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制度(精选7篇)

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篇1

为了加强应对突发性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和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水平,确保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和滋生次生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司实际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 慧 副组长:卢 军

成 员:邓书林、张 鹏、张 瑜、朱兴娥、龙 艳、龙丽琼、张 萍、颜天浩、姜 波

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办公室,应急电话:0857-3523407,应急车辆:贵F01853、01869、06885

二、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接受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积极参加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置。

2、自动递补原则:工作小组领导不在岗时,第一成员自动递补,承担应急工作的领导职责。

3、自动停休原则: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休假的一律停止休假,主动到公司参加应急工作。

4、奉公尽责原则: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尽职尽责、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无私奉献,不能麻痹大意,全心全意做好应急工作。

三、适用范围

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或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重大突发性群体伤亡事件时,启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四、应急处置措施

结合本司实际,制订各类突发伤亡事件和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和预案,明确组织领导、部门职责、资源调配和使用、处置责任,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伤亡事件或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人员,依法妥善处置。

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发生行车安全事故后,客运驾驶人应及时向事发地的公安部门以及公司报告,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应按规定时间、程序、内容向事故发生地和安监、公安交警、运管等相关职能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六、处置流程

1、启动预案:突发群体伤亡事件或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最先接报的部门或人员要第一时间向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立即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事件性质、伤亡情况、事故地点、事故发生的时间等信息,并迅速召集工作小组所有成员,通报事故现场情况,认真分析、研究、评估事故危害程度,要在20分钟内确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先期处置:应急预案启动后,要迅速派员赶赴现场,会同有关部门、人员、维护现场秩序,查实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发生原因、涉及范围、人员财产损失等基本情况后,及时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3、信息发布: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事态情况,通过电话发布事件信息,做出紧急疏散和撤离等警报。需要要向社会和周边发布警报时,由小组组长向政府以及周边交管部门发送警报消息。事态严重紧急时,通过组长直接联系政府以及交管部门负责人,提出要求组织撤离疏散或者请求援助,并随时保持电话联系。

4、现场处置: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救援、保全等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或次生事故的发生。并安排专人对事故伤亡人员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

5、善后处理:应急抢险救援行动结束后,由小组组长下达解除应急救援的命令,按照预案要求组建事故善后处理领导小组,并分设以下四个组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1)事故调查组: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2)事故善后处理组:负责事故伤员转院和赔付处理;(3)接待工作组:负责事故伤、亡人员亲属的接待,安抚工作;

(4)事故经费保障组:负责事故应急抢救和善后相关费用的经费保障工作。

七、保障措施

1、工作小组指定专人每天值班,负责协调、处理有关情况,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必须迅速向领导报告。

2、工作人员的电话必须24小时保持畅通,禁止随意更换电话号码的行为。特殊情况下,电话号码发生变更,必须在48小时内向工作小组报告。

3、做好物资、设备、设施、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保障应急处置各项经费和物资。

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篇2

一、油库泄漏事故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输油管道泄漏事故是指管道因老化、焊缝缺陷和外力破坏等原因造成的油料损失事故。泄漏事故可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两类:即持续泄漏事故和突发泄漏事故:

1. 持续泄漏事故。

持续泄漏事故主要是因设施设备老化、焊缝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小流量油料泄漏, 因流量小、不易察觉造成长期持续的泄漏。油库输油管道长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 持续泄漏事故发生后, 漏油点极难发现, 堵漏困难;同时, 泄漏油料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 引发纠纷, 且油料回收难度大, 对环境的破坏无法恢复。总结输油管道持续泄漏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种:

(1) 设施设备老化。多数油库输油管道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使用年限接近或超过三十年, 由于腐蚀、磨损、意外损伤等原因导致的管道泄漏时有发生。其中, 内腐蚀是输油管道泄漏的最常见原因。

(2) 焊接缺陷。大部分的输油管道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的, 焊接过程中, 由于温度、材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会造成焊缝存在各种缺陷, 这些缺陷是引起泄漏的直接原因。

(3) 振动。管道的振动会造成管道连接附件的紧固件松动 (如法兰的连接螺栓) 、密封件失效 (如降低法兰垫片的密封比压) , 也会造成管道焊缝内的缺陷扩展, 最终导致泄漏现象的发生。引起管道振动而产生破坏的因素包括共振、脉动、机械振动与振动传递。

(4) 管道附件故障。输油管道的安全运行与管道附件的技术状况密切相关。管道附件出现故障也会造成管道泄漏。管道附件故障造成泄漏通常发生在连接法兰、连接螺纹、流体转向的弯头及三通、阀门填料等部位。

2. 突发泄漏事故。

突发泄漏事故是因外力破坏造成的大流量突发性油料泄漏。突发泄漏事故突发性强、危害巨大, 一旦应对不及时、不恰当, 即会酿成重大事故。总结输油管道突发泄漏的原因, 主要有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两种:

(1) 人为破坏。人为破坏导致管道泄漏的情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施工单位不按规定对施工区进行“地勘”, 野蛮作业造成管线破裂;二是受利益驱使的盗窃油料, 盗油分子主要在埋地管道上钻孔盗油, 由于其技能水平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经常在实施盗窃后留下隐患, 如盗放油料后不关闭阀门、盗油器具连接的密封件失效、阀门质量问题等。

(2) 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力巨大, 一旦波及机场输油管线, 极易造成管道的破裂。

二、油库输油管线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基本步骤

1. 停止作业、关闭阀门。

一旦发现管道泄漏, 应立即通知停止作业, 停泵或关闭相应油罐、输油管线的阀门, 派出人员快速到达现场了解情况, 检查输油管线的损坏情况和各种阀门的关闭情况。参与泄漏事故现场处理人员应佩戴安全防护装备, 防止中毒。

2. 封锁现场、疏散人员。

根据泄漏情况合理封锁范围, 指派专人封锁现场, 疏散油料泄漏区域的人员、车辆和牲畜, 加强现场指挥管理。切断可能进入事故现场的所有点火源, 在事故现场的所有车辆不准发动。视情况构筑拦油堤防止油料扩散, 组织人员及时回收泄漏油料, 回收作业现场必须使用防爆型工具, 防止引起二次事故。

3. 科学抢修。

如果输油管线破损不严重, 本部人员快速采用不动火修补方法进行堵漏或修补;如果泄漏量大、影响范围大, 应动用消防、管道抢修等力量联合处置。防止乱干蛮干, 造成事故扩大。

4. 善后处理。

对抢修处理后的管线加大巡查力度, 进行事故调查, 整理资料, 总结经验教训, 实施奖励和处分, 不断提高预防输油管道泄漏事故能力。

三、加强油库泄漏事故应急管理主要措施

1. 严格执行油库安全规章制度。

执行油库安全规章制度是保证油库安全的底线。在日常工作中, 要严格落实输油管道的常规巡查, 定期进行漏点监测, 确保泄漏事故隐患早发现;依照规定进行管线标识, 严禁单位和个人在管线上及附近区域私自建设。

2. 协调关系, 聚合应急力量。

油库应急力量较为薄弱, 单凭自身力量很难有效处理油料管道泄漏事故, 需要周边应急力量协助来保证管线安全。泄漏事故应急管理涉及的单位、部门、人员多, 需要公安、消防在内的多个部门共同参与, 同时也要依托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 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组织、统一决策、统一指挥、顺畅高效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要按照专业应急和群众性参与、平时防范与应急抢险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一支专业队伍为主体的输油管道事故应急处置队伍。

3. 加强油库泄漏事故警示教育。

抓好油库的人员教育, 使全体油库人员切实掌握辨别和处理管道泄漏的方法;通过在输油管线区树立警示标语和印发管道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手册等方式, 向当地居民宣传泄漏事故对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以及泄漏事故发生后的正确处置方法。通过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鼓励当地群众及时报告输油管道相关情况, 对盗油犯罪严惩不待、决不姑息。

4. 完善泄漏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理预案是处理突发事故的核心准则, 制定并执行泄漏事故应急预案是控制事态发展的有效途径。油库应参照国家有关标准, 根据驻地社会情况、部队任务等因素, 立足现有条件, 按照全面系统、注重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 制定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应急预案, 并通过定期训练和演练不断修订完善, 确保预案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5. 科学施训, 提高处置能力。

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篇3

关键词:环境预警 应急处置 系统分析 设计

中图分类号:X5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2

1 系统功能分析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为依托,综合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技术,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动态的环境质量数据库、重点风险源(污染源、放射源、固体废弃物、危险化学品)信息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以及集中各类环境应急事件处置资源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以对重点风险源和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监控为基础,以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为指导,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依靠预测模型对环境风险事故进行危害预测,从而做到风险预警,并通过调用风险决策支持的相关信息,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应急支持。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1.1 GIS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基于GIS平台开发和运行的系统,可根据需要在电子地图上显示环境质量监测点、环境风险源、重点保护目标以及应急物资、专家、预案、历史案例等应急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图层控制、空间搜索、GPS定位、导航等功能,可在电子地图上直观显示事故扩散的模拟效果。

1.2 环境风险预警功能

系统通过采集环境质量、污染源、固体废弃物、核与辐射、危险化学品等基础数据,组成基础数据库,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环境质量、污染源的现状、规律和变化趋势,并对相关的环境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污染状况的综合分析,得到相应地区断面区间的污染物总量或污染负荷、污染类型以及污染企业行业分布等信息,输出相应的平面分布图或轴线变化图等,同时根据历史数据变化范围,设定相关指标的报警浓度限值,为环境预警提供决策支持。早期预警的信息,通过各种通讯手段、各种方式实行报警,使得能够及早查明原因,为及早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1.3 应急资源库功能

系统通过建立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库、环境污染物扩散模型数据库、环境风险源库、历史环境应急事件库和应急处置专家库等,结合环境敏感点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系统信息资源。实现对环境应急所需的各类资源进行查询、分析,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及时、准确处置提供技术保障,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1.4 应急处置功能

系统以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处置流程为向导,为应急事件接报、准备、指挥、救援、处置、善后、分析提供平台,通过事故的扩散模拟,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决策辅助。对于某些无法在第一时间内确定事故源的环境事件,系统根据事故发生的症状、现场监测数据的特征,结合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水文条件,自动划定涉嫌的风险源范围,并对涉嫌风险源进行事故扩散模拟,通过事故追踪分析,帮助应急指挥人员确定事故来源;通过对事故善后处置办法的选择、优化,提出事故善后处置的建议;系统对应急处置的所有数据、视频和语音信息,自动形成事件案例,为以后的事件处置分析、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真实生动的

借鉴。

1.5 系统信息维护和管理功能

构建应用系统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地区、部门管理,系统角色权限管理和系统配置管理;提供统一的系统资源管理原始数据和内容管理及服务;提供统一的系统升级策略,建立系统软件分发、升级、维护服务中心系统。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维护,人员帐号、权限维护,网络视频参数维护,报警管理维护,GIS管理维护等后台需要设置的维护功能。

2 系统设计

2.1 模块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基于.NET架构下搭建应用软件的框架结构,实现一个多层次的合理的框架体系,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体系自下而上依次为基础网络和运行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和应用系统层;系统运行于TCP/IP网络之上,采用业界主流的MS SQL SERVER2005关系数据库。在.NET平台之上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包括数据存取接口、通讯接口、业务逻辑及GIS引擎,该部分提炼了软件系统一些通用的组件,可以灵活运用于不同的系统中,增强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应用系统基础平台之上是应用系统层,包括监测监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查询和数据维护等各业务子系统。

整个系统构成遵循应用软件开发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体系,提供全系统的安全支撑,并为基础运行平台提供监控和管理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程序安全、数据资源安全和安全认证,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机制两个方面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

保障。

2.2 数据库设计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数据模块在系统框架中属于基础系统建设内容,系统包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图层、环保专题图层、污染源扩散模拟图层等组成,基础信息数据库由环境质量数据库、风险源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响应处置数据库等组成。建立的数据库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还要考虑与环境应急系统原有数据库的兼容性。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数据库是一个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各联动单位为节点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应急数据库的建立,为整个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提供了前提条件,环境决策者对事故响应也能做出快速的

判断。

2.3 系统实现

系统可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作为软件的开发工具,数据库平台采用Microsoft Windows SQL Server 2005,采用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及ArcSDE作为系统的GIS平台,为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可采用接口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据交换,数据库结构根据相关系统的国家、省或行业标准进行设置。

3 结语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在苏州市已投入使用,系统体现了强大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系统的建成可以为城市日常环境管理提供一个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等信息的数据综合分析预警和应急处置平台;能够更好的为环境管理和应急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振仁,张剑鸣,李文禧.突發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辛琰,魏振钢,巩丽丽.基于GIS的环境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8,28(6):393-398.

[3] 张丹宁,许立峰.浅谈环境预警应急指挥中心的构建与运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2):1-3.

[4] 冯文钊,张宏,彭立芹,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1):9-10.

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篇4

为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及时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理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领导小组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组 长:贾 领(电话:***)副组长:李 明(电话:***)夏 和(电话:***)

黄 金(电话:***)李再全(电话:***)肖荣华(电话:***)

成 员:胡平(***)田 琳(***)

王小红(***)郑建国(***)

董小红(***)余春燕(***)刘 刚(***)雍 勇(***)苟中华(***)王红英(***)

二、应急处置程序

(一)及时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有关人员立即向主管部门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

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督部门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二)立即抢救

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立即将中毒者送到有急救能力的医疗机构抢救。

(三)保护现场 发生食物中毒后,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捯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提供留样食物。

(四)配合调查 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要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如实反映食品安全事故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三、对事故延报、瞒报、漏报或处置不当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组织力量做好中毒人员及家属的安抚工作,确保不让事态扩大,任何个人不得自行散布事故情况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火灾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篇5

一、目标

为了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重特大火灾事故,配合消防部门积极开展重大特火灾事故的扑灭、人员救护及善后工作,结合我镇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本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全镇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各尽职责、各负其责,共同处理好各类突发重特大火灾事故,促进我镇的稳定工作。

二、火灾事故处置预案组织及职责

1、成立本镇火灾事故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政法委员、公安分局局长、分管安全副镇长担任,成员由各办事处主任担任。下设现场指挥组、现场扑火救援组、交通管制组、应急救护组、现场管理组、后勤保障组、媒体联络组、安抚组、调解组。

2、各组职责

(1)现场指挥组:组长由政法委员、分管安全副镇长担任,组员由政法委两位副书记担任。主要职责是指挥公安、消防、安全监管、卫生、环保等部门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尽可能控制火灾蔓延、扩大,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迅速抢救受伤和 1

受困人员。

(2)现场扑火救援组:由镇专职消防队队长及各村义务消防队队长负责,主要任务是执行现场指挥组的指令,服从指挥和调度,快速实施灭火救援行动,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扑灭火灾,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交通管制组:由柳市交警中队队长负责,柳市公安分局民警参与,主要职责是保证灭火抢险救援现场道路畅通。

(4)应急救护组:由市三医院长和医务人员担任,主要职责是:及时调集救护车辆、器械,组织医务人员前往事故现场,开展现场救护及后续伤员各项救治工作。

(5)现场管理组:由柳市公安分局局长负责,镇联防大队配合,主要职责是:负责火灾现场区域的划定警戒,疏散围观群众,维护现场秩序确保现场,以便消防机关对火场的起因、定性、损失等的调查,劝阻无关人员的现场采访报道。

(6)后勤保障组:由镇党政办负责,主要职责是对参与扑

火救援相关工作人员的后勤支持,及时提供扑火所需物品、器材,同时提供对死者家属吃住等后勤保障。

(7)媒体联络组:由镇宣传办负责。主要职责是:采录和整理火灾现场资料,做好火灾现场宣传教育工作,劝阻无关人员的现场采访报道,根据指挥部对火场的起因、定性、损失等的调查,适时、准确地报道。

(8)安抚组:由信访办负责,工、青、妇参与。主要职责是:对死亡人员家属进行安抚,稳定死者家属等人员的情绪及时掌握死者家属的困难,协同后勤保障组、调解组处理善后事宜,以防事态扩大。

(9)调解组:由镇司法办负责,主要职责是对死者家属经济赔偿问题的调处及有关法律提供咨询工作。

三、工作要求

1、镇火灾事故处置领导小组人员必须亲临火灾的现场,组织力量加强现场管理和协调,及时就地解决各种矛盾问题。

2、以人为本,减少损失。在处置重大火灾时,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和公共设施的安全,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统一领导,协同作战。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尽职尽责,密切协作,协调有序地开展火灾扑救、人员救治和善后处理工作。

附:各组人员名单。

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篇6

1总则

1.1编制目的预防和最大程度地减少铁路行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及时有效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尽快恢复铁路运输正常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处置福建省行政区域内铁路发生特别重大行车事故,即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紧急转移人员超过10万、或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或繁忙干线中断行车48小时以上的事故;以及在国家铁路、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国家铁路、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开往福建省地方铁路或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的旅客列车,发生重大行车事故,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或繁忙干线中断行车24小时以上的事故适用本预案。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减少行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恢复运输。快速抢通线路,尽快恢复通车和运输秩序。

(3)分工负责。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事发地人民政府,南昌铁路局(含福州办事处)和中直驻闽、省直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权限和本预案的规定,共同做好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4)预防为主。坚持积极采用先进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行车事故防范水平;不断完善铁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救援装备技术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省应急救援工作机构与职责

2.1.1省处置铁路行车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根据铁路行车事故的响应级别,省政府成立省处置铁路行车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省现场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作适当调整。省现场救援指挥部地点设在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

省现场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开展工作。

南昌铁路局(含福州办事处)职责:接到铁路行车事故报告后,按照南昌铁路局《处置行车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向省政府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并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工作,同时根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向省政府提出具体支援建议等。同时,负责省现场救援指挥部日常工作。

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职责:接到行车事故报告后,应迅速启动本级政府相关的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负责事故现场群众疏散安置、社会救援力量支援、后勤保障、医疗救护和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工作,以及事故现场的先期处置,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处置工作情况。在应急恢复阶段,配合铁路局做好行车事故的现场清理、善后处理工作。

3预防预警

3.1行车事故信息报告与管理

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按照《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制订本部门行车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当构成Ⅰ级、Ⅱ级应急条件的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的同时,应立即向省政府总值班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1小时。省政府总值班室接到铁路行车事故报告后,按照规定迅速报告省政府和办公厅领导。

对需要地方人民政府协助救援、协调伤员救治、现场群众疏散等工作以及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行车事故,发生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应按地方人民政府和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程序,立即向事发地人民政府应急机构通报,地方人民政府应按有关程序进行处置。

福建省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Ⅰ、Ⅱ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后,由省政府总值班室在接报事故后1小时内报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

3.2行车事故预防预警系统

根据铁路行车事故特点和规律,适应提高科技保障安全能力的需要,铁路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研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进一步整合和完善铁路现有各项安全检测、监控技术装备;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完整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实现各类安全监测信息的自动收集与集成;逐步建立防止各类铁路行车事故的安全监控系统、事故救援指挥系统和铁路行车安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集监测、控制、管理和救援于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铁路行车安全预防预警体系。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铁路行车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Ⅱ、Ⅲ、Ⅳ级。当达到本预案应急响应条件时,应启动本预案。

4.1.1Ⅰ级应急响应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Ⅰ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的铁路行车事故。

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铁路行车事故。

③铁路沿线群众需要紧急转移10万人以上的铁路行车事故。

④铁路繁忙干线遭受破坏,造成行车中断,经抢修在48小时内无法恢复通车。

⑤需要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的其他铁路行车事故。

(2)Ⅰ级响应行动。

①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南昌铁路局(含福州办事处)按照规定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省政府和事发地人民政府报告,并按照本预案和本部门应急预案开展现场救援等项工作。

②省政府办公厅接到报告后,按规定及时向省政府领导、国务院或铁道部报告。

③省政府按照分工,迅速成立省现场救援指挥部,按照职责开展现场救援应急处置工作。

④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的成员单位接到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的通知后,迅速按照职责与分工开展工作。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迅速启动本级相关应急预案,设立现场救援指挥部,按照职责与分工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随时掌握和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4.1.2Ⅱ级应急响应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为Ⅱ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铁路行车事故。

②直接经济损失为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铁路行车事故。

③铁路沿线群众需要紧急转移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铁路行车事故。

④铁路繁忙干线遭受破坏,造成行车中断,经抢修24小时内无法恢复通车。

⑤需要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其他的铁路行车事故。

(2)Ⅱ级响应行动

①铁路行车事故发后,南昌铁路局(含福州办事处)按照规定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省政府和事发地人民政府报告,并按照本预案和本部门应急预案开展现场救援等项工作。

②省政府办公厅接到报告后,按规定及时向省政府领导和国务院或铁道部报告。

③省政府成立省现场救援指挥部,按照职责开展现场救援应急处置工作。

④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的成员单位接到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的通知后,迅速按照职责与分工,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工作。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迅速启动本级相关应急预案,设立现场救援指挥部,按照职责与分工开展先期处置工作,随时掌握和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保持与省政府和省现场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小组)的联系。

4.1.3Ⅲ级以下应急响应

发生Ⅲ级以下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由铁路运输企业按其制定的应急预案启动,开展应急救援等项工作。需要事发地人民政府参与的,应及时向省政府和事发地人民政府报告。

①省政府办公厅接到报告后,按规定及时向省政府和办公厅领导报告。

②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按照职责与分工,协助铁路运输企业开展处置,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对超出本级政府应急救援能力的,应及时向省政府提出扩大应急请求。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本地区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联系渠道,及时掌握铁路行车事故信息。

4.2.2发生I、Ⅱ级应急响应行车事故时,发生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及时向省人民政府和事发地人民政府报告有关信息。

4.3通信

4.3.1行车事故发生后,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要立即开通并保持与省政府的通信联络。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和省直各有关单位联络员要随时保持与省政府和省现场指挥部的通信联系。

4.3.2行车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应急处理需要,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要设置事故现场指挥电话(有条件的可设置图像传输设备),确定现场联系方式,确保应急指挥联络的畅通。

4.3.3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各有关部门、铁路运输企业的通信录,确保应急使用。

4.4指挥和协调

4.4.1根据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的授权,省现场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事故现场救援,以及提出现场行动原则和要求。省现场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实施救援行动。

4.4.2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前,由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领导小组指定人员(车站站长)任组长并组织有关单位组成事故现场临时调查处理小组,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开展事故现场人员救护、事故救援、机车、车辆起复和事故调查等工作,全力控制事故态势,防止事故扩大。

4.4.3行车事故发生后,铁路行车指挥部门要立即封锁事故影响的区间(站场),全面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扩大。

4.4.4事发地人民政府根据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部署,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实施救援行动,负责做好事故铁路沿线群众安全防护和疏散,以及救护和安置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维护事故现场的治安秩序。

4.5紧急处置

4.5.1现场处置主要依靠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处置力量。事故发生后,当地铁路单位和列车工作人员应立即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并根据《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迅速上报。

4.5.2发生铁路行车事故后,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行动,需要公安、武警对现场实行保护、警戒和协助抢救时,应及时报告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由省现场救援指挥部负责协调。启动Ⅲ级以下应急响应行动的,由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

4.6救护和医疗

4.6.1行车事故发生地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现场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救护工作。

4.6.2省卫生厅根据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部署,负责协调组织医疗救护、医疗专家、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进行支援,协调组织现场疾病控制有关工作。

4.6.3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按照本单位应急预案中确定的医疗救护网点,迅速联系地方医疗机构,配合协助医疗部门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

4.6.4对可能导致疫病发生的行车事故,铁路运输企业应立即通知疾病控制部门采取防疫措施。

4.7应急人员的救护

应急救援起复方案,必须在确保现场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实施。应急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必须按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和标准执行。参加应急救援和现场指挥、事故调查处理的人员,必须配带具有明显标识并符合防护要求的安全帽、防护服、防护靴等。根据需要,由省现场救援指挥部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4.8群众的安全防护

4.8.1凡旅客列车发生的行车事故需要应急救援时,必须先将旅客和列车乘务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后方准开始应急救援。

4.8.2凡需要对旅客进行安全防护、疏散时,由铁路运输企业按其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安全防护和疏散。需要对沿线群众进行安全防护、疏散时,铁路运输企业应立即通知省和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由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进行安全防护和疏散。

4.8.旅客、群众安全防护和事故处理期间的治安管理,由省公安厅负责。必要时,由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协调当地武警部队配合。

4.9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需社会力量参与时,由省现场救援指挥部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并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救援预案。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应在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4.10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及损失评估

Ⅰ级应急响应的铁路行车事故调查处理,根据规定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组织调查组负责。其他铁路行车事故的调查处理,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等有关规定,由铁道部负责。

行车事故的损失评估,按铁路有关规定执行。

4.11信息发布

各级政府要按规定发布行车事故信息。发生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或国际影响的事故,要按规定程序,及时上报省政府新闻办,请求协调有关信息发布工作。发生影响较大的行车事故,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舆论工作,迅速拟订信息发布方案,确定发布内容,及时上报省政府新闻办,请求协调有关信息发布工作。

4.12应急结束

当行车事故发生现场对人员的危害性消除,伤亡人员和旅客、群众已得到医疗救护和安置,列车恢复正常运输后,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按“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宣布应急结束。完成行车事故救援起复后期处置工作后,现场救援指挥部要对整个应急救援情况进行总结,报送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理

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负责按国家及铁路客货运输管理规章规定,及时对受害旅客、货主、群众及其家属进行补偿或赔偿;负责清除事故现场有害残留物,或将其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事发地人民政府要协助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处理好有关工作。

5.2保价保险

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有关保险机构接到通知后应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应急救援人员现场保险及伤亡人员和财产保险的理赔工作;对涉及保价运输的货物损失,按铁路的有关保价规定理赔。

5.3铁路行车事故应急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省现场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根据实际应急救援行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向省政府办公厅提交总结报告。

6保障措施

6.1通信保障

省现场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和联络员,在应急救援期间,要随时保持与省现场救援指挥部的通信畅通。

6.2救援装备和应急队伍保障

南昌铁路局(含福州办事处)要强化完善救援队伍建设,保证应急状态时的调用。要进一步优化和强化以救援列车、救援队、救援班为主体的救援抢险网络,合理配置救援资源;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安全防护器材,制订各类救援起复专业技术方案;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救援起复能力。

6.3交通运输保障

启动应急预案期间,事发地人民政府和铁路运输企业按管理权限调动管辖范围内的交通工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根据现场需要,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协调本地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维持应急处置期间的交通运输秩序。

6.4医疗卫生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组织铁路沿线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铁路行车事故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防疫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落实。

铁路运输企业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按照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承担铁路行车事故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名录,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线路发生行车事故时医疗卫生机构地址、联系方式,并制订应急处置行动方案,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

6.5治安保障

各级应急处置预案中,要明确事故现场负责治安保障的公安部门负责人,安排足够的警力做好应急期间各阶段、各场所的治安保障工作。

6.6物资保障

铁路运输企业要按规定备足必需的应急抢险路料及备用器材、设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

6.7资金保障

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铁路行车事故应急处置的资金需求。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费用、善后处理费用和损失赔偿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无力承担的,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和铁道部按管理权限协调解决。省应急处置工作经费保障按省财政厅制定的《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实施。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守法意识。

南昌铁路局(含福州办事处)要结合铁路行业实际,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

7.2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南昌铁路局(含福州办事处)要组织加强对应急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救援队伍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定期进行救援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救援技能。

7.3演练

南昌铁路局(含福州办事处)要有计划地按应急救援要求每年进行一次演习和演练。

8附则

8.1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铁路行车事故性质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的构成条件确定。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部门职责的变化以及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本预案应适时修订完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实施本应急预案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人员,由各级应急领导(指挥)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应急处置中因公殉职的人员需追认烈士时,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按有关程序办理。对玩忽职守、严重失职造成事故的责任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4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8.5预案实施时间

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结构浅探 篇7

一、构建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结构的原则

构建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结构,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统一指挥职权明确

统一指挥, 职权明确是构建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统一指挥能确保指令畅通, 实现组织结构的高效运行。否则, 就可能出现多头指挥的现象, 即多个部门对同一下级施行指挥权力, 使得局面混乱不堪, 而延阻仓库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权责明确, 是实现部门协调、组织运行高效的前提。仓库事故应急处置, 需要应付的事件多、参与单位多, 如果没有明确的职权, 下级的积极主动性可能会减弱, 上级可能会滥用权力, 事故的处置杂乱无章、毫无效率。所以在构建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结构时, 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赋予各个部门相应的职责与权力, 尽可能责任到人、权责一致。

2. 层级简明衔接紧密

是指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结构层级不宜多, 各层级之间的衔接需十分紧密, 确保各层级之间无脱节。层级少可使上下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输更为快捷, 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降低。即上一层级能及时获取下一层级的信息, 从而快速做出决策, 并将指示命令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到下一层级, 而下一层级不但能将收集的信息迅速汇报到上一层级, 还能及时得到上一层级准确、可靠的指示命令, 从而保证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的高效有序运转。

3. 反应灵敏, 适应变化

是指构建的组织结构须使得组织既能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又能适应不同类型的事故及不同环境下的事故。一方面, 组织的反应灵敏可以为仓库事故应急处置行动争取到最佳时机;另一方面, 仓库事故的多样性及事故所处环境的多样性要求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二、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结构模式

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 是指仓库为应急处置事故而建立的机构。而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的组织结构, 就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1. 一般结构模式

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的一般结构按其指挥关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能有:一是为事故应急处置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以及资源保障;二是指导应急救援, 掌握事故发展趋势, 事故失控, 有蔓延趋势时, 指导和组织群众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或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

第二层级, 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的主要职能是:高效的利用一切资源, 合理分配任务和进行人员调度, 组织指挥仓库现场员工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第三层级, 该层级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功能实现的神经末梢, 是各种功能模块的集合。

警戒组:对封锁圈内, 监控事态发展;对封锁圈外, 阻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

救护组:设立医疗急救站对伤员进行救护, 把伤重人员及时送到医院。

保障组:负责为事故现场筹备、运送救援物资, 提供交通、通讯、人员支持。

抢险组:在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下实施抢险、抢修。

消防组:对可能引起火灾的仓库事故现场进行监控, 对发生着火爆炸的仓库事故实施救援。

2. 时间结构模式

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的时间结构, 指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在应急处置事故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顺时态动态结构。

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的时间结构按其对事故进行处置时间顺序可划分为三个时段。

事故发生时为第一时段, 该时段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的关键时段。事故当事人、第一发现人是仓库事故处置的第一实施者。

事故处置中为第二时段, 该时段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的中间时段。首先, 现场指挥员应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同时, 根据应急处置预案, 相关人员到达指定地点集合, 迅速组成警戒组、救护组、消防组、抢险组和保障组, 并尽快赶赴事故现场。尔后, 当事故有扩大的趋势而仓库自身又不能满足应急处置的力量需要时, 武警消防、邻近部队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力量也可能应请求参与仓库事故应急处置。

事故处置后为第三时段, 该时段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的重要时段。当事故处置完后, 参与应急处置的人员多数将撤离现场, 留下部分人员进行处理善后、消防警戒。首先是善后小组, 由精通业务的人员组成。其次是消防小组, 由三至五名消防人员组成。最后, 事故调查小组进入现场。

3. 空间结构模式

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的空间结构, 指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在实施应急处置的过程中, 各部门在空间形成的一种同时态稳定结构。

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的空间结构如图所示, 按其所处空间位置将其划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 应急指挥部。由上级单位领导任总指挥长, 上级单位副职领导任副总指挥长, 一般部署在仓库办公区, 离事故现场较远。

第二模块, 现场处置。该模块是各种应急处置小组的集合体, 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行动实施与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各应急处置小组在现场指挥员的组织协调下, 各司其职, 完成对仓库事故的应急处置。

现场处置由现场指挥员具体负责, 通常设有警戒组、救护组、保障组、消防组和抢险组。现场指挥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靠前, 以利于指挥、便于观察;警戒组一般部署在事故现场出入口、事故附近的制高点、事故邻近区域、生活办公区等;救护组配置在靠现场指挥员后面的便于前出抢救伤员的位置;保障组, 即事故现场保障组, 位置应靠近邻近指挥员;消防组和抢险组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要尽可能靠前部署。

三、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高效运转的条件

1. 高素质的人员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运转的基本条件

从组织结构中可看出, 指挥员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的重心。指挥员是否有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指挥素质, 是其能否准确判断事态发展、果断定下决心及下达行动命令、合理分配任务、统筹调动部队的关键, 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同时, 专业人员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的具体实施者, 专业人员较高的应急抢险、抢修等素质是高效处置仓库事故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 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要高效运转, 高素质的人员是根本。

2. 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运转的必备条件

高效的信息系统作为组织高效运转的必备条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 顺畅的信息渠道是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桥梁、密切配合的基础, 是确保指示命令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保证。第二, 高效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又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3. 紧密的军警民关系是仓库事故应急处置组织运转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争先创优活动心得下一篇:教师职业访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