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历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研析》)
材料三: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年倾向于简单、互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便捷的优势也是电子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和学习的需要。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7.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星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C.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9.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7.B以“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这一表述不当,归因不全面,除了这一主观原因外,还有客观原因,即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具备迅速快捷的优势)
8.C(“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推理欠充分,由前面的信息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
9.(1)家庭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适度干预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多角度介入,建立科学的家庭上网规则;父母应培养与青少年平等讨论和分享的良好习惯。(3分)
1 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用语以其幽默诙谐、简介明了且独具创意的特性, 成为青少年广为追捧的对象。同时, 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培养媒介素养方面, 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首先, 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过程中, 网络用语丰富了交流语言, 成为了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创造和使用网络用语最多的是青少年群体, 他们本身具有较好的创造能力, 充满了探索精神, 赋予了网络用语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五彩缤纷的词汇和用语, 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 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在自身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中, 使用比汉语更加简洁直白的流行用语, 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交流语言;其次, 当前, 诸多的青少年都十分的喜欢“宅”,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实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宅”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使用网络用语的机会, 现实里的人际沟通不比网络上的简介明了、表现透彻, 一些不善于表达的个体便倾向于选择使用网络用语。双方的距离在沟通中使用一两句网络用语便能瞬间拉近, 比如起源于淘宝的“亲……”, 立刻让沟通双方没有了隔阂感。青少年偏好于使用网络用语还因为这些词汇比较符合自身的审美, 在人际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能很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 青少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 基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束缚, 诸多例如“土豪”“酱紫”等富有趣味性的网络词汇被创造出来, 这些网上风靡的词汇, 富含了网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网民们根据谐音、英文单词或者汉语拼音字母的缩写, 创造出了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随着网络用语的进一步发展, 如“给力”“蛮拼的”纷纷登上了《人民日报》等核心的大众媒体上, 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网络流行语, 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和意味, 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 可以有效促进其包容性媒介素养的提升。
2 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不利影响
尽管网络用语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 但是, 其源于网络属于亚文化, 与主流文化具有互斥性。在松散的网络环境下, 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快, 有很多不属于正能量, 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中, 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2.1 弱化了青少年对传统语言的使用
语言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其严谨性上, 任何语言在表达与调理结构上均存在非常严谨的规范, 我国的网络用语主要源自于汉语, 然而, 并非所有的网络用语均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汉字、数字与外文字母符号的糅合使用, 使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汉语区别愈来愈大, 有的甚至让人匪夷所思。这就不利于青少年对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 并将对青少年的三观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喜当爹”, 根据传统语言文学的意思是恭喜人当了父亲, 而网络上却是带有讽刺和调侃的意味。类似的流行用语不胜枚举, 它们破坏了汉语的严谨性, 还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产生不利的影响。人际传播中语言规范,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频繁的使用这些网络用语的环境下极有可能弱化。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 并未形成系统的语言规范, 各种语言习惯也尚未稳定, 若是长期使用这些网络用语, 将会存在大量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会对青少年的写作、表述能力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2 增加了不健康语言的分量
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污染和语言暴力因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而存在, 这些讽刺性、恶趣味调侃性的用语, 携带了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受到这一环境的影响, 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 必定受到不利的影响。不健康的语言环境, 不仅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传播中增加不良语言的使用频率, 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还会弱化, 导致其出现浮躁、跟风, 盲从的心理, 显然这是不利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
2.3 造成了青少年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
青少年在人际沟通中, 因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别而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 便是通常所说的“代沟”。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更加深了这一沟通障碍, 比如青少年通常会使用“出柜”“查水表”“打酱油”等网络流行用语。而这些在成年人的思维里是无法认同的。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不利于社会其他群里了解青少年的真实想法, 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无法得到足够理解的青少年, 认为社会其他群体缺乏新鲜感和活力, 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排斥感。这很容易导致沟通双方的语言鸿沟, 隔阂感增强。
3 网络流行语环境下青少年提升媒介素养的对策
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 但若能取其所长, 取其所优, 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 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 使消极的影响尽可能的得到规避。
3.1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理查德·斯皮内洛曾经说过:“在网络空间至关重要的是传承人类繁荣的基础, 即卓越的人类的善和道德价值。”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 不是工程师的代码, 而是人类的道德价值。楷模通过网络主体可以树立,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榜样的力量亦可以促进树立, 在网络世界, 青少年亦可以接受到科学的, 积极健康的信息, 而社会其他群体, 也当学会取舍, 勇于质疑, 共同促进青少年能力的提升。在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正确的道德选择需要促使青少年做出, 其他网络群体的利益与感受能够考虑到。青少年内心渴望自由表达的欲望在遏制时, 可以理性的鉴定与法律法规相关的信息和社会基本道德伦理, 准确而又客观地鉴别出信息中的内涵,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2 优化网络环境, 规范网络文化
积极、愉悦的网络大环境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尤其是聊天软件和论坛社区等网络平台。政府需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给广大网民创造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 将网络文化规范化。及时屏蔽低俗、非法的内容, 制定针对源代码的筛选、处理措施。借助源代码对出现的不良信息进行处理将会高效迅捷。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出版物、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动态监管。
3.3 加强引导,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产生, 盛行于网络, 其使用环境十分特殊, 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 可以纳入现代语言体系。比如“蛮拼的”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积极营造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 有利于造就网民健全的人格。网民若具备了健全性格及高雅审美观, 必定有利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当前, 网络上恶搞成风, 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青少年评判与鉴别能力的培养, 请家长协助监督青少年的日常上网行为, 确保青少年能够在网络世界树立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意识。“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有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丰富, 又不利于传统语言的继承与发扬, 尤其是针对青少年, 应客观对待, 因势利导,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素养。
4 结论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 展现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形式, 它不仅停留于虚拟网络世界, 还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 颇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 但若能取其所长, 取其所优, 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 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 尽可能的规避消极的影响。
摘要:在互联网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 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尤其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喜爱, 这就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群体因其本身的特殊性, 极易受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交流、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等产生的影响, 从辩证的2个方面进行论述, 并重点提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几点措施。着重提出了可从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着手, 注重网络环境的优化, 与社会各阶层积极协作,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少年,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蕾.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生态的建设与治理[J].都市文化研究, 2015 (2) .
[2]朱琳.“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5 (10) .
[3]石乾福, 曹于亚.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36) .
谣言、恶搞、戾气之病态
谣言、恶搞、戾气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先说区别。谣言是“无中生有”,而且还要包装得“煞有其事”,否则它就没有益惑性,所谓“谣(妖)言惑众”,道理就在这里。而恶搞与谣言不同,它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只是传播人基于某种意图对有关事实和个人(群体)进行恶意的扭曲、丑化,进而实现娱乐极化和传播泛化的效果。戾气则是主体在针对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时,采取的一种报复性姿态,它驱使主体不计后果地实现个体主张,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轰动、示范效应。
由此看来,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依据的事实基础不同。谣言是空穴来风,毫无事实根据,恶搞和戾气则都有部分或全部事实根据。第二,目的和后果不同。编造谣言的目的是混淆视听,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进而破坏社会的稳定。恶搞的目的是除了娱乐大众这个主要指向之外,也有反潮流、自我标榜的某种宣示,它除了会导致部分法律纠纷之外,不具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戾气主要是为了发泄个体的怨气,但由于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手段,在伤害他人的同时,常常给主体自身带来莫大的伤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这种戾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时候,也会给社会的和谐、进步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三,采取的手段不同。谣言的传播主要采取隐真示假的手段,凭借信息不对称来达成造谣、传谣的目的;恶搞主要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段,通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办法来制造网络热点,同时规避法律风险;戾气则主要采取制造轰动效应的手段,通过挑战法律权威、政府权力和人类良知,来实现个体或特定群体的主张。
再说联系。谣言、恶搞、戾气虽然有上述种种区别,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首先,它们宣泄的都是一种负面的社会陛隋绪。谣言、恶搞、戾气都是负面社会情绪的不同形式的表达,它们播下的是猜疑仇恨的种子,挑战的是公序良知,它们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其次,它们的背后都有媒介的影子。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技术支持下的新型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传播效能也完全出乎常人的想象。如同硬币的两面,信息工具在极大地改善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为负面社会情绪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放大了自身的社会危害性。谣言为恶搞提供了“素材”和“对象”,恶搞累积的社会情绪又会转换成弥漫在社会成员中的暴戾之气,并最终通过某个极端事件爆发出来,而新一轮谣言、恶搞又会借这一极端事件兴风作浪,从而使整个社会舆论在一段时间内丧失它应有的客观立场,换句话说,就是正常的社会舆论被这种病态的社会隋绪给绑架了!
谣言、恶搞、戾气相互作用、危害社会的机理警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防止负面社会隋绪的叠加对社会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这在各种矛盾十分复杂、人们的情绪普遍焦虑的当今社会尤其重要。
谣言、恶搞、戾气本质上都是一种病态。因为,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面对任何一种谣言,公众都会动员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工具,去判断和查证信息的真伪,而相关机构或者部门也会针对谣言采取因应策略,包括披露真实的信息,让造谣者现身说法等。当事实跑在谣言的前面,谣言就不攻自破。而相反,当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之时,就说明面对谣言的蛊惑,社会公众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而此时权威机构的缺位、失语,更说明该机构的社会治理能力,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通俗地说,就是这个社会“病”了。
发生在“非典”疫情爆发初期的谣言满天飞的情况,就是公众公共卫生意识缺乏、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落后的一个例证。同谣言是一种病态一样,恶搞、戾气也是一种病态。恶搞传到国内,原本附着在它身上用于娱乐大众的游戏成分被异化为“赚眼球”、“搏出位”的手段,为达到个人或组织的目的,甚至可以连基本的道德底线、法律后果都置之脑后。一度传得沸沸扬扬、令红十字会蒙羞的郭美美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恶搞背后相关当事人极度扭曲的内心世界和阴暗卑劣的人生哲学。戾气之病则病在当事人的浅薄、鲁莽和狭隘,病在部分公众的群体无意识,病在相关媒介的惟利是图、社会责任感的自我放逐。几乎所有“人肉搜索”,都是以暴露隐私、网络暴力为特征的,而对相关事件的价值拷问、系统反思、文化重建则根本无人关心。
打造媒介素养教育的健康态
所有这些病症如果集中到一点上来,在我们看来,那就是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缺失。
媒介传播视野下的谣言当道、恶搞成风、戾气弥漫,如果从浅层次分析,似乎是媒介生态甚或媒介道德问题,但如果从深层次着眼,则更是媒介传播者、受众的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问题。关于这个话题,胡适先生曾经有过一段阐述,他说,“‘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这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傍门户,不依赖别人,不用别人耳朵为耳朵,不以别人脑子为脑子,不以别人眼睛为眼睛,这就是独立的精神。”胡适在六十年前的这段讲演,至今读来仍然是醍醐灌顶。不是吗?如果有胡适的这“七不”,今天依靠大众媒介传播的绝大多数谣言必定会无疾而终,那些肆意扭曲的恶搞也将应者寥寥,而个别人身上的戾气,则更无如瘟疫般在大众身上传播的可能!
面对一段时期来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尤其是为治理充斥在各种新媒体中的虚假、色情、暴力内容,我国相关组织、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早期短暂的青少年绿色上网行动,到而今的打击网络大V、治理网络色情专项行动,决心不可谓不大,措施也不可谓不力,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那些困扰着我们的谣言、恶搞、戾气就会从此销声匿迹了呢?结论恐怕不会太乐观。出路在哪里?出路就在培育广大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发展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发展青少年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有众多渠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媒介素养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就是强调“不用别人耳朵为耳朵,不以别人脑子为脑子,不以别人眼睛为眼睛”,这是非常重要的高阶思维。美国就非常重视借助媒介素养教育,来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美国“媒体素养中心”(center fou Media Literacy)提出的媒体素养教学框架中,就提出要解决好“五个关键问题”:是谁创造了这条讯息?传媒使用了什么技巧来吸引我的注意?对于相同的讯息,别人和我的理解会有什么不同?在这条讯息中,包含和隐藏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或观点?传媒为什么会发出这条讯息?可以想见,在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之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由此,这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精神自由也会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重视和发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可谓正当其时。
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广东省珠海市第三中学青少年媒体素养校本课程开发新尝试
为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珠海市第三中学开发了一批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
作 者:广东省珠海市第三中学“青少年媒体素养研究”课题组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43 关键词:当高科技时代来临,网络也应运而生。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网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网络强有力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缩小了距离,跨越了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便捷。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网络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
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学习能力强,敢作敢为,网络是他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网络可以丰富他们的见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也可以让他们紧张的学习得到舒缓。同时,网络也在腐蚀着青少年。据调查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由于网络而受伤害或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便成了我们教师的又一个难题。
首先我们把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归纳为四大类:身体、心理、道德、教育。从身体上来说可以分为电磁波伤害、视力伤害、组织伤害。电脑的低频电磁辐射和低能量X射线,容易引起人的中区神经失调。电磁辐射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水源、大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防护电磁福射已成当务之急。除此之外,使用电脑,眼睛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也是青少年近视眼增加的主要原因。组织伤害是由于操作电脑时重复、紧张的动作损伤某些部位的肌肉、神经、关节、肌腱等组织。
心理危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网络的虚拟性引发青少年人格扭曲2长时间的沉溺于网络,易引发青少年的网络性心理障碍。人格扭曲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激烈的竞争或生活的压力,被压抑的个性、人格在网上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网络成为他们尽情释放的场所,从而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网络性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下降、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低、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识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网络成瘾综合症是网络性心理障碍最突出的一种症状。网络成瘾主要有网上交际成瘾,色情成瘾,游戏成瘾和信息成瘾。青少年上网成瘾主要是网上交际成瘾和游戏成瘾。
网络对青少年道德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在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不鞥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黄色网站在互联网上泛滥,淫秽色情信息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最终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网络暴力会影响青少年的性格,他们长时间沉迷容易变得易怒、易躁,甚至会因为小事就大打出手。
网络对教育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丧失某些生存能力。当今社会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探亲、购物等简单的小事都成了令人生畏的事务。网络语言的出现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语言表达方式。网络的形象性使青少年逻辑思维减弱。网络上的信息都是直观展示,青少年缺乏思考,长期以此,会令他们的思维变得迟缓,缺乏创造力。
——2011年陇县西大街小学少先队工作汇报
陇县西大街小学前身为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创建的陇州五峰书院,现今已有109年历史,现有教职工84名,32个中队,1934名少先队员。作为百年老校,同时身为我县唯一的重点直属小学,我校的少队工作在团县委、县教育局等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多年来一直卓有成效、特色鲜明,为我县其他少先队组织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典型带动和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现将我校今年的少队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抓中队、中队抓落实”为总体思路,牢牢把握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以爱国教育、科技教育、安全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为基本点,以全面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少年儿童党团队意识衔接教育,探索、研究、创新少先队工作的有效方法,引导全校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推动少先队工作取得新发展。
二、充分发挥少队主阵地作用
少先队阵地是少先队员学习、锻炼、实践的用武之地,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少先队工作经验,激励争先创优的鼓励台,它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搞好队部阵地建设,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队室的布置每学年更换一次,力争用品齐备、特色鲜明、新颖活泼、与时俱进。每个学年,我们都要不同程度的添 1
置少先队活动用品。今年又新添置了大鼓、小鼓、小号、大小队旗、红领巾、少儿读物等近万元用品,为少先队各种大中型活动备用。
我校红领巾广播站有先进的电脑控制广播系统,坚持每周二至五下午播音,每次播音5——10分钟。设有“新闻袋袋裤”“校园七彩树”“欢乐跳跳豆”“每周一歌”等四个栏目,设有站长1名,播音员各中队2名,共52名。小记者若干名。
今年十月份,按照县综治委和团县委的安排,在我校开通了全县首个 “青春驿站”。目前,有兼职心理辅导老师1名,主要针对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从而引导问题少年能够健康成长、良性发展,为做好全县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校队报队刊征订工作积极、有效,多次获得我县“队刊订阅先进集体”称号。各中队积极订阅《辅导员》《中国儿童报》《中国少年文摘》等报刊杂志,全校有1800名少先队员分别订阅了《少年月刊》《童话世界》《做人与作文》等思想性、辅导性强的杂志。我们很重视《辅导员》《少年月刊》等队刊的宣传使用工作。把《辅导员》《少年月刊》杂志作为我们指导少先队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旗帜,激发了全体少先队员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今年我们又扩大了宣传,积极组织动员少先队员积极订阅,2012队刊订阅突破600份。
三、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开展经常
一年来,我校少先队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上级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代代传”、“小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以大队、中队系列活动为载体,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指导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继续深化“红色接力棒”主题系列活动,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一是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坚持每周一规范的集体升国旗仪式,坚持国旗下竞唱国歌、演讲和倡议、国旗下讲话等系列教育,形成了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
二是充分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在清明节时,大队部组织四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去我县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活动。建党90周年之际,我校开展了征文竞赛、手抄报展评等纪念活动。为庆祝少先队建队62周年,我校于10月13日开展了隆重纪念建队62周年的系列活动。我们围绕“‘红领巾心向党’——幸福生活共分享”的主题开展的活动包括:“星星火炬、代代相传”少先队入队仪式、庆祝建队62周年手抄报展览、“红领巾”优秀播音员表彰、“飘扬的红领巾”文艺演出,并由团县委、县教育体育局联合举办,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大讲堂宣讲活动。整个庆祝建队62周年的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庄严生动,全面立体地对少先队员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使广大少年儿童进一
步明确了“四好少年”的成长目标,增进他们对少先队的了解和感情。我们还积极利用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橱窗、展板等形式,营造建队节纪念日的良好氛围。
三是利用校园、班队和社会资源与有关部门共同创设育人氛围,构建少先队组织网络,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做到“开展一次活动,教育一批学生”,以此推进我校少年儿童的教育进程。尤其是在今年弘扬国学文化的活动中,我校继续以班队为阵地,持之以恒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古诗词、《弟子规》、《三字经》诵读、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小学生守则》《西大街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西大街小学学生在校一日要求》等为依托,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养成教育。把“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争做四好少年”“争创‘十佳’少先队员”等活动的开展作为学校少队部的常规工作,贯穿于社会实践和家庭生活之中,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环保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一年来,我校先后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艺术节,“庆元旦文艺汇演”“庆‘六一’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科技节”作品展等大型实践活动,参与演出及竞赛学生达千人次。同时开展了以“爱国、爱校、爱家”“防震减灾、热爱生命”“平安校园、平安交通”“感恩教育”“革命精神代代传”等为主题的征文、手抄报、演讲、演唱
等系列活动。祭扫烈士陵园,开展竞唱革命歌曲,观看优秀影片,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上街维护交通秩序,作环保宣传、科技宣传、专题演讲等多种有益活动,深入广泛地对少年儿童进行了艺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年来共开展环保、科技、普通话等宣传5次,参加校外公益活动6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队员积极参加田径队、足球队、乒乓球队、舞蹈队、音乐班、美术班、口才演讲班等校内兴趣活动小组,使队员的个性得到了大面积的、充分的张扬。其中,一年来,我校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展示、竞赛中,仅各类征文和科幻画获国家级奖励的就有50余人次,市县级以上获奖达200余人次。就在前不久,我校女子足球队参加宝鸡市第三届“奥运争光”运动会足球比赛中获得女子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大力推进“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继续扎实开展共筑校园安全“防火墙”活动。创建平安校园向来是我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今年以来,学校把加强对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震时应急、自救互救技能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防震演练等活动,探索小学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开阔学生的防震视野,增强学生的防震意识和珍惜生命意识。除此之外,校园学习生活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上下学交通安全、疾病预防安全等全方位的安全教育都是我们安全教育的常规工作,以期编织一张安全防护的大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切实提高少年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四、取得的成绩
作为百年老校,我们始终坚持“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牢固树立“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继承发扬了 “勇立潮头敢为先”的西小精神,在学校先后被评为被省级“文明校园”“示范小学”“优秀家长学校”“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艺体教育先进学校”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红领巾示范校”“特色学校”“绿色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316工程 “优秀学校”的基础之上,今年学校又取得了“省级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大赛市级优秀组织单位”县级“校园文化建设五星级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读书育人活动先进学校”“陇县第九届中小学艺术节‘经典诵读’节目展演二等奖”“合唱节目展演三等奖”和“陇县第九届中小学艺术节优秀组织奖”“中小学影视教育先进集体”,我校党支部还被评为局“先进党支部”。
学校将继承百年老校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建教育强县”的总体目标,以团市委团县委的总体工作思路统揽我校少队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履行少先队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基本职能,深化“红色接力棒”活动,推动我校少先队事业再上新台阶,示范、引领全县少先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这些传播媒介发展的日益专业化和多元化, 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涵义在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发展, 也已演变成为具有多种角度、多个含义及多维层面的概念。当前, 媒介的层面, 主要包括以下这四个层次:第一, 构建起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第二, 发展并逐步完善有关大众媒介的思想;第三, 大力提升遇到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第四, 培养具有建设性的大众传媒的应用能力。总体来看, 所谓媒介素养, 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凸现的一种的思辨和反应能力, 这种能力是产生于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生产创造等基础上的;这种素养不仅要具有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及思辨能力, 而且对于有关媒介的性质和功能, 还要能够做到正确认识并有效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 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升其对不良信息的抵制和免疫能力;此外, 这种素养还要求人们要学会把大众传媒利用并服务于其个人的成长发展上。青少年因年纪小, 再加上个人经验不足、与讯息距离不近, 因而相比于成年人, 青少年对媒介更为依赖, 他们更容易受到媒介所提供的观念及行为规范的影响。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的时代下, 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就要予以有效引导和培养, 并指导他们在面对媒介信息时要能够正确理解和建设性地享用这些大众传播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他们正确的媒介批判能力以及充分利用大众传播资源来对自我发展进行有效完善的能力培养起来。正是基于此, 以下就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青少年素养教育”这个课题, 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 当前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 青少年在接触媒介过程中, 对于最为基本的媒介接触能力早已形成, 但在有效使用媒介以及批评媒介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方面, 还较为欠缺, 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 对媒介信息的质疑力和思辨力均较为缺乏。有关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当代青少年已能开始意识到。对于青少年学生每天所收看电视节目或所收听广播节目的真实性,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其中绝大部分是真实的, 而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一小部分是真实”或“都不真实”的, 对于媒介真实这种媒介所展现的事件场景, 这是大众传播媒介基于对现实世界中的那些信息或典型事件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并予以一定的结构化, 在此基础上再展现给人们。所以, 能不能正确区分这两种现实, 对于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能不能做到清醒地面对, 并对自身行为进行明确判断, 这些均可用于衡量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学生都认可媒介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只有极少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媒介内容都不真实, 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认为只有一小部分媒介内容是真实的。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具有某种理性的辨别能力, 这是很多青少年所不具备的, 他们对媒介因过于相信而一味地依赖着, 这样就使得他们无法正确划分客观事实和媒介现实, 其结果就让广大青少年形成认识的偏差, 最终对他们的社会实践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对媒介信息缺乏必要的引导。伴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及其形式的日益多元化, 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 这种极为生动的声画介质, 对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 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 青少年自然也不例外。青少年在其发展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引导者之一就是他们的家长, 而家长却没有尽到这个引导者的职责。某项调查结果表明, 能对青少年上网进行有效限制金属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绝大多数家长都无法做到有效限制青少年上网。由此可见, 青少年在对媒介进行接触过程中, 家长并为真正予以正确的引导, 更不用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接触环境, 这样就极易让青少年在培养媒介素养过程中误入歧途。
2 做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时代已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很多发达国家早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基础教育之中, 并作为其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而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 不仅起步较晚, 而且发展也较慢, 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 这显然与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不相适应的;为此, 做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并大力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 这在当前是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事情。
1) 大力推行多元化教育模式。结合各地具体情况, 应采取循序渐进这种方式来有效提高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 就是在诸如思想品德、计算机技术及学生社会实践等中小学课程中逐步纳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并创造机会让青少年能够亲自参与诸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社会实践中, 以此来逐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水平;此外, 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对于这项教育工作, 一定要高度重视, 并拿出实际行动, 制定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和扶持配套政策, 以此来鼓励和促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例如, 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 可以这些学习作为试点, 鼓励他们把完整的媒介素养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课堂之中。
2) 充分发挥大众媒介所固有的正能量的作用。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 主要是来自于其所产生的内容, 因而大众媒介最能被人们所认识的, 就是它作为传达工具这个属性;从这个方面看, 大众媒介一定要做好信息筛选器的重要作用, 要从源头上切实把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信息过滤掉, 以此来对整个媒介空间起到不断净化的效果;此外, 作为青少年最为重要引导者之一的家长, 也一定要主动与他们的孩子们多沟通、多交流, 以此来引导他们做好媒介信息的选择和利用, 在充分利用大众媒介正能量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媒介素养水平。
3 结论
总之,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大众媒介对当前人们生活、学习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增强, 这也使得当代人更趋向生存于“媒介现实”之中;与此同时, 快速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 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卷入到这个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 再加上飞速崛起的网络媒介, 带来了媒介形态的巨大变化及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 不管是信息传播广度、还是深度, 这种全新媒介形式不同于以往的所有媒介形态, 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就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这个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对于促使人们理性接触和使用媒介、促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伴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传媒业, 也宣告着我国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大众媒介, 这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日益密切的新兴事物, 在充分发挥其优点的过程中, 也日益暴露出其缺点, 这些缺点已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正确引导和教育我国广大青少年, 让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利用和批判, 已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本文就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这个问题,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王国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今传媒, 2012, 5.
关键词:新社会化媒体;媒介素养;青少年德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e时代的来临,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一类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青少年群体里日益普及。这类新的社会媒体工具,不仅传播着信息,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知识获取和社交渠道,也在改变着其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占网民总体的42.7%。在青少年中,微博、社交网站、博客、个人空间等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1.6%、57.7%、71.9%、86.0%。微博、微信、QQ聊天等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已经成了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互联网整体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媒体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沟通便捷的好处,随之而来的也有多种网络情绪的交织、多元文化的激发与渗透等问题。与其他新媒体相比,新社会化媒体也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渗透力。受网络暴力内容影响,过去五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近70%。新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部分不良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媒介素养的培育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新社会化媒体纷繁多样的信息文化下,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分析与评判力,帮助尚未形成自主意识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分析并研究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探讨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是促进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释义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体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通过媒体媒介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信息得以传递、传播,人们得以获得外界消息。传统意义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广告、新闻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媒体工具开始兴起,如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网络等。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建立在新的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形式丰富、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可以为公众的工作、生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常常被人们称作“新媒体”。新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 “新媒体”中一类可以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与互动交流的“能互动”的媒体形式,如当前社会流行的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
关于新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Antony Mayfield 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中国联通公司王明会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刘慧芳则认为社会媒体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互联网的传播工具上,由无数个节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黄锐、付丽丽、赵洁等则认为社会化媒体将人作为传播的节点,这种社交上的关系性使得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使得运用社会媒体进行传播的信息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其实,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新社会化媒体以社会网络虚拟化形式,联系用户融入社会化媒体形成的虚拟网络里。这种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互联网关系链条相互交织,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人的社会关系管理效率。新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影响、虚拟社交网络和创新多元文化等功能特点上都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
1.信息传播。新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微博、微信、QQ聊天工具等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实现不限时点、不限空间的实时接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及时获取或者发布信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即时通讯和好友互粉,使得一条信息的关注可以瞬时达百万关注,这种互联网信息网络的传播效率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虚拟社交网络。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既可以交友、聊天、分享心情,也可以学习知识、发表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抒发感情、实现自我,形成一个宽广的网络社会服务社区。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用户可以通过个性服务定制获得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新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加大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益。
3.创新多元文化。新社会化媒体既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一个内容自创平台。这种自由沟通的网络社会服务平台使得各种多元、自由或者传统的思想文化等都可以得到发扬、传播,各种思想、文化可以和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从文化传播视角看,新社会化媒体全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也使得当前的社会文化更加丰富。
二、新社会化媒体视域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能力指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新社会化媒体具有关系性、个体性、分享性、自由性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便博得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当前,青少年是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目标受众群,也是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力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社会化媒体在给予广大青少年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教育宗旨是使大众能够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独立的、积极的利用媒体的优质公民。从如何确定信息需求,通过有效的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利用,将有用信息进行组织、管理,进行具体的应用等方面来理解,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需要在传统媒体形式上从社会化媒体情境中应具备的信息认知、批判、创造、应用上进行进一步延伸。对新的科技信息的认知、批判和创造应用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必需能力。同时,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不仅是信息内容的见证者、传播者,还身兼信息内容的制造者角色。青少年信息创造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质量。新社会媒体环境下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可以概括总结为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
1.认知批判能力
青少年需要学会对媒介创造的虚拟社会的认识和批判,从而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说,认知和批判能力是支撑媒介素养的核心理论和基础成分。传播学的“媒介选择性定律”也认为媒介中介认知的主观因素渗入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识和对媒介的合理把握。
2.创造应用能力
即青少年在面对信息媒体时,能够合理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通过合适的工具获取信息,能够主动、自觉、持久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并根据信息的特性,合理发布信息。信息的创造应用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信息道德
即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伦理要求、准则与规范等。信息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对青少年用户应具备的信息伦理能力的要求。社会化媒体下的主动搜索、虚假信息、隐私曝光等问题虽然够不上犯罪,但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合理、合法使用信息,保护自己及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也是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内容。
三、新社会化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社会化媒体在广大青少年中的普及利用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自由之窗,但同时,新的社会媒体下信息的自由传播、商业化运营、信息的虚拟化造成的信息传播环境恶化、信息内容失范等问题也在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极大地受到了新社会化媒体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求知。新社会化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当代青少年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扩大了青少年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实现了青少年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便捷性,使得当代青少年更易通过互联网积极探索、获取知识。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使用网络搜索、在线互助等形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新社会化媒体多样化的内容选择、个性服务推送及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培养了当代青少年良好的求知欲。
(2)娱乐心理。当代青少年经常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娱乐,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新社会化媒体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强大的实时传播功能让网络媒介具有了无穷魅力,新社会化媒体的网络音乐、在线电影、网络游戏等功能,可以为青少年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提供新的工具。
(3)社交。虚拟社交是新社会化媒体的最大特征。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青少年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进行交友、抒发心声,通过互联网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偶像。新的网络在线聊天工具QQ、MSN等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聊天交友、维系朋友关系的主要途径。它们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和虚拟性给渴望建立自我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新社会化媒体的无区域性还给广大青少年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了平台。
(4)自我认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寻找认同,新社会化媒体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地。青少年由网络论坛更容易实现同辈群体网络的联系感。微信、微博等的自由言论,使青少年的自主感大大加强,网友意见的反馈使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同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归属感。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获得异性及自己崇拜人物的认可,还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兴趣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娱乐,这使青少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认同。
2.消极影响
(1)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化表现严重。当前,由于相关网络媒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新的社会化媒体在给青少年成长提供知识和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青少年作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的群体,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尚不健全,这些难以根除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低俗广告、没有约束的语言挑逗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现代社会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交友等活动,青少年的成人化行为在逐渐增强。
(2)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情感不成熟性更强。由于各种媒体经营商的商业手段和各个网络媒体质量的不一,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未经过滤的暴力信息。青少年正处在情绪易于宣泄的阶段,这些暴力信息的灌输严重加剧了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同时,互联网的虚拟平台,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成人的理解时,很容易借助于新媒体来寻找朋友,排遣烦恼,致使他们的情感更加外倾,情感的不成熟性增强。当代青少年情绪、情感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自我意识容易膨胀,而在受挫时更易沉溺、自暴自弃,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升高。
(3)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更易形成个人主义、孤僻。青少年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具有既想成功又害怕别人看不起的矛盾心理。他们喜欢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中大显身手,表现自己的成功欲,这种个性化的潜移默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分辨不清,自我倾向严重。同时,互联网也容易使得青少年以虚拟世界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脱离。另外,网络游戏也使得青少年在没有完全自控意识的前提下长时间的沉溺。虚拟的网络导致了青少年形成性格上的孤僻。
(4)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减弱。新社会化媒体的交流方式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在新媒体空间,青少年可以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无约束的交流,言行不用规范,真实性不用保证。这种网络文化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使青年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社互动变为了与虚拟社会对话,社会责任感大大下降。同时,网络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出现偏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五花八门,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标准的下降和边缘化。
四、提高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1.政府——加强媒体监管,肃清新社会媒体下青少年的学习环境
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载体,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平台。在新的社会媒体下,政府要加强信息相关的信息基础法规建设,加强信息监管,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给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在政策上,可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法律体系,在支持和鼓励信息发展的前提下,杜绝虚假、色情垃圾的滋生。在管理上,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监督的技术管理水平,实现垃圾信息的实时发现、惩处,肃清新社会媒体的网络平台。在信息安全上,保护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引导青少年的产权、责任意识。
2.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的社会化媒体完善当代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对网络交流更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家长应该看到新媒体工具在孩子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在鼓励孩子积极利用信息媒体学习、生活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加强对其正确的媒体思辨、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微博、聊天工具等新社会化媒体引导孩子的学习、生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也可以动员孩子积极自主参与到自我的教育过程,以实践完善孩子的媒体知识教育。家长也应积极学习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完善自己的媒体素养。
3.学校——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知识
新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在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知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营造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氛围,普及新媒体知识,也可以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工具拓宽传统教育管理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同时,在思想教育上,学校也要强化学生的新媒体思想教育和伦理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媒体意识和自制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新媒介的认识、思辨和批判能力。
4.社会——提高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场所,社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广大网民要树立网络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不在网上发表不文明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广大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责任感,不因利益所图危害青少年的思想,严于律己,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社会媒体.维基百科[E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4%BC%9A%E5%AA%92%E4%BD%93.May field A.What is Social Media[EB/OL].[2012-04-20].http: / / www.icrossing.co.uk / what-we-think /.
[2]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5-10.
[3]刘慧芳.数字生活,势不可挡.市场研究[J].2009(2):16-22.
[4]黄锐,孙娜. Web2.0环境下SNS的发展策略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9(7):14-15.
[5]付丽丽,吕本富.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119-129.
[6]赵洁.论社交媒体[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7]张科. 微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175,181.
[8]史原,李英庆,刘媛.网络文化与文化价值意识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15-118.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推荐阅读:
青少年网络教育交流讲座材料07-14
青少年网络犯罪11-20
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调查报告07-08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07-21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网络直播观后感06-06
青少年成长教育07-16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09-19
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05-26
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09-21
青少年法制教育班会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