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精选8篇)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篇1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关系正确的是()。

A.领导科学就是管理科学B.领导科学从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并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C.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是根本对立的D.领导科学是硬科学,管理科学是软科学 2.集权制的最大优点就在于()。

A.统一政令、指挥灵活B.具有弹性和应变能力

C.激励下级的积极性D.有利于联系群众

3.领导活动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领导选才用人的()。

A.封闭性B.主观性C.情感性D.公正性

4.领导科学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应用性和()。

A.主观能动性B.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性C.组织原则性D.客观规律性

5.一般说来,领导集体的年龄结构的理想状态是()。

A.多采用老干部的结构B.多采用中年干部的结构

C.多采用青年干部的结构D.老中青结合的梯形结构

6.一般说来领导艺术是对领导科学的()。

A.创造性发挥B.随意的运用C.严格遵守D.外在表现

7.领导艺术的最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B.创造性C.经验性D.稳定性

8.下列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整体要求错误的是()。

A.要顾全大局B.要大度包容C.无须协商配合D.要各尽其责.9.化解矛盾冲突、增强团结的措施最有效的是()。

A.主动沟通B.被动沟通C.等待别人沟通D.回避矛盾

10.决定领导本质的主要因素是领导的()。

A.群体属性B.社会属性C.自然属性D.创造属性

1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领导者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重视人才和()。

A.资金B.设备C.知识D.技术

12.领导者在考察,识别人才时应注意()。

A.言行并重B.以行为主C.以言为主D.凭主观判断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的特点包括()。

A.系统性B.动态性C.静态性D.权威性。

2、当代领导活动的发展趋势是()。

A.集团化趋势B.专制化趋势C.民主化趋势D.科学化趋势

3、下列属于领导者一般特征的是()。

A.担任职务B.拥有权力C.负有责任D.富于创新,4、被领导者一般表现的特征有()。

A.服从性B.受动性C.对象性D.相对性。

5、领导科学的基本特征有()。

A.综合性B.应用性C.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性D.实践性

6、领导者心理素质包括()。

A.要有主见,但不主观武断B.要有勇气,但不鲁莽蛮干

C.要有毅力,但不顽固不化D.有豁达的心胸,但不是看破红尘

7、按照领导环境的性质划分,领导环境可以分为()。

A.自然环境B.经济环境C.政治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

8、以时间为标准来划分,领导环境包括()。

A.过去环境B.现在环境C.未来环境D.有利环境

9、下列是领导者素质特征的是()。

A.社会实践性B.环境适应性C.多种相关性D.可变可塑性

10、下列属于领导者能力素质的有()。

 A.开拓创新能力B.分析决策能力C.自我学习能力D.组织指挥能力

11、领导方法的特征()。

A.目的性B.多样性C.动态性D.条件性

12、现代科学方法在领导活动中运用的有()。

A.系统论方法B.信息论方法C.控制论方法D..危机领导法

13、按领导权力的控制运用程度分类,领导方式可以分为()。

A.集权式B.分权式C.自由式D.均权式

14、按照领导的指挥模式分类,领导方式可以分为()。

A.集权式B.强制命令式C.自由放任式D.教育激励式

15、按领导活动侧重点分类领导方式可以分为()。

A.重人式B.重事式C.人事并重D.强制命令式

16、下列属于直觉思维的主要特征的是()。

A.非逻辑性B.突发性C.潜意识性D.随机性

17、领导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A.科学性B.权变性C.个人特性D.创造性

18、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与艺术的思想有()。

A.李悝识人“五视”B.《吕氏春秋• 六验》

C.诸葛亮知人之道“七观”D.思想家刘劭识人辨才“八观”

19、下列属于决策构成要素的是()。

 A.决策者B.可控制因素(决策变量)

C.不可控制因素(状态变量)D.决策对象

20、决策的一般特征是()。

 A.预见性B.择优性C.目的性D.创造性

21.领导权力的特征()。

A.阶级性B.普遍性C.层次性D.强制性

22. 领导用权的原则()。

A.民主原则B.专制的原则C.依法原则D.廉洁原则

23.下列属于衡量领导班子团结基本标准的是()。

 A.共同的事业基础B.有融洽的感情纽带

C.班子成员眼界和胸怀宽阔D.“一把手”、“二把手”密切配合24.在领导活动中副职领导者要扮演好的角色有()。

A.要有“配合”意识B.要有“主动”精神

C.大事要请示,小事不干扰D.避免在公众场合与正职发生争执

25.领导活动中沟通的作用有()。

 A.加深感情B.加深理解C.统一认识D.决定取舍

26.领导活动中人际关系一般包括()。

A.领导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C.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D.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7.领导者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A.平等原则B.利益原则C.诚信原则D.奉献原则

28.领导者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A.注重尊重B.重视了解C.积极给予D.合理索求

29.领导者协调人际关系的形式()。

 A.会议协调B.个别谈心C.联合协商形式D.自我调节

30.领导者正确处理与上级关系的原则有()。

A.尊重不崇拜B.服从而不盲从C.局部服从全局D.完全遵从上级

33.领导创新思维方法的特点()。

A.战略性B.灵活性C.社会性D.继承性

31.领导者协调同级关系的应坚持原则()

A.命令B.民主不专断C.信任不猜疑D.支持不拆台 32.聘任制的优点有()

A.开拓了人才能进能出的渠道B.不利于消除“铁饭碗”、“大锅饭”等弊病

C.有利于鼓励竞争,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D.扩大了单位选才用人的自主权

33.下列关于领导集体素质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B.个人素质比领导集体素质结构更重要

C.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具有鲜明整体性

D.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实施高效能的领导

34.领导艺术灵活性的表现有()

A.审时度势B.能言善辩C.随机应变D.善择时机

35.我国目前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有()。

A.考选制B.荐任制C.选举制D.聘任制

36.从领导集体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后备干部的素质要求是()。

A.专业B.文化C.性别D.年龄

37.领导待人的基本态度是()。

A.以诚待人B.尊重对方C.多说少听D.切忌虚伪

三、判断题

1.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

2.公共组织领导者有任期,而工商企业领导者没有任期制。

3.对于公共组织而言,领导者就是行政官员。

4.技术技能突出的领导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5.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开发职务权力。

6.领导的影响力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7.领导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但领导不是一种职业行为。

8.公共组织领导者的工资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

9.在我国,公共组织领导者取得领导职务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10.领导科学的目的在于开发领导力,提高组织的领导效能。

11.一般而言,领导者所处层级越高,对其技术技能的要求就越高。

12.领导权是来自正式的权威。

13.人类活动是有组织地进行的,有组织就有领导。

14.西方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也是“人际关系”阶段。

15.个人权力也就是个人影响力。

16.授权就意味着领导将权力全部授予给下属,自己不参与任何管理工作。

17.专制型领导风格工作效率是最低的,只能达到组织成员的社交目的。

18.领导活动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领导者的思想和行动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19.是否有利于领导目标的实现是衡量领导体制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

20.一个组织越强化等级权力,越强调集权控制,组织成员的依赖心理就越重。

21.民主型领导风格工作效率最高。

22.领导体制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一旦建立起来,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会在长时期内保持其根本内容。

23.是否有利于领导目标的实现是衡量领导体制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

24.领导层次越多,领导幅度就越大,领导层次越少,领导幅度就越小。

25.专制型领导风格工作效率是最低的,只能达到组织成员的社交目的。

26.领导者的思想作风相对于领导体制而言,更显重要,并带有根本性。

27.领导人员的配置和管理制度既属于用人范畴,也属于领导体制范畴。

28.是否有利于领导目标的实现是衡量领导体制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

29.领导决策中,目标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成败。

30.作为领导者而言,把握好大的方向和原则即可,不必事必躬亲。

31.领导决策中,战略决策为战术决策确定了方向和目标,战术决策是战略决策的延续和具体化。

3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中,“德才并茂”的思想是韩非子提出的。

33.用人高成效就意味着领导高水平,反之,用人低成效就意味着领导水平相对要低。

34.德才兼备,也就是说德和才要等量。

35.领导活动要正常展开,必须首先从决策开始。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篇2

1 科学选材的概念

科学选材就是把那些先天条件优越的, 适合于某种项目运动的人材选拨出来, 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培养, 这里所说的先天条件, 遗传学上具体就是指人体稳定的与训练无关的各种外部形态, 内部结构及生理生化特征等性状。

要把有天赋的运动天才的儿童少年选拨出来, 可采用多种方法, 其中以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去探索人类性状发育规律的遗传选材, 是科学选材的依据和基石。因此选材的核心是预测, 没有预测就没有选材, 遗传选材能揭示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各种性状的先天潜力大小, 研究这些性状随着人体发育的变化和表现的规律;研究人体各种性状的先天性和变异的程度有多大, 解决不同年龄、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哪些因素最为敏感, 因此, 遗传选材的方法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能实现选材核心预测的目的。

关于科学选材的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体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 都在加紧研究, 然而普遍都认为“选材的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 “优秀的苗子——优秀的教练员——出色的奥运会选手”。因此, 从战略出发, 从选材抓起, 建立一整套选材网, 是我国体育运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2 科学选材的理论基础

科学选材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人类遗传学原理和人类生存环境则是科学选材的基本理论基础。三者在选材中的地位各有侧重, 首要地位是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其次是遗传, 它决定人体性状及其发展潜力, 其三是环境, 它既影响着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各种性状, 而且对不稳定的即可控性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3 科学选材的基本内容

科学选材研究的具体内容基本是研究决定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由于各运动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 决定其运动能力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 选材首先要从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作具体分析, 一切都要考虑到本运动项目的特点和需要, 一般地认为, 决定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 选材时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体型特征

体型是指人体形态度的表在特征, 它不仅反应人的仪表尊容, 而且与个人从事某项或几项竞技体育运动能力有直接的联系, 甚至在某些项目中占明显优势。与运动成绩关系密切的体型性状包括体长、体宽、体围、体重和身体成份等。

(2) 身体发育特征

身体发育特征包括发育程度鉴别, 发育高潮及持续时间长短鉴别与发育分型的鉴别。运动实践已科学证明, 一个运动能力的大小直接与本人发育程度的大小密切相关, 并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关系, 所以选材时必须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发育, 这样才能进一步估计与预测运动员的今后。

(3) 身体素质特征

通常把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平衡、协调、反应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水平, 不仅决定于肌肉本身的解剖、生理特点, 而且与肌肉工作时的功能情况、内脏器官的配合以及神经调节的能力有关。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4) 身体机能特征

包括人体生理机能状况及生化特征, 具体是指心肺机能、无氧功能、植物神经状况, 快股和慢肌纤维、血红蛋白、血乳酸、磷酸肌酸、激素等水平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发展潜力。

(5) 心理、智力与个性特征

心理素质是指外显心理功能所对应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特征;智力是指人认识主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可以预测的性格特征。带普遍性的心理过程的特征;智力是指人认识主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可以预测的性格特征。带普遍性的心理和个性特征有:喜爱体育、强烈的荣誉感、有比赛愿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坚强的意志、纪律性、机智、勇敢、坚定、对疲劳、病痛, 失败、不成功的忍耐力、比赛时的心理稳定性等等。带特殊的心理条件有:比赛的智力;不怕风险;合作与配合精神;自我控制能力等。

(6) 运动技术与战术意识特征

运动技术是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机体能力合理的、有效的专门动作, 一般分为基本技术和高难度技术两种。战术意识是指比赛中, 对克敌制胜之策略方法和认识及其运用能力。

(7) 环境特征

主要是指生活环境和地理环境。人的生活环境是复杂的、基本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从个体来讲, 主要是指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生活环境对人影响很大。如父母、亲属、同学、朋友等喜爱体育, 周围环境充满了体育气氛,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 无疑为培养体育人才创造了极有利的先天条件。由于地理、生态和遗传影响等原因、使某些项目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如东非高原的肯尼亚、乌干达等中长跑驰名世界。

4 运动选材的研究方法。

(1) 经验法:教练员运用多年的选材经验进行选拨和培养少儿运动员,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目前国内外一些教练员多用这种方法进行选材。

(2) 追逆法:即追逆成名运动员的成才过程以资借鉴,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科学法: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通过客观测试的数据, 占有大量的科学材料进而应用统计分析, 建立相应的选材标准和模型。这一方法有较高的效益, 具有现实意义。

5 选材的核心, 阶段与步骤

选材的实质, 核心就是预测, 要揭示影响运动能力的各种先天因素的潜力。要研究这些因素随着人体生长发育的变化和表现规律, 研究各种因素的先天性和可塑性各有多大, 对于不同年龄, 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哪些因素最敏感, 然后进行预测, 这是选材的关键。科学理论和实践证明, 成功的预测只有当被研究的变化具有稳定的性质时才有可能。如果发展过程中或运动成绩提高过程中的变化具有偶然性。那么便不可能进行有效的预测。

选材过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预选阶段 (7-10岁) , 目的是了解儿童、少年体能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专选阶 (11-13岁) , 确定少年儿童适宜从事的运动项目;专项复选阶段 (14-16岁) , 确定最有运动才能的运动, 这时以专项技术培养为主, 进行全面、科学的预测研究。

选材的步骤分五个:遗传与家系调查;发育程度鉴别;对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成绩、心理等水平评价;对运动员发育期的高潮及持续时间长短进行鉴别;继续对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成绩、心理等进展速度进行评价。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篇3

关键词 大气科学概论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QI Li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need for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courses open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and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curriculum focuses on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some reforms in teaching.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research

大气对于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而言,其重要性无可置疑。“想象一下没有大气层的地球吧。地球表面起伏不平,被流星撞击得坑坑洼洼。紫外线和太阳耀斑粒子流肆意撞击着地表,生命无法存在。昼夜温差以及赤道和极地间温差巨大得惊人。这一荒芜的行星与我们的绿色地球家园之间的天渊之别就源于大气层的存在”。大气科学就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即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研究它们相互作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当今世界面临的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无不与大气科学密切相关,大气科学的重要性更加日益凸显。因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08年向所有大学生开设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将大气科学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并在2010年组织大气科学相关学院的部分教授和专家,在中国气象局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局校共建项目的支持下,编写了《大气科学概论》教材。

1 明确教学目标

许多学生对大气科学的认识片面,将它等同于天气预报,没有认识到学习大气科学的真正价值。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力图改变同学们认识上的误区。大气科学不仅仅是天气预报,它旨在全面地了解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共同作用、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要综合气象学、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和应用气象学的基础知识,使所有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辩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大气科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涉及到物理、化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学科,还与地球科学、社会科学、生态科学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全球变暖,极端灾害天气和气候频发,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大气科学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功能不断加强。大气科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将一些最新的大气科学知识和进展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近代大气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未来发展的热点问题,能有效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不但能够看懂天气预报,还可以运用大气科学知识对社会中发生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例如,2013年袭击菲律宾、造成该地6009人死亡(截至2014年1月7日)的超强台风海燕,它究竟是什么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程的介绍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台风,它如何生成、发展,影响它移动路径的因子有哪些,预报热带气旋登陆和路径的难点是什么。2013年雾霾污染涉及了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那么这一现象是如何造成的?通过本课程的介绍,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雾霾,它的颗粒物来源有哪些,应该如何防治,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该如何减排限排。从而激发学生们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2 教材选择

教材选用何金海、郭品文、银燕和申双和主编的《大气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2年5月)。中国气象局1992年确定气象事业为探测、预报预测、应用服务“三大块”结构。因此该教材由基础篇、探测篇、预报篇、应用篇四大部分组成。第1章为概述,基础篇(第2-5章)介绍大气成分与结构、大气现象、大气系统的能力收支与平衡、大气运动的规律与特征。探测篇(第6-9章)介绍常规气象观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原理及其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预报篇(第10-15章)介绍气旋与反气旋、气团和锋、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季风与中国雨带、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气候变化。应用篇(第16-20章)介绍农业气象、气象能源、交通气象、健康气象、气象减灾防灾。这本教材不仅能适应大气科学教学的需要,而且对从事气象行业工作者和其他大气科学爱好者也有参考价值。

(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10页)

3 教学内容精选

课程的学时有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设置为16学时和3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内容面面俱到,学生会感觉庞杂,难以形成系统。如果内容过难,对于文科、工科的同学而言学习起来过于吃力,也会失去兴趣。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是在涵盖大气科学概论课程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引入大气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气象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

4 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应适当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大量生动的图片、短片视频等素材内容,以图文音画并茂的高质量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讲课时注意引导启发。以气象灾害、环境恶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抛出问题,启发同学们思考,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重点问题。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安排一次讨论课,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选取感兴趣的话题,效果很好。

5 总结和讨论

针对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大气科学概论课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得大学生对于大气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建立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形成了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2008年,大气科学概论第一年向所有大学生讲授,3000多名学生都取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绩。然而,大气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还存在有待探讨改进的空间。作为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如何在不过多涉及数学、物理公式的基础上清楚地阐明大气科学基本概念,如何将最基本的科普知识与大气科学的最新进展相结合,如何将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如何将书本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是本课程的难点,也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还需要积极进行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改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随时补充大气科学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寻找最适当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美国大气科学和气候专业委员会,美国地球科学环境和资源委员会,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进入21世纪的大气科学.郑国光,陈洪滨,卞建春等译.气象出版社,2008.

[2] 王澄海,杨毅.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三式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高等理科教育,2011(6).

2016美术概论期末 篇4

我的答案:D

在中国,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的佛教圣地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齐白石以画()著称。(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色彩的三大要素不包括()。(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历史不容篡改》一画与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有密切联系?()(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古代画家张叔厚的笔描方式属于以下哪种?()(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唐代画家韩干以画()闻名。(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以下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不包括()。(1.0分)1.0 分

我的答案:B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梵高的作品通常会让人产生下列哪种感觉?()(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以下画家中,不属于威尼斯画派的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鹊华秋色图》是以下哪位画家的作品?()(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在中国的大学里,收藏拓片最多的学校是以下哪所?()(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的是以下哪种雕刻形式?()(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认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画家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在《林泉高致》中,将自然山水分为了四类,以下哪项不属于这四类?()(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在“明四家”中,画作风格与其他人差异较大的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被称为“猎碣”的文字是以下哪种?()(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对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事件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呐喊》是以下哪位画家的代表作?()(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从洛可可艺术以后,欧洲的艺术中心开始向()转移。(1.0分)1.0 分

我的答案:B

巨石阵位于下列哪个国家?()(1.0分)1.0 分

我的答案:A

在意大利画家中,比较接近东方情调的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B

中国古代早期的山水画特点不包括以下哪点?()(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绘画具有“大抵精于设色,浓艳如生”这一特点的人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陵墓的雕刻一般位于陵墓的哪一方位?()(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自由引导人民》是为了纪念以下哪个历史事件而作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在西方的美术史中,绘画对象是以()为主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的特色不包括以下哪点?()(1.0分)1.0 分

我的答案:B

伏羲与女娲手中拿的“规”和“矩”代表的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A

元四家的作品中具有典型人文趣味的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B

上元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毛泽东的《七律·送瘟神》是为了纪念以下哪位人物而创作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B

中国当代艺术“F4”不包括以下哪位?()(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在山水画中,“皴”这种技法开始被普遍使用的时期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人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野兽主义承袭了以下哪个画派的艺术特点?()(1.0分)1.0 分

我的答案:D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人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B

《宣和画谱》是在以下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完成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C

赵孟頫、董其昌是中国古代的职业画匠。()(1.0分)1.0 分

印象派画家通常需要在景物现场作画。()(1.0分)1.0 分

在古典绘画中,十分重视环境色和光源色的表现。()(1.0分)1.0 分

中国的石刻艺术具有真实、立体的特点。()(1.0分)1.0 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既能运用在绘画创作上,还能运用于文艺创作中。()(1.0分)1.0 分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美术作品带有很强的宣传功能。()(1.0分)1.0 分

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要高于线条。()(1.0分)1.0 分

《父亲》是当代艺术家罗中立的代表作。()(1.0分)1.0 分

“华亭派”主要指的是沈周开创的画派。()(1.0分)1.0 分

《暴风雨》的作者是马萨乔。()(1.0分)1.0 分

中国现存的石雕多数受道教影响。()(1.0分)1.0 分

安格尔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1.0分)1.0 分

徐悲鸿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1.0分)1.0 分 在唐代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把最好的绘画作品称为“神品”。()(1.0分)1.0 分

马远《夕阳山水图》以构图饱满、色彩丰富著称。()(1.0分)1.0 分

“没骨法”是一种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国画技法。()(1.0分)1.0 分

《清明上河图》上并无作者署名。()(1.0分)0.0 分

齐白石的画具有诗意、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1.0分)1.0 分

视觉与人类眼睛的生理构造无关。()(1.0分)1.0 分

数学教育概论期末题 篇5

一、1、克莱因对数学教育改革有哪些建议?

(1)数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

(2)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所以空间的直观,数学上的应用,函数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3)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深钻那种特殊的解法。

(4)应该把算数、代数和几何学方面的内容,用几何的形式以函数为中心观念综合起来。

2、数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数学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心理学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指导上。

3、国际上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演变?

答:1960、1970年代以研究教育体制、课程、教学经验或大规模的课程实验为主,使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定量的比较研究较多。到了1970年代后期,对个别或少数学生的小型的定性的研究明显增加,这种研究在1980和1990年代更加盛行。1980年代后,受皮亚杰和Vygotsky等心理学家的影响,解释学生理解的理论及相应的思想学派变得兴旺起来。

二、4、数学发展史划分为哪四个高峰期?

答:(1)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的公理化数学(公元前700——300)

(2)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17——18世纪)

(3)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19——20世纪中叶)

(4)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20世纪中叶——今天)

5、20世纪数学观有什么变化?

答:(1)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数学正在走出形式主义的光环。

(2)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3)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

6、你如何认识数学的文化本质?

答:(1)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

(2)数学打上了人类各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烙印。(3)数学应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

(4)数学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5)数学成为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语言。

7、简述我国数学教学理念的发展?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大能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4)从看重教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三、8、佛赖登塔尔的生平及数学教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答:佛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曾经是荷兰皇家科学院得院士和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专长为李群和拓扑学。主要代表作《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除草与播种》、《数学教育再探》其中《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是一个总体的叙述,另外两本是更加具体的分析。

9、波利亚的生平及数学教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答:波利亚是法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的院士,1887年出生在匈牙利,青年时期曾在布达佩斯、维也纳、哥延根、巴黎等地攻读数学、物理和哲学,获博士学位。1914年在苏黎世著名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教。1940年移居美国,1942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他一生发表两百多篇论文和许多专著。主要代表作《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

10、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主要有哪几大步骤? 答:(1)了解问题

(2)拟定计划

(3)实现计划

(4)回顾

11、佛赖登塔尔对数学教育认识的五个特征: 答:(1)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5)学科 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12、我国数学双基教学积累的经验(四个特征)? 答:(1)记忆通向理解形成直觉(2)运算速度保证高效思维(3)演绎推理坚持逻辑精确(4)依靠变式提升演练水准

13、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包含哪些内容? 答:为了数学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人们提出了将数学双基发展成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4、数学双基教育的异化主要表现:(1)双基目标偏离(2)双基内容被肢解(3)双基训练被异化(4)双基评价片面化

四、15、数学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1)实用性功能(2)思维训练功能(3)选拔性功能

16、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

答:数学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着数学教育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决定数学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7数学教学原则有哪四条:(1)学习数学化原则(2)适度形式化原则(3)问题驱动原则(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原则

18、从宏观到微观数学思想方法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1)基本的和重大的数学思想方法(2)与一般科学方法相应的数学方法

(3)数学中特有的方法(4)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方法

19、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答: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务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20、基本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答:(1)讲授式教学模式(2)讨论式教学模式(3)学生活动式教学模式

(4)探究式教学模式(5)发现式教学模式

21、什么是数学学科德育的一个基点,三个维度? 答:一个基点:热爱数学

三个维度: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

22、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加强(2)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更多的“学生参与”(3)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突破口(4)教学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和综合化(5)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之后,随着“创新教育”的倡导,探究和发现的数学教学模式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五、23、数学史对教学教育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帮助理解数学 ;第二,提高对数学的宏观认识;第三,能够为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第四,数学史能够凸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24、数学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答: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广泛性(1)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原则(2)实用性是指所讲的数学史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来工作有直接帮助作用(3)趣味性是指课堂教学要有趣味(4)广泛性是指选取的数学史知识要不分年代、国家。

25、数学教师需要的信息技术分为哪三类? 答:(1)选择性的使用普适的信息技术(2)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3)某些专题教学活动需要的信息技术

26、培养数学优秀生要注意什么?

答(1)给数学优秀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2)数学优秀生应该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3)数学优秀生是未来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有可能成为数学家,也可能成为其他行业的人才(4)不要埋没了优秀的数学人才

27、培养数学优秀生的具体方法有哪几种? 答:(1)开展研究性学习(2)成立课外学习小组(3)开展读书活动(4)进行个别指导(5)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28、数学差生的人格矫正要避免哪些误区?

答:孤立、封闭、单一的学科矫正,认为只要提高了数学成绩,就矫正了差生的人格;试图通过面壁自新和自我陶冶去矫正;试图通过施加压力、严厉管教去矫正;认为可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消极的人格特征等。

六、29、世界各国数学课程进行改革共同面对的现实是什么? 答:(1)数学本身发生了变化(2)社会发生了变化(3)教育发生了变化(4)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30、“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哪三个板块?

(1)划分新的数学学习领域(2)充分运用几何直观(3)揭示数学概念的实质(4)平面几何内容,除了演绎几何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变换几何,将图形性质的演绎推理和图形变换联系在一起(5)概率与统计学习领域的设立将学生的数学学习范围从确定性现象的数学扩充到随机性数学(6)在小学阶段加强估算提倡四则运算中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1、《全日制义务课程(实验稿)》的修订注意处理了哪些关系?

答:第一,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二,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第三,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第四,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32、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答:(1)结合正常的课堂教学,在部分环节上“切入”应用和建模的内容(2)以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为主题的单独的教学环节(3)数学建模选修课程

3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答: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独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4、数学课中结合了经济常识进行教学应当注意哪三个方面?

答:

一、中学数学课程应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中学数学课程中有关经济常识的内容;

三、数学课中结合经济常识进行教学的组织

七、35、数学解题的方法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1)具有创立学科功能的方法(2)体现一般思维规律的方法

(3)(3)具体进行论证演算的方法

36、应用题得求解要抓好哪四个环节?

答: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阅读理解,数学建模,求解问题,实际检验

37、会创设数学问题情境。P205第13题。

八、38、选择论题的策略是什么?(1)题目宜大不宜小(2)见地宜新不宜旧(3)内容宜熟不宜生(4)论题宜重不宜轻

39、论文的前言部分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1)选题提出的缘由和重要性(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即介绍前人研究的进展和存在问题情况以及有什么分歧等(3)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手段,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九40、阅读第二节、第四节会评析案例。

41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教师提问要注意什么?

答:首先,提问需要设计;其次,提问应当含蓄,不能太直白;再次,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而明确的评价,肯定合理的成分,指出还需改进的地方。

42、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应如何组织学生?

答:策划、调控、慎惩、公平。首先建议教师策划可预见的课堂规则和惯例,安排清楚、连续、节奏明快的教学程序,学生都投入到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也就不去违纪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应正确导向,用强化的策略督促学生维护课堂规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当学生发生了不良行为,教师应审慎地采取惩罚措施,明确你不喜欢的是他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他本人,当他有所改进时,应给予关注。最后教师应当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43、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吸引学生的关键是什么? 答: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联系、挑战、变化和魅力。

十一、44、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会分析教材,会写教案。

(如:

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

十二、45、掌握说课的内容和要求,会写说课稿。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期末论文 篇6

阅卷教师:成绩:

课名: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考试班级:

学号:姓名:

一、要求提交一篇课程学习论文,主要针对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整体系统进行综述。

二、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整体系统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自动售检票系统(2)屏蔽门系统(3)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4)综合监控系统(5)消防报警系统(6)环控系统(7)给排水系统(8)低压配电系统

三、论文要求涵盖以下相关内容:

1、请描述乘客进入地铁车站后,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系统是如何开动各自功能并提供相关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的。

2、作为地铁工作人员,请向乘客介绍上述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各分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作为乘客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系统,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3、作为地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请向新员工讲解和培训上述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各分系统关于保养和维护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同时讲解各系统容易产生的典型故障和排除方法。

四、论文提交要求:

1、论文首页设置封面,自行设计,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所在学校、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2、论文第二页设置目录,格式可参照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本目录形式。

3、论文第三页设置摘要,描述论文要阐述的核心内容。

4、论文主体内容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5、用标准A4纸打印装订,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提交。

(共

1五、评分标准:

考核成绩按以下标准进行计分:

90-100分:论文内容与题目要求完全一致,内容充实、新颖,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有独到见解,叙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论文排版工整漂亮。

80-89分:论文内容与题目要求完全一致,内容较充实,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有一些好的想法,叙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论文排版工整漂亮。

70-79分:论文内容与题目要求一致,内容符合要求,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叙述条理清晰,文笔较流畅,论文排版一般。

60-69分:论文内容与题目要求基本一致,内容基本符合要求,叙述有条理,论文排版一般。59分以下:论文内容与题目要求不一致,内容不符合要求,叙述条理不清,论文排版较乱。

六、注意事项:

1、考核论文要求在规定时间之前提交,超过考核时间,一律按不及格处理。

2、论文内容不得雷同,一旦发现雷同现象,抄与被抄同学一律按不及格处理。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篇7

关键词: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编写构思

一、“十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的出版与使用情况

2000年, 福建农林大学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 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 决定在非理工科专业中开设《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素质教育课程, 并成立课程组着手进行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工作。2002年教材编写完成, 并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成为第一本地方教材, 从2002年至2005年, 这本地方教材主要在福建农林大学使用, 同时, 也传播到省外的部分院校使用, 大家对教材给予较好的评价。2005年, 中国农业出版社把《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列入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建设, 并确定我校为独立主编单位, 该教材于2006年1月正式出版。自2006年出版以来, 教材已再版一次, 目前, 已在福建农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上海交大、扬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使用, 从总体看效果很好。但是, 由于这本教材采用以时间为主线, 有利于从时间顺序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 全书由绪论、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形成、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等6章组成, 线条清晰, 但这种编章既不利于模块教学, 也不利于专题讲座的开展。因此, 中国农业出版社决定在“十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 再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 拟定于2009年下半年出版。

二、“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的定位与编写原则

1.教材编写定位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 其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文理交叉与农科课程建设相协调的原则, 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影响和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 教材编写的定位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 把其建成推进文理学科交叉渗透,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开发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传播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综合性教材。

2.教材编写原则

(1) 贯彻准确完整的教材思想。

一本具有完整性的教材, 可使学生了解理论体系的全貌, 使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学到完整的知识, 教材被读过后还可以成为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既方便又可靠的手册。

(2) 构建现代气息的知识内容。

国内外的著名大学都把“科学与技术”综合课程建设摆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因为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教材建设必须以当代科技进步的前沿领域和社会发展为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标, 以适应21世纪基础课教学的要求。

(3) 体现开放性的教学设计的需要。

通过开放性的教学设计, 以解决科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矛盾, 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

(4) 便于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情况下, “现代科学与技术”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 在内容多、要求高的情况下, 如没有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就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教材编写时, 我们应把这一思想贯穿始终。

三、“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编写大纲

根据“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的定位和编写原则, 针对“十五”规划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的编写大纲如下:

第一章 绪论

着重编写科学技术概念与特征、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科技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着重编写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技术、古代阿拉伯国家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路径。

第三章 天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天文学从形成以来的重大事件。

第四章 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物理学从形成以来的重大事件。

第五章 数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 着重编写数学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第六章 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化学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第七章 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生物学从形成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第八章 地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地学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第九章 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着重编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等。

第十章 科学思想与方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科学思想与方法。

第十一章 技术方法与技术创新

着重编写现代技术方法与技术创新。

第三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原理”精品课程;路径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中极为关键的重大“战役”。能不能高质量的开好和建设好这门课程,对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对于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至关重要。[1]要把“原理”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质课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我们认为,科学把握課程内容与结构体系、明确课程性质与基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与学科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科学发展观融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第一,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系,实现“原理”课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的有效整合。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三门学科内容的简单相加,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来看待,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出场路径中必须实现有效的整合。这要求教师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科学解释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中央5号文件及实施方案规定,“原理”课“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明确规定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2]掌握了这“三个一”原则,就科学把握了“原理”课的主要内容与结构,明确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帮助当代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第二,“原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性课程,旨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与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在中国实践基础上有效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命题。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划分,应该说是马克思思想变革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出场形态,如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对资本异化的批判;对资本全球化各种虚幻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等。“作为历史语境的思想表征,出场路径对历史语境有着深刻的历史依存性;‘改变世界’的实践是马克思思想出场的主要标识,理论路径是‘改变世界’实践路径的重要方面;马克思几乎在所有可能的路径上都作过艰辛的批判性探索,因此,其思想的出场方式是多元化和总体性的;交往实践成为马克思批判把握资本全球化的本性和结构及其虚幻的意识形态、探索后资本道路的思想在场形态。”[1]新全球化浪潮在深刻变革世界的同时也在转换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平线。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场表征,立足于新全球化时代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出路,即在后现代引导下重建现代性的过程(或者说新现代化进程)。如“先进生产力”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模式转变;知本拉动资本等,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命题中“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有效推进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整合,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出场,进一步丰富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与精神实质。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原理”课程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作用与对“人“的管理。首先要重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水平是学科实力的尺度。只有科研水平提高,才能切实保证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是成功上课的学术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新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覆盖或渗透到哲学、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中共党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近来一些专家与学者已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借鉴协同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这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专业与业务技能,以应对时代提出的挑战。其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多元智能与文化需求。传统课程教学之所以遇到学生的排斥,原因之一就是把“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多体现纯知识、纯理论传授,尽管在教育过程中的添加很多精致化设计程序与案例来增添课堂的色彩,但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多元智能需求以及自由的人本地位和价值。因此,课程教学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身心、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用制度来管理人,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原理”课师资队伍中的多学科背景,容易出现不同教师对课程主题、性质、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如哲学背景的教师上课重点在讲授唯物辩证法内容部分;政治经济学背景的教师则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学部分;科学社会主义背景的教师则把重点放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部分,这些现象不利于“原理“课程的系统整合与学科发展。部分没有接受严格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教师在学科范式、学科教学方法等上可能存在不足,讲“外行话”,甚至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向。在重视学生需求的过程中,也有刻意迎合学生功利性、经验性需求,降低“原理”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最终弱化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专家培训、集体备课、公开课交流等活动的制度化与常态化,有助于保证任课教师队伍课程教学的专业稳定性和科学性。课程开设、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日志规范等多个环节教学与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助于所有任课教师都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要求围绕教学大纲授课、保证课时,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课程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主要把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责任与义务通过岗位职责进行制度化的固定,不仅可以推进教师积极进行各种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大大降低或避免任课教师的随意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实现。

第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合法性为指引,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原理”课程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佳方式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专题讨论(29.5%)、社会实践(25.3%)、多媒体授课(30%)、主题演讲(20%)、观看电教片(6%),选择传统教授或其它方式的不足1%。[3]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什么教育方式最乐于被人接受?”的调查中,7%选择了老师讲授,24%是以多媒体的形式,31%是以某一热点时事话题作突破口,38%是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讲课形式(如讲授加简单PPT)只有30%的同学可以接受,更多的学生是希望老师可以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授课,比喻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要求增强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实效性与指导性,不大欢迎你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填鸭式的教学。我们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基础性课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应该说是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线。而这个核心方法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客观要求教师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教学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对此,我们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法,如坚持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法,采用经典视频教学引导,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分析、教师总结提升等教学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亲验法”教学法,任课教师把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亲验法”教学将教师个人真实生活体验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感受一系列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具体情景,感到实际、生动、可信,富有吸引力、征服力和启发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案例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不同单元的内容,教师深入分析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讨论课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提出问题。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者,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进行正面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维,分析问题。注意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在点评的时候对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任平.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路径[J].哲学研究,2004,(10).

[2]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质课程[J].思想教育导刊,2007年增刊.

[3]任万钧等.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

上一篇:我们一起成长散文下一篇:湘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