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把农业新技术从研制者(技术亚系统)通过社会亚系统(农村的干部、男性和女性村民)放大,用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生态亚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和品质。因此,科技传播过程中有四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即丰富的科技源、流畅的科技流通渠道和社会亚系统的放大,最后到达合适的自然生态中,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与数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篇1:

以农业科技传播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摘 要】 科技期刊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乡村文化繁荣、农业科技传播、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贡献智慧力量。以农业科技期刊集群融媒体牵头,农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主体成立的山西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可立足现实布局传播,形成集科研活动、成果发布、技术推广、项目落地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为科技期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作用提供样板示范和实战案例。

【关 键 词】农业科技;科技期刊集群;传播;创新;联盟;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赵赟,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佘小宁,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决战性胜利之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强调,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基于农业科技期刊集群构建的山西農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提出的“特”“优”战略指示精神,把握山西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以及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的历史机遇,发挥农业科技期刊集群“媒体+”信息资源优势,联合知识型、智慧型、专业型企业,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深度推进政产学研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

一、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成立的背景及意义

1.互联网阅读已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

互联网阅读的兴起使信息传播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转而成为多落点、多形态、多平台。全媒体传播构建不但要求技术进步,还要求媒体从业者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变化必将带来传播格局的改变,进而催生传媒界新业态的形成。媒体融合就是要将传统期刊和媒体平台供给的内容、渠道、技术建设与用户心态、群体结构变迁等因素紧密结合,建成科技信息的主渠道和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在互联网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之际,打造农业科技传播的融媒体矩阵,有利于服务乡村振兴,实现信息流通、技术传播、成果转化,助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精准发挥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利于打造文化品牌,形成乡村社会宣传的舆论阵地,从机制、体制方面综合协调资源,寻求技术支撑,实现多元化共赢。

2.融媒体自媒体逐渐显示传播优势

互联网的成熟与发展,为科技期刊的出版传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影响遍及全球的载体平台。它超越时空限制,实现出版内容传播的全球化。科技信息的传播载体已不再局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多依托的是H5、图解、漫画、微视频等新媒体方式。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可以使受众由被动者成为自觉传播者,使单向性传播变成多向性互播。

山西农业科技期刊界有着丰富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积淀,其积极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历史机遇,转变传播理念,扩大联盟朋友圈,以农联网吸引海量用户,增强用户黏性,既可以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桥梁,又可以有效实现网络舆论引导,最大限度地传播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科技期刊出版人也可以在农业科技推广、农民科学素养提升、乡村文化传播的事业中积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科技成果不再以论文为唯一表现形式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提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间,科技部下发专文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的实际场景中。2020年2月,科技部又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破四唯”)。一是要把科研人员的注意力从发论文转到出实绩上;二是要把科技评价的重点从数数量转到评质量上;三是要为科研人员减轻负担、摆脱“论文枷锁”。

在国家“破四唯”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积极倡导“用笔记录思索,用脚丈量土地”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实战本领;要利用科技期刊的内容获取优势,树立用户观念,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技术手段为支撑,进行“专业+企业+农业”的传播模式探索,利用云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渠道发布,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科技成果传播转化新平台。

4.各行业需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内循环主战场

2020年5月,党中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有创新精神,科技期刊在后疫情时代也必将面临许多新的变革。山西农业科技期刊各出版单位率先转变工作思路,立足省情成立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打造山西农业媒体融合平台,推进期刊抱团集群化发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推动传统出版传播模式转型升级,激发成员单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这本身就是一次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内大循环主战场的创新实践。

二、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成立的目标

1.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桥梁纽带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山西农业科技期刊团结了数量众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其背后是规模庞大的科技推广成果,具备服务农业科技生产一线的能力。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以开放的形式组成“学术研究—技术服务供应—产业落地—产品开发—商品销售”的闭环,连接科技工作者、企业、农业从业人员。联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生产实践中,这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深度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措施,是科学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撑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2.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的竞争优势是内容资源

山西农业科技期刊刊发稿件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新品种培育、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有着丰富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多年来,各刊持续联手专家和涉农企业共同推动农业发展,具备传播信息转化成果所需要的必备条件。由联盟牵头,利用科技期刊对农业科技前沿信息的敏感性,结合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推广的热望,激发企业对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内生动能,三者整合必将形成独特的内容竞争优势。联盟凭借针对性、指导性、前瞻性、时效性的科研动态,精准把脉山西农业生产发展现状,为政府提供可借鉴的智库支撑,进而通过政策干预促进山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自身的竞争和价值优势。

3.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的工作形式是突破传统

联盟以期刊出版为主要依托,发挥“媒体+”效益,集聚农业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企业家、科技管理者和广大作者读者等不同类型的人群,这就要求期刊出版人不能再维持坐在电脑前等待稿件或埋头编校的状态,而应突破传统认识,协调不同诉求,重塑在新关系中的新身份。就工作方式来讲,媒体融合发展不再是一个空泛模糊的概念,而是切实摆在期刊编辑眼前的机遇挑战,音频、视频、实时互动模式都将成为编辑工作的新武器,这要求期刊编辑以突破传统拥抱创新的新姿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推出更加符合大众阅读需求的新内容。同时,联盟要充分激发成员单位的创新活力,促使成员单位建立创新工作机制,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着力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真本领,建立科技傳播服务农业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三、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的工作成效

1.实现山西农业期刊集群入网

目前,由全国农业期刊编辑部牵头成立的中国农业期刊网已经启动,包含农林牧渔等板块内容,涵盖我国农业科技领域400余种期刊。2020年7月,山西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内的12家涉农科技期刊成为全国首批整省区入群单位。联盟借助与东方绿海、北大方正共同研发的农业科学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农业期刊资源数据库,将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农业信息资源,促使科研成果广泛传播,全方位发布、展示、宣传、推广农业科研综改成果和动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此外,联盟正依托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建设农联网重点实验平台,拟通过“一套设备、两个系统、多项功能”的建设构想,同步实现由农业科学数字出版平台提供主要数据支撑的中国农业科学数字资源展示,未来的合作模式和纵深发展需求正在进一步商讨中。联盟作为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转化的主体,期刊作为纽带,链接涉农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立足数字化站位,实现农业资源盘活、流程再造、发展赋能,进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实现农业大数据资源校企共享

联盟内的成员单位中国联通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与海芯华夏(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农村信息服务、农业物联网、设施农业大数据平台运营,业务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运营的农业资源综合管理平台是为农业主管部门提供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预警服务及可视化展示的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建成服务动态、管理动态、物联网、环境资源、生产动态以及市场动态六大模块。

在建的农联网重点实验平台直接引入该系统,把通过物联网设备和人工填报获取的数据进行集中展现,可以直观呈现区域农业的整体情况,让用户及时了解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基于获取的农业生产底层数据,经平台计算、分析,可提供精准的预警服务,并给予专业的决策建议。整体来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平台可促进校企对接,加强联盟科技工作者对物联网技术的掌握,并为他们研究所需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支持。

四、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的未来功能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是在山西省科协的直接关怀下,由省内涉农科技期刊编辑部牵头成立的开放式组织,其核心要义在于协同创新。未来,联盟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打造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特色品牌、北方现代农业发展创新高地,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与全国现代化进程同步过程中展现新作为、担当新使命。

1.推动技术交流

联盟将依托山西农业科技期刊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智力资源的支撑,与山西杂粮学会、功能农业研究会等机构团体合作,联合相关企业组织技术攻关研讨会和定期的媒体见面会,搭建媒体与企业联动交流平台。联盟将积极回应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探索解决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功能食品等现代农业发展共性技术问题,推动技术交流。

2.发布科技成果

联盟将以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现代农业工程出版传媒中心、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为平台,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在联盟体常态化工作的基础之上,可形成信息资源的随时共享分享机制,打造山西农业科技成果发布的权威平台,择机择地建设科技成果发布大厅,简化工作流程,保障对接安全,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资源优势和媒体传播优势,聚焦“特”“优”战略,聚焦晋中国家级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功能食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成果发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促进成果转化

联盟依托农业科技期刊组建融媒体矩阵平台,借助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后的合力,推动科研机构优质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为政府及时了解和把控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性建议,打造“成果+运营+服务”发展模式,结合企业需求发布技术攻关任务书,从源头寻找成果,提供精准农业科技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4.打造传播农业科技的新平台

联盟将扩大朋友圈,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诸多方面吸引更多的单位加盟,注重吸纳金融机构、服务组织和用户主体,聚合“内容、渠道、产品、用户”,让联盟成为山西农业媒体融合发展平台、山西农业科技经济融通平台,成为全省首家在政府主导下,由“科学家+企业家+媒体人”“新技术+新产业+新传媒”三家联谊、三新联动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新平台。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急剧变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期刊理应率先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以文化引领、科技传播、服务生产为己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本文系首届北方期刊高质量发展征文大赛获奖论文)

|参考文献|

[1]温铁军. 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乡村振兴: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的发言[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5.

[2]井慧.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实践研究[J]. 科技传播,2020(15):93-94.

[3]刘新永,林玲娜,柯文辉. 农业专业期刊刊群建立初探:基于促進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视角[J]. 中国农学通报,2020(31):140-143.

[4]张瑞. 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创新与网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灌溉排水学报,2019(10):132-133.

[5]冯民.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4):383-387.

[6]樊雅梦,刘国正. 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约化经营: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4):340-343.

作者:赵赟?佘小宁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篇2: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传播网络及传播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 要: 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把农业新技术从研制者(技术亚系统)通过社会亚系统(农村的干部、男性和女性村民)放大,用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生态亚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和品质。因此,科技传播过程中有四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即丰富的科技源、流畅的科技流通渠道和社会亚系统的放大,最后到达合适的自然生态中,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与数量。所以,提高社会亚系统的放大作用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关键。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农业科技传播的诸多模式及其特点,基于参与式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创建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农业技术传播网络模式,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证明该模式符合中国国情,农业科技传播效率高、效果好,显著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自信心和科技素质、参与意识显著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家庭条件显著改变。并开创出一套将该网络持续发展的方法,提出了主流化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网络;性别敏感;参与式;主流化

农业科技传播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开始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由于各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各异,农业传播的内容、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本质都是为促进农业事业的发展。[1]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传播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产生的,其传播理论、模式、组织架构、运行方式都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设计和运行的。[2]在当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在中国农业女性化大背景下,农业科技传播面临诸如传播效率低下、科技人员供不应求等多重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总结美国的三位一体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德国综合咨询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澳大利亚的分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拿大的经济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日本农业公务员与农协并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新西兰的咨询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色列的多元咨询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泰国的培训与访问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科技传播研究工作者不断创新许多新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3]如: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4]、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农业技术传播模式[5]、连锁辐射式[6]、科技入户模式[7]、合作社运作模式以及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与网络等等。这些模式各有所长。陕西省农村妇女科技服务中心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项目组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女性化的背景, 以社会性别理论和参与式理论为依据,创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与网络,并经近10年的实践检验,以期将此模式纳入农业科技传播主流,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 传统农业科技传播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比较

1.传统的模式有以下特点[8-11]:农业科技传播的主体是农业科技人员,而农民只是作为新技术的受益者、生产劳动的参与者。这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传播体系,其运行机制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传播,传播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即传播途径是从上而下的。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这种传统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忽视了农户是农业发展农村发展的主体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技术,削弱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出现与传播技术对抗的局面。这样的农业传播效率极低。

2.连锁辐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12]:传播的中心即主体是两部分:县乡基层农技传播机构的技术人员与农村中不同等级的“能人”。由不同等级的能人依据社会关系连锁辐射影响力传播农业科技。该模式的特点与传统的传播模式类似,传播的内容、方法等都是自上而下的,但农民主动接收传播的力度加大了,创新型农民充当了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二传手”和带头人,缓解部分农技人员供不应求的局面。

3.农业科技合作社推广模式是针对农民单家独户难以应对市场而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创建的模式:农技传播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业科技合作社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以经济杠杆将技术的应用者和研究者联系起来;将社员土地作为农业科技示范田、集散地,实时服务,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先进技术应用的规范化程度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发挥集约化生产优势,降低科研成果转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成本,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4.科技入户模式:该模式是国家农业部通过分析与研究农业科技传播渠道不畅的原因、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难以逾越、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以彻底打通等问题提出的创新模式。该模式确立了农民在农业技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人际传播是目前农民学习接受技术的主要途径,调整农民科技培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按从专家到基层农技人员,再到科技示范户和农户的科技接力传递路径,构建科技示范体系。该模式在传播体制、运作方式、保障机制、监测评估等方面是向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模式的挑战,不失为优秀的农业技术传播模式。但在示范户的选择上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农业技术传播的桎酷,没能尊重主体农民选择示范户的权利。

5.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农业技术传播模式:该模式针对我国农业女性化的实际,在分析农业女性化与农科传播的关系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模式。农村妇女是目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村妇女的知识系统、社会关系、技术需求与男性村民有着显著的差异。[1]要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率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充分认识农业女性化下的农村知识系统的性别差异、需求的性别差异,挑战传统的农业技术传播思路、方法、模式,才能达到农业科技传播事半功倍。这种农业技术传播模式的特点是 :(1)以农民特别是女性农民为主体,所有的项目包括需求评估、立项、执行、监督和评估都是自下而上的、参与式的;(2)在这种模式中,妇女不仅作为科技传播的受益者、执行者,也是技术的贡献者、创新者、受益者,更是传播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监督者,不再是家庭角色的延伸;(3)在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上充分尊重农民特别是女性农民的意愿。

上述各种模式无疑是农业技术传播的进步和补充。但仍然不能彻底扭转我国农业技术传播中农业技术传播持续性、速度慢、技术人员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传播网络模式的理论依据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是根据参与式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技术持续、有效传播和农技人员供不应求提出来的。因为:(1)农民是农业发展、农村发展的主体,是技术需求与应用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源头。(2)农民数量巨大,直接面对生产,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他们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技术。(3)他们在新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会进一步创新,使之更适合当地、更简便、灵活。例如:植保学院教授为农民讲授“糖醋诱液诱杀害虫”技术使用碗的方法、如何在田间放置等,而农民很快就改装成罐头瓶、塑料盒等,因陋就简、就地取材。(4)农民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如玉米脱粒机就起源于农民用棍子插上玉米在滚动的轮子上脱粒。(5)农民的语言更贴近农民,他们会将专业词汇用自己最合适的话语表达,便于农民理解,更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6)农民对新技术的再创新是巨大的潜在的生产力源泉。

三、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技传播网络构架

以农民为主体,以居住相对集中的组为基础,村民自己推选技术传播员(土专家),各组的技术传播员联合起来形成村一级的一级网络;村加上乡级农技站技术人员形成乡级的二级网络,乡镇与乡镇再加县级农技人员形成三级农业科技传播网络,各县级的网络联合起来与省级农技科技人员与部门形成四级网络,省与省之间再加农业部科研与高等农林院校构成国家级农技传播网络。其构架如下图所示。

网络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第一级农民技术员构成。研究表明,在大众(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是目前农民学习接受技术的主要途径。[7]由于受传统的科技服务和培训方法制约,以及以农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影响,农业生产单位成本高、效益低,农户搜寻获取新技术的时间漫长,过程复杂,边际成本较高,抑制了农民主动寻求和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然而,一旦科技到他们身边,同时被实践证实有增产增收效果且无风险时,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将会很高。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正是针对农民“眼见为实、注重模仿”的特点,农民技术专家理应成为网络的第一层。

四、农民技术员持续传播农业技术的保障机制

从利益相关群体分析出发,为保障“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传播网络模式”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自助式基金管理经验交流与培训”、“自助式财务管理培训”、“自助式扫盲培训”、“自助式社区决策发声”、“自助式技术提升”等不失为一优选策略和手法。所谓“自助式发展基金管理经验交流与培训”来源于项目前期的农资投入,这些投入不是无偿投入,村民要缴纳50%资金作为社区发展基金。这些基金如何管、谁来管、怎样管、怎样用完全由社区村民自己决定。如果没有项目投入,村民可以入股做股金,成立合作社,并与农用物资厂家直接挂钩,也会使基金越滚越大。这样就可以为技术传播员付误工补贴和报酬,付多少也由村民讨论决定。通过交流和交流式技术培训(即甲村技术员到乙村为村民培训技术指导,反之亦然),社区基金越管越好,技术传播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同时,基金管理委员会设计“自助式会计、出纳培训”,由管理经验丰富的村会计给各基金管理分委员会培训;“自助式扫盲培训”也是如此,由村民自己推荐村里有文化、威信高的人做老师;村民说:这样的培训实用、符合村民自己的需求、语言贴近村民,效果好。所谓“自助式社区决策发声”是指:有了自信心的村民特别是女村民联合起来参与社区发展决策、管理;“自助式技术提升”是指通过农民专家团参与如杨凌高新技术博览会、农民专家团在农高会上为其他农民咨询等活动,相互学习;同时参加网络年会、在各地的巡回咨询、讲课指导等使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五、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的成效

1.经济效益显著。陕西白水县丰乐村农民人均收入显著变化,从2006-2008年以186.5%的速度增加;苹果收入增加了2.31倍;养猪收入增加14.7倍;村民种翠华、吕俊福两户各养猪150多头,2007年仅养猪纯收入达14万多元;种锁等8户村民养猪近百头,年收入8万多元;养20-30头的农户就很多了,年收入都在3-4万元。项目仅仅投资15万元,却获得了1 000万元的经济效益。[13]村里养猪大发展,吸引外出打工回村,打工人数2006、2007年分别减少18.8%和38.6%。村民们认为:科学务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收入高了比外出打工好。

2.社会效益明显。社区发展基金通过村民的参与式管理得到持续发展与利用: 基金已经滚动并有积累,管理、使用公开透明,老少妇孺皆知。妇女能力提升:管委会、监委会里妇女参与决策情况实在。每次开会、做决定都参加且发声,有些关键的决策还是妇女们提出的。村干部、基金管委会、监委会的领导力持续提升:发扬民主,学会了参与式工作方法,促进了村里各项工作。无公害种养殖业得到持续发展,并且村民把好技术、好方法介绍、传播给其他村。周边人群十分羡慕并学习项目村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周边村民反应:项目村村民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要比其他村子高的多。媒体的报道在全省乃至当地周边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这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技传播项目村被评为省级养殖示范村、果园管理第一村。

3.生态效益喜人。通过这种传播模式,陕西白水县已经有70%的村庄在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农药使用次数减少50%,使用量降低50%;在购买农药、化肥和饲料时,农民技术专家会给出方案:使用无公害的农药、肥料,不使用添加剂、激素,减少抗菌素、抗生素的使用。在陕西淳化、白水、蒲城、眉县、宁强5县农民技术传播经验交流会上,农民毕金亮说:通过新的传播模式,村民们完全掌握了无公害种、养殖技术,农民从这种模式的农业技术传播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4.搭建农民专家团亮相平台,展示“以农民为主体的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效果。以前从未出过家门的15名农村妇女组成的“巾帼农业技术专家团”不仅给前来咨询的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宣传了新的农技传播模式。一位咨询完的农民高兴地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农民专家并且还是女专家来给他们咨询,她们用当地话咨询十分亲切,不仅能够从理论上解释,还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省时省力的土办法。与专家教授咨询的感觉是不一样。他要这些“土专家”的电话号码以便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难题借助电话解决问题。农民专家在咨询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商机:有多个农民在咨询现场就谈起生意;有的决定明年把草莓苗、果树苗、手工制品等拿到农高会销售;白水专家已经联系到猪肉销售商……。她们说,前来咨询的人很多,感到很自豪,很有成就感,感到自身的价值;通过与其他农民的交流,相互提高,并能宣传自己的产品,与潜在的买家建立联系,所以来年自己自费也要参加农高会,同时也要求基金管理委员会参与该项活动。

5.县乡科技人员提升了社会性别敏感和参与式理念,掌握了参与式工作手法,加速该模式的传播与应用。通过社会性别与参与式技术传播培训,县乡科技人员分析了这种以“农民为主体的性别敏感的参与式技术传播模式”在农业系统应用的可能性、困难和挑战,并在实践中采用参与式技术传播手法。通过参加农业技术传播网络年会的报告和分析他们撰写性别敏感与参与式技术传播论文,提供新模式高级培训等机会,县乡科技人员的性别敏感性和参与式理念明显提升,掌握了参与式方法,并在县农业系统直接或间接宣传、使用。他们的研究论文有一定的深度和水平,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6.倡导决策层(第四、五层)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农技传播模式”复制、扩大的关键。在我国现有农业科技传播体制下,倡导决策层是加速该模式复制、传播的关键。西部农业科技传播网网络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为此提供了一个倡导决策层的一个平台。例如2008年6月来自于全国70多位农业科技传播者、省厅级主管领导出席该模式的第三届网络年会,通过报告、分享、交流该模式传播农业技术的经验、体会、案例,探讨农业科技传播的新模式、面临的困难、困惑和前景。省厅级领导认真听取了论文报告,并拨专款予以支持。

六、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融入农业科技传播主流化的瓶颈

近1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农业技术传播网络模式”的创新、复制、传播、扩大的实践表明:这种适应中国国情、以人为本的农业传播模式得到广大村民、农村妇女、基层科技人员的欢迎和支持,特别是基层的科技人员通过培训具有社会性别和参与式理念,改变了传播的方法;个别政府高级决策者也理解并看好该模式。但是这种传播网络和模式融入主流农业传播模式非常艰难。不仅仅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者,特别是多数农业科技传播的决策者理念的转变与倡导相当艰难,因此其复制、传播、扩大和创新的速度相当漫长。其次这种新的传播模式还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大众媒体的关注、支持。第三,这种参与式的模式在开始运作时的成本较高,不仅需要时间和经费的保证,同时需要广大的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和决策者转变理念、提升自身素质,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坚持这种模式的传播。尽管如此,这种适应中国国情、以人为本的农业传播模式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全面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赵惠燕,李东鸿,杨梅. IPM与发展——踏出中国科技扶贫之新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 翟雪凌,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弊端及改革思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0(6):17-20.

[3] 赵惠燕,李东鸿,尚桂荣.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新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9-102.

[4] 林英.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7(5):139-141.

[5] 李科,赵惠燕,李振东.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科技推广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40-9743.

[6] 李东鸿,赵惠燕,田芙晔. 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技术传播与科技扶贫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5-28.

[7] 张耀钢.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重大创——“农业科技入户”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农村经济,2007(5):6-8.

[8] 李宗开.农技推广体系新模式探析[J].农业与技术,2001(4):17-19.

[9] 邵海义.农技推广体系新模式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1(3):29-30.

[10] 伍建平,王业官.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与管理体制改革[J]. 中国农技推广,2007(1):11-12.

[11] 刘志民,王树进,倪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 农村现代化,2006(1):84-86.

[12] 赵惠燕,胡祖庆,杨梅,等.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创新与实践[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65-68

[13] 李佑民.丰乐村投资15万 经济效益达1000万[N].陕西日报,2009-02-15(1).

作者:赵惠燕 胡祖庆 杨 梅 王春平 李东鸿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策略

摘要: 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山东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環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1,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2012,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思远.辽宁省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及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作者:刘瑞芹 赵义军

上一篇:合同风险评估(精选2篇)下一篇:运营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