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共10篇)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1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

第一,所投稿件须系本人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按学术研究规范和《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方式,引文出处注请遵照《<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详见附录)

第二,凡向本刊投稿,承诺该文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并保证不会将该文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先于《中国社会科学》在其他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等)上发表。如未注明非专有许可,视为专有许可。

第三,所投稿件应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

第四,本刊整体版权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选编。经我社许可需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或转载的,须特别注明“本文首发于《中国社会科学》”。

第五,本刊实施专职编辑三级审稿与社外专家匿名审稿相结合的审稿制度。请在注册、提交稿件时按要求填写作者信息,提供的文稿中不要出现作者姓名及其他有关作者的信息。

第六,研究论文需有200-300字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第七,文稿请参照刊物版式。内文为简体横排,论文为5号宋体通栏,41字×40行;学术综述、会议综述、读者评议等文章为小5号宋体双栏,46字×46行。注释采取页下注,注文排小5号宋体。

第八,本社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如因违背上述规定,而给《中国社会科学》造成不良影响,将承担全部责任,并接受编辑部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警示,这些措施包括:停发或追回稿费、书面批评、载名通报、10年内禁止本人的任何作品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上发表,或其他适当警示措施。

第九,稿件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寄样刊。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2

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与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医疗管理科学》杂志为双月刊, 每单月15日出刊, 每本定价10元, 全年60元。订阅联系电话:010-64980059;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安立路68号飘亮阳光广场A2座803室;邮政编码:100101;收款人:《中国医疗管理科学》杂志编辑部;投稿邮箱:zgylglkx@163.com;网站:http://www.zgylglkx.org, 欢迎广大作者、读者踊跃投稿。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党的18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当前形势任务,要求我们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集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觉,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谱写新的篇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队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表现

一個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就在于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上世纪初,列宁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这一奋斗历程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它的“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曾经讲道:“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正是这种中国特色,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条道路正不正确,有没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实践最有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证明,我们一定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因为它是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途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4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论文辅导协助发表,请联系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论文网。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论文来稿要求内容健康、立题新颖、论述清晰、格式规范、资料可靠、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指导性,引用资料要给出参考文献。文稿一般不超过3000字。教育教学类论文投稿邮箱:qikantg07@126.com(请写明作者简历 联系方式)

本刊办刊宗旨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学术独创,突出学术性、地方性、人文性等特点,促进国内外学术文化的交流,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管理工作者。

刊名: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

黄石理工学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湖北省黄石市 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ISSN: 1671-7422 CN:

42-1772/C 邮发代号: 38-405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创刊时间:1984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咨询QQ:2363679440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辅导发表:张老师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投稿邮箱:qikantg07@126.com(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目次

文学研究

贾氏何曾聚族居

胡淑芳2012-04-27 16:45《离骚》的段落衔接初探 李姗2012-04-27 16:45强烈深微的生命意识 谈爱年2012-04-27 16:44个人如何面对苦难——谈日瓦戈医生的救赎之路 李雪莲2012-02-29 10:34从香菱学诗说开去——兼论曹雪芹文学思想 兰石洪2012-02-28 11:29兰斯顿?休斯的经济大萧条书写

程细权2011-12-23 12:51鲁迅为何不公开发表《孤独者》与《伤逝》 余放成2011-12-23 12:31“悲凉壮阔”与“明净澄澈”相交映 戴冬梅2011-06-23 09:13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 简析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龚新龙2012-02-29 10:34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的新探索——评介彭南生著《半工业化》

向明亮2012-02-28 11:29基于G-L指数的中德产业内贸易分析

杨林燕2011-12-23 12:15中国与金砖四国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RCA指数的实证分析

俞学伟2011-10-25 10:56试论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体系科学化 石璋铭;夏恩德2011-10-25 10:24区域汽车电子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分析* 吴松飞2011-09-01 13:25金属期货套期保值均价思路 冯俊2011-06-23 09:35矿冶文化研究 矿冶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探析

夏恩德 石璋铭2012-06-20 17: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矿冶文化关系探析 程幼金;卫阳光2012-04-27 16:44黄石矿冶神话传说类型归纳与原型分析 王定兴2012-02-28 11:29对中国矿冶文学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周进珍2012-02-28 11:29理想与现实的悖论:论辛亥革命前盛宣怀矿务思想及实践

向明亮2011-12-23 12:05湖北水泥厂是怎样被启新洋灰公司兼并的 张实2011-10-25 11:02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二)* 舒绍雄2011-09-01 13:12哲学研究 论嵇康的道家生命观

胡东宽2011-10-25 10:16武汉城市圈与两型社会 开放开拓 尚智尚新——论“湖北精神”

李社教2012-06-20 17:30基于武汉“两型社会”要求的企业绿色营销创新研究* 李林2012-04-27 16:45黄石城市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

冷雪霜2011-12-23 12:10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 唐雁凌2011-10-25 10:39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 人本办学实践的探究

费新岸2012-02-28 11:30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感调查——以黄石地区为例 田澜2012-02-28 11:29中职人才质量评价动态体系的构建 王育仁2011-10-25 10:46政治学研究 试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困境与出路

陈敏2012-04-27 16:441960年前后冷战缓和背景下的中美博弈 杨泽喜2012-04-27 16:44皖南事变与中共的政治反攻策略

左世元;龙捍卫2012-04-27 16:44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何建东;张丽萍2012-02-28 11:30谈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解决路径 柯有华2012-02-28 11:29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周刊研究 王鹏程2011-12-23 12:2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分析 王志超2011-12-23 12:19教学研究

从绘画色彩到设计色彩的突破——简论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陈叶蕾2012-02-29 10:34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的实证研究

阎莉;徐锦芬;向国华2012-02-28 11:29人才应用能力主导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方晓梅2011-12-23 12:58艺术研究

钢琴曲《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音乐分析与诗意想象

何冰2012-02-29 10:34从帛画看汉初“天人合一”的生命审美观念 田华2012-02-29 10:34军装元素在女性时装中的再现 陈聪2012-02-28 11:30语言学研究 早期儿童词汇习得的个案分析

龚勤2012-04-27 16:45现代汉语语法跨学科研究的一部力作——简评赫琳《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

范正雨;张春泉2012-02-29 10:34俗文学视角下的《二拍》用字研究 匡鹏飞2012-02-28 11:29隐喻性话语的表达结构与成因分析 李璐2012-02-28 11:29教育教学研究

《护理礼仪》课程中仁礼教学模式的构建

皮慧敏2012-04-27 16:45论大学生社团道德教育功能的三个基础

范卉敏2012-04-27 16:45专业学位改革中MPA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何晖2012-04-27 16:45关于基础图案教学的思考 白丽平2012-04-27 16:44管理学研究 高校预算编制精细化的影响因素探析

胡景桂2012-04-27 16:45新时期会计人员素质优化刍议

胡丹2012-04-27 16:45基于医用耗材库存周转率的物流管理模式的构建 汪洋2012-04-27 16:44公共文化研究 高校体育文化评价模型构建

刘露2012-04-27 16:45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 王卫文2012-04-27 16:44经济学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探析

郭德双2012-04-27 16:45网络广告投放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熊亚洲2012-04-27 16:44论地方电视台的多重销售策略

袁冶2012-04-27 16:44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公用事业--以近代武汉电力企业为例

向明亮2012-06-20 17:30商业智能——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陈贞2012-06-20 17:30从语言功能看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毛志文2012-06-20 17:30《隆中对》与蜀汉国家战略

胡以存杨宾元2012-06-20 17:30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以《论语》为例 黎千驹2012-06-20 17:30论学生党员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作用 蔡路2012-06-20 17:30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童晓岚2012-06-20 17:30性别角色对大学生恋爱关系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 向光富2012-06-20 17:30古琴音乐的多声因素在复调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巫东攀2012-06-20 17:30江南古桥地域化建筑风格探析

朱铁军2012-06-20 17:30话轮转换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研究——以《小崔说事》为例 韩丹丹李白清2012-06-20 17:30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常青2012-02-28 11:30翻译能力培养理论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 赵小红2012-02-28 11:29建国初期中国反美外交战略

杨泽喜2011-06-23 12:22黄石矿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一)舒韶雄2011-06-23 09:58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和智慧心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沿着这条道路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从太平天国到戊戌变法,再到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备受欺凌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找到了一条使人民翻身解放的科学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提出根据本国的实际走自己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许多重要经验,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提高,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作出新的贡献,突破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性合作关系,大大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新世纪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并依据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的经济在30年来实现了迅速崛起;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并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我们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成就,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才会有更辉煌的未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形态,也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态,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建国后29年艰辛探索的基础上,深刻总结经验,立足中国现实,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以此制定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以充满活力的崭新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思路。东欧剧变以后,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跨越”之后,如何发展本国经济和实现现代化,就成了摆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之前的难题。苏联巨变表明,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实现现代化,必须开辟出一条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初步解决了“跨越”之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②他创造性的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功的解决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生产力发展这一难题,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前提下,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以“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吸收和借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在科技、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崛起,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超过30万亿元,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中仍保持了9%的增长速度,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以自己的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6

为适应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现面向海内外招聘研究人员,岗位职责和具体要求如下,有意者请将附有主要学术成果的个人简历发至邮箱。欢迎符合条件的应届博士毕业生申请实习。

主要职责:

1.撰写理论学术文章、学术评论;

2.从事“一报六刊一网”有关编辑工作;

3.围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理论学术研究;

4.策划组织有关学术活动。

具体要求:

1.具备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

2.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效率高;

3.博士以上学历;

4.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泰达时代中心12层

邮编:100026

网址:sscp.cssn.cn

联系人:**老师

联系电话:**********

中国社会科学报:企业凝聚力 篇7

企业凝聚力的五个要素:

1. 领导者个人和整个领导集体的影响力。

2. 企业生活环境、文化设施、工作条件、工资报酬、激励机制和企业发展目标六个方面合成的吸引力。

3. 由外围员工经过班组、车间几级管理层次围绕领导核心的向心力。

4.企业产品、企业效益、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的自豪感。

5.企业精神、管理氛围、职业纪律和宣传思想工作激励、熏陶化成的顾大局识大体的团体意识。

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因素:

1.企业成员的相容性。企业成员的相容性即企业成员的相互接纳程度, 表现为各企业成员的同质性与互补性。企业成员之间的爱好、兴趣、目标、信念等具有同质性, 而性格、知识则具有互补性。同质性的多少与互补性的大小, 关系到企业凝聚力的强弱。

2.企业成员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5层, 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层次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在一般情况下,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假如要让一个薪水很少的人经常参加娱乐活动, 一般很难, 他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多挣钱上, 以首先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在5个层次的需要中, 社交需要也叫归属需要, 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础之上的, 只有当社交需要得到满足后, 才会进一步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这一点上来说, 企业的凝聚力与企业成员的5层需要均有关联。

3. 企业领导的行为与方式。领导是企业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内部不团结, 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成员。而一个精诚团结并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的领导群体会对企业成员起到示范作用, 有助于企业成员的内部团结, 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 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 企业规范。企业规范是企业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是一系列统一成员行为观念的标准体系。企业规范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成文的如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不成文的如约定俗成的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等。企业规范是维系企业行为的无形力量, 是评价企业成员行为的尺度。企业成员严格遵循企业规范, 将会受到表扬、鼓励。反之, 则会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和批评, 迫使其重新回到企业规范上来。否则, 就会受到企业规范的惩罚。因此, 企业规范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动力, 它能够理顺每个成员的个体目标, 使之与企业目标一致。如果缺乏企业规范或有规不依, 则企业的凝聚力就难以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内涵 科学精神 创新品格

0 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个精辟论断,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概括,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十七大报告完整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1.1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体系,指引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突显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首先,这个体系具有严整的逻辑结构和层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关键,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近期奋斗目标为基础,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宗旨,这些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系统地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为基石,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总体布局,涵盖祖国统一与外交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内容的完整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次,这个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针对人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计划与市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民主与党的领导等问题上呈现的争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

第三,突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后,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感召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在一起,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会在一起,把历史经验与时代精神、世界趋势与民族理想联系在一起,促使中华儿女站在当今社会主义事业巨大成就的起点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开阔胸襟汲取世界文明成果,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它们的重大发展。它不是脱胎于固有的套路和陈旧的范式,也不是源于抽象的思辨。它是鲜活的实践经验的提炼,是时代呼唤的产物。它来自实践,与时俱进,进而又指导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创新,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在的创新品格。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客体问题,提出并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主体问题,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主客体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性的发展,是需要和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探索的当代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9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一个具体问题

媒介经营与管理1班

32012060034

距离二零零三年十月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距离胡锦涛主席在那年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战略思想也过去了十个年头。在我看来,这个重大的理论在这十年间里不仅在慢慢渗透和传播到每家每户,而且无论是从国家上级的领导干部还是基层的老百姓都已无不知晓并不断在根据党和政府的领导落实到实际。它总结了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二十多年的实际经验,到如今可以说是我国在发展道路上可依据的主导思想,是社会前进的一条主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和改革总会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也不例外。在国际环境中,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西方国家为了能够独揽国际事务、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独裁,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策略,这就使我国必须要与敌对势力作斗。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配比形成了蜘蛛网似的复杂局面。不过这一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主导和左右着,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迫跟从,压力巨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在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此我国必须需要一个可以支撑的理论来更好的容身于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要想在政治和经济上不被外国侵染,就必须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综合国力。在国内背景中,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我国地区之间依然存在民主不公平的问题,依法治国仍要继续深入。社会中的人员流动性大,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亟待解决。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全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品不高。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思想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等等。总之,综合以上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它的迫切性、及时性和必须性。

胡锦涛主席在那次大会上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点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就有发展,发展也是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遵循的真理。从毛泽东的“一化三改”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跟随时代在发展,实践也随着理论在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就是始终要坚持发展,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优秀文化,这些不仅要在理论上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实践上也要有所创新。“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尊重人民地位,肯定人民价值,支持人们发展。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朱熹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等,都在说“以人为本”的内在道理。现当下社会的党和政府也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和原则。所以人是国家中最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使城市乡镇的经济共同进步,民主政治基本覆盖,大小城市的文化相互融合,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发展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而忽略了政治和文化,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物质和精神文明要实现双赢。协调发展就是让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均衡发展,不能出现“短板效应”而拉低了整体进程。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当今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我们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要为后人留下了良好的环境继续生存。统筹兼顾的方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人和自然、国家领导人和普通百姓、国内外局势等各个方面。东部带西部,带动整体经济;富人帮穷人,减少弱势群体;领导关心群众,始终为人民利益着想;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国际接轨;珍爱动植物,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当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必然,也有它的未来影响,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之所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因为只有发展了,事物才能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才能更高一个层次。科学发展观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农业带动经济转变到工业带动再到服务业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随之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大了综合国力;它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与乡镇、东部与西部经济的良性互动;它实现了我们在生态中以自我为中心到人与自然能够相谐的转变。可持续发展观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相一致。它也让中国在更快、更激烈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经济,减少外界对我们的不利影响。科学发展观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意义有,我觉得在政治制度方面尤为突出。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在地区的覆盖更深入和广泛,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得到了准确落实;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听取多党的建议和建设方法,协调各方面利益,来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了“以人为本”在地区上的落实,自己管自己,更富有人性化;它也加强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强大民众基础。基于以上几点,它对党的执政能力、政府的行政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对做到为人民服务,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更加严格。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继承和创新。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重民、贵民价值取向,如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两者都将“以人为本”摆在了重要位置。各地区有各地区的文化,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科学发展观使得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互传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更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了外国友人的广大爱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秀文化在社会中越来越凸显,腐败落后文化在大众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减少,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 篇10

新 闻 稿

NewsRelease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教师蓝皮书》指出----

教师资源的横向差异显著

2012年7月10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在京举行。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研究了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年来中小学教师的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劳动力市场拥有哪些独特的特征,目前正在经历的由短缺到富裕的变化过程,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变化状况,教师工资指数的变化,各个省区每百万财政收入所支撑的教师数,等等。本报告在理论上填补了关于教师劳动力市场研究的空白,在政策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分析的信息基础,特别是历时十年,对于揭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性的阶段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蓝皮书指出,进入新世纪10年中,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整体上经历了从短缺到均衡再逐渐富裕的过程,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除了教育机会的依次扩张对教师资源配置水平带来的影响外,国家内部的省际差异、城乡差异,也在影响着教师资源配置的格局。从本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各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紧张到缓解再到重新均衡的过程,基本上是沿着由东向西的方向,在省际次第展开。当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早已经完成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机会扩张任务之后,西部省份可能才刚刚开始高中阶段教育扩张的过程。于是,教师资源配置水平的分布,省际离散程度很大。有些省份学龄人口规模大,各个学段教师资源短缺的局面在2000~2009年间一直持续,到底是人口压力、财政压力,还是教师教育资源压力,导致持续性低水平教师资源配置?这还需要利用混合截面数据,将人口、财政和师范专业毕业生规模等数据加入,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各个省份在教师资源配置方面的偏好类型。本报告仅仅粗略地用生师比分布图,将这些省份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内,大体划分教师资源配置的类型,形象但是笼统,只是作为探讨这个问题的起始准备。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要重新系统梳理适应短缺阶段的教师制度,将教师制度的重心转向有效使用教师资源上来。

城乡差别对教师资源配置水平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教师资源不断丰富,特别是政府持续地保证农村学校合格教师供给的努力下,城乡学校间的教师资源配置水平差异,越来越取决于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各个教育阶段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资源配置水平的均衡状态,已经基本显现,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集中水平,已经可以近似地看做是按照需要配置的水平,为在新的资源配置水平上设置教师标准提供了参考;初中教师在县镇的富裕状态还比较明显,大多数省份普通高中还处于短缺的状态,具有参考意义的教师资源配置水平还未显现。

蓝皮书还认为,自1993年进行了系统的教师工资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教师工资受益于政府政策的不断落实,教师工资拖欠已经解决,但对1993年以来的教师工资走势进行分析,发现两个极有政策意义的结论。一是小学教师工资和企业工人工资、初中教师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无明显差异,但小学教师与事业单位整体相比、初中教师与公务员工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二是教师工资的变动往往取决于政策的推动,突发性地上涨,缺乏教师工资调整的机制。教师工资调整机制的建立,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也是教育领域中,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要件。

(以上内容参见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小学教师队伍愈加“女性化”,女性教师比例已达52.93%

教师蓝皮书指出,全世界范围内,教师职业都越来越呈现女性职业的特征。对此,有许多学者认为教师队伍不合理的女性化,对男性学生自身性别意识的发展及学业表现可能带来不利影响。过去十年,我国教师队伍的性别构成也有同样的趋势。

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占据了半壁江山。截至2009年,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总体上女性教师所占比例已达52.93%。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阶段,女性教师占教师总体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57.11%、48.2%和46.9%。

从城乡分布来看,城市教师队伍更为“女性化”,县镇次之,农村学校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最小。在小学阶段,城、镇、乡小学女性教师相应的比例为79.39%、68.16%和46.11%;在初中阶段,城、镇、乡初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4.4%、47.88%和41.67%;在高中阶段,城、镇、乡普通高中女性教师的比例也上升很快,分别达到53.16%、42.41%和41.21%。

在过去十年间,中小学教师队伍一直朝着更为“女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动趋势不分城乡地涵盖了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

(以上内容参见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教师蓝皮书》指出----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各国政府共同目标

教师蓝皮书指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各国政府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却鲜有达成。对教师队伍质量的高期望与教师队伍的现实表现之间的巨大差距,往往构成社会公共政策的热点问题。

如何在宏观层面上提高教师的质量?从制度设计的路径上说,主要有三种。第一,提高要素质量,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和师范生的学术素养,使他们有更高的素质去从事教育下一代的任务;第二,改革制度基础,通过改革教师的劳动聘任制度,使教师具有提高教学绩效的动机;第三,创新学校管理,通过提高学校的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组织管理能力,使教师在微观层次上的劳动更有效率。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国家进行的市场导向的改革看,如特许学校、学券计划、教师绩效工资制,等等,这些改革的效果难以让公众相信这个方向的有效性,因此,市场导向的改革有倒退的迹象。在欧洲国家,创新学校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但是,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因此,到目前为止,宏观层面上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方法也只有提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要素的质量。

但是,和我国对教师教育年限的绝对关注不同,发达国家在教师年限之外,更加关注教师教育的内容,并把教师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作为提高要素——教师质量的一个方向。因此,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家长的交流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纪律和行为不端问题、ICT使用,等等,成为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教学的目标还主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成就,因此,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融合、家校合作等还没有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学生被排斥和被淘汰的机制还在发挥作用,自然,学校还没有产生知识之外、教学作为一个职业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

(以上内容参见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职业声望和工资共同影响教师职业吸引力

教师蓝皮书指出,教师的职业声望和教师工资是影响教师供给的主要因素,二者对教师供给的影响表现为非价格因素与价格因素的相互替代。公立学校的教师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由政府主导和控制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其中存在着类似国企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公立学校拥有并控制着优质教育资源,内部存在着可预期的晋升通道,内部人对于优质资源的使用权以及晋升预期所带来收益,大于经济收入带来的收益,而外部人想完全监督内部人是不可能的,即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非价格因素对于价格因素的替代。其中,教师的职业声望就是替代教师工资、吸引教师进入的重要非价格因素。

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正在逐步提高。教师群体内部的职业声望有差异:私立学校教师的职业声望低于公立学校教师;教师职业声望的自我认同状况低于社会认同。根据马克思·韦伯提出的财富、权力和声望作为社会地位评价标准,仇立平在1996年1月对上海498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对50种职业的职业地位的综合评价中,中小学教师收入、权力、声望分数分别为38.0、39.4、64.2,大学教授分别为61.6、44.0、93.4。由此可以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声望较高,但是与收入和权利的层次出现严重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的重要表现就是我国教师的高声望与低收入形成了十分明显的反差。不过,教师的职业声望、收入和权利的不一致性在优质的学校和普通学校中又产生了分化,这种分化呈现出区域化和局域化特征,即优质学校中教师的收入较高并且掌握资源的权利更大,因此,教师的综合职业地位更高。而在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声望与收入和权利层次不一致性更加凸显。

此外,蓝皮书认为,与职业声望这种非价格因素相对应的,是教师工资这种价格因素。由于我国的教师劳动力市场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劳动力市场,政府实行统一控制的较为平均的工资率,并且不考虑或者低估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其实质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教师的工资结构安排主要根据政府内部的需要来制订,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没有明确关系。(以上内容参见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教师蓝皮书》指出----

未来十年,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将相对提高,初中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

教师蓝皮书指出,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由于教师年龄结构的不同而导致的教师岗位供需关系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在小学阶段,由于老龄化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在未来十年间将有较多的教师岗位出现空缺从而面向劳动力市场开放。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小学教师队伍之中,在急需补充小学教师新生力量的情况下,对小学阶段教师的人事政策应当更多倾向于表现出“友好型”特征,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应向着相对提高的方向变动。

而在初中阶段,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初中阶段教师年龄结构“中青年化”以及初中阶段适龄学生数呈下降趋势,在未来十年间由于退休及教师自然流失所提供的教师岗位并不多,教师队伍出现富裕。也就是说,在未来十年,针对初中阶段教师的人事政策应是向着“不友好型”特征转变,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个时期的社会,会对出现富裕的初中教师提出更多更高的教育要求,变相增加初中阶段教师的负担,从而使得初中阶段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

上一篇: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下一篇:人生的棋盘-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