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城市公园是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将节约型理念应用于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不仅是节约型园林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行业示范的重要载体和推广节约意识的公众教育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竹子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子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篇1:

基于乡土景观元素的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摘 要:湿地公园景观营造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决定着湿地公园今后的景观形象。结合安吉西港湿地公园规划实践,提出了在湿地景观营造中融入乡土景观元素的思路,提炼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三类乡土景观元素运用于景观营造,增强湿地景观的地域性和文化属性,让湿地公园景观回归朴实无华的自然和乡野特质。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营造;乡土景观元素;安吉西港

湿地公园具有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等生态功能,同时又可美化城市环境,开发科普、游览和生态体验等旅游活动。[1]近几年来,位于城市近郊有着相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湿地,逐渐形成了以湿地公园为载体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全新模式。[2]2005年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建成开放,拉开了全国各地湿地公园建设热的帷幕。目前,行业内对湿地公园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其中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经营是国内湿地公园研究的热点。[3]景观营造决定着湿地公园的景观面貌,影响今后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探索将乡土景观元素运用于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期望能够为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乡土景观元素与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一)乡土景观元素

乡土景观元素是指取自于特定地域自然遗存或生产、生活过程,可用于景观营造的素材,一般可分为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三种类型。[4]自然乡土景观元素主要指在特定区域自然分布而又可用于景观建设的乡土自然材料,如:乡土植物,当地出产的石头、木材等;人工乡土景观元素指一定区域内,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元素,这些元素可以直接或通过艺术加工后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如地方建筑、坝、桥等构筑物;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元素是指乡村生活中所形成的地方习俗、民族风俗、民间典故等特定地域上的非物质形态元素,这类元素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有时又带有较强的时效性,不易引起注意,但恰当的提炼和运用会增强景观的感染力。

(二)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建设湿地公园的目的是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湿地景观是其核心。湿地公园选址一般都依托现有的湿地资源,遭受破坏严重的区域根据需要也存在人工恢复湿地的情况,因此,湿地景观营造主要体现在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人工湿地建设两个方面。除此之外,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还包括公园内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湿地公园景观营造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湿地资源特色

湿地的组成要素主要是水体、滩涂、水生植物和湿地动物,依据其依附载体不同可分为河流型湿地、湖泊型湿地、海洋湿地等类型,并且因所在地理区位不同,水生植物的类型和湿地动物也有所不同,景观特色存在差异。对保存较好的湿地资源,湿地景观营造中要求体现最小干预原则,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环境的完整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景观风貌主要突出不同类型湿地的特色,让游客能够体验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2.尊重自然,体现生态

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过程中,景观营造讲求人工模拟自然。首先要科学分析原生湿地的类型和组成要素,然后尽量利用原生植物材料人工营造或恢复湿地,并强调后期的自力更新,让其逐渐回归自然的状态。

3.协调统一,风格自然

湿地公园中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如道路、服务建筑、景观小品等,需要考虑与湿地质朴、自然的景观风格相统一,尽量以简约的形式、朴素的材料、淡雅的色彩与大环境相协调。

在湿地恢复、重建和湿地公园配套设施建设中,人工的因素相对较重,处理不好也最容易出现问题,如目前个别湿地公园景观营造中就出现了湿地景观同质化、配套设施过度公园化等问题,急切需要寻求好的解决思路。

(三)突出乡土景观元素的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乡土景观元素存在于特定的地域,具有典型的乡土地域特征。在湿地公园景观营造中尊重地域特征的差异性,挖掘、提炼乡土景观元素,让人工营造的湿地景观和相关配套设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即可避免景观同质化问题,同时又可以增强湿地公园的认知度和吸引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传承场所的地域特征

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形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所形成的大地的景观。[5]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应注重保留利用规划场地内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并按观赏价值大小合理组织,形成以突出场所景观资源为基础的游览序列。

2.人工景观营造尽量利用自然乡土元素

注重规划场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乡土景观素材提炼,并结合当地工艺手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人工景观营造中,如道路铺装、挡墙、驳岸等人工构筑物,增强人工景观的地域性。

3.巧妙利用地域文脉资源

挖掘规划场内所承载的人文资源作为景观营造的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元素,结合湿地公园游憩活动的开展,营造带有乡土文化气息的景观节点,为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人文气息,增强吸引力。

二、实践案例——浙江安吉西港湿地公园规划

(一)现状概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与长兴、德清、临安和安徽的宁国、广德等市县接壤,县域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厚,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安吉以竹闻名,号称世界最大、品种最全的世界竹子王国。西港位于安吉县城北部,又称西港溪,为西苕溪支流,从西部山区流向东部平原,历史上曾经是西苕溪的主河道,目前则成为西苕溪的泄洪道,是一条典型的半山区河道。

本次规划的西港湿地公园位于安吉县城西北片区北部边缘,依托西港呈带状分布,西起规划中的经七路,东至紫溪渡,北侧多为自然山体,以生态旅游项目中南百草园南边界为界,南侧以规划中的城市道路为界,用地总面积约135hm2,定位为城市湿地公园。西港湿地公园基地现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用地类型:(1)水体:为西笤溪的分洪道,呈现典型的季节性特征,水面宽窄不一;(2)河滩:西港水系原来流量较大,河床较宽,河流改道后遭大面积挖砂,大量的卵石弃留河床形成局部卵石河滩;(3)林地:基地内河道两侧和山体基本被植被覆盖,主要植物类型以常绿阔叶林,水生、半水生草本和耐水湿的乔灌木为主,基地内大面积的淡竹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4)村落:沿河岸两侧断续分布有少量村落,建筑形式略显杂乱;(5)农田、苗圃:一般依附于村落而存在,充满质朴的田园气息。

(二)规划构思

1.主题定位

“生态、乡野、健康”——修复并建立起区域稳定的生态系统,在城市与自然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挖掘、整理乡土景观素材,塑造地域性特色景观;融入体验自然、拥抱自然的现代健康生活理念。

2.规划目标

以保护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挖掘整理淡竹林、芦荻、地域文脉等景观资源,塑造“竹溪芦滩、百草江南”的景观特色,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湿地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把西港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安吉生态旅游的又一块品牌。

3.功能分区

西港湿地公园布局上形成“一轴、五区”的结构形态,以西港为景观轴线串联起生态恢复保育区、生态展示区、科普活动区、管理服务区和民俗体验区等五个功能分区。

生态恢复保育区:位于西港湿地公园西北部山体向水系延伸的过渡地带,属于用地适宜性分析所确定的生态最敏感区范围,现状生态环境条件相对较好。该区定位为西港湿地公园的重点保护区,规划运用恢复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人工辅助下的湿地自然修复,完善其生态结构,恢复、保护稳定、高效、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使其成为西港湿地公园的“生态核”,同时又是西港大生态廊道的一处“生态驿站”。

生态展示区:位于湿地公园中部,包含被水系分割形成岛屿状的淡竹林和生态恢复保育区南部利用农田改造所形成的湿地植被展示片区两部分,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植被景观,并开展湿地体验和适度的游览活动。

科普活动区:位于湿地公园南侧,该区设有湿地展示中心和一条带状的“湿地之路”,游客可在湿地展示中心通过观看演示了解湿地的相关知识,并可在室外顺着“湿地之路”感受湿地景观的演替及其净化水体的功能。

管理服务区:位于湿地公园东南侧两条城市主干道交汇处,通过简洁的线条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和管理用房组织在一起形成入口空间,游客可以方便的到达。

民俗体验区:位于湿地公园东部,现状分布有几处自然村落,房屋与农田毗邻,颇具田园气息。规划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村落予以整合保留,并引导居民向旅游服务业转型,形成一处回归田园、体验乡风民俗的区域。

(三)景观营造中乡土景观元素的运用

1.自然乡土景观元素的运用

西港湿地公园规划过程中提炼出三种主要的自然乡土景观元素:淡竹林、石滩和芦荻。现状大面积的淡竹林本身就是一处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植被类型,必须要保留利用;西港河道两侧随处可见的河滩卵石也可成为湿地公园硬质景观营造中一种非常好的原材料;西港河两侧曾经很多,但现在已残存殆尽的一种紫色花絮的芦荻非常引人注目,资料记载中可以查到相关描述,当年西港两侧尽是“芦滩”,自然景色宜人。

对现状分析提炼出的这三种主要的自然乡土景观元素,规划设计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运用:一是营造典型景观节点,总体上形成两处具有地域特质的景点:

(1)青洲竹影:西港河流改道所形成的岛屿上淡竹林生长繁茂,无需过多修饰就是湿地公园中一处有特色的景观,规划巧妙设置螺旋形的栈道逐渐将游客引入竹林深处,去体验那份质朴与清幽,带给人强烈的自然气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2)石滩芦荻:在西港水系两侧利用滩卵石护岸,或急或缓、或开或合,岸边尽植当地的紫花芦荻,还原当年西港边的景观风貌,长长的木栈道可将游客引入荻花深处,去欣赏令人陶醉的自然风情。

二是以所提炼的相关自然乡土景观元素作为公园内构筑物的原材料,如规划设计中利用废弃在河床上的卵石作为挡土墙、驳岸和铺地的面层材料,带有地域性的同时也符合节约型园林的指导思想。

2.人工乡土景观元素的运用

西港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目前人工活动主要是以农业和小型加工业为主,规划中注重保留了适合改造利用的村落民居和农田等人工乡土景观元素,延续当地的农耕文化的同时又可形成几处带有当地乡土风情的景点:

(1)荷塘人家:保留整合村落中的建筑和旁边的荷塘,建筑改造引导回归白墙灰瓦的传统风貌,荷塘上增设栈道和景亭丰富景观,发展定位为艺术家写生基地,同时兼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形成一处片区服务中心。

(2)紫溪渡:西港溪北侧沿水系呈带状分布有一处自然村落,曾经是西港的一处渡口。规划将保留的建筑改造成服务建筑,风格回归传统,并结合游览线路的需要恢复渡口,通过渡船联系南北两岸,力图展现紫溪渡当年的繁荣景象 。

(3)栈道花田:规划适度保留了部分农田,展示农业景观;同时将现状地势较低的农田保留其肌理,引入水系,在原来的农田上种植湿地花卉,通过栈道引人探访,形成一处湿地花卉植物景观展示场地。

3.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元素的提炼运用

古代西港是安吉西部山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地方文献记载中有一些和西港相关的邮驿文化,规划提炼出这部分内容作为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元素,并运用在在景观节点营造中,为自然湿地增添地域人文气息,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西港主河道靠近科普活动区的岸边,结合水上游览和观景的需要设置一处码头,尝试还原当年邮邑码头的风情,景观陈设多与邮文化联系,为自然环境中增添些许人文气息。

三、结语

湿地公园建设中因休闲游览的需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景观营造的问题。安吉西港湿地公园规划景观营造中尝试提炼和运用乡土景观元素,营造带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旨在探讨解决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出现的问题。当前湿地公园建设热的趋势还在持续,还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还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5):5-8.

[2]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4):268-273.

[3]吴厚建,但新球. 2001-2008年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文献学分析[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4):40-43.

[4]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105-109.

[5]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作者:孙新旺,王浩

竹子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篇2:

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山东荣成青山公园为例

摘要:城市公园是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将节约型理念应用于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不仅是节约型园林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行业示范的重要载体和推广节约意识的公众教育途径。

关键词:节约 城市公园 规划 设计

城市公园是与人们日常休闲、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如今生活品质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都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兴建与发展。本文选择城市公园为载体,对于节约型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展开探讨,以期推动节约型园林在规划设计环节的研究和实践。

1 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通俗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1]。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公园是社会的窗口,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城市公园建设不仅为公园本身的规划和建造提出更高的理念和技术要求,并能通过这一载体,发挥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行业示范和公众教育功能,为提高行业及全社会的生态节约意识带来裨益。

2 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节约为重的原则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公园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最优化。

2.2 因地制宜,功能协调的原则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2.3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并在单位绿地内,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增加乔木种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4 充分保护和高效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原则

公园规划场地内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构筑物等应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是城市公园特色的基础源泉,要善于深入挖掘和体现,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2.5 坚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并采纳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山东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青山公园基地位于荣成市工商东街与青山路交汇处北部,占地约100公顷,现状为山地、农田、苗圃、果园和少量民居等,为市级综合性公园。基地东邻烈士陵园,南面、西面是居民区,北部连接新城区。

3.2 现状资源条件分析

3.2.1 自然资源

(1)现状山体与梯田地形

青山公园依山而建,南坡较缓,北坡较陡。独特的台地地形成场地特色,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山体地表起伏较大,局部存在零散的矿坑遗址、陡坡断崖,丰富多变的地形条件为营造景观多样的山地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现有交通

基地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良好,园内的道路建设并未成型。山南坡有一条3米~5米宽的不规则环路,可允许单辆小型工程车通行,但路况较差。北部只有一些土路,不可通车。全园目前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与北部青山路和青山小区相连。另一个直通陵园,与青山路相连,路况较好,可通车。

(3)现有建筑

青山公园南部环路内有部分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荣成园林管理处旧址和花圃,另一部分为当地民居,皆以石头房为主,建筑年限在二十年之内。

(4)植被状况

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分布也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黑松、刺槐为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水杉、法桐、苹果、侧柏等植物。基地南部山凹中,植被较为丰富。基地北部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速生杨,除此之外,麻栎和黑松也成片分布于梯田上。

(5)水系

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资源匮乏。山南坡没有大面积水体分布,只在中部山坳处和西南部紧临青山小区边缘处有两条汇水沟。雨季时形成明显的地表径流,平时无水。北坡有一片面积较大的水库,由山体汇水形成。

(6)土壤

基地土壤偏酸性,在沿海地区并不常见。土层较薄,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且土壤贫瘠。

3.2.2 人文资源

(1)将军文化

荣成为我国著名的“将军”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先后走出了140多位将军。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谷牧、宋健,“两弹一星”功勋人员郭永怀都出生在荣成。作为一个人口不足70万的县级市,在全国实属罕见,因此荣成市一直享有“将军县”的美誉。

(2)独特的民间活动与民间艺术

荣成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建制虽晚,但历史悠久。据河口、兰格古遗址考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当地民俗活动丰富,民间艺术繁荣,特色民俗活动包括秧歌、划旱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和民间舞蹈。

(3)乡土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

荣成当地存在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一为海草房,二为石头房。海草房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均有分布,而荣成地区最为集中。其建筑特点是以厚石砌墙,将当地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从而建造出海草房。石头房则是以当地厚实的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北方特色的青瓦筑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

3.3 节约型理念在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3.3.1 主题特色营造——资源整合,特色鲜明

青山公园的规划定位为:依托于山地地形骨架,结合现状自然及人文资源特点,打造一个以荣成将军文化展示为主,集台地山林风光、生态休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体的、自然、乡土、同时具有现代气息的市级综合性公园。其规划主题为:“石景叠翠青山意,荣成故里将军情”——尊重场地自然地形肌理,通过对原有山体进行生态恢复、充分挖掘将军文化,传承发扬将军精神、并将其融入城市文化之中,增强荣成人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3.3.2 总体分区规划——因地制宜,整体协调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乡土植被、原有建筑、当地材料、人文资源等构筑和谐、亲切、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注重经济、实用、节约,体现人与自然相适相宜、相互协调,成为荣成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形象窗口。

通过对现状资源的归纳和整合,青山公园景观规划结构为:一心,两带,五区。

①一心:将军文化体验区——集中体现公园的文化主题特色,即将军文化和将军精神,以建筑、植物、小品等手法进行展示。

②两带:

生态观光带——利用基地原有地形,合理的进行生态植物配植,采用大面积北方花境植物,营造流动多彩的植物花海景观。

康体休闲带——位于基地南部,南邻青山路,通过植物造景,设置康体步道及景观休憩设施,形成城市休闲观赏界面,为市民提供康体健身场所。

③五区:结合现状交通分析和规划功能需求,设置入口广场区,生态观赏区,密林休闲区,果林风光区和园务管理区。

3.3.3 环境地形利用——尊重自然,最小干扰

以保护和恢复基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设置和景观营造中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力求创造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宜人环境。

(1)地形

规划力求保留并突显山地特色,尊重并灵活运用原有山地地形,进行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

①依托现状存在的道路,并顺应等高线,进行交通规划,将对山体的破坏降到最低。

②在地形复杂且现状植被较为丰富的地方,顺应地形,设立架空栈道,一方面避免了对地形的大面积整改和对树木的过多砍伐,另一方面,高高低低的栈道,在林间和开阔地中不断交叉穿行,为游人提供丰富的步行和观景体验。

③充分发挥山地公园特色,在公园制高点设置瞭望塔可供登高望远;保留局部坡地梯田并进行景观处理,展现独特的乡土田园风光;利用局部断崖进行艺术改造形成景观亮点。

(2)水体

①基地南侧季节性水系的处理

基地南侧水源匮乏,只在雨季时期,于山谷底部形成不规则的地表径流,水量大小由降雨量决定。由于地形陡峭且植被匮乏,水流流速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设计首先整理山谷地形,形成明显的汇水通道,同时设计自然蜿蜒的岸线,并且与自然石块相结合,一方面丰富水体形态,另一方面为水体的流动增加阻碍,从而减缓流速,增加地表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其次,丰富水底的地表变化,从而形成河流底部横断面形状的变化,使河水深度发生改变,进而创造出多样的生物生息环境,提高了水体自净功能;再次,沿水岸种植耐水性不同的水生植物,丰富水岸空间。一方面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形成优美的谷底景观,与梯田上的花境植物共同创造花海效果。

②基地北侧水塘的处理

基地北侧有常年存在的较大水面,水量受季节影响发生变化。该水库东侧还存在四个大小不等的小水塘。规划将五个水塘连通,顺应地形落差形成跌水和流水景观,丰富水景层次,促进水体循环和净化,并有利于泄洪防灾。中心水体设计柔和自然的岸线,与各种水边和水上活动相结合,创造亲水的、同时安全性高的、功能丰富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栽植大量的植物,创造和维护水边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3.3.4 强化人文资源特色——尊重文脉,注重乡土

根据规划主题,设计以将军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寻求文脉的传承。公园规划力图将乡土精神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特色公园。

例如,将军文化体验区主要景点包括“忆苦思田”、“烂漫童年”、“峥嵘岁月”、“荣归故里”等。 “忆苦思田”景点设计,是在原有苗圃地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对地块重新划分,种植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保留乡土田园气息,并于其中设置景观凉棚、特色廊架以及农耕情景雕塑,建设成为当地中小学农耕实践的基地,使学生在实践的时候能够忆苦思甜,感同身受荣成将军的吃苦精神,为传承将军文化提供场所;“峥嵘岁月”的景点设计,将当地民居改建为剪纸艺术馆,在剪纸的内容上表现荣成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荣成的民俗风情;“荣归故里”景点设置亲切宜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一方面以景墙壁刻的形式讲述荣成将士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展示卸甲归田的老将军们的晚年生活,并为老年人设计丰富的活动项目,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举办老年书画评比展览、盆景艺术展览等活动,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动参与性。

再如,在入口广场内,设计抽象意味的秧歌雕塑,反映浓浓的乡土韵味。除此以外,公园内部的餐饮服务点,也可将荣成当地美食以及饮食风俗作为亮点服务进行推广,传承当地的饮食文化。

3.3.5 建筑及小品景点设计——利用现状,功能置换

公园规划的核心景观区是位于基地中部的将军文化体验区,地形相对平坦,是原有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包括园林局办公用房和苗圃等。规划以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及建筑为主,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调整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成当地民居院落风格,在一个个建筑院落中集中展示并讲述有关将军的成长故事,使市民在鲜活的家乡生活氛围中感受将军文化,提升场地的精神内涵,成为全园的精神核心。

此外,由于曾经的开矿历史,基地东部现存大小不等的矿坑和断崖,地形较为复杂。设计保留其中几个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矿坑,通过巧妙的生态修复和艺术化处理,获得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和利用方式。较大的矿坑在做好必要的排水和安全性处理之后,设计游人可进入的方式,形成别有风味的地下游憩活动空间。较小的矿坑则架设栈道,通过高低不同的栈道进入矿坑内部,让游人获得丰富的游览体验。

3.3.6 设施材料选择——绿色环保,减少消耗

公园设计中注重利用乡土材料和乡土技艺,创造易于维护且耐久性高的景观。设计中将荣成乡土建筑形式与乡土建筑材料(海草和石头)提炼出来,运用在景观小品和景观建筑的营建上。例如,休憩凉亭以海草做顶,将乡土石材运用到茶室、滨水建筑等的外立面,形成具有乡土风味且与环境融合的建筑。乡土的石材还用来构筑景观小品,体现乡土将军文化,例如石壁上刻字等。石材因为高硬度耐风化,因此能长久的维持其机能性。而海草本身虽然容易腐化,但用海草搭建的屋顶易于更换,而且取材容易,只要保持低水平的维护管理就可以形成耐久性高的景观。

基地北部通过对台地地形进行整理,种植地被与低矮灌木强化地形肌理。利用风能设计一组风车阵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利用风车发电的原理进行能源的利用试验,建立小型的生态示范园地,兼顾景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3.7 植物景观设计——适地适树,乡土为主

乡土植物及群落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条件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不仅适应性强,植物群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地方特色明显,而且便于后期养护管理,绿地的生命延续周期长,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而有效节约和降低了绿化成本。

①以乡土树种为主,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基地土壤偏酸性,土质瘠薄,地形复杂。因此公园首先选用基地本身就存在的植物,例如,银杏、水杉、黑松、刺槐等。除此以外,根据基地自然条件选择其他适宜生长的乡土植物,丰富植物种类,包括女贞、赤松、竹子、杜鹃、野蔷薇等。植物种类确定之后,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将生态恢复作用放到首位,力求营造和谐宜人的绿色环境。

②种植能带来丰富季相变化的落叶树、色叶植物以及北方花境植物

公园运用大面积的花境植物作为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在选择花境植物的时候,除了耐干旱、生命力旺盛等参考特性之外,在植物的搭配上充分考虑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选用蓝羊茅、细叶芒、蒲苇、血草等观赏草。除了观赏草的种植之外,在公园其他地方,注重四季植物的合理搭配。例如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时期的开花植物的搭配等,由此创造四季变化的风景。

③挖掘果树花木的景观潜力,开展参与性活动

设计结合基地南侧现有的苹果林、刺槐和水杉,设计果林风光区。按照原有农田肌理进行场地划分和交通组织,增加当地果树品种(如桃树),扩大种植面积,并设廊架,大面积种植葡萄等爬藤植物,同时结合地形设置休闲娱乐场所,使得生产、观光、观果、品果等活动有机结合。

④大量种植北方花境植物,强化山凹梯田地形

基地南坡的中部地形变化复杂,形成不规则的带状凹陷山谷,梯田状地形层层跌落,给人苍茫、壮阔的视觉感受。设计保留并整理现状地形肌理,形成流畅的自然曲线形等高线,种植大面积的北方花境植物,注重色彩搭配和构图,形成层层跌落的、流动多彩的花海景观,展示一幅原生态景观与人类精巧技艺相结合的美丽画面。

4 结语

青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力求通过对现状自然、人文资源的归纳和整合,本着生态优先、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在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在当前节约型园林的行业实践中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纯清. 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要求全国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J].园林科技,2006(04):103.

作者:赵 岩 张友丽

竹子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篇3:

旗舰种大熊猫国家公园选址研究

摘要:该研究对旗舰种大熊猫采用可量化的方法分析大熊猫种群分布和适宜的潜在栖息地。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以确定国家公园选址范围,增加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我国建设以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的国家公园保护地体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旗舰种,栖息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大熊猫

受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大量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栖息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破碎化。而现有的保护地类型多样,管理体系交叉复杂,难以真正发挥保护作用,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建设性破坏”的行为屡见不鲜。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目前,国家共批准9省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整合重要保护区域、建立国家公园规划、重构自然保护体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早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中国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国家公园把大面积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区域保护起来,以保护大尺度的生态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在确保区域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生态过程的严格保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和游憩活动。国家公园内的珍稀濒危物种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和保护工作的关键突破。关乎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态功能的健全性.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和维护,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因此,在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选址与范围划定,系统地保护濒危物种种群、维护其栖息地完整不被破坏。

1旗舰种认知

在保护生物学的研究中.某些典型物种因为具有和其他类群相似的生态特性和生境需求而被选用来替代其他物种,其中包括旗舰种(flagship spe-cies)、伞护种(umbrella species)、指示种(indica-tor species)和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等。

关于旗舰种并没有严格定义.大多数理论将其概括为分布于某些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的大型脊椎动物,在人群中流行度高并且富有魅力,可用于倡导保护运动。与关键种、伞护种不同的是,旗舰种的主要作用不在于生态学意义。而在于其社会影响。发达国家的公认旗舰种包括老虎、海豚、犀牛、大象和大猩猩等。而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被选作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標识,为世人所熟知。

国外学者对旗舰种的研究较为充分。以Springer数据库为例.输入关键词“flagship species”共3057条检索结果,其中大量文献来自被SCI、EI收录的期刊(影响因子较高的包括Conservation Letters、Biological Conservation、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Conservation Biology等),这些文献详细论述了旗舰种的选择标准、保护管理方式、主要功能作用及有效性评估,并分析了在运用旗舰种过程中的缺陷和误区。

国内对旗舰种的研究内容较少,向左甫等分析了川金丝猴作为旗舰物种的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毛睿对旗舰种和伞护种的定义和功能进行了界定和区分。孙刚、葛宝明等通过界定关键种的内涵,对优势种、旗舰种的定义和作用做出了区分。尚未有文献从旗舰种的重要性出发.研究其对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健康发展的特殊意义,以及通过保护旗舰种为国家公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思路。

2旗舰种对国家公园的作用

2.1社会层面

旗舰种的特殊意义在于其超越了传统的生态学价值,可以作为生态保护活动的象征和焦点来刺激人们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国家公园利用旗舰种的代表性和知名度实现宣传推广,使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和保护性的内在属性为大众所熟知,从而激发更多组织、机构及个人产生保护的愿望和热情。同时也促使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居民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区域生态保护活动的凝聚力。

2.2经济层面

旗舰种作为保护地的代言人、保护组织的发声者,有助于减少筹集资金时所面临的压力和阻力,获得包括政府专项保护基金以及社会各界捐助在内的多渠道资金保障。旗舰种引导下的、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生态旅游活动.可以增加国家公园周边社区经济收入,调动社区居民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国家公园门票也可作为生态补偿的途径之一,用于对旗舰种及栖息地的保护。

2.3生态层面

如果旗舰种的生境需求面积足够大,那么主要针对旗舰种进行的保护措施也可以涵盖对栖息地其他物种的有效保护。着重调查研究旗舰种等替代性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栖息地需求,可以降低工作的复杂性.迅速高效地辨别国家公园核心生态系统的主要覆盖区域,提高国家公园选址确立的可行性。

3国家公园选址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为例

鉴于旗舰种对国家公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旗舰种的确认、研究及保护,是国家公园核心价值保护工作的基础。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孑遗物种.是旗舰种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现存大熊猫数量十分稀少,主要栖息地位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等山区。

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为例,通过3s技术对大熊猫在秦岭地区的种群和群落分布进行分析,采用德尔菲法(Delphi)集成专家意见,建立指标体系评价大熊猫潜在栖息地的适宜性,叠加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选址。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依据。以期达到维护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和功能健全的核心目标。

3.1资源现状

大熊猫国家公园拟建地位于秦岭中西段.是秦岭地区的核心区域,涉及陕西省太白县、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周至县、佛坪县、宁陕县、户县和镇安县共10个县。

根据陕西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的陕西省第4次大熊猫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陕西省秦岭地区野外不含1岁以下幼体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为345只,其种群密度为0.10只/k㎡(指栖息地内大熊猫个体分布密度,下同),其中规划区域约343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18.5%。

3.2数据来源

陕西省第4次大熊猫调查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图(1:600000),植被分布现状图(1:600000),现状高程图(1:600000),以及中外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pringer、Wiley、Science.Direct等)。

3.3研究方法

3.3.1识别旗舰种种群活动分布

在陕西省大熊猫主分布区内(不含宁强县),大熊猫种群密度最高的前3个县是洋县、佛坪县和太白县,共258只,平均密度约0.13只/k㎡。大熊猫种群密度较高的自然保护区有佛坪自然保护区(共63只,0.22只/k㎡)、黄柏源自然保护区(共43只,0.20只/k㎡)和长青自然保护区(共53只,0.18只/k㎡)。

根据陕西省第4次大熊猫调查报告及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相应技术文件显示的种群分布数据,通过GIS软件对其坐标进行定位,生成大熊猫种群分布的点状图层.处理后输出拟建地大熊猫个体活动分布图(图1)。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出大熊猫种群活动分布密度的差异性。样点所在区域即为严格保护区域。

3.3.2确立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从大熊猫濒危的主要原因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在充分了解国家公园拟建区域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范围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大量复杂的影响因子中提取8个易获取、可操作、具有代表性的大熊猫未来可栖息用地的评价指标。

根据对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影响程度和类型,将指标层分为生态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主要包括海拔(根據种群分布点可知海拔1000~2500m的区域分布最为密集)、坡度(平缓的坡度利于大熊猫活动、觅食)、坡向(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气候更加温暖湿润)、水文条件(距离水源较近处生存条件较好)。生物因子分为植被类型(亚高山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最佳,农田或灌丛、草甸中几乎没有分布)和食物来源(大熊猫主食竹种类偏好存在差异,其中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主要来源)。干扰因子分为人为活动干扰(包括采伐、开矿、放牧、修路及捕猎等)和自然灾害干扰(包括地震、滑坡、火灾和竹子开花等)。

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层因子属性进行赋值.由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与专家根据指标层要素对大熊猫生存繁衍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发现满足一致性。最终构建大熊猫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层次指标体系(表1)。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系数.利用GIS进行叠加运算,得出大熊猫潜在栖息地适宜性等级图。将大熊猫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视化。判定未来发展中核心生物种质资源的严格保护和生态保育分区,提出合理可行的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力求减弱和排除其中不利于物种生存繁衍的干扰因子。维系和加强促进种群健康发展的有利因子。

3.4研究结果

根据种群分布点状图层与潜在栖息地叠加后的图像。发现国家公园拟建区域内有大熊猫分布记录的自然保护区涉及14个,包括太白山、观音山、黄柏塬、佛坪、长青、周至、周至老县城、桑园、天华山、平河梁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牛尾河、摩天岭、皇冠山、鹰嘴石等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及潜在栖息地主要可划分成太白河栖息地、牛尾河一桑园坝栖息地、兴隆岭栖息地、天华山一锦鸡梁栖息地、平河梁栖息地5处。

在此基础上.应尽可能通过国家公园的划定与生态廊道的串接将相互隔离的栖息地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促进生态系统间基因交流和信息传递。初步拟定结构和功能优化、基本涵盖重要生态系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的选址方案(图2),为形成最终的选址方案结果提供参考依据。

4讨论

该方法为国家公园选址范围的确立提供了科学支持,也可以应用于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例如为保护朱鹮、川金丝猴、羚牛、林麝等共生珍稀濒危物种而建立相应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客观、可量化的方法确保核心生物种质资源位于严格保护区域之内。并为整个生态系统预留足量的未来发展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使用旗舰种可以大幅减少物种调查时间和成本。但并不能以此代表区域全部的生物多样性。应尽可能对区域全部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价值进行调查研究后。有效甄别和遴选其他替代性的物种,实施科学监测和分析,才能更加精确、谨慎地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程度和健康状况。该工作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也需要长期专注的投入,可作为笔者下一阶段工作任务的重点。

作者:薛冰洁 张玉钧 安童童 王志臣 蒋亚芳

上一篇:乡村工作安排下一篇:人寿保险诈骗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