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彩,特别是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相互结合,更为人们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对于大学生来讲,互联网已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不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互联网都会参与其中。互联网虽好,但也有诸多危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与提升

摘 要:自媒体的广泛使用和网络社会的隐匿性与开放性致使现阶段的网络舆论难以管控,诸多话语主体之间的话语权博弈力量参差不齐使得话语权的可控性与不可行并存,致使网络社会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和引动力受到冲击,掌控话语权存在被动,根据网络舆论、网络环境的特性,找准并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及其传播媒媒介,以获得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与提升。

关键词: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网络社会性质决定网络社会必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文化发展方向和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缺少约束与规制不利于网络社会思想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的生命线”[1],领导网络社会思想,调整网络社会思想状态,纠正价值观念与政治方向,引导并整合网络社会各群体的思想与我国当前社会主流思想基本保持一致,确保网络文化教育建设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网络舆论围绕国家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是社会公众思想在网络平台上的集中与博弈,同时也包含社会公众对舆论事件的情感表达,具有持久感染力和明显的目标指向性特征,网络舆论对社会公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行为和辨识能力等产生深远影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其话语权增添诸多阻力。与此同时网络社会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需要和契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积极跟进,把握网络舆论主题,以此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话语表达方法,使话语信息更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合理引导舆论发展方向,从而掌控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一、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困境

(一)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并存

在网络舆论社会,话语权力的诞生有赖于话语客体对话语信息的接收与认同,并且话语信息必定对话语客体产生积极正向引导或收益,正是由于话语信息需要被话语客体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及其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因而网络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考虑话语客体的“共同意识基础”,掌握话语客体对话语信息的认同程度,但现阶段网络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完全契合网络舆论流行趋势,秉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科学性、学术型和严谨性话语规范。没有完全基于对教育客体在舆论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情感诉求和行为习惯上的调查和研究,面对网络社会舆论的突发性、爆发性、混乱性,以及网络舆论参与公众的素质和水平上的良莠不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网络舆论中教育客体的心理需求和偏好没能达到足够的匹配度,因而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规定和调整,也未能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念的束缚,与教育客体在网络舆论中变化复杂的诉求未能到达协调状态。教育客体若对思政教育没有任何反应,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便极其不易生成话语权。

(二)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受到冲击

网络舆论的多变性、不稳定性及其骤起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削弱教育主体的话语霸权,使教育主体与客体间话语权的分配和话语空间的把握难以维持平衡。教育主体并不能完全准确把握舆论趋势和发展变化,当其话语表达没有被广大网络公众接受认可时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说服力和引导力。且在网络舆论中,教育客体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抛却传统意义上作为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具主动权和选择权,在网络社会各个领域实现自我话语权,与教育主体形成话语权博弈,当博弈状态失去平衡时,话语权的分配和转移将会陷入于无序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严谨性相违背,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性被弱化甚至是被消解,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的话语引导和调控显便现出软弱无力;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有赖于话语主体的权威性、话语本身的引导力和凝聚力,若教育主体话语的吸引说服力降低,教育客体的不信任与抗拒均会导致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操控能力被动弱化,使话语权的调控力受到严重冲击。

(三)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负面舆论引导乏力

网络负面舆论与网络谣言的盛行在侧面可以说明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引导力存在不足。教育主体对话语权的掌控在舆论发酵及其传播过程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参差不齐,面对同样的焦点事物,各方占有的资源与权力并不等同,对舆论事物的参与程度和影响不一,并且教育实践对客体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难以评估,“另外对于个体事件通过网络跨越群体传播边界,成为媒介事件并扩散成为网络舆情时,”[2]也容易造成话语权出现失衡状态,舆论失去有力引导,舆情进一步扩散并衍生出新话题,以及出现焦点转移。教育主客体背后所代表的团体或利益操作群体、参与舆论的隐匿性和开放性、以及舆论情况的复杂性和各方媒介素养等均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遭遇一定的困难,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存在不足,也会使话语权争夺与话语权失衡具有潜在可能性。

二、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契机

(一)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话语信息有效传播的先决条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前提之一。随网络文化多元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新时代青年群体提供多种选择渠道,如微信、微博、论坛、短视频APP等自媒体交往平台的使用频率颇高,使用者几乎涵盖社会各阶层公众,这类平台通过直接对话、评论、图片与动态视频的非话语信息交流等方式进行互动,信息传播内容多为当前社会的热点热议话题或重大社会事件,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思想意识交流博弈的前锋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以此为契机,教育主体可以借助便捷性通讯工具根据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而进行,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共识基础之上,配以流行话语形式,更新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以了解教育客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变化,在思想价值方向上加以引导,达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自媒体时代的广泛互动与传播,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周期迅速缩短,更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网络公众产生影响。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灵活性提高

网络舆论的非固定性时间、地点、参与人物等使任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引导公众时相对而言都处于被动状态,混乱无序的舆论令教育主体无法完全把握教育客体对话语信息的接受与反馈,主客体之间产生的认同效果难以衡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更高,教育主体的话语表达方式与话语传播形式不再仅限于书面话语,教育形式需进一步拓展,与时代接轨,同网络舆论发展与时俱进,充分做好现代性转换,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吸收网络文化元素,“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3]隐匿性与平等性话语表达方式更倾向于虚拟化空间交流模式,增加视频、图片、“表情包”、影视资料,这种话语表达、话语传播方式更为契合教育客体的心理和需求。将最新流行性网络话语引入网络舆论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注入鲜活性与时代性,且教育主体还需进一步发挥作为话语权主体的功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融合时代元素的同时依然具备足够的学术性。

三、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策略

(一)正视网络传播媒介的两面性,合理利用舆论环境

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征,由此话语传播媒介或传播渠道也具有此类特征,且传播媒介及其特征无论优劣与否都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机制与掌控产生影响,因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利用网络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需对网络传播媒介及其特征均应作出适当的评定,妥善利用网络传播媒介与特性,降低网络传播媒介及其特征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网络舆论氛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影响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舆论氛围难以把握,因此网络舆论中话语信息内容的大众化、规范性与合理性,需要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易被不同层次水平上的社会公众均能顺利接受理解。监管力量应对攻击性言语和谣言、舆论的可视化进行监管,从源头和传播渠道上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监管,在宏观层面上营造和谐网络环境,激发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增强网络文化的独创性等特征,支持教育客体个性特征,保护教育客体好奇与自信心理,鼓励教育客体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育客体在复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能够坚定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

(二)把握网络舆论特征以利用引导话语方向

所以面对网络舆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主流意识、核心思想、正确观念、“话语权力不应被看作是一种所有权,而应被称为一种战略;它的支配效应不应该被归因于占有,而应归因于调度、计谋、策略、技术、动作。”[4]因此教育主体在网络舆论中,要准确把握舆论生成阶段和传播过程及其复杂性、冲突性、难控性等特征,应对“抨击”“批判”“猎奇”“凑趣”“发泄”、表达诉求、追求个性解放,寻找自我存在感的受众时,教育主体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形式与艺术,满足教育客体心理需求以期易驱动公众舆论走向。“话语主体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关人的身份,需要有足够的智力与能力来达到加强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目的。”[5]且教育主体应以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来影响甚至是决定网络舆论事件的整體发展走向[6],网络舆论中教育主体在理论水平、网络科学技术的使用与话语信息表达方式等方面需要注重话语信息讲述的合理性、社会公众获取话语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取话语信息渠道的可靠性,避免跌入“塔西佗陷阱”,从总体上对网络社会舆论和政治价值以及思想意识进行引导,以促使社会公众能够理性思考,形成价值观念认同引导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7]

(三)搭建话语信息科学传播渠道,提升网络教育主体话语权博弈能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新媒体技术在网络话语传播渠道对话语权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9]在网络舆论这样的思想意识交锋场域,任何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共鸣的热门舆论事件,其积极与消极影响和行为意识引领都有可能被网络无限扩大,与此同时参与或围观思想意识碰撞的公众群体也会膨胀,且彼此间都存在话语权博弈与争夺,所以教育主体要在理论知识储存、话语表达及其在与教育客体的互动等方面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能力和素养,做好网络舆论“把关人”,对网络舆论主题和引导表达时机应具备高度敏锐性,准确把握网络用语特征与意识指向,将需要进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教育信息与网络舆论焦点的发展方向、参与网络舆论的公众诉求方向以及网络公众参与教育实践的文化和媒介水平有机结合,注意利益参与群体和网络舆论引导力量的变化、舆论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加强话语主体博弈素质,进而实现网络舆论中对话语权的掌控和提升。

四、总结

网络舆论围绕国家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是社会公众思想在网络平台上的集中与博弈,同时也包含社会公众对舆论事件的情感表达,具有持久感染力和明显的目标指向性特征,网络舆论对社会公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行为和辨识能力等产生深远影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其话语权增添诸多阻力。无论是网络舆论还是社会事件转移至网络社会迅速形成网络社会舆论,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需要和契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积极跟进,把握网络舆论主题,以此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话语表达方法,使话语信息更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合理引导舆论发展方向,从而掌控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1.

[3]钟世潋.高职院校师生群体话语权博弈中的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现代科学教育.2002(04):84-8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02.

[4]陈炳辉.福柯的权力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84-86

[5]冯曦鹏,何云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困境与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38-40.

[6]刘增明.论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权掌控[J].理论探讨,2014(03)131-133.

[7]郑元景,周亚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机理与提升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5):107-115.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2017-10-28.

责任编辑 黄邦道

作者:周亚辉

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探究网络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 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彩,特别是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相互结合,更为人们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对于大学生来讲,互联网已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不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互联网都会参与其中。互联网虽好,但也有诸多危害。就网络舆论而言,容易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等带来影响,如果是正确的网络舆论,将会起到积极作用,若是错误的舆论,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说,面对褒贬不一的网络舆论时,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因此,本文从管理理念、内容方法、网络培训方面提出了网络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網络舆论概述

简单来说,舆论就是公众的言论,网络舆论则是公众以网络为媒介,对社会问题发表的不同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表现方式包括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BBS论坛、新闻评论等。网络舆论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性。借助互联网,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贴吧、新闻点评上发表意见,新闻传播者也能迅速接收广大网友的言论。二是突发性。由于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所以当热点新闻在网络上成为焦点的同时,也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三是隐蔽性。对于广大公众来说,网络犹如一块遮羞布,不论在网络上发表何种言论,进行怎样的宣泄,其他网民都“只知其字,不知其人”。四是偏差性。网络舆论集中了广大民众的建议、态度和情感等元素,但是由于人们思想和性格上的差异,使得网络舆论的风向出现偏差,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如传播不良信息、揭人隐私、谣言惑众等,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二、网络舆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舆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多种需求。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愈发丰富,再加上各大App软件的不断研究和创新,更为网络舆论提供了多种表现渠道,如QQ群、微信群、微博等。当代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对于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自然也是大不相同。多元化的网络舆论表现形式迎合了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二是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1]。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虚拟的人物、虚拟的姓名和住址。在虚拟的世界中,面对当下发生的热点事件和社会新闻,大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如此一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显著增强。三是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习惯照本宣读,将书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然后就某一重点列举实例,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在网络舆论视域下,不仅能够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改变,还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为在互联网下,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大量及时有效的信息,通过学习平台或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又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舆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高校大学生具有多重身份,他们不仅是青年群体中的一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在网络舆论视域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创新,学生不再被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他们可以参照教学内容从网络上轻松获取相关知识,还能随意发表言论,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此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学生可以在网络舆论下自由地获取、选择信息,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二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自闭关锁国政策彻底崩塌后,我国便加大了与其他国家的往来,使得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互渗透。如今,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联系更为密切,这些元素中有些是积极的,但还有一些却是消极的,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比如,2019年香港暴乱事件,台湾领导人蔡英文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宣扬支持香港人追求自由、民主与人权。这一举动,不论是对香港大学生,还是我国内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另外,网络舆论上充斥的色情暴力、网络赌博、反马克思主义等言论,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2]。

三、网络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革新管理理念,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

针对网络舆论方面的管理,多数高校尚未重视,管理理念和方法较为传统,面对来势汹汹的负面舆论,往往束手无策,任其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高校既要重视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又要对现有的管理理念进行优化创新,必要时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研究部门,选择一些素质较高的教学工作者组成网络舆论研究队伍,对于网络上不断发酵的舆论,要及时辨别,尽量避免网络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是虚拟环境,同时又缺少有效的管理和制约,导致舆论泛滥,出现蛊惑人心的言论和大量虚假信息,容易对大学生造成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将大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支持,尽量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价值诉求,对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表达话语进行创新,使其与网络相适应,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不要被网络上的负面舆论所左右,而是要坚守本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创新内容方法,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比较前卫,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网络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递减,并且其思维特征、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等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内容方法进行创新是必然选择。首先,创立专题网站。虽然大学生的身心日渐成熟,能够分清事情的对错、美丑和善恶,但面对愈发多元的网络舆论,再加上长时间与互联网为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创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一方面拓展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其次,对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多种知识和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实现教材内容的拓展,而且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发展其综合素质。比如,将历史和国情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播放中华民族苦难与辉煌时刻的视频,使学生观看时产生情感共鸣,深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将党史党情教育渗透其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尽的义务。

(三)加强网络培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能力

网络舆论视域下,要想发挥其具有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意识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推波助澜,除了要着手于管理理念和内容方法的优化创新外,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即教育教学水平、网络技术等。只有教育者正确对待网络舆论,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意义。也就是说,高校要加强网络培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仅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知识,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特点进行掌握,同时具备网络舆论控制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要从客观角度看待,不要因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就肆意妄为,发表一些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符的言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积极的一面是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舆论了解当前国内外发生的热点新闻,掌握社会动向,在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增强其主体意识,使其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关内容;消极的一面则是网络上充斥的虚假、暴力、色情等舆论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要正确对待网络舆论,通过创新管理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能力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使其正确看待网络舆论,积极汲取正面舆论带来的知识,抵制负面舆论带来的影响,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海波.浅谈“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8):65-66.

[2]张翠莲,赵云兵.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6):57-60.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杨娟

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

本文以网络舆论环境为背景,就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和负面影响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并探究出了正确运用网络舆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希望借助以下研究能够对进一步促进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方法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传播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传媒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网络在学习工作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网络舆论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思想。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基于其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使得其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尤为明显。在这样的新形势之下,如何将网络舆论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趋利避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网络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1 网络舆论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如今,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从微博到朋友圈,从文字、图片到语音、视频,多种多样的网络舆论传播方式总是能够在大学生之间带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潮,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或是追求时尚或是满足自己的新鲜感,总是在不断主动地去获取网络舆论的内容。再加上网络舆论的内容涉及到各方各面,小到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国家及国际上的时事新闻,这就使得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网络舆论内容变得极为丰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涉及到多个方面。

1.2 网络舆论的推动使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网络上的言论更具有保密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来参与任何一个话题的讨论,这就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度,使得大学生敢于也乐于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教育。第三,网络舆论明显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式枯燥,教学案例老套,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产生兴趣,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而网络舆论的推动,则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网络信息传播飞速的今天,一条消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瞬间被千万人获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这些时事为案例,不但能够节约教育成本,而且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获得切身地感受,教学的时效性也大大地提高。

2 网络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作用

2.1 网络舆论使得大学生对教育工作者产生质疑

在网络舆论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云亦云,跟风较为严重,当某一种言论被大多数人传播时,人们就很容易相信,而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时期,很容易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认为网络舆论中所说的就是真理,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和理论观念产生质疑,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2.2 网络舆论有可能会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树立过程中误入歧途

网络中所包含的信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判断无法达到完全的准确,这就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诱导,被这些负面的价值观念引入歧途。其三,消极的网络舆论容易诱发大学生盲目地逆反。一些网民习惯于将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消极情绪通过网络来进行宣泄,并且极具诱导性和煽动性,对于国家、社会、亲人、朋友等一切人事物提出反对,而这些消极的网络舆论极其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使得大学生也盲目地跟随,产生盲目的逆反心理。网络舆论之所以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当前网络信息的管理不够到位,所传播的网络舆论许多都与客观事实相悖,却难以进行考证和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因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其在网络舆论的冲击之下难以维持其原有的地位。

3 正确运用网络舆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1 要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对于刚刚步入成年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还不够全面,对于事情的判断还不够准确,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牢牢地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以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人才为目标,坚决杜绝错误的、扭曲的价值观侵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主动地了解网络时事,有意识地将大学生之间的网络舆论向着积极的方向引导,化被动为主动。

3.2 建立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

网络舆论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了能够使得大学生接触到更为良好的网络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大学教育工作者也应当积极配合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将合理利用网络舆论进行落实,并且督促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让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检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方法。

3.3 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

网络信息技术是网络舆论推广的基础,也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论过分虚假传播的有效方法。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而避免其消极作用,就应当通过更为高端的技术,研发出更为智能的网络平台。有了技术的支持,就能够有效地阻隔一些虚假的、恶意传播的负面消息,同时,也能够让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出于一个有序的网络环境中,能够自觉地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从根本上增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姚会彦,陈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述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3).

[2]刘慧群.高校舆论环境的变化及其应对[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 2009(09).

[3]王声宇,张厚志,马志宇.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网络舆论引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

[4]严冰,郭沛,张玉华.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09(07).

作者简介

侯春(1987-),男,汉族,陕西省宝鸡市人。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8

作者:侯春

上一篇:公司财务工作报告精选下一篇:县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