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档
任丘市四中李项羽
内容摘要:未成年人的成长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本文从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的现状出发进行探讨,分析了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并简述了家庭对策,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未成年人影响家庭环境对策
正文: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处细节带来了前所未有、难以置信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它正在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在我国1.1亿网民中,青少年网民超过50%,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了16.4%。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娱乐、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伴随着网络的繁荣和更多的应用,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趁机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一、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冲击了未成年人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未成年人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这往往与未成年人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未成年人生头脑束缚住,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电子海洛因”毒害未成年人的心灵。
丰富多彩的网络,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未成年人来说有无限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不同世界中的角色和行动协调问题,从而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电子海洛因”应运而生,极大地毒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由于网络大大增加了人们交往、学习的方式,以及交往、学习内容和情景的多样性,使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发挥个人能动性和选择性,进入网络仿佛是一个浩瀚的信息,知
识和娱乐的数字迷宫,很容易让人完全沉浸到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中不能自拔,出现对网
络的过分依赖,即“网络上瘾症”。由于终日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是与现实本身
进行交流,同他人的社会交往程度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同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以及
同事之间的感情联系开始变得冷漠、生活的情趣淡化,内心枯燥,慢慢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出现“网络孤独症”。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出
现“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就很不利于他们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化进程。2003年8
月30日的《温州都市报》刊登《我的爱输给了“传奇”》,报道某中学学生为了玩“传
奇”几天几夜呆网吧并与父母隔离,家长写信给报社要求救救孩子。
3、网络“污染”和隐蔽性弱化未成年人道德意识。
网络世界是个自由的世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网上
色情、暴利、邪教或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未成年人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
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在调查中,有36%的未成年人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2%的人承
认“经常”去看。据权威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BBS中储存的图像,有83%含淫秽内容。
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也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未成年
人网上道德意识淡薄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也将波及未成年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
为。网络对未成年人道德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未成年人对
一些问题的看法易被左右,从而不利于其良好道德的形成。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上网聊
天现象日增,网上交友更成为“时尚”。网上的虚假信息极易使不谙人事的未成年人轻
易受到伤害。更危险的是,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未成年人成为被侵害对象。2003
年12月15日的《温州都市报》一版报道了《“传奇”毁了少年郎》,就因网络游戏引发的故意伤害案。显然,网络对未成年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对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的家庭对策
随着当今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家庭的变化,致使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力日
渐减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正是基于这种家庭的变化而日益激化的。网络对未成年
人的消极影响的防范工作虽然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展开,但首先特别要从家庭环境因素
展开,因为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有
效地预防和减少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应当对家庭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1、健全的家庭结构。
一个稳定的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当然,健全的家庭并不仅是家庭
形式上的完整,更重要的是指家庭成员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家庭氛
围。家庭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互敬互爱,不仅给子女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而且能为孩子
创造一个有效的教育环境。实践证明,子女的真诚友爱、善恶分明、乐于助人等优良品
质,常常是在父母优良品德的示范下和家庭和谐气氛的熏陶下形成的,因此,健全的家
庭是家庭预防机制功能得以实现的首要保障因素。
2、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家庭仍然需要和谐,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未成年
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建立良好、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有
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1)做好榜样。家庭的缺失和成员间的关系恶化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
成长,家长应该积极的做好榜样,不能要孩子心理留下阴影,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在关爱
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最佳环境。
(2)增加沟通时间,重视家庭的亲密度。增加沟通是保护亲子感情的首要条件。
要有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要以多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即使惩罚也要
富于情感性,要伴随着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只有在温暖的背景下,教育引导才能发
挥作用。
(3)建立互相学习的家庭氛围。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独
立的思想,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能够表达不同于父母的看法。而父母在社会急剧的变迁中,既有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一种必然。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鲜
明的互补性要求两代人相互学习。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是维持和谐的家庭气氛的关键,在互相学习的氛围里,家庭的亲密程度和凝聚力也会大为增强,家庭就成为社会的稳定
剂。
3、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本文所指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
(1)全面的教育内容。在现代家庭中,伦理道德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未成年人的政治思想品质、法纪法规、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人际交往、生活习惯、消
费观念、职业精神等诸多方面,都有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2)得当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法与未成年人成长的关系极大,只有采用“爱
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3)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未成年时期又称为“青春危险期”,由于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视父母的话为“圣旨”,言听计从。因而在对他们教育时,一定要从其年龄特征出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素材为内容,在适当的时间,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启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家长素质。
父母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性格与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对孩子的影响是他人难以替代的,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陈旧观念和不良习惯容易被孩子模仿,而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质将使孩子受益一生。父母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如何提高家长素质成为了关键,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尝试:
(1)开办家长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家长学校讲座,力求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教育资源优势,向广大家长传播现代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子方法,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学校要针对家长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意识和自我调试的技巧。
(2)进行法制化管理。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是对家庭对子女失教给予了社会道义上的谴责。然而,失教之过,如果仅靠社会道德标准来调节、约束,在今天已经远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把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综合运用于家庭教育中,使“养不教”得到一定的行政或法律上的适当惩罚,给那些忽视家教的家长以威慑,才可以较大程度上提高家长素质。
一、网络红人现象
百度百科对于网络红人词条的解释为:网络红人跟现实中的名人、电影明星的意思差不多,就是“网络名人”的意思。他们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个性文章、言论、事迹、照片、写真、影视、歌曲等而受到众多网民追捧,成为新型的一类草根明星。这种解释是从网络红人的产生渠道和方式上进行诠释的。根据网络红人的形象来分,可以分为正面与负面形象的网络红人,比如一些网络歌手,他们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来传播自己的歌曲作品,向网友展示自己积极向上的形象,受到众多的网友好评,而一跃成为网络红人;负面形象的网络红人,通过在网上传播庸俗不雅视频等,受到众多网民的争议和关注而走红网络。根据网络红人利用的各种手段来划分,可将网络红人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情欲类型,这种类型的网络红人主要展现“本我”,以“脱”为其基本方式,利用自己的各类写真照片对网民进行猛烈的视觉冲击,企图吸引大众眼球。二是pose类型,她们主要利用各种性感的姿势、表情、舞艺等推陈出新地展示给观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芙蓉姐姐”,她抛去了竹影青瞳们带有“性骚乱”性质的表演,摆出各种热辣舞蹈造型,最终以“芙蓉s型”驰名整个网络。三是清纯类型,这类网络红人一改往日性感、热辣形象,选择相反的清纯造型,因此“清纯”一度如一贴清新剂又迅速占领网络,以“清洁工妹妹”、“公交妹妹”、“天仙妹妹”为代表,其杀手锏正是“清纯的造型”,相比较前面两种类型而言,此类型多多少少也给网名带来一丝舒然。四是自恋类型,她们盲目自信,以自己认为很独特的造型在一些公共场合装扮自己,做出非常人之举动,“国学辣妹”宣称“我很妩媚”,在孔庙内摆出小甜甜布兰妮的姿势,在古色古香的国子监孔子像前,打扮妖冶、穿着暴露的“国学辣妹”大摆火辣造型。
二、理性反思网络红人现象对当代青年人的负面影响
1. 网络红人现象使当代青年人的传统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但是现实中的一些“网络红人”因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大大增强,她们希望自己的声名大噪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他们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有公司企业等来找他们拍广告或者做形象代言人等,甚至还有人希望能进一步进军娱乐圈,有自己的唱片,自己出演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总之,从网络红人的成名目的来分析,那些无目的、无功利性的网络红人某种程度上可以简单地给大众带来一定趣味;而目前那些具有商业目的的网络红人,在网上传播自己的不雅照片和视频,再由网络推手的炒作,在网民的褒贬热议中提升自我名气,从而达到由“名气”带来商业“利益”的目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不断追求追逐名利财富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借助各种不雅行为以吸引别人的眼球的做法。相比之下我们所说的良心、崇高等原本神圣的东西被嘲弄,劳动、节俭等基本的美德被抛弃,金钱成为他们身份的代表,他们自我的唯一体现就是“炫富”。要求青年人所遵循的传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 网络红人现象会弱化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责任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只有每个人都认真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才能和谐运转、持续发展。也许有人会认为,网络本身就是虚幻的自由世界,是完全任凭自己的感觉而随心所欲的。在纷繁嘈杂的网络环境中,那些深入到网络社会中的一些网民和看客逐渐被网络环境中的言论左右,逐步丧失了自己的主见,更容易随波逐流,因此“网络红人”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可能会进一步弱化青年的责任意识。
3. 网络红人现象会强化当代青年人急功近利意识。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在市场化经济发达的现在,一些网站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点击率,自然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对于推出这样的“红人”就是廉价快捷的方法之一。个人直接的现实目标就是快速致富,这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进步的一种外在表现。但是这种进步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其中一个最为凸显的问题就是一些青年人愈发表现出来的现实、浮躁、急功近利式的心态。例如他们无法调整心态,他们无时不在寻找跳板实现“跳槽”,他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最丰厚的回报。他们渴望能够获得一夜成名暴富的机会。就急功近利意识本身而言无所谓道德与否,但如果是因为聚敛财富和满足一己私欲而不顾长期目标,仅仅只顾眼前利益,那就是沦丧道德和迷失自我。
三、针对网络红人现象提出的对策
“网络红人”现象从另一层面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伦理的真空状态,需要全社会来努力。我们分析网络红人存在的种种问题,旨在促使更多网民与看客能够意识到这个现象背后的问题,促使大众思考如何去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提高网络使用人群的整体文化水平,才能实现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作用,才能更好为社会发展进步尽一份力。一方面,力争通过政府进行扶持引导,借助法律进行保证,完善制度上的规范;另一方面,我们广大网民要修炼好内功,要自觉自律,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自我的道德约束,从而创建良好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网络红人”的形成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人与人之间新伦理关系的产物,是新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产物。在对它的成因进行理性反思后,也同样应为这些伦理困境寻找解决的途径,除了网络立法外,加强网络自律,大力提倡“网络荣辱观”都将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我国的网民群体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截至2010年12月底网民人数已经达到4.57亿, 和2009年底相比增加了7330万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互联网借助网站、博客、播客、BBS等各种方式, 给广大网民带来非常便利的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 那些希望一夜成名的草根也有越来越多的实现梦想的机会, 因此就如雨后春笋般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上火爆走红的网络红人及其类别的梳理分析, 理性反思这些网络红人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网络红人,价值观,责任意识,网站
参考文献
[1]赵华.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 2007, (5) :92-95.
[2]百度百科.网络红人[DB/OL][2011-12-4].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4.htm.
未成年人 负面影响 对策措施
一、前言
如今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它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已超过了现实生活对他们的影响。它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对未成年人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正在改变着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与很多新生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未成年人,在这样一个新媒体的环境下,暴露出了很多容易遭受伤害和负面影响的问题。
1.网络的开放性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网络中的垃圾信息污染了未成年人心灵,误导了未成年人的行为,弱化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意识。网络中的垃圾信息有的品味不高、格调低下,有的充斥着暴力、凶杀、色情、淫秽,有的带有封建迷信。这些有害信息揉杂、渗透,无孔不入,对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的隐蔽性导致未成年人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各种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容易被诱发。近几年来,网络犯罪速度急速递增,1999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违法犯罪案件近400余起,2000年剧增到2700余起,是上一年的6倍之多,由此,我们也进一步意识到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严重危害性。
3.网络的虚拟性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英国公布了这样一份科学报告:“网瘾正如传染病一样,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感染全球各地的无数网友。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有的学生沉溺于网上聊天、交友、约会,陷入虚幻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拔;有的迷恋网上游戏,茶饭不思,上网成瘾;有的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时精神倦怠,人际交流机会大大减少;有的长期“泡网吧”,造成睡眠不足,视力下降,生活节奏混乱;有的从网上下载不健康信息私下传播观看,甚至迷恋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导致情绪暴躁,失去自制力,荒废学业,疏远与家人朋友关系,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心理极度扭曲。
4.网络的广泛性削弱了未成年人的创造力
网络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信息宝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系统、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是世界上资料最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无所不包,这使得未成年人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拿来主义”,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遇到需要的东西,只需下载、剪贴,轻轻松松就能为己所用,未成年人的创造力靠简单的模仿照搬而遏制。由于过多地依赖网络。久而久之,网络削弱了人的智慧,使人的智力逐渐退化。
5.网络的渗透性导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意识迷茫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是英文信息,其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和绝对控制权。那些附着西方价值形态的信息大量流向国内,形成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他们利用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大肆进行文化侵略。有些不健康的信息对未成年人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们受到影响、腐蚀和冲击,耳濡目染、盲目信从,产生冲动和迷失,引发对现实的不满,进而丧失进取、奋斗的内在精神和意志,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带来了巨大而无形的消极影响。
6.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了未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长时间与计算机打交道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在网上他们是交流高手,网下却变成交流的蹩脚者。网络就如一把无形的“锁”,锁住了他们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门,他们不再为人世间的真情实感所动,却对虚拟的网络空间“一网情深”。由于他们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失去了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导致了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养成欺诈心理,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三、应对措施
1.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
目前,网络已成为全球性的虚拟社会系统,具有全球化的色彩,世界各国都在制定限制措施和技术法规,以规范网络行为。如英国政府已使用“防火墙”技术,推广色情内容的过滤卡,加拿大政府则要求家长在多媒体上加挂V型色情过滤卡和暴力过滤卡。对那些利用网络传播色情信息、黑色信息或进行网络犯罪者,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予以严惩,使网络空间得以明净。
2.加快学校德育的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德育建设要求学校德育整合学校校园广播、各类报刊、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以虚拟校园网为枢纽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特点的数字化德育平台,构建特色鲜明、渗透广泛、辐射力强的学校数字化德育体系,网上唱响德育主旋律,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和网上育人良好环境。
3.构建班级绿色网络精神家园
学校要主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技术,全面优化班级建设的方式手段,实现网络环境下班级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代表班级主流意识的网上精神家园,发动未成年人参与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共同设计班级网页、建立班级博克群、创办电子周刊等,在这里增强“伙伴、益友、健康”意识,凝集精神、会聚情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4.建立与家长联系沟通的网络系统
学校要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建立与家长密切联系沟通的互动网络系统。让校园网成为沟通校内外信息的桥梁;定期向家长宣传网络意义,鼓励家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和学校共同面对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挑战,要求家长关心孩子上网情况、制订上网计划、规定上网时间、限制上网内容、养成上网好习惯。
不可否认,网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娱乐、放松,促进学习、交友等方面的作用。但网络那种虚拟、为所欲为、不受约束的自由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网络是一块战略高地,我们只有抢先占领这块高地,兴其利,去其弊,使网络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孩子们才有明天,网络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理宣,网络生存对青少年主体性成长的影响以及教育措施[J].教育科学,2002,(2).
[2]沈晓夫.网络化孤独[N].健康报,2002.
[3]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
结题报告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大泊小学陈鸿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拓展了网络资源共享空间,打破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时间、人力的界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媒介与德育工作整合,挖掘网络资源,推荐更多的能吸引儿童优秀网络教育资源站点,积极开展有益于增进学生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培养网络道德的活动,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小学生正处长身体、品德形成雏形阶段,缺少分辨是非能力。为了锻炼学生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适应儿童年龄、身心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紧密贴近当前社会现状,有效选择教育资源,以多种活动形式,扎实有效的展开教育活动。
根据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和已经建立的德育示范特色,将两者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实现手段、方法、内容的创新,从而提高小学德育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以《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为指导,以新《义务教育法》和新教育实验五个观点、六个行动的理论为依据,实践有关德育理论,紧密联系社会和学校实际,展开课题研究。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加强学校网络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利用网络使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自主发现和收集、学习相关德育信息,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包括网风网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辨证扬弃地甄选网络信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正确的网络道德,提高学生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抗诱惑能力。3.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大量具有正确导向的教育信息,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向善的愿望,从而铸造学生健康饱满的人格,为其后继发展奠定基础。
4.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管理,通过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学校现代化的德育目标,序列化的德育内容,操作化的德育方法,模式化的德育组织管理,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把信息技术作为德育学习的工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加强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认真研究以网络环境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德育效果的方法、途径等。在学科中找准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契合点,利用学校德育工作由教会学生道德向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道德转变。让学生能够对获取到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以便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2.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使学生利用网络媒介,了解祖国的书法艺术,学习书法知识以及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制作写字育人的主题性网站“静心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动手能力,为学校发展塑造新的亮点。
3.信息技术与少先队阵地建设整合提高德育实效。利用网络资源,拟订不同年级德育教育分阶段目标,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学生德育目标的达成度的要求由整齐、划一的标准,向富有层次性、个性化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更加体现了个性化教育。
(二)把校园网络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平台。通过网上博客、校园网站、家校速递通道等渠道,实现了生生、师生、家长教师间的教育互动。拓宽家校联系的时空,为家庭教育提供学习指导和素材。开辟校园网站、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素材,学会主动,有目的地去发现和收集相关德育信息。
(三)把网络资源作为学校道德建设教育的元素。
学校课题组从学科资源、技术资源、活动资源入手,收集光盘、课件、事件介绍等相关资料组织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具有共享资源的特点,培养教师设计开发活动教材和用活教材的能力。从2009年课题立项以来,经过开题论证,调整方案,到现在经过近4年时间的探索研究,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和办学成果方面取得了进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校德育工作开创网络化管理模式。
为了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加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建立了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明确了“认认真真写字, 踏踏实实做人”的校训,“文明 正直 谦和 好学”的校风,“勤学 好问 多思 乐行”的学风,建立了一个组织健全、运营规范的学校管理体系,在德育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下辖各职能部门,从而较系统地形成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整体氛围和科学的领导工作体制。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应向社会更深、更广延伸。
我们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成立了以家长委员会成员、法制副校长、校领导班子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德育处、年级组及班主任为德育工作阵地。同时,为了使校内外形成合力,我们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向家庭、社会延伸、扩展的新格局。纵向上,我们主要抓学生和教师队伍建设、网络道德建设;在横向我们主要抓了校外的二支德育队伍。一支德育队伍指家长学校。这是联系家长、提高家长素质的一种较好组织形式,加强德育的责任感与合作感。另一支队伍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退休教师、社区干部、民警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成。在同一目标下,两支队伍与学校进行双向交流,创设了校外德育社会区域环境,以发挥德育的整体优势。
(二)校园网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最佳平台。
当前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工作。就目前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他们网络道德素养的教育,唯其如此,才能使未成年人在网络虚拟空间明辨是非,养成道德自律习惯,并在网络道德建设发挥更重要作用。
1.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在校园网上开设了心理咨询聊天室, 吸引学生上网倾诉难言之隐, 及时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2.开辟校园学生论坛。学校联系网上学校“一点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可以点击自行解决,还可以完成预习和复习工作。学生就学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进行网上直接交谈,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3.开展网络专题讲座。由计算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文明上网讲座, 通过讲座,使学生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网络。讲座活动中穿插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互动活动,真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能力。
4.共享网络德育资源。教导处、德育组、少先队、卫生组利用校园电视台、红领巾广播共享德育资源。只要有关部门将一些优秀的德育教育资源上传校园网共享, 每个班级只要从校园网的共享文件夹中下载优秀的课件,学生可以在晨会课、大课间、午休时间观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直观形象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深受启发。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德育实效。
我们提倡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使原本更多注重知识、缺乏活力的课堂生动起来,教育与教学在课堂中得到完美结合,学生的人性得到尊重,人格得到完善,品德得到提升。
1.捕捉素材,活学活用。德育渗透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索、判断使之警觉、感受到思想熏陶和哲理启迪。么林丽老师的品社课《和同学交朋友》,教师用儿歌和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交朋友并不是只为了从朋友那里寻求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予朋友帮助。因为教学素材源于生活,学生感到好奇又亲切,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源于生活才是最有活力的,实现了生活德育化和德育生活化的链接,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拓展迁移,突破难点。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内容拓展,为深度解读做铺垫。陈艳云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品社课《火灾中的自救与互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火灾是一种什么的情况。而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生动地认识到火灾带给人们的伤害。场面震撼,触人心肺。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生活预防火灾是多么的重要,并学会在火灾中如何自救与互救。3.创设情境,鼓励创新。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把德育要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育目标放在同一目标上,选准德育教育内容和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做到水乳交融。周鹏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美术课《青铜器》一课,将网上搜集来的汉代各种青铜器作品配上古典音乐,通过多媒体给予渲染,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感受青铜器花纹的特点,学生在了解汉代悠久的青铜器历史文化基础上,激发学生创作青铜器花纹的兴趣,创编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花纹,达到了艺术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4.欣赏陶冶,交流展示。在进行校本课程写字课上,借多媒体展示规范书写动作及要领,抓好“双姿”的纠正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校园网上开辟静心堂主页,有历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还有书法家优秀作品欣赏,展示我校学生优秀作品和每月评比校园之星介绍,练字活动照片。通过信息技术与写字教学的整合,学生的写字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也得到了巩固。
(四)信息技术与主题活动整合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使受教育者感受不到教育的存在,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活动”则是达到这种教育境界的有效平台。少先队将信息技术与主题活动整合,使活动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使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主题活动达到的育人效果更明显。1.举行文明上网签名活动。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准则,在虚拟空间内学会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环境。少先队提出文明上网签名活动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在校园网上点击表示支持。文明上网可以增强网络文明意识,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自我保护和防范不良行为的能力。
2.定期观看优秀影片。用丰富的德育资源吸引学生爱上校园学习生活,建立“网上影院”栏目,精选适合小学生口味的、健康向上的电影、动画片,供孩子们上网阅读、观看,同时开展网上观后感发表评论活动。通过这种途径吸引学生正确上网,接受网络熏陶,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举行我行我秀作品展。电子小报、网页、电脑绘画大赛,“我爱家乡”摄影比赛„„通过开展网络比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把比赛作为网上德育的载体,渗透着德育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娱乐、竞赛中吸取德育营养。
(五)利用网络使家校互动更密切。
1.开展家长网络培训工作。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活动契机,我校对家长举行文明上网讲座,让家长认识了“校园网德育资源库”与社会上经营性网吧的区别,转变了部分家长对网络的偏见和看法,认识到正确引导走进网络时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和学校联合共同引导学生走进健康网络世界,并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和思想道德水平。
2.开通“家校通”网上家校业务。我们通过“家校通”短信互动的形式,建立固定的反馈网络。该网络既可以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校在家表现让教师与家长之间互动交流。使学校、家庭都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便互相配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学校
1.办学成果显著。四年扎实的课题研究,使我校形成了借助网络及其资源来提高德育工作效率的办学特色,2010年被评为 “汉沽管理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1名老师被评为汉沽管理区德育工作先个人。多名教师被评为区级先进教师,先后有12名学生被评为市区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我校秉承全面发展、德育先行的办学理念得到了验证。
2.团队协作奋进。在课题研究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团队的理念和行动得到高度统一。每一位教师尽管处在不同领域,接受不同条件下达的任务,但树立了校荣我荣的大局观,不管接受哪一项任务,大家都凝心聚力,圆满完成。
(二)教师
1.师德修养逐步提高。“微笑新庄、感动新小”育人故事专题交流活动成了每年师德教育的自编素材,微笑服务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校园里涌现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定期宣传表彰我校教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将表彰和学习融为一体,进一步激励大家向身边的楷模学习,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更上一层楼。2.骨干队伍迅速壮大。学校依托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培养逐步形成了梯队建设。学校有区骨干教师1名,区教学能手2名,校级的优秀教师5名。老师们认真撰写的优秀德育论文有20多篇,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在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我校有1人获第一名,教师书法大赛中有1人获一等奖。有1名教师在市级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有了课题的引领,激发了全体教师积极向上的动力,活跃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更帮助教师实现的教育理想。
(三)学生
1.养成文明上网。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学会了文明上网。我校的生源以农民子弟为主,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和家长文化素养偏低,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很多弊端。虽然我校周边有黑网吧和游戏厅,但从未发生学生因上网逃学现象,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对网络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强,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
2.行为习惯规范。在网络资源库的熏陶下,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上了新台阶。在与传统的德育模式形成了优势互补。少先队每周的三项评比(纪律、卫生、红领巾佩戴),每学期的星级少年和三好学生的评比,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礼貌用语经常使用,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3.综合能力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营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每年在区春季运动会和篮球赛上捷报频传,区艺术节,学生综合素质大赛,讲故事比赛中,我校选手都取得了佳绩。在全体课题组教师的悉心栽培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七、继续深化研究的思考
------------------
作者:西京学院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9-3------------------
杨来葆[1]
(西京学院,西安710123)
【摘要】本文在深入调研民办高校特点、学生构成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特点,并以西京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提出了民办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与思考
1.引言
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民办高校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处在由规模型到质量型的转型期。随着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如何保证办学质量成为社会对民办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公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两翼,共同承担着振兴我国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重任。因此,办学质量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自己的声誉,关系到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在民办高校得到贯彻和落实,关系到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必须把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宗旨和任务。
2.正文
一、民办高校的特点
民办高校既具有公办院校肩负的共同的历史使命,又具有自身的特性。下面就对西安地区五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的体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如下:
1、办学体制: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于民办高校的投资渠道同公办高校截然不同,一般由社会集资或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或理事会一般由5—7人组成。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与市场经济的机制相适应,又与高等教育的规律相符合,运行机制高效、灵活,董事会或理事会与校委会、党委会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学院重大问题由董事会或理事会集体研究决定,院委会或校委会具体执行。院领导对学校工作进行整体性宏观管理。民办高校党委运行主要起保证、监督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
2、干部队伍:少而精。民办院校的高效、灵活的机制,要求干部队伍少而精。据对我省被调查的五所民办高校的具体现状看,院、系、处、室管理干部和辅导员等组成的干部队伍,同在校学生人数之比为1:30。他们主要来自公办高校离退休教师及管理人员,近几年来的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民办院校毕业的留校生,少量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其年龄大体为二、三十岁的占70%左右,五、六十岁的占30%左右,采取聘任制,个人待遇与岗位职务及业绩挂钩。
3、教师队伍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专兼结合。学校通过“抓两头”即抓住专职教师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放开中间,即对兼职教师实行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活力,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专职教师的来源:一是公办高校刚退休的教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年龄大多在60岁出头;二是公办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的,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
4、学生的构成及水平:水平参差不齐,情况比较复杂。民办大学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约占60%,小城镇占30%,家庭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处于贫困状态的约占25%,基本能负担起学费和生活费的占60%。学生家长的职业以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职工为主。学生的总体水平要比公办大学低,学生入学时的基本水平处于中下或中等。计划内达高考分数以上,计划外为落榜生,其具体情况:一是高考过关,已被公办大学录取,但专业不理想,于是改选优秀民办院校热门专业,这类学生约占10%左右,他们学习上进心强,成绩优异;二是在中学平时成绩不错,但高考临场发挥失常,不愿继续复读,选择民办高校,这类学生约占15%左右;三是在中学时明显偏科,单科成绩突出,而应考的其他学科或某一学科成绩而落榜,这类学生约占15%左右;五是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都比较差,迷恋于某项或几项专业爱好者,且特色出众,如打篮球、踢足球、摄影、书法、绘画、电脑、文艺表演等,这类学生约占10%左右,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好的占15%左右;差的占30%,一般的占55%。
5、管理体制:严格、规范、科学。民办高校从成立开始就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一是在教师管理方面,组织新教师岗前培训,试讲合格方能上岗,专职教师实行坐班制,除课堂教学外,还要下班级对学生答题辅导。学校定期组织教学观摩,专家听课,制定严格教师考勤制度,通过“查教、查学、查管”系统评估和监督教学活动。西京学院将每年5月定为“教学质量检查月”,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收入挂钩,以促进教师钻研业务,敬业爱岗的良好风气。二是在学生管理方面以严为主,宽严有度。西京学院用《学生管理手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素质状况,实行以严为主,宽严结合,专职辅导员24小时跟班管理,奖励、批评、处罚,及时公布。每个学生建立专人档案,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进行审查,合格后予以注册,即取得学籍。学习成绩实行考勤制,各类学习和活动实行考勤制,学籍管理实行升级与留级、降级制度,转系(专业)制度、休学、停学与复学制度,毕业生实行德、智、体全面鉴定制度。具有学籍的学生,德、智、体合格,学完或提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才准予毕业,发给毕业生毕业证书,无学籍学生将不发给任何形式的学历证明。三是在后勤管理方面,民办高校的后勤管理完全实行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方式。由学校整体规划,盖好商业用房,折价卖给生活服务公司,由生活服务公司在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生活服务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学校只任命主要负责人,其他人权、财权分开,学校对其服务质量、价格等进行监控。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又使学校主要领导能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工作。四是在社团管理方面,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目前处于初创或起步发展阶段,为充分发挥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才
华和创造性,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陶冶情操。学校既提倡发展社团,又切实加强管理,以达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西安地区的几所民办院校对于学生社团依照法律原则、责任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以正确、灵活的领导方式确保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6、校园文化:硬件差距较大,但活动较为丰富。民办高校的设施,校际间差距较大。西京学院本着现代化、高档化、人文化、合理化的要求,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山、水、园、林、路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西京校园现已占地1000多亩,绿化面积达到40%,被誉为“绿色大学”。学院通过向全校学生征集校园布局景点设计方案,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在校内通过树立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通过向学生征集名人名言,在教学区、生活区分别设立100多块名人名言牌,激励学生的奋发学习精神。校园文化以社团组织为载体开展工作。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已初具规模,一般已有10—20多个,由校团委指导,学生会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参加活动,如大专辩论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球类竞赛。还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的比赛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烈士陵园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和见识。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1、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与队伍状况:民办高校自成立以来,陆续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组建了一支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队伍。但这支队伍的理论素质与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从我们调查的5所民办高校的情况看,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从成立到现在,他们都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组建了与工作相对应工作队伍。这5所民办高校都设有党委办、宣传部、组织部、群工部或学生工作处等职能机构和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德育教研室。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一般有专兼职教师10—20人,德育教研室3—5人。在选聘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专兼职教师时,注意把握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作风正派的标准。民办高校都有专职班主任或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他们约占职工总数的35%,与学生之比为1:80。这支队伍上岗前一般都经过专职培训,进行热爱学生工作和奉献精神的教育,进行必要的师德教育和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西京学院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具有敬业爱岗精神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他们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的向导、老师和朋友,学院近300名辅导员按照“三中一百”的要求精心选拔的。“三中”即具有中级职称、中学教师的经历和以中年人为主,“一百”即百分之分为中共党员。专职辅导员24小时跟班管理,他们把心血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从学生的起居生活到学习思想工作,无一不管,他们的工作既细微又深刻,坚持“一爱二勤三投入四提高”,一爱是对学生献爱心,二勤是腿动嘴动;三投入是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工作投入;四提高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辅导员通过与学生交流、谈心、交朋友,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他们不只是对一些学生的不良倾向能及时发现,及时批评、纠正,更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亮点,激发学生的热情。辅导员既与学生建立宽松的交流与管理环境,又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手段。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西京学院针对学生的特点,坚持对每届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军训的同时,着重进行“四个转变”的教育,即由入校初的自卑心理向正常心态的转变;由中学阶段的依赖性学习向大学阶段自主性学习方法的转变;由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向大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由中学时以升大学为目的向提升就业为目的的方向转变。西京学院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首位,把“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来抓,通过“两课”和日常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法制、道德、信念、爱国、爱校、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现状。从对5所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但思想观念又呈现多样化趋势。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年级学生的自卑和失落心理,高年级学生心理一般比较正常,但部分学生又表现出浮躁情绪。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政治上对自己成长的期望,要求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占8%左右;成为社会主义者的占60%左右;成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的占10%;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的占15%,其他占7%。二是对国内外大事的态度。非常关注的占30%,比较关注的占40%,不大关注的占20%,不关注的占10%。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值。自我评价感受高的占10%,较高的占30%,一般的占40%,较低的占15%,低的占5%。四是在价值取向上,认为青年人应该胸怀大志、努力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占20%,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原则的占15%,认为对社会作贡献是人生最大乐趣的占15%,认为既要积极奉献,又要正当索取的占20%,认为在竞争中不择手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占10%,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提倡等价交换的原则而不是奉献精神的占8%,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老实人总是吃亏的占7%;五是对自己当前心理的感觉,自认为心理感受很好的占15%,认为比较好的占20%,认为心理状态较差,时而发生心理障碍的占6%,认为心理问题较多,有时甚至很严重的占5%。六是对于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完全能够适应的占30%,基本适应的占50%,开始并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的占12%,基本不适应的占8%。
4、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状况。民办高校的学生从总体上来看,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在不断增长。有少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但随着环境的改变、外部教育力度的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注意力开始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期望自己能够早日成为生活的主角。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根据对5所民办高校的抽样问卷调查,在学生中,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主动适应型。这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自觉性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具有上进心,心理承受能力强,变压力为动力,这类学生在大一约占20%,随着年级的升高,比例也在增大,三年级可达60%以上。第二类是被动适应型。这类学生目标明确,具有一定进取心,易随大流,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不强,思想容易起伏,可塑性强。这类学生在大一占50%左右,但随着年级的提升,比例在不断下降,到大三可下降到20%左右。第三类是被动难适应型。这类学生虽有上进心,但理想层次不高,思想比较迷茫,心理承受力不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较差。这类学生在大一约占20%左右,到大三可降到10%以下。
三、关于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上,同公办高校肩负着同样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为此,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理想对于青年的成长和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确定人生奋斗的目标,规定人生发展方向。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理智,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其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确立了正确的理想,就会在困难挫折中充满信心,在暂时失败中坚信胜利。目标和方向是密切联系的,目标规定方向,方向保证目标的实现。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正确的理想,就有了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就会在人生实践中迷失方向,误入迷途。二是激发人们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人们不甘于现状并立志改变现状的心理基础。理想形成之后,就会变成人们行为的动机,使人们在行动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意志和情感,这种意志和情感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强大的力量源泉。理想所提供动力大小与理想的层次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理想境界越高,所提供的动力就越大,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失去人生前进的动力,就会浑噩、庸碌、虚度一生。三是理想还是人生幸福的全部内容。幸福不只是物质生活的享受,更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精神世界的富有,理想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人们去追求,去创造,使人内心充实,精神富有,并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信念有利于坚定奋斗目标,有助于增强进取精神,有助于加大和凝聚力量。
2、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是一种长期以来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做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追求。一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灵魂。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根主线。今天,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积极倡导、大力践行,才能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只有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繁荣。一个爱国的青年学生,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三是积极报效祖国,致力民族复兴。大学阶段是人生报效祖国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要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一个真正具有爱国责任感的青年大学生,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3、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作为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思想,是我国公民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围绕这一核心和原则,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这些基本规范既与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体
现了新的历史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特征,是作为一个现时代的中国公民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公民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无疑应当认真遵守和身体力行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全面素质包括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三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四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
一、调查对象
三年级、五年级学生,学生年龄在7-11岁之间。
二、调查形式内容
(一)调查形式
1.问卷调查
三年级学生50名,男女各25名;五年级学生50名,男女各25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我校学生家庭环境的特珠性,制定中、低两段不同样卷调查问卷。
2.个别谈心
对问卷调查中和师生交流了解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3.实践活动和班会
通过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主题班会,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现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二)调查内容
对于五年级学生主要从学生有无接触不良网站不良信息、处理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方法、网络对个人影响的方面、网络对学习的帮助、学习退步原因受到上网影响等方面调查。
对于三年级学生主要从学生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地点、对网络的看法、对互联网信息的看法、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对学生上网的监护等方面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高年级学生上网人数多于低年级学生,男生上网人数多于女生上网人数。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92%。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是与网络文化的特点息息相关的, 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为明显。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良性的一面。首先, 网络教育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素材。网络信息容量大, 传播广, 更新快, 供应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时事信息, 在丰富思政教育渠道的同时, 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通过网络, 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休闲时间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内容繁多, 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 增加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认同感。其次, 可以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使得学生能平等自由的在网上交流学习, 大学生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资源, 这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提高了学生思政学习的效果。但是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也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首先, 道德标准下降, 社会责任感弱化。互联网构建了虚拟化的网络平台, 在这个平台里人们的个人自由得到充分体现, 个人主义盛行。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不再奏效, 人们只能凭借良心来进行道德约束, 所谓的道德约束只能依靠行为者的主观意愿,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道德在这时的作用就最小化了, 道德标准也一再降低。互联网平等性与匿名性的特征, 使得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学生更加注重自身需求的同时, 容易忽略人的社会化本性, 社会责任感自然弱化, 这在现实社会也将得到体现。其次, 网络信息参差不齐, 误导学生思想。网络信息纷繁芜杂, 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混合在一起, 疏于筛选, 学生充斥在正确的和错误的信息的海洋里, 若学生自制力和辨识能力不高, 很容易迷失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成熟, 若是受到网络中“黄”、“毒”、“假”、“黑”、“诈”等错误腐朽思想的侵蚀, 对他们的价值观会形成巨大的冲击, 更胜者会扭曲他们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念。最后, 政治观念淡化, 民族意识减弱。近年来,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逐渐采用文化渗透的方式来分化异化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西方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在网上广泛传播, 西方的意识形态及思想文化对大学生产了深刻影响。崇洋媚外, 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大有人在, 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逐步模糊, 政治观念也趋于淡化, 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一棵草也比社会主义好”的错误观念。
因此, 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 为解决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提高学生辨识能力。互联网文化作为正在发展的文化, 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存在许多问题的。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 缺乏有效的管理, 且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舆论导向, 给各种腐朽信息、落后信息、反动信息提供了宣扬的平台, 尤其是西方反动势力更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宣扬其思想文化, 逐步腐蚀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在这一严峻形势下, 高校老师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来引导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理论, 开展多样的校园活动, 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提高辨别能力, 抵制各种反动错误信息, 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 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第二, 弘扬健康思想文化, 树立榜样作用。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 随时受到黄色、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的引诱, 这会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而, 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网上宣传各类健康的思想文化, 如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或者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甚至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 树立榜样作用, 潜移默化的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民族意识。第三, 不断创新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与时俱进。互联网上海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且互联网开放平等的环境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以更加平等人性化的姿态与学生沟通, 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了解互联网文化, 将互联网与思政教学相结合, 让思政教学融入网络文化, 让互联网走入思政教学。第四, 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规章制度, 做好净网工作, 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严格监控, 阻止一些消极、反动信息在网上的传播, 且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 敦促大学生遵守网络文明规范。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关系民族发展的兴衰盛弱。在新形势下,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在机制、方式、环境等方面均有不尽人意之处。社会的鱼龙混杂,不良文化信息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单纯的心灵;家庭教育中存在严重的宠溺现象;学校教育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教育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不利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因素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方针政策,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实施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学校的教育对未成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少年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甚至其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学校学习期间已基本培养形成,由此可见,在学校中,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势在必行。但是,很多学校却忽视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即使是实施了教育,也总是收效甚微。那么作为学校这样一个大环境该如何实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呢?
一、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成长来开展。但是作为教育前沿阵地的很多学校,在制定德育计划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总是为了结合政治实事的发展趋势,一厢情愿地大张旗鼓开展一些追求表面成绩的活动,表面上是有条不紊地抓紧抓好了,实际上常常是因为一把抓,没有重点,没有要点,导致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没有真正的收获到什么。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尽量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动者,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通过积极参与、实践体验培养道德、树立理想、提高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群体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教育应
该放在其首,且应伴随着学生在校园环境下的整个成长过程里。除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外,学校还应该对学生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校园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定期的组织关于德育教育的报告会、班会、参观、歌咏比赛、举行 “中华诵读”比赛,举办“学雷锋”活动、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加深对优良传统美德的感悟与继承。
如果对学生进行一味地灌输道德意识与内容是不起作用。诸如对于作为一个学生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是非、善恶、真假的辨别尺度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就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停留于死记硬背上,它可以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进行了解掌握。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后,他们能够自觉地利用时间锻炼自己,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自身体验中培养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我们总是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步入社会后经常会抱怨懊悔自己在学校时没有珍惜时光,认真学习,原因何在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学校里,他们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中,雨淋不到,太阳晒不着,天天对待的也只有消耗不了多少体力的作业,而一旦跨出校们后,他们却需要经受暴风骤雨、日晒雨淋干起沉重的体力活。此时的他们便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学生对于道德的说教并不认同,而一旦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收获,将会取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好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告诉学生菜要如何炒,要炒多久,要加多少盐才既不淡也不咸,也许老师讲上数十遍,学生也还是不清楚什么样是熟的,怎样才算味道口感好,这数十遍也就等于是一堆废话而已。而如果让自己动手实践,亲自动手炒菜、亲自尝试青菜的味道,取到的将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学校为链接点,构建和谐的环境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生们所接触到的环境优劣将极大的影响到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成为了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先行条件。学校优美清洁的环境、完善的教育教学措施、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表现出来的是校园的特色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
些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优美、清洁的环境能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有利于同学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的教育教学措施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增长课外知识。除了这种物质化的形态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操行标准等则是精神形态的体现。它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热情,督促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
另外,父母是学生的最重要的老师,学生在校外所受更多影响的便是他们的家庭环境,所以,在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并不是独立的,它应该是一个链接点,通过家校共建的方式,不断进行家校的沟通,加大与家长、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正教育方法,共同进行教育管理,才能够为学生的品德教育营造出恰当和谐的环境。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不定期的举行家长会,让学生家长来学校了解学生的校园成长环境,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还可以举行家访活动,深入到学生家庭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各方面活动,并与家长进行探讨沟通如何教育才更有益于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以教师为示范,加强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学校教育期间,教师的品行往往成为了学生内心衡量道德的准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强自身师德建设,重视在学生中起到的示范作用。试想一下,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自己都着奇装异服,行为言语粗鲁的话,那么他又如何对学生的着装言行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呢?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某种行为是爱国的,是高尚伟大的,而自己在课余的行为却是缺乏公德心的,那么他的教育又如何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呢?因此要想有效地去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必须先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从自身的每个细节、每件小事做起!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或者管理过程中,不仅要着装得体,待人接物注意分寸恰当,与学生沟通懂得言语技巧,注意到每一个可能影响到学生心智成长的小细节,让他们在正确的引导下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还要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我们教师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自己所能供给的学识,还应该包括教师自身的社会经验以及各种为人处事的哲理与技巧。言传身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往往能够从教师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习得不同于课本上的社会知识。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在面临各种事件的处理时就要进行深思熟虑,避免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
【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档】推荐阅读:
网络发展对旅游的影响10-05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07-13
初探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响10-13
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06-01
网络游戏时代对广告运营的影响07-15
浅谈网络舆情对青年官兵的影响及对策10-02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12-22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10-26
多媒体网络环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