自身出版社的品牌效应,这样编辑就应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合理运用,以出版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图书和阅读材料。当然,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编辑定期组织作者进行讲座和开展读者阅读交流会等。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应有提升读者需求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的阅读需求呈现多样化,编辑就应该积极从读者的需求入手,以真正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首先编辑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观察事物,以读者会不会喜欢、读者会不会感兴趣、读者会不会加大关注等为判断依据,对于符合这些要求的选题就可以选择做精做细,而对于读者不是很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就可以选择一笔带过。其次是编辑要选取知识容量较多的材料,这样就应该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注重对素材的动态跟进,在激发读者兴趣的前提下,实现读者对文化的需求。最后是编辑要在作者的角度上进行文章修改和版式设计,加强自身和作者的互动,以使出版图书更贴近生活和实际。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应有舆论导向的意识

现阶段,图书对舆论的导向地位呈现下降趋势,而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了舆论主导。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而且读者能够随时随地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意见,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使读者享受到信息主人翁的待遇。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编辑应该逐步树立起舆论导向意识。首先编辑应该积极研究政治方针和政策,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这样才不至于迷失出版思想,更好地引领时代潮流。其次是编辑积极进行大众传播,采取连续、密集、宣传和评价等增强强度的方法,以符合读者的潜在需求,进一步引导读者的兴趣和爱好。最后是编辑善于借助现代媒体建立读者交流平台,例如可以建立读者交流贴吧,鼓励读者在贴吧中畅所欲言,对于图书的阅读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这样编辑定期对读者言论进行整理,并进行一定的舆论引导,引领正确的思想潮流。

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应具备信息共享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发展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的,甚至可以说信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等现代化媒体的发展。这样,编辑首先应该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知道哪些信息是必需的,哪些信息是需要进行过滤和筛选的。这样编辑就应该结合当今社会知识和科学发展知识,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增强自身的知识能力,为读者开辟更多的阅读新素材。此外是编辑应该具备更加开放的思想,避免故步自封和妄自尊大,及时掌握竞争对手所具备的信息,对竞争对手所发布的图书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吸取其中的优势,对劣势进行转化。当然,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化发展,编辑尤其需要多了解一些竞争对手的信息,以做到知己知彼,力图使自身掌握知识的主动权。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 篇9

邹广文

摘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特点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市场观念、用户至上观念、人类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解决好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企业文化发展走向作出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给中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未来的企业管理,企业家们是否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危机中国加入WTO给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营造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中国企业家的定位与探索有什么特殊性?企业管理者如何冲出和打破形形色色传统的、人为的、客观的和现实的“藩篱,从而实现向真正企业家的角色转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做出切实而有说服力的回答。严峻的现实迫使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管理者在思维的更深层面上反思企业管理的本质,体味管理文化的真谛。

现代管理科学自身的演进,正呈现出一种由单纯的技术主义追求,到科技方法与人文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态势。企业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在当代发展中其人文的的因素愈显重要。在这种不断凸显和强化的文化氛围中,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企业文化学。当代世界的市场经济实践表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同时建立与这一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唯因如此,企业文化问题日益为人们的企业管理与实践所关注。竞争开放的时代特征使当代企业管理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其中。企业管理者们越来越感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的价值和奋斗目标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使员工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统一到企业目标上来,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可以断言,企业文化不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分支学科,而且成为现代管理理念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显示出愈发强大的生命力。

企业作为市场的运行主体,其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而企业文化理论是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最能够体现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最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之后,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目标导引下,企业文化建设将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对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是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强调对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塑造,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和谐一致、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以发挥群体的文化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段,应由技术中心、制度中心、产品中心等向文化中心的战略转移,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灵魂。

企业文化的价值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企业文化发展的特点、趋势看,其价值追求呈现出这样一些趋势:一是尊重作为行为主体的人,重视企业生产经营中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坚持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生产的首要条件来抓。二是重视围绕企业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培养全体员工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三是重视企业整体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尊重、爱护、理解、关心和激励职工,培育他们为企业做贡献的团队精神。四是注重发挥员工参与管理的作用,鼓励他们为企业献计献策,使其增强以企业为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企业文化有以下突出特点:首先是集体性。企业文化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价值观、规范和制度积淀下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企业的经营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均要由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循。企业文化只有依靠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因此企业文化不能不具有集体性。其次是规范性。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整合功能。这就要求企业中个人的思想行为至少与企业利益相关联,即应当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认同一致。企业员工与企业产生矛盾时,应当服从企业整体文化的规范和要求。在这一规范下,企业力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再次是独特性。不同国家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在价值追求上会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国家,不同企业间的文化也不相同。不同的企业背景、运营状况、企业家素质等都可能对企业文化造成影响。企业文化是经过企业成员集体创造、享用、继承、更新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传统,使员工们有依据、遵循的可能。在一个企业内部,企业文化是有共性的,而在不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个性、特殊性。另外是实践性。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口头上概念化的东西,一个企业内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只有一些规章制度所能完成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必须是经过各种尝试才能完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检验企业文化的优劣,以便进一步改进、完善。

总体说来,中国的企业文化发展与实践刚刚起步,可谓任重而道远。从近年来我搞的企业调查来看,“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人们对企业文化存在诸多模糊认识,由此导致在企业文化实践方面的一系列误区:

其一,企业文化实践的“崇洋”现象。其表现是,在理念上照搬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实际上,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距很大,简单照搬势必有削足适履之感。就是同出东方文化圈的日本文化也与我国有较大的不同。日本文化是“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文化。日本以“人”为本,美国以“科学”为本,因而在企业文化风格上,美日也不尽相同。崇洋的另一表现是追求“新潮”。许多人误以为企业文化就是CI,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导入CI。其实,企业文化决不等同于CI。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塑造,进而形成企业共识。靠“炒作”与“包装”是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的。

其二,企业文化实践的“务虚”现象。其表现之一是企业文化追求的“浪漫”,多见于年轻人作为创业主体力量的新兴企业。这些企业提出一些浪漫的、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文化理想。“大而空”的口号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宏伟、统一的崇高目标往往缺乏实实在在的客观基础。此类现象的产生多数是因为企业领导人具有过于远大的理想抱负而缺乏务实的工作精神。务虚表现之二是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一些人往往停留在哲学的思辩与伦理的规范上,从文化来演绎企业文化,从伦理道德来规范企业文化,从“道德人”的要求来建构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简单地把儒家伦理照搬过来,处理不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学术界与企业界脱节。

其三,企业文化实践的“庸俗”现象。企业领导人本身素质不高,或对企业文化缺乏认识,往往把企业文化理解简单化,甚至庸俗化。如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各项业余活动,从而颠倒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编编厂歌、厂训等,结果是流于形式,大同小异,没有个性。各项活动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决不是全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对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增强他们参与企业的热情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统一的理念的指导,往往会导致一窝风、一阵热、一招鲜,最终造成企业无谓的资金浪费和人力浪费。还有的人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须知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工作载体,二者有交叉的一部分,但决不能等同。企业文化成为仅具蛊惑力的口号,是不可能领导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

其四,企业文化实践的文化“愚民”现象。此类现象常见于那些企业领导独断专权或者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企业领导人希望在企业内部实现个人崇拜或者希望掩盖某种事实真相,因而极端强调某种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推行手段过激。它的产生多数是因为该类企业通常易产生盲目崇拜或者对领导人的噤若寒蝉的情况,结果导致企业的“无文化”:企业并不是通过广泛系统的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教育来唤起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而是仅仅靠制度规定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须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如果只重视人的“集体性”,抹杀了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抑制了人的个性,则难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全新的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工程是我国企业的一项新课题。如何建构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是能否真正实现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环节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总体思路应该是:放眼世界,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并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和风格的中国现代企业文化。

事实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实践中,企业的形象如何,直接折射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那种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短期行为,不但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也能从根本上断送企业的发展前途。优良的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说来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贯穿于企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很难想象一个松松垮垮、不求上进、服务低劣的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安稳地生存。因此,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其发展的灵魂,而对于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认为,在当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优先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企业文化建设是人的建设,要以人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文化过程的主体和中心。企业文化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中心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忽略人的积极作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的中心,通过对人的文化引导,使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渗透到物质和制度层面,才能真正振兴企业。具体说来,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内容包括:(1)把职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通过各种文化教育形式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从而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工作主动性。(2)企业领导者要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职工的群体共识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来转变观念,培养企业文化,使之成为广大员工的共识,并且成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和激励员工奋力拼搏、开拓前进的内在动力。(3)以文化为先导,开发企业内部文化资源,创造企业内良好的文化氛围,着重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水平。(4)以物质利益机制、民主管理机制为保证,建立相应的工资福利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一切关心企业、符合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并能使为企业取得实际效益的员工行为得到尊重和物质利益。

第二,树立市场观念。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应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作为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来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形成市场观念,形成包括成本、销售、商品质量、包装、广告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整体意识,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切想着市场,一切为了市场,离开市场来谈企业文化,只能是毫无结果的空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所形成的文化,都应当是与特定的市场需求相关联的,市场需求是企业文化的生长点和出发点。所以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培育市场观念、提高市场竞争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三,树立用户至上观念。企业面向市场,说到底就是面向顾客,以顾客为中心,培育品牌文化、提高品牌忠诚度。具体说:(l)根据顾客要求和意见,开发、设计和制造新的产品,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不断和顾客进行交流,把顾客潜在的需要转化为现实的商品。(2)建立消费者咨询体系,尽量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要。随着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升级,伴随产品质量需求的各种服务要求也应相应提高。(3)树立服务第一、盈利第二的观念,不把追求企业盈利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目的;要对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文化开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行企业社会形象的不断开发。

第四,树立人类整体观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公德意识,树立人类整体观念。自9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成了全社会共同追求的新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塑造企业绿色形象成了一种挑战。环保意识将成为企业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准,企业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应适应这一新要求。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保观念将逐渐内化成一种企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甚至是经营理念。我国目前企业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人类要想获得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就要搞好于环境保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把企业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持续、稳步、协调地推进企业各项发展的进程。

第五,树立社会责任感。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分子,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不但要把自己的产品作为人类文化积累的有机部分,还应当把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社会文化事业,以推动文化发展为己任。一个企业奉献给社会的应当不仅是经济财富,还应为满足现代化社会对社会文化的需求多做贡献。如积极扶持、赞助一些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推进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等。通过这些行为,可以进一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深厚动力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来源于当代企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切不可坐而论道,将其视为某种学术问题,这样就偏离了企业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市场经济实践呼唤企业文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也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所认同,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未来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武器。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实践,企业实践的深化又需要企业文化的指导。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企业经营实践才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境界,从而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进一步结合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企业团队建设、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企业家的文化塑造等,力求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首先,要培育现代企业文化观念,了解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培育自觉的企业文化观念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越来越与社会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企业经营观,杜绝各种不健康的企业经营行为,尤其是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不符合企业管理规律的方式方法,真正使企业逐渐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环境氛围,使企业经历真正的成长。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对于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说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企业文化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大量充斥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当中,尤其是对于企业文化的种种误解更是影响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普及和深化。因此,通过系统的企业文化培训,将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如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等,系统准确地传递给企业,以增强企业员工对实施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确有必要。

其次,要诊断企业文化的现状,适应企业机制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往往体现为一种“终生制”的、超经济的强制性关系。现在,市场经济给予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它将彻底割断个人与企业之间从属、依附的人身关系,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个人自主性增强了,个性明显了,活动天地大了,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但是这也给企业带来一个新问题,即员工对企业的离心倾向增大了。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创造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认真审核现有企业文化,弄清需要改变的方面,尤其是要找出主要的、隐蔽的观念、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以及由其造成的那些限制企业的行为模式。了解其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分析向其挑战的成本或效益,制定相应的文化变革策略,付诸实践。有比较才能鉴别。对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的系统了解,可以使企业检讨和审视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得与失、成功与缺陷。通过这种对比参照,唤起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紧迫感,增强企业员工对建设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再次,要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设计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文化是有个性、有特色的,而这种个性和特色恰恰来自于对自己企业现状的最真切了解。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自己企业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实施一种有针对性的企业管理,这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企业文化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使企业成员明确和认同企业的方向与目标,并使其形成整体感。当今的经济环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对立和冲突时常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观点出发,动态地把握企业文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文化。

另外,要提高管理者的企业文化素养。企业文化现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并被认为是继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之后的第五大经营资源,其作用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可以说:决定企业命运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即全体职工在所有重大问题上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共同奋斗的事业心。文化是明天的经济,21世纪的企业经营,文化的因素将越来越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人文化素质的竞争。特别是随着未来企业发展中科技含量的日益增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中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提高,企业的文化经营战略将提到越来越突出的位置,而这一切都要求企业管理者对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特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具备良好的现代文化素养。对于企业文化的系统理解,必将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达到这一要求。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走向深入,进而为中国企业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助一臂之力。可以预示,在今后的5至10年,将是中国企业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期。着眼于中国企业文化的未来发展,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企业文化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一)注重开展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国际化大势所趋,必将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的。我们在开展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时,应该扭转那种只重视翻译一些国外企业文化著作而轻视外国企业文化实践的倾向。我们不仅要重视对美国、日本企业文化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以及韩国、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文化的研究。

(二)注重开展企业文化的实证研究。企业文化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又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美国学者狄尔(Deal)和肯尼迪(Kennedy)在其《公司文化》一书中,根据企业面临市场的风险的大小和员工对成功决策获得反馈的速度,把企业文化划分为“硬汉、胆识型文化”(Thetough-guy,machs culture)、“努力工作、尽情玩乐型文化”(The work hardPplay hard culture)、“孤注一掷型文化”(The bet-your-company culture)和“按部就班型文化”(The process culture)。这种划分给不同经营目标的企业在建构企业文化时应该如何定位有一定的启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企业又有规模和经营目标上的差异,各种企业文化必定有自身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开展各种不同类型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将有利于消除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盲目性,是建设有自己个性的企业文化的保证。企业文化要以民族性、时代性为前提,同时也要根据企业类型、经营战略、市场取向等因素予以确立。

(三)注重开展企业文化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关系的研究。企业作为社会的要素,其文化建设必然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同时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宏观文化,必然对企业文化(微观文化)发生制约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因此企业文化应该以焕发人的精神面貌、增强人的主体意识为目标,并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胸怀崇高人生理想信念的员工。

(四)企业文化研究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作为重要议题。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表明,对人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体系的开发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文化活动,同样要制定科学规划,把员工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人的素质不断开发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应该以员工的教育培训、员工积极性的激发为重点。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及技术是企业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而品牌与技术的取得、发展,要靠企业内有智慧的人力资源。我们企业的人数多,但素质却偏低。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大战中,人才竞争是决定一切的先决条件,企业文化如果担当起开发人力资源的重任,必将能产生深远的意义。

(五)研究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企业战略的关系。由于社会民族文化传统不同,从属于社会民族文化的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社会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富有特色的各国企业管理模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如海尔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文化典型,随着改革的深化,这样的优秀企业文化将越来越多。探讨中国的优秀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文化研究案例,对于今后中国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另外,我们还应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研究,如企业文化与经营战略、企业文化与市场战略、企业文化与跨国战略等,这些研究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更深刻认识国际经济文化环境,从而有效进行跨文化管理。

(六)重视企业家文化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管理)才能是经济生产函数的四个基本要素。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组织生产要素以新的结合,从事创新活动(包括技术的、组织的、市场开拓等)的人。这说明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成功的企业有赖于优秀的企业家的决策。在中国,企业家在塑造企业文化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作用大。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的企业文化的内聚力差,缺乏整合性的原因。当然这也和我国的企业的任命体制有关。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对于企业家的产生机制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企业家文化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

(七)展开企业文化的未来走向研究。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全球一体化、文化的不断冲撞与交融,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朝向网络化发展。面对未来企业的新变化,企业文化也应该展开行之有效的对策研究,如未来企业的组织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等。这种企业文化的前瞻性研究,有利于企业在今后的运行中掌握主动,调整经营思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英汉词汇词法对比下一篇:猴年春节通用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