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期刊学术传播管理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全面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我国学术期刊改革蹄疾而步稳。在“互联网+”、媒体融合和开放存取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学术期刊改革沿着资质认证、体制改革、质量评估和政策扶持的改革路径,转企改制、成立企业法人,学术期刊数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创新格局已然形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科学期刊学术传播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科学期刊学术传播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研究

摘 要: 传播策略对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和学术繁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行的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存在主动性、创新性、普遍性不足和主题不突出的问题,影响了高校学术期刊社会效益的发挥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充分认识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急迫性与重要性,着力在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学术期刊特色、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优质稿源开拓等方面实施突破,树立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的可持续与无止境理念。

关键词: 高校学术期刊; 传播策略; 学术; 社会效益

Research on Circulation Strategy of the Journal

YANG Shuan-bao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Xi’an 710068, China)

Key words: journal; circulation strategy; academy; social interest

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的根本目的是学术内容的宣传,同时也是期刊产品的宣传,后者虽然只是学术期刊价值的实现手段,但作用不可小觑。学术内容传播效果,依赖于学术期刊的宣传与营销效果,再好的学术内容,沉积于学术期刊之中,不被社会和广大读者了解和利用,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作用就难以发挥。因此,研究和认识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传播的作用,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我国出版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进,部分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性质有所改变,但出版单位性质的转变并不意味学术期刊性质的改变,只是引入了学术期刊出版的竞争机制。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如果还沿袭过去传统的模式,就会逐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应在传播策略方面创新方法,转变思维,努力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在创新传播思维,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许多实用、高效且易于实施的传播策略正在被一些学术期刊广泛采用。

1. 利用国家政策策略。我国十分重视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措施,利用这些政策宣传学术期刊,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例如教育部于2003年10月启动的名刊工程[1],对我国学术期刊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学术期刊传播而言,名刊就意味着学术期刊首先是闻名的刊物,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很大的学术影响;其次是名刊的创新性、探索性、超前性和引领性,使其社会影响日益提升;再次是名刊支柱构成要素中的名作、名栏、名家(即名编辑)的名人效应,无不对学术期刊的传播产生巨大影响;最后是名刊的公认性,会对刊物的广泛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 利用行业协会策略。我国学术期刊的行业协会具有代表性的有“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原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行业协会在学术期刊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在办刊经验的交流、学术水平的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估等方面的影响无可替代。我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学术期刊行业协会组织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在提高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学术期刊交流和研究成果推广方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 利用评刊策略。所谓评刊就是与学术期刊有关的组织和社团对学术期刊各方面质量作出的评价,评价结果对学术期刊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政府评刊主要有入世前的“双效”、“双百”、“双奖”、“双高”期刊的推选和期刊方阵的建立,入世后政府出版奖,目前已进行了两届,学术期刊序列榜上有名。我国学术期刊行业协会对评刊工作十分重视,每四年一届的评选,评选结果对学术期刊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宣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核心期刊”的传播效应,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也得到了社会一些权威机构的认可。核心期刊是如何产生的在此不必深究,但其较短时间内在我国学术期刊界风靡,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核心期刊不但得到了作者、读者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大部分学术机构的认可。借助核心期刊的目标体系宣传学术期刊,也就成了必然。虽然对于核心期刊的认识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这不足以撼动核心期刊向日臻成熟方向发展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核心期刊无与伦比的传播功效。

4. 利用网站策略。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多数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或中国期刊网入网编辑部主页系统,实现了学术期刊上网。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学术期刊高效、快捷地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利用网站进行学术期刊传播是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而提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最方便、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已成为学界人士的共识。

(二)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在探索中前行,在发展中丰富,在实践中选择,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传播策略的主动性不足。学术期刊传播客观上存在被动性,无论学术期刊的学术内容传播还是学术期刊的营销宣传,都受到了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首先,从学术期刊的出版单位看,具有从属性质,不具备自由发挥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权力,编辑部小而全,学术期刊工作之外事务繁多,编辑人员很难明确分工,无力顾及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具体实施。其次,从不同质量评价体系对学术期刊传播的影响来说,学术期刊传播性质就是被动的,只有获得较高评价者才能发挥积极的传播作用。毕竟获得荣誉者只占少数,对于多数榜上无名者而言,被激励的传播效果几乎为零。再次,从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过程来说,传播策略主动性更显不足。审稿周期长,出版周期也长(目前以季刊、双月刊居多),再加上大多学术期刊还是自办发行,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最后,学术期刊出版体制客观上形成了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实施的动力缺乏,当然,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这种情况会进一步改观。

2. 传播策略的创新性不足。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还停留在传统的传播层面上,即使使用了一些现代的传播手段,但从业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并没有真正的转变,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还不强烈,心中还没有学术期刊传播不改革、不创新就不足以发展的理念;更有甚者,认为学术期刊出版是公益出版,有政府财政的支持,不会到办不下去的程度,根本就无须再在传播策略上做文章;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创新性不足还表现在日常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比如在对学术期刊质量起决定作用的稿件组织环节上,满足于“等米下锅”;在对学术期刊传播范围起决定作用的发行环节上,满足于有限的订户和有限的上网代理;不能在形成高效率、高层次、高质量的作者群上进行突破,不能在读者定位和真正地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扩大影响上下功夫。

3. 传播策略的普遍性不足。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普遍性缺乏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目前,出版改革正在大力推进,但大多数学术期刊还在延续传统的传播策略,简单地做一做期刊介绍,发一发征稿征订启事,被动地在所属单位局域网建立学术期刊网页或在中国期刊网入网编辑部主页系统开设学术期刊网页,学术期刊信息过于简单或很长时间不进行更新,更有甚者作者投稿都找不到正确的投稿地址和电子邮箱。二是指学术期刊存在的个性问题。对于某一具体的学术期刊而言,传播策略的普遍性不足主要是指对学术期刊的出版宗旨缺乏积极有效的宣传,对学术期刊的采稿要求、编排方式、征稿对象、读者定位等缺乏宣传,对编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编辑部的组成人员、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等学术期刊的基本信息缺乏有效的宣传。

4. 传播策略的主题不突出。学术期刊传播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对学术内容的宣传,其他一切的传播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学术内容的传播是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学术期刊的传播是学术内容宣传得以实现的途径。实践中,一些人往往混淆学术期刊传播概念,认为学术期刊传播就是学术期刊产品的宣传,置学术期刊产品宣传于学术期刊学术传播之上,主次颠倒。学术期刊传播策略主动性、创新性与普遍性的缺乏,必然导致其传播策略不会有突出的主题。

二、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含蓄,主张内敛。因此,学术期刊传播工作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位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目前,出版改革正在推进,期刊改革接踵而来,学术期刊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一)传播策略的急迫性

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急迫性。学术期刊是学术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是积累和宣传学术知识的重要平台。只有及时而准确地做好学术期刊传播工作,学术期刊出版的目的才能实现;只有卓有成效的传播策略,学术期刊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在学术理论的传播过程中,学术期刊传播策略作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出版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期刊末尾淘汰制正酝酿,学术期刊传播策略从来都没有像当下这么必要和迫切。

学术期刊的竞争态势决定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急迫性。在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竞争机制虽未完全形成,但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已是暗流涌动,从信息采集、稿源组织、稿件审阅、编辑加工、栏目策划、装帧设计、出版印刷、发行订阅各环节,无不充满竞争的硝烟。单就稿源的竞争而言,谁在这个环节上败下阵来,谁就必然在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学术期刊传播效果是学术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术期刊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助推器。学术期刊竞争的加剧昭示了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紧急与迫切。

(二)传播策略的重要性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2]高校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播我国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与科技转化的多重任务,是承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对科研成果转化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先进劳动生产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联系研究者和使用者的重要媒介。学术期刊传播策略以其内在的能量和外在的推动力,在学术期刊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处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学术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学术期刊事业的繁荣,学术期刊事业的繁荣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繁荣,而这繁荣的背后离不开的更是学术期刊传播策略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学术期刊传播策略不但是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助推器,还是学术期刊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学术期刊要发展,想在其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从事该专业人员了解学术研究方向的风向标和研究前沿的晴雨表,成为对学术研究有深厚兴趣关注者的重要参考,学术期刊传播策略所扮演的角色意义非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成败,关系着学术期刊工作的全局,关系着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和知名度的大小。

三、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实施的着力点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学术期刊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特色是学术期刊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知名度的重要因素;传统与现代结合是学术期刊驾驭现代高科技、实现学术期刊传播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优质稿源是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保证,也是学术期刊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受制于各种因素,但主要应在这四个方面着力做好。

(一)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应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上下功夫

学术期刊传播策略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传播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术期刊尤其是社科学术期刊更多地承载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学术期刊传播作为形成社会舆论的重要来源,在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次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学术期刊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学术观点和林林总总的学术理论面前,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所在。再次必须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质量。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在学术内容上要提高质量,紧紧围绕学术期刊办刊宗旨编辑组稿,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在其学科领域内刊发优秀、主流、前沿研究成果,以达到最佳的舆论传播效果;同时要求学术期刊要在出版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文风上不断创新,在策划上不断创新,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与应用相结合,以“三贴近”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传播效应。最后必须加强学术期刊出版队伍建设。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出版队伍的主体,是学术期刊传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守护者,因此,编辑队伍建设要坚持严格选人用人制度,坚持严格的准入标准,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使编辑真正成为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懂管理、会经营的让党和人民放心的专业队伍。

(二)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应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

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对学术期刊特色的形成具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是办出特色学术期刊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术期刊特色决定着学术期刊的传播效力,办出特色学术期刊是提高传播能效力的重要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建明在《特色:学术期刊的永恒主题》中较为准确地阐明了学术期刊如何才能办出特色,认为突出学术性是构建学术期刊特色的基础,做好选题策划是构建学术期刊特色的内在要求,设计好专栏是构建学术期刊特色的根本,形成学科优势是构建学术期刊特色的关键,强化编辑的特色意识是构建学术期刊特色的保证。[4]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阐述了学术期刊的特色,即学术期刊学术风格特色、学术期刊栏目特色、学术期刊审美表达特色、学术期刊运作特色等。如将两者综合起来,对学术期刊特色的阐述则更为准确与全面。特色是学术期刊的生命,是学术期刊不断发展、走向成功的阶梯。学术期刊特色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入手,提高对学术期刊特色重要性的认识,使学术期刊从业者在认识上达到一致,形成办出特色学术期刊的文化氛围与工作氛围。需要宣传工作贯穿特色学术期刊建设的全过程,从信息采集开始,就要围绕学术期刊特色而展开,抓住与学术期刊特色相吻合的各种信息,并充分利用它;在组稿阶段,更要依据学术期刊总的特色和各个栏目的特色来进行,在突出学术期刊总体特色的基础上协调好各个栏目,使稿源本身就与学术期刊特色相一致;在栏目编排上,彰显特色,打造名栏,形成栏目优势,为特色学术期刊打好坚实基础;在学术期刊统稿过程中,应以学术内容特色为主线,编排好每一篇稿件,最大限度地排除与学术期刊特色不相一致的文章,突出学术期刊的整体特色。

(三)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应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下功夫

学术期刊内容的传播效果需要依托学术期刊产品的宣传,而学术期刊产品宣传因为正式的发行人员缺乏、宣传经费少、宣传手段落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学术期刊传播必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首先,学术期刊传播应借助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宣传是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步骤和手段,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5]中提到: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宣传功能之多、容量之大、传播之广、力量之巨众所周知。学术期刊传播借助新闻媒体,传播效果不言而喻,可采取学术期刊编辑与媒体记者见面会、联谊会等多种形式,重点向媒体展示学术期刊所获得的成绩和刊发的有重要影响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示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办刊特色,借媒体宣传之力,扩大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学术期刊传播应借助网络技术。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以不同的形式建有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征稿、约稿,实现过期学术期刊回溯,支持在线查询和引用等服务,但就网络传播性质而言则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实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化,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来讲具有质的不同,是传播的一次革命。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主动宣传是经济、有效和易被接受的方式,也是国际一流期刊广为使用的方式。实现学术期刊主动宣传具体的方法是Email Alert(邮件速报)服务和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订阅服务。[6] 邮件速报服务就是根据读者需要,订阅学术期刊摘要或全文的服务;当学术期刊一旦发表与之有关的新研究成果后,系统会自动将这些新的成果信息发送给读者,实现学术期刊传播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RSS是一种用于发布和获取网络内容的技术方法,RSS阅读器会自动将订阅的RSS源内容合成网页并自动进行持续更新,展示最新内容,并可用作个人信息首页。读者根据个人信息首页不用去一个个打开学术期刊页面,就能很快知道所关注学术期刊网站内容是否更新。学术期刊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逐个查阅学术期刊网站,他们只关注自身专业领域范围的研究成果,RSS服务就能满足这些特殊读者的愿望。如果学术期刊能进入大多数特殊读者的RSS主页,对学术期刊主动有效的传播将影响深远。

(四)学术期刊传播策略应在开拓稿件资源上下功夫

当前,已经转制的学术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期刊载文量大的特点,客观上加大了对稿源的需求;加之CNKI为代表的稿件检测技术逐步成熟和广泛应用,更加使优质稿件捉襟见肘。从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角度讲,开拓优质稿源,首先要发挥编辑委员会作用。学术期刊编委会成员大多为学术期刊所属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该领域的权威人士,对学术期刊传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纵观我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其特点是人数众多,阵容庞大;多为所属学术期刊学科领域的行家里手,要么是知名学者,要么是学术权威,要么是该领域重要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分布范围广泛,成员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工作部门,在该部门掌握着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并且与其他相关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业务联系。其次要借力于学术会议的作用。学术会议的主要活动是在会议上宣读和交流专业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是首次公布的成果,还没有在相应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是学术期刊了解新动向、新发现的重要信息源。最后要重视不同作者群体的作用。当下众多学术期刊将组稿目标对准了专家学者,大有非名家、非高职称与高学历者不予考虑之势,其实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事与愿违。稿源不同于普通的自然资源,需要培育和激励,才可能持续。例如,研究生作者群体,由于学业的需要和兴趣所致,他们有强烈的撰稿和投稿愿望,但一些学术期刊因为他们初入研究领域,学术经历有限,拒收他们的投稿,使其投稿积极性受到打压。如果学术期刊从一开始就拒收他们的稿件,很难想象将来他们成为大家后,还会将其学术稿件再投给你;如果采取培育引导的方法,不断地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那么不久的将来这种潜在的稿源,就会成为真正有价值的稿源。

四、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策略的可持续与无止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术期刊传播策略既是一个尽其所智,穷其所能的可持续理念,又是 一个神游万仞、心鹜八极的无止境境界。可持续与无止境是一种学术精神,更是一种学术传播观念。

(一)学术期刊传播的可持续

学术期刊传播的可持续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术期刊发展离不开学术期刊的传播,离开传播学术期刊就很难向前发展,这已是学界的共识。离开学术期刊发展而谈学术期刊的传播是无的放矢、教条主义的做法。学术期刊的发展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反过来,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同样会影响这些因素的发展。在这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持续的学术期刊传播形成的影响力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学术期刊传播的可持续是社会文化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出版在我国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将会进入一个持续的发展繁荣期,而要达到这个发展繁荣期,持续的学术期刊传播必不可少。学术期刊传播的可持续也是学术期刊跻身名刊,走出国门的必要手段。纵观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没有不在传播方面持之以恒,极尽传播之能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术期刊持续的传播是学术期刊走向成功的动力之源。

(二)学术期刊传播的无止境

扩大学术期刊传播范围,提高学术期刊传播质量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从学术期刊诞生起其传播功能就如影随行,这是由学术期刊的媒介性质决定的。但学术期刊传播的程度、效果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受学术期刊学术水平高低的影响。学术水平高,传播的效果就非常好;学术水平低,传播效果就非常差。再如受社会学术文化氛围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学术理论在生活中的地位,传播效果就好,反之,传播效果就差。既然学术期刊传播的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学术期刊传播就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因素,树立永不停息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将传播功能发挥好。学术研究无止境,学术期刊发展无止境,学术期刊的传播亦无止境。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研究学术期刊传播规律,探索学术期刊传播途径,创新学术期刊传播手段,仍是学术期刊人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潘国琪.名刊工程推动社科学报质量快速提升[Z].中国人文社 科学报学会通讯,2004,(10).

[2]胡锦涛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EB/OL].(2008-01- 22)[2011-06-1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 01/22/content_7475040.htm.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6:653.

[4]刘建明.特色:学术期刊的永恒主题[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 网站,(2008-11-20)[2011-05-06].http://www.cass.net.cn/file/ 20081120207328.html.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张伟,陶小雪,林家乐.利用网站实现学术期刊的主动宣传[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

[责任编辑:任山庆校对:叶慧娟]

作者:杨栓保

社会科学期刊学术传播管理论文 篇2:

2015年学术期刊改革综述

【摘要】在全面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我国学术期刊改革蹄疾而步稳。在“互联网+”、媒体融合和开放存取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学术期刊改革沿着资质认证、体制改革、质量评估和政策扶持的改革路径,转企改制、成立企业法人,学术期刊数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创新格局已然形成。

【关键词】学术期刊改革;政策规制;互联网+;媒体融合;转企改制;改革路径

【作者单位】曹继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5年,我国学术期刊积极顺应全面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制,在政策、规制、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深入探索学术期刊改革之路。

一、政策规制日趋成熟,改革路径逐步明晰

1.政策规制发布指明改革方向

2003年,我国启动出版体制改革。

2011年,我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发布,学术期刊改革启动。

2012年7月30日,《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出台并明确了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成立学术期刊出版企业法人的改革方向。学术期刊改革成为热点问题。

2014年4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46号),该文件作为学术期刊改革新的顶层设计,明确了资质认证、体制改革、质量评估和政策扶持的改革路径。

2014年4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办发[2014]28号)。

2015年2月9日,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期望高校出版单位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升级,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学术期刊转型。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在深刻推动各个传统行业发生变革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术期刊改革。

2.各类研讨活动凝聚改革共识

2015年1月10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暨2015年选题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专家就当代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2015年5月12日,综合性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研讨会在天津举行。该研讨会重点探讨了学术期刊为何要数字化转型、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等问题。

2015年5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教育与职业》杂志社、《职教论坛》杂志社和《职教通讯》编辑部5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职教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在苏州举行。

2015年5月27日至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和四川省《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承办的“全国第三届教育期刊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该论坛重点研讨了教育期刊评价、教育期刊数字化和教育期刊国际化等问题。

2015年7月,《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的“《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60周年暨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认为,应把互联网思维融入文科学术期刊办刊过程,积极利用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

2015年8月21日至23日,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联络中心在井冈山召开“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年会”。

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两刊”编委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认为,国际期刊的质量精品化、运行集群化、出版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加速了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并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多考虑制定新的评价体系。科技期刊发展需要专业出版人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融入国际出版竞争。

2015年1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5年12月18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数字化、国际化和知识服务化为主题,探讨了当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期刊未来发展创新模式以及如何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国际化。论坛发布了《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研究报告》,公布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

3.业界典型探索推动学术期刊改革进程

2015年7月,社科院系统、高校及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与团体、新闻出版机构、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与增值服务平台、专业学术成果评价与出版传播平台等联合成立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该联盟将依托《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系列标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众书网搭建的“国际化按需出版数字传播网络”“学者在线”和“壹学者”等学术成果发布应用平台,打通“学术研究-出版-传播-应用-转化”全链条,重构学术出版生态圈。

2015年,《浙江大学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积极探索新媒体运用;作为期刊集群的“壹学者”建设了中国最大的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功能覆盖学术数字图书馆,提供科研立项助手、会议服务、著作出版和随手笔记等服务,建立学术社交平台,拓展科研服务。

二、学术争鸣焦点纷呈,改革思路逐渐明朗

2015年,有关学术期刊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术期刊规制设计、互联网+、趋势预测、改革路径和高校学术期刊等方面。

1.学术期刊改革的规制设计研究

第一,顶层设计、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和现状综述研究。洪峻峰在《清华大学学报》(2015第3期)撰文《当前学术期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回应》指出,学术期刊界对学术期刊改革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和新路径需积极回应。余志虎在《合肥学院学报》(2015第4期)撰文《高校学报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提出未来高校学报的主要发展战略: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SO战略和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的WO防御型战略,发挥学报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和合作优势,创新体制,强化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建设。杨丹丹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的撰文《关于我国学术期刊现状的研究综述》指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五个研究主题: 学术期刊宏观发展趋势和体制改革问题;学术期刊质量研究,包括同行评审机制与学术不端问题研究;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现状和趋势研究;海外学术期刊及国内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研究。关于学术期刊的已有研究缺少对学术期刊面向市场、立足产业发展角度的研究视野,关于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及其价值转化的研究还处于空缺状态。贺晓利、陈红亚、樊华在《情报探索》(2015年第6期)的撰文《国内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从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学术期刊体制状况,从出版制度、改革动力等方面分析了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指出要解决的3个关键问题:国内学术期刊多而不强的问题;学术期刊出版严重滞后的问题;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问题,最后提出推进国内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对策:建立学术期刊退出机制;优先网络出版;重构期刊学术评价机制;搭建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赵文义在《编辑学报》(2015年第5期)发表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权力结构》指出,学术期刊出版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该文通过解读学术期刊出版的行政权力结构、学术权力结构、经济权力结构和话语权力结构,为学术期刊出版改革提供新思路。曾伟明、黄斐在《编辑学报》(2015年第3期)发表《向“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举措的进言》,提出了统筹兼顾,考虑全国学术期刊刊号总量问题,打造学术期刊管理长效机制,管刊与管人相结合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转企改制与市场化运营研究。我国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状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转企改制。何丽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发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的问题与对策》指出,整合内部资源,集约化发展;搭建信息平台,数字化发展;创新运营模式,市场化发展;找准期刊定位,品牌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多元化发展。侯波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发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的经营与发展》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经营应当实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改进学术期刊经营的核心思维方式,改变学术期刊经营的目标,培育熟知数字出版的全面型人才,加强学术期刊的个性化经营等措施。梁艳玲在《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期)发表的《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为例》提出,在期刊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群探索出一条编辑与出版分离、编辑部专注内容质量、出版社集中运营的改革之路。杨霞在《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发表的《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与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体制改革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编辑与出版发行相分离,编辑部依然保留并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而出版与发行则交由市场来完成;二是组建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搭建自己的网络出版平台,政府在财税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三是组建一些组织结构相对松散、专业性更强、联合的大编辑体,只为作者提供审稿、荐稿服务。谢文亮在《编辑之友》(2015年第8期)发表的《学术期刊建立分散与统一的运营模式探讨》提出,通过建立起一批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并实施学术期刊编辑部分散组稿、审稿,出版集团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营模式。

第三,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与学术期刊改革。臧莉娟在《中国出版》(2015年第16期)发表的《期刊评价结果权威性影响因素分析——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为中心》指出,期刊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期刊发展而评价,现阶段应以评价促转型,以评价促发展。吴怀东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发表的《问题与出路——当前学术期刊的窘境与学术评价改革初论》指出,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但缺陷也很明显,应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机制。学术研究、学术传播应回归为人类服务这个根本使命。李亚卓在《出版广角》(2015年第8期)发表的《刍议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提出,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期刊发表的重要制度,加强同行评议制度建设有利于学术期刊学术水平提高。贺晓利、樊华在《出版广角》(2015年第5期)发表的《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反思》提出,扶持优质期刊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速科技信息传播;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评价的权威性,调整学术评价指挥棒,增强对国内科技期刊评价的权威性;设定多元化的学术评价规则;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出台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质量,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李建臣、方卿在《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方向初探》指出,学术期刊评价对于促进学术期刊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应大力推进学术期刊评价与质量的关系研究、学术期刊编辑绩效评价研究和电子期刊评价研究等。

第四,人事制度改革与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研究。数字化条件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受到挑战,期刊编辑的办刊理念、工作能力跟不上时代变迁的节奏,期刊编辑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刘杰在《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4期)发表的《对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思考》阐述了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并对加强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提出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员、坚持岗位培训和强化职业道德等建设思路。王真真、蒋玉莲在《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3期)发表的《数字化出版背景下公安学术期刊编辑的重塑》指出,在学术国际化和出版传播数字化形势下,公安学术期刊面临着国内期刊评价体系、期刊改革转型、国际学术期刊的“云出版”和“开放获取(OA)”模式等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对编辑人的全新要求,公安学术期刊编辑要从政治意识、保密意识、创新能力、办刊理念、编辑技术、心理素质和文化品质等方面进行重塑。

2.“互联网+”与学术期刊改革研究

第一,学术期刊改革的数字化研究。新兴数字传播平台的出现倒逼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中国知网等期刊数据库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平台、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开放阅读期刊联盟等为代表的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平台“三个平台”,以及优先出版、延时出版、开放获取、纸质刊网络版和学术论文个性化组合版“五种模式”。王妍在《荆楚学刊》(2015第4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反思与发展取向研究》指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只有与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并立足于数字期刊体系的建构,才能获得成功。学术期刊应在印刷版与数字版并存中找到生机,在内容与服务兼顾的同时创造需求,借力“大型数据库+建设自有网站+复合出版”,坚持内容为王。巴红静、张为杰和孟望生在《辽宁警专学报》(2015年第3期)发表的《数字化转型期学术期刊的功能与定位》指出,学术期刊编辑部依附于教育体制,是教育体制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治理方式和治理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不能生硬地将其产业化,或者强制其转企改制。学术期刊内生于学术生态系统,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引领和学术引导的传播功能在全新的环境下得到加强;学术沟通、学术交流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杨继成、吴星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发表的《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指出,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与期刊在线数据库合作、自建网站、开放获取、优先数字出版和移动终端出版等,文章提出多途径延伸期刊品牌、联合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期刊平台、培育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健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机制和促进期刊国际化传播等发展策略。莫鹏燕在《出版广角》(2015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指出,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创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赢利模式;实现学术期刊的混合媒介经营;“内容为王”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核心;建好学术期刊网站,树立学术期刊网络品牌;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景勇、郭雨梅在《编辑学报》(2015年第2期)发表的《数字出版环境中学术期刊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数字出版对学术论文的生产加工、出版发行以及网络传播等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够成熟,有许多环节需要不断完善,数字出版前景光明却任重道远。郑珊珊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发表的《数字化:社科学术期刊的逆境重生》指出,当前一些大型期刊数据库、学术期刊电子平台和期刊网的发展,以及相关网络技术和新型软件的推广应用,显示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总体成果,但社科学术期刊还存在经费短缺、管理行政化和数字化人才缺失等问题,数字化改革进展缓慢。要推动数字化改革,相关部门就要为社科学术期刊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有建设性的学术体制,同时,要注重培养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人才。徐铭瞳、何苗苗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发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人文思考》,该文章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可以从出版流程数字化和出版形态数字化两个方面着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绝不能忽视对人性化的关照。

第二,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学术期刊改革研究。传统学术期刊通过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学术期刊改革。张艳艳、金晓明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9期)发表的《互联网思维在学术期刊应用发展中的思考》指出,在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中,寻找适合学术期刊经营发展的思维理念非常重要。学术期刊如何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出版传播和增值服务各环节应用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中的免费思维模式下如何实现期刊盈利和保护知识产权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张波在《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年第1期)发表《互联网思维下学术期刊App客户端的应变之道》,该文指出互联网思维下学术期刊App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内容,轻互动;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作者提出互联网思维下学术期刊App的变革之道:打造学术社区,提高学术期刊App对读者的黏合力;发挥传统优势,建立纸质和线上内容的互动发展;构建共赢平台生态圈,完善自身优势,建立开放性学术期刊App。邓菁在《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8期)发表的《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学术期刊同质化研究》指出,“互联网+”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以互联网思维改革期刊发展模式,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与互联网的全方位对接,不仅能够化解纸质学术期刊的生存问题,更能够破解在学术期刊中长期存在的同质化难题,创造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战略的新生态。史海英、韩纪富在《天津科技》(2015年第8期)发表的《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策略研究》提出,网络提高了学术期刊的时效性和阅读性;网络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受众面;网络有利于编辑部实施科学化管理;网络使学术成果更易于保存和检索。作者还提出了提高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学术期刊创建网站和转变编辑的工作理念三大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策略。

第三,媒体融合与学术期刊改革研究。郭雨梅、郭晓亮、景勇在《出版科学》(2015年第5期)发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策略》,该文章提出找准定位,在媒体融合中彰显自身特色;推进数字出版,积极把握媒体融合先机;努力掌握主动权,推进编辑资源融合共享;提升市场生存能力,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在《编辑学报》(2015年第5期)发表《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 机遇·挑战·对策》,文章认为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发展提出挑战:学术期刊现有办刊模式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学术期刊现有加工和传播方式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远远落后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是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发展的一条新思路。李艳在《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9期)发表的《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融合发展模式》指出,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有:学术期刊应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加强与读者互动,提升期刊内容质量;借力出版公司,实现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数字化;依靠专业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优先出版及数字化传播;利用数据库实现期刊的数字化改造;利用期刊网站与读者和作者进行信息沟通;利用社交媒体与作者互动。吴锋、田田在《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0期)发表《坚守与拓新:美国期刊业最新变革与发展趋向——基于 “期刊媒介 360” 方案的解读与评析》,该文章提出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2015 年2 月,美国期刊协会推出的“期刊媒介360”方案是为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发行和受众市场变化而构建的一套全新的受众计量准则,即期刊发行的受众数是多种媒体发行渠道受众的总和,包含印刷+数字版、网络版、移动版、视频版和社会化媒体版5种发行方式。

作者:曹继东

社会科学期刊学术传播管理论文 篇3:

知识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化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

【摘要】文章基于数字媒介语境,以知识基础设施为概念视角,考察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研究发现:其一,商业数据库与开放存取、时间常规与可接近性构建了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基本架构与基本特征,二者勾勒出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兼具商业数据库的学术知识垄断以及多元化、有限度开放存取的基本状态;其二,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在知识基础设施视域下表现为多元行动者的网络化知识生产,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在聚合机制、供求关系、量化数据三个方面形塑了中国学术知识生产的关系秩序;其三,网络化知识生产的传播实践挑战、分化并重构了学术期刊在印刷出版时代建立起来的文化权威,学术期刊积极适应数字媒介语境下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为其修补文化权威提供了新的路径。从知识基础设施视角来考察学术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有助于拓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研究的理论路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学术社群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数字出版 学术期刊 知识基础设施 知识生产 传播实践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3.006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是近年来激起出版界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实践问题。就目前而言,学界与业界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方面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现状评价[1]、治理路径[2]、发展模式[3]以及技术创新[4]等方面。总体而言,研究者就这个议题进行考察的侧重点集中在数字出版实践的业务层面,从出版业的职业困境及其发展机遇出发,关注和思考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是当前研究的主流视角。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或出版商(Sage、Elsevier、Springer、Taylor & Francis、Wiley、中国知网等)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和扩张,多元主体(大学图书馆、科研院所、期刊评价机构、论文作者、科研人员等)围绕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及其影响的讨论逐渐兴起。由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所牵引的多元行动者,正在构筑并重塑数字媒介时代的学术知识生产及其传播方式。[5-9]

本文认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不仅仅是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在其业务层面的实践与创新,它需要被进一步放置于更为宽阔的理论面向及问题域中来审视与考察。就本文研究旨趣而言,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已然成为学术界开展知识生产、构建社会影响、塑造传播生态的知识基础设施(knowledge infrastructure)。那么,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视为一种知识基础设施意味着什么?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如何协调并构建学术界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这将如何影响人们看待和理解数字媒介语境下的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传播实践?

二、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

何为知识基础设施?根据Ronald Maier等人的界定,知识基础设施是一种对知识进行生产、存储、协作、检索与管理的社会—技术安排。[10]前互联网时代,常见的知识基础设施包括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学术期刊杂志社等。当前,知识的生产机制与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而承载和解释这种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的核心变量在于新型知识基础设施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媒介语境下,知识基础设施是指那些人们得以稳定、大规模、普遍地获取知识的技术系统,这些技术系统通过制度安排、技术标准或接入设备等关口将不同行动主体围绕知识生产、检索与传播的实践构筑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11]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搜索引擎以及学术社群中的文献数据库就是两类十分典型的知识基础设施。本文聚焦后者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所构建的知识生产网络及其传播实践。

1. 知识基础设施的基本架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商业数据库与开放存取

在知识基础设施的视角下,应该怎样定义和理解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在比较直观的意义上,当前对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界定需要突破仅将其理解为纸质学术期刊“上网”以及通过互联网进行内容传播的思维定势。这种理解仍然是基于前互联网时代来界定和把握互联网语境下的学术出版实践的,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在当前的生动实践与已然形成的社会影响。在数字媒介语境下,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视为知识基础设施,意味着它远不止于论文内容的网络存取,更重要的是学术期刊数据库对这些文章内容的数字化呈现与管理,这一过程涉及一个复杂的学术知识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关系网络。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视为一种知识基础设施,对于认识和理解数字媒介语境下学术期刊的知识生产模式及其社会影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分析知识基础设施所构建的复杂关系网络之前,先要描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一对实践范畴:商业数据库与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即免费提供学术期刊数字版本的内容获取平台)。二者是构成知识基础设施的基本架构,是人们得以生产、获取以及传播知识的技术关口。它们共同影响着中国语境下学术界以及出版界围绕学术期刊进行知识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囊括了两种价值取向的知识基础设施,即以商业数据库为代表的垄断式知识基础设施以及以开放存取为代表的公益式知识基础设施。

一方面,我国三大期刊商业数据库,即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对国内绝大多数的科技期刊都进行了全文收录。与全文期刊数据库的合作、知识产权的转让决定了中国的科技期刊不愿意进行OA操作。[12]2017年7月,中国知网推出学术论文网络首发,即在互联网上首次发布原创论文的网络学术期刊出版方式,改变学术期刊先印刷后上网的流程。[13]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知网与学术期刊合作的这种数字出版实践,“弱化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地位,分享或者分割了原本属于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核心利益”。[14]根据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学术期刊合作出版协议书中的规定,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发布印刷版论文的期限应滞后于网络首发论文发布时间6个月。[15]但从知识生产与传播实践角度看,学术期刊的网络首发有效缩短了出版时滞,对期刊、作者、读者乃至国家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16]据2021年7月的数字资源采购数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年购置费达93万元,[17]万方数据库年购置费达28万元,[18]维普期刊数据库年购置费达27.5万元。[19]近年来,国外主流科技期刊与社会科学期刊的商业数据库购置价格普遍高于国内三大全文期刊数据库,2021年上半年的数字资源采购数据显示,爱思唯尔期刊年购置费达420万元,Wiley期刊数据库年购置费达73万元,Springer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年购置费达47万元,[20][21]据研究者2017年的调查数据,主流人文社科外文數字资源SAGE期刊数据库(现期+回溯)年购置费达42.5万元,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年购置费达23.4万元,EBSCO期刊全文数据库年购置费达16.2万元。[22]这意味着,对于国内需要批量、长时段获取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数据的学术机构(大学图书馆、研究所)而言,集中购置学术数据库会造成他们对商业数据库的依赖,“巨大的信息量、全文的论文、前沿的研究、便捷的方式,这些吸引着国内科研人员和图书馆纷纷投入数据库的怀抱”。[23]这表明,目前而言,我国在学术数字资源的生产、存储、检索和引进方面,与商业数据库合作是学术期刊实现其数字出版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使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得以成为学术界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根基。

[4] 贺嫁姿.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创新[J]. 出版发行研究, 2017(2):59-62.

[5] Borgman·C. L.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10: 13-14.

[6] Borgman·C. L, Edwards·P. N, Jackson·S. J, et 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s: Intellectu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J]. Escholarship, 2013(5): 1-40.

[7] Nabradi A. Role of innovations and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J]. Applied Studies in Agribusiness and Commerce, 2010, 4(3-4): 7-10.

[8] Borgman·C. L, Darch·P. T, Sands·A. E, et 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s in science: data, diversity, and digital libra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2015, 16(3-4): 207-227.

[9] Stocker M, Paasonen P, Fiebig M, et al. Curati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s[J]. Data Science Journal, 2018, 17(21): 1-16.

[10] Maier R,H?drich T,Peinl R. Enterprise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s[M]. Berli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5: 75-82.

[11] Plantin·J. C, Lagoze C, Edwards·P. N. Infrastructure studies meet platform studies in the age of Google and Facebook[J]. New Media & Society, 2018, 20(1): 293-310.

[12] 陈振英,何小军,陈益君. 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35-40.

[13] 陆达. 中国知网发布《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与传播平台(上)[EB/OL].[2017-07-07].https://www.sohu.com/a/155302100_734862.

[14] 芮海田,王佳,赵文义. 商业数据库与学术期刊合作新模式推行的困境与解决路径[J]. 编辑之友, 2019(3):40-43.

[15] CAJ-N网络首发学术期刊合作出版协议书[EB/OL].[2020-12-18].https://pan.baidu.com/s/1_22x6gds2m3lrhPYsLDxcA?pwd=vyxg.

[16] 占莉娟,胡小洋. 学术论文的网络首发:愿景·瓶颈·应对策略[J]. 编辑学报,2018(3):298-301.

[17] 大连海事大学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采购项目成交公告[EB/OL].[2021-07-01].中国政府采购网, http://www.ccgp.gov.cn/cggg/dfgg/cjgg/202107/t20210701_16496464.htm.

[18] 廣西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2022年度电子资源采购单一来源采购公示[EB/OL].[2021-07-01].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cggg/dfgg/dylygg/202107/t20210701_16499351.htm.

[19]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维普等数据库采购项目招标公告[EB/OL].[2021-06-24].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cggg/dfgg/gkzb/202106/t20210624_16462562.htm.

[20] 电子科技大学Elsevier数字资源采购项目(2021)成交公告[EB/OL].[2021-07-07].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cggg/zygg/cjgg/202107/t20210707_16526023.htm.

[21] 电子科技大学Wiley数字资源采购项目(2021)成交公告[EB/OL]. [2021-05-28].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cggg/zygg/cjgg/202105/t20210528_16347045.htm.

[22] 苏金燕.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价格与经费现状分析[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4):66-76.

[23] 高毅哲. 数据资源: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痛[EB/OL]. [2014-06-25].http://cepa.jyb.cn/jzwc/151283.shtml.

[24] 李克偉,乐丽娜,张耀坤. 我国学术期刊进入了开放存取时代吗?——基于CSCD及CSSCI来源期刊的调查[J]. 图书馆研究, 2019(6):71-77.

[2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 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EB/OL].[2021-07-01].https://doaj.istic.ac.cn/#/.

[2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EB/OL]. [2021-07-01].http://nssd.cn.

[27] 牛茜. 我国传统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路径选择[J]. 传媒, 2020(17):30-32.

[28] 王景周,崔建英,谭春林,等. COVID-19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4):483-489.

[29]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发布!C刊微信传播力年榜[EB/OL].[2021-05-31].https://mp.weixin.qq.com/s/32W9a8fuKiCP3Jz8uHrwWw.

[30] 孙玮,李梦颖. 数字出版:超文本与交互性的知识生产新形态[J]. 现代出版,2021(3):11-16.

[31] 任美娜,刘林平. “在学术界失眠”:行政逻辑和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压力[J]. 中国青年研究,2021(8):14-21,35.

The Digital Publish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Networked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Its Communication Practice

SHU Kai-rong(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作者:束开荣

上一篇:附中冬季长跑活动方案下一篇:银行文明规范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