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1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可以吸引学生不自觉的进入文本,使得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较为迅速的理解课文。《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段1: 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点评]: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 1 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片段二:朗读体会法: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课件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点评]: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片段三:举一反三法: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点评]:

本段的教学,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简要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训练

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 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它是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资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本文将从朗读的意义入手,对朗读训练的方法进行讨论。

一、朗读的重要意义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和情感内涵的理解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朗诵多了对文章内涵的解读有益。的确,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和情感内涵的理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多读几遍,学生就逐渐能体会到文章的炼字和用词,能体会到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与背诵

日本著名记忆术研究家高木重朗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我也有体验,朗读出来更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从而加快记忆。”的确,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文章的字词句大声读出来,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朗读第二遍,就会在头脑中加深一遍印象,因此很容易帮助学生记忆,尤其是一些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的古典诗词,朗读更是有益于背诵与记忆。

二、如何开展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意义重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朗读教学呢?

(一)注重范读的作用

一方面,范读的读音比较准确,有利于纠正学生的发音,另一方面,范读有声有色,有情感,富有表现力,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范读的作用,加强自身范读的准确性与情感性,或者利用范读的声像资料,使学生通过听范读材料而更为深刻地感悟文章思想。例如,《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这首词以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来说很难理解,学生也很难读出感情。为此,教师将古典优雅的古筝音乐作为朗读背景,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范读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感受到了诗词中的优美意境。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传统教学中,朗读训练一般是早读过程中进行,或者是课堂上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读课文,读过之后立即开展下一项教学。这种朗读训练形式比较单一、枯燥,难以激起爱动、爱玩、爱新鲜的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效果十分一般。为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更新朗读训练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早读课上引导学生以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相结合来朗读,可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引读、轮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等,也可以在课外开展朗读比赛、小小播音员、诗歌朗诵会、背诗比赛等,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中激起朗读的兴趣。比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之后,教师就布置了准备诗歌朗诵会活动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多朗读、背诵所学课文,在期末考试之前举办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本学期学过的课文,并且请班主任、语文教师作为评委,为学生打出合理的分数,然后在期末的成绩评定中将朗诵会的成绩一并发给家长。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为了期末的诗歌朗诵会能取得好成绩,在平时的早读课上都加强了朗读训练,朗读的水平大大提高了。

(三)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朗读并非只有照着课文念那么简单,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小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比较贫瘠,因此在朗读技巧方面势必存在欠缺。为此,教师应该凭借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与朗读经验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朗读技巧的传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感受课文内容,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但仅凭这些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来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重要的还应是指导学生朗读,逐步交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理解句子里的声音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朗读的速度和语调,停顿的地方和时间,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比如,小学语文《仰望布达拉》的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布达拉宫!’心中一声惊呼。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在朗读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注意这句话的语气与语速。教师在学生朗读完之后特意将这句话拿了出来。“谁能为大家单独朗读一下这一句话?”先后有两三个学生朗读,都没有令教师满意。教师便引导学生:“作者看到布达拉宫以后是什么样的感情?”“惊讶、崇拜。”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那么怎样体现惊讶和崇拜呢?语气应该怎样?”“急速,强调。”“非常好,那么再朗读一遍试试看。”学生很快便读出了惊讶、崇拜的感情。

三、结语

反复朗读 锤炼语感 篇3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现在看来,孩子们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这也是古人对语文教学的千年思考,体现了古人对“朗读”教学的极度重视。现在教学设备日益先进,教师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让课堂做到“有声有色”。但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的朗读,仍具有重要的作用。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增加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

一、初读知音

刚接触新的文章,必定会有新的字词,学生知其音而不知其义,知其义却不能读通顺。为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度,使学生形成对语言的初步印象,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适应语感直觉性的特点,教师宜为学生进行范读。

范读时,我往往要处理两个步骤:(1)表演读。在朗读的一刻,全身心融入文章的情境里,此时教师便是一名演员,相应的语言配合相应的表情、恰当的动作,把学生带进故事的天地,让他们在感受到朗读的愉悦,激发朗读的欲望。(2)较正读。即使教师在表演读的时候已经成功引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就都能把文章读好读通了。这时我们有必要针对性的提出文章中容易弄混的读音和比较难读的语句进行纠正和反复训练,这也是学生将来能更好读懂文章的基础。

二、再读明意

待学生对文章内容基本把握之后,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趣味朗读练习,如学生全文读、部分读、领读、轮读、个人读、接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朗读比赛和文艺活动中进行朗读表演等,甚至还可以播放音乐,为教师或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语速的缓急,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并尽力调动自身感官感受文章情境,根据角色搭配动作和表情。近几年,“洋思现象”如一阵劲风席卷了迷茫的中国教育界的日子里,我发现,“洋思”方式对于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有利,学生们总会以其高昂的兴致阐释对朗读的喜爱,同时他们也进一步得到了语感的培养。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扮演狼的男生几乎是“喊”出了狼的话,再现了狼的粗鲁和野蛮,而扮演小羊的女生则以纤细的语音诠释了小羊的温和,学生读完课文后甚至还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里,这时已经不需要教师对文章作过多的讲解,学生也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故事的情感,同时也具备了以文本为基石,进行下一步讨论的条件。

三、深读解情

在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要段落进行更深层次的朗读训练。此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并在朗读时以自身为角色,融入到文章里。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我先让学生给文中出现的“一”加着重号并在朗读时注意这些“一”字所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领会教师意图后,朗读时很自然地加重了语气,同时也自然地感受到了文章所要表达对周总理的敬意。而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色彩鲜明,生动刻画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朗读时可以对诗中作者原来使用的“到”、“过”、“吹”等字进行分角色比较朗读,并仔细品味“绿”字的表意效果。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言规律认识透了,感受经验多了,学生就能活化语言,在阅读文章时能够迅速产生迁移、展开联想、深刻领会文中之义、甚至是言外之义。

诚然,读不能代教,但读的方式确实很能解决一些用语言表达却始终难明其意的词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这或许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4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认知,为以后深入的教育打下基础,并提前培养兴趣,不同于传统的语、数、英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因而在课堂中就必须于一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能够符合这一特点。而机器人教学就十分符合这一要求,由于机器人教学在内容上创新性较强,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眼界,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立足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机器人教育在小学信息教育课堂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机器人教育信息技术意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c)-0136-02

机器人技术发展至今融合了多种科学技术成果,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志之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同样也象征着一个国家技术改革的深度。而作为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对于学生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信息技术的启蒙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以其独有优势迅速发展,而机器人教育中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因而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都可以设计机器人教育,并利用这一综合性的技术教育平台为学生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在未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利用机器人教育这一载体并将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新发展方向,并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机器人教学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

一个完整的机器人涉及了诸多学科领域,不但包括了计算机技术,还融合了材料技术、控制技术以及机械技术和通讯技术,并且在机器人中还应用电、磁力、光、声等物理学知识,因而在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利用机器人教育这一平台不但能够令学生充分掌握课本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得到充分拓展。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信息化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更多的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但要提高工作中的主动意识,开始应当进一步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通过机器人教育就可以全面实现这一目的,通过机器人的发展以及现代新型技术的展示,在实践中令学生充分了解传感器作用,对控制编程初步了解,从而在学习中在令学生意识里形成机器人概念框架以及信息技术思维方式,而这是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比拟的。而在课堂中教师也应当以培养学生对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从而为机器人技术学习打下基础。机器人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教学面临了更大的挑战,而作为信息时代的启蒙教学,社会对于小学信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止步于简单的电脑操作教学。基于这一点,机器人教学开始走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由于机器人教育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并且实践性较强,通过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引入机器人教育,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开拓思维,在不断的尝试、交流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习信心,从而全面推进学生的发展。

2.1 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机器人教学出了紧密融合了信息技术课程外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以及综合性,通过将多种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并且教学中需要以课题研究的方式令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通过不断的创造、想象、实践和总结中获得知识。通过构成单元,学生利用不同的部件和结构,学生以所研究的课题作为目标设计出相应的机器人,并编写相应程序,以此完成课题所要求的任务,通过这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亲力亲为中获得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创新精神得以提升

通过机器人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新研究课题,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令学生组成不同的单元,共同对“项目”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这种组合型的独立思考,对主题项目进行方案的设计,并逐步予以分解,以不同的思路、方案去解决共同的目标,完成对机器人机构的搭建、程序的编写、机器人的控制,最终完成主题任务。例如:在教学“机器人机械手”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机器人独有的马达、梁、轴,齿轮等材料,让学生搭建并完成搬运动作学生拿到了一些看上去“稀奇”的材料后,马上被吸引住了,探究意识浓厚,小组合作,动手设计,不同的思维碰撞,往往会产生花样繁多的灵感与创想,会创造出不同的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机器人教学走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不仅能够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乐于操作,亲身实践,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让难以解决的课题变得触手可及,轻轻松松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3 信息素养得以提升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利用机器人教学这一有效的教学工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令学生在教学中深入思考教学问题,通过探索思考以及动手实践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对于教学内容而言,通过机器人教学可以直观的表现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知识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以此推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从而将学生感官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通过机器人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可以掌握更多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方式方法。如何开展机器人教学

机器人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社团小组的方式开展。感兴趣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机器人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外,还可以通过课外社团活动小组的形式接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地掌握好机器人教学重难点,对于算法、编程思想、人工智能部分的教学应该重点强调,“图形化”的机器人编程软件部分也应该有所侧重。这样,信息技术课堂将变得更加详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与探索过程中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要求,而机器人教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平台,能够充分展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在未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中,机器人教学必然会成为必要的教学内容,但这一发展过程将会十分漫长。目前个别地区已经将机器人教学融合到小学信息教育中,但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予以探讨和改进。但是通过实践机器人教学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质量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科技知识,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5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这是朗读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字、词、句都无法正确地进行朗读, 那么何谈对字词中所蕴含的意思的理解, 更不要说对整个文本内涵的理解了。文章是由文字通过作者有机整合成的带有一定思想和感情的作品, 或者说, 作者正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那么, 当读者需要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时, 更多还是要通过作品这一媒介。然如果无法正确朗读文章, 理解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朗读教学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因为小学生掌握的词语量还不够丰富, 这是造成理解困难的主要原因。当然, 在学习生字词中, 教师可采用实现预习, 上课试读、泛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笔者认为, 学生能读对不难, 难就难在对词语的理解上, 故而教学中, 教师还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组词、造句等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基本意思, 从而促进朗读的有效性。

其次, 在对文章阅读的流利度上。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 笔者提倡不拘一格的朗读方式, 即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 直到能读到流利为止。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有注重在语音和节奏上指导。特别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学生很容易形成“读白眼书”的现象, 在节奏上的指导尤为重要。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首先就应该给学生画出节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其实, 在朗读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说“一切声语皆情语”, 难道不是吗?人类一开始并不是从书写开始的, 却是从“咿咿呜呜”的发声开始的, 文字不过是承载了人类语言的一种媒介罢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 要能注入感情朗读, 就需建立在对文章主题和层次的理解上, 因为这些外在形式正好承载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首先, 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就如《与象共舞》的朗读教学中, 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 有时调皮, 有时乖巧, 有时活泼的特点, 只会把大象当做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生物来看待, 那么, 于大象亲近, 于自然亲近的感情就无法找到一个宣泄的理由, 朗读就成了按照文字而进行的机械式动作。相反, 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大象和泰国人民的关系, 能对大象的性情有深入了解, 那么, 读“大象”就像读“朋友”一样, 感情的流淌成了自然。

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作者在构思、写作中, 感情是不断变化的, 但万变不离其宗,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文章层次、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如在《彩色的非洲》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非洲是“色彩斑斓”的世界, 就需从非洲的蓝天、骄阳, 植物世界, 动物世界, 艺术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三, 在品味中朗读

读是为了品, 品味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感情, 只有品到了这些, 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当然, 也有教师认为, 小学生知识结构薄弱, 生活经验不丰富, 怎么可能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 怎么能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其实不然, 人类所拥有的感情是互通的, 只要能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这些感情都能被彼此所了解, 哪怕是一个婴儿也能明显地感受到母亲的不悦, 这就是证明。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品读作品,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注重感情浓烈的句段的朗读

在文章中, 总有些句段最能体现作者强烈的感情, 通过引导学生来朗读这些句段, 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教学中, 句子“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 走到那个角落, 看见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母亲掏衣兜, 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 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等就是作者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来感受母爱的句子, 当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朗读后, 合上书, 闭上眼睛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呵护, 这已经不是在读书了, 而是一中感恩, 一种生成自我体验的朗读方式。

(二) 注重重点词汇的理解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 除了从句段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外, 还要引导学生在对重点词汇的理解上来进行朗读。当学生对重点词汇理解后, 才会在朗读中渗入自己的思考, 朗读效果才会更佳。如《唯一的听众》的教学中, 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平静地望”来展现老人对我的鼓励, 也正是这鼓励让我获得了成功, 理解了这一点, 学生朗读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当“我”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中的那一刻的“平静”的心态, 也才能在朗读中对“平静地望”读出自己的感情。

在新课改中, 很多教师更多从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的改革上来研究语文教学, 笔者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这个主体不能忽视, 模式的改革是必要,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了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当然, 对朗读教学的研究笔者也是初步, 在今后教学中还要不断丰富, 以期获得更多成果,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朗读教学做出了总体规划, 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 也是核心内容。阅读不仅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也是理解文本意蕴的有效方法。要提高阅读效率, 还得从基本的朗读做起, 只有在准确朗读中, 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作品, 也才能形成更丰富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正确,感情,品

参考文献

[1]、孟云: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苑教育, 2011年10期。

[2]、龚红艳:优化朗读教学之我见[J], 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 2010年05期。

朗读有重大的语文意义 篇6

朗读教学的过程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要求我们字字入目。首先,朗读是我们阅读理解的必然门径。有些地方之所以还没懂,关键在于还没做到字字入目。朗读必需调动众多感官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文字的积累,并渐次形成良好的语感。其次,朗读可以很好地巩固识字成果。第三,朗读能直接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多读多写,乃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也是如此,读得高兴,必然会读得有效。那么,学生怎样才会高高兴兴地投入到朗读中来呢?第一,教师做出好的榜样。文章不是无情物,读者有情,文章之情才能通过读者的声音得以表达,这一点是根本,大家必须先想明白。第二是来自学生身边榜样的引领。每个班级都会有朗读能力出色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这份教学资源,这既是对优秀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全体同学的激励。相对于教师,学生更多愿意向自己的同龄人学习。第三是不断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在尽可能多加褒奖的同时,提出有建设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大家似乎都喜欢采用自由式,如果学生们不注意齐读了,教师就会喊几声“停下停下,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大概就是教师以为只有自己读自己的,才会是有个性的读。但对于齐读,也不可以一棍子打死。齐读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有不错的效率,各读各,点名读,时间上都不及齐读经济。其次,是帮助学困生形成读书安全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安全需求不宜忽视。再次,是对有些文本,齐读可以更好表达出必要的气势和情感。比如诗歌,比如文本中的排比句式等。此外,低年级的朗读,也建议多采用齐读,这样,更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自然的语调朗读,首先要求的是一种真诚的语文心态。教师不要使用过于装饰、过于程式化的教学语言,必需以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取向深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告诉学生,真正好的朗读是怎么样的。我这里使用的是“告诉”。“告诉”即意味着教师的主动引导,但这里的“告诉”也不要把它仅仅理解为一种灌输。第三,你要发现和培养自然朗读的学生榜样。是凡装模作样总是叫人不舒服的。当自己的身边有了这样可以效仿的对象以后,同学们自然会提高朗读水平。

朗读是重要的语文手段,作用于人的多种器官,有利于字词学习和巩固,有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进而能极大促进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7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程;情感朗读;问题;方法

根据我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要能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阅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在长期以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本文就是根据小学生情感朗读方面的的问题所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朗读的引导

(1)忽略课堂朗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朗读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课堂内容比较多,需要讲授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在对课堂安排时间上,就会经常为了其他相对于比较重要的考试内容而缩短课堂朗读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于课堂朗读忽略了,更不要说进行情感朗读了。

(2)教师的情感朗读不到位,缺乏感染力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字都是极其具有魅力的,它们具有生命力。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感情。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作者创作要以情感为基础,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感染读者。可以说基于情感是进行文章创作的必然条件,那么阅读文章就是将人带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处于情境之中。例如在《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语文教师在阅读这段文字时,如果带有充沛的感情进行朗读,学生会很容易的被带入到到这种悲伤的感情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时间易逝,岁月如梭,我们要珍惜时间和珍惜身边的人的感情。因此教师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对于小学生理解文章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

每天学校都会布置学生朗读的作业内容,但是一些小学生十分讨厌课文朗读,别说让他们带有感情的朗读了,就是让他们流畅的朗读都很困难,他们有的读起课文来磕磕巴巴,有的读起来像唐僧念经一样。同学们之间都是自己读自己的,晨读课就像菜市场一样。学生对情感朗读提不起兴趣,只是应付了事。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方法

(一)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情感朗读

在进行语文教学阅读时,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经验少的教师可以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学习,注意整节课的节奏,合理的安排施教的时间,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课堂朗读。因为小学生的认知基础还比较薄弱,玩心比较大,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并且由于他们的年龄小,认识的字并不多,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一是可以在他们读错的时候进行纠正;二是可以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面对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在带领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认知度,更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养,作为以教育为己任的老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的进行新鲜营养的吸取,不断的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多向身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

(二)设置学习小组,增进学生之间交流

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每天布置学生的朗读内容,在小组之间展开情感朗读。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还弱,所以对小学生要多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

三、结论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并且这个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初级阶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情感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能够使他们更加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对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朗读方面,要着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教师能够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珠源.追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10:163-165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8

作为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 朗读训练即是经大脑指挥口将文字信息转变为声音传递信息的思维活动, 对培养学生语感, 领会语言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老师让学生跟读, 除了进行识字教学外, 也培养了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好习惯。而初中阶段, 朗读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功中, 读是基础, 对其他三种能力最有影响又能制约其他三种能力的就是读的能力。多年以后, 当一届又一届的已走入社会的曾经腼腆的孩子返校拜访老师, 为师者每每从他们的侃侃而谈中欣慰地发现, 在初中阶段如果能及早重视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训练, 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立竿见影。

一、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1.认知水平差异。

智力因素起着认知的作用, 因此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也就决定了对课文解读的不一致。

2.阅读积累不足。

因为阅读积累得不够, 知识储备不足, 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不能深入, 只能停留在表层的对内容的梳理层面上, 无法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3.朗读习惯欠妥。

对课文的解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就是阅读习惯。课堂观察发现, 许多学生朗读目的不明, 觉得不读课文也不会影响考试分数, 所以就不能认真去读而是胡乱看看课文后就作出理解, 朗读存在形式化。再加上识字量少, 误读率较高, 朗读课文不懂语调、速度、停顿, 于是错读、误读、增读等问题的出现就不奇怪了。

二、朗读教学的现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解读现状, 作为课堂导演, 笔者发现, 课堂中这几个现象应引起重视:

1.不应为赶进度而忽略朗读。

这种情况通常在面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时, 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朗读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采用快速默读, 并随即通过对话的形式对课文进行理解。表面上看, 互动效果不错, 但是当教师问, 学生答不出来时, 教师为完成进度让学生默读看书或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 课堂朗读就被“合理”和谐了。

2.遇到篇幅较短的文章朗读走过场。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当今天讲授的是一篇短小的文章时, 会觉得时间充裕了, 于是精神也会松弛下来。这样的课堂如果不注重朗读的目的, 没经过精心备课, 学生的朗读因文章短而快速掠过, 表面上课堂很热闹, 却只是一次又一次为朗读而进行朗读, 缺乏情感的荡漾与心灵的碰撞, 这样的朗读最后成了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就不奇怪了。

3. 缺乏朗读的多样性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没有激情的朗读就如喝一杯白开水, 也许只能解渴。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各色饮料可以给我们老师带来启发, 为朗读增加感情、语调等色彩会像有各种添加剂的“水”一样既受欢迎, 又回味无穷。

4.缺乏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学生朗读后教师应及时予以评价, 这种评价, 就要考验教师的基本功了。如果只是用简单的你朗读得真好、不错、还行等话语予以评价, 缺乏针对性, 还会给学生敷衍的感觉。当你做出“真好”的评价时, 你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说你仿佛听到了未来主持人的播音, 当你发现学生朗读不给力时, 可以带读, 告诉他如果这样处理会不会更好?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三、积极进行朗读训练的好处

1.矫正读音, 避免读错音, 读错字。

如形似音异的字:已己巳;末和未;卖买等等容易混淆。一字多义的字, 如“效率”与“表率”的“率”, 行业和行为“行”字容易读错。通过朗读训练能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提高识字水平。同时朗读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及课文的结构特点。

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有不少学生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 口语不流利, 回答不完整, 或答非所问, 有的干脆不回答。这其中胆怯的学生是怕“说”, “说”不出来, 究其原因是缺乏“读”的训练。针对这一现象, 如果从抓朗读入手, 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后, 学生朗读能力会明显提高, 回答问题也会更大胆, 更流利。

3.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艺术表演, 它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诱发学生的直观兴趣, 并逐步形成潜在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4.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

例如因为语文基础差, 某学生七年级上学期写作能力很弱, 写不了300 字的作文, 而且错别字连篇。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 重视加强辅导他“读”的训练, 在他自己的刻苦努力下, 到八年级语文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作文也能写到600字以上了, 错别字也明显减少。

四、初中生朗读训练的实施

正确朗读的训练是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常用的方式是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相结合。教师必要的示范性朗读, 能给学生以仿效,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感受、欣赏到课文中的内容。学生朗读是训练的主要方式, 也是教师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的情况。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漏读、增读、错读。在训练中, 要有意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机会读一读。读后, 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和指导, 这是重要的一环。忽视了它, 就很难达到朗读的效果。

流利朗读的训练应该是朗读训练的第二步。使用声音响亮标准的普通话, 读句熟练流畅, 速度节奏适中。小组朗读或全班集体朗读难度较大。集体朗读人多声浪高, 气氛浓, 效果好,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不易把握速度、语调。要求高、难度大的是分角色朗读。运用这一方式的朗读, 一般选用的课文内容是剧本或对话较多的小说。它要求学生要掌握、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特点及对话的语气等。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前必须作适当安排和精心指导, 以便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作为第三步的理解朗读的训练, 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在朗读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朗读中带有思考, 思考后增强朗读魅力。

最高能力层次的训练, 无疑是有表情的朗读训练。当学生能对课文内容和情感达到深刻体会和理解, 切实把握好文章的感情, 在重音处读出重音, 注意停顿, 把握语调, 凡设问、反问、惊异、欢呼、鼓励的语句训练读高升调;凡感叹句、祈使句及沉痛、哀悼等语意的句子, 要求读低降调;一般的陈述句、判断句读平直调。朗读速度快慢、语气长短应该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性格、语句性质等决定。表示热烈、紧张、欢快、惊恐心情的要快节奏。表示悲痛、沉闷、缅怀的心情要慢读。一般记叙、说明、议论用中速朗读。在这个阶段, 我会结合课文内容, 选用一些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评书片段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欣赏,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 无论中华古老的评书相声抑或是现代舶来品脱口秀, 都是最高层次的朗读来感染听众的。

以上四个能力层次的训练, 试图揭示朗读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和学生朗读由低级向高级层次发展的规律。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 初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强弱与其语感能力成正比, 只有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朗读训练, 才能让他们具备高层次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

五、强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的意义

1.带领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从而提高感受语音的能力。

在朗读中才能体会汉语文字四声中的铿锵之声, 感受出文字的语音之美。通过朗读, 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急切舒缓, 同时感受语调的高昂、低沉, 节奏的急切、舒缓, 语速的快抑或慢, 从而获得对文章的音乐美感。

2.充分感受文章中丰富的形象, 增强对语言文字所塑造形象的感受能力。

具有形象的感受能力是文字语言的最大特点。优秀的课文是被激扬的文字, 如果通过朗读再辅以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 就能使听众从脑海中浮现出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 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 营造一种见其人、闻其声、身临其境的美感。

3. 朗读可以品味文章蕴含的丰富意义, 潜移默化成长中的孩子对深沉语意的感受能力。

当蕴藉着含蓄的美、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学在作者所描写的人、事、景物之中通过朗读品味出来, 而获得美的享受, 是难于忘怀的。

4.用朗读去可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情趣。

在朗读中感受作者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示文章的情趣、情味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人格品德等, 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5.朗读, 还能感受到文章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老师如说戏者一样, 带领学生去体会并提高文章风格神韵的感受能力。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章风格, 往往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即使是同一文体, 当作者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志趣的有差异时, 其风格往往肯定各有特色。通过朗读仔细品味、辨别, 增强了其对文章语体和风格的感悟能力。

朗读, 作为一种训练和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 表现在学生身上所谓语感强和没有语感的区别, 其实就是会朗读与不会朗读的区别。能组织好一堂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的老师, 一定是重视朗读训练的优秀老师。在训练朗读的课堂里, 沉默不再是金!如果说, 知识能改变命运, 那么, 朗读让人生完美。训练好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在练就朗读硬功、教学技能经过长期锤炼的老师的带领下, 孩子们一定能练就美妙的语言交流能力, 使自己的人生更完美。从这个意义上看, 语文老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2010

[2]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术期刊.2012

[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2004

[4]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提高学生基本能力.201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9

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 真情感参与

朗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读的活动, 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丰富, 所以, 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 让学生想一想, 演一演, 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 使其身临其境, 迫不及待地想说、想读, 这样, 孩子的个性感受在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 更带着真实, 带着自我, 带着个性。

【案例一】

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第一自然段的片段。

师: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他15岁就离开了家乡, 谁来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

(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但没有感情)

师:谁还想再读一遍?

(学生踊跃举手, 教师指名另一学生朗读)

师:好。读得很好。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读得整齐划一) 【案例二】

另一位教师同样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第一自然段的不同片段。

师: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他15岁就离开了家乡。请同学们自由地边读边想:王维小小年纪, 远离家乡, 两年过去, 心情怎样?

(学生自由朗读, 边读边想)

师:读好了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交头接耳, 轻声议论)

师:同学们, 你们当中有谁有过离开家乡或离开父母的经历?当时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1:我有过离开家乡的经历。有一次, 我和妈妈在暑假里到北京去看望爸爸, 我的心情很高兴。

师:一家三口在一起, 当然值得高兴。

生2:春节刚过, 爸爸妈妈又要去深圳打工了, 家里只剩下我和爷爷奶奶, 我的心里比较难过, 因为我又要长时间看不到爸爸妈妈了。

师:是呀, 你在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相伴,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王维却是孤身一人, 没有亲人相伴, 没有熟人相随。将心比心想一想, 此时此刻的王维心情怎样?

生3:我想, 王维此时此刻肯定是特别孤独, 特别思念家乡。

师:是呀!两年了, 700多个日日夜夜就是这样形影孤单。饿了, 随便吃点什么;病了, 只好自己照顾自己。两年的光阴就这样在孤寂中度过, 就这样在日益浓烈的思念中度过。有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王维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读得很投入, 特别是“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沉甸甸的)

师:是呀!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板书) 。从这两个“异”字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评析】

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 真情感参与。显然案例一中, 不仅读的目的不明确, 而且没有为读创设好情境, 只是让学生平平淡淡地读, 没有对学生心灵引起震撼。而案例二中, 不仅读的目的明确, 而且还为学生读好这段文本创设了很好的语言情境, 给了学生想象感悟的空间, 强化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学生是在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是在用心灵去和文本的作者以及主人翁进行直接对话。

二、要在心灵深处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朗读的过程首先是潜心会文、自悟自得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在目视、口诵、心惟的同时, 借助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语言积累, 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使文中的人“活脱”, 事“活脱”, 物“活脱”, 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

【案例三】

六年级一篇课文《印度洋上生死夜》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不, 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主人翁皮埃尔的妻子遭受章鱼袭击, 生命垂危, 急需返回港口抢救, 而此时他凭经验知道, 一场海啸即将发生。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体会皮埃尔的高度责任感。

师:这段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1:要读得坚决。因为这样可以表现皮埃尔的坚强决心。

生2:要读得果断。否则, 就不能表现皮埃尔的责任心。

师:那么, 哪些词语要读重音?

(学生相继回答“不能”“唯一”“有责任”“通报”等)

师:好。让我们先自由练一练, 再指名读。

(学生自由练读, 然后指名读、齐读。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完全没有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学生感情的表达大多数是言不由衷)

【案例四】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读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

师: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 作为丈夫, 面对着危在旦夕的妻子, 不能走就意味着要舍弃自己的亲密爱人。让我们用痛苦的心情读——

师:这是一个恐怖的抉择, 作为一个精神正常的人, 面对着即将发生的海啸, 不能走就意味着还要搭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让我们用恐怖的心情读——

师:这更是一个伟大的抉择, 因为作为一个知情人, 他是在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不能走就是意味着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多人生的希望。让我们用敬佩的心情读——

【评析】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不应只是一种形式, 不是只言片语地读, 也不是少数人的读, 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学生潜心地读, 是要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去领会文本主人翁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显然案例三中, 学生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了皮埃尔的坚决、果断, 但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是从字面上感受到的, 学生还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引起情感共鸣。而案例四中, 教师借助富有情感的导语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认知, 还原语言所描述的形象, 使文本中皮埃尔的形象丰满起来、真实起来。整个导语中虽然没有提及“坚决”“果断”“责任心”等标签式的词语以及读书技巧的指导, 但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是丰厚的, 表达和理解的效果是美好的。

三、要让学生在朗读评价中学会提高

朗读中的及时评价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促进反思、积极引导等功效。朗读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教师评价, 也可以是学生互评, 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评。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知, 也是给学生互评和自评的示范。教师的评价要具体、明确, 能让学生知道哪个地方读得好, 哪里还需要改进。显然案例一中教师对读的评价仅仅限于“好”“读得很好”, 至于好在什么地方, 好到什么程度, 教师没有作出具体评价, 这样就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 只要读得正确、流利、整齐划一就是读得好。教师对于读的指导要注意做到: (1) 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 及时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缺点。 (2) 及时。每个学生朗读之后, 教师应该给予评价, 可以是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个微笑, 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 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 总之要及时予以回应。 (3) 准确。学生朗读之后, 对于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等, 教师都要予以准确的评价, 以便激发其他学生朗读好文本的兴趣。教师的含糊其辞或不闻不问会让学生兴趣锐减, 影响朗读的效果。 (4) 激励。我们要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朗读热情, 对于积极参与、大胆表现的行为要给予热情赞扬。对于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朗读要由衷地赏识。对于错读、漏读、回读等现象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再次朗读, 给学生留有余地, 为他能够读好文本创造机会。比如在案例四中学生朗读“不, 我不能走!”时, 根据读的情况, 教师可以这样评价:“我听出来了, 这是一个念头, 是个想法。”“我感觉到了, 皮埃尔很痛苦”“嗳, 这个决定怎么会这么轻松?”……教师如果能够用精当的评价和恰如其分的朗读建议去指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会矫正、学会评价, 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有效的朗读训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读音的过程, 它要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原作的基本精神, 表达原作特有的风貌, 要传达出读者独特的感受。因此, 教师的朗读指导要着力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深化情感的体验, 促动心灵的沟通, 还要在朗读技巧上自然、适度地进行一些指点。这样, 朗读不仅使学生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 还能使学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 最终, 琅琅的书声就会成为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学生学习 小学低段语文 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36-01

传统的语文教育让许多教师认为考试成绩的高分才是硬道理,一味地追求成绩上的效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语言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上课的重点是识字,课后的重点是背诵,唯独缺少了组织学生语文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导致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

1 目前低段语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我国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学习,还是存在许多教学弊端,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学生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1.1 教师课堂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没机会朗读

语文教学中一项最重要的学习就是阅读,阅读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帮助最全面也最实用。不少教师在上课时,存在担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认字水平不高等顾虑,不希望将时间花在让学生朗读方面。反而更注重对词句的分析、讲解,用冗长的理论对小学生进行讲解,长篇大套、滔滔不绝的讲解让学生的接受度下降,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全课程仅有的朗读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替学生来朗读永远也帮助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提高。小学的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也是如此,课堂中教师只顾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课,完全没有顾及到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最终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着更迷茫。本应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的课堂成了一对一的“满堂问”,到了课程结束,学生连一次课文也没读全,根本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朗读。

1.2 不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超出实际

许多教师在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忘记了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忽视了“小”字的含义,完全按照成年人的思考方式开展授课,最后不但造成讲的内容“太大”,涉及问题太广,对学生的要求也太高。不少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不看重读,只看重讲,在学生还没有学会把一字一句都读明白的情况下,就开始大讲特讲文章中心思想,文章蕴含的深层情感等,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通过低段语文的朗读学习,可以实现认字数量的提升就是一种进步。但不少教师不满足于此,有的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陌生字词的情况下,就开始“越级”讲起了文章思想等理论,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2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的不同教学模式及效果

这里我们运用一篇小学一年级课程中的一篇课文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学生对朗读教学的不同感受。这篇名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由同一位教师,采用“一课两讲”的教学模式,即将这篇课文经第一次讲解后,进行构造重组,转变教学思路再次授课。第一堂课,教师以问答形式开展教学,统计显示上课期间的问答次数达到77次,教师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讲解细致,文章中出现很多语气词,如“哇、喂、呀”等,教师在教课中单独将这些语气词拎出来着重讲解,要求学生们特别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感。但是教师缺少范读,同时整堂课学生也没有朗读的机会,这节课的“读”完全达不到朗读的要求,都是以单个词和单条句子为主,全程唯一一次朗读是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在将所有知识要点都讲完之后,进行了一次全班朗读,但朗读之前教师也没有说明阅读的目的与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好部分关键词的读法和语气。这堂课教学速度快,基本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记忆的多是文章中的局部知识点,没有形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概念。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普遍,学生缺少朗读机会,课上的学习质量值得怀疑。

经过课后研究探讨,教师对课程结构做出了调整。在第二次上课时,学生的阅读时间明显增加,约有15分钟,其中10分钟属于学生自由阅读,之后由教师进行范读2次,讲课的时间约20分钟。在阅读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要求学生在教师范读期间,用手或笔跟着阅读的句子自己小声跟读,通过学习教师的朗读语气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布置小组朗读时,提前告知学生要注意的问题,读到形容词、副词时,如“很远很远”等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动作地朗读,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整堂课下来,学生通过集体朗读、同桌朗读的形式,共朗读文章50次,每名学生至少朗课文读4遍。这节课的教学质量明显优于第一节课,课堂活跃度和学生自主朗读积极性大幅提升,切实做到了每名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

3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学习能力培养

3.1 结合课文内容,营造朗读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在班级里营造出符合语境的朗读氛围。例如《雨后的森林》这篇课文,当读到“小蘑菇撑起了花伞,葡萄挂上了水珠”时,就可以让学生用生动的表演来将文字形象化,对文中提到的各种动词、形容词分别予以肢体表现,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实现了学生在玩中学的愉快教学理念。

3.2 把朗读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生在朗读一篇课文时,是带着一定的自我观点在阅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所思考,再综合自身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后,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发表自己对朗读时应有的语境、语气的理解和观点。在《春雨的色彩》这篇文章中,学生对鸟儿的“争论”形式这一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麻雀在“争论”时就应该叽叽喳喳,语速要像连珠炮;有的孩子认为麻雀与燕子在“争论”时双方虽各有特点,但不应该是吵架的感觉,应该有礼貌的对话;还有的孩子觉得鸟儿的“争论”是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不至于吵架。由此可见,学生们的生活环境与个体因素都决定了不同学生对文章有着不同认知。教师应多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展开朗读教学。

4 结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从学生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朗读教学,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感受学生在学习时所遇到的困难,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新手段、新方法、实现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快乐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三维CT扫描,支气管异物,反复咳嗽,诊断意义

胸部CT在诊断危机小儿生命疾病的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经常引发反复咳嗽, 由于年龄较小, 大多婴幼儿无法准确描述身体状况, 给检查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在患儿救治中, 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救治本身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通过对56例反复咳嗽的小儿进行胸部CT扫描, 判断病因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科收治的婴幼儿反复咳嗽病例56例:其中发现左主支气管狭窄12例, 异物5例, 左细支气管狭窄8例, 右细支气管狭窄8例。所选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年龄为0.5~3.5岁:其中<1岁6例;1~2岁31例;2~3岁19例。男35例, 女21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做胸部三维CT扫描, 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反复咳嗽的56例患儿入院诊断为左主支气管狭窄12例, 异物5例, 左细支气管狭窄8例, 右细支气管狭窄8例。所有患儿均给予抗感染以及对症治疗, 病情均有所好转。

3 讨论

胸部CT扫描是通过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对胸部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胸部CT扫描有助于对胸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诊断, 如鉴别肿块属于钙化性还是脂肪性等, 还能够准确判断肿块的位置和大小等[2]。还可以检测出胸部的微小病源:有无微小肿瘤的转移及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等, 以便为治疗提供可靠的支持。

婴幼儿反复咳嗽的原因有很多种, 其中气管、支气管异物就是其中一种。气管异物是婴幼儿的常见病, 过去所采用的影像学诊断多根据平片是否有肺气肿、肺炎等表现, 外辅以透视中是否存在纵隔摆动、纵隔摆动的方式结合相关病史来进行诊断和分析, 最终来判断是否存在异物及异物存在的大概位置[3]。检查结果缺乏依据, 主观影响较明显, 局限性较大。而CT扫描, 尤其是三维CT扫描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诊断率和准确率。因为三维CT扫描具有高分辨率, 能够区分组织细微的差异[4]。不但很小的支气管异物通过三维CT扫描能被准确发现, 而且还能够直接观察到异物存在的位置和大体形状、大小等细节信息。婴幼儿气管或支气管异物常引发反复咳嗽, 由于年龄较小, 大多婴幼儿无法准确描述身体状况, 给检查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在患儿救治中, 及时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救治本身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5]。气管、支气管异物为婴幼儿常见突发症, 严重的可造成婴幼儿死亡。在性别比例中, 男性多于女性。对于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可以根据病史、病症等予以综合判断, 但胸部CT扫描对于该病症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射线不容易通透的物质, 利用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的分辨出异物的大小、位置等信息;对于透射线的异物, 则结合患者有无出现呼吸道梗阻加以辅助判断[6]。诊断时除了进行正面拍摄外, 还应辅以侧面拍摄, 以便更加准确的判断异物的位置, 以便做到仔细周全。通过影像学检测, 异物可表现为双侧肺亮度增大, 横膈低平, 出现心影大小反常等现象。若存在肺不张的情况, 则出现透视下肺亮度减小, 横膈上升, 纵隔向患侧移位等现象。三维CT对于婴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它比普通的X线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可以显示出普通X线无法显示的细节。能够较好地捕捉异物引起的早期症状和后续性症状。三维CT扫描速度快, 能够降低伪影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通过多平面重建, 能够得到多角度的图像, 更加形象地反应异物部位的具体状况[7]。

参考文献

[1]Jang YK, Jung DH, Jung MH, et a1.Mesenchymal stem cells feederlayer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for ex vivo expanded growthand proliferation of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J].Ann Hemat, 2006, 85:212-225.

[2]Templeton KE, Scheltinga SA, Graffelman AW, et a1.Comparison andEvaluation of real-time PCR, real-time 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amplification, conventional PCR, and serology for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J].J Clin Microbi, 2003, 41 (9) :4367-4368.

[3]Morozumi M, Nakayama E, Iwata S, et a1.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pathogens in clinical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by real-time PCR with pathogen-specific molecu-lar beacon probes[J].J Clin Microbi, 2006, 44 (4) :1440-1441.

[4]陈倩, 钟天鹰, 张其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支原体、衣原体感染[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5, 19 (1) :25-26.

[5]罗招凡, 谢文锋, 许常珍.荧光定量PCR与常规PCR检测沙眼农原体、解脲支原体的比较[J].江西医学检验, 2004, 22 (6) :517-518.

[6]吴旗, 虞涛.游上游PCR法与荧光定量PCR法在人巨噬细胞病毒检测中的作用比较[J].华中医学杂志, 2006, 30 (1) :11-12.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优秀教案《小蜗牛找朋友》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农行面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