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典型案例分析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弱势群体典型案例分析(精选8篇)

弱势群体典型案例分析 篇1

周姚,女,12岁,康家埠小学六年级学生,单亲家庭。母亲在其五年级时身患癌症去世,父亲长期在家务农,带着她和哥哥艰难地维持全家的生活。虽然家庭遭遇变故,一时难以承受,但在学校和家人的帮助下,她还是成功地走出了那段消沉的时光。

学校为了能让她继续上学,免除了她所有的费用,生活上给予补助和关心;学习上给予辅导和帮助;心理上给予抚慰和关爱……另外,还给她申请了中国太平集团资助,获得了来自社会的爱心帮助。其他同学们纷纷伸出爱心之手,学习上帮助她,课下和她一起做游戏、玩耍……让她能在学校的大集体中感受到爱的氛围,开心学习,健康成长。

弱势群体典型案例分析 篇2

(一) 反面典型报道的概念界定

所谓典型, 原指模范或模型, 后来引申为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物。[1]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一文中揭示了典型的含义。他认为, 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 是“最充分的形象显现”。[2]反面典型报道,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生重大影响并具有重大警示意义的反面人物及反面事件的报道”。[3]广义上, 反面典型报道可分为反面典型事件报道和反面典型人物报道;狭义上, 按照报道内容来分, 反面典型报道可分为刑事违法犯罪报道、政治贪污腐败报道、名人品行失范报道等。

(二) 我国反面典型报道的发展脉络

反面典型报道在我国建国初期几乎是见不到的, 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 我国反面典型报道才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揭露社会阴暗面式的反面典型报道在中国报纸上很少见, 即使有一些涉及“文化大革命”的报道, 也是在歌颂当时政治环境的基础上, 以宣传革命思想的形式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 传统典型报道的新闻思路有了显著改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等栏目都为反面典型报道提供了平台。

(三) 反面典型报道的主题内容

反面典型报道的主题大致分为三种:第一, 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出发点, 揭露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违法乱纪行为, 如《焦点访谈》揭露黑心企业等主题;第二, 以警示作用和引发受众思考、引以为戒的主题, 如官员腐败等主题;第三, 以“扒皮”为主的娱乐新闻主题, 如明星出轨、吸毒等。

二、受众接触反面报道的概况及动机

(一) 受众接触反面典型报道情况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进行了受众心理分析调查,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0余份, 从问卷结果来看, 接触过反面典型报道的学生占89.2%, 接触典型报道的渠道绝大部分是手机和电脑。笔者进一步对受众对于反面典型报道的接触频度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表1:

(二) 受众接触反面典型报道的动机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受众对于反面典型报道的关注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介对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

从传播学角度看, 随着媒介素养的提升, 在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众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受众由早期“魔弹论”下被动的“靶子”演变为富有能动性的受众群体。

从心理学角度看, 受众能动性的提高得益于对受众认知能力的研究和发现。这种传播效果是分两个层次实现的:首先, 传播的信息作用于受者的心理系统, 与受传者的原有心理结构发生反应, 由此产生第一级效果——心理能, 即意图、决心等动力因素的形成和认知系统的建立;其次, 心理能外化为行为, 作用于社会, 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此为传播的最终效果。因此, 心理系统是传播致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4]

三、受众行为层面效果分析

2015年10月23日, 人民网舆情频道刊载了一篇题为“湖南三名中小学生弑师事件调查”的新闻。报道中称, 三名嫌疑人因沉迷并模仿电视新闻关于“黑社会”和网络游戏中的情节而产生了杀人的念头。反面典型报道除了传播者主观期望的警示之外, 在客观上还可能对受众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 从而产生少量的模仿者, 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虽然反面典型事件中报道的行为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但从认知心理学的“唤起理论”和“叶克斯-多德逊定律”来看, “人们寻求最佳唤起水平的动机, 任务越复杂, 不妨碍任务完成的容许唤起水平降低”。因此, 更需要客观地看待正面典型报道和反面典型报道对受众的行为效果产生的影响。

(一) 反面典型报道对知识和决策的影响

新闻事件一经报道, 关于事件, 人们能记住的就只有新闻报道了。

2015年7月16日, 人民网安徽频道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度安徽舆情报告”显示, 芜湖高考英语事故、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受审系列报道、合肥黑飞事故系列报道, 分别位居安徽上半年舆情热度前三名。从舆情承压度来看, 宿州医生“借尸骗保”、蚌埠“于英生冤案”等事件, 对当地政府形象造成了较大伤害, 使当地官方尝到了受众在接触反面典型报道后产生的负面舆情“泰山压顶”般的苦果。

(二) 受众对反面典型报道——犯罪报道的反应

1. 反面典型报道的警示性作用。

反面典型报道的警示性作用是指传媒发布某种事物具有风险的报道, 为公众提供与其利益相关的警示性信息。毫无疑问, 反面典型报道在某些揭露真相的时刻, 起到了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的作用。

2. 反面典型报道与暴力。

2015年4月21日, 南方网报道了一则新闻:湖北红安00后斗殴, 105中学女生被打。青少年模仿暴力影视片和新闻报道中的暴力行为, 打架斗殴事件时常发生。

根据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类许多学习行为的发生, 除了个人的亲身经验外, 大都由于观察他人的行为, 所产生的替代性学习效果 (vivacious learning) 也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而较之亲身的示范行为, 班杜拉认为, 传播媒体所营造的符号环境的示范作用效果可能更大。从上述的事实中可以看出, 青少年犯罪都是直接模仿反面典型报道中的犯罪行为, 反面典型报道成了他们释放和模仿的主要对象。

(三) 受众行为层面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个人条件的优越性决定其对媒介信息接受心理的宽容度。

在接受调查问卷的学生中, 男生比女生、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党员比非党员对媒介的态度更加积极, 其对媒介传达的信息表现出更强的认同感, 同时对媒介报道产生的社会作用也持更加肯定的态度, 这里显然存在心理优势的问题。心理优势群体比弱势群体更能客观地看待反映社会问题的反面典型报道, 更容易接受媒介内容和观点, 并形成社会认同。

2.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态度与其对媒介信息的接触程度有关。

大三的学生比大二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媒介的观点, 一方面由于年龄更大一些, 心理成熟度更高一些, 因而对事物的看法会相对理性客观, 对媒介内容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更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议程设置理论和社会心理建构论的某些观点。

3.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判断与其对新闻的记忆效果有关。

受众对富有冲击力的图像新闻比没有冲击力的新闻记忆效果好, 对没有冲击力的图像新闻比纯文字新闻记忆效果好。电视新闻通常运用具有冲击力的镜头使观众印象深刻, 从而产生更深的记忆效果。

四、从受众心理分析反面典型报道

纵观我国反面典型报道的发展史, 比较正面典型报道与反面典型报道的成败得失,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只要掌握客观、适中、平衡等原则, 不管是对正面信息的报道还是对负面信息的报道, 都具有检测环境、和谐社会的价值。从典型报道对受众的心理驱动和行为影响来看, 反面典型报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适应媒介环境发展对反面典型报道的要求:第一, 了解受众心理, 关注受众对反面典型报道的接触动机和接触情况;第二, 传播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反面典型报道的重要性, 不传播谣言, 不耸人听闻;第三, 把握反面典型报道的写作尺度, 在揭露事实和过分渲染舆情之间把握好分寸;第四, 针对受众的心理接受情况去改善和调整反面典型报道的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http://baike.haosou.com/doc/6429523-6643197.html[DB/OL].好搜百科.

[2]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民族出版社, 1999:142.

[3]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66.

[4]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65.

[5]朱金平.新闻典型论[M].长江出版社, 2004:264.

弱势群体典型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 弱势群体 政府扶持 就业 意义

近年来,民生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10年全国的两会中,民生话题成为最大的热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中也提到“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大多数。” 这表明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扶持城镇弱势群体就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政府职能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扶持弱势群体就业是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文化職能。扶助弱势群体正是政府社会职能的体现。这类事务一般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应当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体现了政府社会职能中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现代政府的职能已不再是统治,而是要通过其社会管理职能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政府有明确的分工,市场追求效率,政府管理公平。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保障民生,关注弱者,解决弱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政府通过公共服务的职能,把政府服务引导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实现由经济性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协调阶层利益矛盾。这就需要政府充分行使自己的职能,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扶持政策体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和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扶持弱势群体就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责任是指政府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履行其在整个社会中的职能和义务,从广义的层面来看,是指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平、有效率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①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在城镇弱势群体就业扶持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分析19世纪中叶的法国农民时说到:“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②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处于就业困境的成因虽有个人因素,但更多的是社会的改革、制度的变化、机会的不平等,这就需要政府为弱势群体撑起保护伞,运用公共权力创造条件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采用政治和法律手段对弱者的权益给予特别保障。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和就业的权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扶持,政府最好的扶持就是政策扶持,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促进就业的制度体系,使扶持弱势群体就业成为制度化、法律化的行为。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执行过程,也是不断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过程。

再次,扶持弱势群体就业是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贯彻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可通过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形式来表达。政府的主要功能及其公共政策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有效地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但公共政策常常被某一利益集团所影响,表达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政府权力理论中的精英理论认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③这里所谓的掌权的少数人和精英就是生活中的强势群体,而弱势群体则很难参与政策的制定,政治影响力很小。因此,为了贯彻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政府应该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给予弱势群体特殊的支持和保护,对他们实行政策倾斜,避免社会资源过分地集中到强势群体手中。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权力机构,只有对弱势群体特殊的保护,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从政策上对弱势群体进行就业扶持,是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贯彻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

最后,扶持弱势群体就业是提升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依法领导国家政权,解决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进步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强调以人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一个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拥护程度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拥护程度越高,执政党就越能顺利地贯彻各项政策方针,从而降低党的执政成本。因此,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党在执政过程中就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解决好民生问题。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这一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如果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可以说,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缓解社会矛盾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千方百计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注释:

①周卫东.我国弱势群体就业扶持中的政府责任及对策分析[D].郑州:河南大学,2008.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周卫东.我国弱势群体就业扶持中的政府责任及对策分析[D].郑州:河南大学,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玉美,女,白族,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弱势群体典型案例分析 篇4

关键词: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

1体质弱势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

弱势群体典型案例分析 篇5

案例

社区社会工作案例

社区社会工作案例

小区背景

该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村落,约70户人家,人口约250人。该村距离成都约1个小时左右车程。

该村以传统的农业经济收入为主,男丁外出打工为辅,由于邻近一条国道,偶尔在路边卖点土特产,平均每户每月收入在400元左右水平。属于贫困村水平。当今中国农村“613899部队”情况也在该村表现的比较显著。

由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导致该村附近的山上有地不让种,不过国家有

相应补贴,按250斤粮食另加50元每亩补助。每到农闲时节,村民们没有农活可干,大都在院子里打牌,空余很多劳动力。

小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首先问题的性质主要还是经济原因。

而该村面临最紧迫也是最大的困难就是:生计问题。因为村里男丁外出打工挖煤的地方可能因为煤窑关闭面临失业,女的在家又没收入,当地创收产业和资源又非常有限。因此,主要经济收入将面临中断,而该村的贫困问题亦可能会继续恶化,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面临威胁。

小区介入

一、介入策略:以点到面,广泛宣传。发展副业经济之初,很多村民会持观望态度,因此在广泛宣传该项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先扶持几户敢于尝试的村民养兔,等这些人家收入提高了以后,其它村民见到了实在的效益,就也会主

动的加入到养兔行业中来。指农村家庭男丁都外出打工,只剩下儿童、妇女、老人留在村里。

二、介入步骤:

1)评估与论证当地具备养兔的条件: 人力资源:由于该村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因此具备养兔的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当地依山傍水,有很多青草等养兔所需的自然资源; 技术支持:刚好国际小母牛机构愿意在这个村里做项目,并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培训; 市场支持:当地兔产品加工很发达,兔肉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和加工市场,兔毛有当地养兔协会收集制作衣服,装饰品等,甚至连兔粪都可以收集起来做沼气,总之养兔的销路不用愁; 此外,国际小母牛机构还愿意免费提供初期的种兔,这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2)建立联系和将人们集合在一起

建立联系

首先,要处理好与当地行政相关人员的关系。先是通过联系当地乡镇干部到村里和老百姓进行焦点小组,然后召集村民开会,把他们集合在一起做思想工作,把办公室人员、机构以及项目目的介绍给村民;

其次,办公室人员进行逐步访谈,更多地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

第三,利用录像、PPT、图片展览等介绍,使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个小区项目是干什么的,将会怎么做,村民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效益?等等,让村民能更多的参与进来;

第四,利用参与式评估工具,与他们一起来分析他们的现状,如可以让农民自己来画资源图等,让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将村民集合在一起

第一、召开院坝会,先去了解当地有什么好的文化传统,另外掌握一些当地处事的习惯和方式,如家庭出现困难

时邻里之间怎么帮助?夫妻出现困难找谁解决?教育孩子怎么教育等,让大家在一起共同分享和承担一些与大家有关的事情,彼此更多的了解,并鼓励大家来一起工作和改变;

第二、利用一些游戏活动拉近大家彼此的距离;

第三、用影像和PPT等形式直观的介绍项目

3)组成和建立组织

1.该村之前的组织只有村委会,但是仅这个组织不够该更好的开展;

2.为了更好的促成这个小区项目的开展,国际小母牛项目办专门协助当地成立了项目小区小组,主要召集大家共同来分析组织起来的需要,介绍目的和需求,明确目标。过程由现场助理等召集大家来开会,选举出项目小区小组成员,这些成员具有一定的经验,有实力胜任工作;

3.找到了一位小区领袖,是一名妇女,她以前是当地妇女小组组长,在邻

居之间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具有奉献和帮助他人的态度,性格比较好,其它成员也很支持;

4)具体行动步骤

三、介入工作的意义和困难

社工在该农村小区发展项目中的意义具有号召性与指导性。作为意识醒觉者角色,社工从中起到号召村民改变传统的农村发展观,号召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比如把养兔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这需要社工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此外,在发展养兔产业过程中,当兔养起来以后,家家有兔,很多兔粪就堆在河边,涨大水的时候就冲到河下成为污染,造成环境问题,这时需要社工从中介入,号召大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因为小母牛办的资金都放在养兔上了,故社工帮助当地村民去找政府的资源,最后找到了能源办,最后协商能源办出资帮助农户建立沼气池,同时请能源办人员来给村民做沼气使用的培训,而培训的材料以及相关费用由小母牛办出

钱。

此外,修路方面也是一个问题,之前的泥路很不方便村民出行,社工介入后,与当地村民与政府协商,最后政府答应出水泥的钱,而项目小区小组组织则发动村民出劳动力去修路,把修路问题解决了。因此不难看出,社工在号召的同时,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最后项目的持续性问题,当初社工介入的国际小母牛办带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入该小区,开展农村发展项目,如何保证该项目的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延续性,以及当地村民的养兔自转运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四、个人的反思

1.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虽然说在社会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强调社工一种特有的价值观,比如平等、自愿,尊重个体等,对于科层方面的行政等级在工作中尽量避免,但是在中国内地实际工作中,却常常要利用这种科层的级别关系去开展工作,比如会借助政府的

力量在村里面推动工作,比如让大家来开会,这种参与有时候就得靠行政的力量来召集人员,如果凭社工的自愿参与原则,就会出现人来的很少的情况了。

2. 本土化问题。在这个农村小区发展项目中,社工考虑到中国农村特有的个性和渊源传统,农民的自我参与性不是很强,并且习惯性服从命令形式,因此社工会针对这个特点常常以一个领导者的角色会使活动更为有效。运用本土化问题的反思。之前提到社工会针对中国农村的特点以一种顺应的形式接收和利用农村的惯例以及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这样固然对活动的效果会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利用某种不改变来达到改变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很不社工的。当然,或许我们很难说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很社工的工作,也许对于大陆目前从事社工的学生、同仁来讲,都比较期待一个可复制和借鉴的模式,又是较其它专业相比有着独特之处的手法与

称呼吧典型学生工作案例1

附件二:

典型学生工作案例

所在单位 班委选拔后 新生进来一段时间后,身为班助的自己帮所带的班选出了班委,每个职

案例题目

案例简介 【以简要的语言 交待案例发生的 背景和经过,并 介绍案例的重点 和矛盾点】

位都有人踊跃竞选,经过投票决定后,让每个职位都有了当时大家心目中较 合适的人选。不过,也许只是当时,经过一段时间后,对班委的赞许、批评 也能陆续听到一些。但听到更多是对其中一个班委的不满,而她的职位在班 里算是举足轻重的,不止一个人说,她不负责任,份内的事让别人做,甚至 有部长也跟我说过她不负责任。是不是要将她换掉,是最棘手的一件事,虽 说不适

合这个职位,换成其他人是挺合理,但每个人有自尊,做到让大家满 意的结果是费力的地方。听到这些消息后,首先向另一些班委询问了她平时的工作态度,从她们 口中,得知到,原来她自己负责的板块没有很好的完成,份内的事很多都让 别人帮忙做,晚自习身为班委还讲话。经过一些了解,至少可以确定一些,这个班委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当时在我脑海里闪过的就是只能换了她,这 也是一些班委给我的意见。不过毕竟我只是班助,这一决定还得跟班主任商 量,于是,我将这个情况反映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听到这个事后,所想的跟

案例分析处理 【介绍对案例的 分析、处理过程 和处理结果】

我是一样的,换一个适合这个职位的,负责任的。于是我们约定一个时间找 她来谈话,把我们的想法和决定告诉她,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另一个问题,虽 然很多人说她不负责,把她换了,对她

是否有负面影响,会不会因为别人的 议论对她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虽然担心这些,但我们还是把她找来谈话 了,我们问她自己对自己现做的工作的评价是什么,她似乎意识到我们找她 谈话的内容,她说了自己所做的努力,也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也有一些大家 不知道的事。不过从她的诉说中也可以证实一些有些事还是属实的。听了她 的一番话后,我们没有直接挑明说今天来是想把你换掉,而是给了她的一个 危机感,让她知道如果再不负责,她的职位是随时换掉。毕竟每个人有自尊 的,如果找去谈话就这样把她换了,也算是她之前对班级做的所有事都否定。

经过和班主任的商量,还有她自己的保证,决定还是再给她一次机会,让她 在接下来学院里重视的活动,以班级评比中,做好这个领导者,算是给她一 次翻身的机会,但这也是针对她做的好的,如果还是不满意,那时只能换人。班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职位,班委是否

认真负责直接影

响着一个班 级整体的好坏,在大学里,我们更多是需要自觉,老师没有像高中时管的那 么多,一个班级大多靠班委维持纪律着。竞选班委相信他们每个人的初衷都 是希望为班级出一份力。但每个人都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班委中,不是说 案例思考和 工 作 建 议 职位高你就想当选,应该想一想你是否适合这个职位?如果不适合,你所承 受更多的是挨骂声。可以说以前没接触过这些事,但应该要有一个好学的心 态,大学,对于大家都是新鲜而陌生的,太多事需要我们摸索。还有是懂得 给别人一个机会和珍惜这个机会,机会不多,有时一次都是奢侈的,如果给 了机会,工作的态度还是原样,那给你的绝对是撤职的机会。

所 在 单 位 推 荐 意 见

年 月 日

工作组评审意见

签名:

****年**月**日班主任工作的五个典型案例与反2

班主任工作的五个典型案例与反思(2)

他“早恋”了吗?

案例背景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对自己周围异性的言行特别敏感。他们在内心深处特别渴望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同学。一般情况下,学生与异性恋情的发展是沿着同桌/同学-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几个发展阶段进行的。当一个男生或女生在对方的心目中占据主要位置时,他们的恋爱就处在一触即发的友情与爱情的临界点上。如果班主任和家长能在临界点之前及早发现,及时恰当地疏导,相信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的最佳时机就捕捉到了,简单巧妙的处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适当,那可能就会事与愿

违,弄巧成拙。

很多学校都制定了严厉的校规以封杀或杜绝谈恋爱的事件发生;家长也是“听恋色变”,粗暴干涉;可是这样一定有效吗?

案例过程

昇是一名面容白皙、成绩优秀、篮球打得挺棒的高挑男生,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神采,谈吐幽默,因此他常常会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他也有一些小毛病,主要是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时紧时松、自习课常与同学聊天等等。由于换座位的关系,上学期他与我班的才女熠同桌。熠是那种外表看去羞怯、文弱,总是低垂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孩,但心思细密、敏感,观察力强,胆子也不小,情人节的晚上“教唆”室友躲在被子里写情书,十一二岁年龄就在网上写作挣钱了。在班上也深受男女生欢迎。同桌不久,熠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从不及格到了九十分,一询问,原来是昇的帮助和鼓励的结果。但是,我也发现两人经

常在课堂和自习课上讲话,任课 老师也向我反映这一点,我借故把二人调开。两人当时都没意见。

没想到的是,临近期末一个晚上,熠来到我办公室,拿出一张复习计划书申请我的同意。我一看,愣了,这不是一般的复习计划,这个计划里,她申请与昇结成学习对子,昇帮她补数学、英语,她帮昇补作文,政治。补习时间是每个晚自习完成作业后,补习地点是我办公室。并且列出了分数目标。我看着她,第一次有学生敢这么自然大方、毫不避讳的申请与异性一起学习。真是有胆量,有魄力!我问她,为什么要昇帮她补习,她说他一讲解,她马上就懂。“那你不怕其他同学讲闲话?”“我有很多异性好朋友,习惯了。”她很坦然地说。我一时无语,让她把昇叫过来,问他前两天还对与班上另一个女生同桌不满,说什么怕别人讲闲话,为什么现在却不怕了,他回答:“别人要说也没办法!”我又愣了,这不明摆着,他对熠有好感嘛!问题是他们现在

敢把这种好感明确告诉我和同学们这只是男女生学习上的正常交往,并且要求我为他们作证,为他们单独的补习打上名正言顺的标签。我该怎么办呢?按照传统的经验,这种学习计划当然不能批准,而且要教育他们如何防患未然。但是这样做不就等于暗示他们,老师认定你们有早恋倾向嘛!对于两人关系能否这样定性,我持怀疑的态度;再者这层纸不能轻易捅破,一旦捅破必须要有足够的把握使事情得到完满的解决,否则会对当事的双方造成很大的影响。至于在事情没有搞清或可以解决的情况下通知学生家长,我是坚决反对的,那样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这样不利于营造班级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氛围。同时也会影响熠、昇二人对我的信任,一旦他们因为我的不信任,二人关系由明转暗,我就更难控制了。但是完全同意他们的建议,尤其是二人来办公室补习这一条,不就等于给他们单独接触制造机会嘛!因为晚自习时间,办 公室 老师少,就

算有,也不会对别班的学生说什么。我想了好一阵子,决定基本同意他们的复习计划,并且推心置腹地给这两个高情商的孩子提了三点意见:第一,两人尽量不单独接触;第二,交往中要举止得体,不开过分的玩笑;第三,补习地点只能在教室,可利用课间和部分自习进行,为此,我还大胆的把二人再次调成同桌。一来便于两人

在学习上互帮互助;二来,青春期异性之间的好感大多是因为新鲜感、好奇感产生的。因此就算昇、熠二人彼此有好感,天天坐在一起,新鲜感会慢慢消失,彼此的优点会会慢慢缩小,缺点慢慢浮现、放大。两人因为我的信任和认可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期末考试中双方成绩都有相应提高。更可喜的是,熠利用他在男生中的影响力,经常劝导她周围的男生不讲小话,效果明显。班级中对男女生的交往有了更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现在,熠、昇两人早就不同桌了,不是我要调开他们,而是他

们自己想与更多的同学交往。

案例反思

1.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或好感是正常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对男女同学的交往不必谈虎色变,只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不影响学习,完全可以泰然处之。

2.即使发现男女生交往过密,也不能轻易地扣上“早恋”的帽子,事实上,绝大部分情况不过是朦朦胧胧的感觉,作为班主任或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不能简单生硬地处理这类问题,尤其是掌握火候和时机,否则往往适得其反。

3.要善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能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自己处理,转移精力,淡化情感,当学生恰当地处理好这类问题后,他们自己会感悟到很多,也长大许多。一个典型的学生工作案例分析

卜 典的生作例析 个型学工案分

【 案例名 称】

在谈话 中打开一位 “ 问题学生 ” 的心锁

石 海 玉

【 案例 内容1

在细致 观察 了解 的基础 上,找准契机,以适 当的谈话方 式,以平等 的态度与一位被认为是“ 问题学生 ” 的某某进行心灵 的沟

通,实现其心理和行为方式 的转化。

她不好意思说 :起晚了,“ 所以没 上早操”

。我又说 :不是第一次吧,“ 怎么又起晚 了?” 她不再说话,眼睛

湿润 了,着就开始哭。接

我心想 : 没必要吧,又没批评你。我就说 “ 老师只是指出你 的错误,没有批评你,并 怎么 了” 她说 :反 正我犯错误太多,“ 给大

家 留

下了不好 的印象,活着没什么意思。”

f 育对象1 教

20 0 6级 一位 女 生

【 发现 问题】

我做辅导 员的第一件事就是 了解学生 的基 本情况。做这件

事最简捷 的途径有 两种 : 一是翻阅学生的档案,二是 通过班主任

了解学生 的情况。

我首先通过档案研究每一个学生 的情况,不放过 任何一个

细节,争取最大 限度地了解 她们。其 中有一名同学给我 留下 了比

较深的印象 :她是 系里为数不多 的少数名族学生之~,学习刻

苦,热爱集 体,还积极参加各项 活动,总体 的印象是 一个 品学兼

优的学生。

就是这个学生,在班 主任眼里是又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据

班 主任介绍,她是班里唯一的问题学生。她曾经偷过 图书馆 的书,经过班主任 和

系领导多次教育,没有 悔改的意思。在交给

仍 我这位同学的检讨书时,主任再三叮嘱要给予高度关 注,班 出了

问题大家都脱不 了干系。

作为新上任 的专 门做思想工作 的辅导员,我虽 然没有学生

工作的经 验,但直觉告诉我对于这个特殊 的学生,须用 特殊的必 方法,不宜早 下结论,就算她 真 的有 问题,应该先 观察,了

也 多 解,全面掌握 她 的情 况,教育 方法也 一定要 想得周 到、细致、科

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才能给予她实实在在 的帮助。

她说这话我还是第 一次听到,我笑着说,可没那 么容易,死

然后讲 一个笑话说各种死法都很痛苦。她说,我都死过一次 了。

我大吃一惊,第一感觉 就是 她有过 自杀 的经历,觉告诉

直 我,对于这种敏感 的学生,必须小心谨慎。我又很

有分寸地开玩

笑说,有人做过测试,一个 人在死后体 重减少 了四两,据说 这就

是灵魂 的重量,你有感觉吗?她对这个话题很

感兴趣,说那是 小

时候 的事,记不起 了。

我松 了一 日气,不是 自杀。

然后,在我 的诱 导下,她讲 出了那 次死里逃 生的经历 : 小学

三年级时,一次车祸使 她昏睡了七天。当她醒来 时,的一切

所有 都是 陌生 的,因为她失忆 了。这对 于一个 孩子来说 是痛苦的,家

人 的温暖使她重新站起 来,重新开始学习说话,她 学习识字,直

到考上大学。所有 的一切在别人看来都是奇迹。留给她的创伤

但 是无法愈合的。她变得孤僻了,一直生活在 自己的世界里。

在接 下来 的谈话 中,我从她所爱好的文学谈起,激励她把 自

己的想法写下来,做一个美女作家。

她说这是她一生 中最重要 的一次谈话。走 时她又从 门外

出头说要 替她保守秘密。在 以后 的 日子里,我们还经常交流,她

认为我是仅有的能理解她 的人,在真正关心她。经过将近一个学

期 的不懈努力,她各方面都取得 了很 大的进步,始积极参加

也开 各项活动,同学的交往也 多了。与

【 细致观 察】

● ●,_

] 暑假开学第一天升旗仪式在早晨六点半。对于休息 了一个假

期 的学生来说,早起实在不适应,虽然事先有所强调,但大部分 同

学还是很懒散,踩着点来到早场。当国歌声响起时,一位穿着时尚的同学慢悠悠的走 向我们的队伍,凭着档案 中的照 片,我认 出她

就是那位“ 问题学生”。既然她没有把我放在眼中,现在找她谈话

[ 要点 评】 简

通过对她的教育,我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爱心是一切 的前提,还必须具有

较好的综合素质,必须具有多方 面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

者应当是一名理论型的、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这也使我感 觉到谈话法对 做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谈话法,这是一种老师

和学生之 间面对面地进行坦 诚、等、平以心交心 的方法,核心

其 是尊重每个学 生,心每一个学生,关 理解 每一个学生,信任 每一

个学生 ; 目的是 为 了了解情况、其 沟通感 情、化解 矛盾、排忧解

难,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进步。

我也结合 自己的工作实际总结 了几点谈话法的操作要领 :

时机不太合适。我想还是等待机会吧,首先应建立起一种信任。

回到办公室,我再次仔细阅读了这位

同学的检讨。她 的文笔

不错,总体感觉不象检讨,似乎在为 自己的行 为狡辩,但也表达 了

种人 生哲理的探讨。-  ̄,j - 中这样写到:对于一些事,“ 我们不能就

事论事,那样会显得呆若木鸡”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说句宽心

话,每个人哪有不犯错误、做错事的时候”。细看又有些反省的因

素:在这件事上我确实做错了” 最后谈 了一些不相干 的事 :我们

“。“ 要坚信 自己的信念,不为其他所动摇……”。难怪班主任说跟她谈

话很费劲,因为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她的思维是跳跃式的。

通过 向同宿舍同学了解,得知她经常独来独往,但她并不寂

寞,好像生活得很 充实,自己写一些 东西,她还参加 了一个 校外的礼仪培训班。

在 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 中,我给了她更多的关注 : 检查宿舍时

多关注她的卫生情况,考试后问问她的考试情况,活

动时关注她的表现,平常遇见时对她进行 亲切 的目光交流,等等。

经过大半学期 的接触,从她对我 的态度 中我 能感 觉到她对

我的信任。

— 1 . 了解大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任何成功的谈话总是以对情况 的了如指掌为基础,以心理

接触为前提的。辅 导员找学生谈话不 能随心所欲,要在谈话前作

好充分 的准备,做到胸 中有 数,住学生 的心理症结,的放矢

抓 有 地接触学生的思想,打动学生 的心。

2 . 保护心灵,尊重人格

思想政治工 作是对人 的工作,主体是人,客体是 人,出发点

和落脚点都是人。维护 自己的尊严,是人 的天性。因而,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者与学 生谈话 时,一定要以平常 的心态与学生说话,要

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3 . 把握个性,~ 26 ~

因材施救

因材施教 是反 映学 校教 育规 律 的一条 普遍适 用 的教育原

则,不仅适用于智育,而且适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正是受教

育者 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时要 区别对

待,强调差别教育,注意个别引导,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 : 中华 女 子 学 院 北 京

【 话经 过1 谈

真正的谈话是在她又一次旷操之后。

当我让体育部长找她来谈话 时,她按时来 到了办公室,门

进 时怯怯的。

为了消除她 的恐惧,我开玩笑 :听说昨 晚又用功,“ 睡晚 了”

。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

非常案件

本报记者杜晓本报通讯员金枝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近日依

~ 27 ~

法批准逮捕了陈某、唐某、肖某和张某4名犯罪嫌疑人,这4人涉嫌盗窃京东商城大量用户的账户信息。据公安机关初步查明,此次盗窃用户信息的行为,与发生在2016年的CSDN网络用户信息泄密事件关系紧密。

经查,陈某与肖某为初中文化程度,唐某与张某仅为小学文化程度。其中,陈某与唐某在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两地结伙作案,肖某与张某在湖南省衡阳市结伙作案。

2016年2月,嫌疑人陈某从其叔叔陈某某、老乡周某处获取了一个存有800多个京东商城客户账号及密码的文档,一套查看上述账户内资金情况的软件。

其后,陈某开始在他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某小区的住处内,使用自己的台式电脑,利用上述软件对京东商城客户的账户进行扫描。如发现账户内有资金或京东商城优惠券,便冒用客户的账号及密码登陆京东商城网站,盗刷账

~ 28 ~

户内的资金及京东商城优惠券,在网站上下订单购买平板电脑、黄金饰品、手机、彩票等商品,由京东商城将货物快递至嫌疑人指定的地点。

陈某以上述手段盗窃京东商城1620余名客户账户内的资金,在京东商城网站上购买价值约10000余元的物品。

2016年3月初,嫌疑人陈某将这一存有京东商城客户用户名及密码的文档,通过QQ拷贝给嫌疑人唐某,唐某于是采取同样的方式,在其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家中,用自己的台式电脑登录京东商城,盗刷京东商城用户账户内的资金及京东商城优惠券,购买商品。唐某共盗窃了京东商城40余名客户账户内的资金,购买价值约7351元的物品。

据海淀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介绍,2016年年底,嫌疑人肖某、张某就已经受雇于周某并在湖南省衡阳市的网吧,盗刷京东商城客户账户内资金,在京东商城网站上下单购买商品。

因分赃不均,自2016年12月起,~ 29 ~

嫌疑人肖某及张某开始单独作案。肖某共盗窃619名客户账户内资金,购买价值近9000元的商品;张某共盗窃83名客户账户内资金,购买价值15000余元的商品。

2016年3月16日,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民警在广东省东莞市将陈某、唐某抓获,在湖南省衡阳市将肖某、张某抓获。警方从4人住处起获部分赃物及赃款。据嫌疑人供称,其将赃物部分转卖,部分留作自用,彩票所中奖金已挥霍。

2016年12月21日,以国内最大的开发者社区为主的多家互联网用户注册信息库被黑客盗取,涉及的用户资料在5000万以上,资料泄露的账号可能涉及网易邮箱、QQ邮箱、人人网、京东商城在内的多家网站,该事件被称为CSDN泄密事件。同期,天涯社区论坛4000万用户数据泄露。

嫌疑人陈某、唐某、肖某、张某从陈某某、周某等人手中获取的京

~ 30 ~

东商城客户数据,就源自于CSDN泄密事件泄露的数据库及天涯社区论坛泄露的数据库。

近日,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已向京东商城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技术安全保护措施,有效提高网站安全管理的水平等。

■案意点击

针对日益猖獗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近日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集中行动进行严厉打击。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已抓获犯罪嫌疑人1936人,刑事拘留978人,挖出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44个。尽管如此,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既要将运用刑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常态化,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从民法、行政法的角度来进行综合治

上个星期,英国8,400名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收到了一封来自政府机构:

~ 31 ~

学生贷款公司(SLC)提醒他们填完申请表的邮件。与邮件同时到来的还有一个附件,附件上泄露了8,400位学生邮箱地址。该机构后来表达了歉意,并承诺会进行内部调查。乐观看来,虽然数据泄露会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一点

损失,但整件事终究去平息下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不那么乐观了,公司将会失去顾客们对其的信任,同时也会赔偿一大笔罚款。例如,索尼,一家日本电子工业巨头,去年因黑客从公司窃取了超过1亿的私人资料,导致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甚至有可能将永远无法从中完全恢复。

据最近两个报告清楚显示,近几年数据资料的激增使得数据泄露越来越普遍。第一个报告来自一份发行刊,它是由安全软件制造商赛门铁克授权,由一家数据保护研究所---波耐蒙研究所贯彻进行的,这份发行刊的目的是调查几个国家关于数据泄露的损失。现在,在它的调查的第七个年头里,给美国人带来了好

~ 32 ~

消息:在数据被跟踪调查期间,通过对公司调查的花销、赔偿金、顾客支持花销以及计划的收入损失进行估计,首次发现每个公司针对每个数据泄露记录的平均花销都有所降低。调查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214美元的损失减少到了2016年的194美元,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已经在防止数据泄露以及对数据泄露的处理方面做得更好了。

然而欧洲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对较差。在英国,在这方面的花销从71英镑上升到了79英镑;在法国,从98欧元上升到了122欧元;在有私人保护意识的德国,其花销从138欧元上升到了146欧元。在这四个国家中,所有

数据泄露中有2/3是因为技术错误或恶意攻击所致,然而剩下部分是因疏忽所致。换句话说,其实公司可以防止这些疏忽的发生。

第二个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数据泄露会发生。数据管理公司---铁山公司授权一家顾问公司---普华永

~ 33 ~

道基于欧洲的中型公司对数据管理的态度,对这些公司所面临的信息泄露风险进行了评价。这项报告调查了600家公司,它们分布于6个欧洲国家,横跨不同行业。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公司都把数据管理归为IT部门的责任。超过一半的公司认为,可以通过技术来处理数据泄露这个问题,然而只有1%的公司认为这个问题关乎公司全体员工,并觉得在需要改变。

两份报告总结了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赛门铁克的调查表明了管理信息的高级主管与低花销的数据泄露之间的关系。铁山公司的领导马克杜里拉说道:“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公司高层做起。”最好的解决方法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提高员工意识方案以及对员工进行培训比昂贵的IT技术更新更有效。恶意的攻击或者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轻易犯下愚蠢的错误。

编者按信息是符号,也是财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不断

~ 34 ~

普及,个人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个人信息权作为重要的公民权利内容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

从法律意义上讲,个人信息权一般指公民对其个人信息依法享有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捍卫公民的个人信息权要面对的技术问题、法律问题等都分外复杂。

近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被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情况。一些不法分子滥用、盗用个人信息,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切身利益造成多重危害。

半月谈网和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近日联合推出《公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8%的网民表示,在生活中一直很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51%的网民表示,最担心银行、保险公司、商场等商业机构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事故;30%的网民表示,曾

~ 35 ~

经遭遇多次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开始探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权的有效途径。2016年4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目前正在国家标准委进行最后的技术审批,预计上半年正式出台。

半月谈记者从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地方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我国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法律捍卫公民的信息权。

从更大的背景看,中国保护个人信息权的努力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探索保护公民信息权利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要解决的难题还很多,目前的保护措施也还处于试验阶段,但假以时日,在执政以人为本的导向下,中国政府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必将更加完善,必将使民生更加改善,公民权利

~ 36 ~

更加丰富。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成犯罪“黑洞”

近年来,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一觉醒来查账,百万存款消失;网银交易刷卡,账户口令被盗;知名网站CSDN发生“泄密门”,600万网民密码丢失……信息买卖、信息诈骗,利用个人信息打开的一个个犯罪“黑洞”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安全底线。

信息泄露已经成为影响亿万群众生活的新的民生

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亿人,占网民总数近半。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亿人,占%,较2016年底增加了个百分点。商务应用的发展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有8%的网民最近半年内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

信息买卖日益猖獗,个人信息遭商

~ 37 ~

家猎取

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你去售楼处买房,出不了三天,家装公司就会打电话向你推销装修;你去车市买车,很快就会有人向你推销保险。或许你会感到惊讶:“家装公司、保险公司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秘密就在于商家已经将你“卖”了。

目前,以牟利为目的的贩卖个人信息问题十分严重,曾有一家公司出售了亿条个人信息,每条要价元到元。面对个人信息被盗、被出售,公众很烦心,也很无奈。

江苏南京市一家装修公司的工作人员陈华静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南京,大大小小装修公司有几千家。一些公司花钱到物业或售楼处购买业主资料,挨个打电话推销。一份名单上有三四百个业主,只要能做成两三笔生意就够本了。

2016年3月20日,北京市大兴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一桩网络倒卖个人信息案。被告人吴春魁原本在北京从事销售

~ 38 ~

工作,无意中在网络上获得了一个所谓挣钱的门路——买卖个人信息。吴春魁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补贴家用的兼职,于是,他开始通过网络QQ群从别人那里以每条5分钱左右的价格买入信息,又以每条1角钱转手销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吴春魁通过此种行为获利2万元。

今年1月初,江苏常州市一论坛网帖称“常州十几万中小学生家长信息遭泄露”。从卖家的一张截图中可以看到西新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班级、学号、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被众多培训机构获得后,进行了轰炸式的宣传与推销。

在常州搞教育培训的杨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经常有人向他兜售家长或者学生的个人信息,一份名单标价300元至500元不等。一位姓郑的家长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他经常接到各种培训机构打来的电话,要么是宣传培训的好处,要么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有的甚至直接通知他去拿什么培训

~ 39 ~

资料。“被培训机构拿去个人信息,顶多是多接一些骚扰电话。万一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手中,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这位家长显得十分担忧。

木马病毒使他们不知不觉间泄密 互联网络通全球,居家能晓天下事,如今,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了。在享受互联网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与之相伴而生的各种风险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黑客攻击、网上陷阱、网络犯罪、网上窃密等令人防不胜防。近期发生于的泄密事件多与互联网病毒有关,尤其是“轮渡”木马病毒,其窃密手段非常隐蔽,用户在不经意间极易造成泄密。

所谓“轮渡”木马病毒,就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名为和的病毒程序,其“感染”的主要对象是在国际互联网和涉密计算机间交叉使用的U盘。当用户在上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上使用U盘时,该病毒便以隐藏文件的形式自动复制到U盘内。如果用户将该U盘插入涉密电脑

~ 40 ~

上使用,该病毒就会自动运行,将涉密电脑内的涉密文件以隐藏文件的形式拷贝到U盘中。当用户再用该U盘连接国际互联网时,该病毒又会自动运行,将隐藏在U盘内的涉密文件暗中“轮渡”到互联网上特定邮箱或服务器中,窃密者即可远程下载涉密信息。

以下两起案例,是近期发生真实泄密事件,都属于典型的由“轮渡”木马病毒造成的无意识泄密事件。

小刘是某机关一名干部,平时好学上进,表现突出,被组织上定为政工干部培养苗子。xx年经组织推荐,小刘被送政工班培训。去学习前,小刘特意将自己平时在机关撰写的计划、总结等涉密资料存入U盘,准备在学习期间进行学术交流。学习期间,小刘多次上网查阅资料,并用该U盘下载参考资料。在此过程中,“轮渡”木马病毒自动驻存于U盘中,将小刘存储的涉密资料悉数“盗”入国际互联网。事后查明,小刘泄密的资料达32份,他因此受到降职、降衔的

~ 41 ~

严肃处理。

董教授,是某大学知名教授,平时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在家备课。由于需要查阅资料,他家中的电脑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董教授白天在办公室办公电脑上工作,晚上在家用个人电脑工作,经常用U盘将未完成的工作内容在两个电脑间相互拷贝。自xx年以来,董教授办公电脑内的二百多份文件资料竟鬼使神差般地“跑”进了互联网,造成重大泄密。经上级保密委员会审查鉴定,涉密文件资料达三十多份,董教授受到降职降衔、降职称的严肃处理。

因保密防范知识缺乏造成的泄密实在令人遗憾!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类似这样不该发生的一幕却在不断上演。小刘和董教授,平时的工作表现可谓优秀,他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对工作尽心尽力。发生泄密事件之后,他们痛心疾首,悔恨自己缺乏网络安全知识,因无知造成泄密,但悔

之晚矣。

~ 42 ~

这两起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充分反映了部分涉密人员保密观念淡薄、信息技术知识特别是网络安全防范知识欠缺、单位网络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当前,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对安全保密知识的宣传教育,缺乏对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的严格管理,涉密人员对安全保密防范知识不懂不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连安全保密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由此造成的泄密事件防不胜防。因此,抓好安全保密知识的宣传教育,严格对互联网的使用管理,不仅是各单位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必须认认真真抓好,确保人人了解,人人知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泄密。

泄密就在身边 失泄密案例及防范展览开展

泄密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xx年7月,全国电大期末统一考试期间,广州某电视大学负责招生、班务、教务工作的聘用人员梁某非

~ 43 ~

法向他人购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xx-xx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英语Ⅰ(1)、英语Ⅰ(2)试题的16题至50题答案(机密级)。7月24日晚,他在广州市某中学新楼504教室内组织“考前辅导”,将以上答案依次抄在黑板上,泄露给该电视大学物业管理专业班的学生。同月26日,梁某在学校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公安机关自首,如实交代了犯

罪事实,梁某因涉嫌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

观众感言:今天看了展览,才发现保密工作形势严峻。很多失泄密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警示:《保密法》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泄露国家秘密不够刑事处罚的,可以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手机要警惕“X卧底”

演示:专家在一部手机中插入一种叫“X卧底”的软件,在另一部手机上装上窃听接收设备,再用其他的手机拨打

~ 44 ~

被植入软件的手机,这时装有窃听设备的手机能清晰地听到插入“X卧底”软件手机主人的声音,而手机主人丝毫没有发觉。即使在关机状态下,持有特殊仪器的人,仍可遥控打开手机的话筒,窃听话筒有效范围内的任何谈话。

案例:在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空军利用电子侦察手段发现了当时车臣分裂主义头子杜达耶夫的手机通信,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下准确地测出了杜达耶夫所在位臵。几分钟后,俄罗斯空军发射了两枚反辐射导弹,导弹顺着电磁波方向击中了杜达耶夫所在的小楼,杜达耶夫当场毙命。

观众感言:手机是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成为间谍的窃听工具。涉密人员使用手机应该更加慎重!

警示:有关加强手机使用管理的文件规定:不得把手机

带入涉及国家秘密会议的会场,因特殊原因带入会场的手机应取出电池。

电脑小心被别人操控

~ 45 ~

无线键盘、无线鼠标、摄像头等设备在专家的演示下非常容易破解。只要在一台计算机中植入木马病毒,就可轻易地远程控制这台电脑的一切操作,图像、声音不仅可通过摄像头窃取,还能被录音,也就是说窃听者不用24小时坐在电脑前也可获取一切信息。

案例:1998年7月底8月初,美国一黑客组织在因特网上公布了一个“BO”(Back Orifice 后门)黑客攻击工具程序。该程序功能强大、使用简单、危害性极强。可通过电子邮件投递、软件下载、黑客站点提供、盗版光盘的使用等途径进行扩散,一旦植入连接了因特网的计算机,便以极其隐蔽、极具欺骗性的技术手段自动安装、自动运行,使该计算机受控于施控方,不仅能破坏计算机系统,更为严重的是能够控制、修改、窃取计算机中存储的所有信息。

观众感言:怎么键盘、鼠标都这么容易被控制呢?我这是第一次听说,以后要增强保护意识。

~ 46 ~

警示:涉密计算机不要连接互联网、不要使用无线键盘、无线鼠标和无线网卡等。

看好你的U盘

演示:U盘插入被感染“闪盘窃密者”木马病毒的电脑后,资料会被悄悄复制到电脑C盘“test”文件夹中。专家把U盘插入有病毒的电脑,感染恶意代码后,再放到涉密计算机中,涉密信息便能自动获取且发往互联网指定邮箱。

案例:据美国《新闻周刊》xx年11月13日报道,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一位档案管理员盗走了大量机密文件,其U盘中包含了400多页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电脑上下载的机密文件,其中一些是核武器设计方案的绝密资料。

感言:U盘都能泄密啊?我认为除了要防止病毒侵袭外,更主要的是U盘持有人要增强自己的保护意识。

警示:涉密U盘、移动硬盘等不要在涉密与非涉密网络间交叉使用。在

~ 47 ~

U盘里存储的重要文件资料应进行加密处理,以免泄露。在有多个人使用的公共电脑上用U盘时,最好事先彻底对电脑进行病毒扫描,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

处置群体性事件案例 篇6

1月4日,浙江乐清市发生150余辆出租车集体停运事件,期间,有少数司机拦阻过路车辆,强行拉下乘客,甚至有不愿停运的司机遭到殴打。好在,乐清市方面积极应对、妥善处臵,4小时内就化解了这场公共危机。

乐清出租车停运,是今年见诸报道的第一起突发群体性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就平息群体性事件而言,这个开头还不坏。在“矛盾凸显期”的当下,既然不大可能完全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找到妥善应对、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结乐清市的做法,从事件定性到处臵理念,从对话过程到信息发布,可以作为处臵类似事件的教科书。

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当前群体性事件仍保持多发的态势,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历史上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的民怨太深。另一方面,并没有真正“超稳定”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正常维权通道不畅的情况下,民众表达诉求的“被迫”通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群体性事件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应对失策、处臵失当,导致事件升级失控。瓮安事件石首事件,就堪称反面教材。

停运事件发生后,乐清市没有将事件升级,而将之视为一次“集体上访”,这样就避免了判断失误导致措施过激。处臵群体性事件,一开始的定性至关重要。

最怕的是捂盖子、打棍子,先扣个“不明真相”的帽子,随意动用警力压制,这往往导致小事闹大,甚至无关的人也被裹挟进来。如果定性为非法停运、围攻政府部门,一开始就将停运司机臵于违法的境地。而定性为“集体上访”,就表明是“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方式有些过激,但仍是表达诉求、维护权利的行为。

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防止群体性事件升级,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查清真相,及时披露信息。乐清官方主动与停运司机代表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诉求,“合理诉求下决心解决,不合理诉求不迁就但耐心化解”,这样的区分也非常关键。一般来说,通过停运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多数人是利益受到了侵害。当然,在这类事件中往往掺杂浑水摸鱼者,甚至有“黑势力”的影子,但只要果断区分善意和恶意,合理的引导解决,不合理的耐心化解,恶意破坏者坚决打击,就能防止事件升级。

我们还注意到,停运事件发生在1月4日,而在5日,相关新闻已经通过新华社发往全

球,在突发事件的报道和信息公开上,也可圈可点。

当然,群体性事件也好,集体上访也罢,要从根本上减少不稳定因素,必须切实追求公

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与民争利、决策伤民;还需要充分发挥人大、司法、信访等制

度设计的功能,畅通表达通道和救济渠道。

无论如何,乐清停运事件能够收获不坏的结局,表明中央对于处臵群体性事件的三令

五申起到了效果,表明以前一些地方所交的“学费”没有白交。这个结局更表明:只要真心

以对,倾听呼声,多数民众是通情达理的。在得到解决问题的明确答复后,乐清出租司机表

示,相信政府,期待政府,感激政府。这样的态度令人感动,希望所有的地方政府能深长思

之。

正确认识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1.正确看待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由一种矛盾引发导致多种矛盾聚集而失去控制的事

态。维护社会稳定一个最具体、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不出大的群体性事件。但是,当前我国经济

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

社会治安进入了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影响了社会稳

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可避免地成为严重影响社会

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看待群体性事件。

2.群体性事件事出有因。当前,我国进入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期,群体性事件诱因多而复杂。一

是社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依法行政理念不太牢,一些基层组

织战斗力不强,社会基层组织的控制力呈弱化趋势,民众的利益一旦受损或遭受侵害,为寻求国

家权威的保护,而采取极端方式的体制外的对抗性群体力量就会产生。二是利益性因素。由于经

济社会变革引发利益格局大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方面发生明

显变化,不同社会群体在利益的调整之中心态失衡,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或因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满,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或因企业破产、转制而引发群体

性事件的;或因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还有因环境污染等问题

导致群体冲突的。三是法制性因素。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形成以群体性闹事而谋求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以为“会闹的孩子有奶吃”、“法不责众”,相互仿

效,于是形成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反常现象。四是作风性因素。当前经济

社会中出现一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有的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脱离群众,决策失误,腐化变质,从而导致干群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五是国际性因素。当前,西方

敌对势力不断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我们面临的渗透和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敌对势力经常利用诸如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对我们捣乱

破坏,并把渗透破坏的重点转移到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上来,妄图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3.群体性事件并不可怕。有句话很有道理:“起火先冒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群体性事件也不例外,也有它的发展规律,即有一个酝酿、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认

识到了它的发展规律,群体性事件是可调、可防、可控的。一般而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有

这么几个阶段:矛盾不受重视而前期积累;偶尔因素引发,冲突扩大;处臵不当造成矛盾激化。实

际上,群体性事件真正“突发”的并不多,有的事前已有苗头,有的有明显的群体活动,有的出现

集体上访,有的发生群众聚集的信息。但由于一些地方缺乏信息预警和应急机制,缺乏防范,弄得

措手不及,处理比较被动,而且往往又带来连锁反应。甚至有些群体性事件处臵不当,还被敌对势

力插手利用,在一定条件下,个性问题可能会转化为共性问题,局部问题可能会转化为全局性问题,经济问题可能会转化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可能会转化为对抗性问题,以致造成局部地区的社

会动荡。但是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群体性事件的表现是“突然发生”,而事实上是某一方面矛盾运

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只要我们不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并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是完全可以

预防和控制的。

二、积极做好前期预防工作

对群体性事件应本着“处臵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关键抓预防。我们应把预防工作摆在首位。

1.减少或避免诱因出现。针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诸多诱因,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和群众维权机制,减少社会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民人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以

人为本”要求国家、政府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制定的法律、政策更符合人民的意愿。要切实转变机关的办事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

好事。

2.制定处置工作预案。及时收集、报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性情报信息,实行分级预警,把

预防工作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发现一切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线索、苗头,以便防范工作有的放矢。

3.组建处置工作班子。成立领导机构,相应分别成立处臵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保障、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若干工作班子和非正常死亡等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臵小组,做到矛盾不

化解班子不解散。

4.加强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练活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以利于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突

发。

三、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积极应对,妥善处臵。

1.立足“早”字。要及早应对,掌握主动权,控制局面。一是按照“现场第一”的原则,应

急小组和工作班子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启动预案,靠前指挥调度,把矛盾调解到基层,把

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按照“就事论事”原则,公安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对所发生的时间进行

立案侦查,调查取证,尽快查明前因后果。三是按照“信息公开”原则,在上级规定的时限内上

报、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公布多少,并跟踪滚动播报事情真相,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把握“快”字。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应迅速、果断,把事态控制在初期。一是切断增援源

头。运用“切割”原理,组织有经验、有能力、有威望,说话算数的老干部、老同志,分头做好家

属、单位、家乡相关人员的工作,防止他们赶赴现场增援;交警部门要加强对后方增援主干道的交

通管制力度。二是抓紧现场化解。应急处臵小组、工作班子和涉事辖区单位主要负责人,分别与涉

事群众代表进行谈话沟通,劝说疏通,及时劝访接回;三是重点分化瓦解。建立分化瓦解组织网络,对组织者、挑头者,实行一事一包、一人一法,分散化解,快速处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升级。

3.强调“治”字。要综合施治,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和“区分性质,讲究

策略,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原则,对群体性事件及时处臵。一是加大舆论宣传。把握公众立场、公众心理、公众情绪和公众关注的事情,进行党的政策和法制宣传教育,确保现场公众不采取违法行为。二是权威人士表态。根据涉事群体的诉求,能现场答复的及时给予答复,不能现场答复、需事后研究处理的明确告知处理时间和方式方法,消除群众的疑虑。三是加强控制。在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找出混在群众中聚众闹事的“骨干分子”,对其进行强制管制,剔出现场,另行化解或依法打击。四是加强治安监管。对现场进行摄像、录音,搜集掌握现场信息,作为事后依法处臵的资料依据。五是落实问责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今后,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摒弃相互推诿扯皮的不良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策略

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

景和引发原因,同时其群体结构、动机等十分复杂,而且往往反映的问题不单单集中一个点上,有可能涉及面非常广。因此,群体性事件处置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协调、统筹各有关职能部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共同协调处置群体性事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是准确把脉,剖析根源。遇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学会以静制动,以冷制势。要冷静的分析事件的起因,剖析事件的根源所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迅速查清事实真相,弄清楚引发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楚是由一般性矛盾引发的事件,还是由特殊性矛盾引发的,对一般性矛盾引发的问题,在处理上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比如农民负担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对因特殊矛盾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处置上则需要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快刀斩乱麻,以免造成被动。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肯定是群众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的,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有的是不适当的过高要求,一时无法解决;有些则属无理要求,根本不能解决。对此要理清思路,分类处理。

三是深入一线,直面矛盾。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者要有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要深入到一线做工作,面对面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实践证明,领导者到一线做工作,能有效缓解紧张气氛,迅速降温,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赢得主动权。特别是面对一时的混乱局面,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沉得住气、保持头脑清醒、镇定自若,以理智、宽容、忍耐的态度,尊重上访者的权利,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一定要注意真诚接待群众,不打官腔,要态度诚恳,以心换心。即使对极少数有过激行为或别有用心、有意挑起事端的人,也要注意场合,讲究策略,万不可在群众不明真相,正在火头上时,动用警力解决问题。要始终尽力克制,不乱方寸,终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总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做工作,决不能“拖、等、看”,否则等到事件性质变化了、情况恶化了再采取措施,就会十分被动。

四是因情施策,对症下药。因群体性事件具有变化性。因此,领导者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事件性质的发展变化,稳妥、科学、灵活地采取对策,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上访、游行、静坐等,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尽量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对因对社会不满的人,敌对势力插手或因群众情绪激化而产生的冲击党政要害部门、堵塞铁路和公路干道、打砸抢烧等行为,要先“打散”止住,再做工作,同时要收集掌握证据,依法从严打击处理煽动人员、为首人员及幕后策划者。许多社会问题不是孤立的某件事,可能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政策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往往难度很大。对这类问题,必须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政策,依据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坚持原则立场,紧紧守住底线,不能动摇。同时,还要周密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目前政府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会不会有连锁反应,会不会导致情况反弹等等。当然,要特别注意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以免形成更深层次的对立,使事件升级。同时,处置群体性事件,一定要超前思维,要有预见性和果断性,提前把可能将群体性事件引向恶化的人员控制好,防止对社会有强烈不满

情绪的人趁机进行恶意扇动以扩大事态,给处置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弱势群体典型案例分析 篇7

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含义和划分

弱势群体, 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 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 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朱镕基总理就首次提到弱势群体问题, 并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强势群体, 是指经济收入较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群的概称。

如果将今天的强弱势群体归纳起来, 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社会因素角度来划分, 包括了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强弱势群体。另一类是从自然生理的角度来划分。

从社会因素角度, 经济上的强势群体是指邓小平指出的先富起来的人。如今的企业家群体, 企业的高级主管, 高级技术人员等, 而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指那些物质生活处于贫困状况的人群。包括了农民, 城市下岗、失业人群。政治上的强弱势群体是政治上的影响力的不同而形成的, 政治上强势群体包括政府官员, 执政党群体。而政治弱势群体同样是农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强势群体可以有力的影响选举过程、政策决策, 而弱势群体因其掌握的政治资源很少, 虽然人数众多, 但他们很难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们的政治表达是微弱的。

从自然、生理的角度, 强弱势群体划分是由于人们在体力、智力、年龄差异而形成的, 如青壮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健康者群体和残疾、智障者群体。还有因自然地理条件所带来的人们生活劳动状况的不同而形成的强弱群体。如在风调雨顺中劳动、工作的人们和处于自然灾害的求助者等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群体各有不同, 而弱势群体往往是处于高度重叠的状况, 即农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往往处于多方面的弱势地位。

二、强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

(1)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是弱势群体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建立后, 产业结构重大调整, 严重冲击着计划体制的普通劳动者群体。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素质低下的职工被分离, 强化管理, 提高效率又使大批企业在人员中分流, 传统产业部门在市场竞争中倒闭。当时, 我们对改革的代价已有了充分的估计, 并期待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能重新调整受损的利益群体。

(2) 现行的分配机制所致和不合理的收入、非法收入所致。

首先, 按劳分配原则是我国目前主要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分配方式, 促进了社会效率的提高。但正如马克思所说, 由于人类在生理、智能、能力上的天然差别, 即使是按劳分配也会导致收入的差异, 按劳分配用形式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按生产要素分配, 即按资本、土地、管理、劳动力价格等生产要素分配, 在收入上也易产生互动性的累积, 形成收入上的“马太效应”

其次, 由于存在侵吞公有财产和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腐败行为, 还由于存在着垄断因素, 一些部门或地方凭借行业、部门、商品、服务的垄断, 取得额外收入, 成为导致强弱分化又一原因。

(3) 政治民主化进程中, 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 许多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任用是由当时滞后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的, 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在职位上, 不但没有恪尽职守, 反而贪污腐化, 不负责任, 使得拥有良好企业资质的国有企业陷入倒闭的境地。还有许多企业倒闭后, 被“内部人”收购, 这些“内部人”在获利后, 没有将企业的资金用于妥善安置下岗人员。许多国有企业职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收入微簿, 在当时他们为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而在年纪大了以后被市场化的企业无情的分流出来, 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份, 而导致这一结果出现不完全是市场化的竞争的作用, 而是在我国的企业转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 改革的过程缺乏民主化、公开化的决策程序, 使利益决策明显倾向于少数的管理者, 企业资金流转成为私人资产, 而大多数的劳动者的利益受损, 这暴露出改革过程中政府管理制度存在着漏洞。

三、强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分析

(1) 强弱势群体之间和内部关系的多层次和相对性。

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从占据的社会结构来看处在社会的两极, 但并非所有社会人群都被划分到这两类截然对立的两类人群中。在社会中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还存在非强非弱的中间层, 即使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内部也还存在一定的层次, 其特征并非是简单、清一色的强势和弱势, 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内部的多层次性也决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相对性。即强势群体内部有相对弱势, 弱势群体中有相对强势。

如:强势群体在掌握政治权利、文化知识、社会财富上呈现出不同的多层次的区别, 在强势群体中, 曾出现警察群体自称“弱势群体”的现象, 虽然此提法遭受到许多人的反对, 但这自愿称弱现象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警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强者地位的相对性。还有一项问卷调查显示, 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其“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网络监督面前, 一些官员门工作谨小慎微, 二是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 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 甚至“潜规则”盛行, 很多官员因没有背景, 成为官场“弱势群体”;三是公务繁杂, 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 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 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 (2) 这也表明许多官员实际境遇也并非常人认为的那样强势。他们当中也有“相对弱势”存在。

(2) 强弱势群体存在着竞争、激励、互为存在条件等良性互动关系。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有不完善不公正的制度因素, 但也不都是不公正机制所带来, 作为中性手段的市场机制, 就会导致强弱的分化。市场遵循看似无情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但它也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选折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我们认识到市场化的到来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效率。

市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为了免于在竞争中被淘汰, 就必须尽可能跟着采用新技术, 甚至采用比先行者更新的技术。商品生产者在价值规律支配下加剧了分化, 因为没有力量改变技术或缺乏竞争能力就会越来越弱, 越来越穷, 直至破产, 而采用先进的技术的商品生产者, 就会越来越富, 市场竞争奖优罚劣的机制, 迫使商品生产者永不停息的奋进, 使企业必须努力采用先进技术,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因此, 可以看出, 市场的贫富优劣分化既是市场机制产生的客观结果, 也是商品生产者追求发展的动因。相反,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因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发展经济, 虽然客观上减弱各类企业之间的贫富分化, 从现象上看它没有使一家企业衰败或破产, 也未出现下岗、待业等城市社会问题, 但这些都是以牺牲社会效率为前提的, 它使各类企业无论其本身是强是弱都因有着“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机制而捆绑在一起。使社会缺乏被激励和鞭挞等促动因素, 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处于弱势地位。因而, 适度的强弱分化取代绝对的平等, 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强弱势群体竞争促使中国社会经济整体的“崛起”和“强势”。

从强势群体对整个社会贡献来看:处于强势群体当中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执政党官员大多人通过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的竞争机制走到重要的岗位上的, 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群体, 在许多方面成为社会的榜样, 代表着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的方向, 对社会起着示范效应。以中国的企业高管来看, 海尔的张瑞敏以他的企业家良好的文化素质, 专业的管理能力, 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28年来, 海尔集团已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 发展成为2007年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2008年3月, 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张瑞敏和他的团队以持续的创新, 为振兴中国民族工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再以党政官员来看, 大多数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正确执行国家发展方向的方针政策, 在工作中勤政、廉政, 为推动社会的正常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像王瑛、沈浩等勤政廉政典型人物事迹在党员干部中就是代表。沈浩作为选派干部, 从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他扎根基层, 团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为小岗发展鞠躬尽瘁。2009年11月, 沈浩积劳成疾, 猝逝在工作一线。他的事迹深深打动和震撼了无数的普通百姓。

(3) 强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着冲突、排斥等对立关系。

即使是在纯市场化机制作用, 强弱势群体的分化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如差别加剧超出人们容忍的度的范围, 就会引发明显的冲突、排斥。另外, 权力资本参与市场从中获利、行政资源市场化, 这些非市场经济因素导致垄断, 与市场精神完全相悖, 也是加剧对立关系的原因。强弱之间表现出的不良关系, 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 .强弱群体经济利益分化成过度趋势, 其结构亦不合理。2000年, 我国的投资率是36.8%, 消费率为61%, 分别比这一时期美国高出13.5个百分点和14.3个百分点。四年后, 这种情形进一步加剧。2004年, 我国投资率达到44.16%, 相应的消费率则下跌到53%。初次分配不公平还体现在, 中国的财产性收入今年来越发增加, 而相应的劳动收入却多年停滞不前。2000年的数据显示, 中国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手中的财富仅为全社会总财富的4.72%, 中国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则掌握着整个国家的50.24%的财富。而这种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

(2) “强势”与“强势”相护, 引发社会冲突加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某些政治强势群体常常偏向于维护经济强势群体的利益, 引发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发生。如因农村征地、城市拆迁, 企业兼并重组等导致的干群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例如:宜黄事件是发生在《物权法》颁布数年之后, 许多法律保护的私人领域, 阻挡不了推土机。纵观多起拆迁悲剧, 本该保持中立的地方政府, 却一次次在商业拆迁中冲锋陷阵。

(3) “强势”与“黑势”相护, 引发社会不安定。某些政治强势群体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受贿敛财, 或庇护走私, 充当黑社会性质保护伞, 损害弱势群体利益而打造“政绩工程”, 诸如此类, 已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导火索。例如:当重庆亿万富翁黎强因被控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聚众扰乱交通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行贿、非法经营等九宗罪推上被告席时, 原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运输管理所所长肖庆隆、原重庆巴南区公路运输管理所所长蒋洪、原重庆市委市政府信访办来访二处处长姜春艳与黎强等也一同站在法庭上, 因涉嫌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和受贿罪接受法律制裁。 (3)

(4) 强弱势群体地位在变化中发生的转化

强弱势群体的之间按照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 向着各自的地位转化。如果双方的地位按照公平的社会规则转化, 会给社会心理的认同带来积极的影响。反之, 如果没有遵循正常有序的转化, 即既得利益群体总是通过用潜规则, 和一切不正当手段保护已有的利益, 获得更多的不合理的利益, 弱势群体的境况又无法通过现有的机制得到改变地位, 就会导致社会强烈的不认同和社会的攻击性心理。转化包括的两种情况如下:

(1)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常态型转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使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社会向市场经济的契约社会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均等机会, 农民向城市的流动, 下岗职工再就业, 以及他们子女通过高考改变弱势命运都成为可能。人们客观地观察就会发现一些知名企业家原为草根身份, 下岗职工子女或农民子弟因家境的困难反而造就他们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在学业上获取了骄人的成果。许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中开拓新领域, 并取得社会认可。

强势群体其社会地位也常发生跌落, 如因违法犯罪、或因失去社会道德、奋发有为的意志, 或因年龄、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 或因市场的风险, 市场经济的带来的契约化的机会均等比计划经济的身份限定, 是制度规则上的进步, 公平竞争的机制使人的地位常发生强弱的转变。

(2)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非常态型转化

有时强势群体总是滥用权力维护自己的地位。如在违法犯罪后利用权力逃脱法律的惩罚, 对李刚现象的高度关注, 就是因为社会上强势群体当中的一些人总在高位上示强, 常用潜规则、违法手段代替法律的公平规则, 使本应受到法律惩罚的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依旧享受强势群体的优越地位。事实上这些人的强势群体的地位已丧失合法性和合理性, 引起社会大众的强烈抨击, 他们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而在弱势群体问题上, 弱势群体即使处在极限的状态中也少有人问津, 如打工者在极端天气中被冻死, 保洁工人在酷暑中劳作死亡, 他们的生存危机的现状的不断暴露, 能否带来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利益机制的合理调整, 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因为弱势群体缺乏资金、权力、能力和关系等资源优势, 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摆脱劣势地位。于是他们的一部份只能在忍耐中苟延, 另一部分将积蓄的不良的心理能量朝着非常态的方向转化, 如在绝望中求助于超自然力量的帮助, 陷入迷信、邪教的泥潭。如通过贩毒、走私、卖淫等犯罪方式来获得经济来源, 转化为黑恶强势.。更为极端的一种用暴力危害公共安全, 伤害无辜、报复社会。像前期出现在泰兴、广州的杀害幼童事件, 则是这一极端的表现, 还有因企业改制、农村征地而导致规模较大的静坐、上访等群体性事件, 则会对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产生直接的危害。

(5) 强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是非对抗性矛盾关系。

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 强弱势群体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对抗性矛盾,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控下, 强弱群体内部和之间会发生新的、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变化他们之间虽然存在差异、排斥、对立, 但这些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调节的。2002年3月,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 说明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弱势群体问题。《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在总体要求提到:“着力健全改善民生的保障机制;把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着力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 (4)

随着中央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的不断贯彻, 强弱势群体之间一定能形成互相促进的、统一和谐的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四、如何正确处理强弱势群体关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调节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强化税收调节功能, 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个人所得税应重点调节高收入者, 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和赠予税。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应保护合法收入, 鼓励勤劳致富, 保护投资者高层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严惩贪污、受贿、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等犯罪行为。

对国有控股企业的职工, 应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大中型的高级管理人员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同类型企业差距适度, 对垄断性行业的收入水平应适当控制和调整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比例。对非公有制职工的收入应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得到执行, 继续完善各地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 定期向社会公布职业的工资价格。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 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别。

(2) 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 使弱势群体能够影响决策过程。

弱势群体对改革的存有的一些批评的言辞和看法应该予以宽容, 不应把他们的批评看作异己力量加以防范, 如果我们连批评都不能容纳, 弱势群体只能用最后的群体性事件来表示“发言权”, 这是基层政府行政能力下降的表现。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 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 尤其是保障其参与与其有关的各项决策的权利, 使其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权益。从目前完善政治体制的角度来看:只有改革完善决策机制才能使政策反映弱势群体利益, 只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才能使政府管理体制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避免在国有企业管理干部任用中的不合理现象, 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 只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才能增强弱势群体在干部任免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只有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权利运行机制, 才能加强弱势群体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从而维护社会总体稳定, 完成改革发展的历史任务。

(3)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除了强调对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提升外, 强势群体应对弱势群体以平等人格相待, 弱势群体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和特点。强势群体总把他们放在对立的地位上批评他们, 是不妥当的。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客观存在的现实根据。虽然弱势群体的弱点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 但是他们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历史成因, 不应由他们个人完全来承担这种改革的成本。强势群体应弘扬他们的坚韧、质朴、勤劳善良的美德, 帮助他们摒弃不良的陋习, 提高文明素质, 以赢得与社会良性的互动, 以此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 央视对旭日阳刚、西单女孩的启用可以看作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体现, 对此炮轰的人大代表则是没有看透这层意义。强势群体应意识到自身有更强的社会导向效应, 应加强自律, 做社会文明的表率, 这样才有利于避免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排斥, 有利于社会不同群体关系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264页

[2]《调查称近五成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2010-12-05来源:西安晚报

[3]《重庆黎强涉黑案:三名官员被指充当“保护伞”》2009年10月26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系紧密之群体的变量分析 篇8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国家制定法与社会自发秩序规范的关系,以及社会群体习惯规范的特点与局限性,比较论证法律与习惯规范二者孰优孰劣,揭示社会秩序最根本最稳健的保障是制度性规范,是国家制定法确认并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 习惯规范 关系紧密群体 法律规范

一、人类生活常态

在《无需法律的秩序》中,作者全面分析了目前诸多社会控制理论的重大缺陷,从而指出——社会规范——法律与社会学派的共同的关键弱点①。“为什么基本规范——诸如诚实、信守承诺以及互惠——看起来在大多数社会都出现了?”这种社会状态,只是一种常态。即使在原始社会,人真正称之为人,有了家庭观念起,和平与稳定也是当时群体部落的主流②。我认为,对这种生活常态发问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生活常态是由道德性、伦理性以及人的理性支撑着,人的道德性、伦理性和理性灌注着人类关系之网。因此只要是人类社会,人们共同构筑的社群,这种常态:自利、和平、向善、敬畏、保持一定距离就不可能被解构。这种常态,在自然状态下按其自身规律自觉地发挥效用,并不需要我们额外增加社会成本追根溯源并对其建立相关制度规定。因而只有非常态的情况才是我们应刻意关注的。在非常态中,盗窃、伤害、战争、以及不同层级的对立关系中,如在《无需法律的秩序》中提到的科层组织对无组织群体的控制或镇压,此时我们是凭借社会规范的哪一个利器来使自己、使群体保全?是法律规范还是习惯规范?

二、“紧密联系的群体”

在《无需法律的秩序》中,埃里克森按照福利最大化规范的假说,人们会自觉自然地在相互交往中将客观发生的自重损失与交易费用之和最小化。这种规范理论对社会秩序的建立是假定共有价值的存在和内化是有可能性的③。但是当基本价值的范围界限或遵守这些目的命令的强度界限被超出——并且发生越轨行为时,法律必须以能保证自身效率的强力威胁力量为后盾。而且,埃里克森本人也明确:“一个关系紧密的群体有一些外生性的基本规则,法律的或其他的,这些规则授予并保证数量足以支持资源交换的基本权利④。”

三、习惯规范的分析研究

(一)法律规范与习惯规范在现代市民社会的生存空间

谢晖教授指出,一个制度化的社会组织体的存在,应当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规则(法律),二是观念,三是主体,包括工具性的组织化主体和目的性的个体主体;四是行为,主体意志的外在表现;最后是监督,制度运行的反馈体系⑤。对于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中紧密联系的群体无法产生。从行动要素上看,城市居民的行为基本上都只需要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几乎不需要根据隶属关系的家族权威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因而具有更多的行动自由。从陌生人社会看市民社会的反馈要素,个体对于现实当下的直接后果负责,一般不产生长期的不定性的合作,而这也与紧密联系的群体理论中的要件持续性关联关系不符合,而与法律规范“一事一议”的特点相吻合.相对而言,城市社会的结构在逻辑上有利于法律控制,不利于习惯性规范的生长和扩展,城市社会秩序主要是具有确定性、强制性、注重制度内的平等和自由等特点的法律秩序⑥。

(二)关于互惠与互惠权力的分析

社会群体规范的运用,霍曼斯在其著作《人类群体》中提出:“一个世界上最为普通的规范:如果有人为你做了点好事,你就必须也为他做大致相当的一点事作为回报”这大概是建立在人本善的基础上的互惠规范。可是这一规范,如何解释人类大同、和谐世界永远只能是乌托邦?而此时,如果没有法律,你会以怎样的神情心里面对与你持不同价值体系的对立者或者潜在威胁者。如果互惠规范不能确证这种义务的可逆性或对称性,就很能被卢梭的问题难住:为什么我作为我自己必须以好像是我是另一个人的方式来行动,如果我基本上可以肯定自己永远不会陷入他那种处境⑦?而卢梭的假设是成立的,因为这种假设很容易被证实,在这个实际上连拥有主权的国家也都不必然是平等的世界,这也不是人人平等的世界。实质上这种互惠规范是建立在道德义务基础上。法律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话,那么,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出发。它确立了是有序成为可能或者是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⑧。

通过对埃里克森的《无需法律的秩序》中紧密关系群体中几个变量的研究,进而比较分析习惯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孰优孰劣,我们可以了解法律的不可替代性与基础性意义与作用以及法治的价值,“在于在推动社会生活的合理性的同时,还能够维系多元价值的共存。其中,制定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⑨。”因此,应充分重视法律的制度创新功能,以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龙大轩,谢晖.乡土秩序与民间法律:羌族习惯法探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2]葛洪义,陈年冰.法的普遍性、确定性、合理性辨析——兼论当代中国立法和法学的使命.法学研究.1997(5).

[3][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苏力.无需法律的秩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朗.富勒.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

[5][美]R.M.昂格尔.吴玉章,周汉华.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6]谢晖.法的思辨与实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王新生.习惯性规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注:

①[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苏力.无需法律的秩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82.

②陈国强.关于人类起源及原始社会史的分期.云南社会科学.1984(4):118-120.

③[美]R.M.昂格尔.吴玉章,周汉华.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7.

④罗伯特.C.埃里克森.苏力.无需法律的秩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14.

⑤谢晖.法的思辨与实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64-299.

⑥王新生.习惯性规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89-190.

⑦朗.富勒.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8.

⑧朗.富勒.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

上一篇: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下一篇:陪读妈妈散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