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诈骗分析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险诈骗罪作为金融诈骗罪的一种,独立地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文章以“帅英骗保案”为例分析保险诈骗罪的犯罪行为,对保险诈骗罪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保险诈骗的具体防范措施及立法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寿保险诈骗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寿保险诈骗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寿险需求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实际经济年度数据,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人寿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及修正。

【关键词】人寿保险 通胀率 社会保险支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我国自1982年恢复寿险业务以来寿险业经历了迅猛发展。08年全国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658.37亿元,同比增长49.17%,是保险市场近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二、模型设定

针对寿险保费收入(设为Y),本文选取的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GDP,设为X1),通胀率(设为X2,由于在某些年份通胀率可能出现负数,因此本文用居民消费指数替代),受教育比例(即具有大学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设为X3),存款余额(设为X4),社会保险支出(设为X5)。

为了尽量降低模型设计的误差,我们选用了对数型模型,建立模型的如下所示:

三、模型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五个因素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用Eviews得出如下结论

由上表可知,该模型可决系数为0.991015,F检验值为308.8262,明显显著。然而X1、X2、X5的t检验不显著,同时X1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运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以后的模型如下:

2.平稳性检验

由于此模型是时间序列模型,因此我们考虑ADF检验该模型是否平稳:

由上表可知:Y属于一阶单整序列.

2.异方差检验

用ARCH检验得到R^2满足分布,查表得知=0.215795>(21)R^2=0.063296因此不存在异方差,最终结果简化为(为了模型美观,以下各变量均代表其对应的对数型变量):

四、结论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保费收入有很大影响,可能是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拥有更多的储备支持今后生活,同时运用资金变成了一个重要手段来为将来做保障。保险公司可以针对这一点推出比较新型的寿险,针对要求比较精细又有充分能力的客户单独保险。

(二)通货膨胀极为严重时会对寿险需求产生负面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寿险需求的下降,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通货膨胀都会导致寿险需求的下降。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寿险业的发展,因为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带来居民收人的增长,进而增加对寿险的需求。

(三)由于受教育比例对于保费收入影响显著,而且可以看出是呈正相关关系。换言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买份保险作保障。因此保险公司不仅要宣传产品,还要关注保险主体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改善曾经认为保险“不可靠”和“诈骗”的印象,建立正面客观的形象。另外,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显著为正,这表明要促进寿险业的发展,关键还是要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我们一般认为社会保险覆盖面可能会对寿险业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然而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保险覆盖面越广在一定程度上越促进保费增长。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社保制度真正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的时间还不长,社保标准较低,但享受到保险的好处后有能力的人会继续购买寿险寻求更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1(05).

[2]张浩.影响我国寿险业需求的实证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5.

作者简介:吴姗(1989-),女,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保险精算专业,研究方向:人寿保险。

作者:吴姗

人寿保险诈骗分析论文 篇2:

试议保险诈骗罪之犯罪行为与防范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险诈骗罪作为金融诈骗罪的一种,独立地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文章以“帅英骗保案”为例分析保险诈骗罪的犯罪行为,对保险诈骗罪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保险诈骗的具体防范措施及立法完善。

[关键词]保险诈骗;犯罪;保险金;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预防;立法完善

一、保险诈骗罪的犯罪行为分析

保险诈骗罪是行为人主观上故意而为的犯罪,从司法实践来看,保险诈骗罪往往是有预谋性的犯罪。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往往会采用种种手段对事故的真相予以掩盖和隐瞒,然后利用虚假的证明材料向保险人主张“权利”,或者以杀人、放火、伤害等为诈骗手段。

以 “帅英骗保案”为例,帅英曾于1998年、2000年两次为其母亲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投保康宁终身保险,据康宁终身保险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年龄不得大于七十岁,可在1998年第一次投保时帅英母亲就已有77岁高龄。2003年帅英母亲身故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渠县分公司进行理赔调查,帅英获得27万元理赔金。后中国人寿四川省分公司收到十多个称帅英母亲年龄有假的举报,遂报案。帅英修改母亲年龄的事实确凿,但是在以后的法院审理中就她是否犯有保险诈骗罪却难下结论。此案在社会各界引起激烈的讨论。检察机关认为,帅英的行为属故意诈骗,并且触犯了保险诈骗罪,原因在于其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而帅英的辩护律师则认为,根据我国《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帅英母亲的生或者死才是保险标的,而非她的年龄,因此帅英没有虚构标的,不构成刑法的保险诈骗罪,帅英与保险公司之间仅是一般的民事法律纠纷。

(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

案中帅英故意向保险公司隐瞒母亲的真实年龄,保险标的的实际危险程度远大于投保人的描述,那么帅英母亲的年龄是否就与保险标的毫无关系呢?根据现行《保险法》的规定,人寿保险合同的标的为保险人的寿命,保险事故为被保险人的生存或者死亡。但是如果认为谎报被保险人的年龄,不等于谎报被保险人的寿命,进而认为其没有虚构保险标的,就意味着人寿保险中不存在虚构保险标的形式的保险诈骗,这显然不符合刑法规定的保险诈骗罪以保护保险人财产的目的。虚构保险标的还包括虚构保险标的的价值,现行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价值中包括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在定值保险中,约定的保险价值远大于保险标的投保时的实际价值, 并以此确定保险金额, 在不定值保险中, 约定的保险金额远大于预期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在没有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 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由于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或给付保险金,应当向保险公司提供确认保险事故的证明和资料, 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必然要伪造有关证明和资料。但保险公司在接到事故通知后,一般要勘查现场和保险标的的损失情况,所以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多见于人寿保险中编造被保险人死亡,又无法找到尸体的事故。

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 骗取保险金的情况。

(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 骗取保险金

财产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保险标的(被保险财产)的损失, 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保险金。如企业财产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故意放火烧毁被保险财产,报称意外发生火灾。在故意造成被保险财产损失过程中,往往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或损害他人利益、危害他人安全, 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四)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

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 是故意制造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事故。如果保险公司对于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的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给付保险金, 就会诱发为获取保险金故意杀害、伤害被保险人的情况。而故意造成他人死亡、伤残、疾病, 是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 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必须注意的是, 在《刑法》的上述规定中, 并未规定被保险人以获取保险金为目的, 故意自杀或故意自伤身体为犯罪。在保险业务实践中, 存在被保险人为获取保险金自杀或自伤身体的情况。

二、保险诈骗罪的防范措施

保险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保险业发展迅猛,保险诈骗犯罪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保险诈骗犯罪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此类案件大多有预谋和策划,隐蔽性较强,对金融保险业影响较大,打击犯罪重点在于预防。

(一)严格贯彻执行《保险法》及其他法律中的有关规定

我国现行的保险立法中,对保险欺诈已有不少具体规定,它们是预防保险欺诈犯罪的重要武器。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保险法》及有关法律,领会其精神实质,正确掌握各项法律规定,并积极向社会各界,尤其是要向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宣传,使他们自觉地防止各种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其次,当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实施保险欺诈行为,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时,保险人应该理直气壮地依据有关保险法律的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揭发、检举,要求对欺诈者予以行政或刑事处罚。

(二)建立科学的理赔规程,提高理赔人员的素质

欺诈人进行保险欺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骗取保险公司的保险赔偿金,因而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作就成为识破保险欺诈行为,阻止保险欺诈结果发生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保险业应当做到:首先,要建立事故调查、材料审核经办人责任制,以增强经办人员的责任心;其次,要建立勘查定损与理赔经办人岗位分离制,杜绝“一人包办到底”的现象;再次,要建立对勘查定损和理赔工作的集中后续监督制度;最后,应建立错赔、被骗赔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错赔、骗赔的责任人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罚,严防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保险诈骗罪的立法完善

我国现行《刑法》对保险诈骗罪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刑罚规定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主要是自由刑立法失衡、罚金刑规定不科学、关于牵连犯的处罚规定不合理等问题。关于保险诈骗罪的立法完善问题,由于需要大量论证,在此不作详述。笔者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1.我国《刑法》第198条第(5)项对保险诈骗罪仅仅规定了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行为,对于被保险人自杀、自伤、自残以使受益人(在自伤、自残的情况下受益人也可能是其本人)获取保险金的情况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类行为在尚未实施保险诈骗之前不能认定其为犯罪预备行为,而且被保险人自杀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还可以获取保险赔偿金,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但在实践中保险人识破这种诈骗行为的比较少,犯罪暗数较高,即使识破了,也往往由于同情所使而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其实这是不利于对保险诈骗犯罪的一般预防作用的发挥的。因此,将保险诈骗犯罪的行为类型加以立法上的灵活性规定,对于有效打击保险诈骗犯罪是十分必要的。

2.针对保险诈骗犯罪“以非法手段获取不义之财”的特殊原因,我们认为在对保险诈骗犯罪人的刑罚处罚上应重视罚金刑的适用。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社会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重义轻利观逐渐为义利并重的观念所替代,有时甚至出现了唯利主义的倾向。在保险诈骗分子重利甚至唯利的情况下,罚金刑就具有了比一般自由刑更强的惩治与教育作用,真正触及罪犯的心理障碍区,彻底摧毁其“坐牢一阵子,幸福一辈子”的犯罪心理,可见对其适用罚金刑才是对症下药。

总之,司法人员应当更新刑罚观,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这是我国刑罚手段走向民主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标志,相信在法治社会中,通过更进一步地完善立法,才能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路线。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8.148

[2]林山田.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M].台北:三民书局。

[3]何海宁.难道法官的骗保案[J].南方周末.2005.4.1

[4]高秀冬.论保险诈骗罪.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M].中国检察出版,2001.1451 .

[5]张利兆.保险诈骗罪研究[J].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7.07.

[6]周其华.惩治保险诈骗犯罪比较研究[J].法学杂志,1998,(5).

[7]鲍恒,恽启元.论保险诈骗罪[J].律师世界,1997,(7).

[8]郑立新,鲍峰.保险欺诈罪论略[J].广东法学,1995,(2).

[9]周光权.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J].政法论坛,2006,(2):33-34.

[10]张明楷.实体上的刑民关系[J].人民法院报,2006.5.1.

[作者简介]陈小敏、黎朝晖,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作者:陈小敏 黎朝晖

人寿保险诈骗分析论文 篇3:

论人身保险合同中的自杀免责条款

摘要:我国保险法把自杀列为除外责任,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探讨自杀条款在保险合同中存在的意义,证明该条款对于平衡保险方和受益方的利益是必不可少的;进而分析在适用该条款时应该谨慎衡量的几个标准,以期能对防止该条款的误读和滥用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人身保险合同;自杀条款;保险人除外责任

保险业所讲的自杀条款一般出现在人寿保险合同中,尤其是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合同中。我国《保险法》第66条规定:“(一)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被保险人自杀的,除本条第2款规定外,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对投保人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人应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金价值。(二)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满二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这一条款把自杀规定为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责任的除外情形,故此款通常被称为自杀免责条款。

一、自杀免责条款的意义

在保险法律关系中,通常作为保险人的保险公司处于相对强势地位,那么法律为何还允许保险公司把自杀声明为除外责任呢?

与此相关的第一个问题是保险业务的承保范围。现代保险制度存在的价值不在于保证危险或者意外不发生,而在于当该种危险或者意外发生后,对遭受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根据保险利益原则,不是所有的“危险”都应该受理的,只有当该“危险”存在“可保风险”时,才是应当受理的。风险具有可保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风险应当是意外的。即风险的发生不能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故意行为所致的,也不可能是预知的。很明显,自杀一般是被保险人故意行为导致的,从保险人承担的风险应该是非故意的这一角度来看,自杀的行为不应当属于人身保险的承保范围。人身保险中的寿命及生命的保险,一般来说,指的是“保险”自然的死亡或者是疾病导致的死亡。而自杀是被保险人自身具有主观意图的行为造成的,不符合保险法上的风险的“意外”性质,因而不应当属于承保范围。

其次,自杀免责条款的存在是为了预防道德风险,防止保险欺诈。保险诈骗分子以自杀来骗取保险金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一些遇到困难对生命已经失去信心的社会边缘人士也会为了为自己的受益人获取客观的保险金而自杀。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康宁终身保险中的有关条款为例,其第四条保险责任的第二款是这样拟定的:“被保险人身故,本公司按基本保额的三倍给付身故保险金,但应扣除已经给付的重大疾病保险金,本合同终止。”三倍的赔付额,是有一定诱惑力的,骗取保费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由此,为了保护保险人的利益,《保险法》第66条第一款把自杀规定为除外责任,避免蓄意自杀者通过投保死亡险图谋保险金,以免滋长道德危险,出现逆向选择。

另一方面,对自杀完全免除责任也是不妥的。“第一,人寿保险是保障受益人的利益的,因此当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并非为同一人的情况下,被保险人自杀,若保险人一概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会给受益人带来生活上的困难。第二,自杀,也是组成死亡率中的若干原因之一,这种死亡是包括在据以计算保险费的死亡表之内的,所以,保险人若把自杀排除在保险责任之外是不合理的,因为投保人已为自杀缴付保险费了。第三,虽然为了保护保险公司的利益,防止某些蓄意自杀以谋取保险金的行为是必要的,但对这种损害保险公司利益的逆向选择行为规定一个免责期限就可以了。”是故,《保险法》第66条第二款紧接着规定了除外责任的消灭时效制度,即“自成立之日起满二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这与各国保险法的精神相一致。因为,一个正常的人,一般不会在2年以前就预谋在2年以后自杀。

二、适用自杀免责条款的几个标准

(一)主观心理标准

从主观状态上分,自杀,有故意自杀和非故意自杀。故意自杀,指当事人的自杀完全出于自己的本意的有意识的故意行为,如当事人因悲观厌世等自杀身亡;被保险人图谋为受益人留下一笔数量可观的保险金而自杀身亡;被保险人畏罪自杀等等。非故意自杀,指当事人并非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要彻底结束自己的生命。如误食毒药、不慎触电或玩枪走火的过失死亡;还有,当事人在心智丧失、神志不清时所致的自杀,因其对自杀的辨别、后果、防范的认识模糊不清,故而也属非故意自杀。

如前所述,自杀免责条款的立法宗旨在于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与此立法意旨相适应,保险法中的“自杀”应是指故意自杀,即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意愿;客观上必须实施了足以使自己死亡的行为。若当事人客观上实施了足以使自己丧失生命的行为,但主观上并没有自杀的企图,也不能认定为自杀。

(二)适用对象标准

1.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适用

对于精神病人自杀,目前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拒赔。因其主观上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愿望,客观上实施了足以使自己死亡的行为,应定性为自杀行为。第二种意见是赔付。精神病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无法正确理解其行为的性质和预见行为的后果,应认定为非故意自杀,保险公司应赔付保险金。

笔者基本赞同第二种观点,对精神病人不能适用自杀免责条款。如前所述,从主观心理状态上进行区分,可以把自杀分为故意自杀和非故意自杀。如果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的状态下“自杀”,其在主观上并没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故并没有骗保及存在道德风险的可能。故此,对于精神病人的自杀,通常情况下应该认为非故意自杀,保险公司应该进行赔付。寿险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的做法也是如此,如美国法院认为,如果被保險人无法抵制其在神志不清的状况下的冲动或由于神志不清使他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不能援引自杀免责。

2.对未成年人自杀的适用

对于未成年人,在保险实务中的一般做法是: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自杀免责条款,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已满10周岁未满18周岁的被保险人,两年内自杀,可以考虑协议赔付。已满18周岁时,一般适用免责条款,拒赔。其理论依据与精神病人自杀理赔时的原理相一致,主要在于未成年人主观上并不能完全认清自己行为的后果。

但也有学者提出,应该区别险种进行分别对待。以学生平安保险和少儿保险为例。学生平安保险具有意外伤害险性质,主要针对意外伤害进行保险保障,其自然不涉及自杀伤害所引起的保障。所以在学生平安保险中,可以将未成年的自杀作为除外责任予以规定。而对于少儿保险,其具有寿险性质,不应该把未成年人的自杀列为除外责任,保险公司应赔付死亡保险金。首先,少儿保险具有寿险性质,其在编制生命表时已经考虑了自杀这个因素,也就是说,投保人已经给自杀投了保,因此保险公司赔付保险金,是其法定的义务。其次,未成年人不能完全意识到自杀死亡后的危害和后果,保险自杀免责条款的立法宗旨之一是为防止保险欺诈,未成年人谈不到为图谋保险金而自杀身亡,且人寿保险的目的在于保障被保险人遗属的利益,如果对于不是由于为图谋保险金的原因而发生的自杀一概不予给付保险金,将使未成年人之监护人既遭受精神痛苦,又遭受物质损失。所以,对未成年人的自杀采取宽容态度,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予以理赔,如采取缩短自杀除外责任期间等中庸的解决方法。

(三)时间标准

免责期依据“不可抗辩”原则, 通常规定为两年。超过免责期的自杀应列入保险责任。因为一般来说,投保时就预谋在若干年后要自杀的情况是极少的。两年的时间限制,实际上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利益的一种妥协。

对于此两年的时间限制,争论的焦点是保险合同复效的情况。即在保险人不交保费而使保险合同中止的情况下,保险人续交保费以后,2年的自杀期间应当从何时开始计算?理论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保险合同失效后,保险合同中约定的有关期间即行中断,保险合同复效后合同中的有关期间包括自杀期间应当重新计算。所以若自杀在合同复效后两年内发生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原来的保险合同因种种原因失效了,但经过当事人双方协商,又重新恢复其法律效力,复效后的保险合同不是一个全新的保险合同,而仅是原来保险合同的继续,因此两年的自杀除外期间应当包括最初合同有效的期间,即应当从最初的合同生效日开始起算。对此,我国保险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很明显,如果是从复效之日起重新计算,对保险人更为有利而对受益人不利;如果还是从合同成立之日起连续计算,则对受益人更为有利。所以,如何计算保险合同复效后的自杀免责期间,就看是要着重防范道德风险,还是保护受益人的利益。

笔者认为,保险合同复效以后,从原合同成立之日起连续计算自杀免责期间的做法更为可取。首先,虽然我国《保险法》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但保险合同是格式合同,在格式合同中,若双方对相关条款理解出现分歧,一般应该作出不利于格式条款提供方的解释。根据这一立法精神,保险合同复效以后,从保险合同成立之日起连续计算自杀期间更有利于保险受益人。其次,所谓复效是指保险合同由于投保人的经济情况发生变化而无力交费、或因投保人的疏忽而忘记支付保险费等原因中止后,在规定的期间(一般为两年)内补交保费及其他费用,符合保险合同规定的重新生效的条件,从而恢复保险合同效力。复效是指重新恢复原合同的效力,复效的效果是要达到与合同没有中止的效果一样,那么原合同的期间当然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自杀免责期间也应仍从原合同成立之日起连续计算。

参考文献:

[1]邓小周.论保险法中的自杀条款[EB/OL].法律快车网http://www.lawtime.cn/info/baoxian/lbyiwai/2008090841920_2.html.

[2]郭丽军.浅议保险责任:自杀责任认定问题[EB/OL].中金在线http://insurance.cnfol.com/1809091135,1387,4739424,00.html.

[3]董浩洁.人身保险合同自杀条款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4]杨洪泽.浅谈我国人身保障合同中的自杀条款[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5]周玉华.最新保险法法理精义与实例解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美〕马克多夫曼.保险学教程[M].香港:中华科技出版社, 1992.

[7]梁宇贤.商事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王肃元.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肖莉虹)

作者:赵雪莹

上一篇:竹子公园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