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难题总结分析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作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主要指的是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是高中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教育的难题总结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教育的难题总结分析论文 篇1: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因势利导法

摘 要:本文针对网络信息时代、民情、教材、学生呈现出的特点,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侧重探讨因势利导法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的地位更为凸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作文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作文课堂是包含多种变化因素的动态时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变化的脚步,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选择适宜的作文教学方法。

成语“因势利导”,原义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势,指趋势,是人、事物等内在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也是随机生成的现象或状态。因势利导绝不是信手拈来的小聪明,而是教师智慧和才能的表现,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一个显著标志,它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一、借时代特点因势利导

当今的农村学生不比十年前。十年前手机还十分稀有和昂贵,手机的功能也仅局限于通话和发信息。那时的学生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现如今,存两三百的话费就能获赠功能十分强大的3G手机,上网看小说,聊QQ,玩游戏,无所不能。父母出于联系方便或不能亏待孩子的心理满足了他们拥有手机的要求和愿望,却未曾想到,正是这一举动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甚至断送了学生的前途。许多潜质优秀的学生成为手机的“奴隶”无法自拔,特别是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监管的学生,他们几乎人手一个手机,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

面对这个尴尬的局面,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呢?与其被动受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如主动出击。既然网络信息如此发达,那就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浏览中学生的佳作。以往,我们鼓励学生订阅各种作文报纸、杂志,以汲取作文营养,学生获益非浅。但是,相比网络来说,报纸、杂志仅是一座座小岛,网络则是大海。在每周两次的信息课上,学生上网时,我们鼓励学生浏览在线电子图书馆。如浏览新世纪读书网,让学生自主阅读各类图书,尤其是中学生作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评选出“最佳作文选家”,发给一定奖品。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网浏览作文的热情。随着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了明显提高,很多人一改原来怕作文的心理,爱上了写作文。学生的写作思路有了明显的拓展,词汇也较之前更丰富。

网络的出现对许多行业都造成了有力冲击,那么,我们能否借助网络破解作文教学的难题呢?利用网络辅助作文教学的主要价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多读、激发学生多写等方面。“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顺应时代发展,合理引导,这正是因势利导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借地方民情因势利导

从90年代末周宁人闯上海,到如今的2014年,周宁人在钢贸行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许多人看到了商机,不惜抛家舍业,甚至丢掉公职饭碗,义无反顾地赶潮下海。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也成为趋势。这导致许多家庭分隔两地,许多学生由于户口无法动迁被留守家中,或与爷奶相伴,或寄叔伯姨姑篱下。更有不少家庭受时代新思潮的冲击出现婚变。此时的学生从曾经全家人呵护备至的“宝贝”沦为了“多余的累赘”。时代在学生的心里强行烙下印,却没人告知他们如何“疗伤”。还未成熟的学生茫然失措,压力剧增。在这样一个彷徨迷惘的特殊时期,作文便是情感宣泄最好的途径。

窥一斑见全豹。在笔者执教2012级初二(3)(4)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留守比例(3)班为40%,(4)班为50%。父母已离婚或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家庭比例,(3)班28%,(4)班31%。这一形势已经成为影响教学的因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学生掏心掏肺的作文,如何在评语中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迷惘的学生在作文里倾吐心声,正是期待年长的教师能指点迷津。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跨过这个坎,理性地面对呢?笔者认为,应该教学生尊重父母的选择,也许他们有难言的苦衷。切忌自以为是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盲目地批评指责其父母,让他们心里满是怨言。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的选择,让他们懂得感恩,能自立自强,带着一颗充满阳光和力量的心走在人生的路上。

例如一个女生在作文中倾吐了这样一件事情:她的父亲抛弃了早先背井离乡远嫁过来的母亲,可怜的母亲无处申诉自己的委屈,身处异乡,落得丢了丈夫、守不住家庭的结局。文中句句都是对父亲的指责和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对姐弟俩今不如昔的感叹。读到这样的文章,笔者心里很是不平静,不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矛头对准了那个父亲。到底是谁的错呢?社会风气的腐化堕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个人若能以家庭责任为重,事也不会至此。可是,如果此时言辞激烈、义愤填膺地写评语真的能帮上忙吗?

掩卷沉思后,笔者毅然决定帮助学生找回心灵的晴天。“读了你的文章,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出于爱护你的心,我和你一样不支持你父亲的做法。但这是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包括你的父亲。同时不能因为一时的怨恨否认这十来年他对你的养育和呵护。作为父亲,他一定希望你幸福,那么,也给他一份祝福吧。虽然家庭分裂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遭遇这样的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让你快速成长的契机。是成为一个宽容的人,还是狭隘的人?是自暴自弃,还是奋发图强?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是个聪明的学生,我会时刻站在你身后支持你的决定。”之后,她开朗了许多,好像阴霾多日的天终于放晴了。上课也更积极和主动,正能量代替了情绪垃圾占据了她的心,她终于成功地迈过去了这个坎。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倾吐留守或失去亲人的悲伤。如今年四月,一个女生的母亲病故,数月后父亲外出打工。她遭遇了亲人离世和独自留守的双重考验。作文中她这样写道:“吃饭的时候,桌子上少了两个我最爱的人;白天家里也少了两个最爱的人,晚上更是安静,只有我在家里徘徊。早上起床的时候少了问候,少了个人给我煮饭,来不及的时候少了人送我。少了他们,我的世界一片混乱,一个人徘徊在空荡的家里,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读的是文字,感觉到的却是一颗滴血的心。生活的磨难过早地降临,这份悲伤她扛不动。此时她最需要的就是倾诉,所以在作文评语里,笔者这样写道:“首先,得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与我分享你正在经历的事。把心里的话都写出来吧,会过去的。还记得普希金的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你如果倾诉,我愿意倾听。让我站在你的背后,与你一起。”

就这样,作文评语成了笔者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清理了学生的情绪垃圾,为他们注入了正能量,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为人处世。

由此可见,写作训练内容中的思想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它必然蕴含着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使写作教学具有显著的教育性。“在作文中育人”或者“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这在作文教学理论话语中,一般是指“写作的教育性”。 这样看来,所谓“教育性”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特定思想内容的教育,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目标有一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要求“把作文过程当作道德情趣高尚化的过程,是灵魂净化的过程”。说的也就是“通过作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借助作文评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法的表现。

三、借教材特点因势利导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教科书就像米饭,虽为精挑细选,却不受学生待见。

针对学生对教材经典文章腻烦的心理特点,笔者常用提供时文供学生“解馋”。在周周训练中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新鲜感强,读后不仅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与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在美文赏析的同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强化课堂即兴片段写作。例如在赏析《平安夜里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文中写到一个母亲带着盲童吉姆在圣诞夜挨家挨户地唱圣诞颂歌以获得生活勇气的故事。

“敲第一扇门时,吉姆心里充满了恐惧。不一会儿,门内传来了中年男人的声音:‘谁呀?’母亲镇定地喊:‘吉姆!拥有全城最美音色的小伙儿!他特意前来为你奉上圣诞节的祝福!’中年男人开了门。吉姆迫不及待地唱了起来。他感觉自己唱得实在糟糕,但中年男人却极为认真地听着,最后,还朝他的口袋里放上两枚沉甸甸的硬币。”

读到这里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这里对母亲和中年男人为何没有更多的描写?”学生顿悟,文章是以吉姆的口吻叙述,而他是个盲童,看不见,所以只能从母亲的语气里感受到镇定,从四周的安静感觉中年男人在认真地听,从中年人放硬币的动作里感受到被肯定。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请你展开想象,如果你是作者,要在此处补充中年男人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该怎么写呢?”就这样,借助课外阅读美文创设的情境,不费吹灰之力就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描写人物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课堂上即兴的片段训练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初二(四)班的一名学生这样写道:

“紧闭的大门过了许久才被轻轻打开,一个穿着棉拖鞋,套着崭新的宽大睡袍,满脸写满圣诞喜庆的男子走了出来,看到手里拿着黑板的母亲和眼神木木的男孩,脸上掠过一丝惊愕……中年男人认真地听完,在吉姆的口袋里放上两枚硬币,吉姆不敢相信,惊呼道:‘先生,您这是给我的吗?’中年人微笑着说:‘你认为不对吗?不过,对于你的天籁之音来说,它的确挺少的。’”

这里补充的外貌描写符合圣诞夜晚的特点,想象十分合理,同时语言描写也符合外国人幽默风趣的特点,补写得十分到位。就这样,课外阅读和片段作文训练成了弥补教材缺点的最佳方式,这也是因势利导法的体现。

四、借个性差异因势利导

作文活动与人的个性差异有密切的关系,个性不同的人,其写作方式、写作习惯、文章风格等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写作指导要结合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因势利导。一般说来,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各种写作技法,熟练后达到不露痕迹的境界,力求文风自然;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应重视基本功,从错别字、作文格式到通顺表达,甚至准确用词方面,多点拨提示,力求表达规范,言之有物;对具有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学生,在指导时要侧重于帮助他们找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材料背后蕴藏的意义;对具有集中性思维品质的学生,则要启发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处理材料。

同时,作文批改要有灵活性。教师批改作文不可千篇一律,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文,批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边写边改,培养他们的自改能力;对中等生,教师以鼓励为主,在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多发现优点,让他们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叶圣陶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对少数差生,只需语句通顺,少写错别字,言之有物即可。对风格以豪放见长的学生的作文,批改要细致些,尤其是字词句的运用要细加审查.对风格以婉约见长学生的作文,批改注重结构和立意。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实在是一件应该与时俱进的工作。时代在变,教材在变,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借助网络,结合民情,弥补教材,分析学生个性差异,都成为因势利导作文教学法的体现。时代的脚步一刻不停地前进,作文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只要善于观察,勇于尝试,不断总结,一定能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营造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孙晓新

语文教育的难题总结分析论文 篇2:

略论文章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作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主要指的是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是高中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经典文章和篇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设计更是强化了阅读的重要性。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有效地解读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也参差不齐,作品类型、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又是丰富多样的,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作品,做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题。面对如此难题,童庆炳先生曾指出:“在具体的批评实践操作中,由于文学作品的多信息特性,可关注的信息点很多,因此需要选点切入,连线生发,说清说透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此种解读作品的方法其实是运用了文章学的知识。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具体分析文章学知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解读的重要意义。

一、文章学的定义与内涵

文章学是一门以文章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在宋代又称为“笔法学”。柳宗元曾指出:“古今号文章为难……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可见古人已有解读文章之难的经验,因此专门建立一门研究文章的学问。文章学正式设立成为一门学科是在1907年,综合研究关于文章的诸多内容。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同,学界尚未对文章学概念有统一的定义。从词源学看,“文”即“纹”,指“纹路”“纹样”。“章”本指“屏蔽”,转指“外表”。“文章”原义指“有纹样的表面”,诸如服装上绣绘的龙凤图样、皮肤上针刺的花卉图案,等等。到了先秦时期,“文章”主要指辞藻华丽的文字作品。西汉以后,“文章”的含义与“文学”相近,主要指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从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逐渐形成对文章专门研究的成熟思想和理论著作。目前学界对于“文章”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章,包括所有形式的书面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报告等,作者借助文字表达情思,正如《尚书·尧典》中“诗言志”之说,我国古代的文章学研究即是从广义入手的。阮元在《与友人论古人书》中指出:“属辞成篇,故曰文章。”明代学者徐师曾认为:“按编内所载均谓之文,而此类独以‘文’名者,盖文中之一体也。其格有散文,有韵语,或仿《楚辞》,或为四六,或以盟神,或以讽人,其体不同,其用亦异。”徐氏所说的“文”即是广义的文章。狭义的文章,与叶圣陶提出的“普通文章”概念有很大关系,叶圣陶认为“普通文章”指的是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章,主体是广义的散文。清代学者吴乔认为:“文为人事之实用。”强调文章的实用功能。因此,狭义的文章主要指排除文学作品的实用性文本,曾祥芹先生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狭义的文章,不包括诗词、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在内,它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思,用于社会交际,组成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其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一切科学认识成果;它要求生活的真实,事料具有客观实在性,不允许虚构。以抽象思维为主,带有局部形象,重在实用。”按照曾先生的观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小品、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都属于狭义的文章范畴。当然,对于广义和狭义的文章范畴的划分并非是泾渭分明的,重点还是在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意义。

对于文章学的内涵,学界目前仍在探索中,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四川大学祝尚书教授认为文章学的内涵应该从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而来,“它是从文章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可以指导写作实践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换言之,文章学内涵应该揭示出‘文章学’解决了文章写作中的哪些理论问题,也就是它能够为写作提供理论支撑并指导写作活动的具体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所谓‘内涵’。”具体内容可以包含理论性阐释,如文风、文气、文道等,结构性阐释,如文体、行文、用事等,技法性阐释,如修辞、炼字、文法等。文章学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丰富性、实践探索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等特征。

二、文章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

从文章学的定义与内涵来看,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尤其是新课改强调推进素质教育,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在提高学生素质层面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强化阅读与写作的高中校园人文环境中,文章学自然而然将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章学的发展与语文教育传统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文字的发明促进了文章学的诞生,也意味着语文教育的萌芽。《礼记·明堂位》记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商周时期出现了“庠”和“序”的教育场所,特别是文章的产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对象和工具,衍生出礼、乐、射、御、书、数等教育内容。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也就意味着文章的大量出现,有书信、政论、记言等不同文体,私学随之兴起,一度出现“百家爭鸣”的景象。孔子亲自删定《诗》《书》《礼》《易》《春秋》作为读本,《墨子》《老子》《庄子》《管子》等不同流派的著作也相继出现,成为后生研读的范本。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写道:“虽然他们并不以文学为业,但他们的文章,却也是光彩焕发,风致遒美。”文章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文体风格、思想内涵都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直到儒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语文教育的教化功能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文章学的理论构建也渐趋丰富和成熟,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文章评论著作,为文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近代白话文运动以来,语文教育更是被提高到重要的地位,叶圣陶、陈望道、吕叔湘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将文章学知识大量地实践于语文教育中,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叶圣陶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把学生能自觉读写文章作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当前语文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无论是阅读与写作,学生都要思考分析文本,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必然要运用文章学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从语文教学内容来看,文章学体现了强大的主体性特征。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标点、修辞、逻辑、语法等内容,而文章作为字、词、句、段、篇的综合体现,是勾连语言与文学的重要桥梁。首先,音韵美是文章的传统特点,文章富有音韵美能更好地体现内涵,调动读者的情绪。语文教学中常常把音调按照节奏和韵律去分析,以及汉语拼音读写教学,都是将文章学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词语与句子教学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词汇作为文章的建筑材料,能够准确、细腻地表达情感与思想,文章呈现出来的词汇越丰富、越准确,文章内涵才会越深刻、越成熟。同样地,句子能够反映出文章的文采,整句、散句、长句、短句、骈句等不同形态,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文章的语法与修辞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法强调的是语言使用规则,从句子结构出发,正确使用文字表达观点,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有一定的语法基础。修辞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它通常能提高文章的审美层次和表达效果。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就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章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文章学也对语文教育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解读析疑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文本展开,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文本解读方式,这种对文本的解读方式主要来自于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当中,分析和阐释文本(text)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文本解读”这一术语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但是语文教学和文学研究毕竟存在本质的不同,前者以教授知识为主,后者以学术研究为主,课堂教学贵在引导学生能够理解作品,而理论研究的专业性、抽象性和多义性特征似乎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调整解读方式,由对文本的解读转换到语文的教学解读。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林认为:“教学解读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课文的语言、结构、思想、情感、背景、手法、技巧、意义、风格及作家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地分析、研究的双边共同的教学活动。”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创新观念,能够更好地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与“解读”的问题。

首先,在观念上,它不再是传统的文本解读,不是借用理论的空壳机械地分析作品,而是将对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环境。过去我们在分析文本时,通常会采用理论解读的方式,以学术的眼光对文本进行解读,表面上看解读的质量很高,其实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的真正需求。这种专业的理论分析无形中也给一线教师造成更大的压力,因为很多教师在入职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的学习,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而且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未达到能够接受专业理论分析的层次,这样就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不高。如果把文本解读放到教学环境中重新考察,以学生和课堂为中心,就应该重视教学的环节和方式,而不是单纯地对文本进行理论分析。

其次,教学解读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文学理论中的文本解读,通常是以专业学者的身份展开学术研究活动,其分析和阐释都是以文学理论为基础,更加强调专业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而教学解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根据其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对文本进行筛选,并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有效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可以收获更多的阅读感受,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力。

再者,作家与作品是教学解读的主要对象。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也构成了后期文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依然脱离不了作家与作品。世界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此时的教师与学生即是四要素中的“读者”。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解读作品,分析文本的艺术形式、表达技巧、构思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在解读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把握作品内在的艺术价值,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通常,解读的另一对象是作家本人,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背景、写作动机等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内容,《孟子》有云“知人论世”,解读作家的同时也是在解读作品,分析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分析作家,二者有机联系,相互促进。

四、文章学对教学解读的重要作用

1.结构与文体

理解文章结构是教学解读的重要内容之一,结构属于文章的形式范畴,对文章内部组织和构造的理解即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一般来说,对于一部作品,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开头、过渡、段落、起承、总结等内容,而在解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就需要运用文章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在文章写作环节,作者构想了一套丰富的情感,使用了精心挑选的素材,还需要再配以适当的结构形式,才能充分地表达作品内涵。而在文章结构设计过程中,开头结尾、起承过渡、照应突出,甚至是标题,都在考虑的范围。

文章学视角可以提高教学解读过程中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例如文章的层次问题,从文章学角度来看,层次是为了体现文章结构的有序性,实用性文章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安排,小说等叙述性文章一般从事件的发展顺序,或者人物的成长过程,抑或是场景的转换等来安排层次。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绝大部分作品都可以从层次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结构划分。

刘勰云:“积句而成章。”(《文心雕龙·章句》)文章的内容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句子在作品中对结构的作用尤为重要。文章不同的位置安排恰当的句子,可以起到起承串联的作用,使文章结构自然流畅,层次分明。例如在文章开篇,通常有表现文章主旨的佳句,起到点题的作用,或是在文章結尾,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的结构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结尾,表达了文章忧国忧民的主旨。

语段的组合对于文章结构来说也至关重要。不同的段落内容和位置体现着不同的结构作用,如开头的段落点题、引出下文,中间的段落过渡、承上启下,结尾的段落总结、揭示主旨等。抓住这些重要的句段去分析文章的结构,有助于提升教学解读的质量和效率。例如《藤野先生》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第二部分是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结束,主要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不同的文章结构有不同的适用文体,文章体裁既是文章学的知识范畴,也是教学解读的重要内容,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写道:“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在师生阅读环节中,明确文体特征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来说,文章的体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大类,如果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不同的体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解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人物与情节、环境构成三要素,主要采用叙述的方式展现作品内容。因此,在解读小说作品时,需要重点分析人物的塑造以及叙事的表现手法。语言、心理、动作、情态等刻画方式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手法,用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总而言之,小说的行文结构离不开人与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及环境,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6至27段作为小说情节的发展与高潮部分,集中记叙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六次“变色”的过程。结局处理巧妙,作者虽无一句直接表明观点的话,但读者从中非常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下层百姓的地位还不如有权有势人家的一条狗;警官“判案”可以完全不依据事实和法律。沙皇俄国何等黑暗与腐朽!小说主题在此得到了深刻的表现。

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表现艺术形式,演员的台词对于呈现戏剧效果来说至关重要。剧本(脚本)通过对话的形式集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发展,以及作品主题。因此,在分析剧本时,可以从人物对话入手看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曹禺的话剧《雷雨》,通过周、鲁两家的复杂矛盾来展现作品主题,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二是以鲁侍萍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其中,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反映出不同阶层的人物特质。如第一幕中对鲁贵语言的刻画,那奸猾的笑容,猥琐的语言,把一个奴才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雷雨》中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可以说通俗易懂,精练深刻。而且,台词里充满了精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台词所创设的情境中。

散文与诗歌是集中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诗歌通过不同的意象、韵律、表现手法等来展现诗人内心的情绪。散文则更多的是因景生情,形散而神不散,选材相对自由,但是情感表达丰富且真挚。因此,在解读这类作品时,应该重点从思想情感的角度入手,从具体到抽象,抓住文章的核心,提高作品解读的质量。

2.逻辑与思维

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教学解读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评论,在内容的组织上都有先后顺序,这就体现着一定的逻辑性。它能够反映出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体现出文章的层次规律。文章的逻辑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具体表现,“文章思路是指文章的‘意脉’,是作者的逻辑思维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文章逻辑的核心。思路与结构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师生需要在解读文本时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品的逻辑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从文章学视角来看,作品的逻辑通常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条理性。文章内容的叙述需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规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如何呈現,无论从生活经验还是心理认知都能够符合逻辑。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制定清晰的思路,使得文章能够缜密连贯,显得有章法,有层次。文章的思路是为主旨服务的,主旨是作者写作的核心,也是教学解读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文章的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向了作品的主题,在教学解读中如果清晰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可以说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2)灵活性。所有的文章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统一的写作思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作家的人生阅历和社会认知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作品的内容风格、思想内涵往往不同,表现方式更是丰富多彩,因此,在解读文章思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解读的主体是师生,教师和学生在阅读经验和认知程度上存在差异,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程度也会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对作品思路的分析。但恰恰因为如此,作品的逻辑解读才能体现出更多的可能,这也是文学研究的魅力所在。(3)支配性。文章的逻辑可以反映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就会存在一定的限制。通常来说,一篇作品的逻辑设定会决定其写作的内容,甚至会影响文章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特征。在教学解读过程中,把握了文章的逻辑,看清了文章的写作路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思维能力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精神活动能力,它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抽象的行为去解决问题。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文章具体内容的呈现往往反映出作者的思维能力。文章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的载体,是写作主体思维转化的产物,从选定写作内容,到谋篇布局,再到语言表述,无一不是对作者思维能力的考验。不同的写作对象需要不同的思维取向,如果是以客观性为主的写作内容,如科普文、新闻稿、各类文书等,在写作时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制,不需要作者发挥想象,而是依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但如果是以主观性为主的写作内容,作者需要精心设计写作的各个环节和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更有美感的文学意境。可以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方式进行文学创作。抽象思维主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理性的分析取代感性的认知,通常在分析议论性文章时可以看到这种写作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对客观事物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加以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思维能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思维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想象力上,即作品的虚构内容。这也就说明了文学创作时,作者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境界。

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还可以提升教学解读的主体,即师生的思维能力。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与弟子讲授读书方法时指出,读书不仅要识文义,即文章的字面意思,更要“识得意思好处”,即字面意义之外的精神、言外之意。对于文章言外之意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思维能力,所以阅读活动与思维能力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在教学解读活动中,师生可以根据文章的思维特点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文章是作者思维活动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师生阅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思维展开的过程,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写作思维,也可以锻炼阅读主体的思维。另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来提升阅读主体的思维品质。根据汉语的多义性特点,文章的语言一般有表面义和情境义,师生在阅读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语言表层,而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对作品的语言进行解读,运用思维分析作品语言的深层含义。

3.审美与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审的主体是人,美的对象是作品,作品中的美不仅需要教师引导启发,还需要学生欣赏领悟,因此,审美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解读活动,而文章学视角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的美。

从语言表达来看,文章有庄重与诙谐之分。庄重表现为严谨审慎,诙谐则注重风趣幽默。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宗法伦理思想成为著书立说的主要范式,因此,文人的语言表达大多正统规范,稳重内敛,逐渐形成了一种文章的典雅之美。而与此同时,并不意味着中国古典作品中没有诙谐之作,《庄子》讲“道”,用鲲鹏、蝴蝶、葫芦等构成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场景,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倾向。语言表达呈现出一种诙谐、调侃的风格,往往在严肃的场合使用戏谑的对话来凸显这种风格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讨论“谐隐”,认为正统文体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其他方式的语言表达。刘勰用“意义归正”来肯定语言风格诙谐的价值。这也说明解读文章,需要看到不同语言风格的美。

从内容表达来看,可以从文与质的角度去解读文章。古代文论范畴中有“文”与“质”的比较,“文”代表文章的言辞华美,富有文采,“质”突出文章思想内涵,语言简洁质朴。古代文论家有“尚文”与“尚质”之争,《论语·雍也》中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文”与“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荀子更加强调文采的重要性,他在《非相》中反对“好其实不恤其文”的观点,而柳宗元则对追求辞藻华丽提出批评,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指出:“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传统文章学主张文质并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精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可以相得益彰,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从形式表达来看,文章还存在简与繁的问题。中国古典文学多以简约为美,语言形式简明扼要,意旨表达清晰明了。王充在《论衡》中明确表达了对文辞简约的提倡:“文贵约而旨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辭寡而章。”语言的明快简洁成为后期文人的一种创作追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意在期多,字唯求少”的观点,刘大櫆认为文章贵在简,一言以蔽之,“简为文章尽境”。当然,苏轼也曾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并非刻意地追求文辞简约,而应当繁约得当。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道:“文变多方,意见浮杂,约则义孤,博则辞叛。”试图在简与繁中找到一种平衡,体现文章的美。

教学解读需要发掘文章之美,更在于培养会审美的人,通常我们会用评价的方式来检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师生需要通过上述的解读活动来分析作品的价值。结合文章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教学解读的目标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提升文本阅读能力。从内容上看,强调学生可以把握文章的形式,不同的文章会采用的不同的表达形式,学生在进行综合分析之后,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清楚文章怎么写的。过程与结果指向的是师生在教学解读活动中的共通交流,通过教师对文本的引导解读,学生可以吸收、引申、创造,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文章学介入教学解读活动非常重要之处。

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教学解读又把阅读和分析文章作为活动的重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解读活动借助文章学的知识,从文章学视角理解文本,有效打破了专业壁垒,帮助师生在解读过程中更好地分析和评价作品。如此看来,文章学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还推动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增加解读文章的视角,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然,本文主张从文章学视角进行教学解读,意在扩展语文教学的维度,并不是说教学解读就等同于文章学解读。我相信,文章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多的阐释空间,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对于文章学与教学解读的探索研究成果会更加丰富,“路漫漫其修远兮”,这需要更多有志者长期的努力。

[作者通联:上海市七宝中学]

作者:张硕

语文教育的难题总结分析论文 篇3: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群文阅读主要通过语文老师进行相应的议题为基础内容,有效地将课外知识与教材进行合理的融合,通过分享的方式来呈现出阅读的中心内容,并在其中进行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使得整个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更加富有活力。开展有质量的群文阅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发散学生个人的阅读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另外,群文阅读不只是通过一个议题来分析,它是由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来进行的。它可以是一组文字,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一定的组合,来引导学生以阅读的方式去分析和研究,养成一定的习慣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达到质的飞跃,成绩会逐渐提升。所以,教师针对群文阅读的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状况,合理应用群文阅读,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课程当中,阅读教学是其中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通过相应的研究调查分析发现,群文阅读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课本中的单篇阅读的补充,是有一定的作用和帮助的,起到提高阅读能力、知识拓展的作用。

一、 群文阅读的来源

所谓的群文阅读,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出多个不同角度的议题,对择优出的议题进行相应的阅读和创建,使得最终的结果是综合统一的。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阅读期间发掘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使得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提高。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组织更好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个人想法。当前,在教育教学当中,群文阅读的方式是比较新颖的方式,教师能够借助一篇文章,去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这种阅读方式激起了现代教师的教学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二、 群文阅读的意义

(一)阅读量不断增加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可以了解到,大多的初中生在阅读文章中,有一定的缺陷,主要的因素在于学生平时的阅读量较少,对阅读文章的兴趣较低。通过进行群文阅读,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有所扩展,掌握更多知识内容。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

当前,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相关教育部门重点对学生语文阅读的关注在加大,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保障,使学生所了解的知识面拓展更宽。通常情况下,在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当中,教师都会占用两节课堂,去详细阐述给学生关于阅读的方式以及文本核心内容的分析,这种细致性的教学形式,也有着一定的优势,不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缺陷,并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同时,这种传统的方式,无法提高学生书籍的阅读量。当前,群文阅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不但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的拓展延伸,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加强群文阅读形式的开展,使得学生阅读能力得以加强。

三、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

进行群文阅读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找寻其本质特征。在开展实际的群文阅读的课程中,教师对议题内容点到为止,不可叙述过多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要精简。因此,在实际的活动扩展当中,教师则要将实际的角色进行转换,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当中,学习有用的知识。另外,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以及突出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适当略读以及浏览等。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积累自身的阅读量,这样才能够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二)整合阅读教学目标

1. 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很明显发现,群文阅读的文章阅读量要多出传统的阅读教学。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作业当中,则要有效地将群文阅读中的内容整合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使得群文阅读教学呈现更好的效果。

2. 举例:在语文课本的《曹刿论剑》的教学当中,作者选择的群文阅读文本主要有二篇,分别是《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在《曹刿论剑》的教学当中,主要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曹刿在对战争的思想、战术布局以及对国家的爱护之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到曹刿的永不言败的精神。对于《出师表》的主要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诸葛亮的大义凛然的精神,深切领会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恳真挚的情感。《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的学习邹忌的谦虚且讽谏的行为,在其中领略到,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在合适的场合运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见解。根据这几篇理解怎样表达个人的说话方式及在合适的场合说恰当的话,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说话的技巧。由此可以看出,群文阅读的教学开展,可以充分地将所学的内容进行融合,同时,在群文阅读开展活动期间,可以让学生能够排除传统的阅读课堂所产生的压力,使学生专注于阅读的乐趣当中,而这种方式更能够让群文阅读发挥更好的效果。

(三)全方位提升学生阅读思维方面能力

对于阅读思维而言,它并不是统一性的,而是包含的内容较多,例如想象、评价等,均会因为抽象的因素受到干扰。往往,在阅读活动的开展期间,教师会忽视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使得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一定的帮助。初中时期,正是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得到有效培养的阶段,所以教师要抓住时机,积极做好培育工作。借助群文阅读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也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期间,对文章大意有一定的理解,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进一步将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加以提高。进行群文阅读期间,教师还能够将文本中的前后文大意进行精简提炼,使得文章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提升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四)有层次地选择文本

1. 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时,应具备对文章选择的自主权利,能够择优选择更好的材料以及群文阅读活动开展方式。另外,对于群文阅读的主题定义,教师则要根据实际的初中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一定的综合考量。所以,正式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前,做好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工作,才能够使得群文阅读的活动发挥更好的效果。另外,语文老师还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层次性的选取群文阅读文章。

2. 例如:进行《孔乙己》授课期间,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在孔乙己当时的年代所呈现的社会现实意义。在阅读的期间,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对人物外表的描写特征等。因此,在进行《孔乙己》讲课期间,作者也根据该文章的写作特点,描述背景特征,选取了相类似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讀,主要有《变色龙》《范进中举》《窗》。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期间,笔者第一步的教学内容是,引领学生掌握关于小说所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进行表格的汇总,在表格中主要设计的内容包含有人物、情节、环境及感受等。在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期间,对有趣的语句进行一定的批注,最后将自己的感受内容填入表格当中。所有表格内容填写完毕后,进行小组的分配,每组派出一位代表对文章进行总结性表述或者对文本中精彩的部分进行阐述。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中,均持有各自不同的意见,有人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但最终还是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感到惋惜。在阐述的过程中,学生有效地结合了《范进中举》的故事比较两篇的不同之处,以及相似之处。群文阅读开展的尾声,笔者也为学生进行了拓展性的阅读活动,提出相关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时,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层次性的选取,这样才能够保证群文阅读发挥更大的效果,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得以提高。

(五)讲解疑难点

初中时期,在语文教学方式方法中,教师需要对文本内容的重点、难点着重关注起来。相较于初中学生来讲,接触阅读的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对大多数的课本内容的理解程度较差。所以,教师要耐心地去一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解答难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是学生之间的问题,以举手的方式进行解答。还可以创建小组,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难度较大的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这些行为方式也是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得以提高。

(六)家长的力量

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只是教师在校期间进行一定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执行下去。对于文本的阅读,它的阅读空间不只是限制在学校期间,而是分散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并且都可以进行阅读。通常情况下,在学校的学科当中,初中生所学的课程较多,相对阅读的次数较少,那么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指导家长在学生放学回家的期间,督促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阅读,在阅读文本的期间,指导学生阅读到好的语句,要进行摘抄。另外,在阅读的这段时间中,家长也可以与学生一同阅读,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式,坚持不懈地去阅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七)组织阅读活动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不仅是学习成绩给自身带来的一种自信,同时也需要教师或者是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对于这一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的敏感,如果用不好的语言去责骂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严重情况下则会产生心理疾病等。所以,教师要定期开展有效的群文阅读活动,在活动中,积极组织到每一个学生,使其充分发挥个人的优点及兴趣爱好。当在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嘉奖以及优异的成绩后,学生自信心会逐渐增加,能够在活动中发现个人的优势。而这一方式,也间接帮助了学生的阅读量的增加。

(八)立足语文教材,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渗透读写训练

对于群文阅读而言,它不只是对一篇文本进行教学,需要以各种不同的文本作为一定的基础条件,使得阅读教学的效果有效呈现出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这些借鉴的文章中,能够有效地去发现这些内容的关联性、紧扣议题阅读。这一教学方式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重点推行的。在传统的语文课本教育教学当中,对于文章阅读规划安排,都是以一个议题为单元进行教学的,教师主要以教材内容做基础,以课本为根基,进行课本内容的整体教学,进行阅读活动的创建,读写的联系。

相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来讲,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中,不会以一篇文本进行教学,而是要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单元中的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行一定的探讨分析。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所学习的《沁园春·雪》《乡愁》等,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现代类型的诗歌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的设计,可以在设计活动的前期,将诗歌的欣赏、朗读等为活动的内容。就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大多数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都是军事家、政治家的代表人物,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文学家,且优秀的作品也较多,而所学的这篇就是代表。所以,学生在学习诗歌时,首先要对诗歌的历史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作品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充满感情地去诵读诗歌,在朗读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笔下的环境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掌握完善,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够更加深刻。另外,《沁园春·雪》写作的手法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作者充分使用了知人论世的手法,对词语的选择上更是精准,使得诗歌的整体表现更加富有感染力,增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插入相应的炼字环节,指导学生去对诗歌的词语进行一定的鉴赏和分析,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造词造句的能力。

在对诗歌完成一定欣赏和诵读后,指导学生将所学的课堂知识内容掌握完善,并对所学的知识内容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当中,那么就需要语文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鼓励支持,提出相应的问题,指导学生去自主创作一首诗歌,通过诗歌的写作方式来突出学生个人的情感表达。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时间,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教师合理地开展群文阅读课堂,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栋.群文阅读融入初中语文课程的路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79.

[2]李新成.夯实基础拓展升华——浅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案与教材整合[J].汉字文化,2019(S1):119-120.

[3]白素华.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04-105.

[4]段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以《骆驼祥子》为例[J].考试周刊,2019(94):52-53.

[5]李珊珊.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考试周刊,2019(45):50.

[6]郝伟云.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8(12):60.

[7]沈洁.以目标为导向选组群文——打好初中群文阅读第一仗[J].语文天地,2018(35):57-58.

作者简介:

张霞,山东省菏泽市,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实验中学。

作者:张霞

上一篇:廉政征文演讲稿:敬廉崇洁下一篇:大一学生会竞选演讲稿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