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院护理(精选8篇)
2015-07-08 20:43:00 来源:
人民网0 条评论
【摘要】(王嫚)在重庆璧山县青杠街道有这样一个地方:环境宜人,入住舒适,且可享受一流的医疗服务。该中心位于重庆璧山区青杠街道,距主城区26公里,占地面积1073亩,是全国首家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于一体的新型老年护养机构。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人民网重庆7月8日电(王嫚)在重庆璧山县青杠街道有这样一个地方:环境宜人,入住舒适,且可享受一流的医疗服务。它打破了重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全国也属首创,它就是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今日,记者跟随“践行‘四个全面’进行时”网络媒体集中采访的脚步,走进护养中心现场,为你揭开全国首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的神秘面纱。
现提供522张床位 入住率达80%
近年来,我国人口呈老年化趋势,怎样让老人既远离主城的喧嚣又能享受到主城的医疗服务水平?基于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将其作为医疗机构服务的补充。
该中心位于重庆璧山区青杠街道,距主城区26公里,占地面积1073亩,是全国首家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于一体的新型老年护养机构。
走进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四周绿树环抱,鸟语花香,院内还种满了芒果、柑橘、桂圆等果树,让记者有一种仿佛进入森林公园的感觉。据护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心坐拥150亩水库和8万余平方米的绿化面积,由普通护养区、临湖护养区、临湖疗养楼、学术交流中心、老年医院等构成,拥有完备的医疗、生活、娱乐和运动设施。
记者了解到,中心分“五区三期”建设,设置护养床位3000张,医疗床位1000张。目前,运营的为一期普通护养区,床位仅522张,已入住400余人,大部分为重庆本地人,只有30%为外地人。
开设门诊 配备24小时待命救护车
除了优越的住宿条件外,它还是一家不错的医疗机构哦。记者了解到,在医疗服务方面,护养中心依托重医附一院权威的医疗服务支持和精湛的护理技术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保障。
中心开设有门诊,涵盖了老年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与老年疾病相关的学科。该中心的房间分自理区、照护区和慢病区三个区域,普通单间约为26平方米,套房则略微大一些,为52平方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一个房间床头都设有氧气和吸痰的装置,以及紧急呼叫器,以备老人遇到发病或跌倒等一些紧急情况。
护养中心内入住的老年人平均年龄都在80岁左右。今年84岁的苟婆婆已经在这住了两年有余。苟婆婆是四川内江人,随儿女来重庆,为了不让儿女担心,她于2012年住进了青杠护养中心。她告诉记者,到了护养中心以后,她每周都会参加中心组织的跳舞和做操等活动,生活比以前更规律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有关部门探讨各种养老模式,其中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新模式。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5%。在2016年年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表示,我国七成以上的老年人存在慢病和共病,慢病、共病会导致老人多系统受累,最终引发多器官衰竭,是老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如何创新养老模式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延伸和升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被认为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在其间举办的“互联网+医养结合和老年医疗护照”分会上,记者了解到,尽管多地已经尝试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医养结合的实质性探索,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医养结合还有众多困境和瓶颈待解。
养老面临多重难题
2015年11月,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要初步建立。同时,也为医养结合作出了总体布局:医养结合不但包括传统的生活照料服务,更突出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是集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疗和护理、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
作为一种养老服务新模式,广州市老人院副院长刘联琦认为,医养结合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我国国内老年医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相对较少,老年医疗护理机构数量极少。而老年医学科在综合医院科室建设中被边缘化,一般医院适老诊疗环境建设不被重视。同时,医养机构也面临着医疗政策限制、收费标准如何确定、机构性质如何确定、医养融合难等问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陈运奇认为,首先,医养结合存在着医养分家的体制顽症,卫生管医疗、民政管养老,互不跨行;其次,存在“医养学术不相容”的问题,西医重医、中医重养、中西不融、学术不容;第三是医养服务相分离,医中不养、养中缺医、医养不连续。最关键的医养人才,专业水平低;医养政策少配套,体制、医保、教育、职称、待遇等不配套。
“互联网+”探索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医院原院长高润霖指出,2012年的研究显示,我国25%的居民首诊未选择第一职能等级医疗机构,其中,城市这一比例达到51.7%,农村这一比例为18.3%。之所以如此,在于基层医疗水平还难以满足百姓需求。
对此,陈运奇提出,“互联网+”是破解医养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互联网,家庭、社区、医院、养老院可以达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不出家门就可以预约挂号、网上咨询、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网上购药……通过网上家庭医生、网络医院等,实现全民健康管理,使“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变为现实。
在医养服务方面,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娄底镇东许营村成为首家“互联网+医养结合示范村”。
他们一是通过村医院,解决村民的日常医疗问题;二是通过与解放军总医院(又称“301医院”)合作的远程会诊平台,解决疑难杂症问题;三是通过以中医为主的“医、养、炼”方法,解决村民的日常健身和治慢病、治未病、抗衰老问题;四是通过“健康小屋”健康检测模式,对全体村民实行健康检测和服务管理。
实现家门口医养结合
“如今,我们的村民家中有的安装了可视对讲终端,跟村里医院进行连接,就可直达医院医生值班室,随时应对各种紧急情况。村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还与医院的医疗信息、健康体检和管理信息融为了一体,并与301医院远程会诊相连,医学影像拍完就能直接传到301医院专家的电脑中,实现村医院病人由大医院专家在线诊断。”东许营村村长穆文娟介绍。
记者在东许营村看到,这里分别设立了一个小型医院、一个小型养老院和一个以全体村民为服务对象的健康管理中心,通过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实现了三个单位的工作流程数字化,所有设备互联互通,所有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共享;通过建立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养老院、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了高度集成的智能化健康管理,保证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智慧医疗、智能养老。
陈运奇认为,医养结合需要从“组织形式结合、服务模式结合、学术内容结合、人才培养结合、配套政策结合”五个方面来落实。东许营村“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实现居家养老智能化服务,不仅解决了该村村民就医难、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也为农村就医养老、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我国于2013年便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探索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的新模式。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推进“医养结合”也成为了两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河北省广平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
所谓“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医疗和养老的有机结合,让老年人健康养老安度晚年。农村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变的越来越严峻,再加上农村多有子女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这样的老年人在承担土地的耕种和家务劳动,还要帮忙照料隔代人。所以农村老人不仅不能安享晚年,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困境,南阳堡村村医刘贵芳萌生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院的想法。她以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开创了结合医疗、养老、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农村养老新模式。
(一)医养结合,让老人享受养老、医疗、护理三位一体式服务
刘贵芳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在乡镇卫生院旁边建立起了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除了能得到一般的生活照料外,还可以享受到以下三方面的优惠待遇。一是医疗服务,因为医养结合养老院建在镇卫生院旁边,一旦老人生病变可享受“零距离”就诊。所以与一般的养老院相比,医养结合养老院能提供专业的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慢性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大病初愈的病人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可以享受到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提供的专业护理。护士每天早晚两次查房,为老人测血压、量体温,及时掌握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此外夜间安排专人值班,定时进行查房,确保老人如有身体不适的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接受治疗。三是医养互换,实现老人的医养无缝衔接。养老院会定期对老人进行体检,将老人的基本身体状况详细记录在案,方便后期的复查和治疗。当老人生病时,进入“医”的状态,由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治。当病情好转后,进入“养”的状态。真正实现了医养互换的无缝衔接,避免了老人在家庭、医院、养老院之间来回奔波,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二)科学管理,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专业养老服务
一是区分管理。根据老人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的不同,划分为五保区、特困区、托老区三个入住区域。五保区主要接纳民政部门安排的农村五保老人,特困区主要接纳经济条件比较差的特困户、低保户,托老区主要接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离职老人、空巢老人和一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人。二是设立专人看护模式。每天设立一名护士长、两名护士、两名护工值班的专人看护制度。护士长负责开晨会、查房、监督各区的护理、指挥及卫生工作。护士负责每天按时查房、分发药品、指导用药等护理工作。护工负责养老院各区的卫生,对老人的衣服和床上用品勤洗勤换,保证干净整洁。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帮助他们整理床铺,给他们洗脸、洗脚、剪指甲。对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要负责给他们打水、送饭、喂水、喂饭,保证他们的生活得到妥当的照料。三是合理配餐,结合老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合理的为老人配餐,合理的搭配蛋白质、蔬果、肉类,保证老人营养均衡。每周将菜谱公布上墙,接受监督,整体上提高老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低价养老,让农村老人住得起,住的好
养老机构之所以没有在农村普及,除了农村家庭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之外,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养老院收费过高,农村老人肯定是住不起的。医养结合养老院立足公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在维持养老院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尽可能低的减少养老费用,争取做到更多农村老人入住养老院。费用方面:一楼五保区的养老费用可由民政部门全额补贴,使五保老人生活需求得到基本保障。二楼特困区,主要采用补贴和缴费相结合的形式,低保户老人由县民政局每人每月提供不少于100元的生活补贴,其他的老人按照每月500的标准缴纳相关费用。三楼的托老区,主要接收的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养老院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自理能力收取不同的养老费用,一般对于可以自理的老人收费为每月500元,跟别的养老院相比价格已经相当低廉了,但是医养结合养老院的服务却并没有打折。养老院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开设有棋牌室、活动室等精神娱乐场所,有时还会举办一些比赛活动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住的舒心,玩的开心。
(四)亲情服务,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老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还需要心灵上的慰藉。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抗拒养老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而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们最大的感触是这里给他们带来了“家”的感觉,很亲切,很轻松。医养结合养老院树立工作人员把每一位老人当做自己的家人的服务宗旨,注重精神服务,要时刻关心他们的心理波动。对于老人在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难题,要及时跟老人沟通,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老人享受到家的照顾和温暖。
二、启示
多种养老模式并存及共同发展是将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养老发展的大趋势。不断创新的养老模式正在迅速的得到推广,并在养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研究并推广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对促进农村多元化养老,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危机,建立最终的理想养老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广平县南阳堡村的案例,对新环境、新背景农村养老模式具有积极地参考价值,随着不断摸索,运营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全球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4(2)
[2] 魏海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与措施研究[J].产业观察,2015(7):212-213
[3] 邹纯青.新型城镇化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5(7):183
[4] 汪学军.农村养老模式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根据高陵区卫健局关于医养结合的工作要求,2019年上半年公寓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面继续探索尝试,将老年人健康评估、日常护理、失能康复、健康管理、中医保健、心理健康、绿色急救、安宁疗护等全方位融合,形成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护服务新模式,现将我们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持续硬件投入、完善服务功能。
1、医务室的硬件改造和设备扩充基本到位。
目前面积达到了90.55m2,其中医护办27.4m2、药房4.75m2、治疗室10m2、输液室48.4m2。日常药品及急救设备均已配备到位。
2、中医养生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公寓新建成的中医馆室内面积近100㎡,目前已开展艾灸、熏蒸、中医经络治疗等特色服务项目。我们还聘请原长庆职工医院离退休医师岳志新坐堂问诊,岳大夫擅长中医针灸、按摩、骨科等治疗,对老人常见患有颈椎病、腰椎、偏瘫、失眠等疾病的老人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服务,缓解老人痛苦,得到了家属的一致好评。
3、安宁疗护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区卫健委的指导下,我们在三楼东区开辟了安宁疗护区,为重症患者提供姑息治疗、临终关怀、心理慰藉等服务,使老人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极大地缓解了家属焦虑和悲痛的情绪。安宁疗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反响,充分验证了我们推行安宁疗护这一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坚持医养结合、注重服务细节。
1、打造一个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活动平台。
在公寓内设立室外、室外的健身活动场地、棋牌室、康复室、活动室、手工室等,组织各类适宜老人的文体活动、每天定时组织开展回春健身操等练习,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打造一个提升健康素养的培训平台。
针对老人需求,邀请医院专家定期在公寓开展老年人防跌倒讲座、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宣传及中药预防,通过开展健康体检、日常巡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让老年人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定期对老年公寓的老人及员工进行老年人生活知识和急救知识讲座,提升老年人自我保健和急救意识。
3、打造一个健康阳光心态的咨询平台。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公寓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音乐疗法、沙盘游戏,针对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易产生失落、孤独、怀旧心理、衰老感等心理问题易产生的孤独感、对死亡恐惧、与子女及工作人员沟通不畅、自我感觉老而无用等问题,邀请专家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定期邀请志愿者开展联谊活动,引导老人积极参与,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及存在感。
4、完善健康体能评估系统。
建立评估室,对入住老人进行初步评估。初评的项目包括老人的基本资料、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与视听力能力、认知能力等。生活能力评估包括吃饭、大小便、穿衣等日常生活内容,判断老人能不能自己完成,自己有没有感知。我们也会通过对老人的直观感觉和家属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老人的沟通与视听能力,对于老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认知评估,我们能知道他们的认知程度,看老人能不能听懂我们的问题并给出他认为的正确答案。根据评估结果,我们会对老人确定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提供对应的服务项目。
5、完善健康档案信息管理。
在建立老人健康信息档案的基础上,提供健康管理与监测。对每位新入院的老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各项检查结果、以及老人生活能力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向公寓护理部反馈老人身体状况,共同对老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和医疗照料方案。对每位入住老人每周进行生命体征和身体情况的全面监测,主要包括老人的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常规的诊疗和监测,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6、确保绿色通道快捷畅通。
我们联合长庆职工医院、太和医院、凤城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已有的“绿色就诊通道”基础上,达成医疗人才的交流和共享,对突发危重疾病的老人,依托医院120急救点的优势,确保老人能得到及时抢救和转诊。
三、问题与困惑:
1、专业医护人员难招难留。
老年公寓内设医务室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他们在养老机构从业但无法进行执业注册,政策制约医护人员无法多点执业,对于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养老机构难以聘请到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
2、医养结合的政策落实难。
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老年公寓推行医务结合首先要解决医务室纳入医保结算问题,现因医保资源有限、政策制约难与医保挂钩,老人就诊费用无法报销,增加了老人经济压力,老人仅在公寓做一些简单、收费低的诊疗,大大制约了老人的医疗需求,导致医务室亏损经营。
万素娟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2013年3月北京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双井恭和苑”开始试行,“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关注。新时期,面对逐步递增的老龄化人群,如何将“医+养”结合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中,实现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正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医养结合”的“医”不等同于医院,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在养老项目中设置医疗室,设置急救设施或是120 急救车,与医院合作开通急救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第二部分是健康管理,也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部分则是康复护理,以养老机构为主体,但需要以医保报销为前提。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二、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难点。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养、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实践推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医保结算是难点。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康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难度大。以北京为例,2013年全市400家养老机构中,只有62家机构内设医务室,仅36家纳入医保定点,全市3700多家托老所和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只有极少数具备医保定点资格。养老院在向医养机构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其内设医务室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能仅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这就是要求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这些条件的限制为养老院拓展医疗服务带来了诸多困难。
3、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短缺。当前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医疗机构来看,我国医护比例与国际标准水平比较相差甚远。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第六次全国人口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近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现实情况却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农民工或下岗职工。这与我国几千万名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距甚远,由此同时,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将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
三、以健康管理为先导,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是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新时期,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政府发挥作用,健全“医养结合”要素。“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市场化手段,丰富产品线,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是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二是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难题;四是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即主要为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五是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六是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
2、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疗养老信息化进程。“医养结合”,核心价值是健康管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缓解“医养结合”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并极大地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有效实现。一是发挥智能IT服务作用,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健康管理系统。可涵盖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医疗协助(包括用药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慢病病例等)等,实现对个体健康的全程监控。二是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三是组建“医养结合”信息库,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健康档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共享功能,并向社会定期公布医保支付额度、均次医疗费用等核心数据,在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做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批培训相结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员。二是要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府特殊岗位补贴,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确保人才“留得住”。
长治县·郭平锁、申路廷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我国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广大农村,研究农民养老问题更是社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面对养老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医养结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实现医养结合,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达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做出积极的响应。
医养结合,就是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
医养结合,为使老年人寿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是同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彰显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
二、农村老人医养现状与思考
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切的问题。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但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受条件制约,承担不了护理职能,加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能适应已经到来的健康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其现状主要是:
1、农村老年人身心疲惫,情绪低落。
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或多或少都会患有一些疾病。孤独、寂寞,与子女沟通少,是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龄、贫困和空巢老人常常念叨:活一天算一天吧,阎王爷快点我的名了„„。这就提醒我们,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之际,首先要解决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老人如果长期郁郁寡欢,就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进而引发身体上的很多疾病。
老年人本应无忧无虑,安享晚年,但隔代教育,含饴弄孙已成为他们不可推卸的义务,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现在退休老人中,65%以上承担了带领孙辈的义务,往返学校接送孙子尤为普遍。经查,某县一个大镇新建“中心幼儿园”居然拖延三、四年未交付使用,长辈为接送孙子女舍近求远,风雨无阻,失去自由和辛苦不说,安全成了老人带孙子女最为头疼的问题,也是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思考:
为使老人身心愉悦,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谐的家庭氛围固然重要,而社会的关爱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切不可低估,如果各乡镇能够成立“老年协会”,一方面可定期组织老人收听健康讲座,开导老人要认同和接受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保持乐观开朗和积极的心态,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还可组织、引领文艺爱好者开展文艺活动,改善老人的心理状态,增加老人的生活乐趣,使他们心境开朗,晚年幸福,这是老人延年益寿的主要途径。
2、农村卫生院缺医少药,贻误病情;大医院看病难,困扰老人。现在农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专业医生不足,医疗水平有限,当老人突发急症时,常常由于身边没有专业医生进行及时救治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在年老体弱者中,大概有70%的人死于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糖尿病和心脏病),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农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药品短缺现象令人失望和不解。
大医院挂号、检查、缴费、排队、楼上楼下、手续繁琐,每一项都耗神耗时,身心疲惫。即使住院,陪护人床位也十分紧张。看病难依然困扰着老年人。
思考:
老有所医是养老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年人是否身心健康决定他们安度晚年生活质量的高低。如果大医院名医与乡镇医院、农村卫生所有效对接,能够定时坐诊基层,方便群众就医,老人有病就近入院,便于家人照顾,减少经济开支。另外,在保障正规部门的药品质量时,拓宽药品购进渠道,农村是否也像城市一样布点“药品专卖店”,保障各类药品供给,以解决群众买药之诸多不便。
大医院要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特别是高龄、空巢和患病老人,为减少手续,方便就医,可设立专门的“老年科”,有专家坐诊。“医保卡”能够实现全国联网。
3、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弱化,支撑困难。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对其医养至关重要。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老人家庭,常常面临着来自经济、精神、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矛盾。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大都是由于患脑血管病后,抢救不及时或护理不到位留下的后遗症。他们恢复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多在家庭进行,但家庭毕竟不同于医院,缺少护理知识,加之儿女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负担,脑血管病一旦进入后遗症期,恢复起来更加困难,护理难度也随之增加,不仅给老人造成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子女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而背井离乡,打工赚钱,养家顾口。农村大约有60%的老人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日常照料不够,更不能给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持,老人的空巢化现象愈加明显,约占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种背景下的老人只能依赖与配偶的互相照顾。
思考:
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理所当然。如果农村老人及其配偶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健康比例能够达到了40%以上,因为子女的经济支撑在老年人收入来源中占重要位置。农村现实生活中,“养老金”基本能解决健康老人日常生活小开支,他们欣逢盛世,生活无忧,感谢党的惠民政策。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目前农村健在的老夫老妻约有半数,他们相濡以沫,夫唱妇随,老俩做饭,迟早白便,稀稠随意。他们认为:只要子女孝顺,有吃有喝,没有大病,就可以在家养老送终。
当下,遗憾有很多年轻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却冷待了亲人,忽略了父母,确实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孝心举动。“百善孝为先”,儿女应该多抽出点时间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嘘寒问暖,多一些真情流露的孝心孝行。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为人子女,孝顺是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来自儿女的亲情爱护。
鉴此,各乡镇要广泛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新风,促进家庭和睦。通过寻找、评选、宣传表彰平凡而又闪光的“最美家庭”、“孝顺儿媳”的先进事迹,以传承家庭美德,激励他人要以先进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诚恳朴实、敬老孝亲的优良品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家风、民风、社会风气,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笔者认为:在家颐养天年,既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又是现实需求。农村实现医养结合,在构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采取居家养老补贴制度,政府予以鼓励和扶持。在此基础上逐步由传统的养老模式向“养老服务社会化”过渡。
三、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
家庭养老由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提供,与子女合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比独居老人要好。家庭养老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从目前情况看,子女外出打工屡见不鲜,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步弱化,政府可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家庭养老,制定养老补贴制度,弥补家庭养老之不足。
社会养老,政府在保基本政策同时,各县可设置“养老服务中心”,以统筹协调家庭与社会养老事宜。并且可以在各乡镇布点兴办“福利院”,接收孤寡、失能、半失能的贫困老人和农村“五保户”老人,这是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福利院就是为家庭解难、社会分忧,替儿女尽孝,把他们的儿女从繁重的家庭护理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就业增收。同时也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正规的康复训练和生活待遇,从而体会到党的温暖,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1、当下,弱势群体中的农村留守老人,其困境已经成为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学,留守老人亲情缺失,物质匮乏,精神空虚。但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既不愿离开,又不愿给儿女添麻烦,吃饭将就凑合,有病自己扛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几乎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他们渴望关爱,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下,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提供互助性服务、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还可依托“慈善福利基金会”或者法律援助等形式给予帮助,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2、乡镇可成立养老院、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并鼓励和扶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经了解,大部分农村老人认为子女是养老的主要承担着,但远水不解近渴。他们渴望子女能在本地就业,创业,能在身边陪伴他们。
3、在乡镇,可建立适合农村老年人组织的“老年协会”。因为它代表老年人的利益,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在养老问题上要勇于担当和务实,可考虑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
4、农村老人生活单调,他们饭后不是打麻将,就是坐街、闲逛。为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村要有文化大院,增加养老设旋,丰富服务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领文化养老。老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文化活动室绘画、书法、看书、读报;到文艺活动室学器乐、唱秧歌、演节目;到文化活动广场健身锻炼、学“广场舞”、太极拳、太极剑等等。
我也是个老者,如何养老,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大事,也是一个探索无穷尽的问题。养老波及范围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无不囊括。物质生活固然是重要方面,这是物质养老,但不可忽视精神养老,笔者认为,精神养老主要靠自养。如何自养,我们老者涉足已深,都略有感触和体会,人要活好,必须有个好心态。有人说:钱多钱少三餐饭,房大房小一张床,健康快乐是真福,平平安安度晚年。我们老年人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多种兴趣,进而拥有幸福晚年。
四、实现农村老年医养结合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养老,成了家庭渐渐不能承受之重。
1、医养结合,民心所向。
对于老年人来说,晚年生活最需要的就是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年老与生病是老年人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大事。如果把专业医院和养老院办成一体,让老人在安居养老的同时,又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这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医疗机构不仅可以开设老年病科,还要主动上门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及时、方便的医疗服务和进行心理疏导及营养保健等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老年人及家属心愿的事情。
2、关注民生,兴办公益事业。
乡镇建设“老年公寓”,为老人们提供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可以让老人安心入住,同时也让他们的家人放心,缓解家庭压力,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无疑是明智之举。
如何养老?一直是社会比较关切的话题。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从养老理念上来说,是一次重大转变。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每个乡镇可建2—3座“老年公寓”。借鉴其它养老院经验,确定上、中、下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入住老人与子女商量后,可根据老人意愿和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入院。养老院的选址应该在村大、人多,离子女近、自然环境好、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之地。这种政府行为的养老服务业无疑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3、全社会投入医养服务
应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加专业养老护理培训;对农村养老机构予以重点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要让不同收入的老年人都享受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业加大资金投入,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应对老龄化问题;政府要注重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培训体系;支持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它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医养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5年9—12月随机抽取邯郸市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共35家养老机构的307名老年人作为本次问卷调查对象。选取民政部门主管领导、卫计委主管领导、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分管领导、养老机构院长、有关专家等作为访谈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调研。
1.3 质量控制
通过预调查和专家咨询修改完善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在现场进行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每次访谈由两名固定的调查人员负责,在访谈的同时记录访谈内容,并对访谈内容录音,访谈结束后根据录音和记录进行总结。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双人录入,逻辑检错。Epidata 3.1录入数据,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4份,回收率为92.6%。剔除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307份,有效率为94.8%。其中男性占38.4%,女性占61.6%;平均年龄81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及高中居多,占44.6%;以企业退休职工居多,占51.1%;医疗保障形式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多,占44.6%。大多数老年人有2个或3个子女,占83.7%。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有48.2%的人生活不能自理,94.8%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子女太忙没时间照顾”是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57.0%),还有“与子女同住生活方式不协调”(24.8%)、“不想麻烦子女照顾”(15.6%)和“自己喜欢来养老院”(2.6%)等原因,具体见表1。
2.2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需求意愿(见表2)
2.2.1 日常生活照护需求
因养老机构老年人年龄偏大,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居多,丧失自理能力,或多或少必须依靠他人照护,故而其对日常生活的照护需求最为强烈。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故对饮食的要求较高(35.2%)。调查中有94.8%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所以在助浴方面有需求。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更多地关注饮食起居及室外活动,忽视了老年人对于自身卫生条件的需求,故大部分老年人在卫生方面有较高需求(11.7%)。
2.2.2 医疗康复服务需求
从表2看出,养老机构有41.1%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定期检查的服务。定期身体检查是老年人掌握自身健康状况的基础,能够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慢性疾病初期诊断。因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年龄偏大,多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对专业的康复训练需求比较大(26.7%),希望帮助其恢复部分身体机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数量较多,由于病痛的原因希望获得专业的护理照护(21.8%),解决医疗护理问题。
2.2.3 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本次调查发现,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希望能够在集体生活中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渴望与正常老年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沟通。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对心理护理以及文娱活动这两项的需求占据了统计数据的52.5%,由此可见,老年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不会因老龄、病痛而有丝毫的减弱。因此,精神慰藉服务在养老机构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2.3 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建议
76.2%的老年人建议将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纳入医保;83.4%的老年人希望养老机构能提供便捷便宜的医疗服务;57.3%的老年人建议增加养老机构老年人活动设施,以便较好地进行康复锻炼;60.9%的老年人建议提高护理员专业能力,以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31.3%的老年人建议增加养老机构床位,改善居住条件(见表3)。
3 对策
本次调查的35家养老机构中,具备医保联网能力的仅有5家,医保覆盖比例仅为14.3%。尚未纳入医保范围的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承担医疗费用,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养老成本。而且大多数养老机构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未能获得医疗机构许可,也无法与医疗机构对接。养老及医疗护理费用成为老年人最大的经济负担。此外,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现象也较严重。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健全医养结合相关制度
制定养老机构转型标准,根据老龄化程度和养老机构发展情况及医疗条件决定哪些需要转型。满足区域内所有老年人医养需求;收费要合理,既能满足高收入者的高层次需求,也有较大比例中低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中低收入退休老年人的普通需求[1]。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养老机构,落实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对医养结合机构基础医疗服务项目实行全部报销或提高报销比例政策,同时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健康、长期护理、意外伤害等业务[2]。
3.2 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一体化资源配置
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作用,支持医护人员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与周边有医保定点资质的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开辟绿色就诊通道[3]。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推进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4]。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5]。
3.3 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护理保险制度
鼓励和支持相关院校开展老年医疗护理人员培养,提高专业化水平。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居民从某一年龄开始缴纳老年护理保险费,达到一定年龄后通过申请和认定,享受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推动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冯丹,冯泽永,王霞,等.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5,36(4A):27-28.
[2]扬帆.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J].江南论坛,2014(9):7-9.
[3]何勇海.养老院“医养结合”说易行难[J].公民导刊,2014(9):56.
[4]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关键词:医养结合;必要性;积极意义
一、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实行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且各个城市的着重点和实施行式不同,天津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肥市:医院内设养老机构;郑州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手;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整合;青岛市:对老年参保患者试行医疗专护管理。这些城市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取得很大的成功,对我省实施该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山西省面临的实际情况也需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据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山西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530万人,占总人口的14.45%,比2014年上升了0.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10%,比2014年上升了0.42个百分点,说明人口老龄程度加重。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料问题,老年人的患病率高,周期时间长,患病的种类多,治疗难度较高,这些都需要提高长期医疗服务水平和强化医疗对养老服务的作用,现在的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较低,需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山西省传统养老模式的作用减弱
山西省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和社会供养为主,但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家庭的模式都是单生子女来抚养老人,即一对夫妻需要承担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基本生活和抚养下一代,这就加重了年轻人的家庭负担,况且如果老年人一旦遭遇疾病的袭击就可能无法获得长期的照料。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弊端较多,社区养老服务不完善,这就需要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这些弊端,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
(三)山西省的养老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与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相比,我省的养老设施和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供给短缺。目前,太原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50所,机构床位7648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7张,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养老机构只是提供简单的照顾服务,没有相对应的医疗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一旦患病,就没有长期照看老人的专业人员。因此,在养老机构中缺乏专业的照护人员和专业的医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这就需要山西省能够更好地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享受医疗和养老两者结合带来的有利影响。
(四)山西省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建立
山西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该养护院主要收住失能、失智老人,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该养护院内设有康复室、活动中心、日间照料等房间,老人们可以在这些房间享受养老与医疗结合带来的优厚待遇。同时,养老院内的各种设施都是针对老年人来设计,如每位老人都佩戴红手环,并通过这红手环的按钮来呼叫医护人员,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服务。
另外,大型医院无法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大型医院主要是针对大病的治疗康复等,对于老年人的病症,如晚期绝症的病例,医院出于对患者的考虑,建议住院观察,但并不能对老年人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使得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医院的医疗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医疗资源利用率也低。因此,大型医院迫切需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来承担这些老年人的常规护理工作,以实现治疗、康复与护理的无缝衔接。
二、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积极意义
积极探索实施“医养结合”模式,是深化改革医疗和养老、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改善“医养分离”的养老现状,降低老年人医养成本。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以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很少涉及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和急性疾病的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这种服务上的有效衔接既解决了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也给患病老人带来更好的康复环境。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高了养老机构资源的利用效益,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
第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公平性,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需求,而国家建立这种制度能够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和维护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老年人利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第三,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几种服务资源,给老年人带来丰富的晚年生活,保障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医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生存问题,而且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给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看护、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服务,达到保障老年人生存与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要满足老年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尽最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第四,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现在很多大型医院的住院主要是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行医养结合之后可以增加医院的床位用于更有需要的人,而老年人也可以在养老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解决老年人长期无法获得有效地治疗的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型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有效功能。
另外,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问题,从而缓解了年轻人的压力,让年轻人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教育孩子上,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山西的生产和服务经济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论
随着对养老问题的不断重视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省不能要求与其他城市相同,也不能强求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同步发展,需要循序渐进,还需要结合我省具体实际逐步发展,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因此,从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我省现在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传统养老模式功能弱化、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我省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建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这些实际情况要求我省实施该模式,而且该模式也可以给我省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缓解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和提高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利用效益。这些都说明山西省有必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从而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医的问题,使得老年人真正的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钕铃,叶先宝.构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J],社会管理,2015
[2] 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63-68
[3] 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01):35-37
[4] 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03):102-104
【医养结合养老院护理】推荐阅读:
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07-13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11-01
养老院护理考核标准06-14
养老院三无老人的护理05-29
养老院护理员工作内容12-01
养老院分级护理标准及服务内容01-05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06-05
养老护理员题库06-26
养老护理工作沟通技巧11-29
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