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在该背景下所提出的,主要围绕“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也不断深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篇1:

浅析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摘要: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文中主要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以及环境污染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权利和我国的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保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农业生产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充分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1 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与之有关的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密切相关的所必须的土壤、森林、草原、空气、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从目前我国农业生长的环境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等造成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2 土地沙化

由于森林采伐、植被或者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而形成的土地沙化现象。

1.3 盐渍化

由于浇水不当或者不及时排除积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盐分过多,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1.4 贫瘠化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肥质下降,造成土地不肥沃现象。

1.5 沼泽化

由于长期向土地排放水,使水长期积蓄于土地导致土地泥泞无法利用的现象。

1.6 地面下降

指由于长期抽用地下水导致的地面下降现象。

1.7 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这些问题对于农业生活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改善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更需要广大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环境保护变成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作为农民,有义务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能实施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还应当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行治理。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也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2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对于农业环境来说,其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要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用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建设。

2.2 “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3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向环境中排污染物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排施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有关资料。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排放的去向等。

2.4 排污收费制度

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并用于污染防治。

2.5 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是指以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在一定时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的。

环境保护法除規定上述制度外,还规定了防止境外污染转嫁制度、自动应急措施与强制应急措施、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制度、禁止国内污染非法转移制度等。

3 环境污染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权利

《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行为人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因此环境污染的受害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行为人给予赔偿。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时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4 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水土流失给我国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它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引起局部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环境的容量,加剧了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我国颁布实施了《水土流失法》。

4.1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预防水土流失的义务与责任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义务参加政府组织的种植薪炭林和饲草、绿肥植物、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轮封放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不得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兜;(2)不得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开垦种植农作物;(3)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4)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采伐方式,严格控制皆伐,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沙土流失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4.2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权利与义务

(1)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应参与政府组织的对禁止开垦25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耕地的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者联户可以承包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治理,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按合同约定继续承包。

作者简介:贾春梅(1968-),女,汉族,吉林大安人,就职于吉林省大安市环境监测站,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保护。

作者:贾春梅

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篇2:

试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在该背景下所提出的,主要围绕“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为研究基点,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在立法与执法、治理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提出应当通过出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形成农业生态环境多元治理机制、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及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律责任体系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问题 完善建议

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十九大报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須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天更蓝、水更绿、生态宜居”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移的现实而提出的,其本质是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从而最终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存在立法空白

从目前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来看,多散见于《环境保护法》、《畜牧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规范中,虽然看起来各有侧重但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失,仅从农业产业污染防治角度来看,目前相关法律仍缺乏规制农村畜禽污粪处理、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污染、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污染等现象的系统、有效的制度体系。更有学者提出,农用植物遗传资源作为满足未来粮食需求的基本资源,其安全性正在遭受重大挑战,其本身是资源保护问题更是涉及农业环境保护,所以应当也将其纳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此外,针对城市--农村产业转移缺乏相应的制度供给,尤其是没有考虑农业外部经济性给城市和工业所带带来的惠益,建立起基于产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使农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弥补和支持,这就极大的损伤了农业发展积极性与后援动力。

(二)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强制性与执行力度不够

直观上来看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不在少数,涉及到农业环境保护的也数量众多。有相当数量的立法文件为什么还是无法改变农业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笔者认为,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法律的执行层面,即便在立法上几近完美如果无法有效执行和实施,法律无异于一纸空文。具体到生态环境执法上就是执法部门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不足,生态环境违法不同于行政或者刑事违法,特别是在农业领域面源污染严重,所涉及责任主体众多,正所谓“法不责众”且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的现实条件下,既不能以行政、刑事的人身自由刑进行处罚,传统的罚款、赔偿手段也不奏效。此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涉及多方利益的冲突,既包括管理主体与被管理者的冲突,又包括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如何平衡和协调利益间的矛盾成为“有效治理”的重大挑战。

(三)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单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环境治理均是由单一的政府环境监管开始的。当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而是呈现整体性、系统性爆发的态势时,各国民众对环境问题开展了自发性的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且规模不断扩大,这迫使政府介入环境保护领域,通过“命令+控制”的管制模式,对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规制。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如此,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也被包括其中,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没有工业企业如此集中和迅猛,其负面影响是持续和潜在散发的。同时,从事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农民,面对数量如此众多、范围如此广大的农业环境问题,即使是再强有力的政府也是有心无力。况且政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防范农业内生环境问题的产生,更要警惕来自城市和工业的污染和破坏转移,更加大“有效治理”的难度。超脱政府管理的固定范式结合农村实际特点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将成为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农业生态环境法律责任制度有待加强

法律责任承担与否和严厉程度将决定法律的实施效果。综合考察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尤其是涉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规定),虽然许多规范性文件中都设置了禁止性规范,但只有少数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责任承担方式,且多数法律的责任承担较轻,与法律前文中的禁止性条款相对比,显得“虎头蛇尾”。比如我国《森林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或者其他活动,造成林木毁坏的”,“限期在原地或者异地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五倍以下的罚款”。不难看出,虽然该法中毁坏林业责任承担方式确实体现了生态恢复和修复治理理念,但罚款数额却只以被损害树木的的经济价值为参考,这就导致了罚款数额偏低,所能起到的惩罚和威慑效应有限。

四、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出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

从现阶段看来,在农业环境保护领域我国也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水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为具体部门法的法律体系。结合上述法律名称可以看出,我国至今并未设立专门的农业或农村环境保护法。因此,有学者通过对上述法律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环境保护法》虽涉及到农业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但規定较为概括并不具有实操性,同时将农业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进行人为分裂,不利于农业环境的专门保护。同时,诸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规制对象较为单一且保护范围狭窄,不能满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因此提出要设立所谓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作为农业环境保护的专项立法。笔者认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的设立有其现实需要和实现可能性,但结合现阶段实际仍困难重重。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的设立并不符合我国的分类治理传统,很难突破现有环境治理体制。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一直采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两分治理法,对农业环境保护进行专门立法显然要打破这里治理模式,将涉及农业环境破坏和污染的问题同归到该法之中,就目前的治理模式来看并不现实。其次,农业环境保护专项立法如何与实现与其他环境部门法的沟通与协调?如依据农业环境保护的特征进行重新立法,则必然与现行诸多环境部门法产生冲突,加剧环境法律体系的不稳定性。基于此,笔者认为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单独立法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向,但在目前形势下并不具有实现可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仍要依托现有法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即发挥《环境保护法》的“框架法”作用将其他涉及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统筹和协调,确保形成完整、稳定的治理结构,但需要明确农业环境保护专项立法的可能性,并为专项立法打好基础,提供经验。

(二)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机制

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实现路径来看,如要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则需要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压力的单轨治理机制应当逐渐向多元主体参与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的 双轨治理机制转变,这既源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多源性,同时也是改变单轨治理机制下农村环境执法“真空”状态的现实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并通过财政、税收 等优惠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兴旺”,这必将激发各市场主体参与其中。这就在客观上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均纳入乡村振兴中提供了土壤,使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会逐渐形成由政府到市场和社会的自上而下的与由社会到政府的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的双轨治理体制,逐步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治理格局。此外,农业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治理必然需要作为“主人翁”的农民进行参与,因为农民作为农业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的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受益者,这种矛盾的角色扮演必然要求其参与到多元化治理机制中来,不仅要反映意见更要提出解决方法,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最大化的从内部进行消解。

(三)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

要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有效治理”必须要构建高效、完备的综合执法体制。根据现行法的规定,我国涉及农业生产有关的监督管理机关众多,由农村农业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众多部门分别对植物保护、种子、化肥农药等监管事项进行分割管理,在执法机构的设置上也是各行其是。如要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视角下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将传统的农业监管职责进行整合,建立健全大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是必然要求。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系的完善可以参照《环境保护法》关于职权划分的基本理念,采取“纵横交叉”的监督管理模式,同时可仿照《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联合执法机制的设置理念,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合执法机制,即由涉及农业生产、污染管理的各部门采取不定期、不定点的方式对管理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常态化监管,联合执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以求最大限度上防治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需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不同于传统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各个乡镇、村庄可以依据村规民约设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队”“农业保护稽查队”自治组织参与农业环境的保护,并对农村集体组织内部产生农业环境破坏的主体进行训诫、教育。

(四)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律责任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宏大的战略命题,其具体内涵丰富,不仅要实现农业产业的振兴,更要加强农业环境的保护,而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的构建将决定这一战略目标是否能最终实现。上文已经谈到我国农业环境立法呈现出碎片化和空白化的状态,这在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承担中更为突出。所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律责任体系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其一,补充环境责任立法空白。在法律中对破坏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的处罚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为追究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二,严格环境法律责任,转变责任承担理念。“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而提出,所以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应当贯彻生态修复和恢复治理理念,创新和转变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方式,除了罚款、金钱补偿外应当设置限期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方式,与罚款等传统责任并行不悖。同时,加重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制裁的协调。

参考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01).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1).

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

牛坤玉,钟钰,普蓂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前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张志胜.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落志筠.乡村生态振兴及其法治保障[J].贵州民族研究,2020(1).

作者:祝柯楠

法律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论文 篇3: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 自20世纪30年代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不断调整,形成了及时有效的农业补贴制度,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发展。通过研究分析美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及特点,以美国经验为启发,对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提出建议:必须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业法律体系;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规模;应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政策;适当放宽“绿箱”补贴,如农业结构调整补助、农民增收保险计划、农产品营销推广服务等。

关键词 农业补贴政策;美国;中国;启示

知网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410.2337.01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4-10 23:37:00

农业补贴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农产品补贴政策,以鼓励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经济,其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已有8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次调整和修正完善,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农业补贴制度,促进了美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有利于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1.1 美国农业补贴的类型

美国农业补贴类型比较多,以下几种具有重要意义。

1.1.1 价格补贴

作为农业补贴最重要、最直接的政策工具,价格补贴是美国采用的主要补贴方式。直接补贴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对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差额补贴。直接补贴的对象是美国主要的粮食品种,如小麦、玉米、棉花和花生等农产品。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基本生产成本和在生产者利润基础上制订的预计价格时,政府会给予农场主差价补贴。

1.1.2 出口补贴

美国农产品最大的特征之一是经常性农产品过剩,这迫使美国农业严重依赖海外市场[1]。美国对出口的补贴主要包括出口信贷担保和出口扩大计划。出口信贷担保覆盖面积广,涉及资金范围大,是美国农产品出口补贴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出口扩张计划具有明显的价格支持作用,给予财政补贴,用于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产品出口。

1.1.3 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WTO规定,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属于黄箱政策,不鼓励使用,因为其扭曲了农产品的价格。然而,为了保持农业的竞争力,美国一直为农业生产物资提供巨额补贴[2],包括燃油补贴、农药补贴、化肥补贴等。

1.1.4 环境保护补贴

环境保护补贴的目的在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实际生产中,只要生产者为保持水土、防止土地盐碱化等规定而采取相关保护措施,那么就可从农产品信贷公司获取相关损失收益的补贴。鉴于在实际生产中,环境保护补贴也能产生生产性补贴的效果,为减少其副作用,美国农业法在环保补贴做了详细的规定。

1.1.5 反周期补贴

该补贴是一种保障性的补贴,实际上是贷款差额补贴与直接收入补贴结合的产物。其实施过程是:事前先由农业部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当农作物的有效价格(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就会用反周期补贴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额。这种补贴方式根据农场的基期面积和预计单产来计算。

1.2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特点

1.2.1 农业补贴政策不断调整与完善

美国的农业补贴经历3个阶段,分别是以价格补贴为主导的阶段(1933—1995年)、以收入补贴为主导的阶段(1996—2001年)和价格补贴与收入补贴共存的阶段(2002年至今)。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将根据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形势调整农业补贴政策,以促进美国农业的发展。

1.2.2 农业补贴范围广

美国拥有广泛的农业补贴,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农产品。除了传统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高粱外,大豆、油料、花生、羊毛、蜂蜜、杂豆、水果、蔬菜、乳制品、食糖等也都在补贴范围内,这使得美国的农业竞争优势明显。

1.2.3 农业补贴政策法制化

美国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并实施的。美国的农业立法分为“永久性立法”和“临时性立法”,临时性立法根据现实情况适时地修订永久立法,并在实施期间有效,当临时性立法到期且新的法案没有通过或者没有及时做出修改时,则永久性立法自动生效,这样能够保证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性与连续性[3]。虽然美国没有农业补贴的专门立法,但是对农业补贴政策的规定却散见于各种法案中,构成一个严密而有序的体系(见表1)。另外美国还成立了一系列农民组织,如小麦协会、玉米协会等,这些农民组织监督法律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1.2.4 补贴分配相对集中

美国的农业补贴在分配上主要在集中在主要农产品和大农场主上。对主要农产品的补贴占补贴总量的50%,主要集中在粮食、油料、豆类和乳制品上。此外,据统计,70%的补贴将会分配给30%的大农场,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农场的规模和竞争力。

2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2.1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从美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来看,美国具有完备的农业法律体系。在农业补贴方面,自从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20余部农业法和修正案,一直在根据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来适时地调整农业补贴制度,以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4]。可见,如能将农业补贴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将会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尽管我国出台有涉农法律,如《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但没有专门的农业补贴法律,關于农业补贴政策只散见于各种法律中,且内容显得宽泛。要提供积极有效的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业法律体系。

2.2 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规模

近年来,虽然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是,补贴规模与美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的农业补贴占农产品总值的2%,但在美国,农业补贴金额占其农产品总价值的50%[5],差距非常大。尽管美国的农业补贴力度遭到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但其并没有下降的趋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基本产业,所以,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规模。

2.3 将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农业补贴,不能仅仅是对农业生产的补贴。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美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环境保护的补贴力度[6]。研究表明,中国农业污染日益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理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水体、土壤与大气污染。因此,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将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土壤保护相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借鉴美国的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政策时,还需结合我国国情,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政策。

2.4 拓宽农业补贴方式

“绿箱”补贴是WTO所允许的补贴方式,美国特别重视对“绿箱”政策的运用。在对“绿箱”补贴方式的利用上,虽然不受农业规则方面的限制,但是我国整体利用水平较低,总量也比较少,还有很多的“绿箱”措施没有使用。因此,可适当放宽“绿箱”补贴,如农业结构调整补助、农民增收保险计划、农产品营销推广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彭超,潘苏文,段志煌.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趋势:2012年美国农业法案动向、诱因及其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104-109.

[2] 王鹏,王磊.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J].中国财政,2010(1):71-72.

[3] 冯继康.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7(3):73-80.

[4] 方伶俐,王雅鹏.中外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0.

[5] 侯玲玲,穆月英,张春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89-294.

[6] 周建华,胡跃红.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求索,2006(2):44-46.

(責任编辑:丁志祥)

作者:朱建房

上一篇:实验开放教学大学物理论文下一篇:历史学科课程逻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