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美术教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授美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及增强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责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美术作品美术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论文 篇1: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美术作品欣赏

【摘 要】本文论述了美术作品欣赏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欣赏过程中的欣赏态度。使学生能从简单的看到深入作品的内涵,从被动的了解到主动的探索,从而真正地学会欣赏。

【关键词】美术作品;作品欣赏;内容;形式;欣赏态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主要体现于:具有其造型性、静止性以及表现媒介的特殊性……正由于美术具有这些独到之处所以美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美术中的美术作品又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它不仅为我们勾画历史的轮廓,完善人们的视觉,同时也可以净化与升华着人们的心灵,它还能透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不断的完善着人们的审美观.所以美术作品对人们来说往往展现了人们不太留意的世界的另一面,它开辟了另一个看世界的窗口。

一、美术欣赏的方法

所谓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才能传达给欣赏者;而欣赏者在面对美术作品时,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样就形成了美术作品欣赏的普遍性特征与美术作品欣赏的个性特征。美术欣赏作为美术作品发挥社会环节,是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那么在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我们知道美术欣赏是以美术作品为对象,而美术作品是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1.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

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比如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画中的虾身体透明虾须柔软而富有弹性,仿佛是在不停地摇动着,身躯也好似随着水流伸屈游动。但要注意的是所画的虾与真虾并不完全一样,真虾的眼小略为一点点,所画之虾的眼为重墨而突出;真虾的后腿很多,画的虾腿提炼为五、六只虾;虾体是以淡墨的笔触相连或相同构成的,虾须分明又是刚劲的线条。画中没有画水,却可以想象到虾是水中游动,那白纸幻成一泓清水,一切都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2.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

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3.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

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4.从美术作品形式上欣赏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美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它包括两种基本的构成因素:一是内部形式即“构图”;二是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对作品形式的欣赏,即是对由这两者构成的作品“形式美”的欣赏把握。构图就是画面中诸形象、形式因素的组织安排,即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织成艺术整体的方法。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和表现手法,对各种构图类型的欣赏可以从相关的构图形式法则知识入手加以把握和分析,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构图的整体形式与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是否相得益彰构。美术语言就是画面中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即作品的外在形态。美术语言由不同层次的语汇构成,即“媒材语汇”、“手法语汇”和“形象语汇”等。这些语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式美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中,主要是指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既和谐又具有创造性的组合。在美术的发展历史中已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如圆形、球体、三角形、黃金分割律、蛇形线等等)和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平衡、秩序、和谐、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等)。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普遍性,是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感受等方面相吻合、相联结的,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文化积淀的产物。正如康德在谈到审美欣赏时所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时,也由于形式美是人类审美历史不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必然具有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甚至不同个体的经验、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形式美的欣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式美”表面,而应进一步深入到意义的层面。

形式美在美术作品中还指与不同美术种类或不同媒体材料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美术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诸如油画的色彩感、塑造感、笔触肌理感等,中国画的水墨趣味、描法、皴法等,以及所谓油画味、国画味、版画味、雕塑感等等。这些作为由历史中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创作、欣赏实践积累的产物,也具有特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也是美术形式欣赏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人注意事项

由于学生欣赏态度不同就会决定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所得的知识也就不同,所以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应注意:

1.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

欣赏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而且是欣赏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2.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

一方面美术欣赏之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欣赏者必须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要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

3.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

审美欣赏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欣赏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美术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强烈的审美体验。

4.结合理性思维理解作品意蕴

美术欣赏不单是视觉感受的活动,同时也是理解美术形象与作品内涵的活动。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结合审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5.反复欣赏,深入体味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感受、体验、玩味、认识的过程,直至达到全面把握作品形式和内容,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总之,欣赏美术作品既要注意从视觉感受方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品察和理解美术家赋予美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既要重视自己的欣赏感受,又要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和理性分析,获得新的知识进行创造。

三、结论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所以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欣赏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但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作者:李攀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论文 篇2:

浅析民间美术作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授美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及增强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应积极拓展多元化美术教育资源,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作品,以及挖掘和发挥民间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来实现小学美术教学形式的优化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美术作品;教育功能;教学策略

引 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美术领域的民间美术作品不仅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更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审美视角和精神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民间美术作品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审美能力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合民间美术作品,使民间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民间美术作品的美术教育功能分析

(一)艺术认知功能

民间美术作品作为传统文化中美术艺术的重要载体,不仅有优美的外在形式,也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外在形象及内在形式,以便发挥其艺术认知功能。比如,民间美术作品中常见的纹饰——万字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纹饰的形式美,也应使学生了解其蕴含的绵长不断、万福万寿不断头的美好寓意,以此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

(二)德育教育功能

民间美术作品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文化结晶,不论内容还是题材,都体现着我国传统的道德意识和文化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的过程中,应使学生获得忠、孝、善、义等传统美德的熏陶,以充分发挥民间美术作品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故事、典故,在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1]。

(三)审美熏陶功能

民间美术作品作为一种美术艺术形式,其蕴含的艺术美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民间美术作品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古代建筑、古代服装纹饰及祭祀器物等众多民间美术载体的展示来引导学生感知和领悟艺术美,从而发挥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熏陶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和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运用民间美术作品的策略

(一)加强对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

民间美术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有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借助民间美术作品来开展鉴赏教学,使学生在欣赏和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美术鉴赏能力[2]。

例如,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其以镂空的方式对纸进行艺术加工,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剪纸故事”,利用剪纸艺术作品开展鉴赏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剪纸作品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剪纸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剪纸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剪纸艺术的起源、相关习俗及具体的剪纸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民间美术作品的魅力,对剪纸艺术产生热爱之情。

(二)创设民间美术教学情境

小学生好玩、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面对自己感興趣的内容时,才能开展积极、有效的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实现民间美术作品的有效运用,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民间美术作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民间美术作品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动机,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国龙”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然后结合我国古代关于龙的众多传说,如“鲤鱼跃龙门”“叶公好龙”等,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想象龙的形象。这样,学生就对龙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借助这一教学契机,向学生展示多种中国龙的形象,就能加深学生对龙文化的了解,提高其对民间美术中龙形象的认知。

(三)结合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民间美术作品

小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意识的提高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选择民间美术作品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提高民间美术作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3]。

例如,在教学“风筝”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对风筝的发展历史及各地风筝的特色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制作风筝上,使学生不仅能掌握风筝制作技巧,也能了解不同地区的风筝在造型、扎制技巧及绘画等方面的特色。

(四)结合本地民间美术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民间美术作品都有其本土特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实现民间美术作品的有效运用,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并通过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实现美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本地民间美术艺术作品的调查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观察、社会调研、咨询家长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收集和了解当地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全面地了解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也能从实践的角度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同时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及美术审美能力。

(五)积极拓展,鼓励学生创作民间美术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鉴赏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且在不断的鉴赏与模仿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的美术技能,能为其今后独立开展美术创作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搜集和整理多元化民间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感悟表达出来,进行个性化的美术创作,以此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质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结 语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价值。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民间美术作品,通过开展鉴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及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来实现民间美术作品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此促进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杨虹.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J].学周刊,2021(22):161-162.

朱小丽.探究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J].求知导刊,2021(06):85-86.

张姬.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227.

作者简介:陈美英(1986.9-),女,福建连江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

作者:陈美英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论文 篇3:

从学生美术作品谈美术审美教学

【摘要】审美意识是人的感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最先最直接的判断,是个人潜意识思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美感”或是“丑感”的认知。提高审美感知力就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各种“美”“丑”特点能力迅速评判。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客观存在事物,直接接受感知世界,记录感知世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魅力人格,对作品外在美和内在美特征的审辨、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的能力均可得到一定的发展,美术审美教育作为陶冶高尚心灵和激造潜能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审美;兴趣;现代;气氛;评价

一、了解《海底世界多奇妙》美术作品

审美感觉是一种抽象思维,从审美中开发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让我们来看《海底世界多奇妙》两幅学生美术作品,画面突出了海底世界多奇妙的主题,用大部分精力处理了海底世界的生物与海水。冷暧色对比的涂画方法进行表现,反映出海底生物愉悦的心情。描绘更具创造力,画面有情境,能用绘画语言表现作者想表达的。

色彩运用上:画面设蓝色本底色,与冷暖色对比增添画面的色彩,能够将同一物种使用同色系的颜色。颜色搭配的构思源于海水的颜色,使画面看起来比较丰富。画面没有大面积的涂色,但是在局部进行了涂色,涂色的运用更要考虑到了画面的美感与装饰作用。

二、分析《海底世界多奇妙》教学情况

在《海底世界多奇妙》审美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使其成为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主角。增加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审美的感知材料得新分解,增强审美趣味性及审美表现力,例如,当我出示一幅《海底世界多奇妙》范画时,学生不约而同发出赞叹声:“真美!”当我问到“你觉得美不美,美在哪里”时,小手一个举得高过一个:“海底的鱼真漂亮,五颜六色的,贝壳的形状各种各样,有三角形的,有椭圆性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观察海洋各种生物的形状、色彩及动态,学生从中体验到审美的乐趣。

但学生仅仅看到了作品表面上的东西,并没有深入认识一些优秀作品内涵意义。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加以引导,增强审美的表现力,在表现《海底世界多奇妙》画面中,在构图教学分析上,让学生在画面大胆采取的是居中的策略,围绕图画的中心安排形象,能注意到形象的大小,形象的摆放。绘画海底生物的时候也出现了透视关系,如大鱼与小鱼中近大远小的关系。但最后效果会出现整个画面的线条虽不是很丰富,欠缺画面流畅的长波浪线的使用,画面显得平,缺少层次感与流动性。因此,教学时多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欣赏不同表现的方法,观察与比较把我之前对他们进行的作品欣赏和本课内容相系,通过我和学生进行了互动式的讨论,教学设计中“质疑”环节的安排,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进一个新的高度,让他们明白线条和色彩表达海底不同的效果,学生画画起来更自由地发挥,使画面更生动而不呆板。使欣赏与表现有机合起来,拓展了审美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思路与对策

美术教育活动是满足学生感受美的教育活动。现行美术教材的欣赏图例虽然都经过编者的精心设计,有的比较接近儿童生活、有的不够贴近少年儿童,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种种深入浅出、生活灵活的增添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活动中,只要教师启发引导得好,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即对作品外在美和内在美特征的审辨、感受、體验、判断、评价的能力均可得到一定的发展。美术创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他们对自己感受器官所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下面仅就美术审美教育中的若干问题,浅谈个人的几点对策:

1.注重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一般来说,学生在美术活动的开始一段时间都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伸,并提高到一定深度的美术创作上。例如,在美术活动《吃瓜果的人》中,我先出示各种水果的不同造型,体验嘴和脸型从写实到夸张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由线条表现出吃瓜果的人,正因为引导学生有亲身感受“夸张地吃”看看自己的五官的变化,有了一次成功的创作活动,学习的兴趣高涨,画画水平大大提高,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本校处于镇区,菜地随处可见,校内的也有一个“QQ”农场,种上了一些蔬菜。借此时机,我把它设计成美术活动课,以写生为兴趣切入点,尝试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前我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方式收集蔬菜,并带到课堂上,然后指导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蔬菜进行观察、写生。此时要求每一位学生亲自掰下菜叶,了解菜叶的排列规律和造型特征,亲自切开菜心,了解菜心结构。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探究的知识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看清了写生对象,并产生了写生的兴趣,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审美增添色彩

在每一堂新课中通过随堂美术欣赏进行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材特色之一。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运用于教学给美术欣赏注入了新的生机。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欣赏容量。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如广东版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教学等,面对这些欣赏课,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既直观,又配有文字,免去了教师大量的口头介绍,通过现代与古老的交通工具的图像,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丰富美术课欣赏的环节。如在一次美术课堂教学比赛中,小榄一位教师上一节插花艺术课,结合小榄菊花文化与小榄历史有着渊源的传承关系,运用手提电脑让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菊花文化蕴藏着丰厚的资源。这个巧妙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导火线那样得到启示、燃烧,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包括听课教师都想看一看小榄菊花的魅力。接着请学生欣赏教师的范作,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如何构思,使菊花更美更好看的插花艺术,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组构思介绍给全班同学听,看谁说得最生动、最精彩,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调动他们创作的积极性,不但童真和才能眼前一亮,而且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

高性能的实物投影仪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老师手中小小的作品图例放大在屏幕上,效果远胜于挂图,扫描仪可以将美术作品丝毫不差地存入电脑,然后修改画面,变换色彩。音像光盘能够将自然界活生生的影像搬进课堂,审美欣赏要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审美应是多视角的、全方位的,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

3.注重活动审美气氛的营造

丰富感性认识和陶冶审美情趣,运用教材提供的典型作品,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如让几位学生玩一些很平凡的游戏,激发学生对童年游戏的回忆感受“平凡”,但画家却能从“平凡”中找到“美的瞬间”。运用点、线、面、色、光等造型元素和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则表现“美的、平凡的、有趣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在《画家眼中的儿童》教学中,创设“比较”情景。如古代工笔画和现代意笔画的比较,中国画与油画在材料、工具、艺术风格上的比较,城市儿童与乡村儿童在衣着特点,生活情趣上的比较,写实与夸张的人物肖像比较等。在比较中,体验中国画、油画“线造型、块面组合”。

流畅细腻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粗犷的“点、线”给你什么感觉?(工笔和意笔)的不同。比较《小庭婴戏图》《牧牛》《蒲公英》三张作品,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流畅细腻的线条?哪些地方用了粗犷的线条表现?在教学时,为了更直观一点,让学生体验线造型,用毛笔和油画笔画一画不同的线,认识中国画的工笔和意笔、油画不同效果。這样创设“比较”情景,中国画与油画在材料、工具、艺术风格上的比较,审美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

4.注重评价活动是审美认识提高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也极为重要。这种评价应该发生在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它是基于对真实现象的解释,而不是对设计活动解释,这种评价应涉及社会的、情感的、认知。在评价过程中,是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早已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具有探究欲,在探究欲的心理素质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是学生对作品审美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根本,必须着眼于审美教育这条主线,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入手,以美术要素为纲,系统地、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学生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

[3]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4(1).

作者:莫活彬

上一篇:高中竞选班长演讲稿(精选2篇)下一篇:信息安全规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