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法律政策金融危机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以及开拓国际市场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小企业法律政策金融危机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企业法律政策金融危机论文 篇1: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

内容提要: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形成巨大冲击,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艰难复苏,世界经济开始进入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后金融危机时期。本文总结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分析了金融危机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最后,提出了转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正进入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即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的中国形成巨大冲击,至今中国经济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到目前为止,西方金融危机基本上通过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而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巨大冲击。金融危机曾经对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暴露出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如何转变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概况

中小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也是开展跨国经营业务的重要主体。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 000万家,占企业总数99%。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60%,缴纳税金占50%,发明专利占66%,研发产品占82%,吸纳了75%的城镇人口就业。跨国经营是指企业所进行的超越一国主权范围的资源转化活动,包括商品、劳务、资本等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的国际传递和转化。中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同时也进行一些对外直接投资。

(一)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概况

中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业务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加工贸易方面,中小企业一方面通过向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方式实现间接出口,另一方面开发产品直接出口。金融危机前,中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已经达到15万家,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 000多万人,约占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35.4%,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45.2%上升到72%。

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是中小企业出口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加工贸易中又以贴牌生产为主,大型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低,资源相对丰富,使得贴牌生产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一种普遍形式。从产业结构看,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高,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从产品构成看,中小企业主要出口纺织服装、玩具箱包等轻工产品、日用塑料制品和金属五金制品等产品。从地区分布看,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在沿海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发达地区的数量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从产品出口流向看,中小企业的出口地主要是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中国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数量和规模看,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投资额较多在100万美元以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难以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从行业类型看,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贸易型和服务型等传统产业为主,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较少。从投资区域看,中小企业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和研究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投资方式看,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和国际并购经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和合资为主,而很少使用兼并、收购等方式。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造成多重影响。伴随金融危机的蔓延,外部需求快速萎缩使得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下降,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现象严重。同时,金融危机诱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大,更使得中小企业的出口雪上加霜。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促使发达国家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同时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绿色、可持续的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对中国中小企业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提出更加迫切的转型要求。

(一)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中小型外贸企业破产倒闭

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金融危机使国外经济陷入困境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经济,而中国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来自国外的订单锐减,很多中小企业出口受阻,资金链中断,特别是南方的中小企业出现破产高潮。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有40%的中小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随时有倒闭的危险;只有20%的中小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滋生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中小企业出口造成打击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容易滋生贸易保护主义,在历史上,比较大的贸易保护主义都发生在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之中。在此次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例如,欧盟对中国产螺丝和螺栓征收高达8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等。中国一直以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而此次金融危机诱发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的中小企业出口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三)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降低了中小企业出口的全球竞争力

美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不断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做文章,甚至一度抛出要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目前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主要是以极易替代的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高科技产品很少,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差异性较小,行业内竞争使得利润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一旦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出口单位产品的外币价格将有所提高,很可能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降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价格优势可能会逐渐消失。

(四)金融危机迫使西方国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的努力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和产业升级构成压力

刚刚落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彰显了发达国家试图引导世界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努力和决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曾经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审视,为抑制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气候变化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国家把同时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发展方向。而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模式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这与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绿色壁垒将使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被淘汰。综合来看,西方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努力使得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升级的要求变得愈加迫切。

四、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沉重打击,大批中小型外贸企业纷纷倒闭,充分暴露出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长期存在的国际竞争力微弱,政策支持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一)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微弱

1.中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依旧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中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方面。至今,中国外贸主要依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现状没有根本改观,中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劳动密集、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依旧突出,生产的产品质量较低,缺乏技术含量,品牌形象较弱,甚至很多企业只是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很低。中国中小企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2.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组织能力不强。中国多数中小企业最初往往是家族企业,普遍采用“任人为亲”的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愈来愈明显。在对境外企业的管理上,存在两个极端,往往不是由于母公司的权力过于集中束缚了境外子公司的发展,就是国内母公司对境外子公司放任自流,管理失控。在进行跨国经营时,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3.中国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中国中小企业自有资金较少,融资能力较差,整体资金实力较弱。在国际市场上资金实力不仅是企业能够完成重大并购案的保证,而且是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主要指标。中国中小企业资金实力的不足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外部需求一出现下降的情况,中小企业的资金链便立即断裂,纷纷破产倒闭。

4.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营销能力较差。中国大多数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在产品的分销和促销方面,以及整个营销战略和管理方面都处于较低级的阶段,营销渠道单一。内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往往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循环,未形成开放有序、纵向横向联系的网络。多数境外企业都是由国内遥控,只与母公司进行双向联系,还不能与其他境外子公司形成多向联系和全球化联系的网络,资源共享、产业链整合、营销渠道整合能力非常微弱。

5.中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企业家的素质普遍偏低,德才兼备的国际跨国经营人才缺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限。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需要大量通晓国际法和国际商业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然而,中国这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竞争。资金、人才、技术积累的不足又导致了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大多具有模仿性质,竞争力不强。

(二)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环境不完善

1.法律制度不健全。虽然2003年1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首先,由于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划分于不同部门,管理分散、职责不清、政出多门、口径不一、缺乏协调的问题严重。其次,由于体制惯性,各级政府仍然比较重视大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再次,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过细,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投资限额过于严格,加大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交易成本。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久治不愈的问题。企业的资金来源分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内部融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只能寄希望于外部融资。但是政府缺乏对中小企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资金扶持政策,没有为中小企业开辟多种可行的融资渠道,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不论在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上均处于劣势。

3.财政支持存在缺陷。中国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产业转移和实施节能减排等。但是国家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主要包括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商务部的“外贸发展基金”等,不利于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

4.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问题。中国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于降低税率和减免税费两个方面。根据2009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为减轻小企业负担,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减免,但是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均依据相关行政法规,尚未形成完整而稳定的法律规定。同时,税收优惠的手段单一,税种大多局限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优惠形式只有降低税率和减免税两种。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首先,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导致企业缺少质高价廉的技术培训、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金融保险、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其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跨国经营的信息主要来自于驻外使(领)馆,这些信息一般都能反映到中央有关部门,按行政隶属关系再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传递,基本上是一条单向、封闭的多环节渠道,致使企业所需要的跨国经营信息过时、支离破碎或针对性不强。综合来看,中国中小企业对国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的能力十分薄弱。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跨国经营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中小企业还是停留在“物美价廉”的传统经营理念上,跨国经营往往只是在生产环节上绞尽脑汁降低成本,压低价格。然而国际营销理念早已从生产中心论转变为了消费者主权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的市场营销网络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往往把精力重点放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品牌经营、分销渠道的网络建设等方面,而把具体的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具体生产,而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就是在这个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开展跨国经营的。要想真正打造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就需要转变传统的跨国经营方式,向价值链高的环节进军,加大科学技术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拓展海外营销网络,努力转变跨国经营模式。

(二)促进中小企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提升国际竞争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夯实企业基础。建立机构精简、责任明确、分工协作,能有效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国中小企业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组织能力,加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组织保障。

2.促进中国东部和西部中小企业的合作发展。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人力资本和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同时跨国经营人才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可以考虑借助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二元化特征明显的特点,推动从东部向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以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各项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而东南沿海地区集中精力进行人员培训、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全球营销网络建立等工作,从而搭建东西结合协调发展的大产业链框架,成为转变跨国经营模式的着眼点。

3.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低碳经济领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以努力扭转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低碳经济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想要贯彻赶超战略,就需要有前瞻性的发展策略,把握时代脉搏,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符合时代发展产业的科技投入和扶持,特别是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以抢占世界市场制高点。

(三)完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

1.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国家应尽快制订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同时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制度、组织机构、国家的扶持范围、中小企业的协作、公平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利益的保护及现代化进程等进行规范,特别是建立系统的企业海外投资法律、法规,简化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中国中小企业缺乏跨国经营资金主要是由于融资渠道的门槛过高以及融资体系不完善。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辅助系统,形成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融资网络,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担保及保险等更多服务;鼓励国内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到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较为频繁的国家和地区开设分行,帮助“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处理日常金融业务及融资问题;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或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提供系统性担保等。

3.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尽快设立统一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把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资金和基金捆绑在一起实行专款专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完整稳定的法律规定,税收优惠政策惠及广大中小企业,增加税收优惠的税种和方式。

4.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深化分工、提高效率。现代物流业有利于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设计、研发、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环节有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金融产业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扩张的有效杠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限制,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能力不足,更加需要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以增强创新能力。因此,大力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助推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

5.加强信息咨询服务。健全信息咨询和社会服务体系,对进行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首先,建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政策信息库。以政府为主导,搜集各个国家关于涉外企业的政策法律制度,为已经和计划进行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提供及时的政策信息。其次,政府对针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信息咨询机构进行财政补贴。第三,政府利用驻外机构全面提供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投资条件、投资程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加强各个咨询服务部门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打造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彻底改变中国中小企业盲目经营、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参考文献:

[1]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的界定与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0,(07):12.

[2]徐金.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与信用突破[M].人民出版社,2009:2.

[3]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8—2009)[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5,38.

[4]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7—2008)[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77.

[5]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9.

[6]吴三清.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组织环境和路径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5.[7]曾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8.

[8]徐洪水.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研究与政策路径——理论分析与宁波个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11).

[9]赵优珍.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探讨与经营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8—160.[10]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03):3—4.

[11]康莉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07).

[12]黄朱文,陈普兴.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税优惠政策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16).

[13]王德奎,余明慧.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道路[J].中国中小企业,2003,(12).

[14]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世界经理人[Z].商界先锋论坛.

[15]潘家华,庄贵阳,陈迎.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M].气象出版社,2003:96.

[16]商务部网站,http://henan.mofcom.gov.cn/aarticle/sjdixiansw/200703/20070304499492.html,2009,(10):23.

[17]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1/info200716.htm.

[18]http://sousuo.mofcom.gov.cn/query/queryDetail.jsp?articleid=20091206669458&query=%E8%B4%B8%E6%98%93%E6%95%91%E6%B5%8E.

[19]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国研网《宏观经济》 月度分析报告,2009 - 5 - 8.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1947249&leafId=208&chnId=&version=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

[20]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http://www.wyzxsx.com/xuezhe/zuodapei/ShowArticle.asp ArticleID=539.

[作者简介]陈俊荣(1982—),女,河南新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李博婵(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0-05-21

责编:正融;校对:一丁

作者:陈俊荣 李博婵

中小企业法律政策金融危机论文 篇2: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以及开拓国际市场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国际市场

一、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50%,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全国出口总额60%来源于中小企业,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积极做准备,而我国经济也步入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占我国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危机阴影,抓住机遇迎接新一轮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制定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是中小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面对新的国际营销环境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必须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国际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才能达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贸易式进入方式

国际贸易是目前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主要的进入方式,但由于对国际贸易环境的熟悉不够,外贸信息渠道不畅,企业自身资源有限,缺少专业外贸人才,出口产品结构雷同,缺少和国际大客户的交往,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中小企业将很难走出国门而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

(二)契约式进入方式

契约式进入方式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管理合同、特许经营、交钥匙工程、合同生产等。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且又有独特经营优势的企业,比较倾向于契约式进入,因为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经营人才和经营渠道,尤其是资金的缺乏,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转而采取契约式进入来发挥其技术优势或适用优势,进行其跨国经营业务的拓展。契约方式可能是国际扩张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中小企业公司对其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制造和营销控制权很小,提供的潜在回报也最少。

(三)投资式进入方式

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设厂,可以绕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将产品和服务成功地输出到东道国,提高了全球市场占有率。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般是先合资,后独资,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资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分散程度高,对外投资项目较小,投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也比较小。

(四)其他方式

1、贴牌生产

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绝对低成本优势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贴牌生产或技术合作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企业从事贴牌生产既可以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如成本低、规模大,也可以弥补其产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国际品牌的利润空间,迅速占有市场份额。而且,贴牌生产不涉及市场开拓,不承担产品销售风险。因此,在我国产品在国外频遭反倾销的情况下,贴牌生产模式仍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

2、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各中小企业的优势也各异,建立战略联盟,形成集团优势,可以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事同一生产链上的不同生产活动的中小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在不同工序的加工活动中发挥优势,在生产组织与产品质量方面更有保障,提升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也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减少障碍。

3、建立合资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往往成为企业的“瓶颈”,但我国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小企业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与合作,不但可以获得资金、引进技术设备,而且能通过利用当地合作伙伴与当地供货商、顾客、银行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利用合作伙伴在当地的信誉和经营渠道,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自己构建起一系列供需网络,将自己的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网络打入国际市场,推进了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

4、电子商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电子商务是全球商务操作模式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对大企业的规模成本优势以及地域通路的局限性,电子商务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虽然具有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劣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沉重打击,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弱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短,或是由家族式手工作坊演变而来,或是原有国有企业改制分化而来,产品品种往往拘泥于给大型企业加工零部件或加工简单产品。不少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产品本身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缺乏资金,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为这一难题增加了新的影响因素,使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扩展市场,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既有企业自身素质、资产规模、信用水平等内在原因,也有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不完善如金融信贷条件高、创新产品少、上市直接融资门槛高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匮乏专业性人才

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与惯例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缺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忽略了对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加之多数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观念淡薄,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致使许多人才流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四)信息资源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主动独立与国外客户联系的能力较弱,往往被动地等待外商或代理商上门联系。因此,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地位,根本不了解者居多,信息的缺失或流通不畅,形成了企业一个自我封闭的状况。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企业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现在是恢复发展的最佳时机,本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要努力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要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内部管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增加自身实力和提高自身抵御风险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要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小企业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的现状,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优化提升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中小企业可采取联合、参与、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资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回避国际市场的经营风险。

(二)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共同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的规定和国家关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的政策,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加大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积极挖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密切银企合作,加快构建和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渠道和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扩大银企合作成果。

(三)健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以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动员外经贸部、进出口商会及驻外经商参处等对外工作机构,为中小企业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并协助它们开办一些招商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以使中小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顺利开展跨国经营。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电子商务

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贸易,可以大大节省传统业务中人员的花费,运用电子商务还能够使企业向用户提供全天侯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快、最灵活、接触面最广而且最节省的办法。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应注意信息交易安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毛立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策略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2007(5).

2、洪荧.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雷杨.论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策略[J].科技创新与管理,2008(4).

4、刘丽艳,王姝怡.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7(23).

5、陈俊荣,李博婵.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J].开发研究,2010(4).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张莉萍

中小企业法律政策金融危机论文 篇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浅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暴露出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实体经济面临巨大的困难和调整,我国中小企业增长速度进入了近十年的低谷。2010年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浪潮的逐渐消退,弥漫于全球企业的恐惧情绪也日渐消弥,但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带来的伤痛退去后,中小企业是否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重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找出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尤为重要。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出现了产品出口下降、库存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财务状况恶化,生存和发展相当困难。据相关统计,我国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期增长率在在2008年一年时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中型工业企业2008年亏损率达到22%,比2007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是2003年后的亏损率高峰,小型工业企业2008年亏损率比2007年也有所增加。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广东中型工业企业增长速度显著降低,其同期增长率只是2004年的72.6%、是2006年的49%、是2007年的76%,小型企业的生产总值同期增长率比2007年下降了3.7%。与沿海地区相比,我国的内陆地区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整体亏损面在22%左右。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内陆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南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北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政府政策支持,融资渠道少

资金筹措困难、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和偿还的能力,直接融资的渠道对中小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效益低、风险高、诚信度低,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致使很多银行不愿或不热情向中小企业贷款;而且在进行贸易活动中,供货商一般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贸易赊账的待遇,而没有贸易赊账的支持,中小企业就不得不用现金付款。这就使得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持有比例较低,货币资金常常处于短缺状态,这也使其难以开展长期投资业务,只能以短期投资为主,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年来,我国政府的政策体系倾向于大企业,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另外,中小企业普遍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对于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强烈的风险控制意识,对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没有一个足够的认知,对筹资、投资的决策随意性较大。面对金融危机,准备不足,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仓促应对,加上防控能力较弱,应变措施不力,使企业经营举步维艰,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这表现在:财务机构的职能不清晰,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衔接不明确,财务机构职能仅限于会计核算及资金调拨;资金管理、税务筹划、财务计划与监控、决策支持等职能缺少相应的机构和岗位平台支持;会计核算工作缺少系统、规范、适用的制度进行规范;财务支出审批的责任不明确;财务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和借阅缺少明确适用的制度规定等。财务控制薄弱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回收困难,应收账款不能兑现;存货控制薄弱,存货过多,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非货币性资产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也无人查找,资产浪费严重。

(三)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企业管理混乱

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几乎不会参与收集分析信息,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缺乏必要的投资分析,造成投资失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但由于中小企业对优秀财务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大,导致最高决策者常常难于进行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作用,造成了投资严重失误。某些经营者存在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观念,认为企业效益靠的是业务发展,不是“管”出来的,忽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四)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能力有待提高

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中小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并未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或者把财务人员当作“记账”员。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在财务人员的选聘上,任人唯亲,普遍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业务素质低难以胜任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就是平时记流水账年底结算有无盈利的部门,他们的作用就是记账和算账。财务部门没有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设计总账、分类账、明细账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没有正常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作用。更有部分企业本身根本没有财务机构的设置,而是从外部人才市场临时聘用财务人员。这些兼职会计平时不到企业去上班,只是根据月底或月初企业经营者给出的资料做账,他们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完全成为纳税申报的工具。会计完全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割裂开,甚至有的企业经营者把财务申报视为企业经营的累赘。因此,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构普遍从设置上就不合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就形同虚设,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很难留住,即使留住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企业缺乏财务管理能力,造成了从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机构设置上的严重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更是困难重重。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创新企业融资管理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当然出现融资难、贷款难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破解融资难题,企业首先要对融资的方式进行一个梳理,对企业的融资方向进行定位,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并且要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并要保持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很多银行都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根据各金融机构的融资政策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融资机构以及融资方式,有效解决企业资金的紧张的问题,早日顺利突破金融危机困境。

(二)建立风险管控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战略模式

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小企业风险的反思与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小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战略时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分析应对,并将风险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因素予以考虑,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应将风险管理战略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一部分,从而能够确保风险得到充分重视。

(三)加强成本管理

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降低成本是关键。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所有人员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因此,中小企业应建立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处处关注成本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良好的有助于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时效性的机制。

(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财务人员队伍,对于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更加重要。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同时要注重学习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各类财经法律法规,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因此,财务人员要多参加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翁晓梅,郝超峰.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模式转型的思考[J].中国会计师,2010(1).

2、徐燕,李红湘.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3).

3、林帆帆.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4).

4、葛洪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会研究,2009(6).

5、浩岭.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要在内需中寻求突破[J].现代营销,2010(1).

(作者单位:长沙市麓山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杨武成

上一篇:同学欢聚计划方案下一篇:三年级发言稿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