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1

任务来源:自 选 组织评价部门: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工作起止时间:.01-.12评 价 日 期:.04.28

完 成 单 位:青海省海西州种子站 青海省海西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农技推广中心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农技推广站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种子站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种子站

主要研究人员:任 钢 毛小峰 侯志恒 郭建蒲 王顺寿 王淑燕 李小飞 李成锋 翟西君 张俭录

谢延秀 王其才 詹思俊 李莉娟 王翠芝 潘菊香 崔文彦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2

1.《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编辑部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杂志唯一合法的稿件编审机构, 本刊视邮寄到本刊编辑部的书面稿件和本刊投稿网站的电子稿件为正式投稿。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所从事的非法组稿与采稿事宜, 均与本刊无关, 敬请广大作者和读者注意, 谨防上当受骗。

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杂志发表稿件的取舍视质量为唯一标准。本刊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 并按有关规定向作者支付稿酬。本刊从不向作者、读者推销任何书籍、杂志。

3.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对于受骗作者请持有效证据向您所在的公安部门报案。

特此声明。

唯一投稿地址:

(1) 书面稿件: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编辑部

(2) 电子稿件:http://www.pstsxu.com

唯一联系方式: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编辑部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011922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技术 研究生教育 比较研究

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主要实行学位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从被调研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教育情况来看,该专业主要在综合性大学里与农业科学教育并列设置,不属于农业科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 年代初期,该专业主要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在某种程度上从属于农业科学,主要涉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此外,有少量的轻工院校、商业院校和粮食院校设置该专业,并且主要也是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形式为主。它现已逐步向我国综合性大学扩展。从师资的配备和教学的内容来看,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我国仍然带有浓厚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色彩。

显然,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方面的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就中外研究生培养目标、标准、体制、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与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为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提供科学的借鉴资料。

一、培养目标和标准

为了比较的准确性,首先分析一下英文有关研究生教育的定义。与我国所称的“研究生”相对应的英文名是“Postgraduate”,原意应该是:学士(“graduation”是大学毕业时授学位的意思)学位后教育,修习完成后所授学位是硕士和博士,英文名称分别是“Master”和“Doctor”。从英文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的名称或许可以透出一些“Master”含义,“Bachelor degree”的意思是大学教育最低学位,“Bachelor”还指跟随他人的年轻武士(A young knight who followed the banner of another.),或许这暗指某专业的学士学位毕业生在该专业方面尚未达到独立工作的能力。而“Master”则具有精通和主宰者(A man who has control or authority over others.)的意思,或许这暗指某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在该专业方面初步具有独立驾驭工作的能力,但尚未完全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尤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关于“Doctor”的英文意思是大学的最高学位,授予那些在某专业方面在理论和实际经验上都堪称精通的、有能力的职业家或学者,或者指对一个人的赞誉和尊称(荣誉),至今在西方“某某博士”仍然是一个人的终身尊称和有地位的头衔(One who has taken the highest degree in a faculty at a University either for proficiency or as a compliment)。

从上述的定义分析或许可以透出西方研究生教育目标和标准的基本信息。其在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应该达到何种水平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第一,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第二,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第三,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体制

世界各国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体制方面略有不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比较相近,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如美国和加拿大比较接近,大洋洲的新西兰比较接近英国。

英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授课硕士(MSc by course)、研究硕士或副博士(by research,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和博士学位(Ph.D-Doctor of Philosophy),对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或学者可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DSc-Doctor of Science)。注册全日制授课硕士一般需要1年修完(亦有要求1~2年修完的,一般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2~4年修完),注册全日制研究硕士一般需要2年修完(一般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硕士4年修完), 注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至少需要3年修习时间(对于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至少需要4年修习时间)。对授课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学分制,要求修习总学分达到180,其中论文学分为60,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入学要求条件比较严格,对非本专业的已获学士学位的注册生,要求修习1年预科,考试合格后才能转入硕士研究生(授课或研究硕士)。也有学校实行研究生毕业证书(Postgraduate Certificate)和学位证书(Postgraduate Diploma)短期课程制,获研究生毕业证书需要修习60学分,获研究生学位证书需要修习120学分;这种制度通常是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的,例如,获研究生学位证书后,再加上一部论文就可以授予授课硕士学位。对于注册修读研究硕士的学生,在修习1年后,通过考试后,成绩优秀的或研究项目可以深入和继续的且能达到博士研究生论文水平的可转入博士研究生(当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转),否则,就必须选择以研究硕士的身份继续修读至毕业。

美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论文硕士(MSc,Thesis)、无论文硕士(MSc,Oral Examination)和博士学位(Ph.D-Doctor of Philosophy)。注册全日制论文硕士一般需要2年修习时间(允许2年内修完),注册全日制无论文硕士一般需要1~2年修习时间,注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需要4年修习时间,硕博连读一般需要5年修完,对于已获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可以3年修完(最长要求通过预考后5年内毕业)。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采用学分制,论文硕士生要求修满30学分,其中专业课14学分,辅修或工具知识课程6学分,论文10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有的学校允许以一篇在有影响力或著名杂志上已经发表的研究性或原创性论文代替。对无论文硕士也要求修满30学分, 其中专业课14学分,辅修或工具知识课程6学分,另外10学分由一特别项目规划(计划或报告,有的学校接受一份项目建议)和附加课程组成,以替代论文,这部分相当于120小时的研究工作和写作。对博士学位要求修满60学分,可以包括读硕士学位修满的30学分,必须修满12学分的支持性或工具性知识课程,研究论文是24学分。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以申请注册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注册博士研究生;要求考GRE,但不划定最低入学分数线,只供参考。

我国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第十七条规定:实行学历(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可授学位)和非学历教育(发结业证书);同时实行自学考试制度(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可授学位)。我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硕士(MSc)和博士(Ph.D)。此外,还设定有推广硕士。硕士研究生分有全日制硕士、非全日制在职硕士及研究生班(只发结业证书);博士研究生亦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职。对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的修习时间遵循教育法的规定(多数学校和专业对全日制研究生选择修习3年)。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都采用学分制,具体修多少学分因学校而异,硕士一般为30学分左右,博士为15学分左右,很多学校对研究论文不算学分。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持有硕士学位证书的可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特定专业也可以直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入学资格方面有全国统考、学校推荐和学校自考几种形式(因人而异的特点很明显)。另外,还有一种宽进严出(作者认为应该如此)的自学考试形式。已遭到废弃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实行考教分离办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通过考试者成为政府任职的合法人选,全国适用,不管是经过学校教育还是自学,通过考试

后待遇一律相同,这一制度是否适用于现代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才评价(授学位或发毕业证书)值得深入研究。

三、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是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纵观世界各国,在专业设置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国外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普遍设置的专业有:食品科学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Science)、食品技术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Technology)、食品科学与营养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人体营养学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Human Nutrition)、食品生物技术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Bio-technology)、食品工程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Engineering);近年来亦可以见到某些学校设置:食品科学与管理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Management)、食品科学与经营管理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with Business);少数学校设置有:食品科学与技术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等。

我国的情况,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目录,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设置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一级学科下设有: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可授工学或农学学位,所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上注明食品科学与工程,对于二级学科可写可不写;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二级学科,可授医学或理学学位,关于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的填写与前述相同。在一级学科下,学校可以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包括未上专业目录的),例如,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在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方向上,国内外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总体来说包涵在专业设置范围之内,根据所配备师资的知识结构水平、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及社会的需求而具体确定。

上述比较说明,国外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在专业的设置上强调科学严谨,完全避免名不副实的情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有不断朝着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仍然带有较浓厚的农业色彩。

四、课程体系

英、美等国在研究生教育中将授课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定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论文(一般从学时和学分上看都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所授课程中必须由专业基础知识和支撑性或工具知识两部分组成。由于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有足够的复合知识,所以研究论文可以完成对学生在科学立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思维方法、社会关系沟通、论文写作技巧、学术交流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更高级的研究硕士(美国没有设定该学位)和博士研究生,主要是通过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或创造性能力,允许听课,但不计学分(美国要计),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主要依靠项目研究过程中自学和导师的指点(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图书馆渡过)。与授课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完成的论文相比,研究性研究生的原创性论文在难度、深度、广度、创造性或创新性、应用广泛性、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的标准都要求高出很多,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间上要求更长,要求对学生传授更多的方法或手段。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能独立完成科学立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思维方法、社会关系沟通、论文写作技巧、学术交流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已有设备与方法的应用和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及创建新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能在专业范围内独立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能力。整个课程体系中,授课研究生重点强调继承知识(灌输前人积累的知识为主),而研究性研究生重点强调创造知识。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培养授课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生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研究论文、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没有设定研究硕士)。许多学校,对授课硕士的论文不计学分。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支撑性或工具知识所占比列相对于英美来说小很多,并且在必修课中设置没有。博士研究生需要约1年时间修学分。

五、课程内容

英国或美国等外国的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培养中,有关其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大同小异。食品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包括: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 or Chemistry of Food Components)、食品加工(Food Processing)、食品微生物(Food Microbiology)、营养学(Nutrition)、感官科学(Sensory Science)、食品安全与质量或食品质量保证(Food Safety and Quality or Food Quality Assurance)、食品分析(Food Analysis)、代谢作用(Metabolism)。支撑性或工具性基础课包括有:化学/生物化学(Chemistry/ Biochemistry)、数理统计分析(Statistics)、食品科学或食品营养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in Food Science or Nutrition)、研究方法论(Research Philosophies)、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公共健康科学(Public Health Science)、基因(Genes)。根据学校的不同还会有:食品工程(Food Engineering)、营养与生活(Nutrition and Lifestyle)、食品选择与规则(Food Choice and Regulation)、食品加工与环境(Food Manufacturing and Environment)、食物链中的危险分析(Risk Analysis in the Food Chain)、食品碳水化合物(Food Carbohydrates)、食用油脂(Edible Oils and Fats)、食品蛋白质(Food Proteins)、大分子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cromolecules)、矿物质和维生素(Minerals and Vitamins)、食品毒素(Food Toxins)、食品感观品质(Sensory Attributes of Food)、食品胶体(Food Colloids)、食品乳浊液(Food Emulsion)、粘状流体(Mucous Liquid)、食品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of Food)、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食品生物工程(Food Bio- engineering)、食品发酵(Food Fermentation)、食品热加工(Heat Treatment or Thermal Processing of Food)、食品加工自动化(Automation of Food Processing)、食品安全(Food Safety)、采后生理(Postharvest Physiology)、食品贮藏技术(Food Storage Technology),等等。

相对于授课多采用现有的书本知识不同,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性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中,正努力使学科领域不断扩大,使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在加工或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化学反应及其对人体的有益或不良影响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各种资料显示,食品安全或毒理研究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渗入到食品研究的各个领域,例如,微生物发酵、食品贮藏、食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蛋白资源)、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工程学其他领域;食品成分的各种功能性质及其在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各种食品成分的结构与其功能性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点;食品成分中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过敏、抗肿瘤形成等调节生理作用的物质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食品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前景,它是世界各国争先发展的重要领域;食品的各种成分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健康的关系以及代谢机理,已是食品科学与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包括:政治、外语、高级食品化学和营养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分析、食品仪器分析、食品感官鉴评、农产品加工或贮藏专题、采后生理、食品添加剂化学、食品毒素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学、食品机械进展、食品微生物学进展、肉类科学进展等。也划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与国外相比在结构的组成上或内容的权重上有较大的差别。主要采用中文教学,所用课本的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基本上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加上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翻译文本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教材,所以其内容是否与原著完全相同或无误,取决于翻译者及重新编译者的学术水平、英文水平和中文水平。

六、评价体系及方式

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是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毕业时的评价,基本上应该以承担教学的单位为主。在博士论文的答辩中则规定必须有来自外单位的考官。

总体来说,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各科的学习后都要分别进行考试,最后进行论文答辩。美国的无论文硕士最后要进行口试。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为A、B、C 三等, 平均学分绩(GPA ) 高于B并且75% 以上的课程成绩为A 或B时才能授予硕士学位,否则不授予学位。很少见到以考察方式评价研究生学习效果的。

对研究性硕士(副博士)或博士的评价主要基于研究项目的水平和研究论文的质量。最后要通过论文答辩后才能授予学位。对博士研究生研究论文的要求很高,国际上有一个通用标准。博士论文可以存入图书馆公开,供他人阅读(要暴露给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评价),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美国的博士研究生要求上课修学分,不过读硕士研究生所修的学分可以计算在内。

七、结论

(1) 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别与差距。例如,全日制研究生修习时间长,修习内容与本科有重复,创造性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2)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治学严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质量要求很高,修习时间短,教与学的压力都大;美国更为强调学生的自由,在课程内容相同的情况下,美国允许在更长的时间内修满学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强度没有英国大。

(3)全世界有一个共识:通过从硕士至博士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在所修专业范围内逐步达到独立工作的能力。

(4)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培养中,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都带有浓厚的农业色彩。所授学位与学生所修专业和内容的错位会影响毕业生以后的工作。

(5)国外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经常调整,有不断朝着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6)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只有攻读学位的学生才能感受和学习到国外在研究生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细节。所以,在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多吸纳在国外获有学位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吸收外国教育的精华部分,结合中国悠久教育历史中的精华,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

(8)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评价体系及方式。已遭到废弃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实行考教分离办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这一制度是否适用于现代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才评价(授学位或发毕业证)值得深入研究。不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学等都应同等对待。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篇4

使思维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特性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特性。

收敛性思维志在取得成果。

(二)发散思维特性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敛思维特性相对。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三)思维的收敛于发散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5

项目的通知

教技司[2013]74号

有关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经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我司对原“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支持重点和组织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不再分设重大和重点项目,统称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并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加强对各类教育部基地和平台的支持,同时,围绕高校科技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为科技管理决策与实践提供支撑的战略研究。为做好2013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国家和高校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并结合学校基地平台和前期项目布局情况以及高校科技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需求,现发布《201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附件),请据此组织项目申报。

二、申报名额、范围及条件

1.申报名额

项目采取限额申报,具体推荐申报名额以纸质文件为准。2012“工程材料”领域评估优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依托高校进行申报,限报1项(不占学校申报名额)。2.支持范围

科学技术类项目以支持各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重点,同时兼顾教育部基础研究改革试点中心、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育部科技资源平台和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战略研究类项目重点支持科研管理部门和从事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机构。

3.申报条件

科学技术类项目申请者必须为各类教育部基地平台固定研究人员,且具有高级职称和前期研究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其他具体申报条件按照《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教技[2007]6号)的相关规定执行(教育部科技司主页“机构设置-政策法规”栏下载)。战略研究类项目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并熟悉科研管理实践,具有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三、申报工作要求

1.各项目申报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把关,按照申报条件和要求组织遴选、申报。教育部直属高校由各高校统一组织申报,地方和其他相关部门所属高校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2.项目申请书中所填项目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应以项目研究内容与项目经费预算为依据,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并

具可考核性。研究目标、预期成果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

3.由教育部直属及其他相关部门所属高校承担的科学技术类项目,每项总经费不低于100万元,教育部资助额度为50万元,各项目承担高校应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经费;由地方高校承担的科学技术类项目,每项总经费不低于50万元,教育部资助额度为20万元,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资助不少于30万元,地方高校支持政策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自行制定;战略研究类项目,每项教育部资助额度为10-2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视情况自行决定是否配套。

4.凡申报项目出现研究内容涉密、已获支持且研究内容雷同、项目申请人尚有在研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资助额度超过正常资助额度或无经费配套承诺等情况,我司将不予受理。

四、申报方式与时间

1.请申报单位组织申报人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进行网上申报,申报书格式(分为科学技术类和战略研究类)及申报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请分别在教育部科技司主页“下载中心”和“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的“通知公告”中下载,不需提交纸质材料。

2.网上申报时间为: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项目申报需在申报时间内进行,请各申报单位妥善安排申报时间,尽量提前填报,避免后期集中上传,造成网络拥堵无法

提交。凡未能按时通过管理平台提交申请书的单位,视为自动放弃。

我司将组织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专家网评及会评答辩等,并对预立项项目进行公示。

教育部科技司主页:http://

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http://stmp.moe.edu.cn

联 系 人:任晶 李渝红

联系电话:(010)66096298,66097841

附件: 201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指南(点此下载)

教育部科技司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6

项目的通知

教技司[2013]74号

有关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经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我司对原“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支持重点和组织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不再分设重大和重点项目,统称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并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加强对各类教育部基地和平台的支持,同时,围绕高校科技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为科技管理决策与实践提供支撑的战略研究。为做好2013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国家和高校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并结合学校基地平台和前期项目布局情况以及高校科技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需求,现发布《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附件),请据此组织项目申报。

二、申报名额、范围及条件

1.申报名额

项目采取限额申报,具体推荐申报名额以纸质文件为准。2012年度“工程材料”领域评估优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依托高校进行申报,限报1项(不占学校申报名额)。2.支持范围

科学技术类项目以支持各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重点,同时兼顾教育部基础研究改革试点中心、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育部科技资源平台和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战略研究类项目重点支持科研管理部门和从事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机构。

3.申报条件

科学技术类项目申请者必须为各类教育部基地平台固定研究人员,且具有高级职称和前期研究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其他具体申报条件按照《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教技[2007]6号)的相关规定执行(教育部科技司主页“机构设置-政策法规”栏下载)。战略研究类项目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并熟悉科研管理实践,具有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三、申报工作要求

1.各项目申报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把关,按照申报条件和要求组织遴选、申报。教育部直属高校由各高校统一组织申报,地方和其他相关部门所属高校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2.项目申请书中所填项目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应以项目研究内容与项目经费预算为依据,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并

具可考核性。研究目标、预期成果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

3.由教育部直属及其他相关部门所属高校承担的科学技术类项目,每项总经费不低于100万元,教育部资助额度为50万元,各项目承担高校应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经费;由地方高校承担的科学技术类项目,每项总经费不低于50万元,教育部资助额度为20万元,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资助不少于30万元,地方高校支持政策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自行制定;战略研究类项目,每项教育部资助额度为10-2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视情况自行决定是否配套。

4.凡申报项目出现研究内容涉密、已获支持且研究内容雷同、项目申请人尚有在研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资助额度超过正常资助额度或无经费配套承诺等情况,我司将不予受理。

四、申报方式与时间

1.请申报单位组织申报人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进行网上申报,申报书格式(分为科学技术类和战略研究类)及申报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请分别在教育部科技司主页“下载中心”和“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的“通知公告”中下载,不需提交纸质材料。

2.网上申报时间为: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项目申报需在申报时间内进行,请各申报单位妥善安排申报时间,尽量提前填报,避免后期集中上传,造成网络拥堵无法

提交。凡未能按时通过管理平台提交申请书的单位,视为自动放弃。

我司将组织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专家网评及会评答辩等,并对预立项项目进行公示。

教育部科技司主页:http://

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http://stmp.moe.edu.cn

联 系 人:任晶 李渝红

联系电话:(010)66096298,66097841

附件: 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指南(点此下载)

教育部科技司

浅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 篇7

关键词: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数字化

1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分类

从资金来源角度可分为专项投资项目和生产成本项目两大类:

1.1 资金为专项投资项目一般是由上级部门下拨专业资金做为研究经费, 这类项目档案相对比较集中, 有专门负责项目资料收集人员, 按照有相关的规定和制度进行日常管理, 在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单位集中向档案部门进行移交。

1.2 资金为生产成本项目, 这类项目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研究, 与生产结合的相对紧密, 但这些项目在资料的收集和利用更注重实际和现场, 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跟进项目管理, 做好资料前端控制。

从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定结果主要分为获奖项目和技术研究项目, 获奖项目是参加各类科学技术优秀成果或申报国家专利的项目, 这些项目档案在参加评选时就已形成, 归档也比较及时。

技术研究项目是针对目前和今后发展所做的科学的技术研究, 这些项目因为研究内容不同所需要时间和人员都不同, 这样归档的时间就不确定, 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此类档案。

2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收集应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一般情况下企业档案管理部门都是坐等归档部门上报归档, 按照项目合同内容要求归档, 从内容和范围上都比较单一。

其次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相对比较独立, 缺少与项目研究人员沟通和交流, 对项目进展及跟踪不能及时进行, 使项目归档工作不能及时顺利进行。

档案管理部门应从独立的、坐等上门的方式转变为参与项目研究过程, 全面跟踪项目进展, 掌握了解项目研究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归档资料齐全完整。

3 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管理质量有待提升档案

人员队伍要大力引进专业性强、会档案、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做到各类档案有专人精通, 使档案人员向知识化、专业化发展, 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实现科技档案管理技术型。

4 科技档案管理要利用数字化、网络化

首先, 应建立与科技管理系统数据接口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块, 通过局域网、因特网将所属单位科技档案文件、表格、单据、图纸、照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 通过网络传输到科技档案信息数据库中, 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归档、网络查询、数据一次输入多次输出, 资源共献。

其次, 通过“企业档案信息网”等网络资源, 及时建立有效地链接, 利用相关“档案查询”链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用户注册, 部门用户可以根据权限进入系统, 查找科技档案, 查阅电子档案全文。所属单位用户通过互联网在权限控制下方便快捷地使用浏览器, 便捷、准确共享科技档案信息。

最后, 通过局域网和因特网, 开展科技档案在线服务, 突破空间及地域限制, 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充分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有效预防和杜绝网上泄密、侵权或违法行为, 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科技档案, 促进沟通交流,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 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8

【摘 要】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由于经费限制或考试导向,中学阶段对实验课程很不重视,在本科教育阶段给学生普及科学研究相关的概念和思想很有必要。本文以显微镜法检验天然纺织纤维实验为例,介绍了在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刑事科学技术;科学研究训练;实验教学;纺织纤维;对照实验

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实验中,大多数是验证性的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已知实验结果、定律等,以巩固学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应遵循的基本规则,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逻辑方法和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科研的能力,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将实验结果呈现、分析及展示的能力。

一、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普及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思维方式

显微镜法检验天然纺织纤维实验是《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一个经典实验,主要流程是使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比较纯棉、苎麻、羊毛、兔毛、蚕丝等五种天然纺织纤维的微观结构,熟记并掌握其总体特征,最后每人随机抽取来自这五种纤维的一个未知样品进行鉴定,给出结论。实验步骤虽然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科学研究思想却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学习这些浅显的科研方法和原则。

1.科学研究应该从易到难,逐步突破

在这五种天然纤维中,羊毛和兔毛形貌特征很明显,前者有鳞片状纹路,后者有方格状结构,很容易就能和其他纤维分开;而蚕丝和纯棉却较难区分,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分辨。很多同学都是初次使用生物显微镜,要找到显微图像都要费不少事,甚至很多同学将玻片花纹当成了纤维。如果这些同学在实验过程中一上手就选择了蚕丝或纯棉来观察,不仅不容易观察到纤维,也难区分纤维的特征。就像一个下马威一样,造成畏难心理。但若从形貌特征明显的羊毛、兔毛入手,首先建立起纤维的一般形状、大小等初步概念,就能更进一步地集中精力观察到纤维之间的细节区别。

2.多数实验应当设立对照

遵守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即除了要研究的因素或操作外,应当保持其他因素和条件一致。本实验属于相互对照的实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将纤维的形貌特征图画出来,结果一些同学的报告中有的纤维粗大,有的细小。这明显反映出画的纤维图是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观察到的。既然实验目的是比较纤维的特征,那么显然应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如果在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则对建立纤维之间相对粗细的概念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谨记于心,使之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熟练应用这一原则。

3.在总结事物的特征的时候要全面考察,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本实验中兔毛和苎麻是两种很有特点纤维。不同根的兔毛由于粗细的不同分别呈现无髓、点状髓、单列髓、多列髓的特征,无髓兔毛看起来与有髓兔毛差别非常大,和羊毛更像一些。而在同一根苎麻上,有的部位有横节,有的部位没有节却有竖纹,没有横节的部分看起来和蚕丝又比较像。在显微镜视野下放大观察纤维就如同管中窥豹,有很多同学只观察一根纤维,或者只看一根纤维的某一个显微视野,就匆匆得出结论画图,这样搜集到的纤维特征很片面,不足以反应纤维的群体面貌,结果在鉴定未知纤维的时候碰到细兔毛或苎麻就犯错了。因此在总结纤维特征的时候既要取多根样本观察,又要对同一根从头到尾跟踪观察,这样得到的信息才是全面的。由此我们可以教育犯错的同学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看事物要全面,比如在勘察一个犯罪现场的时候,要全面搜集痕迹、物证来还原事件的真相,防止被某几个片面证据引入歧途。

4.对某一类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做一个样本库,是我们研究未知事物的常用手段

虽然本实验给学生提供的天然纺织纤维只有五种,但也可组成一个小样本库,对未知纤维鉴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做了一次搜库比对的工作。在此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建库搜索以查明未知样品的信息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比如质谱、光谱的谱图库都是搜集已知样品的特征谱图来建成图库,遇到未知样品,就可以比对图库来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在美国不仅对指纹、脚印、DNA、纺织纤维等常规检材建立了庞大的样本库,汽车油漆、鞋、工具等也有比较全的样本库,为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线索。

二、在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在实验中除了向学生普及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取各种纤维制试片的时候,镊子上会粘上标准纤维,有的学生不经过擦拭就直接去取下一种纤维,造成了标准纤维样品的污染,结果在一张试片上发现了两种纤维。于是我们可以就势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各种实验和技术工作中防止交叉污染的重要性。在今后可能碰到的现场勘查工作中,既要防止自身指纹、DNA对现场的物证的污染,以及提取的物证之间的相互污染,也要防止某些有毒有害现场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污染。

再比如本实验需制作5个样本,多数学生采取按顺序摆放的方式来区分,没有意识到做完样本以后应该书写样本名称、制作时间、制作人等标签信息。而在科学研究中碰到大量样本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对各样本进行详细清楚的标记是没法顺利进行实验的。在此应提醒学生养成对样本做标签的实验习惯。

实验室自有其区别于教室的礼仪规范,在实验课上我们强调学生要学会和遵守三个字,“静”、“净”和“敬”。在实验课上,只有保持安静才能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将各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不出差错。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桌面和实验器材的干净整洁,才能让整个过程快速有序地进行,而不至于手忙脚乱地到处找东西、碰翻器材试剂等。在当今科学研究中,绝大多数课题都需要很多人共同完成,单枪匹马作战在现代科研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在学生时代培养协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尊敬合作对象,精诚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课题和实验。

三、在实验教学中提升实验结果呈现、分析及展示的能力

1.重视分析数据、书写实验报告

在科研工作中,千辛万苦的工作都是为了有一个满意的实验结果,而最终的成果多半是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展现。虽然在实验课程中无需撰写科研论文,但是实验数据的正确记录、分析和总结都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基础,是科研论文的原始素材。在实验课程中如果能够规范处理数据、书写实验报告,对于今后参加科研活动是非常有益的。

2.及时处理数据,便于处理异常情况

经了解,多数同学在做完实验后并不及时处理数据,往往到老师催交的时候才赶着写完。如果做完实验后及时处理数据,此时尚能够及时回忆起实验中的细节,对于实验数据的趋势或异常情况能够结合实验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如果经过一个愉快的周末,甚至一个星期后再来书写实验报告,绝大多数人已经回忆不起可能的影响因素了。实验结果若出现异常,这时基本上已经很难找到出错的地方。

3.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科学的数据表示方法

在本实验的报告中,我们要求对纤维的特征进行简短的描述,结果学生的描述五花八门,用词不准确、随意、含义模糊、极其口语化。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要进行一定的示范,引导学生用书面语言精准、细致的描述实验现象。虽然本实验不涉及数字数据的处理,但在其他实验中,处理数字数据非常常见,我们也应当提醒学生用科学计数法,取符合实验条件的有效数字,来正确地表现实验数据。

将科学研究训练贯穿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领悟到科学研究的规则、方法和习惯,会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坚持这一做法。

参考文献:

[1]陈坤杰. 大学生科研训练教程[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建华, 郝新华. 新编刑事科学技术教程[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3]邓大中, 张明辉. 刑事技术专业实验指导[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1.

[4]杨卫珍, 张毅, 管瑜. 兔毛纤维的髓质结构特征[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4(2):32-35.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9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素养的作用。

(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意义)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增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道德;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答:科学技术哲学通过对科学技术进行整体性的哲学研究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其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工作者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也就必须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当代科学技术具有复杂化、系统化得特点,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扩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哲学作为指导,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正确把握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脉动和方向,才能确定正确、实际、可行的设计方案。

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性和存在客观辩证法。

第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规律,从而第一次阐明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的深刻思想。

关系?

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3.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其他三个现代化的牵引力、火车头。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其关注的中心问题或

整个理论的逻辑结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能否达到这种状态,取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程度。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社会制度的状况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不同。只有以全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关系,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

2、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只有充分的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以此为依据,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要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建立人——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良性循环系统。

第三,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提出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思想,并把“人化自然观”理解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各样的自然过程。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上一篇:家乡的巨变作文150字下一篇:我对开放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