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债务法律规定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共同债务法律规定(共8篇)

共同债务法律规定 篇1

(一)夫妻共同债务及个人债务的认定

1、夫妻共同债务、个人债务的认定原则及范围

(1)《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a 《婚姻法》 第四十一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b 《婚姻法》 第十九条第三款: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2)司法解释所确定的推定规则:

a 婚姻法解释二 第二十三条: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b 婚姻法解释二 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c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7条: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d 《民通意见》第43条: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承包经营的,其收入为夫妻共有财产,债务亦应以夫妻共有财产清偿。

共同债务法律规定 篇2

一、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确认的法律规定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确认, 学界和法律实务界争论很多, 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界定为, 夫妻共同债务就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因合理正当地管理、维持婚姻家庭事务所引起的, 由婚姻共同体负担的费用。[1]

我国婚姻法及先后颁布的相关司法解释, 相继对该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但迄今尚未建立起较为系统合理的夫妻共同债务确认制度。我国《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 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应当共同偿还”。该规定过于原则, 可操作性不强, 且局限于“离婚时”。最高法院在制定婚姻法司法解释时对此作出进一步明确, 《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 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 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 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 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 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据此,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 若夫妻一方不能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该债务为个人债务, 或者债权人明知夫妻之间实行约定财产制的, 则一律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可见, 我国现行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推定规则。在《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颁布前,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93年11月3日颁布《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其中第17条规定: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 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 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 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 一方未经对方同意, 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 一方未经对方同意, 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 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 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二、我国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 夫妻共同债务制度在立法结构上没有规范的定位

夫妻债务问题应一直伴随着夫妻关系成立前、存续期以及结束后。我国修正后的婚姻法在夫妻财产关系部分未对夫妻债务的性质、清偿、分割等问题做出一般性规定, 仅在两处有规定:《婚姻法》第19条规定了约定财产制;第41条关于离婚时债务的规定。如此立法似乎在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只有在离婚时, 法律才会涉及到债务处理。但夫妻债务通常可能出现在各个阶段, 处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产生债务却需要援引离婚时夫妻债务清偿的法律规定, 显然不当。

(二) 法律体系不统一、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不清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 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 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七条规定: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 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2004年实施的《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 应当按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 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前述两个条文与后一条文相互矛盾, 前两个条文采的是“目的论”, 而后者采的是“名义论”, 这使得对夫妻共同债务范围的界定有了两个标准。立法冲突直接导致实务工作中理解的混乱, 造成各地裁判标准不一, 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

(三) 夫妻共同债务的推定规则及除外情形规定不合理

《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24条一改过去常用的“谁主张, 谁举证”的举证规则,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即由债务人的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如其举证不能, 则推定该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其立法理由:一是夫妻双方是共同体, 夫妻生活具有较强的隐秘性, 外人很难得知夫妻一方借款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及家庭共同经营;二是现实生活中, 存在不少夫妻恶意串通, 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 影响了交易的安全。另外, 该司法解释规定, 债务人的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除外情形也只有两种情形, 过于狭窄, 使得可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债务形式过于宽泛, 扩大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严重损害了债务人配偶一方的合法权益。司法实践证明, 凡适用第二十四条处理夫妻债务的, 很少有债务人的配偶能够免除责任的判例。这样的判决在社会上形成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 尤其在当前离婚率持续走高的情势下, 一旦法律无力惩处恶意行为, 它就会作为有效方法被竞相仿效, 进而造成社会诚信缺失, 道德风气日下, 形成新的社会问题。[2]

(四) 与家事代理制度根本原则相违背

家事代理权, 是配偶权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指夫妻一方在因家庭日常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的法律行为时, 享有代理配偶他方的权利, 其行为的后果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 直接由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夫妻共同生活是两人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基础, 其法理基础就是表见代理, 即让交易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实施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日常家事范围应该在夫妻共同生活之内, 超过共同生活之限, 就不应再属于代理范围。虽然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根据日常家事代理应该包括购买家庭生活用品、治疗疾病、从事文化娱乐、家庭教育等日常生活方面。因此, 第24条仅是双方是夫妻关系之名, 就推定为共同之债明显有违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五) 举证责任分配有失公平

公平正义原则是分配举证责任的最高法律原则。在民事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方法上, 我国采用了“谁主张, 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根据第24条确定的“推定规则”, 基本就免除了债权人证明是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 债权人只要证明一点:此债是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即可。如要否认是共同债务, 则非举债一方就必须证明:一是债务系个人债务, 或夫妻双方实行约定财产制;二是债权人明知。如要证明债权人系“明知”则需要债权人和债务人配合。即使非举债一方证明了其夫妻双方是约定财产制, 只要债权人坚称不知, 则非举债一方基本上就无法达到排除是共同债务的证明标准。但是, 根据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特点, 债权人如主张夫妻共同承担债务, 则其至少应该证明债务在家事代理范围内, 或其有理由相信债务未超出家事代理范围等。债权人在这方面的举证责任是不能免除的。因此, 第24条确定的“推定规则”在举证责任分配上是不公平的。

三、我国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科学界定夫妻共同债务及个人债务的范围, 设立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

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范围的确定, 可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的理解与适用》中提出的认定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两个原则:一是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二是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只要具备上述两个要件之一, 就可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除此之外的其它债务:一是夫妻双方不存在举债的合意且未共同分享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二是该债务不是用于夫妻双方应履行的法定义务或道德义务;三是债务形成时, 债权人有理由相信该债务不是为债务人的家庭共同利益而设立;可认定为个人债务。对夫妻共同债务的作出一般性规定, 规范时间范围扩大到夫妻关系成立前、存续期以及离婚后的各个时期。

为了更好地实施将上述两个认定原则, 我们可建立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日常家事代理权是指夫妻一方因家庭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的法律行为, 视为夫妻共同的意思表示, 夫妻双方亦必须承担法律后果。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 一旦超越了日常家事代理权的范围, 就应该认定为个人债务。我国《婚姻法解释 (一) 》也规定:“夫或妻在处理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 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 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该条虽然直接规定的是夫妻日常家事决定权, 但也间接承认了夫妻互有日常家事代理权, 以满足夫妻处理复杂、多样的家庭事务的需求, 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夫妻利益, 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

界定日常家事代理权的范围, 最重要是明确日常家事的除外情况:例如, 夫妻职业事务、夫妻个人财产处理、大额举债、惯常礼物馈赠之外的无偿赠与、不动产转让、不动产上设定担保、不动产租赁以及一些需要变更登记的财产权转让等等。在确定日常家事代理权的同时, 应把夫妻事务中的重大事务代理权分离出来, 重大事务只有得到另一方授权才属有权代理, 形成的债务才是夫妻共同债务。明确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范围, 债权人在设立债务时, 能较方便地查实债务的性质以及债务人的范围, 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 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人合法权益。同时, 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也大大便利了夫妻另一方实现对不属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

日常家事代理权确立之后, 对代理权的举证责任也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规定。是否超出日常家事代理范围, 对夫妻一方来讲属于积极事实, 对债权人来讲属于消极事实, 夫妻最清楚日常家事代理范围, 其相对债权人具有较强的举证能力, 夫妻身份关系形成的表见代理关系也决定将日常家事代理权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外部债权人并不妥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第7条规定, 将超出日常家事代理权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夫妻一方比较恰当。即如果夫妻的日常家事代理行为造成的外部假象, 使债权人有理由相信夫或妻的负债行为没有超出日常家事代理范围的, 债权人仍应受到保护, 但应由债权人证明“自己相信的理由”。

(二) 清理法律规范, 重构夫妻共同财产除外推定规则

《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二十四条规定, 由债务人的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如其举证不能, 则推定该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该条文出台的原因是夫妻生活的隐秘性, 债权人无法得知债务举债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处于“弱势”地位, 债权人举证困难。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基于债的相对性, 作为债务人的配偶对债务人的债务也往往不知情, 债权人相对于债务人而言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另外, 债权人在交易当初拥有交易选择权, 其可以通过让夫妻一方对另一方所借债务进行确认来规避这种交易上的风险, 如果他认为债务属夫妻共同债务, 他可以要求债务人的配偶签字确认, 在一般情况下, 这也不影响交易的效率, 这种规避交易风险的成本, 比诉讼中夫妻共同债务推定规则强加给夫妻另一方要小得多。此外, 如果对债务人的偿还能力有疑问的话, 债权人还可以选择其他交易人来规避交易风险。而债务人的配偶却不一样, 受传统观念等的影响, 一旦结婚, 很多债务人的配偶 (往往是妇女) 在面对配偶的欺瞒和背叛时, 往往选择了“逆来顺受”的态度。可见, 债权人较债务人的配偶离证明债务性质的证据更近一些, 更容易举证。《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二十四条推定规则的出台, 非但没有彰显出效率的优势, 反而大大损害了法律的最大价值公正公平, 过度保护了债权人利益, 严重损害了债务人配偶的利益, 也与目前夫妻双方在人身关系方面自由度越来越大、身份上的“对外连带性”正逐渐弱化的趋势相背离。因此, 有必要对《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二十四条进行修改, 修改的内容应该包括:坚持以具备共同举债合意或者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为共同债务认定原则, 是否属夫妻共同债务由债权人承担举证责任。

(三) 构建夫妻约定财产公示制度

《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 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 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 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可见, 该约定对夫妻双方都有约束力, 但对第三人则要求其在知情的情况下才有约束力。不可否认, 夫妻生活具有隐秘性, 外人包括债权人一般无法得知债务人夫妻就夫妻财产约定的具体情况。一旦发生债务纠纷, 即使已经知道该约定, 债权人一般都把该债务定位为夫妻共同债务来主张债务人夫妻双方共同偿还。在没有财产公示制度的情况下, 债务人的配偶往往很难证明债权人知情这一事实。建立夫妻约定财产公示制度, 对夫妻双方进行财产约定的时间、内容、程序、效力以及变更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在婚姻登记机关存档备案或须经公证等, 从而加强财产约定的公示性和公信力。这样约定夫妻财产制对债务人夫妻双方以及债权人都有约束力, 能充分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减少纠纷, 提高交易的效率。

(四) 构建大额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字制度

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相对性:只有债的主体才受债的约束, 才享有债的权利、履行债的义务。债的相对性原理决定了把债的义务主体扩大到债的义务人之外的人是不符合契约自由理论的。因此, 《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推定规则把债的义务主体扩大到义务人的配偶, 是有违契约自由精神的。大额债务金额大、效用高, 对家庭经济生活影响大, 甚或影响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因此, 对该债务处理更要谨慎。大额债务往往超出了日常家事代理权, 但很多情况下又确实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需要的, 符合夫妻共同债务的本质属性。为了更便捷准确地认定其性质, 公正合理地处理纠纷, 我们应构建大额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字制度, 这也符合债的相对性原理。在大额债务发生时, 应债权人的要求, 债务人应提供借债的目的、用途, 如果债权人认为该债务属夫妻共同债务, 债权人应该要求债务人夫妇在借条上共同签字确认。这样可以较快地确定权利义务的归属, 公平保护债权人以及债务人及其配偶的合法权益。

摘要: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漏, 影响了社会生活中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纠纷的解决。文章通过查找我国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制度的缺陷, 提出改进建议, 力图推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制度,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胡苷用.夫妻共同债务的界定及其推定规则.重庆社会科学, 2010, (2) .

[2]唐雨虹.夫妻共同债务推定规则的缺陷及重构---〈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第24条之检讨.行政与法, 2008, (7) .

共同债务法律规定 篇3

[关键词]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制度;缺陷;完善

近年来,婚姻财产诉讼中涉及经济问题的案件明显增多,但我国现有《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有关夫妻共同债务的法律规定,尚不足以灵活应对法律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情况。本文立足法律实践,具体分析我国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制度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确认的法律规定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确认,学界和法律实务界争论很多,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界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就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因合理正当地管理、维持婚姻家庭事务所引起的,由婚姻共同体负担的费用。[1]

我国婚姻法及先后颁布的相关司法解释,相继对该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规定,但迄今尚未建立起较为系统合理的夫妻共同债务确认制度。我国《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该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且局限于“离婚时”。最高法院在制定婚姻法司法解释时对此作出进一步明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据此,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若夫妻一方不能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该债务为个人债务,或者债权人明知夫妻之间实行约定财产制的,则一律按照夫妻共同債务处理。可见,我国现行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推定规则。在《婚姻法司法解释(二)》颁布前,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93年11月3日颁布《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其中第17条规定: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二、我国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夫妻共同债务制度在立法结构上没有规范的定位

夫妻债务问题应一直伴随着夫妻关系成立前、存续期以及结束后。我国修正后的婚姻法在夫妻财产关系部分未对夫妻债务的性质、清偿、分割等问题做出一般性规定,仅在两处有规定:《婚姻法》第19条规定了约定财产制;第41条关于离婚时债务的规定。如此立法似乎在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只有在离婚时,法律才会涉及到债务处理。但夫妻债务通常可能出现在各个阶段,处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产生债务却需要援引离婚时夫妻债务清偿的法律规定,显然不当。

(二)法律体系不统一、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不清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七条规定: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2004年实施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前述两个条文与后一条文相互矛盾,前两个条文采的是“目的论”,而后者采的是“名义论”,这使得对夫妻共同债务范围的界定有了两个标准。立法冲突直接导致实务工作中理解的混乱,造成各地裁判标准不一,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

(三)夫妻共同债务的推定规则及除外情形规定不合理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一改过去常用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规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债务人的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其举证不能,则推定该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其立法理由:一是夫妻双方是共同体,夫妻生活具有较强的隐秘性,外人很难得知夫妻一方借款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及家庭共同经营;二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少夫妻恶意串通,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影响了交易的安全。另外,该司法解释规定,债务人的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除外情形也只有两种情形,过于狭窄,使得可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债务形式过于宽泛,扩大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严重损害了债务人配偶一方的合法权益。司法实践证明,凡适用第二十四条处理夫妻债务的,很少有债务人的配偶能够免除责任的判例。这样的判决在社会上形成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尤其在当前离婚率持续走高的情势下,一旦法律无力惩处恶意行为,它就会作为有效方法被竞相仿效,进而造成社会诚信缺失,道德风气日下,形成新的社会问题。[2]

(四)与家事代理制度根本原则相违背

家事代理权,是配偶权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夫妻一方在因家庭日常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的法律行为时,享有代理配偶他方的权利,其行为的后果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直接由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夫妻共同生活是两人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基础,其法理基础就是表见代理,即让交易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实施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日常家事范围应该在夫妻共同生活之内,超过共同生活之限,就不应再属于代理范围。虽然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根据日常家事代理应该包括购买家庭生活用品、治疗疾病、从事文化娱乐、家庭教育等日常生活方面。因此,第24条仅是双方是夫妻关系之名,就推定为共同之债明显有违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五)举证责任分配有失公平

公平正义原则是分配举证责任的最高法律原则。在民事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方法上,我国采用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根据第24条确定的“推定规则”,基本就免除了债权人证明是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债权人只要证明一点:此债是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即可。如要否认是共同债务,则非举债一方就必须证明:一是债务系个人债务,或夫妻双方实行约定财产制;二是债权人明知。如要证明债权人系“明知”则需要债权人和债务人配合。即使非举债一方证明了其夫妻双方是约定财产制,只要债权人坚称不知,则非举债一方基本上就无法达到排除是共同债务的证明标准。但是,根据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特点,债权人如主张夫妻共同承担债务,则其至少应该证明债务在家事代理范围内,或其有理由相信债务未超出家事代理范围等。债权人在这方面的举证责任是不能免除的。因此,第24条确定的“推定规则”在举证责任分配上是不公平的。

三、我国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科学界定夫妻共同债务及个人债务的范围,设立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

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范围的确定,可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中提出的认定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两个原则:一是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二是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只要具备上述两个要件之一,就可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除此之外的其它债务:一是夫妻双方不存在举债的合意且未共同分享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二是该债务不是用于夫妻双方应履行的法定义务或道德义务;三是债务形成时,债权人有理由相信该债务不是为债务人的家庭共同利益而设立;可认定为个人债务。对夫妻共同债务的作出一般性规定,规范时间范围扩大到夫妻关系成立前、存续期以及离婚后的各个时期。

为了更好地实施将上述两个认定原则,我们可建立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日常家事代理权是指夫妻一方因家庭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的法律行为,视为夫妻共同的意思表示,夫妻双方亦必须承担法律后果。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一旦超越了日常家事代理权的范围,就应该认定为个人债务。我国《婚姻法解释(一)》也规定:“夫或妻在处理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该条虽然直接规定的是夫妻日常家事决定权,但也间接承认了夫妻互有日常家事代理权,以满足夫妻处理复杂、多样的家庭事务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夫妻利益,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

界定日常家事代理权的范围,最重要是明确日常家事的除外情况:例如,夫妻职业事务、夫妻个人财产处理、大额举债、惯常礼物馈赠之外的无偿赠与、不动产转让、不动产上设定担保、不动产租赁以及一些需要变更登记的财产权转让等等。在确定日常家事代理权的同时,应把夫妻事务中的重大事务代理权分离出来,重大事务只有得到另一方授权才属有权代理,形成的债务才是夫妻共同债务。明确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范围,债权人在设立债务时,能较方便地查实债务的性质以及债务人的范围,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人合法权益。同时,日常家事代理权制度也大大便利了夫妻另一方实现对不属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

日常家事代理权确立之后,对代理权的举证责任也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规定。是否超出日常家事代理范围,对夫妻一方来讲属于积极事实,对债权人来讲属于消极事实,夫妻最清楚日常家事代理范围,其相对债权人具有较强的举证能力,夫妻身份关系形成的表见代理关系也决定将日常家事代理权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外部债权人并不妥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第7条规定,将超出日常家事代理权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夫妻一方比较恰当。即如果夫妻的日常家事代理行为造成的外部假象,使债权人有理由相信夫或妻的负债行为没有超出日常家事代理范围的,债权人仍应受到保护,但应由债权人证明“自己相信的理由”。

(二)清理法律规范,重构夫妻共同财产除外推定规则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由债务人的配偶举证证明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其举证不能,则推定该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该条文出台的原因是夫妻生活的隐秘性,债权人无法得知债务举债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处于“弱势”地位,债权人举证困难。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基于债的相对性,作为债务人的配偶对债务人的债务也往往不知情,债权人相对于债务人而言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另外,债权人在交易当初拥有交易选择权,其可以通过让夫妻一方对另一方所借债务进行确认来规避这种交易上的风险,如果他认为债务属夫妻共同债务,他可以要求债务人的配偶签字确认,在一般情况下,这也不影响交易的效率,这种规避交易风险的成本,比诉讼中夫妻共同债务推定规则强加给夫妻另一方要小得多。此外,如果对债务人的偿还能力有疑问的话,债权人还可以选择其他交易人来规避交易风险。而债务人的配偶却不一样,受传统观念等的影响,一旦结婚,很多债务人的配偶(往往是妇女)在面对配偶的欺瞒和背叛时,往往选择了“逆来顺受”的态度。可见,债权人较债务人的配偶离证明债务性质的证据更近一些,更容易举证。《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推定规则的出台,非但没有彰显出效率的优势,反而大大损害了法律的最大价值公正公平,过度保护了债权人利益,严重损害了债务人配偶的利益,也与目前夫妻双方在人身关系方面自由度越来越大、身份上的“对外连带性”正逐渐弱化的趋势相背离。因此,有必要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进行修改,修改的内容应该包括:坚持以具备共同举债合意或者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为共同债务认定原则,是否属夫妻共同债务由债权人承担举证责任。

(三)构建夫妻约定财产公示制度

《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

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可见,该约定对夫妻双方都有约束力,但对第三人则要求其在知情的情况下才有约束力。不可否认,夫妻生活具有隐秘性,外人包括债权人一般无法得知债务人夫妻就夫妻财产约定的具体情况。一旦发生债务纠纷,即使已经知道该约定,债权人一般都把该债务定位为夫妻共同债务来主张债务人夫妻双方共同偿还。在没有财产公示制度的情况下,债务人的配偶往往很难证明债权人知情这一事实。建立夫妻约定财产公示制度,对夫妻双方进行财产约定的时间、内容、程序、效力以及变更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在婚姻登记机关存档备案或须经公证等,从而加强财产约定的公示性和公信力。这样约定夫妻财产制对债务人夫妻双方以及债权人都有约束力,能充分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纠纷,提高交易的效率。

(四)构建大额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字制度

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相对性:只有债的主体才受债的约束,才享有债的权利、履行债的义务。债的相对性原理决定了把债的义务主体扩大到债的义务人之外的人是不符合契约自由理论的。因此,《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推定规则把债的义务主体扩大到义务人的配偶,是有违契约自由精神的。大额债务金额大、效用高,对家庭经济生活影响大,甚或影响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因此,对该债务处理更要谨慎。大额债务往往超出了日常家事代理权,但很多情况下又确实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需要的,符合夫妻共同债务的本质属性。为了更便捷准确地认定其性质,公正合理地处理纠纷,我们应构建大额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字制度,这也符合债的相对性原理。在大额债务发生时,应债权人的要求,债务人应提供借债的目的、用途,如果债权人认为该债务属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应该要求债务人夫妇在借条上共同签字确认。这样可以较快地确定权利义务的归属,公平保护债权人以及债务人及其配偶的合法权益。

[參考文献]

[1]胡苷用.夫妻共同债务的界定及其推定规则.重庆社会科学,2010,(2).

[2]唐雨虹.夫妻共同债务推定规则的缺陷及重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之检讨.行政与法,2008,(7).

[3]蔡福华.夫妻财产纠纷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夫妻共同债务承诺书 篇4

信用社:

兹有 乡(镇)村 组居民(系本人配偶,身份证号码)因家庭共同生产、生活需要在贵社借款人民币(大写)。此借款系我夫妻共同债务。其贷款明细为:借款金额 元,借款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借款利率 ‰,(抵押、信用)方式。若贷款到期后,居民(本人配偶)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清还借款,由本人以家庭共有财产及个人私有财产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附:借款人夫妻结婚证复印件

注:本承诺书作为编号为 的《借款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诺人:

夫妻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篇5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现为夫妻关系。借款人在 银行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附:结婚证、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夫妻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现为夫妻关系。借款人在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附:结婚证、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为父子关系。借款人在 银行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附: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为母子关系。借款人在 银行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附: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贷款债务声明书

凤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

我叫,与借款人 为姐弟关系。借款人在 银行申请的 万元(具体金额以借款合同为准)借款开展 经营活动,该项经营收入全部归家庭共同所有。今后,无论家庭发生任何变故,我愿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该笔借款的责任,此项偿还责任将不可免除和不可撤销。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指印):

年 月 日

共同债务法律规定 篇6

债务

2012-06-0

5秦女士被某机电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她与丈夫孟先生共同归还100万元借款。秦女士辩称自己与丈夫的借款“没有丝毫关系”,不同意机电公司的诉讼请求。近日,长宁区法院一审审结此案,由于秦女士未能证明自己的主张,法院判决秦女士应与丈夫共同向机电公司偿还100万元,并支付相应逾期利息。

【案件回放】

机电公司法定代表人计先生与秦女士、孟先生夫妇是朋友关系。孟先生以夫妻两人共有的房屋产权证原件为抵押,向机电公司借款200万元,承诺1年后归还。借款到期后,孟先生没有归还,机电公司以孟先生为被告向法院起诉。判决生效后,孟先生归还了100万元,另外100万元迟迟没有归还。机电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申请追加秦女士为被执行人。但是,由于秦女士没有到庭参加执行程序中的听证审查,机电公司提供的证据又难以确认孟先生所欠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为平衡保护机电公司的债权和秦女士的合法权益,法院认为机电公司的请求宜另行诉讼解决,因此驳回了机电公司的执行请求。2011年11月,机电公司以秦女士为被告提起本案诉讼。

庭审中,秦女士辩称,自己从来没有向机电公司借过款,丈夫借款的事自己毫不知情。自己既不是丈夫所在公司的投资人,也不是该公司的员工,最多只是偶尔去一下该公司的经营场所。而且丈夫所借款项并没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丈夫用房产证抵押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因此,这笔借款不是夫妻共同债务,自己没有偿还义务。

长宁区法院经审理后以秦女士未能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形为由,判决秦女士应与丈夫孟先生共同向机电公司偿还100万元,并支付相应的逾期利息。

【以案说法】

本案中,被告秦女士只有举证证明,机电公司与孟先生对200万元借款明确

约定是孟先生的个人债务;或者证明,秦女士与孟先生约定在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并且机电公司知道秦女士与孟先生之间有这样的约定,才能真正撇清与孟先生所负债务的关系。但在本案诉讼中,秦女士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她有法律规定的相关情形。因此,孟先生向机电公司所借200万元,是秦女士与孟先生的夫妻共同债务,秦女士应当与丈夫共同偿还。

【法辞典】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论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 篇7

关键词:夫妻共同债务,婚姻法

一、我国立法规范

我国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范主要体现在《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 然而这两处规定在逻辑上却存在着矛盾。《婚姻法》41 条、司法解释 ( 二) 23 条以及《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17 条规定的是从该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生活目的所负担的角度来认定的, 但是司法解释 ( 二) 24 条采用的是推定的方式来认定, 除非夫妻一方能证明债权人和另一方之间明确约定了为个人债务, 否则在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都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由此也可看出我国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在法律上的混乱。认定采用双重标准, 其内在的矛盾性成了司法实践中产生巨大分歧的根本原因。

二、司法实践现状

囿于立法规范上认定标准的双重性,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类似案件在各个法院存在着不同的判决结果。有的法院直接引用司法解释 ( 二) 24 条, 而有的法院则援引《婚姻法》41 条和司法解释 ( 二) 23 条, 从法理角度对之做出延伸认定。在多数情况下, 法院为了追求实质正义, 往往回避司法解释 ( 二) 24 条来进行认定, 这样的做法有其合理性, 但是不得不否认其同样会损害法律的公信力, 不利于推进人民对“法治”权威的确信。

三、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

( 一) 以家庭共同生活目的为依托

从立法目的的角度可以推知, 司法解释 ( 二) 24 条的推定方式主要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而《婚姻法》41 条和司法解释 ( 二) 23 条则侧重于从婚姻实质来判断债务, 维护婚姻双方当事人。笔者以为, 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细胞, 它的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 因此在认定夫妻共同财产时不能像合同法一样侧重于保护债权人利益, 而是要优先考虑婚姻家庭的稳定性、保护婚姻双方当事人。共同债务只有真正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才能被认定为共同债务, 这才符合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同时, 基于夫妻一方举证债务为另一方个人债务的难度较高, 以家庭共同生活目的为依托来认定债务更加能体现公平、正义。

( 二) 家庭共同生活目的的界定标准

1. 因日常家事代理产生的债务。日常家事代理债务是指夫妻一方因日常家庭事务与第三人发生法律行为从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该法律行为视为夫妻共同的意思表示, 因而由夫妻共同承担债务。法律上对日常家事没有做明确规定, 由法官自由裁量。但是从一般法理上, 可以对之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在婚姻存续期间, 夫妻购买居住的房产、车辆、日常生活用品, 支付日常家庭开销, 共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扶养有扶养义务的亲属所产生的债务都应当被包括进日常家事代理债务的范畴。日常家事代理产生的债务最明显的特征是为了家庭共同生活的目的, 即由此产生的债务主要是为了提升、改善家庭生活的原因, 把之归入共同债务是合理的。但是在界定日常家事时也要考虑到差异性, 不同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不同, 不同家庭对于日常家事的认定、理解也会不一样, 故在界定时不可一概而论, 注重把握“家庭共同生活”这条主线。

2. 因夫妻共同生产、经营产生的债务。夫妻共同生产、经营主要是为了提升家庭经济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因此像夫妻共同从事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私营企业或者一方开办企业但主要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所产生的债务自然也应当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关于家庭共同生活目的的界定标准, 我国立法还没有详细规定, 笔者以为这是婚姻法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笔者也建议采用概括加列举的形式对之加以规定, 从正反两面来明确范围, 使得这个概念更加具体而确定, 为鉴定夫妻共同债务打下基础。

四、认定中的特殊问题

( 一) 夫妻分居期间产生的债务问题

笔者以为分居期间发生的债务应当从两方面来探讨, 一方面, 原则上夫妻双方分居也就意味着双方结束了共同的家庭生活, 因此也很难再产生因共同生活目的而发生债务的情况, 在此期间产生的债务理应认定为个人债务。但是另一方面, 要认识到, 分居在我国不等同于离婚, 夫妻双方仍然存在法律上的关系, 他们有共同需要抚育的子女、共同赡养的老人以及负有扶养义务的亲属, 若是因这些共同负担的义务而产生的债务, 笔者以为应当认定为共同债务, 否则也不符合公平原则。

( 二) 夫妻违法行为产生的债务问题

违法行为产生的债务往往不基于夫妻双方共同的意思表示, 而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的行为给第三人造成损害所负的赔偿而产生。这里的债务认定, 也应当分为两种情况来认定。首先, 该违法行为是夫妻双方共同实施或者一方明知的, 那么即是不是用于共同生活也应当认定为共同债务。其次, 如果是夫妻一方的违法行为而对外产生了债务, 只要该债务不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不是为共同生活的目的, 则应当认定为一方个人债务。

( 三) 夫妻一方与第三人发生的大额借款问题

笔者以为, 在借款时债权人应当负有注意义务, 即应当了解到债务人的具体情况, 如果债权人不能证明借款与夫妻共同生活、生活经营有联系, 则不得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而只能认定为债务人一方的债务。如果推定为共同债务, 笔者以为是有失公平的。试想婚姻存续期间一方大量举债, 然而该婚姻存续时间极短, 若认定为共同债务, 那对于另一方而言必然是不公平的, 婚姻由此也成了转嫁债务的利器, 不利于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姜大伟.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反思与重构[J].西南政法大学报, 2013, 15 (4) .

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 篇8

关键词:婚姻法;共同债务;个人债务;认定标准;家事代理权

笔者从事律师工作,在处理离婚诉讼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都会存在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的问题。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如何认定虽然在法律上有规定,但同时存在着法律规定内容不一,认定标准混乱的情况。笔者就在工作中曾经遇到关于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的案例,甚至出现了一、二审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这样的审判现象可以说与法的统一性是相违背的,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不利于实现法的正义,对法律信仰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一、夫妻共同债务概述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

在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上,学术界的争议是比较大,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如有的学者认为:“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①有的学者认为:“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以及夫妻一方或双方治疗疾病等需要所负的债务。”②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认为:“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双方因婚姻共同生活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履行法定抚养义务所负的债务。”③

结合我国学者以及最高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的相关观点,笔者认为,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基于法定或约定而产生的债务。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类型

夫妻共同债务可以分成以下五种:

第一,因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债务。理解这一分类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共同生活”。一般来说,“共同生活”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债务,基本的生活需要包括:衣食住行教五个方面。如日常生活中购置家具、车辆、电器、住房、培训而产生的债务均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第二,因履行法定义务而产生的债务。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为法定义务而产生的债务主要是指因为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而产生的债务。

第三,因社会交往而产生的债务。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在生活期间,无时无刻不在与周边的人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礼尚往来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社会交往而产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第四,因生产经营而产生的债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投资也趋于多元化,因为投资生产经营而产生债务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公众面前。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生产经营”应当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而共同从事的生产经营,而不是在婚前一方已经从事,婚后继续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因缔结契约而产生的债务。这里的契约应当是指夫妻双方之间对财产做出的约定。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在夫妻财产制方面,我国兼行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所谓约定财产制,“是指婚姻当事人以契约的形式约定相互间的纯粹夫妻财产关系,而排除法定财产制的适用。”④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一款做出了具体的规定。⑤

(三)夫妻共同债务的特征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共同债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身份性。可以说,夫妻共同债务产生的一切基础均建立在夫妻身份之上,丧失这一基础,即丧失夫妻共同债务。

第二,公益性。这里的公益性是指满足由夫妻双方共同组建的家庭的共同利益,非社会公共利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夫妻双方组建的家庭之中,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有的甚至还有其他被赡养和抚养的人。在这些所有的家庭成员之中,夫妻一方或双方常常会因自身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而对外产生债务,这些债务的产生明显具有家庭公益性,所以应当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与此相反,如果夫妻一方瞒着另一方擅自对外借债从事赌博、吸毒等不法行为,因为不具有合法性和合意性的特征,所以不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第三,连带性。连带性是指夫妻共同债务属于连带责任,夫妻任何一方均应当予以偿还。

二、完善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法律建议

(一)增设家事代理权的制度

1. 家事代理权的性质和作用

家事代理权制度渊源于古罗马时期,历史可谓久远。目前,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采用了这一制度,并将这一制度运用于夫妻财产的界定之上,发挥出了很好的法律效果。截止目前,我国依然没有对家事代理权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在婚姻法的一些条款中存在一些家事代理权的影子而已,但是那与家事代理权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根本就不能就据此认定我国在法律层面上对家事代理权做出了规定。

家事代理权,又被称为日常事务代理权和日常家事代理权,是指夫妻一方在日常家庭事务之中享有的与第三人开展民事活动的权利。简单地说,家事代理权就是民法中代理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与其他代理权相比,家事代理权无论在外观形式,授权形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与夫妻财产制比较起来,家事代理权与民事交易安全关系巨大。⑥这表明,家事代理权对于民事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家事代理权的范围及限制

我国一些学者虽然也对家事代理权的范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区别并不是太大,也都在“家事”之上。如中国台湾学者史尚宽认为,家事代理权的范围应当是指“一切通常生活必要的事项,如家庭生活需要的食物、衣物、采购光热等,为丰富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正当的保健娱乐、医疗卫生,培训子女的费用,节假日亲友的往来馈赠,订购报纸杂志等,都包含在内。”⑦王泽鉴先生认为,家事代理权的范围,指一般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要处理的事项,诸如衣食住行等小额商品的购置及日常生活的维持之上。⑧又如内地学者杨立新认为家事代理权的范围是“购物、保健、衣食、娱乐、医疗、接受馈赠等等,皆包括在内。”⑨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国内学者的学术主张来看,家事代理权的范围虽然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严格限制在“家事”之上。对此,我国婚姻法在将来的立法之中,如果要却确立家事代理权制度,依次此来作为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那么也应当建立在“家事”之上。对于到底如何去限定“家事”的范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立法选择的问题,我国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二)规定“夫妻共同生活”的适用情形

我国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的先进立法例,建立以家事代理权为基础的婚姻制度,对夫妻共同债务方面的法律规定重新作出规定。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解释《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婚姻法》第四十一条对“共同生活”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在司法实务之中很容易引起歧义。对此,尽管对“共同生活”做出非常精确的界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必要結合家事代理权制度,对“共同生活”重新诠释为:日常生活,即夫妻双方维持日常生活产生债务的活动,包括衣食住行教等几个方面。

2.修改《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婚姻法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这样的立法规定显然与家事代理权是不相符合的,而且与《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也是相冲突的。对此,可将其修改为“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由于共同生活的原因负担的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

(三)明确双方举证责任分配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谁主张,谁举证”是一项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原则。除非法律有例外的规定,否则,举证责任不可以倒置。所以,在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方面,我国应当继续秉持这一举证原则。具体来说,在夫妻共同债务的诉讼方面,承担举证责任的主体是债权人和举债方。

1.债权人举证

对于债权人其通过诉讼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债权,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债权人应当为自己的债权主张,如果举证失败,则需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责任。但是,对于债权人来说,债权人的举证范围应当只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举证债务发生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第二,举证债务发生合法有效。对于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并不由债权人来负责举证。在夫妻双方无法举证证明该笔债权是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之时,法官可以直接推定该笔债务属于个人债务,以增加对非举债方的权益保护。

2.举债方举证

有学者认为,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距离证据的远近。⑩据此可知,在夫妻双方之中,举债一方距离证据最近,其有能力举证来证明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对于非举债一方来说,如果将举证责任分配给这一方,那么对非举债方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其所要证明的是该笔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所以,在夫妻双方之间,举证责任的一方在于举债人。举债人应当举证证明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不能举证,那么只能认定为举债方的个人债务。

三、结语

在我国婚姻法之中,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并未做出非常明确的规定,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着冲突,法律语言显得过于模糊,这些不利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司法实务之中的法律适用效果,同案不同判的事件屡见于法院的审判之中,严重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正义性。

笔者研究认为,改变我国婚姻法在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上的缺陷,最根本的方法是确立家事代理权制度,并在这一制度之上重新阐释“夫妻共同生活”的情形,最后明确夫妻双方的举证责任分配。我国广大学者及司法实务一线的工作者,应当加大家事代理权的研究深度,揭示家事代理权的本质所在,明确家事代理权在我国法律之中的范围,为将来的立法及司法解释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引。

注释:

①周姝:《论夫妻共同债务确认制度的完善》,载于《法制研究》2009年9期。

②巫昌祯:《婚姻与家庭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③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④余延满:《亲属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页。

⑤《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⑥曹险峰:“论家事代理权的内涵”,《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⑦史尚宽:《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页。

⑧王泽鉴:《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2页。

⑨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83页。

⑩蔡福华:《夫妻财产纠纷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参考文献:

[1]扈纪华主编.《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婚姻家庭问题实务全书》.上中下全.九州出版社,2001版.

[2]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理解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版.

[1]周姝.《论夫妻共同债务确认制度的完善》.载于《法制研究》,2009年9期.

[2]马忆南.周征《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解读与评论》.载于《法律适用》,2004第223期.

[3]唐雨虹.《夫妻共同债务推断规则的缺陷及重构》.载于《行政与法法学论坛》,2008.

上一篇:有关教师节的黑板报下一篇:数的顺序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