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弱势群体医疗保障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医院作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行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双向转诊,可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大医院对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责无旁贷,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務的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人才,搭建转诊平台,真正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挥作用,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在医院的目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镇弱势群体医疗保障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镇弱势群体医疗保障论文 篇1:

新医改方案中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探析

摘 要: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要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医疗保障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对国民整体健康素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探索残疾人医疗保障不足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性建议,对提升国民整体健康系数和经济增长速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缺陷入手,分析残疾人医疗保障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方案;残疾人;医疗保障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新医改方案出台,是医疗改革中的里程碑事件。虽然新医改方案全文中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缺乏较为细致和专门的表述,但是纵观医改方案全文,对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还是有着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相关性表述,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相关性表述:

第一,新医改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就对残疾的防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8-40万的先天缺陷婴儿诞生,因此,新医改做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的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先天致残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第二,新医改方案中强调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为发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机会,《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把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这样方便了广大残疾人就医,同时还可以针对性地为残疾人开展专项服务。

第三,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要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该表述为“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重视解决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这一表述是对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的直接描述,由此可见,政府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在政策和财政上都对残疾人给予了更多的倾斜,更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新农合工作中,残疾人也是重点关注对象。

1 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医疗保障现状

1.1 残疾人基本状况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全国有8296 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6.34%。调查结果同时还表明,目前残疾人在受教育水平、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等方面都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1.1.1 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残疾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有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而全国人口的文盲率仅为6.72%。具有大学程度的残疾人为94万人,仅占全部残疾人口的1.13%,而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有676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18%。

1.1.2 残疾人就业率普遍偏低

从江苏省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全省18岁至55岁残疾人就业率为52.8%,其中男性残疾人就业率为57.7%,女性残疾人就业率为47.2%;城市18岁至55岁残疾人就业率为42.4%,其中男性残疾人就业率为48.5%,女性残疾人就业率为34.9%;农村18岁至55岁残疾人就业率为56%,其中男性残疾人就业率为60.6%,女性残疾人就业率为50.9%。

1.1.3 残疾人家庭收入普遍较低,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残疾人家庭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为城镇4864元,农村2260元,而当年全国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为11321元,农村为4631元,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甚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2。12.95%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于683元,7.96%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间。

1.2 残疾人基本状况

一方面是残疾人在受教育水平、就业率和收入都普遍偏低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残疾人的医疗保障依然不足,残疾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调查数据看,残疾人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医疗救助、贫困救助与扶持、康复训练与服务和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的比例分别占残疾总人口的35.61%、12.53%、8.45%和7.31%,而对以上四项需求的比例分别达到残疾总人口的72.78%、67.78%、27.69%和38.56%。由以上数据可知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不可谓不大。与此同时,残疾人医疗保障水平也是不足的。从城市残疾人医疗保险状况来看,江苏省城市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率为46.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为62%,比社会平均水平低2.49个百分点,参加工伤保险率为3.3%,参加失业保险率为3.3%,比社会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未参加保险率为33.5%。而江苏省农村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率则为9.2%,参加新农合保险率也仅为50.6%,均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2 残疾人医疗保障不足问题的原因分析

残疾人医疗保障的不足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影响残疾人医疗保障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是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成缺陷。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医疗保障覆盖面狭窄,忽视了整个社会中最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对社会公平性造成了伤害。

2.1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过于狭窄,准入门槛过高,将绝大多数残疾人排除在现行体制之外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员工正式就业的工作单位作为参保单元;二是缴纳保险费与享受待遇相联系。显然,从结构上看,该项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这就将大量的其他类型企业职工、非正式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尤其是劳动就业能力相对较差的残疾人群体排除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之外了。

2.2 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力度的不足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让农村残疾人受益颇多,这一点在姚志贤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残疾人医疗康复受益情况调查报告》一文中有详细表述,笔者不作累述。但是新农合制度在实施几年之后,其自身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2.2.1 新农合制度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存在报销起付线过高和报销比例过低现象,对于广大农村贫困残疾人而言,其医疗保障仍处于较低水平。许多贫困残疾人在参合后,由于新农合制度中存在报销起付线过高和报销比例过低现象,导致残疾人遇到以下情况:看病得不到补偿;住院时无力支付住院费用中的自付部分金额,仍旧看不起病;特困残疾人虽然得到医疗救助,但患病后无钱支付必须自付部分金额而得不到医疗服务,不能充分享受医疗保障。

2.2.2 新农合规定的定点乡村卫生院所医疗水平偏低,医疗康复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残疾人诊疗康复的需求

残疾人作为自身有残疾的特殊群体,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除了集中在诊疗上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需求是体现在医疗康复上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需求日益增加,而康复医疗资源的匮乏、康复机构数量的不足和分布不合理等等因素都导致残疾人医疗康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在农村,定点乡村卫生院所缺乏大批掌握基本康复知识、技术和服务意识的康复人员,使得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残疾人康复难问题相当严重,这也是残疾人参合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

2.2.3 新农合制度对残疾人康复医疗等没有特惠政策

农村残疾人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但是新农合制度中对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并没有特惠政策,使得很多农村残疾人仍然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就更谈不上康复训练了。

2.3 我国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体系的不完善

2.3.1 我国补充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完善

尽管目前我国不少地区设立了补充医疗保险,但总的来说,在形式、内容上不够多样化,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尤其是缺乏为残疾人量身定做的补充医疗保险,忽视了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3.2 我国医疗救助体系不够发达

首先,目前我国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未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于医疗救助的理解还是只是将其视为一种做好事的捐款行为,而未能将其视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次,我国社会医疗救助基金制度不完善。没有严格的基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很难得到合理的监督,使用的效果也必然不够理想。再者是政府在整个社会医疗救助体系中的角色缺位。由于政府在社会医疗救助中的角色缺位,就将社会医疗救助的职责和经济压力全部转嫁到了医院和社会。

3 残疾人医疗保障不足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对残疾人医疗保险的政府责任进行准确界定,并细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

残疾人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对于残疾人的保障,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资助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就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早在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制定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针对残疾人医疗保障不足的问题,专门提出要“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政府补贴政策,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然而虽然各地的《实施意见》都有关于“政府有责任引导和帮助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表述,但就具体的责任边界划分而言,目前各地的差异较大,有的省市将医疗保险补贴的对象扩展到全体残疾人,有的界定为低保残疾人,有的则限定为重度残疾人;补贴方式上,有的是全额补贴,有的则是适当补贴。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对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可以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将补贴对象从贫困重度残疾人扩展到全体残疾人,将补贴方式从适度补贴扩展到全额补贴。

另一方面,要将对残疾人医疗保险的政府责任细分到各级政府,并具体落实到其财政政策上。各级政府是残疾人医疗保险的主要财政责任主体,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目前各地《实施意见》关于财政责任划分部分还相当模糊,只有湖北、重庆等少数省市对此有所涉及,但并不具体。

3.2 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并将残疾人纳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3.2.1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让制度外的职工也能参保,尤其应当将残疾人城镇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时要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根据2007年2月25日通过的《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

种、岗位。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就业后,由所在单位为其购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3.2.2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向残疾人倾斜,并调整其费用补偿方式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正好可以弥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漏洞,将城镇中无稳定职业或者无业的各类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险体系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应当向残疾人倾斜,尽可能地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政策或者是由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来满足残疾人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目前已经有很多城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了。诸如河北迁安市一级和重度残疾人个人不缴费,由市残联保障金全额补助200元作为其医保个人缴费;上海市政府也通过残疾人保障基金出资,将挂靠在单位领取生活费的残疾人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江苏省则明确表示家庭困难的重残人员参保费用由财政负担。不过上述城市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有些不足的地方,就是大部分城市都只将财政补贴发给了重度伤残人员或者一级伤残人员,覆盖面显然还是过于狭窄的,应当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的覆盖范围和力度。

3.2.3 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新农合制度,扩大农村残疾人口的参合率

首先要对农村残疾人口进行参合费用的补贴,尤其是重度残疾人的个人出资部分可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代缴。这一点,湖北省做得比较好。《湖北省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第九条规定: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合作医疗,缴纳个人负担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确有困难的,由县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筹措资金解决。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就医,乡镇、街道卫生院免收挂号费;县以上公立医院减免20%的床位费、大型仪器设备检查费和手术费。

其次是提高残疾人的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和扩大报销范围。新农合的总筹资不高,报销比例较低,这就很难解决残疾人家庭因病致贫的问题,也会影响其参合积极性,因此要提高残疾人的报销比例,使残疾人的受益度增加。另一方面,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由于身体及精神缺陷,在复杂的报销程序中往往力不从心,因此要简化报销程序,切实帮助残疾人享受新农合的医疗保障。

最后,在新农合的报销范围上,应当将与残疾人康复有关的项目纳入报销范围,这是因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是其医疗需求的重要部分,且该项需求呈日益增加的趋势,将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纳入新农合保险报销范围显然是可以大大提高残疾人的医保需求满足率的,同时也会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3.2.4 加快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规范医疗救助制度,解决残疾人的后顾之忧

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第二层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可以较大程度的缓解残疾人患病后个人的自付压力,因此建议将残疾人的部分医疗项目和康复项目纳入补充医疗保险中。规范医疗救助制度则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要把握好医疗救助的原则,包括合理覆盖率问题、动态性问题和性别及年龄分布问题。其次要注意残疾人救助对象、救助程度及救助内容以及救助资金评估等问题。最后在资金筹措方式上要注意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但是可考虑中央、省、市三级财政共同负担的方式,同时鼓励社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捐助,并采取多种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作者:宣学柱

城镇弱势群体医疗保障论文 篇2:

大医院在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摘要】医院作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行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双向转诊,可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大医院对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责无旁贷,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務的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人才,搭建转诊平台,真正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挥作用,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在医院的目标。

【关键词】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民群众享有初级卫生服务的基础,是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级。针对目前我国人们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政府希望通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将医疗服务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这就需要集中大部分优质的卫生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达到标准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医院应当发挥应有的作为。

1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现状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医院的环境、规模、建设、设施设备等都有了发展,培养出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人才,医疗卫生技术明显提高,在某些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甚至可以与国际接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中累积了丰富的资源,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提供了保障。但改革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1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低

大部分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周边及偏远地区的群众看病就需要长途跋涉,花时间、花钱、花力气进城看病,而基层医院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逐渐萎缩,不能为看病人群提供有效服务。

1.2 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低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之间差异也很明显,尤其是近年来贫富悬殊逐渐加大,大部分群体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健康需求很大。一方面因为无法支付基本的卫生服务费用,需要就诊的不去就诊,需要住院治疗的不去住院治疗;另一方面先富起来的人群希望得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1.3 医疗卫生服务经费不足

现阶段我国投入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经费并不充足,如何将有限的投入运用到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最大限度的发挥医疗服务资源的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程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只占城镇总人口的一半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也很小,保障力极低。大多数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看病就医不敢去城市大医院,城市大医院也没有相应的针对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

1.5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导向的一种初级服务模式。社区化服务逐步成为了主要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方向,有效解决了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普及性问题。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起步已二十年有余,但发展尚不平衡,规模悬殊、水平不齐、设施简陋、信息缺漏,与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差距较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能力不强,在预防保健基本服务等方面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正是由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薄弱,群众大小病都去城市大医院就诊,大医院越发人满为患,并且无论大病小病都治,使群众感觉看病难、看病贵。

2 社区服务与大医院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院作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两个部分,社区服务主要负责承担所辖区域居民的健康管理、预防、免疫、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首诊以及大病的发现与转诊。大医院则主要负责承担重大和疑难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及临床应用。通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将患者进行合理分流,合理配置和共享医疗卫生资源。通过促进和鼓励大医院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服务转移,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调整,形成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大医院的专业性及综合性与社区服务的普及性及辅助性有机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覆盖范围广、服务质量高、就医成本低的医疗卫生服务。

3 大医院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3.1 深入开展社区延伸服务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推行社区服务“首诊制度”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正在发展当中。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以及超负荷运转的局面。对医院门诊的就诊数量、住院数量、手术数量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城市大医院应根据国家发展要求,创新思路,调整战略,帮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将资源、技术、人才投入到社区服务中,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点送医上门,减少群众就医的路途跋涉,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3.2 为社区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自试点至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仍存在技术不足、素质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医疗服务的质量,未能真正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群众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任感缺失,普遍更愿意去城市大医院问诊就医。城市大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可派遣技术骨干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点坐诊,为社区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分流城市大医院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 搭建科学的转诊平台

要想实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城市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促进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大医院需以技术和人才优势,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帮助,解决社区服务中的疑难杂症,在双向诊治中发挥更大作用。双向转诊需要明确原则和程序以及责任和权利,制定出规范的流程制度,搭建科学的转诊平台。

4 结束语

城市大医院无论在人员、设备还是技术力量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在建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需要大医院积极配合,提供技术及人才的服务,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保驾护航,为群众提供便捷、安全、放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燕虹.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2015.

[2]朱银波,冉玉春,周静等.社区医疗卫生改革现状与发展[J].医学信息,2014,(22):671-671.

[3]徐东雨,郑琳琳,娄岩等.我国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8):1134-1136.

作者:赵海霞

城镇弱势群体医疗保障论文 篇3:

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探析

摘 要:分析了当前法律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立法滞后、法律监督与实施机制薄弱和医疗保障法律救助制度不完善三个方面,进而提出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法律体系、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监督管理制度、增强农民的医疗保障法律意识、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法律制度建设

在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也在继续发展,以户籍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也已成为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二元结构体制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体现了城镇居民和农民不平等的权益分配。对于暂住城市的流动人口来说,他们既不能在城市公共服务构架内实现权益的保障,又无法便利地获得乡镇的社会福利。在这一背景下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

一、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深了贫富差距,我国每年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所占的比重仅为15%~18%,占GDP 1%左右,而发达国家对公共医疗财政投入则占GDP近8%[1]。这些因素都阻碍着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法律制度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瓶颈问题。

1.医疗保障立法宽泛、规范层次低

我国目前针对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主要就是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是我国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首次明确立法。本法在第3章中对医疗保障方面的法律问题做了基本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医疗保险的规定是比较宽泛的,对流动人口这种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障未做出具体规定。

另外,当前与医疗保障制度有关的法律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大多是行政建议或条例规定,规范的层次低,主要依据各地方性政策,目前专门为流动人口出台的医疗保险地方政策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上海、成都的综合保险模式;北京的大病统筹模式;深圳门诊统筹模式。但是这些政策因地而异,因为制定主体层次较低,实施过程中始终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使得作为社会保障核心的医疗保障制度被分割,造成因为立法的滞后而产生的医保方面的仲裁及诉讼处于状告无门的情况。

2.法律监督与实施机制薄弱

我国在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实施机制方面的薄弱不仅缺乏医疗保险方面的法规,还缺乏法律责任机制。目前我国一些挤占、挪用、截留醫疗保险基金的行为时常发生,这些行为显然属于违法行为,但是由于刑法对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缺乏惩罚性规定而使得这些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治[2]。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不仅需要出台专门性法律、法规,更要引入法律责任机制,对于阻碍保护流动人口医保的行为进行监管。

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公费医保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依靠各地的行政命令进行监管,这也会导致政策不一致、各自为政,医疗资源的配置分配不公或浪费。尤其对流动人口而言,因所在单位不同导致医保待遇差别较大,甚至有些农民工既不能享有所在城市的公费医保也不能享有户口所在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种种问题显示出我国目前有关流动人口医保问题的法律监督与实施机制的薄弱。

3.医疗保障法律救助制度不完善

所谓医疗保障法律救济制度是处于医疗保障制度中相对高级的阶段,国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济制度,而救济制度在我国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中,并在较低级的水平上徘徊。我国现有的救济机构主要是一些公益组织,靠政府有限的拨款和社会的资助维持生存,这些机构影响较小,受助的范围和人员有限,不为人们所接受。这种社会救济的缺失导致大批留守的孤寡老人和儿童没有相应的保障,这也必然导致了这些弱势群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低,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从而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完善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操作化建议

前文已经详述了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以此改善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方面的法律问题,能够使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权平等地得以实现,也使我国的医疗制度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法律体系

流动人口虽然在城市工作但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他们大多享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缺乏完善的法规。因此首先要建立基本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村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的性质和特点建立专门性的法律,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出其他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另外,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依据是2003年由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而该意见并不属于法律或法规。迄今为止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仍然没有具体法律依据,地方政府所依据的政策性文件的制定主体低,不具有权威性,由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长期处于真空状态,农民的权益得不到实质保护。我国目前的医保是以户籍为标准区分的,流动人口虽在城市务工但不具有城市户籍,现有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在外务工的流动人口在务工地就医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报销。但实际上这些务工农民回原户籍地接受医疗服务是不现实的,他们若回到户籍所在地所支付的交通费用、误工费都不在报销补偿范围之内。因此要通过法律的完善进一步明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及确定价值取向,从立法上明确农民医疗保障筹资机制、明确农民医疗保障模式、明确农民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及职责、明确农民医疗保障中的医疗医患纠纷的救济途径。

2.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监督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监督和管理的薄弱主要表现为缺少对医疗保障基金筹建和运作的监督。比如,修订现行刑法,对目前一些挪用、截留、贪污医保基金的不法行为除在社会保障法中加以惩治规定外,针对我国现状,可以在法院增设社会劳动保障庭,专门处理社会保障争议案件,使农民在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获得司法保护。如现行民法、刑法、税法等缺少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未能形成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同时,应当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责,承担起保障农民和农村流动人口的政府责任。首先,政府要着力解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透明度问题,要切实采取措施,特别是建立法律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运行效率,保障参与农民得到優质、实惠的医疗服务和及时、公平的补偿。其次,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设和调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应和需求,有义务对农村医疗保障建设投入资金支持,在制度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中能更多地考虑贫困人口的需求,并在医疗救助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以解决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尊重他们的生命健康权。政府应当在宏观上调控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医疗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尽量实现农村人口平等地享有医疗保障权,并将我国医疗福利最大化。最后,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经办机构、组织机构、协调机构和监管机构,坚持精简的原则和高效的原则,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还要根据本地农村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地状况的医疗保障模式和医疗补偿机制,从而使农民做到有病可医,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3]。

3.增强农民的医疗保障法律意识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意识。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仍然采取的是自愿原则,还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农村人口不了解医疗保障,对于生活困难的农民更不愿意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实践中农民个人出资部分的收缴是十分困难的,经常要依靠乡村干部和乡村医生挨家挨户宣传、劝说来完成的,这事实上是把基本医疗保险等同于商业保险,失去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存在的价值。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了解政府的政策和用意,有意识地培养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从而积极参加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中。其次,要注重宣传的方法,在培养农民法律意识时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地宣传法律。对农村人口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注意长期性地对他们灌输法律思想,法律的宣传工作要具体到位,关注农民的感受不能激进。

4.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

由于我国医疗保障起步较晚,又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国情,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的推行较缓慢,追究其根源是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的基本保障未能与农村流动人口的新特点相结合研究,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不符合流动人口的新趋势。首先,目前对新型农村的医疗保障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卫生、医学、保险等领域,而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且各个领域的研究过于分离,缺乏交叉的研究。农村流动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没有统一的标准,“农民工”已经不足以对他们进行概括,如新一代流动人口定居城市的态度更加明确;他们选择外出的动机已不仅限于生存,而介于生存与发展之间;更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夫妻子女举家外出,而非原来的农民工外出和家属留守;老一代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正在长大,形成新的需求与文化等[4]。这些看似与社会保障无关的变化事实上却在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心理预期和实际需求,对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其次,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研究中理论研究的缺乏。目前的研究就制度论制度的多,进行深入理论探讨的少,因此在保障方案设计上难免显得苍白。由于缺乏法律界的研究造成复杂、庞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困难,也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现今医疗保障推行的缓慢。今后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的研究要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关注流动人口的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面对新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要有敏锐的时代感和洞察力,同时加强归纳并提升理论深度的研究,为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晓芳.基本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应永胜.从德国和瑞典的经验谈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赵飞.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4]房莉解.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6(5).

[5]高洪贵.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中的政府责任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6]邓海娟.论公民健康权的平等保障[J].法学研究,2012(2).

作者:马睿泽

上一篇:班工作计划范文2下一篇:人寿保险价值评估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