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讲话”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精选8篇)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组织工作战线的同志要带头深入学习,在工作中切实贯彻。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立足当前工作和自身建设学习贯彻好“七一”讲话,应该要做到“四个结合”。
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加强组工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在选人用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组工干部只有全面学习、全面了解,才能深刻理解其讲话精髓,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要将《人民日报》等三级党报的社论文章及其它与“讲话”精神有关的内容列为学习重点,通过专家讲座、集中学习、专题讨论、撰写心得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从而真正将组工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在抓好组织系统内部学习宣传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组织部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职责,将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对“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作为近期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排专门时间学习研讨、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开展专题情况督导等形式,迅速在各级党组织中掀起学习宣传“讲话”精神的热潮,进而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
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相结合。今年是换届之年,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直接影响组织工作满意度。组工干部要不断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要求作为学习贯彻好“七一”讲话精神的着力点之一,坚持和发扬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组工精神,把选好人、用好人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事业追求,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努力把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人才凝聚到党的事业中来,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
1 认真组织, 原原本本地学习十八大精神, 突出学习效果
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 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煤矿企业来讲, 认真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 把十八大精神实质真正融入渗透到各区队、各班组以及每名职工的脑中、心中, 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 更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所以, 煤矿企业要围绕这一目标, 花更多的时间, 下更大的功夫持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 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把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 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学习中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保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其次, 也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周密安排部署, 突出学好十八大报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和修改后的新党章, 要做到原原本本的学、由少到多的学、深入浅出的学, 过程中要把十八大精神吃透弄懂, 注重方式方法、抓好重点,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断章取义的敷衍了事、应付学习, 保证学习效果。
2 深刻领会, 把握精神实质, 科学融入实践
贯彻学习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把十八大精神渗透到各项工作中, 起到指导和指引的作用。所以, 各级领导干部、党员职工都要潜下心来、开动脑筋, 认真研读、反复思考, 真正做到学深学透、弄懂弄通;要全面理解、积极引导、学以致用。众所周知, 煤矿属高危行业, 脏、险、苦、累、差是煤炭行业的重要特征, 尤其是对于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地热、冲击地压“七大”矿井自然灾害俱全的平煤股份十三矿来说, 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发展、和谐稳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如果想要顺利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目标, 就必须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狠抓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高产高效上来, 着力激发各类生产主体发展新活力,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员工素质、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3 全面动员, 扎实搞好宣传教育, 做到入脑入心
十八大会议内容涵盖了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和十年来的基本工作,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 立意高远, 内涵丰富, 重点突出, 思想深刻。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 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 是一种持续, 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要力求广泛多样、生动灵活、深入持久。煤矿企业的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利用不同形式、不同载体、不同方法和不同途径向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宣传教育, 动员学习, 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建设好干部队伍, 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专卖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 指明了道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 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落实和总结三个阶段性的工作, 进一步完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 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
4 狠抓落实, 扎实干好本职工作, 服务于安全生产大局
如今, 十八大的精神有了、指导思想也有了, 各项工作目标、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都逐步健全, 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剩下的只有如何抓好工作落实的问题。平煤股份十三矿长期坚“布置工作+不落实=零”的理念抓工作落实。为了保证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到位, 促进安全生产, 十三矿把2013年定为“落实年”, 要求全矿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认真按照本矿提出的“三实三讲” (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讲大局、讲奉献、讲协调) 、“四个明确” (明确目标标准、明确责任主体、明确考核时间、明确考核部门) 和“六有工作法” (工作有计划、目标有标准、实施有措施、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整改信息有反馈) 的要求, 努力在做人做事方面、转变作风方面、规范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同时要求全矿干部职工都要原原本本的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 认真落实平煤神马集团提出的“三不四可”思想和“三基三抓一追究”安全管理模式。真正把十八大精神与各个岗位的工作有效结合, 杜绝出现“两张皮”现象, 做“无用功”工作, 努力把十八大精神的实质融入到本职工作中, 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从综合素质、技能水平等方面逐步提高, 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和本质安全型员工为宗旨, 以“三零” (零死亡、零超限、零事故) 为目标, 做到“从零开始、向零奋进”, 助推企业顺利实现安全稳定发展。S
摘要:作为高危行业的煤矿企业来说,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真正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吃透弄懂, 科学合理地把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工作实效, 促进各项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在煤矿企业如何把十八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有效把十八大精神转变为助推煤矿企业顺利实现安全稳定发展, 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认识。
关键词:
专业教学 理论与实践结合 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课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在工厂的实际需求来看,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做好理论的教学工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原理、概念,才能运用它们解释或解决实际现象的问题。
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非常强调要有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数学时,不要以为在准备知识和工具还不够时,就能把著名的难题攻下来。”专业课的理论是直接用来指导生产的,学生只有全面,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而这一点却多被一些部门所忽视,只求“高产”,不顾质量,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专业课种类多,门门通,门门松,导致学生工作后不能很快顶岗。
要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首要一点是要学生在思想上改变轻理论重实践的态度,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所学理论以后工作中用不上。实际上工厂用人是不拘一格的,并不是说绘图员只要会画图就可以了,哪怕是仅仅抄个图纸也需要知道工艺、设计、材料等有关的专业知识。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是没法全面学到的,只有在校期间全面地学习所有专业课,哪怕当时并学不精通,也能为后续工作中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加强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使教学实践活动成为运用理论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理论教学中,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讲清它的实践基础以及它们在实践中有何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物理学家吴大猷一贯认为,实验是观察和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构思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一位学生都要勤动手、多操作。
二、理论教学要切实为实践服务
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要时刻考虑为实践服务的宗旨,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也不要为了追求科学前沿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就像我们开设的计算计绘图,为了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每年都学习新的版本,从CAXA到CAD2000、CAD2006、甚至到现在的CAD2009,不停地换教材,换软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实际上不少小的工厂现在还在用CAXA,比较大的企业象北汽福田也才用CAD2004,我们的学生有不少参加工作后要重新学习旧的版本。还有制图的有关标准,如粗糙度代号、焊接符号等,不少企业也都用旧的国标,企业的宗旨是效益至上,图纸只要能看明白,简单实用最好。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否认要学生接受科学的前沿,而是强调既要了解新知识,也不能忽略传统,对学生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像新的制图标准在大型的学术交流中还是不得不会的。
三、多给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
教学内容要体现开放性,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形式要体现为多样性,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教育家张伯苓就主张寓教育教学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专业课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实习车间的技能大赛,上级组织的各项大赛等,不仅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还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这一点我们学校就一直在尝试,效果颇丰。如:2007年10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企业管理类沙盘对抗赛”山东赛区的比赛,获团体第三名,学校实训基地获“全国优秀示范实训基地”称号;2008年4月份,参加省技能大赛,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项目中获二等奖;2008年8月份,组织参加了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其中风力提水装置获一等奖,背负式吸尘器和电动车移动充电装置获二等奖,太阳能电动汽车和脚踏式吸尘器获三等奖;2008年11月份,在省ITATCAD技能大赛中,建筑专业获三等奖,12名学生全部进入复赛,一人获一等奖,其余获优秀奖;参加的“潍坊市服装技能大赛”中,教师组获一等奖,学生组两名一等奖,四名二等奖,模特组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2009年4月25日,在“山东省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技能大赛”中,陈娜同学在“建筑预算”组获全省第4名,列二等奖,“建筑测量”组获全省第5名,列三等奖;2009年4月27日,学生在“山东省服装技能大赛”中,获全省第一名1人,全省第二名一人。成绩的取得不仅增加了学院的知名度,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开辟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市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行为、意识、思想、灵魂等诸多领域之中,它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个性、人格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学术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个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其历史的发展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资和精神的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本书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主,但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广义文化现象,以精英文化为主,辅以大众,民间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明天。
传统文化是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赞叹的是凝聚着民族聪明的伟大发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被称为欧洲孔子的伏尔泰,面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谆谆地告诫欧洲人:一要赞,二应惭,三需仿。法国有名的军事家拿破仑,面对我们的《孙子兵法》,不无感叹地说:“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至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更是被公认为是中国儒学文化的直接影响。时至今日,尽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仍被公认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学习典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其功勋是何等的显著,其作用是何等的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我们语文教学所是何等的重要。
我校是一所半个世纪老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他的著作中处处流淌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流淌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真、善、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里流淌着清淡益远的书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语文教师,我努力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所得与大家交流。
我教七年级组的(172班)、(173班),我将以“古诗词单元”的教学作为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重点,力求找准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的契入点,精心备课,认真讲解。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增加文化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一、通过学习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感受到了人间的挚爱亲情。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同学们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了李白对朋有很关心,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月亮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奇,令人回味无穷。又如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水调歌头》,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因此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一下子进入了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情,也懂得了诗词的含义,对朋友间的感情更加重视,对生命更加珍惜了。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词进行诗配画或改写成小散文。在这一感悟与再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手中的小画笔进行描绘。例如在古诗《观刈麦》的学习中学生被诗人笔下的情景所感动,了解农民的疾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比如描写刈麦场面的四句:“足蒸署土气,背灼人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劳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记叙拾麦贫妇人诉说的四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也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这情景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于是用淡绿、淡蓝、粉红、碧绿等色彩描画出一幅农民劳动的漂亮图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感情更加充沛了,在二次理解的基础上,有些学生情不自禁,为图画配上了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小散文。虽然谈不上什么文笔,但流露出孩子们自然真实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更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生活中的美,提高了审美情趣,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
二、在学习中学生爱上了古诗词,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深深爱上了“民族艺术的瑰宝——中华古诗词”,被她释放出的美所沉醉。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自己有读到了那些名诗佳句,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但积累了好诗好词,更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不但进行诗文配画,还制作古诗词的小书签,还有些同学激发了创作的欲望,自己创作小诗。也许,学生们写的小诗既不合辙也不押韵,但有什么比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宝贵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巧妙的融合,使学生们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不正是我们这所老校的办学精神与最终目标吗?
三、在学习中师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积累,提高了文学艺术修养。
由于学生深爱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熟悉了许多有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孩子能背诵岳飞的《满江红》,被岳飞精忠报国的气节所感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孩子熟悉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孩子熟悉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发扬老舍精神,做真、善、美的人”的思想教育也自然地进行了,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爱好了。有的学生读上了《诗经》;有的学生熟悉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认真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在这次(四月五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中,我的那两个班(172班、173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我相信这才是校本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学习远胜于他会背多少首古诗。
命运相结合2013-3-29 9:08:55来源:2013年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我们深入讨论“中国梦”的时候,要关照老百姓的期望和精神文化生活,使之整合、共聚,形成中华民族崛起的凝聚力,这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动力。
习近平主席谈“中国梦”实际上表达了两种感情,一种感情是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深情厚谊,另一种感情是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我认为,“中国梦”是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一是“人民的梦”,即大家表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反映人们的处境和心境;二是“民族的梦”,即个人的梦和集体、民族的梦相呼应。“民族的梦”需要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正是中国一直在探讨的发展道路。
“中国梦”与中国文化精神相关联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这个民族精神里,我们爱的不仅是国家,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精神这一表述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在今天的发展中应有思路上的调整。比如说,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体现为“和”,我们现在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这种境界,而这就需要团结绝大多数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
我的研究领域是民族和宗教。现实中,人们对民族、宗教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它作为与我们的社会整体区别开来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并常从负面、消极的角度来看待,这是不对的。从整个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要团结所有的少数民族,就一定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宗教在卷入社会政治时确实存在负面的因素;但是从其整体来看,宗教信仰是今天老百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众文化表述的一部分。对于少数民族、广大宗教界群众,我们只能积极地拉过来,而绝不应消极地推出去。这是中华民族兴
旺发达、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把民族文化、宗教生活融入到我们的整体文化和精神生活中来,将之看成我们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影响我们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弘扬。
我们现在强调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有一个指导思想进行引领,但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就会被架空。中国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包含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内容,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就是多元共构、多元通和,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在其中起核心、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要使社会不同层面的认识、信仰汇聚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其中既有核心、有引领,同时也有作为群众基础、作为社会氛围的丰富文化内容。所以,核心价值体系所起的是指导、引领作用,并不是说因此就排斥其他所有的东西,如果没有其他精神文化内容存在,那么核心就不成其为核心,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指导和引领的了。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
将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时代精神就是强调与时俱进。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产生的,本来不是中国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东西,我们将之“拿来”并使其在中国“接地气”,在中国干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吸收作为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情怀,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优秀的文化成果。当然,我们毕竟有自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种文化自知和自觉使我们要有一个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怎么做,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要体现在这个方面。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非常强调我们对中国精神文化体系要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就是要在对马克思主义“跟着说”、“接着说”的基础上“自己说”,要发展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这是一个创举、一项创新、一种与时俱进,同时也是对我们理论界、学术界提出的一个巨大任务。我们对之深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学术界、理论界的“中国梦”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出来、发展完善,这是时代的召唤,而且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与长治久安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不断开拓创新,如果只是跟随前人说的东西说
下去,就没有自己的创意和发展。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马克思有自己的表述体系,此后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有自己的表述体系,体现出各自的原创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理论界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精神体系创建,对体现现代精神、现代意识的中国文化构设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在文化建设中,人们实际上谈得更多的是文化产业,如果只把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这就没有抓住重点及核心,文化应更多体现为文化精神,并将之作为更为重要的事业来加以推动。今天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构架还需要加以深入探讨。
将个人抱负同国家命运相结合党的十八大和“两会”的胜利召开,使我充满信心,我们要抓住这一很好的机遇期。在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就我们的民族宗教研究领域而言,我们要把宗教、民族关系理得更顺,使我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在对信教群众的真正尊重上,能够积极引导宗教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好的作用。为此,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应该做得更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将个人的抱负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而理论界、学术界和媒体宣传则要在这种结合中起积极引导的作用。个人有各种各样的梦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应对民众的梦有所整合、提高、升华,使之能同我们整个民族的梦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的意愿和追求。如果整个民族不能振兴、得不到发展,那么个人的梦想是很难成真的,要引导每个中国人积极、主动地把对自己的家庭、个人的发展、子女的关注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体现我们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中国梦”才能做实。
一、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和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学生才能够乐于从自己数学的生活和事物中学习数学知识, 进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认知需求。
数学来源于生活, 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激起学生潜在的知识, 能够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探索数学的奥秘,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达到对自我生活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 精心设计平实而有意义的活动,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 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素材”, 让数学贴近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话, 恐怕效果会不太好。笔者在教学中, 首先让本班两名分别住在学校两边的学生介绍到学校的路程, 再根据所用时间计算出自己的速度, 然后现场编题, 替换课本中原有的例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亲切感, 使他们感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存在数学问题, 激发了兴趣, 激活了沉默的课堂气氛。通过两名学生的表演, 学生们明白了相遇问题中的“相向而行”“相遇”等有关术语的涵义。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 但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不太贴近小学生, 如果应用贴近学生, 且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去编题解题, 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样学生容易解答, 对于理解知识内容也就不感到困难了。
如在“按比例分配”教学时, 书上的例题是与“水稻的播种面积”有关的, 而这对于生长在北方的学生来说, 水稻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所以教学时, 我的设计是:六 (1) 班有男同学36人, 女同学28人, 体育课上陈老师要把32个实心球分给男、女两大组, 怎样分才合理呢?生1说:平均分, 这样才公平。生2说:我认为这样不合理, 应该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才公平。师:到底该怎么分呢?这样,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 获取了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让讲台成为舞台, 让教室成为社会, 让学生成为演员, 让教师成为导演”,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可以促使学习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 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学生才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注重生活实践, 体会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因此, 小学数学学习, 不但要注意贴近生活, 还要注意及时地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我们教师在课后练习设计时, 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给他们参与时间活动的机会, 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 能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 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例如:笔者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中,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制的长方体纸盒六个面展开, 让学生自主寻找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然后, 笔者又设计如下小组合作实践活动:我们的教室是一个长方体, 请大家计算一下, 我们的教室里粉刷白色涂料的面积有多大?我们的教学楼里共有八间这样的教室, 那么这座教学楼的粉刷面积有多大?同学们当场测量出了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 并很快计算出了所需要的数据。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在具体搜索信息, 并把信息加以分析加工,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中, 体会到了运用数学思维方式, 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问题, 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当始终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并紧密联系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如此贴近。总之, 只有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很亲切, 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互动和发展的环境中想学数学、乐学数学, 进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得我们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 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联系起来, 增强数学的现实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课前精心准备,掌握充足材料
依据大纲精神,生物教学应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一方面走访当地的养殖、种植户,虚心向他们学习实用技术,初步掌握了冬季蔬菜塑料大棚的管理,肉鸡、蛋鸡、猪等的饲养技术,而且还学会了实用菌栽培、果树嫁接、果树修剪等多项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去医院、防疫站收集有关传染病、保健等方面资料,并把媒体对SARS、禽流感、甲流、艾滋病、流感等的报道整理成册。第三将小学语文、科学等课程中涉及的生物知识进行摘录……将所收集的知识整理,并结合教材内容分编,这样,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与案例,在教学工作中即可适时有效地提取应用。
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1引入新课时 在讲新课之前,先把每章节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提取,并设计成问题形式上课时提出来。例,在讲“矿质代谢”时,为什么种植小麦、玉米时,需要多施一些磷肥,种大白菜、菠菜时,需多施一些氮肥,种植甘薯、马铃薯时需多施一些钾肥?在讲“遗传与变异”时,提出一个小孩在五个月大时被人贩子拐卖,当警方解救时,孩子已经五岁,面对这可爱的小孩,面对这么多丢失孩子的夫妻,警方该如何为孩子找到真正的父母?(答: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手段这么神,那原理是什么?在讲“生殖”时,拿一张图片,向学生介绍一株结着几个品种的果实的“奇特”的果树。等等。这就是说,在讲每个章节内容时,都会提出一个或几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带着这种疑问和渴望明白其中道理的愿望去听课,通过教师的启发与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从一开始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把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生物现象以问题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以使学生获得答案后,在大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更容易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原理、概念。
2.2课堂巩固时 在学完每章节后,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准备几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知识来解答。例,在研究“水分代谢”后,可提这样一系列问题:“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出现烧苗现象?”“当你感觉口渴时,吃了一些冰激淋,结果越吃越渴。为什么?”“用盐腌制的肉为什么不易腐烂?”“输液时,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用蒸馏水替代行不行?”等等,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和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引起他们激烈的辩论及认真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学以致用,学生有成就感,探索的兴趣会更浓。
2.3课后留作业时 在讲完每章节后,除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外,还可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并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书写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精神。
3 开设选修课、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技能
近几年,我开设了《小学教学中的生物知识》、《青少年生理健康教育》、《种植、养殖技术》、《传染病的预防》等多门选修课,在选修课中,系统地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介绍了很多意外事故出现时的应急措施。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成立过“标本制作”、“果树嫁接技术”、“意外情况处理方法”等课外活动小组,为我校学术实验室制作标本约二百多份,有些还做为资料捐助给小学;参加吕梁市林业局组织的核桃树嫁接比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等好成绩。总之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动手掌握技术,培养他们的科技能力。
4 建立实习基地,训练学生技能
1. 以历史现象为载体, 从历史现象中解析出哲学的结论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它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共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历史学科则是以人类社会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就为哲学常识教学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空间。
例如, 讲“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历史现象时, 给学生设计如下问题:汉武帝即位时, 西汉的社会、经济状况怎么样?这些状况与汉武帝推广大一统措施有什么联系?大一统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它对西汉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回答, 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关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知识, 又帮助了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一些较为抽象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 以哲学观点为指导, 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机械记忆上, 而是要把握其背后本质的东西, 如果能将相关的历史知识“带”出来, 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深化,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客观的。在事物纷繁复杂的多种联系之中, 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 即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借助哲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看似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类, 增强了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 以时政热点为载体, 实现哲学、历史学科的有机渗透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以时政热点为载体, 将哲学、历史学科的知识有机渗透, 既符合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总体要求, 更有利于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是文科学生提高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所在。
【将“讲话”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推荐阅读:
贯彻讲话精神推进组织工作11-23
全国公安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体会09-09
习主席讲话精神06-17
学习雷锋精神动员讲话09-08
广西重要讲话精神09-17
组织学习讲话精神汇报09-19
国旗下讲话运动精神10-16
2024七一讲话精神10-17
提振职工精神的讲话06-05
总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