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运输责任法律制度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航空运输责任法律制度(精选8篇)

航空运输责任法律制度 篇1

经常有物流业的从业人士,尤其是从事散货运输的货车司机,打电话咨询因运输假冒伪劣产品而被处罚的事宜。笔者有感于此问题咨询之频繁,更有感于有些司机因懵懵懂懂地运输假冒伪劣产品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特撰写此文,希望能够提醒或帮助本文读者。

通过与众多当事人交谈,笔者发现有很多司机对运输假冒伪劣产品的法律后果是非常模糊的,甚至认为其仅仅为赚取一点点运费,其行为是不违法的。其实,关于运输假冒伪劣产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我国法律及地方法规均有明确的规定。

关于因运输假冒伪劣产品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法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或者为以假充真的产品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没收全部运输、保管、仓储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收入,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条规定了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运输货物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下,行为人为其提供运输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之所以规定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是“知道或应当知道”,是考虑到为产品提供运输服务的人,并非都能知道所承运的产品的质量状况,对此要区别对待。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承运的货物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除行政执法机关要没收全部运输收入外,还要被处以罚款的行政责任,罚款的幅度是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具体数额由行政执法机关根据违法情节确定。所谓违法收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3月15日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七条规定的违法收入,指违反法律规定从事运输、仓储、保管,提供制假技术,向社会推荐产品以及进行产品的监制、监销等违法活动所获取的全部收入”。

具体到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中对物流从业人士在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方面的义务有更详尽的规定。该条例第二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禁止传 授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禁止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条件和服务”。该条明确禁止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条件和服务,当然包括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该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仓储保管者和运输者保管、承运商品时,发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应当拒绝提供保管或者运输服务,并向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该条不但明确了物流从业人士不但要禁止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而且负有向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商、销售商的义务。虽然该条列没有明确规定行为人不履行该举报义务的法律责任,但该条例对行为人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运输、仓储服务的法律责任却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仓储保管者、运输者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而为之保管或者运输的,由主管部门没收所收保管费或者运输费,处以所收保管费或者运输费五至十倍的罚款,并责令停业,进行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暂扣营业执照。经检查达到整改要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还营业执照”。

综上,如果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所运输的货物为假冒伪劣产品,其又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运输服务的,不但要被行政部门没收提供运输服务的全部收入,而且还要被被处以罚款的行政责任,罚款的幅度是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具体数额由行政执法机关根据违法情节确定。在此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罚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基数是提供运输服务的全部违法收入,而非提供该运输服务而获得的利润。

关于因运输假冒伪劣产品应承担的刑事责任,2001年4月9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明确规定。该解除第9条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该解释明确规定了“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运输便利条件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后来,鉴于生产、销售假烟行为的猖獗,2003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四部门又联合下发通知,转发了《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 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上的纪要》。在该纪要中,四部门再次明确指出:“明知他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烟草制品而帮忙运输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共犯,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然而,无论是司法实践还是法学理论,都认为即使运输了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也并不一定都应当按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虽然都进行了运输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但因具体犯罪情节的不同,不同案件中的行为人的行为可能会构成掩饰隐瞒非法所得罪、非法经营罪定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或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个行为可能符合数种罪名的构成要件,这是因为我国刑法中存在法条竞合的现象而产生的。然而,上述罪名相对应的处罚却差别巨大,基本刑从管制、拘役、单处罚金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量刑幅度较大。所以,一旦行为人因运输假冒伪劣产品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则对行为人运输行为所构成罪名的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航空运输责任法律制度 篇2

航空运输法中的旅客运输延误, 不是指航班的出发时间或抵达目的地时间上的晚点, 而是指航空旅客运输过程中超出了合理的期望期限。因为客票和托运单本身并不是合同, 它所起到的只是一种初步证据作用。虽然有的学者持不同的看法, 认为客票和托运单属于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订立的合同。但笔者认为, 航空旅客运输延误是指航空公司提供的飞行器无法在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运抵指定目的地。

二、我国关于航空旅客运输延误问题的现行法律规定

我国《民用航空法》第126条规定:“旅客行李或者货物在航空运输中因延误造成的损失, 承运人应当承担责任;但是, 承运人证明本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 已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此种措施的, 不承担责任。”

1993年我国民用航空总局 (1993) 110号文件规定, 航班不正常时, 要及时通知旅客, 并向旅客表示道歉, 航空公司或机场要积极为旅客提供服务, 航班延误2小时以上要提供饮料, 正值用餐时间要提供餐食, 延误4小时以上要妥善安排旅客休息, 向旅客提供的膳食标准要达到当地的中等水平。

此外, 1996年2月28日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 从服务的角度规定了航班延误等不正常情况下的承运人的义务, 其中又区分了非承运人原因和承运人原因两种情况。其中的4项内容值得注意:

(1) 由于机务维护、航班调配、商务和机组等原因, 造成航班在始发地航班的延误或取消, 承运人应当提供餐食或住宿等服务;

(2) 非承运人的原因, 承运人应予以协助安排餐食和住宿, 但费用可由旅客自理;

(3) 停地的延误或取消, 无论何种原因, 均由承运人向旅客提供膳宿服务;

(4) 航班延误或取消, 应当迅速及时将信息通知旅客, 做好解释工作。

2004年6月26日,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标准分为两个, 一个是延误4小时以上、8小时以内;另一个是延误超过8小时以上, 对于这两种情况, 航空公司要对旅客进行经济补偿;补偿方式可以通过现金、购票折扣和返还里程等方式予以兑现;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 为了不再造成新的延误, 经济补偿一般不在机场现场进行, 航空公司可以采用登记、信函等方式进行。

三、国际航空法对于航空旅客运输延误的法律规定

1929年《华沙公约》第19条规定:“承运人对旅客、行李或货物在航空运输中由于延误所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责任。”由于延误本身的特点, 第19条的规定没有规定构成延误的要素, 即在什么情况下构成延误;其次, 只对承运人应承担的责任作了笼统的规定。1929年华沙公约还规定, 承运人如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或不可能采取这种措施时或驾驶、操作或领航上的过失, 或由于受害人造成或促成, 则不承担责任或免除或减轻责任。

2003年11月4日起生效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 (简称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 , 保留了1929年华沙公约第19条的规定。关于免责方面, 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则规定, 承运人如果能举出证据证明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 已经采取一切可合理要求的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此种措施的, 则不承担责任。

“一切可合理要求的措施”是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采用的新概念, 以替代1929年华沙公约的“一切必要措施”。这一新的规定, 是为了固化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所发展出来的“合理延误”观念。

四、航空旅客运输延误后航空公司的责任承担情形

1、天气、空中管制等不可抗力导致的航班延误

由于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等非航空公司原因, 造成航班在始发地延误或取消, 航空公司应协助旅客安排餐食和住宿, 费用由旅客自理。合理延误给旅客、行李或者货物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 承运人只要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或者根本就不可能采取此种措施的, 就不承担责任, 这是国际上的一般通行的做法。

在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延误的情况下, 承运人对给旅客、行李或者货物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 但是承运人的勤勉义务并没有解除, 他仍有义务做好合理延误情形下的对旅客、行李或者货物的服务工作。

2、承运人自身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

由于航空公司自身原因 (工程机务、运输服务、空勤人员、公司计划) , 造成航班在始发地延误或取消, 航空公司应当向旅客提供餐食或住宿等服务。航班在经停地延误或取消, 无论何种原因, 航空公司均应负责向经停旅客提供膳宿服务。

对于间接损失是否赔偿的问题, 有人认为不应当赔偿, 同时也有人认为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因不合理延误而丧失的本合同正常履行所应产生的预期收益应当予以赔偿。我国航空法方面对此没有明确规定, 留待司法实践中加以解决。

3、第三人导致的航班延误

根据民航局、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等监管部门对航班延误出台的赔偿规定, 非承运人造成的航班延误, 航空公司均不必承担责任。因第三人导致的延误, 航空公司应当尽合理义务避免损失的扩大, 例如根据航空飞行安全规定, 登机旅客无特殊原因不得无故下机, 如果确需下机的, 已登记人员要全部下机重新进行安检, 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起飞时间的延误, 对于这种导致的延误, 航空公司不应当承担责任, 而乘客应当根据民法中相关侵权行为的规定向其追责。

五、结语

航空运输责任法律制度 篇3

关键词:责任审计;法律制度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反映出种种规律性,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是我们研究现代审计制度和预测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 中国奴隶制时期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制度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和春秋四个时期,有关夏、商的文献记载传世不多,因此当时的经济责任审计状况无法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开端要追溯到西周时代。周王设置宰夫,具体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据周礼记载:“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叙群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①宰夫“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证日成。而以考其治,治不以时举者,以告而诛之”②,“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③。可见,周王朝就已经知道了经济责任审计和凭官员的功过进行任免、赏罚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宰夫是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审计官员。美国学者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在内部控制、预算、和设计程序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④

二、 中国封建制时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经历了机构更迭、制度变异的不断演化过程,其功能也处于不断变迁中。

(一) 战国时期的“上计”制度。“上计”是以年终送审报表的方式,考核地方行政官吏政绩的制度。这种制度实质上是从经济责任的角度来考核官吏,并根据考核结果按功过进行赏罚。

(二) 秦代的御史制度。御史辅助帝王掌管政治和财政的稽查工作,代表皇帝直接审理每年由中央和郡县上报的财政收支报表,对贪污渎职的官吏进行惩处,行使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双重监督职能,丰富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内容。如秦法中规定:如果会计账目被审计出错误、漏记错记和随意注销等情况,不仅要罚款,而且会责令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审出仓库过多超储、亏空不足、以多报少、瞒而不报非法注销而造成损失的,要进行赔偿和责任追究。而且秦律还特别规定了,新旧官员交接之时,对于经管的库存实物要进行清查,账实不符,造成差错事故的,不论问题轻重都要进行经济处罚。

(三) 西汉的受计制度。各级地方官吏定期将其辖区内有关户口变迁垦田增减、钱谷收入等造册,逐层逐级汇总上报审核,君王听取报告,谓之“受记”。“上计律”中规定了详细的上计法律制度,使上计制度具有了强制的法律效力。如果上计报告有内容不实、计算不准、呈报不及时等情况,经“受记”发现,均会依照相关法律条文治罪。史料记载,汉武帝层处理过许多上计中出现问题的官员。

(四) 隋朝的公务费管理制度。在《大业律》、《开皇律》中均有涉及财务出纳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责任制度。对于厉行节俭并善于理财的官吏,考核后给予奖励,对于贪污腐化的官吏,从严处置。隋朝的公务费管理,改领用报销为“咸置廨钱,收息自治”⑤,公务费的管理由隋文帝亲自抓,实行由国家拨付各部门一笔金钱用作本金,收取利息作办公费用的制度,并规定不许滥用利息。

(五) 唐代的比部与御史台制度。唐律许多方面有涉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且规定更为细化,对一些具体的违反内容例如造假或者篡改报告文书、违反报告期限、丢失簿书而至账面误差等具体细节规定了详细的刑罚标准。唐朝的比部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性,唐律规定,官员犯法要报御史台弹劾,凡经济上发生的犯罪行为,要报刑部中的比部勾复核实,再由御史台上奏弹劾加以处罚。而政府部门的上计报告,均先送户部和度支部审查,再由比部复核,如果在复核中发现由于违法、失职或者是差错等情况,可按照情节轻重处以笞杖、赔偿、革职查办、流放甚至死刑。

(六) 宋朝的审计院建制。宋朝更加强了对百官职责履行情况的审计考核,太祖乾德三年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又命“上一级军政官员或束官监临”,于是“外权削而利归上,并据以考核官吏政绩之优劣”。宋太祖又诏令由朝官充任的各路府、州通判官、转运使,到任后要亲自审核财务账籍,使官吏无法舞弊。十五路转运使,专主一路财赋“巡查辖境,稽薄考籍,举劾官吏”。其后宋朝设置了审计院,对政府财政收支进行稽查。可惜的是,宋朝中期撤下了审计机构,财政收支久未检查,造成“钱帛、约粟、积亏不可胜计”。宋朝的经验从反面证明不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制度就如同虚设。

(七) 明代的户部制度。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郎中等官,遇有升迁及吏役满日,一应经手钱粮案卷,本部委司务公同清查明白,方许离职起送。如有不明、侵欺等项歼弊,叫部参究。”由此可见,明朝我国的官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对审查的范围和内容都有了规定,对审查的要求和处理的规定也较为具体。

(八) 清朝督察院户工两科的审计制度。户科赋有支领财物、直省钱粮交盘、盐课考核、考核秋收成分等审计职权,如发现有“浮冒、蒙混、违限”都要揭发其罪状。在“直省钱粮交盘”职权中规定:“凡藩司交代,必将其任内收放钱粮交盘,出级造册。若州县钱粮完欠不清,长官提同捏报,或抑勒放任接收,许接人官清理,直揭户科题参。”由此可见,在清朝对地方行政长官的经济责任同样要进行审计。

三、 总结和对我国现阶段的启示

我国历史上的皇权过于集中化使得法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破坏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法律依据,总结历史上各个的发展与渐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向来重视吏治,而加强吏治的手段之一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因此我国的审计法律制度向来比较发达。现阶段,还是应当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构建,维护群众利益。

其次,古代各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审计法律制度是从上而下的改变,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制度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不具有独立性。在现阶段,我们要坚持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强化审计机关的独立地位,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成为一种内心状态和外在表现,为审计机关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国古代的审计基本上都是事后的监督,虽然重视吏治,但吏治始终无法肃清。只有变事后监督为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才是灵丹妙药,要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性客观性。(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志娟.腐败治理、政府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3,(06)

[2] 黄文德,方宝璋.略论中国古代上计制度中的审计职能[J].审计研究,2014,(02)

[3] 方宝璋新华都商学院.对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配合与协调的一点探讨[N].中国审计报,2014,(03)

[4] 方宝璋.略论宋代会计帐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03)

[5] 方宝璋.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01)

[6] 张以宽.关于审计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01)

[7] 吴泽湘.“御史察计簿”析疑——中国审计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澄清的学术问题[J].广西审计,2001,(05)

注解:

①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宰夫》

②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宰夫》

③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宰夫》

④ 《会计思想史》:迈克尔·查特菲尔著,文硕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第8页

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及完善 篇4

关键词:会计法律责任 会计法 刑法 民事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主体(包括单位和个人)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这里所指的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保险法》、《所得税法》、《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

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会计法律责任的落实和追究。

所以,研究和探讨如何完善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会计法》为基础,对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具体完善措施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航空运输责任法律制度 篇5

[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证券法律责任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基本条件和现实状况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证券法律责任制度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即严格责任、强化监管的原则,催生和发展的原则,公正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实体与程序并重的原则,强调民事责任的原则,强化个人责任的原则。以期能够构建起真正能够切实而有力地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序化、规范化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证券法律责任制度。

[关键词]证券法律责任制度基本原则、强化监管、催生发展、强调民事责任、强化个人责任

行之有效的证券法律责任制度,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快速成长的根本保障。我国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使监管无力,违法违规行为大量发生。如何使我们的证券法律责任制度设计能够在现行的经济体下有效运行,成了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健全和完善证券法律责任制度是一项浩大而繁杂的系统工程,但科学、务实的`指导原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基本理念,以我国的具体实践为基础,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现行证券法律责任制度必须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

一、严格责任、强化监管的原则。

严格责任、强化监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基于市场主体各方利益协调平衡的公正原则,对于应当强制性要求承担的责任,必须通过立法予以明确设置,并有效实施监管,以保证法律责任制度有效实施;第二,对于设置责任过轻,侵权行为大量发生的,应当加重责任以有效平衡,并加强监管;第三,对于责任设置公平,但基于执法资源有限、执法不严、究责率低而造成实际利益不平衡的,应当通过加强执法、提高究责率,或者进一步加重责任设置以达到公平和平衡,并加强监管。

强调严格责任、强化监管原则是保证我国证券市场有序、规范发展不容置疑的选择:

1、严格责任、强化监管,是现实市场缺陷对强化政府干预的必然要求。市场缺陷包括理论市场缺陷和现实市场缺陷。理论市场缺陷理论是完全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该种理论支持了政府适当干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现实市场缺陷,是现实的市场存在的缺陷,它不仅包括理论市场存在的缺陷,而且还包括现实市场不完全所存在的缺陷。我国的现

实,正是处于这种理论市场缺陷和现实市场缺陷并存,现实市场缺陷还很严重的状态之中,市场中的卖方和买方之间力量不均衡、卖方的数量还不足以形成竞争、卖方和买方的素质还不足以自律,等等,使我国证券市场既不可能在自由中有序,也不可能在自由中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一,不能象英美等国从前的证券市场发展一样,可以在一个漫长的年代里自由式地发展;第二,不具备英美等国今天证券市场雄厚的基础条件,即发达的公司和富有的投资者群体。第三,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能够建设得象英美等发达证券市场一样规范有序地发展。正是这种二难的处境和要求,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大量的高质量的股份有限公司,没有大量理性的、高素质的、富有资金的中产阶级投资者,中国没有先进的金融监管经验和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工作队伍,中国没有长期证券市场发展和实践的经验,没有健全完善的金融、证券法制等,这些条件的约束使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能由各要素自由地去撞击,而必须能动地协调各要素,强化政府监管,在不具备自然有序的条件下,实现能动地有序。正是现实市场缺陷与现实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使政府干预具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使严格责任、强化监管成为谋求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严格责任、强化监管,

航空货物运输责任 篇6

《华沙公约》第11条规定,货运单及内容是运输合同、承运人接收货物、运输条件及重量、体积和包装的初步证据,但是,货物的数量、体积和条件并不构成对承运人不利的证据,除非这些内容在货运单中载明由承运人同托运人一道当面清点。比利时的一些案例同这条的规定相一致。1988年6月30日,比利时最高法院在涉及一项钻石案的判决中作出了前例性的判决。最高法院根据公约第11条的规定推定,如果交付的货物短少的话,货运单并不包含同货物数量、体积和条件相矛盾的决定的因素,货运单上有关这些问题的声明并不构成承运人收到所丢失货物的不利证据。在这个问题上,承运人没有义务在货运单上对货物的特点承担后果。这条原则被运用于布鲁塞尔上诉法院1991年6月27日的一项判决。

1985年1月30日,非洲航空公司收运一个箱子从班归运往比利时,货运单上写明箱子内装的是钻石坯。该箱子交付给收货人时发现箱子里装的是金属块而不是钻石坯.现在还不知道偷换发生在非航收货之前或之后,在此案中,布鲁塞尔上诉法院指出,货运单中专门用于确认完好收货的一栏内,没有写明箱子内的物品由承运人和托运人查实过。既然运输条件没有规定货物的内容由非航负责照管,上诉法院判决承运人没有义务提供相反的证据证明货运单上所指的钻石不在箱子内。托运人应当证明它的确交运所说的商品。

在另一桩涉及钻石的诉讼案中,安特卫普商事法院采取了稍微不同的方法。1985年,一承运人收运三箱重达13.1公斤的钻石,该重量在货运单上注明.在安特卫普交货时,短少了1.564公斤。安特卫普法院认为,根据华沙公约第11条第1款的规定,货运单上对货物的描述可以推定承运人收运了货物,即使没有货物丢失情况的证据。既然承运人有能力检查向它交运的货物的重量,根据第11条第2款的规定,在离港机场的货物货运单上的声明可以用来针对承运人。承运人被认为收到了货运单中所列13.1公斤的钻石坯,根据第18条的规定被认定对在目的港确定的损失的1.564公斤的钻石负责.安特卫普法院认为,这项裁决同1988年最高法院的判决没有冲突,前者是根据68颗钻石的数量,后者是根据1.564克钻石的重量。

根据《华沙公约》第18、19条的规定,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于1991年对承运人应当对谁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判决。问题起因于有一票植物从阿姆斯特丹运往沙特阿拉伯.航班到达以后,发现植物受到损害.原告是获得植物所有人的权益转让书的保险公司。货运单上将银行列为收货人,货主列为被通知人。地区法院驳回原告的起诉,因为保险公司没有从货运单所列的收货人那儿获得权利,正当上诉程序在进行时,英国的Gatewhite一案作出判决。

在对早期的普通法当局进行全面考虑以后,法官认为,货主也是货运单上列的被通知人根据华沙公约,有权就损害起诉承运人.在法庭口头答辩之前,法庭对Gatewhite进行充分的讨论。但是,上诉法院拒绝引用英国案例的推理,驳回上诉。

上诉法院作出裁定,指出公约第24条从公约的范围内排除了谁拥有公约第17条所包括的起诉权。从公约的立法过程来看,对此问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特别是涉及到旅客死亡的问题.相反,根据上诉法院的意见,货物运输所产生的损害的诉权;应遵守公约制定的专属原则.为了支持所运输的货物的陈述,根据公约的规定,只有托运人和收货人才有权起诉承运人。法院引用公约第12、13、14和第30条第3款.上诉法院根据这些规定认定,应当确认诉权只限于这些当事人,他们通常可以从货运单上确定。

二、航空运输货物损失的限额赔偿

航空货物损失赔偿的一般原则是限额赔偿,也就是说承运人的责任是有一定限额的:凡是未有声明价值由航空运输承运的货物,由于承运人的责任而造成损失时,承运人按照国际有关公约和国家法律和法规确定的限额内,按实际损失进行赔偿。这里的实际损失赔偿的前提是,承运人的责任是有限的。以国际航空运输为例,承运人队普通货物承担的责任限额为每公斤20美元。即使货主(托运人或收货人)托运的货物价值超过20美元,承运人间也只能承担每公斤20美元的赔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航空运输货物一方面是普货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高,精,尖货物运输量也日益增加。这些货物的价格十分昂贵,与它们支付的运输费用很不相应。一旦发生损失,如果象有些法院那样,根据一般的民法原则作出判决,要求承运人对货主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是不妥的,因为航空法上的按实际损失赔偿具有前提条件,即承运人的责任是有限的。只有确立这样的条件,才对旅客的损失进行赔偿。按照一般的法律规定,均要求承运人按实际损失赔偿,承运人势必难以承担高额赔偿,而如果负担太重,就不利于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此外,民法的等价原则,要求当事人在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如果按照实际价值赔偿,承运人只能大幅度提高运价,将此负担转嫁到承运人头上,对大多数的托运人也不利。

对于限额赔偿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货物的损坏是在航空运输期间发生的。1929年华沙公约第十八条第1款规定:任何登记的行李或货物因毁灭,遗失或损坏而产生的损失,如果造成这种损失的事故是发生在航空运输期间,承运人应负责任。

2、承运人在符合法律和合同规定条件下的运输,对由于不可抗力,货物本身性质所引起的变质,减量,破损或毁灭,包装不良,货物合理损耗等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责任。

3、由于托运人或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损失也不承担责任。

三、声明价值

声明价值运输是指在航空运输中实行的一种运输责任制度,在航空运输界相当普遍,它指的是托运人在托运货物时,向承运人声明这批货物的价值,并按声明的价值交付比较高的运输费用,这样承运人应承担的运输责任就超过其责任限额。声明价值的主要优势在于简化手续,因为托运人在填写货运单的同时,可以办理好声明价值。如果声明价值的货物在航空运输中受损,承运人按实际价值赔偿,但最多不超过声明价值额。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航空公司运输中的声明价值办理基本上是在国际航空运输中。我国新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际运输规则》规定由承运人来决定此种限额,规定承运人可以规定每张货运单的声明价值限额。承运人对超过其声明价值规定限额的货物可以拒绝运输。承运人可以规定每架航空器载运货物总价值的限额。

声明价值是为了补偿托运人因限额赔偿不足而确定的一种赔偿制度,其实质是为了提高承运人承担的责任而特别作出。一般说来,这样做需要在货运单上填入作特别价值声明的货物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托运人应支付较高的运费,以便其货物受到特别的保护。航空运输中,声明价值与一般性的货物的不同之处值得注意

1、运费不同,一般货物按货物的实际重量支付运输费用,声明价值货物根据声明价值交付声明价值费用。显而易见,后者要支付较高的运输费用。

2、赔偿的责任范围不一样,一般货物受损,如果是因为承运人的过失或过错,对货物的损坏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的限额进行赔偿;而声明价值的货物,则在声明价值之内,由承运人按实际损失进行赔偿,超过声明价值部分,承运人不予赔偿。

在声明价值中,托运人要根据声明价值额的高低支付比一般运输高的费用,多出部分费用类似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用。一旦货物受损,承运人又要在声明价值额内对损失进行赔偿,同保险理赔很相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航空运输的声明价值同保险是不同的。利用声明价值进行的运输,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发生是运输合同关系;货物运输保险则包含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的的法律关系及托运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同。声明价值运输与货物保险运输有三点明显的不同之处:

1、前者依据的是航空运输有关法律规定,承运人的运价规章等,而货物保险运输依据是保险法规以及民法中的有关规定。

2、声明价值的责任基础是由于承运人的过失或过错造成货物发生损害,而保险的责任基础是特定的危险事故或特定的事件的发生导致的损失,后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

3、声明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一般的责任限额的不足而使托运的损失减少的一种补偿制度。保险则是一种经济制度,其目的是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为了解决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社会救济问题而建立共同基金,以补偿或给付的经济制度。前者属于运输责任范畴,后者则是一种社会集体救济补偿的方式。

但是,办理因承运人责任而造成损失的声明价值货物赔偿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实际货物价值超过声明价值。在国外的一些诉讼中,托运人常常诉称,他们遭受的损失超过声明价值的范围,因此,要求不受合同条款的约束对损害作出赔偿。这种要求常常被法院否决,因为承运人有权根据货物的价值来确定运费而且他的责任同由此而确定的风险和职责应有一种合理的关系。现在的国际航空货运单的价值一项有两栏,一栏为声明价值,另一栏为报关价值(此价值即为货物的实际价值)或保险价值。对某些贵重物品已无法用有限的声明价值来补偿,因此需要保险公司来分担风险。

2、声明价值赔偿只适用于承运人的疏忽或一般过失所造成货损的赔偿。这一点同限额赔偿没什么两样,但如果损失是由于承运人的故意不良行为造成的,那么承运人就应当对货物损失进行全额赔偿。因为声明价值同一般的责任限额一样,同属于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内容。基于这样的特性,国外大部分国家的法律不允许承运人在有故意不良行为的情况下,利用声明价值来限制自己的责任。1929年的华沙公约第25规定,承运人不能利用公约规定来解除或限制自己的责任。声明价值并不直接属于这条规定,但它的存在及其制度却是依照责任限额的原理建立的,就声明价值来说,也属于责任限额的一种:只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扩大了而已。但是,声明价值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完全依赖于合同法的一般原则,一方当事人如有故意不良行为,由于公共秩序原因,是不能依赖合同限额的。因此,声明价值属于合同的责任限额,如果承运人有故意不良行为,不能予以适用。

3、声明价值超过货物的实际价值的赔偿。在声明价值货物运输中,承运人对因自己的过失或过错而给托运人的赔偿必须限制在声明价值额内,而声明价值额一般由托运人自己确定,其变化幅度应限制在一般责任限额之上声明价值额之下。

四、保险货物运输损害赔偿

为补偿货物在航空运输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托运人在托运货物之前或同时也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航空货物运输保险。该保险的责任范围主要有:

1、保险货物因飞机事故造成的损失;

2、保险货物遭受不可抗力如火灾,爆炸,地震,洪水,冰雹等袭击而产生的损失;

3、保险货物因受震动碰撞或压力所引起的损伤或包装破裂散失;

4、凡属液体,半流体,或者需要用液体保藏的保险货物,在运输中因受震动碰撞或压力致使容器损坏,液体渗漏而导致的损失;

5、保险货物因遭受偷盗或者提货不着的损失;

6、在装货,卸货时和地面运输过程中因遭受不可抗力,意外事故及雨淋所造成保险货物的损失。

此外,发生责任范围的灾害事故时,施救或保护保险货物的合理费用,保险人负赔偿责任,但不超过保险额。航空货物运输保险的除外责任有三点:

1、战争或军事行动;

2、由于保险货物本身的缺陷或自然损耗,以及由于包装不善或属于托运人不遵守货物运输规则所造成的损失;

3、托运人或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或过失。

在这类保险关系中,往往涉及到责任的划分问题以及第三人--承运人的责任问题。保险人承保的主要是不可抗力与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由于货物在航空运输过程中遭受损失以后,有时责任难以划清,保险人为了确保被保险人的利益,在取得被保险人的签交给权益追偿书以后,先行向被保险人作出赔偿,随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向承运人追偿。

五、法定责任险

为了风险分担,航空运输承运人同样也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这种保险为法定责任险。法定责任险是指被保险人依法应对第三人负赔偿责任,在第三人向被保险人提出赔偿时,保险人负赔偿之责的保险合同。在此类保险合同中,承保的责任范围如下:

1、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第三人人身或财产受损害的责任;

2、过失或疏忽责任,过失是指被保险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却轻信不会发生。

3、合同责任,由于合同当事人未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造成损失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不承担责任。

应该指出的是,货物运输险与运输责任险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下列不同之处:

1、主体不同,法定责任险的投保人是航空运输承运人,由承运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之后,就意味着,承运人将航空运输中面临的风险部分地转给了保险公司。一旦发生事故,由托运人向承运人提出索赔,如果确认是承运人的责任的话,承运人就向旅客作出赔偿,然后再向保险公司就保险责任提出索赔,而不由托运直接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要求。货物运输险是托运人向保险公司投保,实际上是托运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的一种合同关系。

2、责任性质相同,航空货物运输险与法定责任险均属于财产保险。财产保险是指(1)对特定物的灭失损毁;(2)对将来可取得利益的丧失;(3)对于事故的发生须作出的支出。财产保险的标的是被被保险人的财产或有关的利益;法定责任险为责任保险,承保的对被保险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此类保险责任为合同责任,即根据航空运输合同条件,承运人对航空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货损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

3、承保的对象不同,货物运输险承保的是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承运人责任造成的损失,不属于货物运输承保的范围;法定责任险中,保险人对承运人的责任过失而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承保的是合同责任,对于诸如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解承担责任。

六、货物运输责任的确定

货物在航空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失,对有关当事人来说都是不利的,但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准确地应用法律规定,使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加以明确,特别应注意下列问题:

1、如果托运人在托运货物之前或同时既没有办理声明价值也未曾向保险人投保,一旦在航空运输期间货物发生损失,就应按照有关国际公约或国家有关法规予以赔偿;如果托运人办理了声明价值,就在声明价值额内按实际损失赔偿;

2、如果托运人投保了货物航空运输险,保险人应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就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而由承运人过失造成的损失,应由承运人按责任限额赔偿,保险人不负担责任;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7

(一) 一人公司的概念及特征

“一人公司 (one man-company or one-member company) 也叫独资公司、独股公司, 其涵义是指公司资本由一个股东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一人公司的股东仅有一人, 公司的全部出资或全部股份均由唯一股东所有, 一人公司的内部机构设置因其股东只有一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股东之间相互制衡的局面。新《公司法》明确规定允许一人公司的设立, 但是对于能否设立一人公司在该法中并未明确规定, 本文所涉及的一人公司仅指一人有限公司。

(二) 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定及经济价值

1.我国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定

(1) 规范了一人公司的设立条件, 禁止滥设。《公司法》第59条第2款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这一规定禁止了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 同时也禁止由自然人设立的一人公司作为唯一股东再设立一人公司。

(2) 导入了最低资本金制度, 并严格规定了出资缴资方式。《公司法》第59条第1款规定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额为人民币十万元, 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3) 名称披露要求。《公司法》第60条明确规定了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 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该规定使得一人公司的股东对外透明化, 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公司相对人的交易安全。

(4) 特别书面决策要求。《公司法》第62条明确规定了一人公司股东作出本法第38条第一款所列决定时,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并由股东签名。这一规定提高了一人公司的透明度, 有利于债权人对其进行监督。

(5) 建立公司财务制度, 加强了对一人公司的财务监督。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制度对一人公司而言尤为重要, 这也是一人公司股东能否免于承担连带责任的关键所在。《公司法》第63条规定一人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这一规定采取强制审计原则, 可以及时了解一人公司的年度财务状况, 防止一人公司进行自我交易及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的混同, 加强了对一人公司财务的监督, 能更好的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6) 法人人格滥用推定制度。《公司法》第64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该条规定适用于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形, 如公司自身资产能够清偿债务, 自然没有适用该条规定的必要。”

2.确认一人公司法律地位的经济价值

确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弘扬公司的资合性, 充分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开业自由, 吸引民间资本, 扩大投资渠道, 推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有利于鼓励低收入阶层投资兴业, 增加税收和就业机会, 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发挥公司治理结构简单高效、决策灵活的特点, 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有助于鼓励投资者将新兴的高新技术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 鼓励科技创新,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承认一人公司法律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某些企业的效益和国家整体经济利益。这样一来则避免了一些企业因原有股东死亡之后不足法定股东人数而被迫解散, 从而防止企业利益受损。

二、我国一人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 一人公司设立的门槛过高

与传统公司设立的条件相比, 一人公司设立的门槛要高出许多, 这会使许多投资者对于设立一人公司望而却步, 试图通过借助一个挂名股东来达到设立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的目的, 由此来规避一人公司设立门槛过高的弊端。这样社会上仍然会存在大量的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 因实质一人公司引发的经济问题就会仍然存在。

(二) 一人公司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 内外监督力度不足

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一人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 更没有对监事的任命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使得一人公司严重缺乏了内部监督力度, 不利于一人公司朝着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 对债权人保护不利

在公司股东只有一人的情况下, 容易出现公司财产和股东个人财产混同, 公司财产挪作私用, 股东给自己支付巨额报酬, 同公司进行自我交易等情况, 损害公司债权人及其他相对人的利益, 破环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交易安全机制。

三、完善我国一人公司的几点思考

(一) 一人公司设立条件应科学合理

1.建议对一人公司设立条件的规定与普通公司的设立条件相一致。保护公司债权人和交易相对人的利益, 重点应在于对公司运营的法律规制和对单独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造成债权人利益损害的事后救济, 而不应当企望通过提高公司注册资本的高门槛来达到这一目的。只有对一人公司与普通公司规定相同的设立条件才能真正避免投资者利用凑足法定人数设立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而不设立条件苛刻的一人公司。

2.应有条件的允许一人公司设立新的一人公司。这样更有利于规范一人公司, 完善一人公司的法律制度, 激发投资者再度积极投资创业的热情, 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条件的允许部分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一人公司设立新的一人公司。

(二) 完善一人公司内部组织机构

1.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新《公司法》未对一人公司是否必须设立董事会做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一人公司没有设立董事会的必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可大大减少一人公司不必要的人事开支。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 同其所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实质性利益关系, 并能对公司事务作出独立、客观判断的董事。我国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中已经引入了该项制度。在传统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中, 独立董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因此在一人公司中也应引入该项制度, 即由独立董事代表股东利益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 为其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作支撑。同时, 独立董事还能够对一人公司股东在经营决策中的违法行为构成制约, 此时该独立董事更多地代表公司债权人、交易相对人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及社会的公共利益。

2.一人公司应强制设立监事会。这样可以加强对一人公司的内部监督力度, 更好地保证一人公司的股东规范经营公司。必须坚持完全掌控公司的一人股东不担任监察人的原则, 这样才能使公司监事会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三) 规范一人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加强监督力度

法律上应当从一人公司的机构设置、运作模式等方面加以科学的规制, 以体现现代公司企业制度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严格规范一人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1.严格规范一人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新《公司法》要求一人公司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会计师事务所也存在披露虚假信息的可能性, 为防止此现象发生, 建议要求一人公司的每一笔业务必须登记在册, 必要时供第三方审查, 避免暗箱操作。同时建立一人公司基本储备基金制度, 要求公司必须将一定款项存到指定银行, 如果公司资金在运营过程中减少到某一下限时, 由相关部门授权该存款指定银行对该款项予以冻结, 以此充分发挥银行等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 降低与一人公司交易的相对人的交易风险, 进一步保障市场经济安全交易的实现。政府部门还可通过强化年检制度来加强对一人公司财务的监督。

2.引进专业会计监察人制度

借鉴《法国商事公司法》第65条规定, “一人公司股东及其亲属不得担任公司监察人。”, 一人公司应另选会计监察人, 否则该公司不得设立或不得营业, 同时禁止一人公司单个股东业务执行人, 现物出资人、公司或者从业务执行人处受领报酬的人等成为会计监察人。会计监察人由国家通过考试等方式赋予其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如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出的注册会计师, 其专业性、客观性、独立性较强。会计监察人不仅负责对一人公司日常业务及财产的监督, 对于股东出资部分系为财产出资或技术出资时, 亦由该会计监察人或专业机构负责评估其应有价值。通过立法规定一人公司必须聘任至少一名会计监察人, 可以把一人公司可能产生的弊端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 加强对一人公司债权人的保护

1.建立严格的出资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

当一人公司的股东或出资人以财产出资时, 其出资的财产应当由专业的验资评估机构进行出资审核并出具相应的验资报告。

2.应对一人公司规定严格的资本充实、资本维持与资本不变制度。

因为注册资本只有落到实处, 我国法律对公司设立要遵守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才有实际意义。新《公司法》第31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 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 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 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法律虽然针对股东出资不足的补缴义务作出了相应规定, 但却未进一步规定制裁措施及手段, 因此笔者认为, 我国法律需要对上述缺陷和不足尽快做出具体规定, 如对限期内仍未补足出资的股东或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应施以行政处罚等具体制裁措施, 以促使其尽快履行出资义务, 从而使得公司资本充实制度得到实际贯彻。在一人公司运营期间, 公司还应当维持与公司资本总额相应的财产, 以维持公司履约及清偿债务的能力, 进而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我国法律规定的资本不变原则并不是绝对不允许变动, 而是要求公司如欲对其资本进行变更则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特别是在公司减少其资本时, 必须首先确保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受影响, 而且减少后的资本不得低于法定最低资本限额。

3.建立一人公司债务担保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 建议我国应建立一人公司债务担保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强化了股东个人的责任, 但这种担保制度的规定不应该是强制性的而应是选择性的, 因为根据法律规定一人公司也是法人, 其具有法人人格的独立性特点, 即法人的最根本特点就在于其以法人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如果一人公司欲取信于公司交易相对人, 也可以自主选择向交易相对人披露本公司的投保情况, 以此来进一步加强本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

综上所述, 如果我国法律及监管机构能够切实的在以上方面加强对一人有限公司的监管和规制, 将最大限度地将一人有限公司的功能及优势发挥出来, 以使得其在繁荣市场、鼓励创业、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平.《公司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P35.

[2]施天涛.《公司法论》,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P75.

[3]赵旭东.《公司法评论》,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P35.

[4]李东方.《公司法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航空运输责任法律制度 篇8

关键词:行业协会;限制竞争;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01—03

一、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特征

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是指行业协会以其决议、决定、章程等形式,意图排除、限制会员之间的竞争、会员与同非会员的竞争,或者实际达到排除、限制竞争后果的行为 [1]。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明显的行政垄断性

依照其产生途径,我国的行业协会主要分为“官办行业协会”、“民办行业协会”和“半官半民行业协会”三大类。“官办行业协会”主要通过分解和剥离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自体制内部由上而下培育产生;“民办行业协会”具有较强的自发性,主要是根据当地市场的实际需要,由同一行业企业自发组成;“半官半民行业协会”属于上述两者的混合形态。这其中,官办行业协会体现出明显的行政主导性和依附性,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以政策为建立依据、建立时间早且数量多、位于重要的行业或较大的地区中,相对于企业及其他行业协会享有明显的行政优势。这类协会既可利用行业协会成员集体的经济优势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又可利用其手中的部分行政权力,或者利用其与行政机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力来实施垄断行为 [2]。综上,以官办行业协会为代表的我国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普遍具有行政垄断性,对新生代民办行业协会的兴起和发展、整体行业协会数量比例控制等问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二)实施主体的特殊性

从形式上看,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发起者只有行业协会这一个法律主体,但其实质是团体成员复数意思的表示,在性质和后果上相当于成员的协议 [3]。从合意的角度,一般经营者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多需要经过全体的共谋、合意,最终达到协商统一,自愿实施。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内部民主程序的运作,运用协会成员的集体力量,以少数服从多数为由要求成员服从行业协会决议。故行业协会形成的决议并不以全部成员完全自愿为必要,只要多数通过即可,对未参与表决或反对者亦有拘束力 [4]。实施主体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责任的划分和承担,是单罚制还是双罚制,如何认定等相关方面。

(三)实施过程的隐蔽性和稳固性

比起普通经营者,行业协会的限制竞争协议更为隐蔽且难以查处,因为其多寄生于行业协会章程、决议之中,伴随合法职能一起履行。例如,行业协会可以利用信息交流这一平台,暗中形成价格同盟,或者以标准认证为由,不合理的设置市场准入标准,实则保护会员企业的利益等。其次,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具有稳固性。行业协会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同行业利益代表者,其成员基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也会对行业协会所作的决议产生内在的、自觉的履行动力;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因自治权而享有对违规成员进行直接惩罚的权力,有时还可以通过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或施加影响等方法,间接的使违规会员承担行政方面的责任甚至法律方面的责任,以此保证决议的实施。

(四)实施后果的严重危害性

行业协会的规模效应决定了其限制竞争的行为后果比一般企业所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更为严重——不论是会员数量,还是市场划分、地域区域等规模因素,都是普通单个或者数个经营者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越大的行业协会如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其限制竞争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范围内全行业的市场竞争秩序,导致相关行业长期竞争力的下降,后果极为恶劣。另一方面,整体行业协会一直谋求建立的公正、中立的形象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同时降低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其的信任感,整体上亦不利于行业协会可持续发展。

二、反垄断法对于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责任规定的不足

(一)规定过于简单和原则

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行业协会的立法较零乱、分散,主要存在行政法规与规章中,如《社会团体管理条例》、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经贸委主管的行业协会管理意见》等,这些行政法规规章中鲜少涉及法律责任方面。细化至竞争法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既没有关于限制竞争行为的界定和规定,也没有对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明确责任设定。《价格法》只针对价格卡特尔做了相关规定且责任主体限定为“营业者”,并不适用于行业协会。只有《反垄断法》第46条针对行业协会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上述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相关规定太少,除了《反垄断法》外,其余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涉及;第二,以《反垄断法》的规定为例,法律条文过于笼统、简单,相关法律责任的设置尚属于起步阶段,漏洞较多;第三,处罚的手段单一,主要依靠的是行政处罚,处罚的力度也有所欠缺。

(二)责任主体不明确

按照《反垄断法》第46条规定,承担责任的主体仅指行业协会。而根据上文的分析,行业协会的限制竞争行为存在有别于普通经营者的特殊性:其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并不限于行业协会,还包括参与共同行为的经营者;其协议的实施也并不限于共谋,合意,还可能存在强迫实施。因此,应当根据限制竞争的协议是否具有强制性及行业协会成员对于该协议有无实质选择的自由,划分出限制竞争行为的责任主体范围:单独处罚行业协会还是行业协会连同成员企业一起;在此基础之上,从相关限制竞争行为实施的后果、获利程度、发展角度等方面,区分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程度:牵头组织者、积极参与者还是被迫参与者。

此外,作为行业协会主要决策者和实施者的协会负责人,也应当承担相适应的责任。此举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的遏制行业协会负责人实施、参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细化并完善个人责任追究机制,以维护行业协会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同理,个人责任追究机制应适用于成员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这也和国际通行做法一致。①

(三)责任体系不完善

通过对比《反垄断法》第49条与第46条等相关条文,不难发现行业协会行政责任的设置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其一,处罚标准过于单一,缺乏选择性。其二,50万元这一上限过低,易造成违法利益期待可能性。其三,对于一些较大的行业协会不具备较强的震慑力。其四,撤销登记这种惩罚措施如何适用于“一业一会”地区值得商榷,且如何适用撤销登记制度本身就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其五,针对行政性垄断现象较严重的行业和地区,行政处罚的贯彻实施缺乏有效监督,很难保证最基本的制裁和威慑作用。

我国《反垄断法》对民事责任的规定仅见第50条的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其中,如何界定行业协会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行业协会承担民事责任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国际上鼓励采用的私人诉讼制度未见到规定,单倍赔偿标准也有待商榷。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空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查处机制不健全

《反垄断法》第46条仅指出了处罚行使权及撤销登记权的归属,并未对查处机制进行职责划分。《反垄断法》第六章中指出,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查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进行。根据《反垄断法》相关条款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解释,现阶段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是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其中,国家工商总局主要负责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非价格垄断的协议及行为,发改委主要负责价格垄断行为,商务部主管经营者集中行为。对于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查处,以上三者的主要职责范围均未涉及,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又不属于法定的执法机构,无权进行查处。因此,不论由哪方进行查处,都需要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以解决这个法律漏洞。

三、完善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行业协会法》

从我国目前相关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分析,现有立法主要停留在地方性法规阶段。我国尚未形成包括行业协会的性质在内的,关于行业协会之地位、职能、运作方式、组织机制、结构和违法规制等的行业协会法律体系 [5]。全国性统一立法的缺位,必然导致行业协会法律适用的混乱、法律规范的粗糙笼统、法律体系的混乱和多头管理等现象,还容易导致行业协会法律地位的不明确、不独立及法律责任追究的困难等问题。

笔者认为,制定统一的《行业协会法》对于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十分关键:我国行业协会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角色定位,对权利义务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只有这样,才能对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产生起到预防管理的作用,不给其提供成长的土壤。其次,只有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行业协会立法,确立公开的准入及退出制度、成立及解散制度等相关独立人格制度,才有可能脱离长期以来因为制度问题而造成行政隶属性,彻底根治行业协会行政性垄断这个问题。再次,专门的行业协会立法中设立专门的法律责任章节,无疑比放在《反垄断法》中更能够准确和有效的规制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

(二)明确法律责任主体

显而易见,现行法律中比照普通经营者进行简单规定处理的方法并不能适应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责任设置的需求,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责任主体的特殊性这一特点,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结构框架:

1.由行业协会牵头并组织的,以行业协会决议、章程等形式为主导的限制竞争行为。首先追究行业协会的责任,如果赔偿和处罚超出了行业协会的责任认定承担范围,可由参与决议的会员企业共同分担,被胁迫的成员企业可免除处罚。对于行业协会的主要负责人采用双罚制,即同时承担一定的民事、行政责任,如若违法情节严重,造成后果严重的,必要时可采用刑事责任加以制裁。

2.在协会内的大企业、强势会员企业的实际支配控制下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此时的行业协会沦为被利用的工具。对于此类行为,只要证明行业协会的限制竞争行为是由大企业支配形成的,就可以把这些企业作为真正的责任追究对象加以规制,由其以经营者身份适用《反垄断法》的具体规定,行业协会承担的一定的行政责任,例如警告等。对具体实施者进行责任认定的方法可以参考“揭开法人面纱”制度。

3.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是相关政府部门的意志所致,旨在维护地方、部门间经济利益和竞争相对优势等。由于此类限制竞争行为具有行政性垄断的特点,因而可以参照我国现有立法对行政性垄断行为的处理方式——责令相关行政部门改正并给予直接责任人员以行政处分。

4.个人利用行业协会实施限制竞争行为打压会员或者徇私枉法谋求私利等。在要求实施者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的基础上,可以参考《日本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第95条之三款②的规定,同时要求直接监督者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三)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行政责任方面,增加行业协会罚款的种类和标准,如以非法获利或者销售额为基准;同时增加罚款的上限额度,以确实起到罚款的威慑力。针对原则性较强的规定,出台相关的立法、司法解释,以确保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执行方面,反垄断法规定由社会团体登记机关对行业协会实施处罚,社团登记机关并不是反垄断主管部门,由其对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给予处罚,名不正,言不顺,而且还将造成职能重叠,给反垄断的实际执法将带来诸多不便 [6],笔者建议将行业协会的限制竞争行为亦纳入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执法范围,由反垄断执法机构统一行使执法权。另还可以增设其它行政处罚方式,如名誉处罚等,通过降低公众影响力以达到警告的目的。当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操控实施时,亦应当对有关行政部门和责任人员予以处罚。

民事责任方面,首先应当将行业协会明确纳入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范围之内,例如在《反垄断法》第50条增加一款,即行业协会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其次,应当增强私人诉讼的运用,改变既往由反垄断执法机构主导反垄断案件的传统观念,逐步增强受害者的应诉积极性,可以比照现有诉讼举证制度,适当放宽受害人举证的标准。最后,关于损害赔偿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行业协会主导,策划,积极推动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从严发落,适用两倍之上3倍之下的赔偿标准;对于行业协会充当工具,默认、放纵态度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则从轻发落,适用两倍的赔偿标准[7]。

关于刑事责任,最重要的一条是“零的突破”,即在《反垄断法》中明确设立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弥补我国现有责任体系的缺陷。其二,实行地“双罚制”。严厉惩罚积极参与的个人和直接收益者,以更好地发挥刑事责任强有力的制裁作用。其三,充分发挥豁免制度的效力。通过给与那些首先对反垄断执法机关自首并与反垄断执法机关合作的个人或者会员企业免于起诉或处罚等的待遇,提高行业协会违法行为被举报、发觉的可能性。条文设置方面结合我国刑法的自首与立功制度,细化《反垄断法》第46条的相关规定,法律条文的透明度越高,操作性和预测性就越强。

(四)明确查处机制

根据上文的分析,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查处可以由国务院规定的反垄断执法机购负责,也可由相关行业协会主管部门负责。笔者不赞同第二种提议,理由如下:目前为止,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仍旧适用1989年起确立的社团双重管理体制,负责登记的民政部门和负责批准的行业主管部门到底哪个属于行业协会的相关、直接负责部门这一上位概念至今属于有争论的问题。再者,由行业协会主管部门查处其违法行为,极易出现包庇现象,特别是当查处的对象是一些“官办行业协会”,查处的行为属于地方政府主导的行政性垄断行为时,我们无法对政府部门的 “大义灭亲”、公正执法产生合理的期待可能性。因此,笔者认为,为保证执法的中立和公正,应当将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查处权力划归国务院规定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注释:

①国际通行的规定是指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其所任职期间实施垄断行为的,都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当公司因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时尤为如此。

②“当发生违反第89条第1款第2项及第90条的行为时,对明知其违法的计划而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的,或者对明知其违法行为而没有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的该事业者团体的理事,其他干部或者管理人及其成员事业者,亦分别处以各条规定的罚金刑。”

参考文献:

[1]钟明钊.竞争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63.

[2]侯雪梅.反垄断法视野中的行业协会[J].北方论丛,2008,(4).

[3]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307.

[4]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78-279.

[5]张丽娟.论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规制[J].政法论丛,2007,(1).

[6]鲁篱.我国行业协会价格卡特尔的法律规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

上一篇:电影焦裕禄心得体会下一篇:普法轮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