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会计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经费政策法规不完善、来源渠道单一、分配不均衡与监管薄弱乏力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经费政策法律法规、拓展经费多渠道、调整分配格局以及加强经费监管措施等几方面着手进行解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区域会计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区域会计教育论文 篇1:

新时期我国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发展程度上、资源配置上、教育内容、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着一些问题,本文认为应该改革社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社会教育模式、创新社会教育载体,以促进我国社会教育管理的健康发展。

社会教育模式问题对策一、背景

社会教育古已有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样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传承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载体与必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社会教育政策,在助推我国经济腾飞并跃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功不可没。我国目前正处于新一轮经济、社会、政治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经济大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社会教育现行模式已弊端凸显,力不从心。

社会教育应当以怎样的形式面对新的任务,涌入新的大局?本文通过对现行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未来时期以“素质强国”为目标的社会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建议。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社会教育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从发展程度上看,处于世界中等发展水平,与社会教育强国相比仍有不少差距。简观发达国家多年的社会教育实践经验,他们有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构、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完善的工作机制与推进模式。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有明显差距。民众参与社会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有效的途径还不多,社会教育的设施还不够完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教育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从资源配置上看,重普通教育、轻社会教育现象没有根本扭转。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普通群众,重视普通教育,忽视社会教育已是普遍现象。一是立法上没有地位。《宪法》《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法律与政策中,没有明确把“社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的范畴提出来,“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与地位。《纲要》虽然在个别地方提到过“社会教育”,但并不是从发展社会教育事业角度上提及的。二是从实践看,各级教育部门也是如此,重学校教育,弱社会教育。

3.从教育内容上看,多年来重技能培养、轻素质提高,社会问题已频繁隐现。国民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教育主要专注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技能培养,缺乏对国民素质的引导、培养和提高。我国已步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国民素质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沒有同步协调发展。一部分人思想浮躁、道德滑坡、心理失衡、价值取向功利化,时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药家鑫事件、马家驹事件……等等。这些问题根源于我国多年来的社会教育管理体制弊端。国民素质教育是一项大的社会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教育部没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负责这个层面的社会教育。

4.从管理体制上看,现行模式滞后于实践发展,已成为社会管理提升之瓶颈。教育部没有统筹管理社会教育的专设机构。国家教育部22个司室中关于普通教育的多达12个,关于社会教育的专职司只有一个——“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这样的管理体制导致社会教育偏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领域,其他领域缺乏指导规划。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整个国家的社会教育事业总体上没有统筹的长远发展规划,没有统一的指导与推动。有些方面内容交叉,资源浪费。二是一些领域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供大于求,质量低下。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有些社会教育领域无序发展。如成人学历教育机构太多,供大于求,生源不足,浪费资源,已不少机构重在创收,不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门培训项目,也存在项目雷同、资源浪费现象。如某市就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招标,教育局、劳动局人事局、科技局都在组织,没有必要。三是营利性社会教育行业缺乏自律、约束、监管,恶性竞争,市场混乱。特别是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类的培训机构,各城市大大小小多如牛毛,有的为揽客户互相抵毁,培训电话不断,如同广告,另许多企业不堪骚扰。培训、讲座的价格越抬越高,一天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谁来监督他们,约束他们成为难题。四是民间公益社会教育缺乏引导、监督,容易偏离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方向。如传统文化的选择性继承问题,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应当前时代。甚至有的组织以国学名义开展思想渗透,颠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5.从发展格局上看,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落后。社会教育在东部、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呈献普及发展趋势,中西部多数地区社会教育发展缓慢,特别是不少农村地区还是空白,呈献出极不平衡的发展格局。社会教育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也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农村与西部社会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随着未来中西部经济的崛起,社会教育事业必将会焕发生机。

三、新时期我国社会教育的对策分析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下一步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之路是什么?本文认为我国社会教育改革应当从宏观、微面二个层面着手:宏观上“强机制”,即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建设;微观上“建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教育模式载体。

1.我国社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教育事业,政府组织与引导非常关键,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本文建议从三方面改革并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教育管理体制。

(1)恢复社会教育专职行政管理机构,确保组织有力。建国初期教育部的社会教育司被取消后,现行的社会教育行政管理已被片面化、空虚化。教育部下设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局限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领域,不能涵盖社会教育的全部,也不能在社会教育领域发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本文建议,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是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改“职业与成人教育司”为“社会教育司”,在各省市县教育局设置社会教育处、科等内设机构,作为全国社会教育的具体主管行政机构,这是社会教育振兴发展的关键。社会教育司可再设一司、二司、三司、四司、五司等进行细化管理。

明确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级社会教育中长期规划的起草,提出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推动指导本级区域内社会教育的工作开展。

(2)全国自上而下建立党委政府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实现管理联动。社会教育需要各个党委政府部门参与,统一组织,共同推进。实践中,每个党委、政府部门都可以在自身分管领域的社会教育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借鉴沿海发达城市社会管理举措,本文建议建立全国、省、市、县党委政府多部门协调机制。社会管理由各级党委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宣传、组织、人事、劳动、民政、发改、文体、科技、司法、社区教育学院等部门联合参与的“社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落实。每个部门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结合自身职能与优势,做好本部门社会教育管理工作。

(3)建立各团体组织参与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联动。沿海发达城市之所以社会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其原因之一在于广泛发动社会各团体、协会与组织的一体参与。与社会教育工程关联的社团组织主要有两类,一是社会教育服务提供类组织,包括公益类社会组织,如社区教育学院、高等学校社会教育资源、企业学校、职工学校、村民学校、市民学校等,和非公益类社会培训组织,如国学培训、证书培训、企业管理培训机构、公司等。二是社会成员载体类组织,如社区、村委会、企业以及各种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组织等等。这些组织有居民成员、社团会员,社会教育需要该组织积极发动会员参与。引导两类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教育联动非常重要。

2.我国社会教育模式之构建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仍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应构建何种社会教育模式适合我国情况呢?

在研究我国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经验,本文提出在我国构建“社区主导、三方联动”的社会教育“1+3”模式:“1”是社区教育学院主导下的社区综合社会教育,开展以人的素质全国面发展为主、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社会教育培训活动;“3”分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共社会教育、高职院校的职业学历教育、社会组织的自发自觉性社会教育。其中政府部门重在政治引导教育,高职院校重在职业技能教育,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重在职业技能与企业管理。“社区主导”,是指社区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中心模式,承载着我国社会教育的核心任务;“三方联动”,即政府、高职院校、社会组织作为必要补充力量参与社会教育活动。分述如下:

(1)主导模式——社区教育学院主导下的社会教育。把社区教育确定为我国社会教育中心模式的理由:一是城市化正快速把居民向社區吸纳转移,社区是群众参加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沿海地区城市已基本实现了社区化管理,而且一些农村也开始建立农村社区,也为中西部农村社区化探索了经验与道路。以社区为载体参加社会教育是最为便利,社区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社区教育内容广泛,具有其他社会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社区教育可以开展各类社会教育,如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活动、居民素质培训等等。而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只能做单一的培训教育。二是沿海发达城市和中西部大中城市开展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种经验可以向全国推行。三是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教育也是国民参加社会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如美国甚至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方面。

社区教育的管理应当以社区教育学院为主导。实践中,我国的社区教育有四种不同的管理形式。本文认为,社会教育由社区教育学院统一组织管理实施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该经验可以向全国推行。社区教育学院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该区域的社会教育组织实施工作。

社区教育学院可以以县区为单位设置,县区社区教育学院指导该区域所有社区的社会教育工作。区社区教育学院还指导该区域内社区市民学校、村民学校、企业职业学校社会教育工作,这样可以实现全区域社会教育的基本覆盖。

本着节约资源的原则,我国设立社区教育学院还具有更好资源优势,即可以依托各地的广播电视大学设立社区教育学院。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已在全国建立了完善组织机构系统,具有信息技术、智力资源、系统及管理优势。沿海地区实行社区教育学院与广播电视大学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做法很成功。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学校,在依托全国各地电大分校设立社区教育学院非常便利,而且也有利于电大的自身发展和转型,因为随着人们参加学历教育途径的多样化,电大学历教育优势已不在,也面临着转型的困扰。教育部已注意到依托电大资源发展社会教育的优势,提出“携手广播电视大学助推社会教育发展”思路。

(2)联动模式之一——党校主导下的政府公共社会教育。前文所述,政府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参与社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一些地方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这方面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重复浪费。所以政府组织社会教育的方针、方向、重点必须要明确,社会教育培训项目要纳入统一规划与管理。

政府公共社会教育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民政治素质、文明素质的宣传引导,如宣传部门;二是党委政府机关党员、公务员队伍的廉洁性教育,如组织、纪检监察部门;三是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引导教育、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如统战部门;四是相关经济管理、劳动人事管理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如科技、发改、劳动人事部门。政府部门参加社会教育具有公共性,应当重点定位在政治引导、方向引导、国民素质提升以及社会其他机构无力承担的社会教育事业。就职业技能培训来说,也只能引导社会风气形成,不能代替企业自身的培训教育,毕竟政府资金是有限的。

政府类的社会教育必须统一规划与实施。本文建议由各地党校实施。目前党校系统多数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三块牌子分别是:党校,负责党员培训;行政学院负责行政公务人员培训;社会主义学院负责党外人士,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新阶层等代表人士培训。党校作为培训机构有能力承担当地政府项目的社会教育组织与实施。北仑每年的政府培训项目皆由党校统一实施,这方面已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认为比较符合实际,可在全国探索推广。另外党校在全国各县市区已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系统,依托党校开展政府公共社会教育也是体现了资源节约原则。当然在业务上、规划上,党校在社会教育培训方面应当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

(3)联动模式之二——高职院校主导下的成人职业学历教育。我国现有许多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这方面已经建立了较强的师资力量,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人职业学历教育是社会教育重要方面,是我国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目前缺乏规范指导,如何促进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教育培训质量、降低资源浪费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解决的问题。

(4)联动模式三——社会组织主导下的自觉自发式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以上三类模式都是政府发动的。第四种模式是社会自发的,本文称之为自觉自发式社会教育,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企业自主式教育,即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主动承担费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二是行业自律式教育,行业组织为了本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开展的培训教育,如会计行业组织的业务学习、律师行业组织的培训交流,等等;三是社团自发式教育,社会团体针对成员组织的培训教育活动和公益性组织针对社会群众组织的义务培训活动,如武术协会武术交流、国学会馆的公益性讲座,等等;四是机构自营式教育,即各类营利性培训机构开展的有关提高管理能力、资格证书、个人技能培训,对这类培训应当加强规范与监管。

从一个国家来说,自觉式社会教育越发达,该国的社会教育水平越高。国家应当通过宣传引导,使全社会力量自觉参与到社会教育中去。上文提出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设立社会教育二司、三司、四司、五司,分别对应管理:二司主管社会教育,三司主管政府公共社会教育,四司职业与成人教育,五司主管社会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等。

3.我国社会教育的載体创新

发展社会教育,不仅要有良好的模式,还要有好的抓手——载体和平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近年沿海城市创新实践,都通过良好载体与平台为抓手推进社会教育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本部分就是探讨如何创新和创建适合我国社会教育的载体与平台。

(1)设计全国社会教育的共性载体。推进社会教育信息化,探索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网》。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部于2012年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社会教育方面,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国外社会教育发达国家,均在网络教育、数字化教育方面进行大力投入并取得较好成效。近年来,教育部推进“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不少城市如天津、宁波等地在网络化学习、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探索了有益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宁波北仑建设《终身学习网》的做

法可以在全国推行。本文建议未来建设全国标准化、统一的全民终身学习网,各省市县建立分站,实现全国资源共享,使社会教育与现代信息科技充分结合,提升社会教育的效率、效果与质量。

推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衔接,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可以促进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是推进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世界教育领域的新发展趋势,在韩国等西方国家实践取得了成功。我国一些城市也在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如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已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初步经验。本文建议条件成熟时在全国推行学分银行,

(2)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适合各地实际的社会教育载体。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打造不同的社会教育平台,设计不同的社会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国家应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区区域实际,探索能够更大化聚合本地资源优势平台载体,使各地社会教育百花齐放,各显风采。

参考文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新华社,2010-2-28.

[2]陈乃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12年度工作报告.

[3]郝丹,冯琳.数字化学习港:创新与挑战[J].中国远程教育月刊,2008,(4):10-11.

作者:孙侠

我国区域会计教育论文 篇2: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问题透视: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①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经费政策法规不完善、来源渠道单一、分配不均衡与监管薄弱乏力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经费政策法律法规、拓展经费多渠道、调整分配格局以及加强经费监管措施等几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教育经费;现状;问题;建议

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其作用逐渐凸显,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下面就对我国高职教育经费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与政策建议加以阐述。

一、我国高职教育经费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目前,从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看,主要有国家财政投入、事业收入、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与其他收入等几个方面。尽管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逐渐呈现多元化格局,但高职教育经费依旧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三年约占比重54%)与事业收入(三年約占比重38%)为主要来源,而其他部分所占比重却很低。由此可见,国家不仅承担着稳定高职教育经费的作用,而且也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看,经费的总体比例是逐渐增长的,尽管在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有所下降,却加大了事业收入的比例,这也与当时高职教育在校人数、院校数量有关。2011~2013年我国高职教育国家财政经费的比重分别为53.95%、52.56%和56.71%,这均已达到了发达国家50%的标准。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已经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越来越重视,这也保证了我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费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思路相比,在高职教育推行过程中,教育经费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经费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近年来,法律制度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但只能说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基本原则已经确立起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在立法方面起步较晚,并缺乏完整规范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有关高职教育专项的法律法规仍停留在专家的呼吁之中,并没有列入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更不要说涉及具体高职教育经费监督与管理、分配与使用,来源与筹措等问题。因此,我们认识到构建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政策的法律法规任重而道远。

(二)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具有单一性

我国传统教育经费的来源受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影响。目前,国家教育经费主要以中央拨款为主,其中在高职教育经费构成中主要以国家财政性经费收入和事业收入成为主要来源渠道,这使得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具有单一性。根据“2013年中国教育經费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得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收入的56.71%,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7.09%,两项之和占总收入的93.80%,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6.21%,其中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占总收入的1.37%,社会捐赠经费占总收入的0.27%,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4.7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投资高职教育占主体地位,事业收入也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10%~25%),相比之下民办学校中举办者、社会捐赠以及其他收入在职业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都非常低,投入非常薄弱,这种情况说明我国高职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比例不合理,渠道呈现单一性。而呈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高职学校筹措经费的积极性与动力不足,也体现出地方政府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筹措经费的关注度不够。

(三)高职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

高职教育经费是高职教育财力资源的重要体现,是高职教育资源的强力保障,也是高职教育事业得以正常进行的坚强后盾。[1]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全国高职院校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导致这种分配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教育经费内部分配失衡。国家将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中,这种所谓的“扶优保重”政策不仅导致了与普通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破坏了高职教育生态体系,而且也违背了我国所提倡的“公平教育”。(2)区域间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根据“2013年区域间高职教育经费支出统计情况”统计得知:大区域间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总支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最高为254402.31元,分别是中部地区的2倍和西部地区的1.18倍,其中,中部地区最低;大区域间高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较大,依旧是东部地区最高,为156623.77,分别是中部地区的2.16倍和西部地区的1.08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育经费分配存在着较大失衡状态。

(四)高职教育经费监管薄弱乏力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经费监管缺乏相应制度的支撑,使得经费的监督体系不甚完善。首先,缺少专门的经费监管机构。教育部设立的教育经费监管事务中心,由于监管部门繁多复杂,致使职能权责具有模糊性。其次,内外部经费监管力度不够。在内部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财务内部的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资金管理无章可循,致使高职院校财务出现诸多缺陷与流失。在外部方面,一般高职院校对经费的落实情况、经费的投入与产出、财务管理状况等重要财务信息未予对外公布,这也很难使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经费情况进行监管。

三、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经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随着国家、社会对高职教育经费不断的关注与投入,使当前高职教育经费问题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作出努力。

(一)完善高職教育经费政策的法律法规

若使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需要以法律为基础,才能使高等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必须要加快高职教育的立法进程,完善高职教育经费政策的建设。首先,从宏观方面,在我国现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高层次的法律法规如《高等职业教育法》等,构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法律框架,弥补高职教育的法律空白,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经费保障等进行宏观指导。其次,从微观方面,以《高等职业教育法》为指导,制定低层次的法律法规文件如《高职教育经费保障法》,必须明确详细高职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筹措、分配与使用、监督与管理等,使之达到能够解决法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二)拓展高职教育经费多渠道

2010年7月,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明确提出:“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从中不难看出:国家要大力发展和扶植高职教育,而经费渠道来源的多元化也必将成为高职教育赖以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增强高职院校主动筹措资金的意识,通过多渠道争取经费问题,如校企、校地合作项目,实现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定位,利用社会资源来举办各类各级学历教育等。其次,以政府为主导,并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介入高职教育,构建多元化的筹资体系,丰富资金来源,如政府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改进投入机制等。

(三)调整教育经费分配格局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投入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配置方式才能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因此,为了有效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格局,促进高职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国家教育经费的分配应考虑“公平与公正”原则,根据各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人口以及实际发展的状况,制定不同的核拨标准,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政策,而是要对普通院校与民办院校加大教育经费资助力度,进而使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根据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三类地区生均拨款标准。[2]与此同时,国家也可以对三类地区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如东部地区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或者将东部地区的优秀教育资源输入中部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要加快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西部地区则要对高职教育的规模进行扩大与积累,并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进而达到我国高职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性与均衡性。

(四)加强高职教育的经费监管

经费的投入和监督管理应双管齐下同时进行,政府不仅要对高职教育进行财政投入,还应该将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纳入监督的范围内。[3]首先,设立专门的监管中心。监管中心的设立不仅对教育经费监管工作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也要对教育经费监管下的财政部门、审计与价格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使之内容科学化、精细化,保证经费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加强内外部经费监管力度。在内部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制度,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高職教育学校财务制度》《高职教育学校会计制度》等制度,使高职教育经费内部制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外部方面,适当引入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以外的第三方社会监督机构来进行监管,并加快落实《高职院校信息公开办法》等,以接受社会、家长与学生的监督,使高职教育经费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蔡忠华.我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黄磊,邓志军.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成绩、问题与政策建议[J].科技文汇,2016(1):71.

[3]黄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6):43.

Perspective on the Funding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JIN Zh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funds;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suggestions

作者:金哲

我国区域会计教育论文 篇3:

面向2030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

[摘要]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203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将面临全新的挑战。从外部来看,面临人口上的“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产业发展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工作上“集成化”与“研究化”交融的挑战;从内部来看,面临纵向衔接乏力、横向融通不足、职前与职后不协调等问题。面向2030,职业教育应加快结构调整,层次结构上,要保持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构上,要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要抢占未来高地,积极探索面向2030年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价值转向,大力弘扬和践行“人人出彩”的职教发展价值取向;强化制度匹配,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加快机制变革,完善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激励机制;创设舆论环境,围绕生涯发展与价值宣传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关键词]面向2030 职业教育 结构调整 制度变革

[作者简介]肖静(1978- ),女,四川泸州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四川 广安 638000)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诸多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的科学技术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然到来。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为了更好地给世界各国提供科学的教育发展咨询和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深入研究分析未来15~20年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于2015年正式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以此作为全球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在该指导意见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达了对未来世界教育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高度重视,也对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做出了展望。《教育2030行动框架》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较短,基础比较薄弱,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美国的注册学徒制等都是先进职业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浪潮,我国职业教育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对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弯道超车,就必须在深入研判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生产变革方向的前提下,提前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创造面向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发优势。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在未来一段时期中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课题。

一、203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与形势

(一)203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1.技术变革加速进行。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已经表明,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到来,相较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现代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无人控制、量子信息、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将为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加深刻以及全面的变革。今天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全面铺开的前夜,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战略布局新技术、新应用,试图占据未来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例如,德国提出了“工业4.0”构想,日本提出了机器人战略,美国高新技术企业巨头更是竭力加速开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这一切都是为了抢占未来15~2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先机。面对全世界如火如荼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正式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以实用型技术技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这就是203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将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

2.职业教育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产业变革将促使人类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两者又将对职业教育的重塑产生重大影響。第一,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在未来15~20年,各个生产、服务领域的常规脑力劳动者将被大幅度取代,如银行柜员、邮政职员、初级会计等,而管理咨询、商业策划、广告创意等非常规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将大幅度增加。第二,随着自动化、机器人的大范围普及,以从事机械性、重复性劳动为主的常规体力劳动者将更加难以就业,而类似保姆、护理工等非常规专业型体力劳动者将更受人力资源市场的青睐。第三,随着常规、初级的人类劳动大比例地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智力中特有的创造意识、独立思考、艺术思维等无法量化、标准化的能力元素将受到空前的重视,相应地人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更加关注自身的特长、兴趣的培育和发挥,会更加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职业教育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不仅要在专业结构、教育侧重点方面进行再造,也要全面更新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二)203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内部形势

1.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不论是普及程度还是招生规模,职业教育的比重都已经超过了普通学校教育。在社会文化和阶层上,高级技师、熟练技术工人、高级工程师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也要比普通办公室白领高得多。由于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左右,预计到2030年,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将接近或者达到今天的美国、德国、日本的水平,职业教育的地位将更加凸显。此外,就全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变化趋势而言,也已经明显呈现出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由于广大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专业针对性强,更符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在2015年,国内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就已经超过了众多普通综合型大学。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强劲发展,传统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可以预见,在未来15~20年,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2.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必将营造出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迅速提高。可以说,现阶段是职业教育发展最为有利的时机,并且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社会环境还将持续优化,这都为职业教育面向2030创造了新的重大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面临不少短板,还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如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脱节的情况没有根本改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等。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民众生活、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变革也在考验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智慧,考验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职业教育发展不能与社会经济良好契合,则有可能造成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局面。职业教育的内部顽疾和社会整体的剧烈变革都将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成为职业教育面向2030的重大挑战。

二、2030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挑战

(一)外部挑战分析

1.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首先,纵观世界各国的人口发展史,越是经济发达、民众生活水平高、福利制度完善的国家,民众总体的生育意愿就越低,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民众生育意愿也明显降低。同时,长期、持续、严格的计划生育制度,让我国在过去30多年中少出生了上亿人口。两种因素的叠加,让“少子化”问题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必然持续存在的现实问题。“少子化”的另一面是“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凸显。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2015年占总人口数的15.2%,到2030年占比则将上升到24.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少子化”问题导致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到来,另一方面则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障的完善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将从“少”与“老”两头挤压职业教育的生源总量,也将改变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

2.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工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有计划的工业化、市场导向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阶段,到21世纪初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发展后劲充足,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为50.5%,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41.5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10.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新型工业化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是其本质特征。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硬件装备和多元需求,信息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应用和技术手段,拓展了工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空间,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紧密融合将对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3.工作——“集成化”与“研究化”交融。在人类文明史上,自从手工业诞生以来,为了提高产品的制造效率,分工细化就一直是生产领域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持续了长达数千年,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以前,全球的工业生产都是以分工细化为基本特征的。然而,这种状况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前被彻底打破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促使生产制造领域的分工向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工作的集成化与分工化相反,它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各个工作环节、工作部分联结为一个整体,从而让更少的个体完成更加多元、复杂任务的工作模式。例如,在生产线全自动化工厂中,工人不仅要全面了解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工作需求和质量标准,还要熟悉整个自动化操作系统,这就需要工人具备全面的知识、技能。工作“研究化”是信息时代条件下新的工作特征,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初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被机器人、人工智能所取代,創新、创意成为未来工作中最重要的价值。同时,工业化向着更高水平迈进,也需要更加密集的智力投入,这都将促使工作向着“研究化”方向发展。

(二)内部挑战分析

1.纵向衔接乏力。纵向衔接乏力是指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协调发展的程度不够。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但是,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国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尽管从制度上来讲,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可以通过单独考试、技能考试、中高职贯通、免试入学等多种渠道来实现,然而实际上真的从中职升入高职的专业对口毕业生,录取比例一直低于50%,这说明有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因种种障碍没能顺利升入高职。相较于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学历的衔接更加不畅。一方面,我国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上有很大区别,降低了高职升入本科的契合度;另一方面,由高职升入本科的学生受到本科院校招生规模限制,这就影响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贯通。

2.横向融通不足。横向融通不足指的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交叉、融合较差,没有形成与职业教育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多维度、立体化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横向融通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学生流动方面,正如前文所述,从高职升入本科,因为受到高校招生制度的约束,高职学生想进入应用型本科大学深造难度较高。在研究生层次,虽然只要能够接受本科教育在研究生招生制度方面就没有限制,但实际上很多研究生导师在录取时均更倾向于专业“科班”毕业的学生,无形之中又减少了高职学生学术深造的机会。第二,在教育内容方面,职业教育的某些部分本身就具有通识教育的特征,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凡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都应当具备这些知识,因此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学生都会接受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在国内这部分工作基本上还是空白。

3.职前与职后不协调。职前与职后不协调主要是指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在我国,职业教育一般指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其实它还应当包含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以后接受的职业培训以及其他形式的职业再教育。职业学校教育结束后颁发的是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以后获得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从学校职业教育到社会性职业培训,是个体知识和技能得到锻炼、重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因此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应当实现良好对接,从而激励职业者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然而,当前我国在国家层面只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体系,缺乏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这就导致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脱节。此外,在社会实践中,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还存在权威性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明显低于学历证书,这进一步加剧了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不协调。

三、面向2030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方向

(一)层次结构上,要保持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1.稳定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规模小于普通高中,并且在不同地区两者的招生规模差异也比较明显。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总数往往只有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这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稳定并逐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一,国家应当在现有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之外,出台更多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办法,例如鼓励不同类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开展校际合作,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院校等。第二,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优惠力度,提升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引导更多青少年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2.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我国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必然是未来我国需要重点发展的教育类型。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尽合理。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仍然小于普通本科院校,且越是在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省份,两者的差距越明显。第二,高等教育的结构仍需优化,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专科层次教育占用了绝大部分教育资源,而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则很小。因此,一方面,广大高等职业院校要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模式,不断增强自身的品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中职、高中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另一方面,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打通从高职高专升入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通道,持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二)类型结构上,要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1.增强公办职业院校的活力。公办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增强该类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当前很多公办职业院校在办学上存在僵化保守、缺乏活力的问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领导应当积极沟通协调,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政府部门对公办职业院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主能动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巡视工作,保障公办职业院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引导企业兴办职业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民间办学的风潮兴起,增强了我国职业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性,优化了职业教育结构,减轻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财政负担,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下和未来,还应当继续放宽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的准入条件,加大对民营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给予企业兴办职业学校获得合理回报更加充分、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要进一步简化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的审批程序和事項。第二,各级地方政府要监督落实促进民间办学的相关优惠政策,切实保障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合法权益,尽量减轻其办学成本压力。

3.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体制创新,通过引导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融合,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优化国有经济主体的治理结构,提升其经营效率。要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同样可以将混合所有制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现阶段,混合所有制办学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工作重点是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在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产权构成中,必定有一部分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也会有一部分属于出资者,如何界定两者的财产权和所有权,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只有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充分保障出资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诉求,才能进一步激发民间办学的活力。

四、面向2030年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推动价值转向,大力弘扬和践行“人人出彩”的职教发展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青年人群实现自我价值、开创美好人生的重要渠道。发展职业教育,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资源投入以外,也需要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和职业院校学生创造“人人出彩”的机会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潜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内生性发展,确保职业教育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此,首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其次,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的根本导向,明确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生涯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将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充分结合,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成长、成才、成功贡献应有的力量。最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个学生赢得“人人出彩”的机会奠定坚实的内在基础。

(二)强化制度匹配,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

我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制定了第一批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堪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雏形。到1994年,原国家劳动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通知》,正式建立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工业体系的成熟,原有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框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导致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严重缺失。面向2030年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首先,要尽快优化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政策;其次,要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在保证相关认证工作科学、严格、标准的同时,增强认证机制的灵活性;最后,要树立起职业资格认证的权威,一方面要确保职业资格认证各项流程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主体的监管。

现代学徒制是诞生于欧洲制造业强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因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显著的教育成效,而被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广泛采用。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加快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推广工作。虽然现代学徒制在国内已经开展了三年多试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相对于后工业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还远远不足。因此,面向2030年的现代学徒制建设,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协调管理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学徒实践教育平台,从各个方面推动现代学徒制建设提速增效。

(三)加快机制变革,完善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激励机制

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是面向2030年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而要让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构想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变革。变革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核心则在于完善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激励机制。当前,在民间办学的法律保障方面,主要依据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新修订的法律中,明确规定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可以获得合法收益,政府的扶持制度也进一步完善。因此,要调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法律制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再次强化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或者直接开办职业院校所能获取的经济收益,从而调动其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摒弃过去一味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树立起职业教育办学的市场导向,同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强对民间办学的支持。例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格局、特点和需求,组织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公司企业共同探索多元主体办学的新模式、新路径,并通过税费、信贷、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引导,鼓励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

(四)创设舆论环境,围绕生涯发展与价值宣传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舆论环境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区域内,在某一类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针对某一项现实客体,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情绪等的合集。舆论环境与现实客体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实客体的发展状况良好、产生的社会效应积极,则一般会形成较为优良的舆论环境,反之则容易形成恶劣的舆论环境。相应地,优良的舆论环境有利于现实客体的发展,恶劣的舆论环境则往往成为现实客体自我优化的障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教育类型,其发展状态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要面向2030年顺利实施职业教育制度变革,削減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社会阻力,为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至关重要。

一直以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一向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努力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主流媒体的宣传重点总是集中在职业教育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价值以及重大意义方面,没有围绕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生涯发展来制定职业教育宣传策略,导致职业教育对一个个具体的社会个体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一方面,要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的“服务”特征,围绕学生的生涯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来提供教育服务,改变学生和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印象;另一方面,要更新宣传理念,改变宣传策略,让职业教育宣传口径更加贴近大众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健.遥望2030年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

04-19.

[2]李玉静,杨明.世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型:理念、行动与趋势——基于对2012年以来UNESCO行动及政策文本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21).

[3]万卫,段巧灵.面向2030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与政策供给[J].现代教育管理,2017(5).

[4]罗先锋.高等职业教育迈向2030的三个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

[5]吴青松.面向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挑战、问题及改革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7(11).

[6]张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审视与前景展望——基于《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6(34).

[7]李政.价值转向与制度变革:2030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5).

作者:肖静

上一篇:青年文明号创建计划优选3篇下一篇:大学毕业典礼发言稿集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