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人寿保险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绩效管理人寿保险(共11篇)

绩效管理人寿保险 篇1

1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的内涵及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活动实际效果, 能够将政府设立的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机制, 管理活动与实际效果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准确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有过程和结果绩效之分。过程绩效就是社会保险基金中的投入的相关资金是否与经济节约的需要想满足, 运行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结果绩效注重的是社会保险的投入与绩效发挥之比是否有效[1], 行为结果有没有满足预期目标, 以及其产生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养老保险基金, 其具有积累性和长期性, 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支付养老金的同时, 还需要做好适当的投资运营保值增值, 从而使金融市场增添活力, 并且有效地应对社会老龄化。因此在结果绩效指标评价中还需要对养老保险的收益率进行考察[2]。

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快速推进, 需要有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从而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新时期打造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所反馈出的信息能够为管理制度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评估体系了解基金管理中的不足, 从而调整决策, 使社会保险基金发挥出更加优质的作用。

通过监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人们能够通过绩效评估结果了解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以及剩余情况, 将评估结果进行公布, 能够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更加透明、公开, 使社会资源被科学合理的应用, 促使政府的绩效得到提升。

通过绩效评估还能够对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绩效评估结果能够反映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对于不能胜任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再教育培训或是换岗。同时绩效评估的结果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员工, 也是奖惩员工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使工作人员积极高效的开展工作。

2 打造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2.1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绩效评价工作中, 明确评价以及被评价的主体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面对不同的评价主体, 其评价的内容、方式以及目标也是不同的, 最终反映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应构建多元化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价主体, 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及上级部门、社会公众、独立的专业绩效评估机构等作为评价主体[3]。将具有高度独立性的专业绩效评估机构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主体, 实现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全面, 能够避免出现基金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中评价失准的现象, 也不会被社会公众的主观想法约束, 成为客观中立的评价主体, 能够为绩效管理提供服务。

2.2 设置多角度的评价标准

在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时, 应利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 实现经济、效率、效果以及公平作为绩效管理的评估标准。

经济就是管理项目中资源标准, 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就是要减少管理的支出, 实现管理目标。效率一般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通过货币进行表达。对于社会保险而言, 主要是在管理机构的服务效率以及基金的保值增值上体现效率。效果标准能够有效解决在衡量公共服务产品质量时的不足。效果也就是目标的实现程度, 对于社会保险而言效果就是保险的运行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是否有所改善。社会保险费用中的公平主要是同代人间与代际间的公平[4]。

3 建设法制化的绩效评估机制

要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的科学规范, 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作为保障, 实现制度化建设。法制化的建设需要明确评估主体以及客体的权责, 并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的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保证能够获取相关的信息。建立法制化的绩效评估机制还能够为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估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使评估指标来源准确, 评估秩序有序, 充分发挥出绩效评价的作用, 推动社会保险的科学运行。

4 实现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的结合

绩效评估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进行改善与调整, 实现其服务价值, 使基金能够保值增值, 这是当前社会保障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要使用价值战略的眼光对待绩效评估, 注重基金管理部门激励机制的建立, 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 实现内部绩效评价的作用, 使绩效评估指标得以顺利实现。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也会公共管理部门绩效管理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 绩效评价只停留在表面上。因此需要努力完善激励机制的建设, 并将激励机制与管理人员的绩效相挂钩。

5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指标

要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 就需要有完善的评估指标, 通常来讲,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定量、定性以及二者结合之分。

定量指标体系中, 评估的标准是绩效检查的重要尺度, 并以此作为评估的参照物。定量指标的科学合理对于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提高重视。在建立绩效评估标准时, 需要明确考核的目标, 以此为依据, 并且不能随意更改评估指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中, 社会保险基金收益率、基金管理成本、社会保险基金实支率、评估投资运营状况的风险系数、资产缺口等都是定量评估的指标[5]。

定性评估指标是通过主观指标体系将人们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想法进行反映, 其衡量标准可以通过满意度表现出来。公众满意度可以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方面。满意度主要考察的内容有是否存在违规的基金管理、社会保险是否按时发放、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服务满意度等。

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 能够从客观和主观方面综合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效果。

6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 基金管理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需要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积极构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实现科学管理, 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摘要:社会保障事业中,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其基金的科学合理筹集、运营以及管理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也是一种社会公众事业。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能够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 进而为社会保险奠定物质基础。本文就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的内涵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打造科学有效、具有可信度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科学推进。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吉志鹏.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J].山西财税, 2014, 12:10-12.

[2]彭锻炼.地方政府社会保险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绩效测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5, 01:19-26.

[3]喻婷.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12:174-175.

[4]路云, 周茂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绩效评价[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3, 01:53-56.

中国失业保险绩效评估 篇2

考察一个地区促进就业工作的成效,不能单看使用资金的多少。在缴费比例相同的情况下,衡量一个地区促进就业工作成绩的高低,就业率(或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资金结余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当然不能用累计结余的绝对金额,而要用结余相对于所在地区的失业保险的年收入的比值。因为,各地区的缴费人口不同,各地区的工资水平也不同,必须采用累计结余规模与当年失业保险收入之比来衡量。在失业率相同的情况下,累计结余越多,说明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和发放失业保险金越少,促进就业工作成效越大,促进就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越高。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失业率越低,促进就业的工作成效越大。因此,促进就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指数=(累计结余/当年失业保险收入)/年末失业率。这个指数的意义在于对各地区促进就业资金使用效率排名,用于各地区比较。

从2012年末各地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指数可以看出,促进就业资金使用效率最高的地区是北京,第二名是广东,第三名是贵州,第四名是浙江,第五名是福建;促进就业资金使用效率最低的地区是四川,上海倒数第二名,江苏倒数第三名,新疆倒数第四名,安徽倒数第五名。可见,促进就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失业保险基金历年结余状况及成因

2002年、2003年、2004年中国发放失业保险金人数很多,处于1994年-2012年的历史高位;2002年、2003年、2004年中国发放失业保险金人数与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之比很大,也处于1994年-2012年的历史高位;2001年、2002年、2003年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比值很小,处于1994年-2012年的历史低位。即使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与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之比仍然在减少,为何出现这样的局面?笔者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计算得到:2012年西藏的失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比为5.67,上海是1.32;2012年西藏的失业保险累计结余与当年支出的比值为24,而上海为1.86。为何缴费比例相同,两地累计结余与当年支出的比值却相差如此悬殊?结余规模是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规模变化的社会原因也较多。

1.缴费比例的调整是首要因素。1986年7月-1993年4月失业保险缴费比例较低;1993年4月-1999年1月各地缴费有所差异;1999年1月22日后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全国实现了统一。从1986年到1999年1月21日,这是失业保险的探索发展时期,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要求,“企业按照其全部职工标准工资总额的1%缴纳待业保险基金。”1993年4月国务院颁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要求,“企业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0.6%缴纳待业保险费。待业保险基金不足或者结余较多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决定,可以适当增加或者减少企业缴纳的待业保险费,但是企业缴纳的待业保险费总额最多不得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条例》,调高了并统一了缴费比例,“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1999年之前的各地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存在差异,各地国有企业改革进展也相差悬殊,可比性较差。因此,如果考察各地区促进就业的工作成效,最好重点关注1999年1月以后的失业保险统计数据。

2.下岗人员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转轨,陡然增加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1998年-2003年,全国国有企业共有2900多万职工下岗,其中绝大部分实现了再就业,没有实现再就业的进入失业保险。”到2003年底多数地区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使失业保险成为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这种并轨,使1999年-2002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急剧增加。

3.中国宏观经济是波动的,经济增长率也是变化的。2003年和2004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多于2002年,2004年753.5万人,处于1994年-2012年期间的最高位。除了下岗人员进入失业保险体系之外,2003年和2004年中国还受非典疫情影响,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滑。而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尽管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由于及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中国失业保险参保者的失业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受到较大冲击的可能是中小企业和农民工,而那时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纳入失业保险体系。

4.各地区失业保险覆盖的行业结构未必相同。不同行业的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失业的概率很小,而私人企业的雇员失业概率大很多,国有企业雇员在不同时期的失业率也相差很大。各地区参保的行业结构存在差异,同一个地区参保行业结构也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经济落后地区,私营经济不发达,企业数量少,在企业就业的人数也少,本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即使没有在本地区就业,也往往外出务工了,故这个地区失业保险参保者的失业率也比较低;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不仅面临本地区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还要面对流入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发达地区促进就业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一个地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而且事业单位职工人数与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之比较大,则这个地区的失业率较低,当年失业保险收支比值也比较大,长期如此,历年结余与当年支出(或收入)的比值也比较大。

5.各地区失业保险支出项目、标准存在差异。尽管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框架是国务院确定的,但失业保险金的支出项目及其标准是由统筹地区规定的。中国失业保险支付标准当前在各地的依据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以失业人员累计缴费年限和个人年龄固定标准支付,这样做的只有上海市。第二种,以最低生活保障作为支付标准,失业金为最低生活保障的120%-165%,这样做的有黑龙江和西藏。第三种,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为支付标准,在最低工资标准的60%-85%之间,中国的大部分省市采用了此种做法。第四种,以固定金额标准支付,只要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高于最低工资标准,金额多少由地方政府自行确定,如北京、天津、山西等省市。第五种,以失业人员失业前12个月月平均缴费基数确定,采用这样标准的是江苏和海南两省。

各地区除了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存在差异,促进就业的项目与支付标准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失业保险当年收支的比值、累计结余与当年收入的比值、累计结余与当年支出的比值。

6.有些地区已经降低了失业保险的缴费比例。2013年1月,青岛市调整降低了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参保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失业保险缴费费率分别由原来的 2%和 1%下调到 1%和0.5%。从2013年8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南京市失业保险缴费比例统一从3%下降为2%,其中用人单位应缴纳的失业保险缴费比例从2%下降为1.5%,个人应缴纳的失业保险缴费比例从1%下降为0.5%。苏州、常州、徐州等地区也降低失业保险的缴费比例。合肥市从2013年6月1日开始,缴费企业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费率降至1%,个人缴费费率不变。

各地促就业难度系数与绩效综合评估

仅仅从促进就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指数分析,还不能得出各地区促进就业工作成效大小的全面正确结论。因为,各地区就业的大环境不相同,尤其是各地区就业人数的所有制结构与就业的难度系数关系密切。

中国各地区所有制结构差异很大,劳动力就业的行业结构差异也很大,在国有单位工作的人员工作比较稳定,失业概率很小,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失业概率非常小;而在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机构、联营机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机构、外商投资机构就业的人员及个体劳动者流动性比较大,失业概率比较大。乡村就业一般与土地有关,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促进就业没有多大关系。因此,评估促进就业工作的难度,主要看城镇就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城镇就业人数总和与国有单位就业人数之比越大,说明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总和的比重越小,难度系数越大。因此,笔者把城镇就业人数总和与国有单位就业人数之比当作难度系数。

促进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指数主要体现失业保险在降低失业率方面的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没有考虑各地区就业的难度系数。笔者提出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的概念,在难度系数相同的情况下,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与促进就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指数正相关;在资金使用效率相同的情况下,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与促进就业的难度系数正相关。换言之,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促进就业难度系数×促进就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指数。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充分考虑了各地区就业的行业结构与促进就业工作难度的关系,尽量在排除难度系数差异的影响下评价各地区促进就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的意义不在于其绝对值,而是相对值;该指数可用于各地区比较促进就业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各地区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的平均值,就是全国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

可以看出,在促进就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指数排名中,北京排在广东的前面;但在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的排名中,广东排在了北京的前面,而且广东的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9456.43)远高于北京的(5473.01)。广东与北京的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远远高于全国水平(1041.11),广东与北京的促进就业工作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贵州的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为2102.87,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不是很突出。上海促进就业资金使用效率指数为80.15,不到全国促进就业资金使用效率指数的1/2;上海的促进就业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数为534.60,大约为全国水平的1/2。由此可见,上海的促就业工作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绩效管理人寿保险 篇3

平常工作中的严谨态度

学号:专业:保险学

保险

__

20__年x月x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能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学。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战中。我们怎样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灵活恰当的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去,成为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怎样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怎样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抱着这种想法,我在20__年7月7日走进了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在那里,我接受了非常有用的保险知识和推销技巧,增强了我的实战能力,我感觉在“中国人寿”大家庭里,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

绩效管理人寿保险 篇4

〔2011〕保市府办2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驻保部队,驻保中(省)直单位: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意见(暂行)的通知》(冀政办〔2010〕37号)、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冀人社函〔2011〕50号)精神,进一步做好市本级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的养老和工伤保险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施范围

(一)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

(二)财政性资金定额、定项补助事业单位;

(三)财政性资金零补助事业单位;

(四)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流动人员;

(五)驻保部队事业单位、驻保中(省)直事业单位。

二、实施标准

从2011年10月起,各参保事业单位养老、工伤保险缴费基数和养老金发放标准均按实施绩效工资后的新标准执行。

(一)纳入缴费基数。在职人员以实施绩效工资后的工资总额为新基数缴纳养老、工伤保险费。

(二)调整养老金待遇标准。退(离)休、退职人员补贴按新标准发放并纳入缴费基数。

(三)保险费的补缴和养老金的补发。在职人员养老保险新缴费基数与原缴费基数差的补缴、退(离)休和退职人员补贴新标准与原标准差的补发,按照“谁缴费,谁享受”的原则从实施绩效工资之月起同步实施。

三、实施时间

各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时间按以下文件执行:

(一)义务教育学校按保定市人事局、保定市财政局、保定市教育局《关于市直义务教育学校基础性绩效工资分配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通知》(保人发〔2009〕44号)文件执行;

(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定市财政局、保定市卫生局、保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市直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办法〉的通知》(保人社发〔2010〕40号)文件执行;

(三)除义务教育学校之外的其他市直事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按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定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直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办法(暂行)〉的通知》(保人社发〔2011〕1号)执行;

(四)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按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冀人社函〔2011〕50号)执行。

各县(市、区)、开发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纳入养老、工伤保险缴费基数工作按照冀政办〔2010〕37号、冀人社函〔2011〕50号等文件精神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行落实,亦可参照本通知实施。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 篇5

绩效管理不是:

·简单的任务管理;

·评价表;

·寻找员工的错处,记员工的黑帐;

·人力资源部的工作;

·经理对员工做某事;

·迫使员工更好或更努力工作的棍棒;

·只在绩效低下时使用;

·一年一次的填表工作;

·绩效考核;

·对事不对人;

绩效管理是在目标与如何达到目标而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承诺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下面有关的问题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期望员工完成的工作目标。

·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

·以明确标准说明“工作完成得好”是什么意思,

·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

·工作绩效如何衡量,即绩效标准是什么。

·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提前排除或寻求排除的办法。

实际上,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几个重要的构件:目标/计划、辅导/教练、评价/检查、回报/反馈,仅盯住系统的一个构件,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

绩效管理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事物,更不是人力资源部的专利,它首先就是管理,管理的所有职能它都涵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因此,绩效管理本身就是管理者日常管理的一部分,想躲都躲不开;难怪有不少管理者在接受绩效管理的培训后发出感慨:“管理者不做绩效管理,还能做什么!”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通过目标、辅导、评价、反馈,重视达成结果的过程。

上市保险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篇6

就目前来看财务绩效评价仍旧是保险公司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 财务绩效的核心在于对财务指标的选择,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建立指标分析体系。财务绩效评价虽然仅是针对财务方面进行的绩效评价,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由于它的目的明确, 因而能够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做出定量评价:即保险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是指以公司本身作为评价对象, 结合其自身的特点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分析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这种评价能够较好的反应出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效率。

二、上市保险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 杜邦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是从财务角度来对公司财务绩效的水平进行评价, 这是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比较常用的财务绩效分析评价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对公司内部财务经营业绩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杜邦分析法对净资产收益的说明大约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营运效率通过利用率来衡量, 财务杠杆用权益乘数来衡量, 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以及财务风险通过有关指标来进行分析;杜邦分析法主要是作为一种财务工具和手段为公司的内部管理服务。

(二) 沃尔分析法

通过对资产净利率、净值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流动资本比率、自由资本比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比率七个财务指标进行单独的计算, 然后按照各自的权重来对公司盈利能力、偿还能力、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数进行计算, 从侧面对公司来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分析评价方法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对权重的选择, 因为在这种方法建立之初并没有给出一个权重的相关标准;在权重选择科学合理, 公司内部各种指标相对平稳、分布比较均匀的前提下, 这应该是最值得尝试的财务评价办法。但保险公司在运作时财务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多变所以这种办法一般的使用几率是比较低的, 即使使用也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结合其他分析评价方法综合使用, 以便做出更全面、更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

(三)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主要功能是, 将错综复杂的变量按照一定的关联对其进行分组统计, 提高同一组别内变量的相关性, 降低不同组别变量内的相关性。将每一组变量看做一个整体即公共因子, 每个组代表单个的因子;将变量分解为共性和个性的部分, 这其实是根据统计学的理解来为公司财务绩效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三、上市保险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一) 偿债能力分析

《保险法》中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数额不得低于监管机构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的应当增加资金, 补足差额。偿还能力是保险公司能否持续经营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偿还能力不足, 无论盈利多高, 保险公司时刻都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所以说偿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命门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二) 盈利能力评价

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盈利是理所当然的根本前提, 所以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保险公司自然也不例外, 同样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本身的终极目标。一个简单的财务道理, 提高利润无非有两个途径:首先保险公司应该最大化的提高收入和收益来提升总利润水平;其次, 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来降低成本。

(三) 发展能力评价分析

1. 保费收入增长率。

保费收入增长率具体能够反映出保险公司收入增减的变动情况, 由于其是一项相对比较绝对的指标, 对业务发展水平和深度的反应是有一定的限制, 所以保费收入增长率主要是用来衡量保费发展的相对指标, 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就更能反映出保险公司的的市场经营状况和占有率。

2. 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对保险公司经营成和利润获取的趋势有一个很实质的反应, 主要作用是反应出保险公司管理业绩和资产运营情况。

3. 资产增长率。

公司的发展是需要实质的资产作为强大依靠, 资产增长率正是这种能够反应保险公司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家具有良好增长性的保险公司一般都要保证其稳定增长, 以便能够更好的应对由于公司迅速发展而带来的债务, 是保证公司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4. 运营能力的分析评价.

运营能力是企业偿还能力和获利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要对其进行评价主要可通过应收保费周转率、综合赔付率以及退保率着手。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尤其是上市保险公司来说。退保率过高从直观上表示的是业务质量的问题和客户服务的问题。对于公司内部管理来说, 它可以作为考核指标, 以及比较各子公司、代理单位、代理人业务。总的来说退保率过高的保险公司将对其保险业务经营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这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自1980年我国开始恢复保险公司业务以来, 保险行业的发展速度一直都领先于其他行业;三十多年的不断沉淀、发展造就了保险公司的机构不断扩大、人员不断增多, 反之也出现了行业环境混乱的现象, 加之社会上的影响和口碑不佳, 要想扛起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旗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随着2005年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不仅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给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曹丙祥.上市保险公司财务绩效分析与评价[D].河南大学, 2012.

[2]佟乐.基于内含价值的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浅谈人寿保险财务管理策略 篇7

摘要:寿险业长期经营的特性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浪潮,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寿险公司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战略上、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系统建设、财务集中等各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寿险,财务管理;策略

我国寿险业自1982年恢复试办以来,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寿险业仍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7月,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364,17亿元,较2008年同期增长52.9%,同时结合寿险业长期经营的特性,我们认为加强人寿保险行业的财务管理将对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人寿保险的特点与分类

寿险业跟其它领域颇有不同的是寿险是长期的,卖十年、二十年的产品,具有显著的长期性。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又分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人寿保险属于长期险,本文拟人寿保险财务管理策略进行研究。

二、人寿保险财务管理的特点

保险会计同其他行业会计的区别是传统行业经济活动通常表现为是先有成本后有收入,而保险行业经济活动通常的表现为先有一定的销售费用,再有保费收入,后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发生不确定性的成本。

人寿保险会计同非寿险会计的区;所谓寿险,是一种以人的生死为保险对象的保险,是被保险人在保险责任期内生存或死亡,由保险人根据契约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非寿险业务,是指除人寿保险业务以外的保险业务。寿险业务的保单期限相对非寿险要长,它们的保险对象不同,人寿保险针对人,非寿险是针对财。

三、人寿保险业务实质要求是稳健的财务策略

因人寿保险承保的风险是人的死亡或者生存,其纯保费是依据被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死亡或者生存的概率计算的;保险人使用的生命表,是根据保险行业在多年业务实践中承保的数以万计的被保险人的生命资料编制的。由于观察时间长、样本资料多,因而保险人能够排除各种偶然因素,充分提示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使寿险业务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确保公司经营的稳定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科技的发展,人的寿命在不断发,丰变化,总的趋势是寿命不断延长,但是这种变动趋势是相当缓慢的,在一段时期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就使得生命表中的死亡率、生存率与被保险人实际发生的死亡率、生存率相差甚微。根据人寿保险所承保的总体风险的稳定性,决定了人寿保险业务经营的稳定性。只要保险人采用的生命表和预定利率适当,业务经营就不会发生亏损,当然也不会出现很大的盈余,这时要求的财务管理相对稳健。

四、人寿保险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资金是人寿保险的血液,资金运用在保险公司来说其收益是最人的但同时其风险也比较大。保险公司资金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提高资金运用收益,降低资金管理风险,增强公司偿付能力;寿险合同的长期性使得保险持续的现金流管理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寿险机构分支机构比较多,每家分支机构均是业务发生的基本单位,每个分支机构都有银行账户,保险公司怎么提高资金运营效果,怎么样把资金很好管理起来,最理想的流程是资金从客户收直接归集到总部资金运用户,做到整体的集中,收支都是统一有计划进行收支。

五、寿险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要占据重要位置,对未来掌控是核心竞每力

人寿保险公司经营对象的特殊和经营成本的未来性决定了其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加上市场激烈竞争,哪家寿险公司能够把握未来,把握规律,谁就具有长期竞争优势;而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能够将组织大多数关键问题融合在一个体系中的控制方法;人寿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预算管理工具,在预算管理中结合寿险公司的特性进行,要将精算的基本原则和假设在预算中体现和实施。人寿保险公司应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相应预算管理政策,结合精算假设,切实执行,以实现企业预期战略。

六、系统管理是寿险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基础

保险公司核心服务是管理保单信息,会计是对经济事项的反映,其核心也是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基础是系统;寿险财务系统管理中财务业务数据的一致性是核心目标,帐务处理和业务处理密不可分,要摒弃传统的会计作业流程,寿险业如还通过纸质单据传递到财务部门,核算的起点如延用传统的纸质的原始会计凭证开始,则可以想象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将处于割裂状态,从业务发生到财务记账这个环节得不到有效控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有用性缺乏根本性的技术手段保证;纸质原始会计凭证传递的信息量也很少,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多方面的需求。人寿保险公司在夯实财务系统基础数据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强商务智能建设,人寿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要借助系统从最初的事后核算,走到事中管理,最后要从事中管理跑到事前引导。

七、财务集中是寿险财务管理的趋势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试题- 篇8

一、简答(15 X 2 = 30分):

1、你认为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企业领导在绩效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论述(30分,二选一):

1、谈谈你对强制分布和末位淘汰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说明。

2、谈谈你对360度考核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说明。

三、论述:请简要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组织(或部门)的绩效管理体系(或绩效考核体系),根据课堂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针对缺点,提出完善该体系的对策建议。(40分)

绩效管理人寿保险 篇9

姓名:张族华班级:09营销2班学号:

浅析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一,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简介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重要成员,成立于2002年。中国平安人寿与国内保险事业同步成长,历经十余年发展,从规模保费来衡量,是目前国内第二大寿险公司。

中国平安人寿引进多名海内外资深保险专家进入管理高层,实现了将国际管理经验和本土实际情况的有机契合,保持和增强了在销售(包括E行销)、精算、产品、品牌、培训、后援及IT等诸多领域的优势地位。

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及现状

中国平安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开始实施CRM(客户关系管理)。目前,中国平安人寿在国内共设有35家分公司,超过2000个营业网点,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开通了第一家全国集成的呼叫中心95511,首创一年一度的客户服务节活动,在业内率先推出国内外急难援助服务和便捷高效的E服务平台,并凭借规范、完善、人性化的客户服务体系获评多个重要奖项。当前平安保险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如下:大部分外勤业务人员熟悉热销产品,对冷销产品不怎么了解。客户分类按客户忠诚、客户购买倾向、客户地区分布等情况分类。客户由业务员一对一的“销售”招揽,公司的客户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在各二级机构通过DND专线方式与总部连接,在管理信息系统上与总公司保持即时通畅。公司使用六大功能系统,有业务操作MIS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分别应用于业务前后线管理。目前公司刚刚上线,功能尚待提升。客户服务信息是将呼叫中心受理信息进行分类通报的平台。

三,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偏差,员工只重投保份额

公司目前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可以总结为业绩目标。是以业绩为重,以保费规模论英雄。完成任务者通常是现金奖励或是公派旅游,未完成者除了扣款,可能还会面临被撤职的处罚。所以,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每个人的工作目标都很明确。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也要达成目标。而对于业务部门而言,不管何种方式让客户投保是首要的,而投保之后的客户服务就不再重点考虑了。因此,在公司力求完成考核的努力中,将关系价值作为重点。而客户挽留、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等等均放在次要位置。这明显与后援及共同资源部门存在相当大的利益冲突。

(二)客户关系管理上缺乏有效依据

客户关系管理应以实现客户保留、客户获得和提升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主要策略也应该包括:新客户开发策略、客户保持策略、客户升级策略、提升不活跃客户和低端客户满意度的策略。平安人寿保险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

1,新客户开发策略效果不佳

新客户开发方面是公司营销的重点。公司往往投入大量的资金用在业务员激励和媒体宣传上。但因为缺少对客户群细化分析、客户满意度、客户体验等基础上的管理和支持,往往造成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实际效果不佳。

2,客户保持策略不稳定

公司按业务人员离职与否分为两个策略。对于在职业务员客户的保持,由业务员本人进行,其他部门或队伍一般不能干预,同时公司予以行政上的保护(如续保客户半年的保护期)。离职业务员客户由客户服务部人员维护。由于缺乏系统支持,上述策略使得公司层面很难与客户直接沟通,客户与公司信息传递效果较差,两个渠道之间也时有矛盾和冲突发生。公司虽然设有客户资源部,但不具有监控职能,对于保持绩效无法监控,没有奖惩措施。在客户保持、升级和开发等各种策略制定之前,缺少对客户方面信息进行分析提炼。造成内部工作流程不畅,效率低,客户抱怨较大。

(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完善

1,目前的系统仍以产品为中心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散而不完整,需求主要从产品管理和流程管理的角度提出,虽然公司现在成立了客户资源部,但其功能也主要是业务续保服务而不是真正解决分析客户的需求。还没有专门的队伍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总体规划和设计开发。客户信息质量依赖于业务系统,而不能有效的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促销、管理和服务。

2,客户数据质量没有保障

业务人员往往因为保单数量的需要,有意将同一客户分为不同客户承保,而公司系统中前台录入界面没有很好的规范客户资料的录入方式和规则检查。内勤人员也没有重视数据质量,没有录入准确数据。机构客户称没有标准格式,名称较长输入麻烦、没有合适的机构标识码。

3,不能跨险种和历史地看客户

各业务部门不能方便的查询同一客户在其他业务部门的投保及其他活动情况,同一客户的完整接触历史还没有记录,导致无法进行交叉销售、向上销售。不同部门先后多次联系客户,客户有被打扰的感觉,客户满意度低。在经营过程中,虽然各部门在态度和行动上都积极努力,但是犹豫如盲人摸象,互相之间缺乏有利地协作和支持。

4,PA18和95511电话中心的业务功能有限

PA18上的“用户”和保险客户间没有建立合适的联系。客户不能查看详细的保单和理赔状态,客户不能修改自己的客户资料,不能通过email通知客户 保单信息、状态和新产品信息的功能。电话中心只提供车险报案功能,还不支持其他险种和服务,没有合适的投诉渠道和流程。导致客户没有主动更新客户资料

数据的动力,使用网络的客户比例很小,客户不能得到一站式服务,客户投诉不能及时得到处理。

四,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建议

1,重塑平安人寿保险客户关系管理目标

在微观层面上,良好的客户关系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带有很强的感情因素,客户对公司拥有很强的责任感以及对公司价值和目标的共同使命感。公司的经理和员工必须意识到建设长久客户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困难的过程。认识客户,了解他们的需求是建立真正的客户关系的基础。公司内部各个层级的员工要树立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将至融入自己的实际工作中。2,建设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紧扣服务质量主题,开展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客户满意度管理的指标化、定量化有利于服务管理人员有效控制和评估客户服务水平,并通过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服务人员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满意服务。考核客户满意度可以有很多方式,可采取采访、座谈方式、也可以采取满意度调查方式。

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软件建设

存款保险的关键在保险基金管理 篇10

简单了说,存款保险就是储户将钱存到银行,然后银行出钱再为储户的存款买一份保险。在仅有国有银行的计划经济中,储户存款是有银行和国家完全兜底的,没必要有存款保险制度。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银行有国有、商业、股份甚至私有之分,存款并非100%的安全。至少,银行在市场中经营,是存在各种风险的,比如破产。

存款保险即在银行破产等危机出现的情况下,启动保险基金以最大化地保护储户的利益。因此,不言而喻,存款保险是一项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有利于减轻央行和国家负担,有利于提升银行与储户风险意识,同时有利于保护储户利益的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一制度的关键显然并不在于要不要建立,而在于建立之后,该对其如何管理,特别是针对存款而交纳的保险费用,以及其形成的保险基金,该如何管理的问题。

存款保险的存在基础或者说假定条件是银行存款并不安全,或者说其假定了银行面临破产等风险。这决定了,存款保险费用形成的存款保险基金,在赔付时有很多条件,但基本条件应该是银行破产等风险降临。

那么问题来了,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主体虽然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但依然以国有、商业、股份银行等为主,这些经营主体本身经营利润很大,破产等风险则很小。那么保险交了,银行并没有破产,如此累积,存款保险基金势必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这些基金没有使用和赔付的机会,也必然会闲置,或者用于投资。那么其又是否会面临“房屋维修基金”之类的闲置浪费问题?是否会出现“养老保险”之类的投资亏损问题?即便这些问题都没有,保险基金置于基金管理机构,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产生贬值等等。对此,我们又该如何来避免和防范?特别是如果银行暴利的模式将持续下去,永远没有银行会破产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基金最终又将如何使用?这些,显然还需要相关部门给出一个有效的评估和明确的说法!

绩效管理人寿保险 篇11

一、社保基金医保个人账户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最近20年的改革中, 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这两种制度不仅容易诱发医疗需求, 浪费医疗资源, 刺激医疗费用的膨胀, 还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体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共济性和公平性, 综合借鉴新加坡和德国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做法, 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个人账户的设置初衷可以归纳为具有积累性、支付性和约束性等三项基本功能[1], 这与个人账户的基本理论相一致。由于个人账户通过个人的费用意识, 使其更加审慎地对待其医疗服务利用需求, 可以将约束性进一步分解为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两个方面。

在实践中, 我国“统账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通道式, 即现金/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在门诊和住院支付中可通用, 该模式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的部分城市; 二是板块式, 即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独立运行, 个人账户主要用于门诊等小额医疗费用的支出, 统筹账户主要用于共付段住院医疗费用的支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此种方式; 三是“三金式”, 即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和单位调剂金结合使用, 如天津塘沽等。如图1所示。无论哪种方式, 个人账户基金在医保基金所占比例接近一半,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比例不断扩大。此外, 个人账户可用于住院医疗费用个人给付部分的支付, 这将影响居民的就医行为, 从而也会对统筹基金支出产生影响, 因此个人账户除了上述基本功能与影响外, 还将对统筹基金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注:通道式以江苏镇江市2011年制度规定为例;板块式以广东省A市2011年制度为例;三金式以天津塘沽为例, 其在2009年与天津市区制度统一, 在此不再总结。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应该从积累性、支付性、控制医疗费用膨胀、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与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才能够综合、系统地评估个人账户在我国的应用效果。目前, 我国大部分学者基于理论研究或地市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 认为个人账户导致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增加, 约束作用有限 ( 或被削弱) , 总体积累沉淀、个体积累不够, 缺乏共济性, 管理不规范、管理成本较大, 账户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不公平和低效率等问题[2,3,4,5];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个人账户并未背离其设置初衷, 能够有效遏制过度的医疗需求和增加基金的积累, 从而能够有效抑制老龄化、医疗费 用增长而 可能引起 的基金风险[6,7], 并使得个人支付部分和统筹账户的公平性有所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8]。对于个人账户的争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其功能和设置初衷是否实现的层面, 学者们对其去留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认为个人账户目前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但可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该制度[1,2]。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个人账户的设置未能实现其制度设计的初衷, 应该逐渐弱化并最终取消[9]。

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广东省A市医保系统的微观数据, 从积累性、支付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来系统评估个人账户的功能与影响。之所以选择广东省A市作为代表, 是因为广东省A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下建立的, 其管理模式、制度框架、运行方式和实施效果等对其他地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同时, A市的“统账结合”方式是绝对大多数地市所采取的“板块式”, 其具体规定不会影响分析结论。

二、个人账户的制度规定、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 一) 广东省 A 市个人账户的相关制度规定

A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建立了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账户, 两者相对分离、分开使用。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 可继承但不能提取现金或挪作他用, 退休前个人账户由被保险人缴费部分和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部分组成。A市将在职参保人群分为3个年龄段———35周岁及其以下、36到45周岁、46周岁至退休前, 各年龄段单位缴费的划入比例在1998年分别为缴费基数的1. 5% 、2. 5% 、4% , 而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划入比例则为缴费基数的7% ; 2009年各年龄段的划入比例分别下降0. 5% ; 2013年开始该市不再设置个人账户 ( 如表1所示) 。同时, 统计微观数据显示, 2008至2012社保年度个人账户占医保基金收入的比例为45. 08% ,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占比也不断提高。

此外, A市于2011社保年度开始实施门诊基本医疗保险, 其参保对象为本市户籍的城乡居民, 但综合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暂不纳入。参保人每人每月缴费2元, 市、镇 ( 区) 两级财政各补贴每人每月3元, 建立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就诊发生的属于报销范围内的门诊费用, 在村 ( 社区) 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 基金支付60% ; 在镇 ( 区) 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 基金支付20% ;每人每社保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为250元。2013年6月将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的对象拓展至本市所有群体, 筹资方式按照人群进行区分, 但缴费标准仍为每人每月8元,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不变, 每人每社保年度累计支付限额提高到500元。

( 二) 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调研项目。项目组在对广东省14个地市的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从各地市的医保系统提取微观数据, 用以反映参保个人信息、筹资、待遇与医疗费用支出等情况。

样本的时间范围为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同时, 根据制度规定和实际数据显示, 个人账户仅用于目录范围内门诊费用的支付, 而统筹基金仅用于支付共付段住院费用的支出和门诊特殊病种的支出, 因此, 本文使用门诊医疗费用支出数据来研究积累性、支付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医疗费用膨胀的控制, 使用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数据来研究个人账户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研究方法如下:

1. 建立统计指标。此方法用于研究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和支付功能。个人账户的积累性用当年积累率来衡量, 即个人账户当年剩余与个人账户当年收入的比值, 具体指标如公式 ( 1) 。个人账户的支付性用个人账户的实际支付比来衡量, 即个人账户支出与总的医疗费用的比值, 并通过个人自费支付比———即药品目录外自费的费用比来反映个人账户对于居民门诊费用负担的减轻程度, 具体指标如公式 ( 2) - ( 3) 。两类指标的数据见表2。

2. 建立计量实证模型。此方法用于研究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膨胀的控制、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和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门诊医疗费用支出的对数、门诊次数和统筹基金结余的对数, 解释变量为性别、工作年龄、是否退休、年龄、个人账户 ( 或个人账户的对数) 、个人账户实际支付比 ( 或统筹基金支付比) 。其中性别如果为男性则设定为0, 否则为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和表3。同时, 本文对各计量模型进行了共线性检验, 其方差膨胀因子 ( VIF) 都小于5, 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 三)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取

如图2所示, 门诊医疗费用支出的对数、门诊次数和统筹基金结余的对数都存在着大量的零值, 且分布存在严重的偏正态, 而两部分模型不依赖同方差和正态性假设, 所以可采用两部分模型来进行估计, 从而得到更稳健的估计结果。但两部分模型要求“是否发生医疗费用支出”和“如果发生, 其门诊费用支出 ( 或门诊次数, 统筹基金结余) 多少”两个过程独立。一般来说, 如果居民进行“是否发生医疗费用”的决策时会考虑医疗费用支出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两个过程可能并不独立, 此时则应该考虑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 ( Heckman, 1976[10]) 来进行估计。因此, 需先进行逆米尔斯比率检验, 以决定采取哪个模型。

1. 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和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通过测算得到逆米尔斯比率的z值分别为 -51. 32和 - 2. 76, 两个过程独立的原假设被拒绝, 因此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 允许两个随机项相关, 即cov ( μi, ξi) ≠0, 具体如公式 ( 4) 和 ( 5) 。

2. 个人账户对居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通过测算得到逆米尔斯比率的z值为 - 1. 53, 两个过程独立的原假设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被拒绝, 因此采用两部分模型, 不允许两个随机项相关, 即cov ( μi, ξi) = 0 ; 同时, 过度分散检验的卡方值为36 000, 存在过度分散问题, 在第二部分需采用负二项分布来克服, 具体如公式 ( 6) 、 ( 7) 和 ( 8) , 其中, α为离散参数:

负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

三、实证结果分析

分别从个人账户的积累性、支付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门诊医疗费用膨胀控、对统筹基平衡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个人账户的总体积累率很高, 但部分个体当年收不抵支情况严重

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是希望通过个体纵向积累和调剂, 实现收入的纵向转移, 以应对老龄化, 对个体进行健康保护。据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显示, 随着老龄化, 我国居民的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 老年时会产生更多的医疗需求。因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人账户的积累率应该不断下降。如表4所示, 所有群体个人账户的积累率与年龄成负相关关系, 而生病群体个人账户的积累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即退休后个人账户的积累率反而最高 ( 2009社保年度除外)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群体的生病率更高, 能够“稀释”其医疗费用的“健康”群体更少。但图3却显示, 总体来看, 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在被保险人退休后, 个人账户积累水平趋于稳定, 个人账户并未发挥个人纵向自济的作用, 这与方黎明、张秀兰 ( 2011) [11]的研究结论一致。此外, 整个群体和生病群体的个人账户积累率都较高, 分别高于90% 和80% 。同时, 如表5所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年个人账户出现收不抵支现象的参保人数占比不断增加, 2011- 2012社保年度已超过0. 4% , 且45周岁至退休年龄段的占比最高, 超过0. 7% ; 收不抵支的程度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 2010 - 2011社保年度收不抵支最为严重的是45周岁至退休和35周岁及以下两个年龄段, 其积累率甚至超过了 - 100% 。许玲丽 ( 2011) [12]利用江苏昆山市2005 - 2007年的医保数据, 亦得出在个人自付部分个人账户并不能满足居民的小病费用需求的结论。

( 二) 个人账户的实际支付比很高, 但其成本收益不如普通门诊统筹

如表6所示, 对于生病群体而言, 个人账户对门诊费用的支付基本都在80% 以上, 且近年来趋于稳定, 保持在84% 左右; 总体上来看, 随着年龄的增加, 个人账户的实际支付比增加, 但其在45周岁至退休的年龄段最高。这与图3显示的内容相一致, 当年龄逐渐增长, 个人账户的累积水平远高于门诊费用支出, 而门诊费用的增长则逐渐放缓。这说明个人账户过度累积, 效率不高。从医院等级来看, 个人账户的实际支付比与医院等级成反比, 且在一级医院的实际支付比远远大于其他等级医院的, 达到90% 左右; 而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个人账户实际支付比的差距逐年缩小, 都在70% 左右, 这与我国鼓励基本医疗服务下沉的政策设定相一致。此外, 统计显示, 2008 - 2012社保年度, 发生医疗费用的参保个体人均个人账户支付为124. 01元/社保年度, 75% 发生医疗费用的参保个体的个人账户支付低于156元/社保年度, 95% 低于396元 / 社保年度, 99% 低于733元 / 社保年度。从表7可以看出, 个人之所以支付门诊费用是因为其使用了目录外的药品, 近年来, 个人目录外自付比稳定在10% 左右, 但其与年龄呈反向关系, 且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目录外自付比远远高于一级医院的。由此, 可以看出, 个人账户基本能够支付大部分居民的小额医疗费用支出, 并能减轻居民门诊医疗费用的负担, 个人账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补偿以住院和大病支付为主的模式。

此外, 将个人账户与门诊统筹政策规定比较发现, 除目录外的药品外, 个人账户的待遇水平远远高于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的, 但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说, 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的收益则远远高于个人账户。根据目录内门诊医疗费用的分布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的最高限额规定, 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在2014年6月前可以将85. 3% 的参保人的目录内费用全部报销, 之后则将比例提高到96. 2% 。因此,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说, 门诊基本医疗保险要优于个人账户, 这可能也是A市于2013年取消个人账户的主要原因。

( 三) 个人账户收入与门诊医疗费用支出正相关

如表8中第1、2列所示, 个人账户与医疗费用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且显著, 影响力也较大, 即当个人账户年初收入提高1% , 医疗费用的支出会提高31. 2% 。而个人账户的支付比与医疗费用支出却呈负相关关系。即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刺激可以通过提高个人账户支付比来减轻。同时, 分社保年度1子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全样本的基本一致, 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括号内为t值。

( 四) 个人账户收入与参保人医疗服务支出正相关, 与制度设计初衷不符

如表8所示, 个人账户与参保人群的门诊次数呈正相关关系, 且非常显著, 但其影响却很弱。个人账户年初收入每增加1单位, 参保人群门诊的次数会增加0. 025% 。据理论分析, 个人账户通过费用意识, 使得参保人更加谨慎地对待其医疗需求, 审慎对待医疗服务支出。另一方面, 个人账户是参保人的家庭财产, 使经济能力较弱的参保能可享受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 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个人账户支付比与门诊次数呈负相关关系, 当个人账户支付比增加1单位时, 参保人群门诊的次数会下降49. 6% 。同时, 分社保年度子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全样本的一致, 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 五) 个人账户收入与统筹基金结余负相关, 不利于统筹基金管理

如表8第5列和第6列所示, 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结余呈负相关关系, 且非常显著。而统筹基金支付比与统筹基金平衡却呈正相关关系。可通过提高统筹基金支付比来减轻个人账户对统筹基金平衡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 分社保年度子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全样本的一致, 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保留了基本理论和国外实践所赋予其的积累性、支付性和约束性的基本功能。而本文根据个人账户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规定, 将约束功能分解为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和对医疗费用膨胀的控制, 并将个人账户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到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上。虽然个人账户能够减轻居民门诊小额医疗费用的负担, 但综合看政策效果不佳, 并未如预期一般起作用。因此, 应逐渐弱化个人账户功能并有步骤的取消个人账户, 汲取个人账户的经验教训, 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1. 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账户的监管能力, 正确认识医生/医疗机构的市场力量。在医疗卫生领域, 由于信息不对称, 普通居民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和冷静来作出理智的选择, 往往严重依赖医生的建议或决策[13], 从而使得医生和医疗卫生机构具有更大的市场力量来定价和决定医疗服务的质量。据国际经验显示, 个人账户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控制道德风险和医疗费用的膨胀, 其关键在于忽视了对供方的干预与监管, 如新加坡政府在识别出供方力量后, 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14,15]。因此, 在制定对需方进行控制和引导的政策时, 不能够忽视供方的市场力量, 应同时配之以强有力的针对供方的监管政策。此外, 改革初期医保经办机构、管理经验与信息系统基本处空白状态, 管理力量先天不足[16], 因此部分地区放松对个人账户的管理,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管理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高, 经办体系完善, 信息系统已建立起来, 完全有能力对个人账户进行严格的监管。

2. 扩大个人账户的功能范围, 将其拓展至家庭账户和健康管理, 提高个人账户的使用效率。由于个人账户总额沉淀, 其效率低下, 特别是在“负利率时代”, 积累的基金难以保值增值, 也容易导致滥用现象严重。扩大个人账户功能范围, 并将其拓展至家庭账户, 不仅强化个人账户专项用于与医疗相关支出的性质, 还将个人账户的纵向自济转化为家庭成员间的横向互济, 有利于减轻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和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而将个人账户的功能拓展至健康管理, 则有利于将预防、健康管理等理念引入, 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 从而避免个人账户的滥用。同时, 自2009年开始, 新疆、广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区先后出台扩大个人账户支付范围的相关政策, 其先行经验为该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3. 完善普通门诊统筹政策, 做好与个人账户的衔接工作。根据前文分析, 虽然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 普通门诊统筹政策是更好的制度设计, 但其待遇水平远远低于个人账户的。因此, 应适当提高普通门诊统筹的筹资水平, 以确保取消个人账户后, 不会增加居民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 可考虑将部分个人账户的基金收入转为普通门诊统筹的基金收入。此外, 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 普通门诊统筹政策应与双向转诊制度相配合, 将“分流人群”的理念融入到制度设计中, 以支持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同时, 自2009年开始, 广东、宁夏、江苏、浙江等地区先后出台普通门诊统筹的相关政策, 部分城市已明确指出在普及门诊统筹后逐步取消城居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这为门诊统筹政策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经验。

4. 增加医保政策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从个人账户政策的推行经验来看, 个人账户作为成本分摊的工具是否成功严重依赖于居民对于个人账户基金的态度, 如果把其当做或有基金, 则不会改变居民的医疗行为, 如果当做潜在的储蓄, 则作为账户持有人的居民会有很强的动机来控制自己的医疗行为[17]。从个人账户被滥用的现象来看, 我国居民并未意识到个人账户是属于个人的私有财产, 反把个人账户当做或有财产, 从而想方设法去消费。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将绝大多数人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全民医保”成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目标, 个人账户的设置是否仍具有合理性, 即个人账户的效率如何成为医保制度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医保个人账户对社保基金管理的贡献, 通过建立计量统计模型, 利用2008-2012社保年度微观数据, 多维度地评估个人账户的制度绩效。研究结果显示, 个人账户未能实现其制度设计初衷, 未起到有利于社保基金管理的作用。因此, 应逐渐弱化直至取消医保个人账户。

上一篇:中考名言作文素材下一篇:电信渠道拓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