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科技发展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科技发展(精选8篇)

新闻科技发展 篇1

学号:

姓名:

前言:由于从高中起,我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人文类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对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更加少。接触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让我对自然科学的社会价值,自然科学产生的经济效益,自然科学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等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结合我自己是一名学新闻的学生,立志将来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传媒人,由于自身知识面的狭隘性,以前很少关注科技新闻,科技频道方面的传播学知识。上了韦老师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后,特别是上课过程中所播放的视频,视频中节目的编排,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使用宣传技巧,以及我自己做为受众在看节目时的情感,让我对科技传播有了新的思考。于是想联系当下媒体宣传的沸沸扬扬的转基因事件,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浅析当下我国科技传播的现状,科技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情感问题,科技传播的意义,科技传播过程中注意事项等方面来阐述我个人观点。有的观点是我结合中国知网部分文章,结合韦老师上课过程中所提及的内容,等方面得出的结论。

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是转基因食品还是安乐死,我都赞同,我始终认为科技的进步有可能会带给人类不安全的因素,但是没有科技的进步,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以转基因技术宣传为例---------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浅析科技传播 摘要:本文从最近61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这件事情出发,追述这件包含自然科学的媒介事件,在联系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科普知识等方面谈谈当前科技新闻的现状,科技新闻传播过程受众的情感问题,科技新闻的意义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转基因新闻传播受众心理

一回顾2013年转基因食品的宣传报道

转基因食品的讨论,近几年一直都争论不休,2013年的转基因的讨论

更是上各大报刊的头条,微博,贴吧,视频网站等各种采访都冲刺人们的眼球。本年度最早的关于转基因食品报道从2013年6月22日新浪刊登了提为36名网友聚集品尝转基因大米的新闻,到2013年7月14日新华时报刊登了近千名自愿者在华中农业大学试吃转基因大米把转基因食品新闻事件推向了一个小的高潮,后来陆续的有新闻报道人们尝试吃转基因大米,到61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要求转基因稻米产业化推广,方舟子与崔永元不同的观点的强烈争论,把转基因的讨论推向了高潮,这些报道的前前后后也夹杂着来自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声音,他们否定转基因技术,主要是从它的安全性,环保问题,以及其中涉及的商业利益的问题角度出发,以及西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在研讨会上提出转基因技术是从根本上灭绝人类的大胆说法。也有一些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如有报道说转基因玉米导致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转基因技术使得环境失控,造成农民更多的使用农药,以及番木瓜,小西红柿都是转基因食品的说法,等等。这些前期报道的新闻真实性,在后期都得到权威专家的澄清解释。推动这些新闻解释的背后,有新闻媒体记者的宣传要求,也有很多微博网友对真理的探索,或者是满足好奇心的需要。

二、以转基因技术为例----浅析我国媒体科技宣传现状

1、地方视频:从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中可以看到报道到我国2013年转基因的各大电视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等各大地方台,对转基因技术的报道都只是停留在3到5分钟的时间内,很少有超过10分种的。都是以新闻事件的角度来大致提到某某在某某地方某某时间提出了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一个懂转基因的人都懂,这样的新闻报道根本解决不了普通人对转基因具体的了解。有些新闻宣传,大量使用人们听不懂的学术术语。这样的电视宣传提高了科技的神秘性,容易夸大科学,神化科学。

2、视频网站:同样在百度网站搜索可以看到有的视频是对地方台的转播,也有门户网站对转基因技术做的独家转访,有的时间长达1小时,也有制作动画形式对转基因技术的解释的,也有采访一些所谓转基因受害者的画面,相对于国内电视媒体来讲,视频网站的宣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宣传的形式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宣传的深度更深。同时,视频网站的宣传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视频网站制作过程中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值得人怀疑,背后有没有利益链的存在。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如果一旦存在不负责任地宣传,容易形成一种潜在的误导,甚至“以讹传讹”。

3、报刊门户网站:同样在百度网站收缩关于转基因的新闻,大部分报道也是某某人在某某地方说了关于转基因技术的某某话语,做了某某活动,一般都是某某专家,某某科学家或者很多人聚集一起干了某件关于转基因的某件事情。至少我在百度上收缩难以收索到关于转

基因技术的深度特别是知名报纸的报道。这就说明对转基因技术的宏观报道上的欠缺,容易让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理解片面化。也有为了吸引眼球的转基因宣传报道,这一点体现了新闻记者的阶级性,因为传媒经济毕竟属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记者为了自己所报道的新闻能获得高的“收视率”,也避免不了在新闻报道中过大的夸大事实,在语言上追求标新立异,情节上注意扣人心弦,所以会存在不准确报道的科技新闻情况。由于如今媒体从业人员流动率高,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浮躁气息很重,在加上当今媒体从业人员的流动率交高,很多新闻记者难以静下心来做科技宣传报道,科技新闻宣传报道需要记者对科技事件个体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

三、以转基因技术报道为例------浅析宣传报道受众情感心理

从某一方面科学技术自身的凝聚力,这一刻,社会舆论关于转基因技术让两院院士,各类企业人士,知名电视节目传媒人,以及普通老百姓在一起各抒己见。同时各种言论的发表也体现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态环境,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当然,有些言论也体现了人们科学素养低,对社会宣传的判断能力差。也有不良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趁机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对转基因技术恐慌,妖魔化转基因技术,这些都是对科学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客观公正的结果。同时也尚失了新闻传播的灵魂-----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科技宣传也是如此。它是否被宣传,传播的结果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早在十几年前,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就呼吁人们重视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

在转基因食品报道中,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的科技含量高,不是普通人能理解转基因这个名词,普通的非生命科学大学生对转基因技术概念的理解都不透彻,更何况一些学历更低的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他们的情感更容易受一些过激的新闻报道所影响,或者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所影响。

普通人由于自身学识有限,受众的媒介素养低等,加上有的记者隔靴搔痒的宣传,或者刻意的新闻炒作影响着普通人的心理情感。一旦宣传不当,让人们对正当科学技术的尊重情感大大降低。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国家的进步。

四、以转基因技术为例------浅析科技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笔者看到的转基因食品宣传报告中的,关于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他们的描述,特别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的写法并不是很多,有些新闻报道过多的描述科学家的头衔,虽然体现了专家的权威性,但是也难免会流露出一种媚权性。笔者认为,作为科技新闻的报道,除了向展示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显示成果背后的艰辛,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当然,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也需要某一个栏目长期的坚持,如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的节目,这个节目获得了比较好的收视率,同时也拉进了普通人与科学的距离。

五、结语:

我作为一名学新闻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知识面的狭隘性,在关注新闻的同时太多的关注过社会新闻,而忽视了科技新闻的传播,上了韦老师的课程,在知网中找了关于科技新闻传播的知识,才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提高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我也知道,要想今后写好科技型的新闻报道,离不开自己对某个科技的领域的长期关注。在关注的同时,能掌握好一些科技领域的术语,只有这样,在转述的过程中不会断章取意,也不会出现转述上的用语不当,造成受众的理解错误。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转基因名词解释

百度--------------转基因视频 网页

中国知网文章:

《 科技传播“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佘小琼

《科技传播的整体解决方案》作者:冯小素 潘正权 《论电视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作者:姜海

《主流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作者:苏晓梅 庞晓敏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传播学分析》作者: 曹霞 《从《生物安全议定书》看转基因产品的国际法规制 》 作者:王军

新闻科技发展 篇2

一、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现状

网络新闻自由的现状

网络新闻传播不仅融合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的特征,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并迅速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时间和新闻获取的时间。当前,海量的网络新闻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的需求,网络新闻自由传播,虚拟的新闻平台鼓励广大网络新闻用户参与,并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传播自己声音的渠道。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传播的空间,但是也导致网络新闻传播的自由化倾向更加严重,导致网络新闻自由被滥用。

2.网络新闻管制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信息网络环境当中,网络新闻用户从传统的被动新闻接收者变成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者,而且多是匿名的,信息网络的发展拓展了新闻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网络新闻管制逐渐失去效力。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新闻管制,网络环境中出现一系列言论危害,不仅对个人网络用户构成影响,甚至直接威胁着国家的安全。

二、网络新闻管制乏力的原因

1.新技术对管制制度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在新闻职业中的应用给新闻管制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在我国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但是实际效果甚微。为了规范网络的发展,我国专门制定了网络信息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部分敏感网站也进行了整治,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网络新闻网站有一部分破坏了政府的新闻管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可阻止CDC推出的反审查网络浏览器Peekabooty可以突破网络新闻检查的限制,这样网民就可以获得一些原本通不过审查的内容,甚至黑客能够突破网络新闻检查的限制,在网络新闻中散布、传播大量负面信息,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发展。面对网络新闻中海量的不良信息,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制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面。

2.网络把关人缺失

网络把关人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率先提出的。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在收集、制作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把关人和把关行为遍布于信息传播的任意一个过程,对信息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把关人机制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首先,许多新闻网站直接将传统的纸质媒体新闻直接复制到新闻网站上,而不需要太多人把关,当前新闻网站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也不愿意去招聘大批网络把关人员,导致网络新闻良莠不齐。其次,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互联网管理法规体系,针对网络新闻传播行为,在处理时往往采用事后处理的方法,对一些不良新闻的处理也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网络特性导致新闻自由被滥用

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快,使网络新闻能够快速发挥其影响力,导致新闻提供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空间传播大量的虚假新闻,使新闻自由的权利被滥用。其次,新闻传播者的身份隐匿,难以追究其相关责任。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能以一种互联网连接方式和其他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由于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新闻传播者能够肆意传播各类新闻信息,由于监管难度大,难以追究相关责任。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传播渠道众多,对网络新闻难以形成有效管理,导致了网络新闻自由被滥用。

三、网络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平衡的策略1.

倡导网络新闻业自制

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网络新闻行业应该加强自我规范,避免在网络新闻中传播不良信息,避免不良新闻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促进网络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新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网络新闻自制不仅是实现网络新闻自我管制的重要手段,也是网络新闻未来发展中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在网络新闻自制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新闻自制协议,在网络新闻自制协议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为了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网络隐私以及名誉成立保护组织,同时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滥用网络新闻自由权利,加强甄别能力,不传播不良网络新闻,优化网络新闻发展空间。

2.建立网上的网络新闻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缺乏有效控制,新闻自由权利泛滥。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国政府机关必须制定有效措施,不断完善网络新闻立法,加强对网络新闻发展的管制,实现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平衡,例如为了规范网络新闻发展,通过制定《网络信息传播法》来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约束。当前,我国针对网络新闻发展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网络监管的法律大多数有相关部门指定的条例、办法,只是针对不同网络内容制定不同的措施,导致一旦出现新的情况,就需要制定新的政策,这对于网络新闻自由和网络新闻管制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推动我国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我国必须针对网络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制。

3.限制新闻自由

首先,在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针对网络新闻自由需要采取以保护为主、以管制为辅助的原则。虽然,表面上看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是相互冲突的,但是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主情况,但是要将网络新闻自由规范在法律的约束之下,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网络新闻权利。其次,在处理网络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冲突时,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明显而立即危险原则,协调好新闻网络自由与新闻管制之间的关系。

结语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我国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网络新闻发展环境,需充分发挥网络新闻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实现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之间的平衡,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功,陈程.网络传播中的新闻管制与新闻自由[J].当代传播,2014(03).

[2]许蕾,尚勤.从微博实名制看我国网络新闻业的自由与规范[J].东南传播,2012(06).

[3]曹陇华,宫慧娟,马妍妍.从公民新闻发展看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平衡[J].科学经济社会,2010(030.

科技新闻月报 篇3

The Cover封面故事

逐渐治疗法:随着食物过敏反应的逐渐增加,新的治疗策略可以帮助患者根据自身的耐受性而进食。Features特写

道德剧:普遍意义上的利害关系,而非仅仅是文化的价值,对于塑造孩子的对错观念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In the News科学新闻

灌溉问题:卫星数据显示,灌溉压力的增加,使得印度北部的地下水正在面临枯竭的境地。

彗星尘埃中隐藏的生命之源:从一颗彗星的晕轮中采集的样本显示,彗星或许将氨基酸带入到了早期地球上。

灵感来自于蠕虫的超强力胶水: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材料,这种材料或许在某一天可用于将身体中的骨骼进行粘接。

在海水中降解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研究显示,除了可见的塑料材料,更小型塑料材质也正在污染着海洋。

可“携毒”的货币:美元在隐藏微量可卡因方面效果显著。

抵御恐鸟的树叶:一种生长于新西兰的树拥有着很特别的树叶,这些树叶或许有着抵御那些已消失很久的巨型大鸟的功效。

发现深海物种:科学家发现了此前未知的深海物种,它可以发出生物光信息。

减少睡眠的基因:对一种名为“DEC2”的基因进行改造可减少人、老鼠和果蝇的夜晚睡眠时间。

神经细胞玩Simon says游戏(Simon says是英国传统儿童游戏,大致可以理解为“你说我做”——译者注):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人体中存在镜像神经细胞的证据。

全速前进中的太阳系外行星:行星间剧烈的交感作用或许在构成许多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体系机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或许已经逃离或者已从一个大灾难中恢复过来。

量子精灵: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依靠量子结构的奇怪的成像种类。

雌激素对抗乳腺癌:一项新研究发现,雌激素可以帮助某些患者治疗顽固的乳腺癌。

新药研究:一种抗骨折的新药研制成功,它对于上年纪的妇女以及正在进行前列腺治疗的男性的骨保护尤为有效。

转圈走:人们在路标或者其他方向线索无效的时候容易迷路,形成转圈走。

石器时代的火焰工程师:新证据表明,早在72000年前的南部非洲,人们就已经使用烈火加热石头来为制造削切工具做准备。

Science News科学新闻(2009-09-26)

The Cover封面故事

资源开发:广泛使用的医学成像同位素原料的不可靠供给,促使美国做出进一步开发本国资源的努力。

Features特写

搜索隐藏的维度:黑洞,无论其大小,都可以展现出空间的新领域。

In the News科学新闻

根基粘结剂:科学家确认了一种硫氮链,它在此前从未出现在活体生物上。在临界状态下,它可以令机体保持连接。

粒子物理研究: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不对称性或许不能说明一种新型且大量的基本粒子的存在。

恢复生机的哈勃望远镜:最近发布的图像表明,经过维修后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重新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观测平台。

猕猴体内线粒体DNA置换成功:研究表明,这一新程序可以中断某些严重的遗传疾病。

减肥手术的益处可造福后代:如果一名妇女经历过减肥手术,那么她的孩子比起那些严重肥胖的妇女的孩子要健康得多。

感觉到热的老鼠:不同于变得肥胖的老鼠,拥有免疫基因中一个遗传突变的老鼠可以蒸发掉它们所吃的脂肪。

演奏猴子的音乐:一项新研究发现,绢毛猴(tamarin)的叫声使得音乐家产生灵感从而创造出乐曲,而这种曲子看起来可以改变这种灵长类动物的情感。

小女孩会最早出现对于蛇和蜘蛛的恐惧:一项新研究表明,11个月大的时候,小女孩可以很快将可怕的面容与蛇和蜘蛛的图像联系到一起。

心脏形成研究:科学家确认了形成心脏的基因。

新基因赋予内脏细菌抗生素抗性:科学家在人类内脏的普通细菌中发现了拥有抗生素抗性的新基因。

果香型驱虫剂:一项新型研究表明,成熟香蕉散发出的气味能够阻断果蝇以及蚊子探测二氧化碳的能力。

科技会议新闻稿 篇4

4月29日8:15—18:00,应我校张诚老师邀请,973咨询组专家刘云圻研究员、长江特聘教授石高全教授、国家杰出青年韩艳春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占肖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闫东航研究院、国家杰出青年陈红征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 方俊锋研究院、中科院“百人计划” 耿延候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谢志元研究员等26位专家出席了在邵科馆二楼国际会议厅召开的此次会议。

上午8:15— 8:40,于邵科馆二楼举行了此次会议的开幕式,化工学院副院长张诚老师担任主持人,校长张立彬及省基金委致辞,校长张立彬希望借此次会议的契机能够加深同其他高校及科研院的沟通与深化互相合作,以此推进光电材料的蓬勃发展。

会议分别由耿延候教授、张诚教授、陈红征教授主持,刘云圻、韩艳春刁训刚、闫东航等八位教授、研究员进行了光电材料领域的学术报告并与观众进行了友好互动,大家点出了电致变色材料及其器件研究的的现状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此次报告中,八位报告人分别就自己的研究做了简要介绍,他们所取得的科研硕果以及精彩的报告内容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会议最后张诚教授介绍了我们工大光电材料领域研究的进展与接下来研究的方向,并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层次交流。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就相关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积极地讨论和交流。此次讲座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他们作为科研工作的带头人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

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 篇5

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网络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媒体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

网络新闻业务,其诞生之初,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崭新面貌,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并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十年间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

一、定时——及时——实时——全时

——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

中国网络新闻业务对于传统新闻业务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时间观。

在网络媒体早期,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布,遵循的原则是“定时”。《神州学人》上网时推出的是电子周刊,《中国日报》等也是每天一次的更新周期。在1999年中国媒体上网的高峰期,大多数媒体网站也依然是按天在进行新闻的更新。那一年,《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改版重点之一,是将常规新闻每天一次的定时发布,增加到每天九次定时发布。可以说,传统媒体里的时间观在束缚着这些媒体网站的业务。

在按部就班的时间观的后面,还隐藏着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如果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品出现,那么,它的新闻资源就必然受到传统媒体的限制,而此时的传统媒体,大多并不希望让网络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即使是对于自己的网站。如果报纸上的内容提前在网上发布,是否会影响报纸的发行?这是报纸的经营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但是,商业网站没有这些顾忌。在1997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期间,当时还叫“利方在线”的新浪就已经很自然地将“及时”这一时间观,作为内容发布的基本原则。

1998年,人民日报网络版也开始了实时报道的尝试。1998年3月,在国内网络媒体中,人民日报网络版率先实现了网上实时报道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九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

1999年4月15日16点05分,大韩航空公司的一架MD11货运班机在上海虹桥机场起飞1分钟后坠毁,两个小时后,新浪网发布了由网友提供的消息,成为在国内第一个报道此事的网站。这个突发事件如此快速的报道,不仅再一次提升了网络新闻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时效性,同时也带来另一个讯息,那就是,网络媒体具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网友也可以成为一种新闻来源的提供者。

“实时”的时间观,催生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的出现,那就是“文字直播”。它像电视一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现场报道。只是它所采用的手段是文字而不是视频或声音。

“实时”不仅成为了一种众所追求的时效观,也成为了众多网站竞争的一个目标。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后约8分钟,新浪网登出第一条消息。

2003年3月20日10时30分左右,美国向伊拉克开战。这个早已在预期中的“突发事件”成为了时效性竞赛的一个重要机会。10:34分,新华网依靠新华社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发出中文快讯。多家网站也在极力争夺新闻发布的“第一”。这让我们看到,网络已经将“实时”的追求推到了极致。

在追求“及时”、“实时”的同时,网络新闻的“全时”化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那就是:网络新闻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对个别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还要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媒体,在一切新闻报道中争取最强的时效性。

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网络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对于网络新闻传播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新闻网站对于网络媒体自身的性质以及它与传统媒体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网络媒体时效性的不断提高,并非简单地取决于网络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体制上的改进。

网络新闻时效性上的进步,也并非只是简单地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水平,它带来的另外一些冲击也许更意味深长。例如,在冲破某些人为的报道障碍、在更好地满足受众知情权方面,网络媒体以时效性优势来突围,便有着一种实验性的意义,在某些时候,它会成为一种压力与动力,带动其他媒体的革新。

首先,过于强调时效性,是以压缩新闻审核的时间为代价的,因此,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等难以得到保障。2003年3月29日,许多网站报道了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遇刺的消息,很快这被证实为一假新闻,而这次网络媒体的集体“出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时间

竞争的压力。

其次,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频繁的动态更新,容易形成新闻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一些新闻在网站中转瞬即逝,事后很难查证;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各个片断,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

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网络信息的数会加速膨胀,信息过载局面日趋严重。从受众方面看,网络的时效性,也会带来他们信息消费的快餐化与浅尝辄止。

当把网络新闻竞争的指标简单地定位于时效性时,也带来了不必要的攀比。因此,在网络新闻竞争更上一层楼时,许多网站的眼光已经超越了时效性这样一个单一的量化指标,而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新闻能力。



二、层次化、网络化

——网络新闻组织方式的发展

报纸等平面媒体,在进行新闻资源组织时,遵循的是二维空间的思维,即将所有内容在一个二维平面空间里进行展示,平面空间如版面是新闻的包装容器。电视、广播等媒体则是以时间为容器进行资源的串连。但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都只能用一种单线条的方式来进行新闻内容的组织。

中国媒体上网之初,还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报纸的思维方式。例如,当时的《神州学人》采用的主要是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电子周刊的发布。电子邮件便是平面化文本的数字化。

但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WW技术的出现,使网络新闻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新闻资源,是以层次化、网络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网站发布网络新闻时,常常不是一次性的和盘托出,而是在不同的层次中逐渐展示出完整的内容。

网络化则是指信息之间的多元的、复杂的联系,实现的方式是超链接。层次化与网络化是新闻发布后的状态,也是新闻资源循环再生时的形态。

层次化、网络化,这些新闻组织的特点,最终是通过几个层面的手段来实现:

1.层次化的新闻作品

在早期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处理上,一条新闻作品往往只有简单的两个层次,即标题与正文。但是,随着人们对网络特性认识的深入,网络新闻作品的层次越来越复杂。

目前,一个完整的网络新闻作品通常可以分解为下列层次:

层次一:标题

层次二:内容提要

层次三:新闻正文

层次四:关键词或背景链接

层次五:相关文章或延伸性阅读

2.专题

专题在网络新闻编辑中,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起来的。1999年,专题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新闻网站上,之后逐渐被多数网站采用。在经过几年的实践后,新闻专题在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业务中已经被推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网络中,专题是在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下的相关新闻、资料及言论的集纳。与传统媒体的专题不同的是,网络专题是一个可以在时间上无限延长的、开放的空间。

专题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网络新闻资源进行包装的一种外在形式,另一方面,它是体现网站的编辑思想与意图的一种内容整合手段。

从形式上看,专题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互有联系的信息联成一体,构成了一张信息网。它将分散的信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同时,还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延时性的特点,使新闻报道得以长久延续。

3.新闻网页

新闻网页是网站的整体新闻的包装方式。也就是利用WWW技术,采用网页的方式进行新闻发布。在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早期,新闻网页界面非常简单,它们通常是以报纸的版面为单位,进行简单分类,点击每一个版面的名称,则可打开本版的新闻标题列表,每一条标题下有一个下划线,这是进入到每条新闻详细内容的链接。

经过多年的发展,简单的菜单式的新闻页面,已经被更为丰富、层次更为复杂的页面所代替。

中国新闻网站目前在新闻网页的设计上已经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它可以称为“平面主导式”,即,新闻网站(频道)的导读页,更多的强调的是内容的广泛。在导读页上推荐的新闻数量较多,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几百条(例如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新闻频道的首页)。导读页面一般长达多个屏幕。导读页往往采用多重方式进行新闻推荐,例如,在同一页面中既有按时间方式排序进行推荐的,也有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推荐,还有按新闻类别进行排序。这样的方式好处是,受众在一个页面中,可以进行较大范围的选择,以决定重点阅读对象。同时在此过程中,又可以通过标题获知一些主要新闻,因此获取主要新闻的效率较高。但是,其问题在于,页面过于繁杂,阅读的负担较重,此外,它可能使得受众点击进入各栏目的机率下降。整体上看,也就是受众进入下一层次的机率较小。同时,受众的深度阅读会有所不足。

与之相比,以美国新闻网站为主要代表的方式,可以称为“立体主导式”。这些新闻网站的导读页相对来说,新闻数量较少,有些甚至只有10多条,但是多数重要新闻除了标题外,还有新闻内容提要。导读页只有一到两个屏幕大小。受众如果要获得较为全面的新闻,需要点击到具体栏目。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众获得新闻时的成本。但是,它会促使受众做一些深度的阅读。另外,对于提高网站的点击量也是有好处的。简单清爽的导读页设计,也可减少受众做阅读选择时的困惑。

对于以上两种不同思路,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加以比较。这两种方式应该说都有一定的形成背景。例如,中国网站的平面式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用户上网的成本有关。在高成本的情况下,用户都希望一个页面提供的信息能更多些。此外,中国新闻网站在整体新闻数量上的追求,也必然会在导读页上反映出来。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网络阅读环境中,阅读习惯一旦建立起来,会相当牢固。而且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心理定势。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网民大多数习惯于新浪、搜狐等网站的新闻网页的设计风格。这使得一些媒体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得不在页面设计风格上向这些网站靠拢。



三、循环化、多通道

——网络新闻发布与利用方式的发展

早期的网络新闻就像传统媒体一样,一条新闻只是进行一次性的简单发布。但是,随着网络新闻编辑手段的丰富,网络新闻资源被越来越多地得到循环开发与利用。

循环化的含义是,网络新闻资源可以通过数据库长期保存,并被加以无限制的反复利用。利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被再次发布,可以作为相关新闻链接,也可以通过分类检索加以利用。

因此,在网络新闻发布的业务系统中,数据库技术就成为了关键。在网络新闻记者与编辑那里,则意味着,在现有的新闻中,利用已有的新闻资源,成为一种日常工作。如何寻找与当前新闻相关的资源,又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也成为了新闻发布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在网络新闻发布系统中,很多工作可以自动完成,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还是需要人工的干预。

按照中国搜索负责人的描述,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体现引擎个性化,即通过跟踪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用户的搜索效率,比如某用户长期进行使用中国搜索的搜索引擎,引擎将能记下用户的历史搜索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动分析,并根据这个分析结果对未来的搜索行为进行分析并使搜索结果得以优化,帮助用户更快更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2004年9月,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推出了以1000多个新闻源做支持、利用搜索技术和自动页面生成技术制作的Goole中文新闻,对于国内新闻网站特别是以整合新闻为主的商业网站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这再一次表明,搜索技术的发展,不仅将进一步提高新闻信息的循环化使用的程度与效率,同时,也会使未来网络新闻的竞争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与新闻利用的循环化相联系,网络新闻的发布方式与通道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总体来看,网络新闻的发布方式可以有两大类:“拉”方式与“推”方式。

拉方式目前是网络新闻的主要发布方式,即将新闻发布于WWW网站,由受众登录网站后自主进行选择性新闻阅读。受众读多少新闻、每一条新闻读到什么层次,都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

推方式指的是,利用相应手段直接将新闻传送给网络受众,无需受众登录网站进行新闻的选择。常见的推方式是电子邮件。用户订阅网站的新闻后,网站定期将编辑筛选的新闻传送给用户。通过手机或pDA发送新闻是另一种推方式的信息发布方式。

在网络新闻的发布中,不同渠道都各有其利弊。拉方式尊重了受众的选择权,但是,增加了受众获得新闻的成本。而推方式则与之相反。一个网站如果单纯采用一种新闻发布方式,就较难适应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因此理想的情况是,各种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即使是在早期的网络新闻实践中,人们就开始利用电子邮件、WWW网页等不同手段,来发布新闻。而近年来网络新闻发布方式进一步得到丰富,这体现了新闻从业者对多样化发布方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当技术进一步发展时,新闻发布的通道也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最常见的是手机和pDA(“个人数字助理”)。两者都是便携式的电子信息获取终端。

发布方式与通道的多样化,也意味着网民的“转发”行为的增加,网民在新闻阅读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在看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时,往往会利用电子邮件、转贴到或手机转发等方式,使新闻传播到更多的人。

因此,促使新闻的多通道流动,目前成为了新闻网站提高新闻利用率与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

四、单媒体——多媒体

——网络新闻手段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WWW技术的出现,给了网络新闻多媒体化发展的空间,但是,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始于1994年,在早期,网络的带宽十分有限,即使是图片这样的信息,在网络中的传输也需要很大的代价,因此,在1995至1998年间,网络新闻主要采用文字形式,图片虽然也有,但很多时候,为了适应当时的网络状况,只能以牺牲尺寸与分辨率为代价。

1999年,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化开始受到重视,尽管网络条件仍然不够完善,但是,一些网站开始意识到多媒体化是网络新闻的一个发展方向。《人民日报》网络版便在这一年全面开通了多媒体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音频、视频和360度照片等。事实上,1996年底,当《人民日报》网络版还处于内部演示阶段时,就已包括了多媒体内容。

但是,这时网站对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还只能停留在“各自为政”的阶段,一个网站的文字、图片、声音与视频等报道手段,往往是相互分离的。音频与视频报道往往是一个独立的栏目,它们有自己的独立的来源,这些内容与网站的文字报道之间,没有相互的衔接与配合。直到今天,网络多媒体报道的发展方向如何还是一个处于探讨之中的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新闻网站以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新华网在这方面的成果显得更为突出:

2002年2月21日,中央独家授权新华网在人民大会堂对中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等重大活动进行多媒体现场直播,新华网的摄像机第一次与C和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并排架设,引起现场众多国内外记者的惊讶。这次直播开创了全球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多媒体现场直播的先河。

除了探索图片、音频、视频等传统手段在网络中的运用之外,新闻网站还在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Flash技术在网络中的运用。

目前,新闻网站已经在两个方面开始运用Flash技术,一是利用Flash动漫讲述新闻,一是将Flash作为整合各种媒体要素的手段。

Flash动漫新闻可以摆脱对现场的新闻素材的依赖,因而是一种便捷的模拟或再现新闻现场的手段。对于突发性新闻报道来说,Flash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第一手素材无法获得的缺憾。在新闻报道中牵涉到一些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时,用Flash进行再现,也可以较好地解决新闻素材不足的问题。利用Flash动漫报道新闻,可以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元素的影响,更好地突出表现主题。另外,Flash动漫新闻还具有一种趣味性,因而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

好的Flash动漫作品,很容易在网上流传开来,因此,它不仅是传播新闻的一个手段,也是一个树立品牌的手段。

但是制作Flash动漫新闻,存在着很大的人才挑战。它需要制作者既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可以从容地进行动画的创作,又有扎实的技术能力,可以自如地进行制作思想的表达,同时,还要求制作者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善于表现新闻中最有价值的要素。目前,在国内的新闻网站中,这样的人才还是非常缺乏的。

Flash的另一种利用形式是利用短片(或称幻灯)对于现有的文字、图片、声音及互动式图形图表以及菜单等进行有机整合,不仅可以将这些素材加以连续播放,还可以充分赋予观看者以互动的能力。目前,千龙网等网站便利用Flash短片形式推出了“七日新闻”、“一日新闻”等集成性新闻栏目。



五、粘贴——加工——组织——解读

——网络新闻编辑观的发展

从1995年至今,网络新闻的编辑观经历了四个层次的发展:

一是简单的“粘贴新闻”,靠快和全来赢得眼球;二是“加工新闻”,即对新闻进行加工整理,使其具有更好的质量与可读性;三是“组织新闻”,包括形式上的组织与内容上的组织,一方面对现成的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争取独创性;四是“解读新闻”,即对新闻事件或其中某些环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剖析,释疑解惑。

从网络新闻的发展过程来看,粘贴新闻是最原始的一种方式。但“粘贴”本身,又有不同的方式。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来看,上网之初,走的是粘贴“自己”的道路,即将印刷版一字不改地拷贝到网上。粘贴时间跟着印刷报纸走,甚至要落后于出报周期。这样的粘贴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媒体的覆盖面,而与此同时,新浪等商业网站开始以粘贴的快与全取胜。这在当时确实是奏效了。因为,1998年的中国网络媒体,还是一个新闻短缺的时代。产品短缺时代,“有”就是“好”。

但是,一旦进入信息过剩的时代,这种简单的新闻处理方式的问题立即显露出来。互相的粘贴,带来新闻的趋同倾向。当粘贴成风时,单一网站的新闻品牌的存在变得几乎不可能。在粘贴过程中形成的新闻信息的“损耗”与“失真”,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种新闻处理方式的合理性。对于受众来说,这种新闻处理的方式,又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人们在进入任一综合性网站或媒体网站后,就可以较全面地获知重要的新闻。从媒体网站来看,商业网站转载它的新闻,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粘贴”带来竞争,一种量与速度的竞争,没有这种竞争,就不会有网络新闻的繁荣。粘贴新闻是搭建起整个网络这个大的新闻平台的基础,它使整个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形成了自己基本的竞争力:及时、全面。当然,仅有“粘贴”是不够的,这也就使网络新闻编辑必然要向其他层次发展。

网络中的“加工新闻”,是对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经验的继承与发扬。除了改正错别字、语法错误之外,它还包括对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加以审核,对其中出现的事实性、政策性、知识性等错误加以纠正,以及提高文字的准确性、可读性,以保证新闻的质量。这是对“粘贴新闻”可能出现的漏洞加以预防或弥补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另一方面看,“加工新闻”是使新闻适应自己网站的目标读者的一个手段,通过对一般流通的新闻进行合理的、不带歧义的剪裁,可以使新闻素材更加精炼,更加适合特定网民的需要。

目前,加工新闻成了各个网站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其中,标题的加工,更是成为了一种常规的新闻竞争手段,对于同样的新闻素材,各网站通过不同的标题处理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的价值,也可以通过标题制造出吸引眼球的亮点。在各个网站,标题制作都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组织新闻”分为形式的组织与内容的组织。

从形式上看,组织新闻,最重要的是界面的设计。而网络新闻的内容组织,又可分为三个层面:挖掘各种新闻或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层面;策划新闻选题或专题并组织报道——中间层面;构造整个新闻网站或频道的内容框架——宏观层面。

解读新闻,是网络新闻的更高层次。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还在新闻深度的竞争,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新闻挖掘方式的竞争。媒体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些什么,还要告诉人们它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与那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媒体要做的,不是让读者自己去费力地寻找那些联系,因为对他们来说,信息消费只是业余生活中一部分,他们不可能全天候地跟踪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还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一种跟踪与解读的工作,应该是由媒体来完成的。

对于目前的中国网络新闻来说,“解读新闻”这个层次,亟待开发。谁能在这一层面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谁就能在下一轮的新闻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

在网络新闻中,实现解读新闻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在新闻中解读新闻:记者在写稿时,就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做出尽量深刻的剖析。在网络媒体中,还有一种手段,那就是用超链接的方式来补充说明新闻。

利用评论解读新闻:评论是跳出新闻来解读新闻。这些评论可以由网络编辑记者撰写,也可以约请评论员、特邀专家点评。从形式上,既可以是独立撰写完成,也可以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完成。

网友讨论新闻:网友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是一种自发式的、群言式的解读新闻的方式。从自发性看,网友讨论的话题,必然是他们内在的兴趣的体现,因此,网友讨论的话题也会给做网络新闻的人建立起一个风向标。从群言性看,网友的讨论,并不完全公平理性,也不全是个体意见的表达。在此其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许是不可忽视的,“沉默的螺旋”的力量、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也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作用。因此,网民的解读是在某种力量所影响下的集体解读,它的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而网民由此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加深刻。但无论如何,一个网站所拥有的网友资源,对于网站的影响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由于网络新闻竞争的加剧,各个新闻网站都在组织新闻与解读新闻方面加大了力量。因为,只有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提升网站的新闻竞争力。

从总体来看,网络新闻编辑观的发展,是与网络新闻的发展模式的探求相吻合的,体现了中国网络媒体从“文摘式”模式向“原创型”模式的发展。



六、单向——互动——共动

——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新闻的发布过程,是一个传播过程。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往往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受众只能充当一个被动的接收者。看什么新闻、什么时间看新闻等等,都是由传播者决定的。这既是因为传统媒介传播技术的限制,也是由于传播成本的制约。

但是,网络技术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由于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成本的大大降低,受众参与传播,已经变成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

网络媒体正是在逐渐认识到网络媒介的技术特性的同时,逐步提高与受众互动的能力,开发出新的互动形式,而从根本上,他们的受众观也在不断提高。

从单向到互动,是受众观的第一次变革。

从形式上看,互动的方式包括:

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常是以电子邮件、或聊天室为沟通渠道。受众可以直接表达他们对媒体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受众意见调查:通常以简单的投票形式,了解网民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个问题的态度。

特约来宾与网友的交流:这些特约来宾包括专家、学家、明星、有关部门负责人等,他们可以就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通过、聊天室等与网民进行互动。

受众互动:网友通过邮件、论坛等途径,就新闻或其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人民日报》网络版是在传统媒体网站中最早开发互动功能的网站之一。1998年4月11日晚上,《人民日报》网络版“体育在线”专栏中的论坛,就开展了记者与读者进行直接对话。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遭到北约导弹袭击,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便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论坛”,为网友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一个月后,该论坛改版为“强国论坛”。目前,“强国论坛”不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中文论坛,也成为了国情民意的晴雨表。

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与“统一论坛”、“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等,也成为了这些新闻网站的强大品牌。

而在新浪,除了规模庞大、涵盖广泛的各类论坛外,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开设的动态论坛,更为令人瞩目。许多新闻事件在这里都能吸引到上万甚至数十万的网民发贴。这些贴子形成一股强大的意见力量。虽然在此之中,非理性的观点,甚至是漫骂发泄,都非常普遍,但是,它们仍然不失为体现民意的风向标。

然而,互动只能说明传播双方交流通道的畅通,在互动过程中,传播者仍然是起着主导地位的,而受众仍然是接收者与相对被动的反馈者。但是,从网络新闻发展的实践来看,在一定的场合下,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与反馈者,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新闻的传播者的传播意向与行为。有时,在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民与新闻网站的作用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之间也渐渐融为一体,很难分出彼此,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

因此,网络受众观的第二次飞跃表现为将互动的关系进一步演化为“共动”的关系。这时受众参与的手段主要仍然是论坛、邮件等基本方式,但是,他们处于更为积极的地位中。他们可以通过新闻的转发,提升某些新闻的价值,增加某些事件的关注度,也可以通过热烈的讨论,将个人意见汇流为公共意见。

“共动”意味着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而同时,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也增强了。2003年一系列事件,正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网民共动的结果。



以上这六大发展,是中国网络媒体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新闻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网络新闻的发展,不但对于网络媒体繁荣的意义重大,也将对于中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变革产生影响。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抓好新闻宣传促进业务经营发展 篇6

我行党委一班人从实践中认识到:随着金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农业银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注重外部形象建设,外部形象的好坏关系着农行生存空间的大小,谁的名气大,谁的外部形象好,谁的客户就多,业务开展的就好。为此,县行党委提出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增强队伍素质,力争新的突破”的奋斗目标。首先,领导重视,率先垂范。县行专门成立了以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现喜为组长的新闻宣传领导小组,明确了骨干写作通讯员,切实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了重点倾斜。行长王现喜同志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在业务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亲自写作,笔耕不辍。各基层处所主任也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处处为广大通讯员提供写作方便。其次是政策倾斜,积极为通讯员提供采访和写作的便利条件。一是为鼓励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县行统一为基层订阅了《中国城乡金融报》、《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报刊,由通讯员负责报纸的收集、整理、上架,以方便通讯员阅读报刊,开阔通讯员眼界和视野。二是在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县行统一为通讯员提供稿纸、笔墨、邮票、信封等写作用具。为各营业网点安装了宽带,更加方便了通讯员投稿。三是为广大骨干通讯员提供外出采访的机会。针对广大基层通讯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外出采访机会少,很难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的情况,我行从县行党委到各部室处所的领导,都积极为通讯员提供外出采访的机会。四是为广大通讯员提供写作的便利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各处所首先为各通讯员配置了一间房子,给广大通讯员提供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五是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广大通讯员外出联谊和取经。骨干通讯员积极与县委宣传部新闻报道科联系,虚心向他们学习、取经。办公室的同志积极为基层通讯员提供报道线索,核查数字,推敲修改稿件,提高了稿件的命中率。

二、围绕农行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

2004年我行宣传报道工作的主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农行的中心工作,广泛讴歌农行战线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及时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共在《经济日报》发稿2篇,《金融时报》发稿3篇,《中国城乡金融报》8篇,《大众日报》发稿1篇,《经济导报》发稿1篇,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发稿16篇。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的同时,我行为有效占领县级宣传阵地,先后在“郓城新闻网”发稿9篇。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新闻宣传工作持之以恒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2004年,我行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宣传报道规章制度,不断激励员工和通讯员搞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完善了任务考核制度。各基层处所和县行部室均分配了宣传报道刊稿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行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考评。其次,建立了领导带头制度。为鼓励中层干部带头做好本单位的宣传报道工作,制定了宣传报道优秀组织者评选办法,规定凡完成县行分配刊稿任务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可被评为宣传报道“优秀组织者”,年终颁发证书和奖金。三是完善了考评制度。根据市行下发的评比标准和我行实际,制定了年终宣传报道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比标准,使广大通讯员有了一个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四是制定了宣传报道奖励办法,按季奖惩兑现。五是完善了采用登记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规定了部室和处所采用的稿件,按月上报县行办公室,逐篇登记,按季通报。

四、加强培训和辅导,全面提高通讯员队伍素质

为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望高层次发展,我行始终把提高通讯员新闻意识和采写水平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抓紧抓实抓好。首先是抓了队伍建设。针对我行人手少,业务忙,通讯报道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对原有的通讯员队伍作了调整,重新选拔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学识水平、年富力强的宣传骨干,从部室、处所选了一部分文化程度高、热爱宣传的同志作为业余通讯员。通讯员队伍年龄结构较调整前下降了18个百分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到80%以上。优化了骨干通讯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了“以办公室为龙头,横到部室,纵连处所”的宣传报道网络。其次是抓好集中培训。在通讯员培训方面,我行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通讯员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技巧。几年来,先后选派10名骨干通讯员参加了《大众日报》、市委宣传部和县委宣传部举办的新闻培训班,有效提高了骨干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县行每年都聘请专家前来授课,讲授如何发现新闻,以及新闻的写作方法;同时,由办公室骨干通讯员,为广大通讯员讲解通讯报道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新闻题材的选择与新闻的命题。三是经常召集一些骨干通讯员“开小灶”,共同研究报道方向,分配采写任务,推敲修改稿件,交流经验。四是充分发挥县行办公室指导作用。办公室作为全行新闻宣传工作的中心枢纽,负责上通下达,左右联系,巡回辅导,掌握进度,制发报道提纲,并利用简报、信息等形式,定期通报情况,表彰先进,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总之,我行在工作头绪多、新闻宣传骨干通讯员较少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决心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加大措施,顽强拼搏,再攀高峰,力争2005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再上一层楼。

新闻科技发展 篇7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较快, 主要得益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因此, 新闻播音怎样做到推陈出新已经成为现代播音界最值得研究的问题。现代电视节目更新速度较快, 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也趋向多样化, 新闻版块出现以后, 职业新闻节目主持人也随之出现, 随着新型新闻节目的出现也产生了多种新闻播讲方式。特别是近年来, 在新闻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播讲方式——“说新闻”, “说新闻”广泛应用于各大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中, 它的出现彻底转变了多年的新闻播讲方式, 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二、“说新闻”的内涵

“说新闻”主要是指将现代新闻节目消息, 以口头的方式传播出来, 也就是说将文字型新闻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所表现的是一种语言样态。“说新闻”的出现主要来源于现代观众的需求, 是新闻节目工作者为满足更多观众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种语言创作。[1]它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新闻规范播音, 所体现的风格则是刚柔并济的, 在生动播讲新闻内容的同时不失严谨风格, 给观众以亲切朴实之感。能够充分体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它主要是依赖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独特感受与生活感悟, 加之主持人特有的美学理念与表达方式, 将新闻内容通过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出来, 让观众从主持人生动的演讲中了解新闻事件, 在新闻播讲中找到自身生活感悟。“说新闻”的创新不仅在于风格变化上, 更要考虑到新闻播音方式, 确保观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明, 也就是常说的字正腔圆, 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讲时力求做到呼吸无声, 不给观众带来疲惫感, 在每句话的结尾部分不存在缀词, 语速平稳但不乏味, 有较强的节奏感, 能够吸引观众眼球, 表述流畅, 能够很好地控制、把握分寸。“说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在播讲时可以使用口语, 播讲样态不受任何限制, 播讲语体较为松散, 使新闻内容更为人性化, 观众在茶余饭后能够将新闻内容表述清楚。

三、“说新闻”的自身优势与误区

(一) “说新闻”的优势

“说新闻”之所以在出现以后能够得以快速发展, 主要是由于其具备独特优势:

首先, 从“说新闻”出现的社会背景中可以得知, 一直以来宣传色彩较为浓重的播新闻方式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排斥, 很多人越来越反感这种播新闻方式, 希望新闻界能够使用新型播讲新闻方式满足自身要求。同时,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 人们生活压力较大, 以往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亲和力”逐渐消失, 但新闻节目又是观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这时就希望新闻播音能给自己带来亲和感, 在获得信息的同时, 更能感受到来自主持人的关怀。[2]正是在观众的这种要求下, “说新闻”在新闻界诞生, 它的播讲方式更符合观众要求, 具有平民性、个性化与开放性特点, 基本能够满足观众对“亲和力”的要求。这也是“说新闻”备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其次, 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使用“说新闻”播讲新闻时能够使用一些较为口语化的词汇, 以“告知”的形式让观众了解新闻内容, 其与“播新闻”相比, 无论是在语言色彩上还是在表达力度上都十分宽泛, 更易于观众接受。“告知”式的播讲新闻, 口语色彩较为浓重, 表达句式较短, 专业词汇较少, 主持人在播讲中表现得更加自然, 播讲状态更为松弛, 语调与语速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有效拉近了新闻内容与观众的距离, 给观众以更为深刻的心灵震撼, 最终与主持人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接受信息的目的。

最后, “说新闻”之所以会给观众带来亲近感, 不单在于主持人的声音表达上, 更在于主持人在播讲新闻内容时能对新闻稿件进行再次创作, 以更新颖独到的见解解析新闻内容, 更好地完成对观众的引导与服务, 让更多观众感知到新闻的深层内容。例如, 在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就为观众提供解读报纸以及来自网络的各种新闻事件, 主持人基本都是采用“说新闻”形式向观众播讲新闻, 不仅使很多观众愿意收听新闻, 还能从新闻内容中读取更多感悟, 主持人经常会在新闻中添加自身感悟, 还为观众更深层的解析新闻背后的含义。

(二) “说新闻”的误区

有些主持人对于什么是“说新闻”还没有进行透彻了解, 错误地认定“说新闻”的主要标志就是加快语言表达速度,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语言表述不清, 生搬硬套地使用词语, 不仅没有起到吸引观众的效果, 还引起了观众的厌烦感, 最终影响新闻节目收视率。同时, 还有一些主持人过于扩大“说新闻”中可以使用口语播讲新闻的作用, 经常在播讲中使用调侃的词汇, 使得新闻节目的严肃性缺失, 片面强调彰显自身个性, 这样就使观众对主持人所讲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从而放弃观看与收听该新闻节目。这就要求“说新闻”主持人在播讲新闻中彰显自身个性的同时, 也要注重新闻节目的严肃性, 更要记得新闻节目内容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切记在主持时, 简洁明了是播讲新闻内容的要求, 但不能因此悖逆了新闻播音规范, 更要考虑到听众的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说新闻”工作。

四、“说新闻”的发展趋势与形成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 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的播音部在举办新闻播音内部学习中曾邀请相声界的侯宝林先生与擅长演讲通化故事的孙敬修尝试播讲新闻。但由于他们在播讲中经常会将自身语言样态加入其中, 所播讲的新闻内容所具有的“真”与“新”特点不够鲜明, 他们所讲的新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预期效果有很大差距, 这样一来就使中央新闻在一定时期内容依然使用原来的播讲方式。尽管当时的新闻播讲方式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与最初阶段相比有了很大改善, 但所改善的内容基本都是小微调整。例如, 在语言样态上的变革, 新闻播讲上的总体格局变化较小。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为转变过去的十年动乱局面, 尤其是以新闻播音为首所产生的“高平空”、“冷僵远”的播讲内容, 防止新闻内容再次出现照本宣科地念新闻的形式, 新闻播音界的专业人士提倡在新闻内容播讲中要“降调”, 无论是播音界内部人士还是新闻收听者都开始了“说新闻”探索, 并呼吁转变播讲方式。[3]直到80年代中期左右, 才有电台和电视台对“说新闻”做出过尝试。在当时, “说新闻”的语言样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地脱离稿件束缚, 将“说新闻”变成了“聊新闻”, 这种播讲方式尽管在播报状态上具备松弛特点, 但在语言使用上却出现了极度“口语化”的情况, 原本一句话就能完全表述清晰, 经常还说上三四句, 导致规定时间内所表述的信息含量较少, 根本无法满足观众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多、更快的要求, 并且这种以“闲聊”为主的新闻内容通常不适用于国家发布政令, 更不能发布重要会议公告, 严重影响到新闻事业发展;另一种是不对稿件文字进行改动, 只是单纯在播讲音调上模仿说话形式, 这样的播讲方式使观众觉得既不像在播讲新闻, 又不像在说话, 在听觉上感到十分别扭, 给人一种不伦不类之感。这两种播讲方式都是在声音上一直追求“说”, 但因其与新闻节目宗旨、风格都不相符, 难以满足观众的基本需求, 在新闻节目播讲中应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否定, 同时, 也宣告“说新闻”探索再次失败。

随着时代发展, 一直到1998年, 陈鲁豫担任《凤凰早班车》的主持人之后, 她彻底转变了以往老套呆板的播讲方式, “说新闻”也在这里得以真正开始, 成为我国“说新闻”先例。陈鲁豫在播讲新闻时陈词较为犀利, 声音柔和动听, 评述十分有针对性, 为收听观看新闻的人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并在这种氛围中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 了解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4]《凤凰早班车》的出现彻底转变了观众印象中主持人在播讲时的刻板形象。主持人的播讲方式与语言态度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使观众加大了“说新闻”的兴趣, 同时国内广播电视界新闻主持人纷纷效仿陈鲁豫的播讲风格。无论是广播新闻还是电视台, 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说新闻”节目。例如, 中央二套的《第一时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及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都是最好的证明。现阶段, “说新闻”已经普遍存在于我国广播电视界, 它的出现彻底转变了“播新闻”的局面, 并成为新闻播音的新型播讲方式。

例如,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2011年起正式改版, 主要是优化了新闻节目的框架与播报风格, 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不仅在整体定位与框架上做了调整, 使新闻事件更为新鲜、动听, 还丰富了新闻内容, 加大了信息含量, 使内容的观点性更强。也正是在这种改变之下, 播音员也可以像“说新闻”主持人一样对稿件适当地进行创新, 发挥个人能力, 并放宽了对民间新闻与国际新闻的播讲要求, 可以完全按照“说新闻”的方式进行播报。这样的《新闻联播》与改版前的《新闻联播》相比, 有了更多亲近感, 突显出“说新闻”特征。

五、“说新闻”与“播新闻”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要做好新闻节目中的“说新闻”工作, 首先就要明确“说新闻”与“播新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说新闻”与“播新闻”的内在联系

首先, 无论是“说新闻”还是“播新闻”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要求都是相同的。例如, 主持人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标准普通话, 并要求语言表达的咬音要准, 语言节奏感要强, 语气要张弛有度,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功,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新闻播讲都会难以实现。

其次, 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播音要求相同。在讲述新闻事件经过时要条理清晰, 新鲜感要强。新闻信息多种多样, 有些信息较为简单, 有些信息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 更发人深省。因此, 主持人在接到文字式稿件时, 应先了解事件表象, 然后从表象中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就需要新闻主持人在播讲之前要充分了解新闻事件, 更要了解引发事件的原因, 所以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学习, 了解国家政策, 从事件表象探究事件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为观众播讲更生动的新闻节目。

(二) “说新闻”与“播新闻”的区别

第一, “播新闻”一直是我国新闻节目所使用的播报方式, 这种播报方式主要是让新闻播音员将整理后的稿件完全播读出来即可, 播音员不能进行任何变动。例如, 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播音员所采用的播报方式就是“播新闻”。而“说新闻”则是指新闻主持人在经过编辑或记者整理后的稿件进行再次创作, 主持人用自己独特的播讲方式将新闻内容表述出来。此外, “播新闻”的播音员所播报的内容都十分严肃、客观, 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些年龄段还是哪种文化层次的人们都能听得懂, 这样也使其拥有强大的收听群体。而“说新闻”的主持人在播讲时的个性特点较为鲜明, 更贴近观众生活。

第二, “播新闻”要求播音员与新闻事件保持一定距离, 这主要是通过距离来使观众感觉播音员所讲述的新闻事件完全是客观的, 但在播讲上基本都是照本宣科。“说新闻”则不然, 它更像是主持人在与观众聊天, 主持人此时的立场不仅是一名信息发布者, 更是观众群体中的一员, 在播讲中通常会将观众的想法表述出来。同时, “播新闻”对于播音员的要求十分严格, 要求其使用字正腔圆、朴实无华的语言, 在表述上还要十分清晰, 语调禁止大起大落。而“说新闻”则要求主持人在保持新闻节目的严肃性的同时, 要尽量彰显自身个性, 在主持时要使用亲近观众的语气, 以口语形式播讲新闻内容, 尽量使新闻呈现故事化、生活化。

六、结论

“说新闻”在新闻播讲中只是多种新闻播报语言样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的出现体现了一个时代人们对于新闻播讲方式的要求, 是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 其不仅使新闻节目更具特色, 还使新闻风格更为独特。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新闻节目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 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得丰富多彩, 但不论未来新闻节目将以何种语言形式出现, 都要遵守新闻播音规律, 坚定地遵守新闻传播原则, 共同担负新闻传播责任。

参考文献

[1]胡又嘉.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播”“说”结合[J].中国报业, 2012 (04) :121-122.

[2]远媛.浅谈电视新闻播音的“播”与“说”[J].群文天地, 2012 (03) :137.

[3]郝雁.电视新闻节目“播”与“说”的话语样式[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8) :70-71.

企业新闻宣传与企业发展 篇8

一、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条主线做文章

对于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稳步推进,就是最大的讲政治。生产经营基础不牢固,经济效益搞不上去,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职工的长远利益就失去根本。因此,新闻宣传必须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要把笔尖对准一线,镜头对准职工,深入生产的最前沿,把石油石化战线上最火热的生产劳动场面、最刻苦的创新攻关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最真实的感受、最优美的文字和画面传播出去,把石油石化战线上广大职工家属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搞好生产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大力降本增效上来,为全面完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而充分发挥企业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教育作用和鼓劲加油作用。

围绕经济搞报道,搞好报道促经济。新闻报道工作,有人讲是一笔无形资产,其实也是一笔有形资产,诸如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专利产品开发利用等,就是一个经济话题。近几年,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就突出抓了围绕经济搞报道的活动。河南油田下属的南阳石油机械厂坚持以塑造和提升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为己任,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为着眼点,不断强化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撰写的大量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改革、管理创新、质量升级等方面的稿件,先后在新华通讯社、《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和《中国改革报》等媒体刊发,全面展示了工厂的崭新形象和产品的优良性能,使南阳石油机械厂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3年1~11月,该厂已累计拿到订单接近4.7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该厂产品在畅销全国各油田的同时,还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土库曼斯坦等20个国家和地区。微晶蜡是河南油田的特色产品,今年河南油田对这个产品的对外宣传进行了精心策划,先后在《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和中国石化新闻联播等媒体刊发了《河南油田将建成国内最大的微晶蜡生产基地》、《河南油田食品级微晶蜡出口澳大利亚》等多篇稿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为企业吸引了近百家客户,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0万元,带来的隐性效益和潜在效益则是无法估量的。

二、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地为企业的深化改革服好务

改革是推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石油石化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和转换运行机制、减员分流等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上市公司要求的国际国内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框架。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坚定不移,着力在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落实新举措,取得新突破。最近,中国石化集团确定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实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推进以改制分流为主要形式的减员增效,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广大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阻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树立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着力提高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承受力,从而能够正确地理解改革,自觉地支持改革,积极地推进改革。

三、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有效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只有加快并实现有效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维护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因此,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切实树立发展是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的发展。教育和引导职工干实事、干大事,为实现石油石化企业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地为企业的稳定工作做贡献

保持生产稳定、队伍稳定和企业稳定,才能确保实现提高效益、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和减员增效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的交织,使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难度更大。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抓住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好全面的、深入的报道,要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好石油石化企业稳定的大局,为提高效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儿童节活动策划案下一篇:超市卖场交接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