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舞蹈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草原舞蹈(共8篇)

草原舞蹈 篇1

草原儿女用盛装、歌声、舞蹈来表达今天美好生活。各校编排了精彩的节目,来展示民族教育的丰硕成果。请欣赏带来的舞蹈《草原上的小骏马》。

在辽阔的草原上,它背负着蔚蓝的天空,傲视着苍茫的大地; 草原儿女犹如飞鹰,展翅翱翔。请欣赏带来的《草原上的小飞鹰》。

草原人民热爱脚下的草地,喜欢用歌声表达心声,有体现粗广豪放的歌曲《蒙古人》,有歌颂美丽草原的歌曲《草原之夜》,有表达热情好客的歌曲《请到草原来》等等,这些歌曲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请欣赏学生带来的蒙语歌曲联唱。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一个乳名,一声额吉,诉说着无尽的母爱。额吉给予的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让我们用舞蹈来表达这份浓浓的爱,请欣赏带来的《蒙中的额吉》。

草原舞蹈 篇2

获奖无数的舞蹈作品《文钦赤那》——舞者化身为草原上最后一匹苍狼, 寂寥孤寡, 形单影支。表演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心在传达, 通过肢体的舞蹈语汇向观众讲述满载着英雄传说的草原民族故事, 诉说着狼在蒙古族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环境日益恶化, 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狼正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作为群居动物的狼也在逐渐失去同伴。舞者表现的正是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狼的求生意志和坚韧精神, 以及面对残忍猎手的袭击和最终孤独到死的悲凉与凄楚。从舞蹈简洁有力、利落干脆的动作变化和空间调度中, 不仅可以看出舞者本身对“狼”形态动作的高度模仿和提炼, 更可以看出蒙古族舞蹈中那份浑然天成的雄性气息和野性张力。

在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审美中, 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腕以及步伐。舞蹈《文钦赤那》中各种外部形态上变化的肩、臂、腕动作, 时刻构成了肢体结构上的统一。当孤狼从俯卧地面的造型转为拔地站立的动态时, 所呼应的舞蹈动作是从“硬肩”到“柔肩”, 从“柔肩”到“柔臂”, 从“柔臂”到“硬腕”的连带变化。在渐变的动态中, 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焦特写, 好似电影拍摄当中的慢镜头, 随着身体动律的不断放大转而张开双臂, 随乐而动。这种编排来自编导与演员集一身的呼德勒老师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 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进而以“肩、臂、腕”为破点进行动作发展, 突出孤狼的傲世之姿, 狂野之态。

在我看来,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美就是蒙古民族精神的外化表现形式。蒙古族人的精神是在千百年的草原生活中积淀而成的, 是在大元朝的辽阔疆土中历练而成的, 反映在舞蹈中则是折射出那股“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天苍苍, 野茫茫的大草原中最后一匹狼, 那是何等的孤寂, 又是何等的气魄。蒙古族舞蹈风格之美, 正是这一马一鞭走天下的男子汉张开双臂拥抱蓝天绿地的宽广胸襟;正是这飒爽风姿闯四方的好男儿脚踏马步威风驰骋八面的英武气概;舞蹈《文钦赤那》所传递给观众的, 也正是这样一种蒙古族特有的舞风之美, 舞韵之毅。

从《文钦赤那》看蒙古族舞蹈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 即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形态。舞蹈中人性之美的核心应该是对人文本体的回归, 也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一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为最能准确表达人体内在情感的舞蹈艺术所蕴涵和传达的“人性之美”, 需要观众能与舞蹈艺术本体一起回归到舞蹈艺术创作的理念和舞蹈作品编排的结构中去发现编导和演员想要通过舞蹈和舞台所传递出的人文关怀。

在蒙古族人眼中, 蒙古族舞蹈的天性就是和大自然同生存共发展。在与《文钦赤那》的编导兼表演者呼德勒老师交谈的时候, 我深深的感受到蒙古族人深埋骨子里的那份对大自然, 对大草原的热爱与崇拜。他们眼中那片一望无际的草原孕育了整个民族的生命与希望, 是他们得以繁衍生息的根, 是他们驰骋天地的魂, 是他们牧马放羊的核心所在。

呼德勒老师是蒙古族人, 从小一直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 除了蒙古族与生俱来的豪迈气魄与开阔眼界, 当然也少不了与大自然时刻相依的质朴和野性。这与他创作该作品时所站的创作角度和切入点是分不开的, 观众可以时刻从舞蹈作品的动作语汇中感受到民族本身自带的坚韧与孤傲。那“人性之美”中第一层的基本意“人类自我关怀”在这里也就得到了体现。试想一下, 编导的生活环境一直都离不开狼群颠沛流离的草原, 这片草原的主人并不仅仅是处在文明社会的人类, 也还包括了狼群。那么, 是否只有人才会感受到孤独呢?当然不是, 狼同样也会在草原中感受到孤独, 感受到无限大的天地间形单影只的寂寞。这份孤独是每个置身于草原的生命都会感同身受到的一种从内心衍生和流淌出的感知, 是对草原的感知, 对生命的感知, 也就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共鸣。那文化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相比于人文精神的内敛与抽象, 文化意义在这个作品中得到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第一, 蒙古民族文化的体现, 包括了图腾崇拜 (化妆和服装) 和动物崇拜 (蒙古族的雁, 鹰, 马, 狼四大草原特征) , 第二, 蒙古民族文化中舞蹈特色的体现, 舞蹈学院教程中对蒙古族动作语汇的挖掘是非常具体和到位的, 但如果由蒙古族的编导自身对舞蹈进行表演, 观众就可以更加清楚和明确的从舞蹈动作中看到和读懂蒙古族人奔放的外在与细腻的内在并存的民族感情, 进而也就可以更容易认识和理解到蒙古族文化带给其自身族人的那份骨子里的骄傲和自豪。

更深入的看, 除了“人性之美”对草原所发出的那份悠悠天地与渺小个人的呼应, 还可以察觉到其中表现的狼的孤独和寂寞更多还是带着一份莫名的悲凉与惆怅。观众此时带着舞蹈作品所传递出的这份哀伤就可以用逻辑性和联想性双重思维引申至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的问题。这里所体现的“人性之美”也就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 也就是对人对自身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可以说, 这是以《文钦赤那》这个具体想象的作品延伸到直指人心的对人类生存本质提出的质问, 它直接探视到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看完该作品的观众无一不真切深刻的感受到那份属于这最后一只孤独的狼的切肤之痛, 而这又与我们人类自身, 社会自身和环境自身所分不开的。那这份不断回荡于人心的人文关怀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也就更加容易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狼的生活模仿和生存现状的表现, 也不仅仅只是通过蒙古族的舞蹈语汇来表现狼的特性和特点, 而是通过这表面具象的一切来回归到人自身的关怀和自身的提问。这是个很严肃也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翻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humanism”, 其本身需要关注的也就是借对动物与环境的不断关怀和维护来真正做到对人文, 人本和人道自身的不断升华和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对草原文化型蒙古族舞蹈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从舞风舞韵和舞情舞感两个方面为出发点, 以一个蒙古族舞蹈作品为对象, 以小见大, 管中窥豹的阐述和解析了蒙古族舞蹈的独特美感与深刻内涵,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蒙古族舞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感受。

关键词:草原文化型,蒙古族舞蹈,风格,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莫德格玛:《蒙古舞蹈美学概论》, 民族出版社, 2006

草原舞蹈 篇3

关键词:蒙古族;草原文化;动律特点;民俗;重要性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生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1 蒙古族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草原文化是开拓性的动态文化,它继承了原始民族的心理层次以及文化含量。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它能给人一种复合型的精神元素以及创作天赋。蒙古族人崇尚图腾,他们把对民族的感情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入到了图腾独特的舞蹈形象中,这是草原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舞蹈的核心。

1.1 草原文化中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感情质朴豪放,心胸开阔坦荡。他们逐水而居,在祭天庆典、部落联盟、欢庆胜利等重大活动中,人们会聚集到一起,举行“欢跳庆贺之舞”。至今蒙古地区仍保存着一年一度的那达幕大会,并在欢聚的喜悦里尽情歌舞。所以舞蹈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草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

蒙古族人的日常服饰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很繁复。他们大多保留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布条缠头,盛妆时还会戴金银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这些生活习俗也融入舞蹈语言当中。

2 草原文化孕育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个性

蒙古族草原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从古至今,大草原给予蒙古族人民独有的气质以及神圣的信仰,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常用舞蹈来表现游牧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美好的情感。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舞蹈的创作及形成。

2.1 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舞蹈表现形式

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发展为双手执筷。“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随着蒙古族舞蹈不断改革发展,现在女性也可持筷而舞。其表现形式为舞者双手握筷,不时交替击打手、肩、腿等身体各部位,还可击打地面。这样不但丰富了蒙古族舞蹈肩部、腰部、腿部等各部位的舞蹈语汇,也借筷子的运用来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开朗、彪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2.2 蒙古族草原习俗形成的舞蹈风格

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发扬和传承了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的蒙古族草原文化,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深切感情融会于舞蹈中。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就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它既表现出疾驰如风,松弛舒缓的形态,也表现出骏马狂奔,气壮山河的气势。作品以策马的不同形态为基础,塑造了蒙古族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而它优美的身法和韵律,使牧民们豪迈的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3 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突出体现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都洋溢着蒙古人民淳樸、热情、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3.1 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律特点

蒙古族舞蹈中有硬肩、柔肩、耸肩、双肩、绕肩、碎抖肩和笑肩等。肩的训练是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肩部动作或连绵柔韧,或干脆弹性,能够准确传达各种情感,是蒙古族舞蹈中典型性动作。

3.2 蒙古族舞蹈中臂与腕的动律特点

臂的线条体现出“圆”的美感,从躯干至指尖,是一个整体弧线。手臂不同力度的运用,既可表现溪流的细腻,又可模仿图腾的形态。蒙古族女性舞蹈讲究端庄典雅,肢体具有细致、韧性、稳重、明朗的美感,表现出蒙古族女性的沉稳、内敛以及开朗、活泼的性格。蒙古族男性舞蹈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而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的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手臂的形态,与臂的运动路线交相辉映,形成蒙古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3.3 蒙古族舞蹈中脚步的动作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脚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点步位、大点步位、踏步位、摇篮马步位等,每一个脚位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慢板抒情柔和,快板欢快敏捷、跳跃性强,体现出蒙古族民风的厚重、淳朴,感情热烈豪放。

4 结语

提及蒙古,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总是一望无垠的草原,星星点点的蒙古包,悠闲吃草的牛和羊,唱着悠扬民歌的牧羊人,当然也少不了或欢快热烈或舒缓优美的蒙古族舞蹈。草原文化是一枚历史符号,它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草原人的心上,流动在每一个蒙古人的血液中。研究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重要性就是为了更好地领会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语言,更深刻地运用它、表现它、发展它,使它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 李利利.蒙古民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

[3] 朋乌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4]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 孙景堔.舞蹈艺术浅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草原舞蹈 篇4

[内容速览]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通道:其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从洛阳、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然后通往欧洲,也称为“绿洲丝绸之路”;其二为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其三为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四为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其中,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地在内蒙古地区,这里是草原文化分布的集中地,也是中西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显示出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

一、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从本意上看是指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但随着商贸的交往,必然引起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因而又是一个上升到文化的问题,后者尤其重要,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的通道,也是连接中国长城以南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要道。

草原通道的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要想沟通东西方交往是极其困难的。北亚遍布寒冷的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难以适宜人类的生存,中亚又有崇山峻岭和广阔无垠的戈壁沙漠,筑成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东西方的通道。环境考古学资料表明,欧亚大陆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这个地区恰好是草原地带,东起蒙古高原,向西经过南西伯利亚和中亚北部,进入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直达喀尔巴阡山脉。在这条狭长的草原地带,除了局部有丘陵外,地势比较平坦,生态环境比较一致。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正好位于欧亚草原地带上,其生态环境与欧亚草原的其他地区基本相同。这条天然的草原通道,向西可以连接中亚和东欧,向东南可以通往中国的中原地区。可见,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丝绸之路在沟通东西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丝绸之路显得更加重要和优越。中国北方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息的主要地区,在诸民族势力强大后,都先后控制了北方草原地区,向西可抵达今新疆境内,使沙漠丝绸之路经常出现隔断的现象。如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沙漠丝绸之路,但张骞的出使每次都被匈奴所截获,影响了通道的畅通。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的使者通过沙漠丝绸之路出使西域诸国被截获的现象也非常多。如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河陇被吐蕃占领,河西走廊及青海道被阻隔,唐朝的使者、僧侣、商人通往西域都必须取道回纥,走草原丝绸之路。游牧民族的经济是不稳定的,遇到天灾人祸,都会使游牧民族的经济溃退,因而必须依赖于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所以历史上才出现双方和亲、朝贡、战争等交替的局面。当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和睦相处时,双方的使者频繁来往,使中原地区的文化传入北方草原地区,而西方的商人也经过草原通道来到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与突厥和回纥两个游牧民族有着密切关系。突厥人于公元6世纪中叶建立了突厥汗国政权,其疆域在最盛时,东尽大漠,西至里海,南抵波斯、印度,使许多草原和森林部落都处于它的控制范围之内,加强了各种古代文明之间早已存在的联系。在突厥人统治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之前,丝绸之路的交通主要是沿着欧亚大陆腹地边缘地带进行,将中国、印度、波斯和罗马连接起来,但通往罗马的道路需要从波斯境内通过,从事商业贸易需要经过波斯的中间环节,从而对突厥和罗马的直接利益造成损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突厥和罗马进行了多方努力,甚至导致突厥与波斯关系的破裂,同时促成了突厥与罗马之间直接贸易的开展,开辟了新的东西方之间交往的通道。这条通道在波斯以北,穿越咸海与里海之间的荒漠地区。具体路线有两条:一条由锡尔河出发,通过咸海北岸;另一条沿阿姆河,通过咸海南岸。两条通道在乌拉尔河口附近会合,通向伏尔加河,再沿顿河和黑海北岸到君士坦丁堡,或者穿越高加索,到达黑海的港口。这条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西段,虽然不很便捷,但却在波斯阻隔正常通道以后又恢复了东西方的交往。

随着唐朝对漠北草原的统一,草原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唐朝军队连破突厥、铁勒汗国,漠北草原游牧部落在回纥的率领下归附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以铁勒、回纥诸部设置六个都督府和七州,并给诸部首领玄金鱼符为符信。“于是回纥等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置邮驿,总六十六所,以通北荒,号为参天可汗道,俾通贡焉。”(《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纥汗国的牙帐位于鄂尔浑河上游(今蒙古国哈喇和林西北),参天可汗道就是由唐朝关内道北部军事重镇丰州(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南)向北通往回纥牙帐的交通要道。这样,草原丝绸之路的东段又得到了开发,并为辽朝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全面繁盛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辽代和元代时期形成了几个国际都市。辽上京、中京、元上都、集宁路等皆为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城市,西方国家和中国中原王朝的使者、商人等都集中于此,从事政治上的沟通和经济上的贸易。辽朝政府还在上京城内的同文馆设置驿馆,给诸国信使提供方便的住宿条件。当时,西夏占据河西走廊,辽朝与西方国家的往来都要依靠草原丝绸之路,而上京、中京就成为各国使者、商贾的集散地。元上都城内的西关,是各国商人进行交易的地方,也是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商业中心。元人虞集在《贺丞相墓铭》中描绘道:“(上都)自谷粟布帛。以至纤靡奇异之物,皆自远至。宫府需用百端,而吏得以取具无阙者,则商贾之资也。”(虞集:《贺丞相墓铭》,载《道园学古录》卷十六)在元朝,外国使者、旅行家、商人、教士等经常来中国访问,草原上的元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发郎国(中世纪近东人对欧洲人的称呼)的使者于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在开平(上都前身)朝见忽必烈;元惠宗时期,发郎国人再次到达上都;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元惠宗派遣发郎国人安德烈及其他十五人出使欧洲,致书罗马教皇,教皇又派遣马黎诺里等人到元上都谒见元惠宗,并呈献罗马教皇的回信和礼物。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随父来到元上都,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并到元朝各地游览,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介绍了元上都的宫廷生活和礼仪、蒙古族的生活风习等。另外,印度、缅国(今缅甸)、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等国的使者、僧侣、工艺家、商人等都曾来到元上都,促进了北方草原地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集宁路古城所处的位置曾是元朝的一个榷场,是北方草原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连接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商贸交易的重要纽带。这些古代的大都市是草原丝绸之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西迁现象与草原文化的交流

在北方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并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我国的中原地区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对开通和繁荣草原丝绸之路作出了很大贡献。当北方游牧民族遭遇内困和外来打击,其势力逐渐衰退之时,都要进行西迁。北方游牧民族的西迁现象并非偶然。当一个游牧民族的势力强大之时,都要占据整个北方草原地区,并且紧紧依靠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而生存,而原先占据草原地区的民族必然另寻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北方草原地区的东、南、北都不适宜游牧民族生活,只有沿草原丝绸之路的通道向西发展,如匈奴、回纥、契丹等便属于这种情况。匈奴于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经历连年的严重天灾,又遭到南匈奴、乌桓和鲜卑的攻击,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公元91年,汉朝派大将耿夔出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居延海一带),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匈奴单于率领一部分人众西迁至乌孙的游牧地区,后又迁到康居、阿兰聊(顿河以东至伏尔加河之间,南到高加索山脉之地)。北匈奴入阿兰聊以后,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并开始扮演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公元840年,回鹘政权灭亡后,大部分人分三支向西迁徙,其中主要的一支迁至今葱岭以西。这一支回鹘人于公元10世纪在葱岭以西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公元1124年,辽朝被金朝覆灭之际,契丹皇族耶律大石率部北趋,沿草原丝绸之路西迁至中亚地区,征服了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等政权和乃蛮、葛逻禄、康里等游牧部落,威服今新疆和中亚地区,这就是历史上的西辽政权。西辽政权共统治了80余年,经过辽朝二百余载的文化熏陶,在保持了正统的游牧民族文化的同时,包括儒家思想、汉语言文字、中原典章制度及生产方式在内的汉文化已经成为契丹文化的主要支柱。因此,西迁中亚地区后,并未被当地伊斯兰教文化同化,反而使契丹民族的文化和汉文化对当地造成很大的影响,让西方国家领略了东方文化的魅力。所以说,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沿着草原丝绸之路的西迁,不但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对东西方经济贸易的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促进了东西方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草原舞蹈 篇5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草原》教学案例 篇6

王 卫 婷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 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二、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 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三)交流点拔:

1、挂图。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 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①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a、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b、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c、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a、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b、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 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 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c、句子虽长,但表达的意思只有一年,小丘和平地没有明显的分界,连成一片,处翠色欲流,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一直流到天边,与天相接,草原真大真美啊!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既„„又„„既„„又,如果,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摹的地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组织自学: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①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挂图。b、学生说。

c、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d、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e、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f、去试试。g、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②“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a、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 会说些什么? b、指名说。

c、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 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③“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a、学生说

b、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c、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d、带着这种感情读读。e、指名读

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a、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b、理解中有困难吗? c、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d、《赠汪伦》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e、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f、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g、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h、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4、告别之前,我们还一起开联欢会,找出来读读看。

5、看他们正在干什么?

6、轻读句子,给每段话加个小标题。(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力量。

草原舞蹈 篇7

1 草原文化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说过“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公社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生产方式也各不相同”。辽阔的蒙古草原创造了独特的游牧制度,形成独特的草原文化,所谓草原文化是蒙古游牧民族在近千年游牧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人与草原共荣共生为思想内核,以协调人与牲畜、牲畜与牧草、牧草与草场关系等为重要内容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的总和。草原文化是蒙古草原的保护神,自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呵护着蒙古大草原与草原畜牧业。

1.1 草原物质文化有利于草原畜牧业发展

草原民族以放牧、狩猎为基本生产方式,这种物质生产使蒙古民族形成了尊重自然、顺服自然的价值观,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都体现着这种人与草原和谐的价值观。比如蒙古人传统的居住方式———蒙古包对草地植被基本没有伤害;蒙古先民的交通工具———大轮勒勒车,车体很轻,车轮为木质,对草原植被伤害很小。此外,草原五畜(蒙古马、蒙古牛、蒙古双峰驼、蒙古山羊、蒙古绵羊)是长期筛选形成的、有着较强生态耐性的地方家畜,是严酷自然环境和粗放经营模式中的优良畜种[1]。

1.2 草原价值文化有利于草原畜牧业发展

在长期游牧和狩猎生活中,蒙古人形成了热爱草原、感恩自然、爱护家畜、维护环境的价值观,如长生天佑护的天佑观、感谢自然恩赐的感恩观、“保护自然是善,破坏自然是恶”的善恶观、自然至美的审美观。蒙古民间祭词《午时》中有“群马给牧民的恩赐……回报其盘器”,蒙古谚语中有“花卉是草原的装饰……若无牛羊,草原空虚”。此外,在与草原的和谐共处中,草原人民很早就形成了保护草原、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这些多散见于蒙古民歌和歌谣之中,比如草原民歌《十三匹骏马》中就有“牧人爱宇宙……苍天交给我们的任务”;《十三首阿尔泰之歌》中有“吉祥安康的阿尔泰山啊……牧人永远保护您安康”等等。显然,草原文化在意识形态、伦理规范、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对于发展草原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3 草原制度文化有利于草原畜牧业发展

草原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区,“蒙古高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水源匮乏”“其地气候寒冽……八月又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游牧民族选择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游动轮牧的生产制度,即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在不同草场进行轮流放牧,这样不仅能够为牲畜提供充足的营养,也有利于草场和牧草的修养生息,这种游牧制度很好地适应了草原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草原的和谐共处。在长期发展中,草原民族出现了许多保护草原、保护自然的成文法,如《大扎撒》《阿拉坦汗法典》《卫拉特法典》《喀尔喀法典》等,这些法律都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长草时掘地者……诛其家;见草原火灾不救者,罚其畜”等等。此外,草原上还形成了许多保护草原的习惯法,如禁止在畜群饮用的江河中洗涤、不得捕杀怀胎的母兽与幼崽、不得随意砍伐尚未成材的树木等等。

2 草原文化视域下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困境

草原文化是游牧民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吻合的地域文化,有着高度的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草原文化中爱护家畜、保护环境的朴素情感以及轮牧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2]。但是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用农业文化理念和小农经济思维管理草原畜牧业,开发草原资源,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2.1 人口激增引发草场退化

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人口增长直接影响着草原生态环境,影响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草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适应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建国以来,政府将草原当成未开垦的“处女地”,加大了草原“开发”的力度,草原迁入人口逐渐增多,人口、牧畜、草原之间的矛盾日渐明显,草场、牧场退化、沙化问题日渐严重。以白音锡勒牧场为例,1950年修建牧场时总人口仅为20人,牧畜头数为1 022头;2004年总人口为12 000人,牧畜头数为615 670头,人口和牧畜头数均增长了600倍。人口和牧畜头数激增导致草原的资源承载能力下降,并带来了草地退化、草场沙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2 草原开垦引发草畜矛盾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始终以农耕思想和小农经济思维看待草原,将草原看成未经开发的“宝地”,在草原上开垦土地、开荒种田、开发矿产等,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建国后,内蒙古草原上出现了三次开垦高潮,开垦耕地面积近千万亩(1亩≈667㎡),仅部队系统开发耕地就达到200多万亩。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也提出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经济发展策略,直到1997年仍鼓励各个草场扩大耕地种植面积。这些错误的政策导向激化了人与草原的矛盾,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带来了草原恶化、草场退化等问题。

2.3 圈地放牧导致生态失衡

古代蒙古草原实行部落首领占有、集体使用的经济制度,利用政权力量组织游牧,这无疑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保持了游牧生产方式的长盛不衰。自清代以来,统治者对蒙古实行了“分封制”,将流动放牧封锁在固定的区域之内。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蒙古草原全面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并落实了草场承包经营权,此后牧民过上了定居生活,只在定居点周围的草场上重复放牧。这种经济制度直接破坏了游牧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并带来了严重的草原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家庭承包经营以来,许多牧民片面追求牧畜头数,完全忽视了草场的生态承受能力,导致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生态失衡等问题日渐凸显。此外,地方政府按照牧畜头数征收税收,形成了“以牧畜数量论英雄”的官员考核制度,这也加速了草畜失衡,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3]。

3 以草原文化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法路径

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不同生态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文化形态,而特定的文化形态会适应并保护生态环境。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中,人们摒弃了传统的草原文化,结果导致草原生态失衡,草场牧场退化,草畜矛盾加剧等等。因此,应不断从传统草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草原生态价值观,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健全草原游牧放牧制度,实现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协调,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培育草原生态价值观

从本质上讲,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不论是长生天佑护的天佑观、感谢自然恩赐的感恩观,还是“保护自然是善,破坏自然是恶”的善恶观、自然至美的审美观,都蕴含了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对于化解人与自然冲突、促进草原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发展草原畜牧业中,要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草原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并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草原生态价值观,以提高全体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比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宣传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意义,使保护草原、合理放牧的观念深入人心;还要将保护草原、保护环境等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此外,还要继承保护草原、尊重自然的草原伦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培育以生态和谐为核心的现代草原文化,使广大牧民能够自觉保护草原生态环境[4]。

3.2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草原畜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生态功能退化,这些带来草原沙化、荒漠化等问题,也导致牧民生活贫困化。为了促进草原生态保护,2002年我国重新修订了《草原法》,明确提出草原建设要以“生态、经济目标并重,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2003年我国在各牧区实施了“退耕还草”政策,内蒙古地区也提出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战略。在草原生态保护中,地方政府要以草原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切实将草原生态保护放到重要地位,及时解决草原生态保护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比如要大力建设草籽基地,扩大青饲料种植面积,加强牧区水利建设,培育优质人工草场,以缓解天然草场的生态承载压力[5];再如要按照《退耕还草条例》的要求,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牧区退耕还草工作,以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3.3 完善草原畜牧业发展制度

传统草原畜牧业最核心的思想内容是适度放牧、合理利用草原,游牧方式就是合理放牧的一种古老形式。学者满都夫说过“游牧文明有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面……继承游牧轮放制”。历史经验也证明,游牧方式维护了草原生态平衡,对草原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中,要挖掘草原游牧制度科学性与合理性的一面,并将之融入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之中,建立以促进草原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畜牧制度,以推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将生活定居和游动放牧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制度,可以在水草丰美的地区发展圈栏畜牧业,在缺水的草原地区实行季度轮牧,以促进草畜平衡;再如可以在坚持草场、牧场承包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实施草原畜牧业合作经营制度,走合作生产、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6]。

草原文化是以人与草原和谐共荣共生为思想内核,以协调人与牲畜、牲畜与牧草、牧草与草场关系等为基本内容的生态文化。正是在草原文化的佑护下,才有了人与草原的和谐共处以及草原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为此,应深入挖掘草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化解草原生态失衡问题,促进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钟龄.生态环境建设是内蒙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J].北方经济,1999(3):97-98.

[2]李登样.对草原文化变革与重塑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41-45.

[3]无极.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00-104.

[4]刘钟龄.建设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贡献[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8-61.

[5]李艳波,李文军.草畜平衡制度为何难以实现“草畜平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124-131.

草原舞蹈 篇8

7月3日,2011中国铁木真国际草原山地车挑战赛及马拉松极限挑战赛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美丽的草原上落下了帷幕。男子总成绩前三名均被中国军团包揽,封宽高凭借其在第二赛段的优异发挥,最终以6小时16分09秒的总成绩夺得本届赛事男子总冠军。另两名中国选手王磊和封宽杰以不到三分钟的微弱劣势分居二、三位。在女子组比赛中,菲律宾的Bitbit Baby Marites Sotto以7小时12分38秒、领先第二名中国选手王学丽多达23分钟的绝对优势获得了总成绩冠军。在7月2日结束的草原极限马拉松比赛中,来自呼和浩特的中国选手刘勇以2小时45分45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2公里全程马拉松冠军,加拿大选手Jennifer Mary-Anne Graham以4小时10分47秒的成绩获得该项目女子组金牌。三天时间里,来自中国、瑞典、英国、美国、西班牙、法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名选手,在广袤无垠的锡林郭勒草原上饱览秀美风光,以赛会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OZARK ROCKS南北争锋”京沪两地正式启动

2011年6月23日,“OZARK ROCKS南北争锋”开幕式于北京日坛公园“奥索卡·日坛岩场”和上海“奥索卡·岩舞空间”两地同时拉开序幕,这标志着广受岩友们期待的“OZARK ROCKS南北争锋”攀岩比赛再次开赛。今年的冠军将得到奥索卡精心准备的由纯银打造的岩塞,被称为“荣耀之环”。桂冠的奖品是选手实力和勇气的象征。最终南北选手谁将摘取“荣耀之环”我们将拭目以待!

作为奥索卡南北争锋活动的装备科技合作伙伴,英威达公司旗下的著名高性能面料品牌COOLMAX品牌将倾力赞助。COOLMAX面料卓越的吸湿排汗功能为选手带来持久酷爽感受。

中国海南“三亚号”扬帆沃尔沃环球帆船赛

继宣布三亚成为中国惟一经停港之后,近日, 2011~2012沃尔沃环球帆船赛赛事管理方宣布,由三亚市领衔支持的中国海南“三亚号”将作为惟一中国船队征战新一届的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船参与顶级远洋航海赛事新的飞跃。“三亚号”将由两届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冠军获得者、享有“世界最受尊敬的帆船运动员”荣誉称号的迈克·桑德森掌舵,他将带领全球最优秀的水手包括若干中国本土选手,有望为中国冲击首个世界顶级远洋航海赛事的桂冠。迈克表示,目前核心团队已经形成,将本着务实、高效、智慧的工作原则,赢取属于中国、属于船队的荣誉。此外,挪威顶级航海运动装备HH(Helly Hansen)将成为“三亚号”惟一航海装备供应商,提供赛事期间船队所需的所有竞技服装和装备。同时,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也将作为随船环保项目,希望借助“三亚号”的环球航行,把海洋保护理念传播得更远。

“快乐赛道”2011年首站揭幕

“快乐赛道”2011 首站活动7月9日在北京新港赛车场揭幕,来自东北和华北地区六省市共48名摩托车运动爱好者免费参加了五羊-本田举行的北京站“快乐赛道”活动。通过比赛,将五羊-本田运动文化的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为了能让更多的摩托车运动爱好者体验速度与激情,感受五羊-本田的运动文化、分享Honda国际Motor GP赛场的六百多次冠军荣誉,2011年,五羊-本田继续向全国摩托车运动爱好者提供专业的摩托驾驶技术培训,在专业的赛道举办“快乐赛道”活动,让喜爱摩托车运动、热衷摩托车驾驶的爱好者切身参与一场专业的比赛,实现当一回职业车手的梦想。2011年“快乐赛道”的比赛用车在新锋翼的基础上增加了今年年初上市的街跑车旗舰车型幻影150,幻影150的加入,必将提升“快乐赛道”活动的级别和激烈程度。

首届中国江阴敔山湾国际自行车赛落幕

“敔山岭秀杯”2011中国江阴敔山湾国际自行车赛近日在江苏省江阴市东南郊美丽的风景区—敔山湾落下帷幕。为期一天的比赛设有公路自行车男子83.2公里、男女31.2公里和山地自行车男女41.6公里、男女20.8公里等五个组别、七项比赛,共有包括16个自行车运动俱乐部、来自26个国家的三百名业余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参加。赛道围绕水波浩淼、飞鸟如云的敔山湖,单圈距离长10.4公里,选手们根据不同的组别,骑行两到八圈不等。在最具挑战性的男子83.2公里公路车赛中,骓驰中国车队的封宽杰以1小时59分34秒的成绩夺得冠军,而在女子41.6公里山地车赛中,来自杭州的王学丽以1小时07分54秒拿到金牌。本次赛事由江苏省体育局主办,江阴市人民政府和北京诺迪维管理顾问公司承办。

2011年CASIO新品亮相,引领腕上精彩表情

上一篇:呐喊好词好句摘抄下一篇: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教学的有效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