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司规章制度大全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公司规章制度大全(精选8篇)

农业公司规章制度大全 篇1

(一)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滞后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1、农业保险身份不明。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其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手段及管理规则与商业性保险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农业保险立法的滞后,而现行《保险法》又忽略了农业保险,因此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至今仍未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而在实践中则由商业性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实行商业化经营,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支持,导致目前“农民保不起,公司赔不起”,农业保险整体发展水平低的局面。

2、农业保险依法不当。由于对农业保险实行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也被视为商业保险行为,在实践中则运用《保险法》进行规范。但商业化经营模式并不能改变农业保险本身固有的政策性,用来规范商业保险行为的《保险法》,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适用于农业保险。另外,《农业法》的有关规定不利于农业保险发展。因为农民收入低而农业成本高,削弱了自愿购买农业保险的经济基础,强制保险成为发展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农业法》则规定“农户在自愿基础上参加保险,任何组织不得强制”,这又进一步加大了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难度。

3、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具有政策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参与并在农业保险中起主导作用。从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实践看,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通常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但我国由于农业保险法律的空白,政府应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都没有明确,这增加了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影响了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直接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缺位使保险人经营风险增大

农业风险由于其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相关性,一旦发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使跨越几个县甚至几个省的保险对象同时发生灾害事故,遭受巨灾损失。这使得保险公司不能通过集合大量标的来分散农业风险,保险公司承保的标的越多,风险越集中,保险人的经营风险越大。因此各国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或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但我国还未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再保险机构。一旦遇到巨额风险或巨灾风险事故发生,保险人只能自己承担全部承保责任,导致保险公司经营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从而影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扩大和经营稳定性。

(三)农业保护制度忽视了农业保险、抑制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农业具有弱质性,面临着很高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各国政府都采取农业保护政策来保护本国农业、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农业的保护程度不断提高,但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保护制度,发生农业自然灾害时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救济灾民,忽视了农业保险。这种农业保护制度具有短期性和随意性,影响了农业保护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我国现行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小;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实行的直接拨款救济灾民的政策导向影响了农民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的提高,直接抑制了农民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四)财政支持乏力,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扩展

表现在:一是财政补贴少。目前,除个别试点地区对农业保险有少量补贴外,全国没有出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从国外来看,大多数国家对农业保险保费都给予财政补贴,一般来说为农作物保费的50%-80%。二是缺乏经营主体。全国各地试点经营模式虽多,但仍处于探索之中。三是再保险体系不健全。

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展现代大农业上

从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遭受落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抵抗。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只要风调雨顺就有好收成。许多的地区,特别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的意识还相当淡漠,没有自觉运用社会化保障手段来分散农业经营中的风险认识。我国现代化大农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发展畜牧业、特种水产业、生态农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二)政府要在农业保险市场上准确定位

农业保险必须建立在发展现代大农业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困难,找政府”的思维定式,使他们无须去寻求保险保障方式,在遭到自然灾害损失后,政府不得不动用纳税人的钱去进行力不从心的无偿救济;即使是参加了保险的农户,在出险后获得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时,仍然把这看成是政府的恩赐,或是民政部门的救灾款,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他们投保受损后应有的权利。

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运作,对市场经济的完善起负面作用。不利于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也不利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在这方面,政府应下决心,在农业保险市场上准确定位,确立农业大市场经济观念,利用立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手

段,清理各种法规和制度,搞好服务,搞好市场监管,把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

(三)应建立产品丰富、市场繁荣的现代农业保险市场

我国农业保险开展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保险市场缺乏合格的市场主体,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热情不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不多,保险产品奇缺。国家在设计农业保险市场时,必须兼顾市场中各方的利益,平衡收益与风险,鼓励最多的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在现代农业保险市场中,运用利益驱动,使商业保险公司迸发出极高的热情,根据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分阶段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种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丰富市场,吸引广大农户进入农业保险市场,购买商品,投资保险。

(四)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承担大灾损的经济补偿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各中自然界灾害,有些自然灾害发生后,影响是大面积人,区域性的,灾重面广,损失巨大。对这种大军巨损的赔付靠那些资金实力有限的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合作社是力所不及的,有必要由中央财政出资金组建苦干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要区别于民政救济机构,力争做到保本微利,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基层网点机构。

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不作为或作为少,有历史政策的原因。在今年中央明确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取消以二远经济政策,中央这一系列对农村的经济倾斜政策,为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打开了大门,尽管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民保障需求多样化、风险较高,同时农民收入低,保险意识差,目前为农民提供保险费时费力,造成保险成本可能比城市高。但农村市场大,发展潜力大,如果能为农民量身定做其需要的保险产品,就定会取得良好的业绩。

我们在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入乡进户开发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必须承认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特征。因此,建议国家对各种所有制成份的保险企业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应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再保险政策上给予适度支持,以实现农业与农业保险的共同繁荣。

(六)加强农村保险监管,防范保险风险

农业公司规章制度大全 篇2

目前, “公司+农户”的模式是我国农村地区采用率最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之一。根据农业部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统计调查显示, “公司+农户”所占比例位居第一, 高达45%。很多人对这种制度模式抱以非常乐观的态度, 认为通过制度创新公司和农户从“制度非均衡状态”进入了“制度均衡状态”, 合作双方都实现了自身的利益, 促进了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1.1 农户与市场之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在“公司+农户”这种制度模式中, 公司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成为企业的一个个生产加工车间, 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从此, 单个的农户不必再面对市场, 只需像企业员工一样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生产, 就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大大节约了农户的交易成本。而作为农户代表的企业, 天生就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细胞, 在信息获取、市场销售、经营管理等方面要比单个农户拥有更多的优势, 它用集体行动取代个体行动, 以“集体—集体”的关系取代“个体—集体”的关系, 从而降低了整体的交易费用。

1.2 减少因市场不确定带来的农业经营风险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 农户的经营是独立分散的, 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都必须由农户自己做出判断。在“公司+农户”的制度模式中, 单个的农户成了企业的员工, 他们不再是面对市场一线的市场主体, 而是专业分工下的劳动者。而对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营规模大、资金保障强的公司来说, 抗风险能力远大于单个的农户。

1.3 利益最大的激励,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民的技能

“公司+农户”的制度模式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降低了农户的交易费用和风险。但与此同时, 公司也充当了“收费站”的角色, 对农户生产的最终产品具有评判权, 如果不符合公司的规定, 农户就要承担损失。为了获得可观的收入, 农户都竞相学习先进的技术、辛勤劳动, 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和运用, 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及农民的生活水平。

2“公司+农户”模式的缺陷

2.1 农户与公司的交易成本增加

2.1.1 信息不对称增加的交易成本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单位,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 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搜寻和掌握市场信息, 以期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 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企业并不一定会把所有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农户, 这就增加了农户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支付的交易费用。

2.1.2 市场地位不平等增加的谈判成本

虽然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企业与农户平等的市场地位。但是, 在实际的交易活动中, 企业往往因其在信息获取、谈判技巧与能力、对第三方的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而占据了谈判的主导权和控制权。

2.2 资产专用性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企业的角度看。农业生产资料同许多工业生产资料一样是典型的专用性资产。农户一旦投入了专用性资产, 就必然面临合作企业采取机会主义的危险。由于农户投入的农业生产资料属于专用性资产, 不能更改其用途, 所以他们只有被迫接受来自企业的种种限制, 从而导致其现期收入的减少。

从农户角度看。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形态, 也自始至终在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中, 虽然公司和农户之间有相关的契约作为制约手段, 但是有着小农意识的农户本着“法不制众”的侥幸心理, 有意识地改变或减少生产对象、方式、规模、价格和合作对象等。企业投入的机器和设备等也属于专用性资产, 投入过后很难转为他用, 因此, 农户的这种短期行为和违约行为对合作企业也会造成收益的减少。

3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3.1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

3.1.1 优化利益分配制度, 增强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利益分配是“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公司与农户之间合作关系的破裂, 都要归结于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协调好。如何做好公司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呢?关键是要把公司和农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可以通过公司和农户联合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方式完成。除此之外, 农户还享有农产品销售所得收益。这就大大提升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并有效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对双方的损害。还可以考虑在这种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引入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

3.1.2 加强公司与农户关系链的建设,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干扰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对“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破坏, 主要就是要加强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增加二者之间的信任力度。

3.1.3 扩大农户对信息的获取程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收益损失

以第三产业促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

——以唐山为例

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郑红玲冯清利

摘要: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在对我市进行产业结构布局与优化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的发展第三产业, 尤其现代高端服务业。

关键词:第三产业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10) 02 (b) -203-02

唐山在构筑区域发展的新格局过程中, 必将面临产业结构优化的选择。三次产业要做到“协调联动、整体腾飞”, 第三产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结构, 培育发展新兴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是促进我市沿海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可以有力地推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推进我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加高层次的劳务消费, 如文化教育、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医疗保健等, 改善生活质量, 因此优化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三次产业的和谐发展, 对于我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 规模不断扩大, 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强, 对唐山经济的渗透力较低。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1.19亿元, 比上年增

(1)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发展基金项目 (07C0207C09) 。

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公司和农户之间的重要障碍, 也是农户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 为了促进“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健康发展, 必须提高农户对信息的获取程度。公司管理人员应当不定期的走访农户, 及时快速地处理农户需要了解的信息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3.2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3.2.1 加强法制建设, 规范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法制经济, 要求市场交易主体、市场交易行为等都必须在一定的法制范围内进行。之所以会出现利用资产专用性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坑害合作方的行为, 核心的原因还是在正式制度。

3.2.2 增强服务意识, 主动化解相关矛盾

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 农民的生产资料落后, 生产资金欠缺, 生产技术落后, 法律意识淡薄,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户和涉农企业之间的合作, 二者之间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建设的重要内容。

3.2.3 扶持中介组织的发展, 提高农户的市场地位

农业中介组织是针对“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缺陷性而产生的介于农户和公司之间的中间组织。相对于单个分散的农户而言, 中介组织的谈判地位和谈判能力明显提高, 获取信息的力度也明显增长13.1%。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1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113.29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1107.89亿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9.5:59.4:31.1,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巨大。单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来看,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15.3%, 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13.1%, 并且也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速7.0%和第二产业的增速12.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3%, 对经济的拉动率达到4.8%。

从总量来看, 我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 所占比重接近60%, 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比重较小, 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1%, 比上年32.3%相比有回落趋势, 2008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89.23亿元, 下降2.2%,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强, 对唐山经济的渗透力较低。

(2) 受传统产业结构惯性制约, 传统行业主导地位稳固, 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 现代服务业明显落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 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 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金融保险、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严重落后。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 传统服务业占主体地位, 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 从服务业拉动第三产业增长情况来看, 传统服务业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百分点和贡献率远

强。同时, 在中介组织内部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也能有效地遏制小农意识带来的农户机会主义倾向。可以说, 建立农业中介组织对于农户和涉农公司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政府理应是建立农业中介组织的助推器。

3.2.4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小农经济之所以能长期存在, 并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危害“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生存和发展, 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农民素质的低下。当然, 农民素质的低下不单是农户自身的原因, 还有农村市场化程度低、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等客观原因。因此, 作为公共产品提供方的政府, 需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如,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摘要:在“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 存在片面地强调其优点, 而忽略其缺点的现象。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就这些缺点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新制度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中译本)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3]孙耀吾, 刘朝.“公司+农户”组织运行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 7.

2017年农业项目补贴大全 篇3

1 农业补贴项目涉及领域及补贴标准

(1)蔬菜种植、水果产业、茶叶产业等可申报:农业部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项目补贴:每个项目补贴50万-100万元要求:设施200亩以上,陆地1 000亩以上。

(2)林业产业可申报:林业局的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项目补贴:每个项目200万元以上可申报:林业局林下经济项目项目补贴:一般补贴在10万-30万可申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3)观光类农庄可申报:向旅游局申请旅游专项资金、旅游扶贫资金等;贫困村建设项目:申请旅游局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自由基地发展餐饮的农庄:申请三品一标的认证及相关补贴,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4)运动体验类农庄可申请:教育部的教育基地、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儿童以及青少年见学基 地等。特色:优雅环境、运动拓展、活动体验、亲子教育等。适合人群:都市白领等高收入人群自身与孩子参与体验,或公司活动组织进行团队训练。选址:这类农庄多设置于市郊。

(5)特色文化类农庄可申请: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单位: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等单位定位:休闲农庄发展依托:当地的特色文化、特色饮食、少数民族文化、服饰等特有的产品和文化。

(6)科教类农庄可申请:科技局的相关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星火计划项目、科技推广与集成技术示范项目等。

2 2017年可申报的农业补助项目有哪些?

(1)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申请补助数额:项目总投资10 %左右。申请申报时间:6月

(2)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受理部门:发改委

(3)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目受理部门:农业部申请补助数额:省级1 000万-2 000万元、国家级1亿-2亿元。申请申报时间:6月

(4)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受理部门:农业部(各县农委、农业局)扶持范围: 重点扶持蔬菜(包括食用菌和西甜瓜等种类)适当兼顾果、茶,每个设施基地200亩以上(设施内面积,资金补助数额:5 000元/亩,不超过300万元。)每个露地基地1 000亩以上申请补助数额:5 000元/亩,300万以内。申请申报时间:7-8月

(5)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植项目)受理部门:财务部申请补助数额:100万-500万。申请申报时间:12月之前

(6)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种植机械)申请补助数额:项目总投资30 %左右。申请申报时间:12月

(7)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

(8)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作物种子项目申请补助数额:800万-1 5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2月

(9)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储备项目受理部门:农业部支持范围:从事蔬菜集约化育苗3年以上已有年培育蔬菜優质适龄壮苗500万株以上能力近3年内未出现假劣种苗问题申请补助数额:中央资金 500万元以内。申请申报时间:5-6月

(10)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受理部门:财务部。申请补助数额:120万元

(11)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申请补助数额:每亩补助1 100元。申请申报时间:3月

(1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受理部门:财务部申请补助数额:5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6月

(13)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受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支持范围:粮食主产区灌区位于或跨越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灌溉面积为 5-30万亩申请补助数额:单个项目的总费用不超过2 0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8月

(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受理部门:科技部。申请补助数额:60-3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4月

(15)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申请补助数额:100万-3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7月

(16)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受理部门:财政部。支持范围:农业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农业污染物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申请补助数额:300万-5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10月

(17)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受理部门:财政部。申请补助数额:500万-8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10月

(18)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申请补助数额:8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6-7月

(19)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申请补助数额:80万-12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3月

(20)农业综合开发专项——园艺类良种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受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支持范围:种植、养殖基地和设施农业项目,棉花、果蔬、茶叶、食用菌、花卉、蚕桑、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申请补助数额:3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6-8月底

(21)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畜禽良种项目申请补助数额:300万-5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2月

(22)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受理部门:发改委。申请补助数额:200万-2亿。申请申报时间:6月

(23)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养殖项目)受理部门:财务部。

(24)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申请补助数额:300万。申请申报时间:9月

(25)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养殖及饲料加工机械)

(26)冷链物流和现代物流项目申请补助数额:200万-1 000万元。申请申报时间:7月

(27)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申请申报时间:12月。

(28)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受理部门:农业部、财政部。支持范围:重点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烘干房等产地初加工设施。申请补助数额:中央财政资金对纳入目录的各类设施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目前比例为30 %申请补助方式:采用“先建后补”。申请申报时间:5月

(29)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1.受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支持范围:种植、养殖基地和设施农业项目,棉花、果蔬、茶叶、食用菌、花卉、蚕桑、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www.111uav.com;3.申请补助数额:300万元;4.申请申报时间:6月底

(30)扶贫项目1.受理部门:国家扶贫办;2.支持范围:带动农民增收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3.资金补助数额:500万元;4.申请申报时间:不定

(31)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1.申请补助数额:项目总投资的30 %;2.申请申报时间:5月

(摘自www.111uav.com,2016-12-12)

农业公司的员工管理制度 篇4

第一条本规定所指用工是指为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需要而临时使用的一线生产工人。

第二条公司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的使用和管理由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的用工数量由生产技术部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作息时间由生产技术部根据季节变化和工作内容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条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

1、品行端正,无不良记录;

2、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

3、有劳动能力,能胜任工作;

4、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

第四条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应品行端正,热爱公司,谦虚谨慎,服从管理,勤劳好学,忠于职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努力完成生产任务。

第五条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由生产技术部给予批评教育,罚款,责令赔偿损失,直至停止工作处理。情节严重,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予以辞退并在一年内不得重新录用。情节特别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服从管理的;

2、品行不端,有搬弄是非,拉帮结派,散布谣言,酗酒闹-事,聚众赌博,打架斗殴,制造混乱行为之一的;

3、有盗窃公司财物行为的;

4、不遵守劳动纪律,经常迟到早退的;

5、上班时间干私活、聊天、磨洋工的;

6、经反复培训,不能掌握技术规范,无法胜任工作的;

7、不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经批评教育仍然不改正的;

8、故意损坏公司财物或生产工具,造成生产资料浪费或者无法使用的;

9、因故意或过失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的;

10、有其它不适当行为,不适合继续在公司工作的。

第六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工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

1、曾经在公司工作过,无不良行为记录,工作受到大家认可的;

2、熟练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的;

3、有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经验的;

4、有操作机械资质和经验的;

5、居住较近,生活方便的。

第七条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的工资报酬由生产技术部根据工作任务量情况和市场用工薪酬行情确定,报总经理批准后施行。对于技术要求不高,能够量化计资的,优先使用按数量计资的方法;对于有一定技术要求或者工作任务不好量化的施行按天计资。部分生产和管理任务可以经总经理批准后对外施行总体承包。工资发放一般在阶段性工作完成后统一核算发放;工作周期较长的,一般按月在次月初(6号)发放。

第八条公司用工实行登记制度。生产技术部应按照作息时间要求,对工人上下班情况进行登记。工人应自觉签到。迟到早退的,由生产技术部进行批评教育或处以50元以下罚款。未经批准上工的不予登记,不发工资。工人有事请假的.需要提前一天申请并做好工作交接安排。

第九条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需要使用机械作业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熟练掌握技术,生产过程中严格按规定操作,注意生产安全,因故意或过失造成自己或他人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操作人员应予以赔偿。

第十条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应妥善保管和使用公司生产工具,用后及时归还。故意或过失造成生产工具损坏的,应予以赔偿。苗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要根据生产需要领取,合理使用并妥善保管,故意或过失造成浪费或导致生产资料无法使用的,应赔偿损失。

第十一条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工人应自觉接受技术培训,并严格按照生产技术部确定的技术标准生产作业。对未能按照技术标准生产作业的,责令返工,造成损失的,应予以赔偿。

第十二条对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作组和工人,生产技术部应予以表彰;特别优秀的,报总经理批准后予以奖励。

第十三条公司按年度对表现优秀的工人进行表彰。

农业检测个人工作总结(大全) 篇5

一、严于律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

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治党战略、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善于思考和总结并在实践中综合运用。

二、工作细致认真、刻苦钻研、敢打硬仗、业务水平突出。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干一岗、爱一岗、精一岗”,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1、积极参与国家级安全县创建工作,于2019年11月阳谷县获得了国家级安全县称号。

2、积极参与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定量检测工作,完成检测样品400余个,检测合格率90%以上。

3、积极参与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完成检测样品7000个,合格率90%以上。

4.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山东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办法》实施以来,依据有关要求,我积极配合领导工作,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参与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中去,有效破解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难题,全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进展较快,目前已回收30余吨,全部压缩成捆,整齐划一的堆放在县级贮存仓库,并将于近期交付专业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

5、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三、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农业公司规章制度大全 篇6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

关于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为了加快我市农业灾后重建工作,努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等国家、省、市的相关灾后重建系列政策措施和意见精神,结合都江堰市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灾后投资农业重大项目优惠政策

(一)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恢复重建,投-1-

资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支持农民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资源换资本,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等要素入股,同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在规划、环评许可的前提下,投资者可在初具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储藏项目。

(三)凡列入政府灾后重建农业规划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可优先解决用地。因项目建设需要,地价可以参照工业项目用地最低标准,享受工业项目用地优惠扶持政策。

(四)对列入政府灾后重建农业规划的重大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金采取先征后返,专款专用,用于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可“一事一议”,给予优惠扶持政策。

(五)采用规模化土地流转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的投资者,规模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依法报批后,可按流转面积的5%配套建设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收相关费用。在规划、国土、环评许可的情况下,如需占用集体建设用地修建永久性固定建筑物的,可按项目区内集体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原则,按-2-

相关程序申请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同时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对流转规模面积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行产权流转,市国土部门为投资者颁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市房管部门对房屋所有权进行确权颁证。

二、灾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恢复重建优惠政策

(一)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对龙头企业实施的列入政府灾后重建农业规划的项目采取项目业主自筹50%,政府协调金融机构帮助解决其余建设资金的方式,对建设贷款资金采取贴息补贴,实行贴息3年。对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地震后产生的利息由政府补贴50%,贴息1年。

(二)对已恢复生产的都江堰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属自备水源的免收水资源费。

(三)全面享受国家、省、市制定的灾后重建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1、对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鼓励类农业项目的企业,经批准,可在2010年以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经批准,可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3-

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4、对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5、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粗加工取得的收益,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6、被都江堰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新办农产品加工项目和高科技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企业,在2011年前缴纳的各种税收,由市财政按地方所得全额返还给纳税企业,用于企业发展。

(四)加大灾后我市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对在国内外主要媒体上连续进行农产品品牌广告宣传报道的企业,年广告费用在50万元以上的,可按广告费用的20%给予补贴,单户企业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新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予以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25万元;对新获“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予以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新获“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获得“成都市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成功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的企业,分别予以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3、4、5万元。

(五)鼓励灾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迁入工业集中发展区,迁入企业享受本意见第一条第三、四款的优惠政策。

三、灾后发展规模化产业基地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灾后发展规模化产业基地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形式,自建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在我市投资新建符合政府灾后重建农业规划的优势产业基地进行奖励,规模在500亩以上的,经市财政局、农发局和有关乡镇验收后可按每亩100元进行奖励。

(二)鼓励土地流转。流转规模在100亩(含100亩)至1000亩,年租金在600斤大米/亩以上,且流转期满三年的,财政予以一次性奖励,其中100亩至500(不含500亩)的,每亩奖励50元;500亩至1000(不含1000亩), 每亩奖励80元。流转规模在1000亩(含1000亩)以上的由成都市按统一政策奖励,其中1000亩至2000亩(不含2000亩)的,每亩奖励100元;2000亩至3000亩(不含3000亩)的,每亩奖励150元;300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200元。

(三)对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项目所在区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对粮食产业采取由政府补贴种子、化肥、农药等,连续补贴3年。

四、基础设施投入奖励政策

(一)对投资农业、林业产业化标准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业主,流转土地规模在100-500亩的按其基础设施投资成本的10%实施补贴,流转土地规模在500-1000亩的按其基础设施投资成本的15%实施补贴,流转土地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按其基础设施投资成本的-5-

20%实施补贴。

(二)农业规模经营园区外的基础设施,由市、乡镇按照有关规划,根据业主生产经营需求优先进行配套建设。

(三)对业主投资兴建农业生产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免收道路的接口费及水资源费。

五、其它

(一)对特别重大的项目,可采取专题审定的方式予以确定鼓励和支持政策。

(二)本意见实施期间,国家、省、市有关的优惠政策出台按国家、省、市的规定执行。

二○○八年八月十二日

主题词:农业灾后重建扶持政策△意见

农业公司规章制度大全 篇7

“重庆友谊奖”由“三峡友谊奖”更名而来, 从2002年设立以来, 已颁发10届, 是重庆人民对外国友人的最高奖励。黄奇帆表示:“重庆友谊奖的获奖者一方面为重庆与世界各国联系搭建了友谊的桥梁, 另一方面, 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专家, 在本职岗位上, 为重庆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姚公达博士带领位于万州的大全新能源公司, 经历了全球光伏产业的激烈竞争, 最终成长为全国光伏行业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大全新能源公司自2008年在重庆市万州区开始多晶硅生产以来, 一直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扩大产能。目前, 大全新能源公司多晶硅产品的质量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生产成本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建设中的新疆二期项目将在今年四季度投产, 届时, 大全新能源多晶硅年产能将提高至7300吨, 生产成本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篇8

关键词:农业;生态补偿;公平正义原则;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 D9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005-03

收稿日期:2014-11-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2&ZD214)。

作者简介:龚鹏程(1974—),男,江苏灌云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民商法学研究。E-mail:pcgong@sina.com。

通信作者:秦 皎,硕士,从事民商法学研究。E-mail:837145632@qq.com。

2014年10月,江苏省苏州市《农业生态补偿条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业作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的准公益性产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态效益会惠及社会每个成员,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由农业生产者来承担。长期以往,我国农业生产者保育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补偿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弥补农业生产者承担保育生态环境而受到损失的一种法律制度,相关机关应早日出台《生态补偿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以缓解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农业生产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1 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

农业生态补偿是指为了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或恢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业生态受益者对农业生态服务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者)所给予的多种方式的利益补偿[1]。农业生态补偿作为生态补偿的一种具体形式,除具有生态补偿的基本特性之外,更具有针对性。农业生态补偿的对象不仅涉及如农业生态示范园区、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等农业的生态建设,还包括对农业生产领域内的环境保护,尤其是对水资源污染、农用化学投入品使用、乡镇企业“三公”污染等污染防治问题。

1.2 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1.2.1 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压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农业生产者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却面临着农业资源短缺和农业环境污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农业资源上,农业生产者采用不科学的方式使用农业资源,导致我国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如不科学的用水方式,导致水资源短缺;二是在农业环境污染上,我国农业主要面临着农业生产者盲目加大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城市工业污染转入农村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育和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1.2.2 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需要 我国农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保障了工业和城市的向前发展,但农业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破坏和资源的耗竭。由于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由农民承担保育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显然有失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可以平衡农业生态效益与农民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经济或者技术等措施来弥补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损失,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目前,我国关于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缺乏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31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和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虽然明确了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地位,但2014年《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生态补偿制度的具体内容作出详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其次,《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环境单行法只是对农业生态环境中一类或几类要素的生态补偿作出规定,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缺乏完整性;最后,各省市制定的《农业生态保护条例》只能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地域性限制,不能跨区域解决农业的生态环境问题,缺乏系统性。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法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急需出台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同时出台配套实施细则,以提高农业生态补偿的可操作性。

2.2 补偿的具体内容不明确

我国环境问题采用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 的基本原则,这对农业生态补偿具体内容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由于《生态补偿条例》仍未推出,我国农業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仍不明确,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范围不明确。补偿主体享受着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态效益,补偿客体却承受着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据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相关法律规定,农业生态补偿以政府为补偿主体、以农业生产者为补偿客体,却没有覆盖全部的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如企事业单位、农业生产者等并没有纳入补偿主体范畴;二是补偿标准不科学,影响农业生产者参与的积极性。标准的不科学不单单只是表现在法律对补偿的界定不明晰,还表现在补偿标准不透明、“一刀切”、补偿标准过低等[2]。例如,《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的推广使用等逐步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但是,从该条例实施以来,湖北省政府并没有出台补偿的具体办法,因此很难确定农业生态补偿的标准;三是措施简单且缺乏长效机制,无法完全弥补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损失。补偿措施包括实物补偿、资金补偿和项目支持等措施,目前我国主要以资金补偿为主,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对整个农业生态环境进行补偿,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条件存在差异,补偿标准缺少结构性和针对性,很难改善和保育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3 缺乏有效的补偿监管机制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法律明确规定其内容,还需要有效的监管机制保障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补偿的监管机制还不健全,主要体现在:首先,监管部门权责不清,导致监管不到位。农业管理涉及到农业、环保、国土资源、财政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对管辖范围内农业生态补偿都具有管理权,管理者常常以多头管理为由相互推诿而不履行监管职责,或者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其次,农民的监督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和农业生态补偿的直接受益者,农民应该是农业生态补偿最有动力的监督主体[3]。然而,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运行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农民对农业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和政策不够了解,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最后,社会监督机制缺少。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的效果不仅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还关系到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的生态利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获得的生态利益会惠及社会每个成员,社会成员有权监督农业生态补偿措施是否落到实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除了有利益相关者的监管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中间层的监督力度。

3 借鉴国内外对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3.1 国外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经验

国外在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国外很多国家明确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化、制度化,建立了一套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例如,美国在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特别是农业生产、湿地再建等方面已经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几乎各个行业的单行法里都渗透着生态补偿[4]。德国也制订了较多的农业生态保护法律如《水资源管理条例》《土地资源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生态农业法》等。

其次,明确规定了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国外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对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措施和补偿程序等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强调了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例如,1985年美国《食品保障法》设立了保护性储备计划,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及休耕,该保护性储备计划对补偿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如规定补偿主体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受偿主体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愿意放弃耕地、申请参加保保护性储备计划并被准入参加项目的农牧场主和土地所有者,补偿标准是根据环境收益指数的得分进行动态补偿等[5]。

再次,有严格的监管确保生态建设的成果。国外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对农业生态补偿的管理机关、申请程序、定期开展监测等进行全程监管,并对不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从而确保农业生态建设的成果。例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政府专项拨款、依托当地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代行来监督农业生态补偿的执行情况[6]。

3.2 国内省市对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经验

我国各省、市、区基于本区域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者资源枯竭的现状,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台了农业生态补偿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例如,湖北省制定了《湖北省农业生态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农业生态补偿予以确定;随后,《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对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都有相应的规定;2014年,江苏省苏州市出台的《农业生态补偿条例》是我国目前第一部完全针对农业生态补偿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了农业生态补偿的具体内容。在党和国家构建生态文明的精神指导下,各省市结合各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特点,以立法的方式确立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采用补偿的方式引导农业生产者及其他主体提高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缓解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作出了贡献。

3.3 启示

国外和我国关于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经验,对构建我国统一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制定完善的农业生态补償法律体系,确立其法律地位;二是明确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增强其可操作性;三是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打破区域性局限和补偿内容的特定性,建立和完善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4 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取决于农业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的建立,又取决于农业生态补偿内容的具体化、明确化,还取决于农业生态补偿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成果的保障。

4.1 出台《生态补偿条例》及实施细则

农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要求有统一、系统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这种统一性和系统性不仅要求在生态补偿立法层级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求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7]。我国必须制定系统、完整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首先,应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及实施细则。2010年,国务院已将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列入立法的工作计划,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生态补偿条例》及《关于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考核评估办法、责任追究等内容[8],《生态补偿条例》及《关于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指日可待;其次,对各省市已经实施的农业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条例》及《关于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内容相冲突的规定应进行相应调整,以保持法律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应坚持以《环境保护法》为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以《生态补偿条例》及《关于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为法律依据,参考各省市农业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有利于保障农业生态补偿的实施。

4.2 明确补偿的具体内容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具体内容,增强农业生态补偿措施的可操作性,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明确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权利义务关系。农业是具有公共属性的产业部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会惠及全社会,补偿主体除政府等行政机关外,应明确把企事业单位、农业生产者等主体纳入补偿主体的范畴,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者为补偿客体。企事业单位、农业生产者作为补偿主体,主要对企事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农业生产者生产活动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或者浪费农业资源的行为承担补偿责任,如通过缴纳农业生态税的形式,或者建立农产品价格补贴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挂钩的补助机制进行补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者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农业生态环境,并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制定动态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打破区域差别化局限。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还决定着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制定合理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应综合考虑:一是坚持公平正义、分类补偿和对农民利益倾斜保护的原则;二是应结合农业生产者损失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数量;三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如美国为解决土地生态问题设立了环境质量激励计划,其补偿标准参考了生产者对计划实施成本的分担比例,并考察生产者对计划的执行情况。

再次,加大技术补偿、项目支持补偿等扶持力度。虽然政府通过资金补偿和实物补偿等措施能够直接弥补农民为保育和改善生态环境而采用环境友好的方式生产而面临的经济损失,但传统的补偿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者面临的经济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者的经济问题,我国在农业生态补偿措施中,应在资金补偿等传统补偿措施的基础上,推广技术支持和项目支持等先进的补偿措施,通过引用具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人才,采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农业生态补偿的压力。技术支持和项目支持等措施不仅能够改善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还能为农业生产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产量,激发农民投身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完善补偿的监管机制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运行,依赖于有效的补偿监督机制,以保障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真正落实。首先,从管理层面,明确相应机关的职责范围,确立统一的农业生态补偿监管机关。我国农业涉及多个部门管辖的问题,为防止管理者之间相互推诿或者重复行使监管等,应明确统一且相对独立的农业生态补偿监管机关,把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运行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督促和激励管理机关和监管机关充分行使职权管理和发放农业生态补偿金,实现专款专用,保证农业生态补偿金真正交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其次,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态保护的意识。农业生态补偿措施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受害者的利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生态补偿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受害者充分行使监督权利,同时,受害者应主动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监督农业生态补偿的实施情况,充分行使国家主人翁权利,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农业生态补偿的监督。社会监督是社会中间层以政府公开的农业生态补偿相关信息和法律为依据,对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的一项机制,由于社会中间层具有公益性、民间性、中立性等特点,建立和完善社会中间层在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区域化发展中监督主体的作用,可使补偿资金的使用更加明晰化与规范化,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补偿对区域环境的保护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9]。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利用法律的权威性来保障农业生态补偿措施的实施,运用资金补偿或者其他补偿措施来弥补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损失,进而激发农业生产者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调节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尊梅. 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径选择与制度保障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1-52.

[2]赵 利.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 海口:海南大学,2013:16-17.

[3]陈叶兰. 论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立法困境[J]. 求索,2010(10):171-172.

[4]林 红. 基于农业环境法视域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构建研究[J]. 学术交流,2013(12):62-66.

[5]刘亚男.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22-23.

[6]王 欧,宋洪远. 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6):22-28.

[7]王清军. 论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7-11.

[8]张厚美. 国家应加快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条例[EB/OL]. (2014-09-02)[2015-03-06]. http://www.farmer.com.cn/xwpd/zjdp/201408/t20140830_980335.htm.

上一篇:祝领导新年祝福语下一篇: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