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实训教材、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工学结合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围绕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本文提出增加教学内容、强化实训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学院财务部门作为教师和学生实训场所等若干举措。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论文 篇1:

简析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来越严格。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学校就要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模式运用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足的实践经验,在就业过程中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关键词: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

随着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会计电算化为了适应改革与课程发展的需要,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

一、工学结合模式与会计电算化的内涵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实用性人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国际未来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是我国职业教学发展的特色。在职业学校中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学生的就业需求当作教学的导向,帮助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完成学业。这一模式将成为中国的特色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以工学结合模式作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础,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的内涵

会计电算化也被称为计算机会计。就是在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来构建一系列的会计软件,通过应用会计软件支配各个计算机设备来完成通过人工较难完成的任务。可以有效的降低会计核算过程中人为原因造成的误差,从本质来看,会计电算化就是通过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其会计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人工会计统计系统发展为电算化的会计系统。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会计发展,还对相关的技术和科技提出具体的要求,使该技术能够不断的完善。

(三)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引企入校开发仿真业务实训综合项目,创造实践条件,积极实施点线面相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校内校外相结合、单项综合相结合,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图1所示。

1.点:是指开展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行顶岗实习活动。在整个顶岗实习活动中专业教师全程跟踪落实,管理监督到位。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从实践中检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会计工作者的过渡。

2.线:是指学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要以实验、实训、实践为主线。 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特殊性,除开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外,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教学资源开辟学生实训场所,提升动手能力。

3.面:是指全体学生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活动。首先,着力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学生从大一开始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奏响工学结合的前奏曲。其次,推行阶段实习,完善理论教学,在已获上岗证的学生中开展“顶岗实习一个月”活动,让大量的民营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成为学生流动实训站。最后,着力完成毕业实践,毕业生在企业半年顶岗实习,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过渡。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中一门比较关键的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还包括了会计学、企业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的知识,还把对会计职业的台账统计报表填制等方面的技能要求囊括在其中,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是来自高校的毕业生,实际的实践经验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讲授的知识只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而且这些教师对于专业性的师范知识了解较少,向学生讲解专业性的知识时由于缺乏合理的方式,学生就不能准确的掌握知识。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只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工学结合只能流于表面形式,不具实践意义。

其次,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经营模式的认识比较匮乏。因为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纯理论的学习环境中,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了解,也就不能把企业的实际情况同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只能根据老师和教材内容提供的数据资料和要求,生搬硬套。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一个没有思想和实际执行力的“记账先生”,这与会计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相反的。学校培养会计类的学生是为了使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对企业的经营生产中的经济行为进行控制与管理。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尽量营造一个与实际企业经营运行相似的环境。通过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来有效的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很多企业对于学校借用实际会计信息比较排斥,对学校行为进行限制。因为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机密,在企业中即使是企业员工也有很大一部分不能直接接触到企业的会计信息。虽然学校和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企业也只是提供顶岗实习的工作环境以及调研、参观的学习环境,并不能获得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真实数据,所以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实践就依赖于教师提供的真实性较低的数据材料,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三、情境教学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优势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为了能够不断的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将情境教学法引入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尽量把真实的工作环境作为教学环境,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实际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不再是只能依赖于课本,更多的是给学生讲授在实践中遇到高问题或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一般的情境教学法中,教师通过一定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学习工具,同时根据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就可以在真实性较高的环境中进行过尝试与探究,这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在情境教学法中,通过教师明确任务并进行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他们探讨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与能力。显而易见,基于真实的环境,运用情景教学法,把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作为教学内容,把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当做教学的目标,这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实用型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教学过程

1.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为了能够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运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该教学法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早前国务院也对职业院校教师做出了“双师型”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师要能放下面子到企业或是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积极的在实践中检验理的实践操作,这样在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时就更有说服力。

其次,学校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应将会计类教师设计为会计工作室。这样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就会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做会计从业人员,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再次,学校要加强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习效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让学生参与到顶岗实习工作中,不断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学校可以增建实训基地,或是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学习中。

最后,还要建立起与实际相关的评价方案,不再沿用以前的叫教学价标准。应该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教师对课堂的组织与领导能力。

2.实现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方案

在进行会计电算计化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阅读与理解,了解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际发挥的做用户,并且可将合作企业的真实的会计信息运用其中。同时可以把工学交替模式应用到情景教学法中,就是使学生既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又到企业中参加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不断丰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可以把班级建立在企业,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不仅仅是学生的角色,还是企业的员工,学校的老师还兼具检验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学生能够更加具体的体会到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就能及时的检查自己的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并且对自己的会计行为做出规范,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的更正。而且把班级建立在企业中,还可以帮助一部分家庭条件差的同学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集中讲解,对一些个人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讲解,避免同类问题再犯。

四、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电算化教学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恰当的改革与创新。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就要鼓励教师积极的进行探索与创新,能够寻找出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赵海鹰.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5)

[2]王艳荣.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9)

[3]梁华.高职会计电算化工学结合实验实训室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0)

[4]丁永琦.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群“五重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5] 王世海,任务驱动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6]陈颖,刘华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

(刘伟: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作者:刘伟

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论文 篇2:

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 要] 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实训教材、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工学结合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围绕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本文提出增加教学内容、强化实训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学院财务部门作为教师和学生实训场所等若干举措。

[关键词] 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10 . 043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就业岗位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按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该课程应当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宗旨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应当突出体现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将会计核算与管理岗位的工作流程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与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不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要求的具体表现

1. 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会计职业岗位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建账、初始化、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个别学校将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除了前面部分外,再增加固定资产系统、存货系统和工资系统等,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基本核算流程的学习,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基本能够从事凭证输入、账簿查询和报表的输出等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现有财务人员基本上都能完成上述工作,对于报表数据出错原因查找、数据备份、系统维护、年度账的结转、各类异常情况的处理、自动转帐凭证的设置以及如何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初始化设置等工作则比较陌生,这些内容,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中叙述比较简单,很多教师对上述内容一带而过,这就出现了如下现象:我们学生会做的,单位财务人员也能够做;单位财务人员不能做的,我们学生也不会做,因此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我们的学生并不能帮助企业解决企业希望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广大用人单位感叹招工难的重要原因。

2. 实训教材不能提升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工学结合模式要求不符

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单位由于管理模式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企业文化不同,使得对财务工作的具体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财务人员需要根据各个单位的管理要求进行科目设置、部门设置和其他初始化工作,这种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决定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探索精神,能够因地制宜、活学活用。但是由于普通高校扩招,造成了高职生源层次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下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比较低,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比较重,因此高职学生的特点与未来岗位工作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但是现在的电算化实训教材,普遍提供了部门、客户和供应商、会计科目等的代码资料,甚至已经提供了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学生只需按提供的材料全部录入相应的财务软件就可以完成实训任务。这种实训教材,是训练学生的输入速度,而不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惰性,而不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学生完全变成了一架“输入机器”。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会计电算化动手能力就是指财务软件各项功能的熟练使用程度,却忽略了另一种能力,即运用财务软件解决各类手工会计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管理问题,如账龄管理、项目管理、自动转账凭证的生成等。笔者认为,实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财务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而是为了提升学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实训教材并不具备这种功能。同时目前的实训教材主要解决会计核算流程的实训,缺乏部门核算、往来管理、项目核算等要求,也影响了实训效果;另外在目前的实训过程中,学生一人身兼所有工作岗位职能和权限,一人完成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输入、审核、记账、结账和报表输出,会计与出纳一身兼,因此这种实训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财务工作流程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的要求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树立不相容职务分离的理念。

3. 教师自身的阅历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不符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习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的环境;学习的内容就是实际工作的内容;学习的流程就是实际工作的流程。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实施都依赖于一个基本前提:教学主体——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介绍工作经验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基本上没有从事过会计工作尤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阅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知道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瓶颈在哪里、内控的薄弱环节有哪些,他们只能根据书本上的内容而不能结合实际财务工作来安排和组织教学,因此学习的内容必然与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虽然有些学校也组织会计电算化教师下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但是会计工作与其他工作不一样,教师下企业锻炼过程中,企业基于保密的需要,并没有让我们的教师真正参与到他们的会计工作中,从而导致下企业的效果并不明显。

4. 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尚未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将工作过程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但是不同单位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人员配备都不相同,因此不同单位完成同样工作内容所采取的方法并不相同,那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呢?笔者认为,我们不仅仅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财务软件,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应用财务软件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就应该大量采用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不仅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但是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还较为传统,通常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先由教师根据教学课件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而后进行操作演示,再由学生模仿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只告诉学生如何做,而很少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等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符合工学结合模式中边学边做的特点,但学生在学习完整套软件后,只是学会了软件中各模块的操作步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很好地得到提高。

5. 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训练。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一定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来支撑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主要的实训设备是计算机,实训场地主要包括校内的机房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但目前校内的实训机房只是单一的计算机房,校外的实训基地虽然挂牌较多,但由于会计岗位本身的特点,绝大部分单位并没有将真正的会计业务交由我们学生去做,会计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无所事事”现象非常普遍,从而使得毕业前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应变能力的提升。校外实训基地有名无实,实习锻炼的功能并没有有效发挥。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 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够解决企业会计电算化各类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更要学会解决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目前,高校扩招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使得就业越来越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唯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做到“别人不会我会,人人都会我更熟练”,才能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就业稳固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记账、算账、报账,更要注重管理功能的应用,如项目账、预算控制系统等;根据目前企业的发展趋势,不仅要让为学生学会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还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存货系统、固定资产系统、销售系统、往来管理等模块;不仅要学会月份财务处理,更应掌握年度财务处理以及系统数据备份等实际工作中比较实用的内容。

2. 强化实训教材的实训功能

实训教材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实训教材内容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要满足职业课程实训的基本要求,要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通过完成接近真实的工作任务,接受真实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在实习或参加工作时,能快速地融入企业的不同岗位,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实训教材的实训功能:①实训教材不提供任何初始化的方案,如会计科目编码级次、明细科目的设置、凭证类型的设置、部门编码、往来单位编码等全部由学生自行定义,教师可以集中进行讲评,使得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彻底消除现有实训教材中普遍存在的“输入机器”现象;②实训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将管理上对财务工作的要求体现在实训教材中,真正实现实训过程的“工作化”,同时还应将部门核算、现金流量核算、往来管理、项目管理等内容体现在实训教材中;③实训环节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提高,因此实训教材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还应该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等内容,使得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3.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的素质,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在现实社会中,会计工作非常强调工作经验,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进入企业财务各个岗位角色,迅速成为单位骨干,唯一的办法就是缩短学生积累财务工作经验的过程,这个重任只能由我们教师来承担。因此社会环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单位的要求。为此各个学校应采取一切措施,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积极撰写专业论文和教改论文,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经常下企业锻炼,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目前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将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晋升职称的一个必要条件,这就从制度上解决了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问题。为了解决会计教师下企业锻炼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企业保密”问题,真正让教师接触实际财务工作,笔者认为,可以让学校财务处提供教师的锻炼岗位,一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学校财务部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具体财务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达到双赢的目的。

4. 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抛弃原有的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讨论教学法和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根据就业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素质要求,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围绕这些学习任务组织课堂教学。以我院为例,根据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特点,我们探索了“岗位—任务—学习包”教学模式,采用学习包的形式组织教学资源。我们首先根据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应掌握的工作技能,围绕这些技能确定教学资源。每个学习包对应一个工作岗位,学习包里包括了工作任务书、学习指导书、与任务相关的教材和课件、参考资料、作业习题等。

5.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升实训效果

由于专业的特点,各个实习单位不愿意将真实的经济业务交给我们学生处理,仅仅允许学生翻看以前月份或年度的凭证、账簿,因此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我们认为可以和学校财务处联系,将校内一部分经济业务如与学生有关的经济业务全部放在晚上报销,由财务处派人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报销,并按规定给予财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财务处人手少、工作比较忙的困难,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失真现象,这样能够明显提升实训效果,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实现与实际财务工作的无缝对接,各个学校可以创建会计模拟实习中心,按照学院财务处和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环境进行布置,进入模拟实习中心,就好比进入了财务处报销大厅,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兴趣更高,实训效果更好。

作者:赵海鹰

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论文 篇3: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工学结合模式思考

摘 要: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是摆在广大高职会计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面前急迫的任务。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思想融入课程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紧扣市场和岗位的需要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从实质上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精于会计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双师”教学团队,全社会协同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探索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近年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越来越严重地呈现出一种奇怪现象: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苦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纷纷改行;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会计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的迫切需要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提出了严竣的挑战。会计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如何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潮流,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顺应会计人才市场的新要求,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的一个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在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的全面引领下,在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教改风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项目引领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双师”专业教师团队、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等等都是这种大背景下的教改成果。

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实践相对于教育理念的滞后性,由于大多数非示范、非骨干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彻底性,由于会计类专业建设自身的特殊性等等多种因素,使得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供应相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需求方面仍存在数量众多而质量不佳的严重脱节现象。就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而言,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特别是数量众多的民办高职院校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还不太清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思想没有融入其中;课程目标定位没有完全紧扣市场和岗位的需要,针对性有待提高;教学模式改革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形式变化大于实质变革,创新性不足;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精通会计实践的“双师”素质不高,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校内外实训条件落后,尤其是顶岗实习基地严重不足,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培养。

三、几点思考

笔者根据从事会计电算化多年教学实践,结合我国前期丰硕的高职教改新成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基于工学结合思路进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教高【2006】16号文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基于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坚持“工学结合”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以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计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本专业就业市场和财务软件市场变化,以行业、企业一线专家为依托,根据职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按照岗位任职要求制定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会计电算化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及单元教学任务,并基于岗位工作流程序化教学载体。同时通过行动过程分析,实施“企业参观+校内教学+顶岗实习”多阶段教学模式。

2.工学结合课程设计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流程,分为系统构建、根据手工数据建账、日常业务处理和期末业务处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也应基于这种流程,可以将本课程设计为系统构建和软件应用两大学习领域,按照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四大教学项目,并实施模块化教学。

(2)根据会计电算化岗位任职要求,确定课程标准。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会计电算化对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确定课程标准。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将每一学习领域设计为不同的教学项目,分析每一项目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多项教学情境,以教学情境作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4)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选择、序化教学载体。针对很多传统的教材已不适用于现代高职教学需要的现状,精心选择国家示范高职编写的项目化教材。并依托行业、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教材。

(5)突出能力培养为本位,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为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落后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先进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启发互动、角色体验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思维创新。

(6)提高教学效率,开发网络化立体教学资源。网络课堂的开设是现代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应顺应这一要求,借助校园网站这一平台,开发包括大纲、教案、课件、题库、实训指导等内容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7)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乐于实践。基于行动导向分析,会计电算化课程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区分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环节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纳入考核范围,并突出职业方法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情感态度的形成。

(二)基于工学结合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广泛调研,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本课程目标定位仍存在以下两种误区,一种是过于注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另一种是过于注重某一种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在商品化财务软件占主流且日益升级更新的今天,前者忽略了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基层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后者则忽略了高职人才的高等性及知识能力的职业迁移性。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应以一种财务软件为操作平台,以理论知识够用、实用为度,向学生讲解会计电算化工作必备的知识、原理以及思想,目标定位为进行分层:第一层次,熟练掌握某财务软件的操作;第二层次,熟悉会计电算化工作原理,具备快速适应其它财务软件的迁移能力;第三层次,在中小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或维护中,能提出自己合理化建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

(三)基于工学结合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

(1)贯彻工学结合的思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需要实现“無缝”对接。会计电算化课程基于行动过程分析,实施“企业参观+校内教学+顶岗实习”多阶段教学模式。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前,由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前往校外实习单位,进行为期1周的参观实习,进行熟悉会计电算化岗位流程及任职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并要求写出心得体会。

校内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采取“4+3+1”三段式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每周安排4节理论,在多媒体教室,利用教学课件和真实财务软件,进行情境教学,教师以完成某一设定任务为先导,向学生讲解必备的电算化基本知识和软件操作流程;每周安排3节实训课,在多媒体机房,以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为驱动,在教师进行总体演示操作后,学生上机练习,融教学做一体;该课程学期末,安排1周时间在校内实训室进行集中实训,以一个企业完整的业务资料为实训项目,教师个别辅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仿真实训,实现从单一技能向综合能力转化的过程。

第五或六学期,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单位或相关单位进行会计电算化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电算化岗位提升职业能力。

(2)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施“双证书”教学。首先,从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财务软件应用能手证书”考试要求,将考试大纲与课程大纲相结合,课程日常教学与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课程教学资源与考证信息资源相结合,以学促考,以考带学。其次,创新课程考核办法,将课程考核与获取证书相结合,有效提高了证书的通过率,真正实施“双证书”教学。我院规定,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考试和用友财务软件应用能手证书的同学,可申请免考会计电算化课程,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考证积极性,提高了考证的通过率,为顺利就业争取了竞争筹码。

(3)大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热情和竞争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切实提高岗位操作技能,可每年举办专业知识与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涉及会计基础知识、珠算、凭证填写、报表编制、电算化操作等多个方面。此项活动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借助校外实训单位,依托《会计电算化》课程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每年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技能大赛活动,一方面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参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课程建设交流,同时以此增进校企合作。

2.教学方法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按实践中的工作岗位建设模块化课程结构,安排理论和实践相互匹配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探索使用突出学生为主体,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工学结合式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设置情景,层层设疑,通过对已掌握内容的复习、回顾,启发引导出新的知识和问题,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课堂教学;比如问题陷阱式教学:在任务中设置陷阱,让学生按常规操作,遇到陷阱,无法完成任务,由此分析问题,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本门课程;比如角色互动式教学:通过老师讲,学生参与,同时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通过情景活动达到一种高效思维状态,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该方法可以适用于课堂和实训教学;比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提出或分配任务,说明主要思路,具体操作由学生自行探索,按完成情况打分考核,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方法贯穿于本门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

(四)形成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保障团队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取决于它是否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近年各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普遍招生较火,一方面专业教师总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既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又精通会计教学的“双师”素质教师更为稀缺,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就算是以前有过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职称评审条件的学术化引导,由于学校对于教师回炉实践保障条件的不重视,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的繁重及考核要求等诸多原因,会计教师在观念上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会计实践教学方法。

基于此,为了切实保证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应立足现状,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并重的原则。对内挖潜,应创造条件并要求现有教师:了解所任课专业与社会、行业、企业的相互依联,熟悉几个企业、交几个企业界的朋友、利用假期积累企业实践经历;积极参加工学结合课程、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带着课题到企业第一线实践,及时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再将企业实际问题带回学校研究,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外部引进,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但这样的教师往往很难真正的到学校进行完整的授课,更适合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学校应在报酬和时间上给予最大限度的配合。

(五)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训教学条件

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重要保障条件,而实训资料则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在切实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动手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鉴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直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瓶颈”问题。很多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的软、硬件滞后于实际中的应用,没有来自于一线实践的完整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比较突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首先,政府或会计协会应作为企业和学校的联结纽带,促成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其次,學校应该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到关系学校生存发展大计的高度,加大投入,出面洽谈;再次,大力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而不是常规的机房建设,营造职业氛围,明确职能岗位和操作流程,增加学生的会计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外实习基地的不足。此外,借助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界朋友,及时获取一线的业务资料,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束语

高职课程改革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师资及实训保障条件等若干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我们应该本着系统原则,分析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内涵要求,用系统科学方法解析课程建设与各要素之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教通讯,2008(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3.马必学.推进学制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第16号文件).

5.刘会卿.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6(3)

6.白燕等.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探析[j].会计之友,2006(18)

7.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 (4)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3)

(责编:贾伟)

作者:曾玲芳

上一篇:护士年终个人总结三篇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师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