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精选12篇)

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 篇1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正在“美发厅”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美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XX小姐,你要美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美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主意打定我放下手中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美发师,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来,“我是美发师,绝对给你做好。”“听张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原来这么简单。

一场顾客与美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美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菁菁叫了小文文、亭亭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

美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做很随便的样子。美发师:“你会唱《青藏高原》吗?” “不会”我如实回答。

“你唱歌不行!”美发师评价到。“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不知道。”我索性装糊涂到底。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是一个叫韩红的人,她是一个胖猪猪。”美发师越发得意起来,“这首歌很难唱,我姨妈会唱。”她一边做一边说。“我给你做个韩红式的发型。”

“好吧!”顾客答到。美发师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象模象样地剪起来。闲聊更深入了。

“我以后教你唱。”多么自信、自主的孩子。我笑了。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菁菁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教师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美发厅”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发生在“美发师”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朋友式的老师。在“美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最妙的是教师的隐性引导。在此时教师做个“一问三不知”的“无知人”:“装得很随便”;“索性装糊涂到底”,正是教师的这种看似不导的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 篇2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 涉及本节内容要求如下: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只解决了单体运动规律的问题, 但是自然界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物体在受力的同时也会施力, 不讨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 也就无法解决实践中的许多问题。

[新课导入]

师: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许多人从小的梦想, 老师这还真有一位能在水上飞的人, 大家一起来看水上飞人的精彩表演。请看视频:

生:欣赏视频。

师:飞人靠什么力量飞起来的呢?你能对人作简单的受力分析吗?

生:重力、水柱喷出时向上的反冲力。

师:很好, 水柱被喷出的同时对人产生了反冲力。

[新课教学]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师引导:大家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相互作用力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

二、牛顿第三定律

1. 猜想

老师引导:要较为全面的认识某种力, 它的三要素我们都要认识清楚, 一对相互作用力之间大小和方向又有什么关系呢?用你桌上的橡皮筋感受一下并作出你的猜想。

学生代表猜想: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进一步引导:大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2. 制定实验方案

老师提示:什么仪器可以直接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讨论、交流并制定实验方案:用两个弹簧秤互相拉。

老师:那你们组有几把弹簧秤呢?

生:一把。

师:那该怎么办呢? (眼睛扫视其它组的弹簧秤)

生:两组合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前要对弹簧秤调零, 拉弹簧秤时要注意弹簧与钩子在一条直线上, 注意不要超过弹性限度, 读数之前先看量程。

3. 实验验证 (教师到各组指导实验)

可以看出, 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 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 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且总是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 同时消失的。

师:点评同学们实验设计。

4. 分析与论证

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呢?若我改变作用力的方向那反作用力方向还会在同一条直线上吗?

老师介绍两小磁针验证力的方向。

老师:老师这有一套灵敏度和精确度都更高的力传感器, 让一学生先尝试轻拉每个力传感器然后对拉, 让学生分析现象。

老师启发:静态情况下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如果在运动中,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还是这样的关系吗?

学生配合老师做轨道上两小车加速运动时观察两力传感器显示图象的变化。

老师总结:可见一对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5. 牛顿第三定律内容

老师补充:“总是”意味着任何情况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成立, 与物体所处的的地理位置、运动状态等都无关;

6.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老师:牛顿第三定律不光在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 在军事上、科技上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学生观赏视频。

7. 拔河游戏

老师引导: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 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拔河比赛中, 为什么总有一方输呢?拔河比赛, 到底在比什么?

让学生先猜想。

老师: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来两场拔河比赛。

(1) 甲、乙同时拉, 甲胜。

(2) 甲踩划板, 甲、乙同时拉, 乙胜。

老师引导:怎么力气大的甲同学踩上划板就会输了?拔河比赛到底比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二者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 比的是地面给鞋的最大静摩擦力。 (教师在黑板上作受力图)

老师启发:为了获胜, 如何增大最大静摩擦力呢?

学生:穿上钉鞋、挑体重的同学等等。

老师引导:刚才我们分析拔河比赛的过程中涉及到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它们极其相似, 在具体的问题中怎样区分它们呢?我们以天花板下的电灯为例来分析。

三、请学生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之后我出示自己写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歌的内容

你大我也大, 等值同变化;

你东我向西, 共线不同体;

异体但同性, 和谐共命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在尊重、理解、善待别人的同时, 也将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善待。共建和谐社会, 我们一起努力!

教学体会

学生一起来看水上飞人的精彩视频表演, 新课的引入便由此开始, 可谓是开门见山。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情景创设, 通过演示和播放两段视频、以及学生的随堂分组小实验的探究到最后的应用DIS实验系统的演示, 把本节课的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 通过计算机显示的图像对比分明, 使学生印象鲜明、深刻。问题解惑和思维碰撞是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且过渡自然, 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融洽。

拔河游戏,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游戏, 有趣、而又能说明问题。针对拔河比赛是力气的较量的误解, 通过表演给学生一个震撼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自己寻找合理解释的理由。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拔河游戏的深入分析, 势必涉及到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问题, 正好为讲第三个主题进行铺垫, 由此引入“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游戏化舞蹈教学(模版) 篇3

一、幼儿音乐游戏我们应该注重什么?

孩子在游戏时我们一般只注重他们游戏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那什么是过程,就是应用旧知识建构新知识,会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追求并获取的成长快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应与幼儿的创造结合起来。平时,我们只注重了传授,而且传授的是没有创新的老游戏,例如《丢手绢》,我们一直都在做爷爷奶奶做的传统方法游戏,孩子们对它们已失去了浓厚的兴趣,而许老师给我们现场互动的丢手绢游戏,使老师们个个都积极参与,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游戏中,要不断应用旧知识建构新知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取成长的快乐。

二、幼儿音乐游戏如何来创编?

如何来创编幼儿音乐游戏,这一直是我们工作中的困惑,我们以前在游戏创编上存在诸多问题。

①在选音乐游戏时,局限性太强。总想孩子应该运用儿歌音乐较好,其实,节奏感较强,幽默风趣的流行音乐仍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

②创编游戏动作易忽略孩子的年龄特点,动作较难,只注重了动作的优美,而缺少来源于孩子生活中的动作,例如孩子的拍脸、挠头、说话交流等都可以成为游戏中的动作,这些动作幽默风趣,孩子易做,他们就会特别感兴趣,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我们可以运用适当的重复动作来降低难度,使他们很快掌握,提高对游戏的兴趣。

③创编游戏时,孩子参与创编的机会太少,使孩子的自主表现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不够,例如在玩游戏《大灰狼和喜羊羊》时,老师对幼儿示范好大灰狼动作,讲解游戏方法,幼儿照做就行了,如果我们让孩子来模仿大灰狼的动作,进行创编,我想孩子会更有兴趣。

三、教师人格的魅力对孩子进行音乐游戏的影响。

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 篇4

1、通过各种体能游戏,锻炼走、跑、跳、爬等的能力,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2、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能积极参加游戏,体验体能游戏的乐趣。

重点:锻炼绕障碍物跑和双脚行进跳的能力。

活动准备:

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队列练习:四路纵队→大圆

[幼儿听口令做动作:稍息、立正、半个手臂向前看齐。幼儿一纵队站立,听音乐和老师的口令走圆并做动作:原地踏步—齐步走—插腰—拍肩—手举高„„]

2、热身运动:听信号转体

[师:“这个场地上有很多这么大的小方块,我们用做小偷的办法走到那边,‘找一个小石头踩住它’,把脸对着我。”我们来玩一个听信号的游戏,我拍得快还是慢,现在呢?教师示范:

师:“现在看我做动作:单脚跪地,手撑地,另一只脚不着地,转圈”

“跟我们一起把这个动作做一遍”

“好,现在你们听着信号,拍得快你们就转得快,拍得慢你们就要转得慢。” “你们的耳朵真灵。”]

3、准备动作:看谁站得稳

[师:“手打开,放下,打开、放下、打开、放下,‘有的人手打开的不够大,我们给它加点油’。(做打气动作),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台机器,看看零件修好了没有(做拍手臂动作)“好,听好老师的口令,转(快、慢),停,看谁站得稳。”]

二、基本部分

[师:小朋友爱玩游戏吗?那,今天,何老师和你们一起就利用我们的身体来做游戏,愿意吗?游戏前,我们先给每一队起个名字„„]

(一)游戏:绕着跑

[师:我们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绕着跑。]

1、讲解并示范游戏规则:两队原地蹲下,其他两队绕着蹲着的小朋友跑回原点。

[师:请X队和X队的小朋友举手,跟我做相同的动作,原地蹲下;另外两队,X队和X队的小朋友绕着蹲着的小朋友跑回原点。]

2、分组练习一次

[师:我们先来练习一次]

3、绕着跑比赛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一队先跑回原点。]

(二)游戏:双脚行进跳

[师:第二个游戏:双脚行进跳。]

1、讲解并示范游戏规则:两队小朋友坐原地,双腿并拢伸直,其他两队的小朋友听老师的口令双脚跳过小朋友的腿,然后立即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师:请这X队和X队的小朋友,跟老师一样坐好,双腿并拢伸直,其他两排的小朋友听老师的口令双脚跳过这两队小朋友的腿,然后立即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2、分组练习

[师:明白游戏的玩法了吗?好,那我们来练习一次]

3、比赛:双脚行进跳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一队先跳过去,然后跑回原点。]

(三)游戏:爬

[师:刚才,我们用身体玩了跑和跳的游戏,接下来,再来玩一个爬的游戏。]

1、教师示范讲解游戏方法:请两排的小朋友手臂伸直,面朝老师,其他两排的小朋友从他们的手臂底下爬,爬的时候,膝盖不能碰到地面。

[师:请请X队和X队的小朋友手臂伸直,面朝老师,其他两排的小朋友从他们的手臂底下爬,爬的时候,膝盖注意不能碰到地面。]

2、组织幼儿游戏一—2次。

三、结束部分

1、放松动作:游戏“木头人”

[师:游戏做玩了,还想继续玩游戏吗?好,那就听老师的口令:原地踏步走、蹲下、起立、向后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小朋友睁大眼睛,你就可以在我的眼睛里看到你的影子,一定要睁大你的眼睛哦,要不然就看不见我了,找的时候不能推别人,小心点。”(提醒幼儿踏步走到老师身边,并注意和同伴保持一定的,不拥挤)“你们玩过“木头人”的游戏吗?不过今天玩的这个游戏和平距离时玩的不一样,有点难度的啊,你们扮“木头人”的时候,我动你一下,挠你一下,你们不能动。”“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准动。”(玩几遍)]

2、听音乐检查身体各个部位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三遍)“帮我闻闻,帮我闻闻,我怎么闻到肉的味道啊,要像我这样闻才能闻到呢,深呼吸,呼(蹲下)。”

舞蹈教学反思 篇5

在这节课之前,我对教材和课标作了详细的阅读,由于是低年级的课程,我们在教学中尽量把握深入浅出的原则,对学生重感受体验和情感的培养。故而课前准备,我找了大量有关舞蹈的图片及视频。在图片上,我力求找到清晰唯美的照片。如杨丽萍的《雀之灵》;还有一些表演性比较强的体操舞蹈,群舞《千手观音》等等。然而,我发现这些图片并不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孩子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是建立在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审美趣味上。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这些照片并没有“来电”的感觉。

那么这个时候,我在想必须得改变思路,重新找一些图片,找一些接近他们的生活和年龄接近的一些图片。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在上这堂课的过程中,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环节。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学生的作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这样一个方式进行引导。这节课除了对音乐的欣赏对舞蹈的体验,最后要回到主题。得用画笔将其表现出来。那么要画这样一幅画,其难点,主要在于对人物动态的表现和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于是,在对重难点的土坡上,我采用模仿舞蹈动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其加深印象。然后用画笔将舞蹈动态表现出来。这个练习是学生尝试练习的过程。也是为下一步做好准备。紧接着让学生看一些相关舞蹈方面的画作。对比自己的画,跟范画相比找出自己的画面所缺少的内容将其完成。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认为思路和方法是清晰的。从课堂效果来看我发现有一个重大不足。孩子们在体验舞蹈的快乐这个环节中做得不够。从学生的作业来看,虽然画面相对完整了,但是没有做到百花齐放。从孩子们得年龄和思维乃至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和所见所闻来看,他们的作品应该要各有个性。

对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反思 篇6

当前的大环境是:我国已成为全球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市场。据网络信息, 网络游戏受到国家信息产业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多个部委的大力支持, 国家体育总局已将电子竞技列为其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 民族网络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这都表明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正在迎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中国网络用户群中, 青少年将近七八成, 这些人自然也是网络游戏的最主要参与者。当前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 引进游戏的比重过大, 一些引进的产品充斥着暴力、血腥、色情等不健康元素, 对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无疑是十分有害的。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与网络游戏的惊险刺激、引人入胜、想象丰富、花样繁多、规则明确、竞争公平等特点相比较, 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显得异常枯燥乏味和空洞虚假。各地近乎雷同的教学模式也许对一部分学生是适合的, 但丝毫没有考虑到那些不适应这种模式的学生的需求, 而网络游戏恰好发现了现行教育的这一漏洞, 他们开发出来的游戏形式多样, 内容不断创新, 无论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无论活泼好动的还是安静沉稳的, 也不管勇武好斗的还是文静儒雅的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游戏。相反, 我们的教育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 大部分不适应现行教学模式的学生都被排斥在外围, 却在网络游戏中大肆“招兵买马”。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一味地贬低网络游戏, 乃至将它看成敌对的一方, 偏执地视为洪水猛兽, 这将是闭目塞听、夜郎自大的做法。

对待网络游戏,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既承认它在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人格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也要看到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心理和社会原因。在客观深入地分析、研究网络游戏产生强大诱惑力原因的同时, 还要认真反省我们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为政府有关部门, 应当加强干预、审查, 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网络游戏予以必要的纠正和引导。而作为教育工作者, 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 科学对待网络游戏。

一、及早发现预防, 提高教育防护功能

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一个学生突然之间精神不振, 在课堂及各种活动中注意力不能集中, 教师就应该有所警惕, 应当仔细调查该生的学习、休息情况, 了解该学生是否沉迷于网络游戏, 再根据情况对该生进行引导式教育。如果学生在平时作业、测试中, 学习状态和水平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 也要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在受到游戏的诱惑。只要多留心, 观察仔细, 深入了解学生, 是可以及早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

二、抢占思想高地, 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网络游戏在学生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往往能够由个体发展到群体。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当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活动、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形成集体免疫力。鉴于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 正确地使用网络才能发挥网络的作用, 错误地使用网络会使人玩物丧志、荒费青春。游戏不是过错。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都有相应的游戏方式、相应的诱惑, 如早期的棋牌、桌球、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到以后的游戏机、电玩等都能使学生着迷。只不过现在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从感知觉上更加直接、更加刺激。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思维从简单的线性思维向高级的辩证思维转化, 个性品质逐渐趋于稳定, 这个时期学生对不良事物的抵抗力并没有发展到相当程度, 因此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即使是学生对游戏产业感兴趣, 青少年阶段应该做的依然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以后作为专业的游戏开发者做好准备。

同时, 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 沉迷于游戏是对信息社会的误解, 是对电脑功能的误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脑与网络。电脑与网络是学习、生产的工具, 它们的主要作用不是网络游戏。作为有思想、有主见、有自立能力的青少年, 如果要排遣心中的郁闷, 追求成功的快乐, 有更多其他的方式, 大可不必沉迷游戏、饮鸩止渴。要正确认识网络, 做网络的主人, 而不是沉迷网络游戏, 做网络的奴隶。

三、注重家庭教育, 强化多元教育支持

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的过程中, 要注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青少年虽然处于心理叛逆期, 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 大多数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 往往都有家庭的原因。

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 应着重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明确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任何时候社会上都存在着对学生有诱惑的事物。网络时代的最大诱惑就是各种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不是青少年的专属品, 也不应成为现代社会教育失败的托词。第二是对孩子的教育要以引导为方式, 以平等为基础, 以交流为手段, 以循序渐进为策略, 绝不能以堵代教、一禁了事。过激措施只会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逆反心理, 使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应该分析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沉迷于游戏中?学生沉迷于游戏, 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努力从源头上消除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诱因。第三要有对学生进行长期细心教育的心理准备。如果孩子沉迷过深, 适度的管理与约束则是非常必要的。据观察, 学生玩游戏容易复发的时间是停止之后的一两周时间, 在一两月左右、半年左右的这些关键时间段, 家长和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特别的提醒与约束。对于沉迷程度较深的学生, 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陪护, 陪他们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户外活动, 用现实的、美好的东西感染学生, 让他们走出游戏的阴影。

四、丰富课外活动, 确保身心全面健康

沉迷于游戏的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对现实没有明确的方向感。教师可以配合学校管理工作, 结合班级及课程教学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养成自立、自律的学习习惯。例如组织各类球赛, 让学生在挥汗如雨中增强面对现实的信心;组织各种艺术课堂, 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组织专门的心理辅导, 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切实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对网络的管理日趋规范与成熟, 网络环境也在逐步净化。毕竟校园还是一个相对封闭、比较纯洁的环境, 只要教育工作者能积极整合多方有利条件, 细观察, 早发现, 多引导, 教育有方, 完全可以让学生避免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快乐的舞蹈教学反思 篇7

对于二年级学生如何表现快乐舞蹈的动态是本课的难点,虽然对于人物动态表现得准确与否对学生不应提出过高的要求,但应引导学生表现出灵活的动态,快乐的心情。学生在丰富的、直观的素材和快乐的音乐情境中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是尽兴快乐的,但素质不同的学生对人物动态的掌握却截然不同,不少学生在表现人物是仍停留在四肢的运动变化,90%的学生表现的是正面的舞蹈者,甚至有的学生仍然用格式化的大字人来表现。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本课教学中都采用了:欣赏感受――引导回忆――综合体验――观察分析――欣赏评述――创造表现――交流评析等教学程序。授课老师做到了用小朋友喜欢的方式来引入教学,把趣味性贯穿课堂的始末及鼓励式教学的恰当应用,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较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接着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引导学生妙用各种肢体动作为歌曲创编。“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至此,学生的大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师生间情感相互碰撞,实现了课我合一。

韵律活动和舞蹈课的课后反思 篇8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在练习时体会手脚的协调配合,知道韵律活动和舞蹈的基本动作方法,能够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同时注意身体的协调配合,提高熟练程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体验学习乐趣。本课的难点是根据节拍做出不同舞蹈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例如在学习秧歌舞步的平扭步、大跳步时要先讲解、示范平扭步、大跳步的动作方法,重点提示学生观察大跳步起跳的动作,然后用口令节拍指导学生先练习腿部动作,然后再练习完整舞步,最后在音乐伴奏下,指导学生做完整的舞步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仔细观察教师示范动作,能说出大跳步起跳的动作和时机,随教师口令练习腿部动作,分散自我学练,二人一组互学互练,伴随音乐节奏做完整舞步练习,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另外,在十字步、秧歌垫步学习过程中,教师先讲明两个步伐的预备姿势以及动作方法,让学生对舞步的学习有浓厚兴趣,并乐于进行自我表现,还可以让学生参看配套教学录象片,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示学生练习时的节奏,用口令节拍指导学生练习,最后还可以通过“扭秧歌”的音乐伴奏进行完整练习。学生在自我模仿两种舞步的动作方法时,要注意体会秧歌垫步的左、右脚交替的节奏。

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 篇9

一、“在舞蹈”与“学舞蹈”辨析

“在舞蹈”与“学舞蹈”虽只是一字之差, 但在教学观念上却是相对立的。有教师认为对一个舞蹈的理解、感受、学习, 始终应该是幼儿这一主体的事, 所以, 舞蹈教学应该是“幼儿在舞蹈”。初看之, 这似乎是“幼儿是教学的主体”, “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幼儿”的表现。然而, 细析之, 这种观念有失偏颇。

“在舞蹈”与“学舞蹈”是基于舞蹈这种存在方式而发生的两种不同行为。“在舞蹈”虽强调了舞蹈的主体性、自主性, 看似幼儿积极主动, 但失掉了幼儿这个群体“学”的本质特征。许多时候, 受舞蹈教学是幼儿“在舞蹈”的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 导致幼儿无奈地“被‘在舞蹈’”, 导致他们失去了“学”舞蹈的权利, 造成了舞蹈教学价值严重的“短斤缺两”。“学舞蹈”是幼儿在接受舞蹈教学,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既学习有关舞蹈这一活动方式所必备的技能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 又更多的是丰富有关舞蹈这一活动方式所具备的相关素质能力, 如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等, 为其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 教师应该确立舞蹈教学是幼儿在“学”舞蹈的观念, 因为“学舞蹈”这种意识可以时刻提醒教师去思考:教师的“教”应如何去顺应幼儿的“学”, 使得“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只有这样, 舞蹈教学的目标才能清晰。

二、“在舞蹈”现象分析

现象一:“你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不知从何时起, “你想怎么跳就怎么跳”这句话的使用频率在幼儿园舞蹈活动中变得很高。当教师言罢, 幼儿们即刻随性随意舞动肢体, 呈现出一派“在舞蹈”的热闹景象。

乍听乍看, 教师都会觉得老师的这种说法与做法高明:他轻松地把学习的自主权给予了幼儿, 让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想法去跳, 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 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但细析却会发现, 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幼儿的舞蹈学习的年龄、认知特点。试想, 在幼儿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舞蹈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舞蹈学习习惯时, 就放手让幼儿“自主”活动, 这无疑是在建“空中楼阁”, 看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热闹罢了。活动中, 幼儿对舞蹈音乐的感知、对动作要求的理解、对队形变化的感受一概全无, 有的只是一种随意、一种活动的表面兴奋。教师为了给幼儿以“自主”, 放弃了“首席”的角色, 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为旁观者, 使得舞蹈教学变成了一个“自由市场”、“活动超市”。

现象二:“谁能来帮帮他”。

当幼儿在舞蹈学习时, 因为经验、能力的差异, 常常会有幼儿在动作表现、队形变换时不知所措, 一些教师常常会用“谁能来帮帮他”这句看似巧妙的话, 把幼儿的“问题球”踢给其他幼儿。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 “谁能来帮帮他”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 其目的是想既能发挥幼儿的互助意识、能力, 又能避开教师包办代替之嫌, 可谓“一举两得”。但细想, 这种帮, 是以其他幼儿是否有能力“帮”作为底线或标准的。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看到, 帮助者常常是由教师指定的, 并没有给其他幼儿平等参与的机会。这是其一。其二, 试想, 在集体面前常常需要别人帮忙的幼儿, 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如何建立?

现象三:“谁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在舞蹈教学中, 经常需要进行动作创编, 当教师看到不同的幼儿重复做相似的动作时, 往往会说“谁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殊不知, 教师的语言反馈常常是造成幼儿“在舞蹈”的原因。试看, 在《大树妈妈》表演时, 当第一个幼儿表演完后, A老师就说:“哦, 你是这样的。”B老师模仿幼儿的动作并作语言反馈:“哦, 你是这样的, 真不错!”C老师在模仿该幼儿的动作后说:“哦, 这是一棵很高大的树吧!”

三种不同的反馈, 幼儿的反映是各不相同的。第一种反馈后, 表演动作的幼儿面无表情, 其他幼儿似乎也没有反应。第二种反馈后, 表演动作的幼儿面露喜色, 其他幼儿似乎也注意到了同伴的表演。第三种反馈后, 表演动作的幼儿很得意, 而其他幼儿很快又做出了“矮矮的树妈妈”“瘦瘦的树妈妈”“会跳舞的树妈妈”……可见,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恰当、及时地使用语言、体态和表情等多种方式, 让个体表演的幼儿和其他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同伴有创意的表现, 是使幼儿由“在舞蹈”变为“学舞蹈”的可能的重要方法。

三、实施“学舞蹈”策略

(一) 观察与学习相伴。

有人曾说:“当没有机会面对‘创造性地表现一棵树’这样的情景, 你会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关注那些树是多么千姿百态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习与观察的关系。没有细致的观察, 就不可能达到精准、深入的学习。观察是幼儿学习舞蹈的主要方法, 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与学习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 发现事物的不同状态, 积累舞蹈语汇是教师指导幼儿“学舞蹈”的有效方法。同时, 教师利用相关概念指导幼儿精细观察舞蹈动作、顺序、队形变化等, 对提高舞蹈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双圈舞《打开魔力之门》时, 老师针对幼儿的学习经验、状态分别提出指导幼儿观察的指导性问题:王子救公主时先做了什么动作接着做了什么动作? (明确动作的顺序性) , 王子救公主时各自面向哪里站立? (明确舞蹈时的方位:男孩、男孩分别面向圈内、圈外) , 公主穿越魔力之门时上肢和下肢各自做了什么动作? (明确动作的类别:小碎步、双手叉腰) ……幼儿在老师有针对性地使用舞蹈概念词语和空间方位词语的引导下, 逐渐关注到了动作的类型、顺序, 关注到了动作与音乐节拍、乐句的配合, 关注到了与同伴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交往动作的细节等。由此可见,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运用概念化的指导语, 能有效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理顺观察的顺序, 记忆舞蹈的动作, 能让幼儿对舞蹈学习任务与方法的把握逐步精准, 从而产生精细化学习的自我需要和养成精确观察的习惯, 真正呈现有效“学舞蹈”的状态。

(二) 模仿与创造相生。

中国著名美学家、艺术教育家滕守尧先生说: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 而只能“有中生有”“婴幼儿最初的学习来自于模仿”。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喜欢去模仿动作, 更喜欢独立的表演。因此, 在模仿中激发幼儿再现和创造舞蹈动作的潜能, 成为幼儿“学舞蹈”的重要策略。如动物模仿动作的学习, 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的基础上, 把握动作特点, 自由创造表现。像兔跳, 可以是双脚并拢跳, 也可以是双脚交叉跳;像鸭走, 可以双手放在嘴前模仿鸭子的扁嘴巴, 也可以双手放在体侧模仿鸭翅膀;像鱼游, 可以双手放在身后做鱼尾巴, 也可以双手一前一后做鱼鳍模仿游的动作……大自然蕴藏了无数的舞蹈语素, 也给了幼儿模仿创造的动力, 教师的点拨更让幼儿在模仿和创造中获得美的感受。可见, 模仿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而且有一定的心理接受的合理性。不过早地强调“即兴”, 给予“模仿”充分的感性认识, 让幼儿通过模仿超越旧的自己, 创造新的自我, 是实现“学舞蹈”的重要策略。

(三) 动作与情感相融。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 它要求“以情动人”, 使人产生情绪体验, 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起伏, 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 造成了舞蹈知识缺乏、生活阅历浅薄、情感内容贫乏的现状, 在舞蹈的过程中, 幼儿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怎样模仿好舞蹈动作上, 跳舞时常常有动作无情感, 不能很好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舞蹈的快乐。因此,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动作, 更要抓住“情”字, 以情感润泽动作, 使舞蹈动作与情绪情感相互交融, 使幼儿“学舞蹈”的意义更为宽泛。比如,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和机会, 引导让幼儿享受与舞伴相互“取悦”的快乐。因为舞蹈不仅仅是一起共舞, 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交流方式, 如目光交流、身体接触、接纳不同舞伴等, 愉悦对方, 并享受愉悦对方时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

总之, 作为教师应注重让幼儿在真实性舞蹈情境中, 通过师生互动, 获得动作发展、情绪体验、合作交流成功带来的成长快乐。在追求舞蹈教育创新道路上, 教师不能盲目地求新求异。其实, 我们更多的需要一种对教育本真的回归, 要善于在最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 不能因为盲目地给予幼儿“自主”, 而让幼儿失去“学舞蹈”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01.

[2].许卓娅, 孔起英.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艺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03:105.

[3].王艳玲, 苟顺明.和优秀教师一起读卢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03:119.

[4].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1:97.

[5].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2:236-237.

[6].陈一平.用概念指导观察学习[J]学前教育, 2012, (2) :49.

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倾听音乐,听辨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音响效果,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大雨和小雨。

2、在表演时不与他人相撞,并喜欢向别人学习。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音乐素材、太阳牌,乌云牌,雨滴牌。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小雨滴》

“宝宝们好,我是雨滴姐姐,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

二、导入

1、出示“太阳牌”:这是谁啊?太阳公公挂在天空中,天气好不好?忽然,一阵风吹过来,呼……哎呀,谁来啦?(出示乌云牌)大乌云飘来了,天要怎样了?天空下起雨来了。(出示雨滴牌)

2、那雨滴是怎样落到地上来的?听,沙沙沙,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下小雨的声音)听,哗啦啦,哗啦啦,这是什么声音?(下大雨的声音)

3、雨滴姐姐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一起来听听到底是什么声音?(放录音:大雨的声音,小雨的声音)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再次放录音,进行分段欣赏)“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4、那雨滴是怎样跳着舞落下来的呢?(请幼儿自由跳)这个宝宝跳地真好,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多请几名幼儿上来表演)

三、音乐表演

宝宝们,现在,我们来听着雨声来跳舞喽!听到是沙沙沙下小雨的声音就做轻轻下雨的动作,听到哗啦啦下大雨的声音就做大雨点哗啦啦落下来的动作。

四、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我们在活动中所看到的,是幼儿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在音乐、舞蹈、语言、创造、合作等方面获得的综合发展。这样的高质量的发展,是教师精心培养的结果。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这次活动中该班级的幼儿才能够有这样精彩的表现。

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节奏特点,尝试看图谱标记表演动作,并能在图谱提示下完成动作

2.积极参与舞蹈闯关游戏,大胆表现动作和队形,感受集体合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造型的图片若干、小精灵图片、小礼物、红队牌牌、蓝队牌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来了一位跳舞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会带你们去参加一个特别好玩的跳舞闯关游戏,凡是能闯过三关的小朋友将会得到来自于小精灵高的奖品,想不想要?

评析:以“小精灵”“闯关游戏”的形式导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对活动的积极性

二、了解图谱标记的含义

师:刚才一边跳舞,一边进来时,有几个动作老师没教,大家就会了,你们是怎么会的呢?

师:这个箭头和你们原来看到的箭头一样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师总结:原来这代表我们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往箭头的两个方向来回做动作

师:这张图片上多了一个什么东西?(小花)代表什么意思?

师:原来小花就表示这里音乐结束了,这里只要做一个结束造型。

评析:结合进教室时的图片很自然地引导了图谱标记上

三、闯关游戏

第一关:解决个别图片动作

师:那我们要开始闯关游戏咯,有信心吗?

师:好,先看第一关,听仔细,师念“亲爱的大*班小朋友,我们小精灵除了这三个动作,还会做很多很多新的动作,一会儿请你们红队和蓝队每次轮流上来一个小朋友来看新的图做动作,谁能做出图上的动作,并跟着音乐看着图片上的动作连贯做起来,我们就给哪队送上一颗五角星,听懂没?有信心吗?”

教师将其余四张舞蹈图片随机摆放在黑板上,师:现在先请你们来听着音乐试试看

师:你会做什么?

你想做什么?

你喜欢做什么?找一个小朋友来和他PK一下

评析:在欣赏每张图谱中,教师所假设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两名幼儿PK,教师点评

评析:教师的点评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在熟悉图谱中的动作的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图谱中的动作,在点评幼儿动作的同时还可以加上表情的表现。

师:你看他的动作,手臂直直的,脸上的笑容美美的,老师更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教师从幼儿的节奏、表情、动作上来点评)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这个动作吧

评析:在熟悉了解动作要领之后,请幼儿相互之间来做一做,帮助集体中的幼儿来了解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

师:你更喜欢他们谁的动作?为什么?

第二、三、四张图片同上。

师:恩,真不错,原来呀,看着图谱做动作可以让我们学得更快,我宣布,第一关,成功!第二关又是怎样的呢?听好

第二关:解决动作连贯

师:各位能干的小朋友,请你们把我们刚才做的动作连起来跟着音乐跳出一段舞蹈,听懂没?说了什么?要连着跳

评析:以小精灵的话来开始闯关,既符合活动中所创设的情境,又引导幼儿了解活动要求。

师:好,第二关,开始!

幼儿看图片听音乐连贯做,教师指导

师:看你们跳得这么好,我也忍不住想要再考考你们了,如果我把图片打乱,你还能做出来吗?

评析:在原先的程度上进行提升

教师打乱图片,幼儿舞蹈

师:大二班小朋友真厉害,不光能按顺序舞蹈,而且打乱了顺序也能舞蹈,大家自己说可不可以过?好吧,让我们进入到第三关

第三关:解决队形变换

师:各位聪明的小朋友,如果你们已经顺利通过前两关就证明你们真的是非常棒,这第三关呀,我要在音乐间奏部分加入舞蹈的队形,并请你们每队的代表选出属于你们这队的队形,其他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听着音乐熟悉了解新的舞蹈,一段音乐结束后,PK开始

师:说了什么?第一:选代表;第二各自选择队形,恩,看来这次有点难度咯!大家都明白了吗?

教师选代表

红蓝两队摆放图片,选择队形,其余幼儿坐在位子上尝试动作

师:再给你们一段音乐的时间来互相试试看

师:好,时间到,哪队愿意先来?红蓝两队分别做动作

师:今天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都很厉害,不光学会了看图谱做动作,而且呀,我们还能在舞蹈中加上好看的队形呢!我要给红队蓝队都各加一朵小花,现在我宣布,大二班小朋友闯关成功。

四:结束部分

师:那接下来要发礼品了,在发礼品之前呢,我还要布置一个任务,如果我从中抽取几张图片,请你自己来创编动作,你可以吗?

师:好,请你们到了自己的班级去试试看吧啊!礼品我们回班级拿

评析:活动的延伸部分,给幼儿一个思考的空间,可以开展第二、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的选材还是非常适合孩子的,音乐节奏鲜明欢快,从活动中可以看得出孩子们都能够很投入地在活动中表现,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第一环节帮助幼儿熟悉图谱标记;第二环节通过闯关游戏的开展引导幼儿熟悉图谱动作、连贯舞蹈、加入队形变换,但是自己在组织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第一:细节处理不细致:由于紧张等各种因素,在每个环节中的处理还不太合理,没能关注到每个幼儿,当发现有好的动作时没有加以提炼,[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如在闯第二关时,有个别女孩子不论是肢体动作还是表情上都非常到位,这时候我应该请这个别的孩子上前来表现,并组织全体幼儿一起学习,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促进。

第二:没有适时放手

今天我提醒的比较多,在刚开始幼儿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加上语言、动作的提示,但是到了中间部分乃至最后,我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倾听音乐、看图谱进行舞蹈,但是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带动的还是比较多,这个也是需要注意的。

每一次的教研课、评优课都是自己一次锻炼,都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启发,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可能还有反思不到位之处,也请前辈老师们多多指教。

舞蹈游戏案例分析反思 篇12

而今的舞蹈编导能否成为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审美创造的方向。从编导的创作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思维, 也就是编导的审美态度、审美价值观, 通过与舞蹈的结合而产生的。所以, 从每个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编导的精神意识的文化指向性。

改革开放后, 舞蹈创作从题材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更加贴近于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社会。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显示出全方位的探索审美趋势。要想把舞蹈的真正内涵与人的生命精神动态联系起来, 并能准确地揭露出现代人的心理, 表现出现代人的特殊生存状态很难。所以说, 尽管现在有很多作品, 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但是能够表现出艺术的核心和精髓———深入人类心灵, 是人们有有所感悟的舞蹈作品却极少。舞蹈要想摆脱缺乏“舞蹈本体”独立意识的附庸者地位, 在创作过程中就要深入人类的灵魂, 提高舞蹈的艺术层次, 否则舞蹈依旧被别人瞧不起。

艺术的美就在于对人生中的真善美进行赞扬, 对于假恶丑进行否定, 使得人类的灵魂走上更高的一个层次。但是, 往往有一些舞蹈作品却为了迎合现在的市场经济, 以营利为目的的来编辑舞蹈, 这样就使得舞蹈只能满足文化消费, 更深层次的触及人类的灵魂却达不到, 降低了舞蹈的艺术性。这种仅仅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的舞蹈的大量出现, 长期下去会导致舞蹈畸形的发展;笔者认为, 在商品经济充斥消费者大脑的特殊时期, 需要让人们学会去适应这种新的审美观, 学会去消解这种审美观;因为这种舞蹈现象是不符合舞蹈艺术的真滴, 更迫切的表达出了人们内心那种强烈的感性欲望, 虽然这个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伴随而来的, 是客观的, 但是与舞蹈艺术价值观, 却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者必须相互去适应, 改善对方;

改革开放以来, 不仅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艺术创造的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多元的文化发展并存的新格局已经悄然的形成并不断的扩大;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下, 虽然人们不在拘泥于形式单一的舞蹈形式, 但是, 人们依然要坚持维护真性情的舞蹈艺术底线, 而不单单让舞蹈艺术成了人们生活愉悦的一种艺术道具;如果任随这种思想发展下去, 那么舞蹈艺术追求的以状写人生来表达灵魂思想的特征, 将不复存在;这才真正是该引起我们舞界警觉和反思的“本体”解构的隐患。

但是, 我们不能因为这就完全的以偏盖全, 在多元化, 多元素并存的现代社会中, 还是有一些非常有历史责任感的舞蹈编剧, 他们一直在坚持创作蕴含社会思想内涵形态的舞蹈, 他们的舞蹈大多数是以追求高雅的文化情操和文化情趣为出发点的, 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他们的作者能够洗涤人们的灵魂;仅以近期而言, 舞蹈《走、跑、跳》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代表作之一, 舞蹈《走、跑、跳》的诞生, 就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依笔者看, 这支舞蹈赢得观众一致好评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这支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区别于以往的舞蹈形式, 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其二就是这支舞蹈的题材采编于人们的军营生活, 更能引起大家心里的共鸣;给未体验过军营生活的人们, 生动的描述出了军营生活中当代军人精神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作品形象传递的信念、意志、品格上的精神力量, 所给予受众的心灵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远远超出了对军人范畴的辐射面, 而赋予了社会的普遍审美意义。换句话说, 舞蹈编剧把人们追求的文化艺术境界与舞蹈艺术创造完美的融合了一起, 所创造出的舞蹈艺术文明使得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文明有了一个表达的物质窗口;要求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舞蹈作品, 并不与充分发挥“舞蹈本体”的作用而相互矛盾。

一般来说,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有些舞蹈编剧同样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 丰富的创作素材, 但他们的作品却达不到《走、跑、跳》作品的精神文化境界。他们的作品不够切合人们的生活实际, 过于虚幻;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发挥“舞蹈本体”的功能, 恰恰相反, 而是过度发挥了“舞蹈本体”功能, 导致人们的生活、思想未能够融入其中, 导致这些作品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 要想创造出好的舞蹈作品, 编剧们, 就要学会如何深入生活, 如何深入人心, 如何捕捉人们的灵魂思想;

因此, 要想创作出的民族舞蹈如何人们的审美观点, 达到更高的艺术审美层次, 编剧们就应该深入生活, 多融合多民族的舞蹈素材, 领略民族间的舞蹈特色, 把握住各个民族人们的灵魂思想, 将他们的审美需求融入到所要创造的舞蹈作品中, 否则, 离开了人的审美主体来谈舞蹈民族化, 就失去了文艺追求民族性的根本意义。因为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讲体现民族的特点, 决不仅仅只归结为形式, 而首先在于体现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文化精神, 包括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性格、气质特征等等, 其核心则应是显现独具一定民族特质和个性的人的灵魂。为此, 我们要切忌尚古的“传统主义”, 将传统舞蹈文化凝固化、形式化, 应如鲁迅先生所持的民族文化观那样, 强化民族风格、运用民族形式, 主要是要写出“中国向来的灵魂”;所以, 我们继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和着眼于当今时代要求的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 从而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特征的, 表现中国人灵魂的优秀舞蹈作品来。

上一篇: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下一篇:保先教育总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