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语言艺术分析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舞蹈影像艺术是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交织后的产物,它是以舞蹈肢体语言为主体,借助现代化镜头、拍摄角度及剪辑等摄像技术来帮助舞者拓展肢体的空间,促使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交织形成的舞蹈艺术作品更加完美,给观赏者带来审美体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舞蹈语言艺术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舞蹈语言艺术分析论文 篇1:

舞蹈的艺术特色语言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舞蹈的追求也愈发凸显。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其语言形式千变万化,这些语言存在着某些相通的地方,舞蹈的形式不同,其表达的艺术特色语言也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自身的个性语言,这些个性语言通过舞蹈的作用获得了艺术空间的提升,实为舞蹈的重要一部分。文章主要就舞蹈的艺术特色语言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艺术特色语言;个性语言;艺术空间

舞蹈自产生以来就体现了其艺术特色语言,这些艺术特色语言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说手势、吆喝、呐喊、说唱、眼神等等,这是一种表达舞蹈语言的方式,也是所有舞蹈艺术特色滋生的开端,这些感性的艺术方式渐渐在舞蹈的作用下进行发展,而后演变成理性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语言的出现是舞蹈进步的象征,也是舞蹈不断产生多元化方式的重要一部分。

一、舞蹈艺术语言的产生

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去诠释舞蹈语言,虽然当时的舞蹈形式还比较笨拙,但是正是这种笨拙的语言方式才逐步演化为今天的五花八门的艺术特色语言,这些艺术特色语言均是在以往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加工制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进行的。通过历史发展来看,舞蹈艺术语言和一般的语言存在的同宗同源的关系。现在我们所用的舞蹈艺术语言无非是图形、文字、手势、眼神、体态等等,以往的原始社会也是这些语言形式,因此所舞蹈艺术语言的产生无不来自于最原始的力量。今天的舞蹈艺术语言愈发的艺术化,极富象征性的艺术特色语言提炼,形成了舞蹈艺术特色和审美特性。

二、舞蹈艺术语言的特性

就舞蹈而言,其虽然形式可以分为多种,但是其具备的共同特性决定了舞蹈的艺术美和特色美,这些艺术特性无非有以下三类:

(一)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和形象化

舞蹈的艺术语言和我们所说的语言有着很大不同,即舞蹈艺术语言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并将此语言符号进行艺术化或者各种形式的解读,由此形成舞蹈的个性化语言。舞蹈语言有着自身的语言结构,这种语言结构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说舞蹈语言中的语音就是身韵、舞蹈的律动,舞蹈语言中的语法就是律动造型、舞姿等的连结方法和规律,舞蹈语言中的修辞则是舞蹈中的舞姿、技能以及律动的造型。

(二)符号表现外在形式的审美特性

舞蹈在进行表现的时候,尤为关注语言符号的审美特性的表现,舞蹈也只有高度关注审美特性,将审美特性表现出来,才能够符号舞蹈的真正所需,从而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舞蹈的这种外在形式的审美特性,不仅包括外在艺术语言形式美,而且还包括了艺术语言风格美以及艺术语言技巧美。这些语言的审美特性必须符合一定的舞蹈标准要求,正确处理好舞蹈的艺术声韵以及艺术语言。

(三)符号意义感情化和人格化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情感化的形式,在这个艺术形式中,包括了人的各种情感活动以及意志活动,通过舞蹈的艺术特色语言表达中,观众能够通过形式各样的符号感受到舞蹈形象直观的语言特色。这些语言特色在符号意义的诠释下能够凸显感情和人格特性,这里语言特色的表达必须极具生动形象的特点,从而让观众通过舞蹈看到人类的百态人生,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各种魅力,这种魅力的表达是与语言特色分不开的。因此,符号的意义表达在舞蹈中是极为关键的。

三、艺术特色语言在舞蹈中的运用分析

(一)说唱舞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说唱舞就作为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进行广泛的普及,舞蹈者舞蹈的同时配合着不同的音调发出各种语言,而后将这种形式同时进行,表达出说唱舞的主要艺术特色语言。说唱舞在用词方面通常以简单、直接等形式进行表达内心的感受,有时候配以各种重音、强调等,在歌词的表达方面以简洁易懂为主,有利于人们快速地记忆。音乐一般采用的是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切分音的节奏进行组合和搭配。有的时候语言的选用并不是为了将其内涵表达出来,而是为了将其所要表达的效果表达出来。

(二)歌伴舞

歌伴舞主要是以歌曲为主、舞蹈为辅,这种表演形式主要是将歌曲与舞蹈进行紧密的结合,歌词的表达也是比较简单易懂,歌词的语言风格以及音乐曲调与舞蹈紧密结合,在舞蹈动作方面也是较为简单,仅仅是为了烘托氛围,此类形式主要以流行歌手以及通俗歌曲为主,也是较为常见的形式。

(三)号子与吆喝

在舞蹈中,很多都是配合着号子进行的,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能够让观众第一时间看出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通过号子和舞蹈能够看出内在的表现意义,这种号子的表达以少数民族舞蹈居多,观众能够透过这种形式看出民族特性。号子的配合显得比较高昂,也是比较热烈的形式,其最能够烘托整个氛围,且能够将舞蹈层层推向高潮。除了号子以外,各种吆喝也是舞蹈常见的特色语言,通过极富特色的吆喝,能够将舞蹈表现得更具力度,比如说在舞蹈《过河》中的吆喝:“船来了”能够将舞蹈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能够让观众通过这种吆喝看出舞蹈特色,也能够看出舞蹈的艺术语言运用。

四、结语

舞蹈艺术语言从产生到今天的艺术语言提炼,无不展现了人们对于舞蹈艺术特色语言的高度重视。舞蹈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语言,其在一般的语言基础上进行加工并提炼,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是对艺术审美特性的突破。无论从舞蹈艺术语言产生,还是从舞蹈艺术语言特性以及舞蹈艺术语言在舞蹈中的运用我们都能够看到语言的惊人力量,其能够转化为一种具有灵性的、跳动的美,从而迎合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编导教学[M].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97.

[2]隆荫培,徐尔冲.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彭松,于平.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

[4]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管丽丽

舞蹈语言艺术分析论文 篇2:

舞蹈影像艺术发展现状研究

舞蹈影像艺术是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交织后的产物,它是以舞蹈肢体语言为主体,借助现代化镜头、拍摄角度及剪辑等摄像技术来帮助舞者拓展肢体的空间,促使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交织形成的舞蹈艺术作品更加完美,给观赏者带来审美体验。在舞蹈影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意识到舞蹈艺术已渐渐从舞台的演出形式中脱离,成为独立的舞蹈影像作品,走进大众生活视野中,进而提升了舞蹈艺术表达、传播的效果。本文借助抖音、慕课中舞蹈视频举例辨别何为舞蹈影像作品,并进行案例分析舞蹈影像作品,以免混淆概念,进一步分析研究舞蹈影像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价值,希望对舞蹈影像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舞蹈影像艺术

影像,包裹着人们周遭的世界,最常见的便是人们日常用眼睛记录下来的事物。它在大脑中形成相应影像,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视之物”。舞蹈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与影像不谋而合。影像也包括计算机软件、影视剪辑等处理后得到的影像,影像艺术正是艺术家为影像赋予了一个艺术的身份。它是艺术家将客观现实事物与意识形象相融合后创作出的艺术,使其具有审美的本质,使观众得以在此影像中获得相应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总而言之,舞蹈影像艺术是舞蹈艺术借用镜头艺术的不同视觉角度,加之导演的创作思维,传达出编创者想表达的内容,而这需要舞者与导演密切合作,尝试用不同的视角方式及镜头的运用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并结合科学媒体技术,將舞蹈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非常具有挑战性。

二、舞蹈影像艺术的发展

早期,人们以肢体语言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最初没有影像记录工具的情况下,舞蹈艺术只能作为“一次性的”表演,人们只能现场欣赏舞蹈作品无法借助其他媒介间接性或再次欣赏舞蹈作品。同时,观赏者观赏的方位不同,观赏视角不同,观赏者无法一次性从各个方位欣赏舞蹈的全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舞蹈的美及其宣传。后来,人们借助“舞谱”,以文字语言的方式记录舞蹈,这种记录方式复杂且落后,并且文字语言无法记录舞蹈的肢体美感、情感特征及动态形象,不能完整复原舞蹈作品,无法传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后来,人们用图画舞谱,以简单的线条较为清晰地记录舞蹈动作的过程。图画的方式便于观赏者进一步欣赏舞蹈,知晓舞蹈动作、体态、律动等,但依旧无法直面舞者所表达的情绪特征,不能够看到舞者的面部表情,舞者也无法与观赏者达到心灵的沟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借助影像记录工具观看舞蹈艺术。此时,舞蹈艺术已不再局限于剧场、舞台,而是可以依靠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影像媒介反复欣赏,大大增强了舞蹈艺术的影响力与传播力。随着技术的发展,舞蹈影像的记录方式随之丰富。

但舞蹈艺术毕竟是一种现场表演艺术,当摄像机把一部完整的舞剧或课程通过镜头记录下来时,屏幕有一定局限性,人们所欣赏到的舞蹈是以拍摄者的镜头角度记录下来的,并没有观赏到舞蹈原本的全貌。观赏者观看时的侧重点不同,则会注意到不同的细节,这些细节会影响观赏者的观赏体验。因此,摄像技术的介入,对于舞蹈的宣传与欣赏具有一定的优势,会一定程度上修饰舞蹈原本的美,同时掩盖舞蹈原本的面貌。随着科技的发展、录像设备的增多,普通的非专业民众把兴趣爱好放在影像制作上,特别是从事舞蹈专业的实践者,他们把长期以来舞蹈生涯中形成的动觉经验带进了影像中,把剧场中的舞蹈创作思维融入镜头运用的设计中,为镜头而编舞,影像的镜头与舞者的舞蹈动作产生了联系,并对影像素材做后期剪辑,呈现舞蹈影像作品。

三、舞蹈影像技术的介入

舞蹈影像创作的早期阶段,人们更多是为了体现舞蹈的专业性,只是单纯记录舞蹈,在舞蹈的正前方录制舞蹈视频。舞蹈画面的单一性给人一种摄像单纯为舞蹈服务的感觉,而不是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被吐槽摄像师没有体会舞蹈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难以将自己的技术与舞蹈有效结合并有效传达。又有一部分人更加倾向于摄像技术的运用,过多的运镜导致人们无法完整欣赏舞蹈作品,会给人摄像掩盖舞蹈本体美的感觉,而不是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的结合,会被吐槽摄像师的拍摄没有体会舞蹈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随着舞蹈影像技术的普及,很多舞蹈摄像爱好者意识到记录舞蹈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摄影技巧的运用、舞蹈的拍摄方法也随着拍摄水平的提高而丰富。例如,拍摄角度不是单一的在前方拍摄,而是利用多角度、长镜头、蒙太奇等手法彰显肢体语言的魅力,于是,有许多艺术家开始“为镜头编舞”。因此,艺术家开始打破舞蹈本体语言,思考如何巧妙运用镜头与舞蹈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对话,进行创新性发展。

舞蹈影像艺术借助摄像技术,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带给观赏者不同的审美欣赏。从剧场观众的直观视角变为有多方位镜头的拍摄,增加了观众的欣赏范围。此外,利用航拍拍摄出的画面感是观众直观很难体会到的。通过拍摄镜头不同的拍摄角度,观赏者会欣赏到多方位的舞蹈影像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例如,现在各个App上都有的短视频及抖音上的舞蹈视频,聚集各种类型的热门舞蹈,还有舞蹈教学,极易学会且传播范围极为广泛,各行人士或多或少接触了舞蹈,扩大了舞蹈艺术的传播范围。舞蹈影像艺术将舞蹈肢体语言与镜头艺术共舞,舞者跳舞的同时,镜头随之共舞,对摄像师有极高的要求,摄像师要体会舞蹈的思想情感,思考摄像的角度及镜头的运用。而舞者也不只为了舞蹈而跳舞,同时要为镜头而舞,要有镜头感。舞者与摄像师共同舞动,会使观赏者产生与之前不同的

艺术感受。

假设有一场大型群舞的舞者在舞动,当镜头向舞者席卷时,会带给观众一种紧张感、压迫感;当镜头向舞者逐步拉远时,会带给观众一种分离感;当镜头从舞者上空俯拍时,会有一种震慑感。因此,运用不同的拍摄技巧,会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为观赏者带来视觉体验的多元性,这就需要导演与舞者的共同创作。

如今,很多人认为利用镜头简单拍摄舞蹈就可以被称为“舞蹈影像作品”,其实不然,是利用镜头进行“舞蹈录像”,混淆概念的大有人在。随着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人们利用摄影开展舞蹈教学、舞蹈交流等,客观记载舞蹈演绎的过程。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平台收集了各个民族舞蹈种类,聚集舞蹈届的艺术家及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及学习者,他们通过平台学习与对话交流,共同探讨舞蹈艺术。慕课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而且通过摄像机,能够较为便捷地带领人们深入了解舞蹈艺术,揭开舞蹈艺术神秘的面纱,加以创新。慕课利用摄像功能在自然客观状态下记录舞蹈并传播舞蹈,摄像机只是单纯的技术运用并记录储存资料,没有加入导演思维,因此不能称为舞蹈影像作品。真正的舞蹈影像作品,是加入导演思维的创作,与舞者的肢体语言合而为一进行叙事表达。

例如韩国国家舞蹈团舞者崔昊钟的舞蹈影像作品《Go Back》。舞者在一个非常清新简洁的房间中,借助镂空正方体的道具形成多元化的静态舞蹈造型,似照片一张张切换,给人一种想回到过去的沉思感;舞者向后退至摄像机,再利用黑屏瞬间转身,似从相机中被推出来,又给观赏者回到过去的错觉感;作品中推开门的瞬间变模糊,似乎穿越至过去;多次探头从某个空间钻出并追寻镜头的运用,一幕幕利用拼贴、快切等摄像技术及后期剪辑技巧的创造应用,把原本没有关联的舞蹈动作一个个拼接起来,舞者动作的张力及情感在摄像机技术的加持下定格或放大或叠加,给予观赏者视觉上的冲击力。舞蹈影像作品像電影一样,根据视觉、听觉语言传达主题思想,巧妙地让观赏者透过镜头看舞蹈的美。它融入导演与舞者的共同创编,需要双方相互合作、相互融合,已不是擅长舞蹈或镜头艺术单一知识与技能的人驾驭,需要不停探索各个方位的镜头拍摄,以满足编创者传达给观众的意蕴。

四、舞蹈影像艺术的价值

(一)提高审美体验

在当下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渗透性强,传播速度快,同时媒介的宣传成本低,利用摄像机甚至手机更加方便快捷,可以使创作者有想法时立即创作,创作思维更加发散,基本达到即刻创作。同时,舞蹈影像艺术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舞蹈跳出了传统的剧场和舞台,除了在剧场观看舞蹈艺术外,还可以通过电视栏目及一些视频软件欣赏世界各地的艺术。短视频的出现也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对观赏者形成相应的审美观照,通过剪辑等艺术效果干预与诱导观赏者的审美,进而衍化为情感体验,进入相应的情境及审美状态,产生意象联想及审美情感的交融,获取审美体验。同时,受众可以在短视频下方留言、评论等,交流观看体验,进而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品位和修养,舞蹈艺术传播效果更佳。

(二)舞蹈艺术多元发展

舞蹈影像艺术以拍摄和剪辑重塑舞蹈动作、提升舞蹈的肢体魅力。同时,通过拍摄背景场地的选择及摄像角度的变化,配合不同的镜头表达方式,再通过剪辑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进一步营造舞蹈作品所体现的意境,增强肢体语言的表现力。

舞蹈艺术和影像艺术的结合极大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也为舞蹈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舞蹈影像艺术能促进舞蹈的传播及延展,是舞蹈艺术与舞蹈影像交叉后的产物,跟随时代的发展进步,又结合了艺术家与科学家的智慧,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身为一名舞蹈演员与舞蹈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舞蹈影像艺术给予重视,并不是跻身于创作热潮中,获得一时的愉悦,而是对舞蹈影像艺术进行作品分析、实践与理论研究,并总结舞蹈影像技术的应用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所提供的帮助,以及何种拍摄视角的选择更有利于提升舞蹈艺术的美感,如何将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更好融合并利于其发展。同时,不能过多强调影像技术的运用,而是要平衡舞蹈艺术与影像技术,思考如何使影像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呈现出更完美的艺术作品。

(太原师范学院)

作者:景晨蝶

舞蹈语言艺术分析论文 篇3:

舞蹈艺术内涵及特征探析

摘 要:舞蹈是“艺术之母”,按作用与目的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舞蹈艺术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一体,内涵及外延随舞蹈种类的丰富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舞蹈艺术具有传情性、动作性、综合性、节奏性及造型性特征,对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及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蹈内涵;舞蹈特征

舞蹈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综合体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舞蹈都起着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任。对舞蹈艺术内涵及特征的探讨,是发挥舞蹈功效、探寻艺术真谛的前提和基础。

一、舞蹈艺术的内涵

舞蹈艺术是指以经过提炼和组织的节奏化、造型化、虚拟化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重表现那些语言文字难以表现的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艺术样式[1]。舞蹈按作用与目的可以将其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共同丰富和发展着舞蹈艺术的内涵。

生活舞蹈即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获得乐趣及人际交往需要为目的,具有动作简单性、广泛群众性特征的舞蹈活动。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社交舞蹈、宗教舞蹈、祭祀舞蹈、自娱舞蹈、教育舞蹈6种,这6种舞蹈各具特色,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核。习俗舞蹈是生活舞蹈最常见的形式,也称为节庆、仪式舞蹈,通常为节日、婚嫁、丧葬、农事等活动中举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主要反映出特定区域社会风貌、民族生活习惯、社会文化传统等。湖南新人出嫁时的《伴嫁娘》、湖北丧葬时的《跳丧舞》、云南立春时的《跳春牛》、吉林秋收时的《农乐舞》均属此类;社交舞蹈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增进友谊为目的而进行的舞蹈活动,交际舞是主要形式。交际舞主要有华尔兹(圆舞)、布鲁斯(慢四步舞)、狐步舞、探戈舞、伦巴、迪斯科。此外,民族气息浓郁的群众性舞蹈,如彝族“火把舞”、苗族“芦笙舞”等也属交际舞范畴。宗教舞蹈自舞蹈初始有之,是原始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此类舞蹈在逐渐减少。宗教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宗教教义,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代表性的有佛教“打鬼”、萨满教“人跳神”等;祭祀舞蹈与宗教舞蹈有相似之处,都有迷信性质,但祭祀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图腾、祈福,周代《云门》《咸地》《大韵》《大夏》《大武》等就是典型代表;自娱舞蹈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简单易学,通常有手拉手、面对面等动作特征,汉族“秧歌”、景颇族“木脑总戈”及当期流行的广场舞皆是自娱舞蹈;教育舞蹈简而言之就是学校为了进行审美教育而开设的舞蹈课程。教育舞蹈始于周朝,延续至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舞蹈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人们认可,舞蹈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日益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艺术舞蹈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从而产生出主题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善、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表演给大众观赏的舞蹈作品[2],按舞蹈风格可将其分为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及当代舞。古典舞有规范的动作、严谨的体制和较高技巧要求,是历代舞蹈专业人士在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提炼、加工、创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舞蹈活动。我国古典舞蹈大多存于岩画、洞窟等文化遗产中,现代舞蹈学家在对这些文化遗产充分挖掘的基础上,使部分文化遗产“活”化,再现了众多古典舞蹈作品。民族舞的重要特征在于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是我国古代舞蹈的源头,傣族“孔雀舞”、藏族“弦子”等,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深受群众喜爱。芭蕾舞源于意大利、盛于法国,因舞者以脚尖立地进行表演,故又称“足尖舞”。它是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品种。芭蕾舞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受当时社会观念及经济文化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直至50年代才有专门的芭蕾舞剧团,《天鹅湖》《二月映泉》皆是代表之作。现代舞创始人邓肯,主张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生活,自由自在地抒发人类真情实感,其经历了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后现代舞、后后现代舞5个阶段,体现了现代舞与时俱进的特色。当代舞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吸收借鉴各种舞蹈艺术的精华,以此适应人们审美观念变化的需要,《战马嘶吼》《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等都是典型现代舞。按舞蹈表现形式,可将艺术舞蹈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及舞剧8类,每种表现形式各有优势,共同致力于舞蹈艺术内涵的丰富;按舞蹈表现特征,可将艺术舞蹈分为抒情性舞蹈及叙事性舞蹈两种。抒情性舞蹈即在特定环境、工作、背景的烘托下,传递舞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以期引起观众共鸣的舞蹈形式,强调通过动作整齐规范、队形和谐流畅来表现舞者情感。叙事性舞蹈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寓言,采用模拟、再现、夸张等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舞蹈主题,由于与群众联系颇为紧密,故多得大众欢迎。总之,舞蹈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随着舞蹈种类的丰富不断充实和发展,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去探寻舞蹈艺术之真谛。

二、舞蹈艺术的特征

舞蹈艺术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是都有以下特征:

第一,动作性。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元素,舞蹈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矛盾冲突、剧情发展都需要以一系列动作所组成的舞蹈语言来表现,故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首要特征。舞蹈中主要有3种动作:表现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及说明性动作。表现性动作即表达舞者思想特征、内心活动的动作,具有高度概括性。目前,普遍用跳跃、翻滚、旋转等大幅度动作来表现欢快与活力,用缓慢、柔软的动作表现舞者细腻的内心活动。装饰性动作在舞蹈中主要起陪衬作用,其目的在于动作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通常没有实质性意义。独舞中“垫步”“错步”和群舞中部分演员表现的陪衬造型皆属此类。说明性动作具有实质性意义,通常展示舞者动作的目的,具有模拟性与再现性特征,传统舞蹈中的打斗、芭蕾舞中的手势都是此类动作。每一个成功的舞蹈背后都是这3种舞蹈动作的高度融合,缺一不可。《荷花舞》以平稳的动作为基调,随着队列的缓慢变化,给观众展示了风吹荷塘、荷叶涌动的意境,表现了荷花的高洁与魅力,同时辅之以伴唱将舞者热爱祖国之情生动表现出来。彝族舞蹈《快乐的啰嗦》以舞者欢快的跳动为基调,展示了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喜悦,给观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些舞蹈中,3种动作都实现了较好的融合,得到了大众的高度认可。

第二,传情性。舞蹈艺术具有强烈的传情性,它能将舞者对生活的体验、情绪等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这在《诗经》中也有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充分说明了舞蹈可以表达语言、文字难以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直抒胸臆和寓物传情是舞蹈艺术两种常见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即舞者通过自身的面部表情等可视动作来直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间接抒情即舞者通过借助道具或模仿动植物特点来表现心理活动。芭蕾名作《天鹅湖》,舞者表现出的“天鹅”给观众深刻的审美体验,充分体现了舞蹈的传情性。天鹅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动物,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振翅高飞。舞者将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通过动作展示给观众,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仰。舞蹈结尾更是点睛之笔,“天鹅”耗尽全力,但是仍然无力回天,在走向死亡的那一瞬间,手臂微微抖动了一下,这个微小的动作引发了观众无限的联想,达到了“舞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部分人认为“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只要将舞蹈的艺术充分发挥,可以实现抒情与叙事高度融合。舞蹈家根据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舞蹈就是叙事与抒情两不误的典范。舞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演之后,人物刻画、矛盾冲突、剧情叙述毫不逊色于原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综合性。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集动作、音乐、服装、道具、灯光、背景等于一体。舞蹈的种类、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类审美标准的提高,综合性逐渐成为舞蹈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首先,综合性体现为音乐与舞蹈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是一对孪生兄弟,自诞生之日就密不可分。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失败,音乐起着决定性作用[3]。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渲染和烘托舞蹈环境、交代与展示剧情、刻画人物情感和性格特征。舞蹈中的音乐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除了正式伴奏之外,舞者脚步声、身上配饰声都可以看做是舞蹈音乐。如舞蹈《无声的歌》虽然没有正式音乐伴奏,但是舞中风吹声、水流声、鞭打声皆可视为伴奏,将烈士张志新在狱中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只有将各种音乐与舞蹈结合,才能使舞蹈作品更为丰满、真实,引起观众的共鸣。其次,综合性体现为舞蹈与舞蹈美术的综合。舞蹈美术是舞蹈艺术综合性的重要特征,由舞者服饰、道具、灯光、背景等组成,它在表现人物身份、时代特征及推动剧情发展上有着巨大作用。舞台荧幕上出现民族服饰、民族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得知该舞为民族舞蹈;舞者衣着华丽代表此人舞中身份地位较高;出现“大东亚共荣”等标语,代表抗日战争时期;灯光明朗表示喜悦之情,灯光昏暗传达苦闷之情,不同的灯光对剧情的推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酥油飘香》中,舞者身穿藏族服饰,头上、腰间都有众多藏族饰物,展示了藏区妇女崭新的精神风貌,是舞蹈美术综合运用的典范。

第四,节奏性。节奏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时间、动作、音乐的知觉,它能使舞蹈形成和谐的美感,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两种。内在节奏,即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在人的机体内部所引起的各种不同节奏的发展变化,如人发怒时,呼吸快而短促、心跳加速等[4],这些节奏具有内隐性,需要通过一定诱导使之转化为外部表现。外在节奏有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两种,视觉节奏即人们对视线范围内的物体变化的把握,如物体大小、动作整齐差异。听觉节奏即人们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的直接感受。在舞蹈艺术中,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密不可分,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表现形式,内在节奏是外在节奏的基础。假如一个舞蹈没有节奏,只是将动作简单堆砌,那么舞蹈生命力将会消失殆尽,无法向观众传递思想情感。《酥油飘香》中舞者踏着轻快的步伐跳出场,舞剧通过演员动作幅度大小与伴奏的变化,将舞蹈推向了高潮,给观众展示了藏族妇女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第五,造型性。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舞蹈艺术加工不仅仅指动作节奏性,还指动作造型性,舞蹈造型是舞蹈艺术最直接的体现。造型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体造型,二是整体造型。个体造型即舞者个人的动作姿态要符合观众的审美观念。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因此对造型美的看法也就迥异,部分民族舞蹈家认为舞蹈造型以“三道弯”为美,也有人认为舞蹈造型以整齐统一为美,这些看法其实并不相互矛盾,恰恰说明了舞蹈艺术的多姿多彩。整体造型即舞蹈队形及整体美感,舞蹈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独舞还是群舞,舞者都要在舞台上按一定方向和路线进行。舞者的运动在背景、音乐等元素的辅助下,产生了舞蹈的整体造型美感。舞蹈艺术整体造型一般有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及菱形,方形给人稳重感,三角形给人力量感,圆弧形给人柔和感,梯形和菱形给人气势感[5]。我们要根据不同舞蹈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舞蹈造型,使舞蹈艺术美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舞蹈艺术内涵丰富,具有传情性、动作性、综合性、节奏性及造型性特征,我们在创造、欣赏舞蹈作品时必须牢牢把握舞蹈艺术的内涵及特征,这样方能有效开展舞蹈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8.

〔2〕陈康荣.舞蹈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3.

〔4〕王一波.论舞蹈艺术特征——从“酥油飘香”谈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181-183.

〔5〕汪加千,冯德.舞蹈构图初探[J].舞蹈,1979,(1):53-60.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作者:杨荔

上一篇:银行跟岗实结下一篇:煤炭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