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特点探索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九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标志为发达地区的“班班通”、次发达地区的“校校通”和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然而,从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来看,问题还相当多。用比较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是广大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热切期盼,也必将对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特点探索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特点探索论文 篇1: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适应农村实际选择了“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三种十分有效的基本模式。我所在的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6所小学都采取的是第二种模式,即卫星教学收视点,现已经初步搭建好较为完善的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

如何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改变观念

北碚区水土教管中心现代远程教育起步较早,从2003年10月起,水土小学就开始实施“教育部·李嘉诚‘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2006年春季学期按照区教委的统一安排,教管中心各校均实施了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并派出了信息技术骨干参加了市、区级的培训,有力地推动此项工程向纵深发展。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陌生的,我们就从组织领导上抓起。教管中心建立了以教管中心主任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项目学校校长负责、各校远程教育管理员具体实施的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我们从思想认识上抓起,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让鲜活的资源激活师生鲜活的课改思想,让远程教育给教师带来信息和力量。因此,设备全部到位后。各校就自己安装调试接收设备,认真接收资源。建立接收室和播放室,制定了规范管理制度,使远教资源与课改整合经常化、制度化,在潜移默化的操作和运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全力打造校园远程教育资源库网站

首先,接收资源。要保证资源的正常接收,维护好设备很重要,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正常的运行状态。

其次,整理资源。一方面清除远程下载文件夹(或磁盘分区)里面的“废文件”,一方面搜索有用视频、动画、课件、素材资源,分学科分类对搜索到的文件进行中文重命名,有的刻成光盘,有的转移到VOD音视频点播系统。

第三,制作远程资源目录,推荐优秀教学资源。将大量资源按年级、学科、内容、版权等进行分编成资源目录。分类存放,方便教师借光盘或查询点播系统。

第四,有效利用校园网,建立FTP和HTTP服务器的管理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由于下载不完全等原因,利用校园网HTTP服务器网页浏览方式时,经常出现资源找不到的现象,我们就建立了对已经整理的远程资源进行FTP共享使用,效果比较好。教师们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公示目录和浏览校园网之后,拷贝到其它计算机进行观看学习。各校经常精心选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组织教师共同收看研讨,谈收获体会。教管中心还开展了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基础的“赛三课,展真我”的“上课、说课、评课”比赛活动;让远教资源走进随堂课的活动也开展起来。这些做法都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各校远程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提高本地农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目标。

第五,积极借鉴新技术,有效整合资源,建立VOD音视频点播系统,在网站上专设“校本资源”栏目,并细分为课件库、试题库、教研文章、实用软件、技术支持、校园视频等类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和校本研究资源同步共享,大大降低对教师使用技术的要求,提高资源的使用频率,提升资源科研价值和教师专业水平。

三、二次开发利用,突显校本特色

学校目前拥有的远教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和完整,但通常与现行教材版本不配套,为了更好地适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我们就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现在学校已经有相当多的一线教师能够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修改或制作出适合本学科实际的课程案例、教学课件、试题资源等。近一两年来,水土小学两位教师二次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参加重庆市中小学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上课、说课均获一等奖,其中一位教师获得了第一名。

四、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与课程资源的整合互动,服务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师备课的整合

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但这些年我们实施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有部分教师不主动参与,严重阻碍了课堂“生成”,因此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课标、教材,对教案范本要理性运用,注意构建课堂框架,根据课程特点大量查阅远教资源和网络资源,并结合实际合理收集、整合、充实,上课前还要“复备”,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抄写负担,又增大了课堂容量。全新的信息资源激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众多课堂亮点得以生成。水土小学、滩口小学通过校园局域网把远程教育设备与计算机教室连接,使教师使用远教资源更加方便和快捷。

2、远程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

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一些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化难为易,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课堂难于实现。而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于一体的优质资源,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资源匮乏的缺陷。教案里我们“备”进去了,课堂上我们再现出来,充分体现了直观性教学的原则。我们正在开展以远程教育资源为主体的谍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互动研究,并出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课堂案例,譬如在校本教研中九龙山小学罗英亮老师和滩口小学童玲老师执教的同一课题《找位置》,我们将其刻录成光盘或挂在学校网站上供教师们观摩学习。王鸿老师的《时分认识》一课获得了北碚区数学赛课一等奖。

通过典型引路、课堂示范,使教师们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所带来的精彩和高效,大家想用、愿用、自觉地用。为了让教师使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让一些骨干教师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方法,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真正整合。

3、远程教育资源与校本教研的整合

其一,从制度上保证。每期每所学校的学科教研组至少开展一次专题研究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骨干教师至少上一节这样的课,鼓励其它教师尽量上一节这样的课,教师立足本人与所教学科实际每学期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以解决远教资源和课改整合中困惑或问题。

其二,定期研讨,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学校采用集体观看优质课录像和自己收视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每个教师观看网上优质课2节以上,并由教研组择其有代表性的课堂,在教研活动中研讨。

其三,及时总结教研成果,撰写经验总结或专题报告,指导有困惑的教师,在指导中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譬如:滩口小学王礼伦老师撰写的《精耕农村教育“市场”,盘活农村远教资源》,对远教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当然,在探索中我们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譬如硬件设备缺少、陈旧落后导致一部分教师懒于使用,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了其使用的积极性。

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功能,加强管理,将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黎合,达到物有其用,用有其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学校教学的助推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龙海洋

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特点探索论文 篇2:

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应当确立的正确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九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标志为发达地区的“班班通”、次发达地区的“校校通”和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然而,从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来看,问题还相当多。用比较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是广大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热切期盼,也必将对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农村中学教育信化应当确立如下理念。

一、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对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信息分析时必须依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关于“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的有关规定,以确保信息分析的规范性、完整性,为实现信息的“动态演化”和交换、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应当明确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一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必须先行规划,再分步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三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标志。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二、正确理解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育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的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批评和抵制。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同时教育者也要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另一方面,出于对教育现状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改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这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教育变革的姿态。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三、正确认和识处理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有关经费的问题

现代学校的运转,经费的调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教育信息化过程的经费投入往往数额巨大。故关于经费的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怎样获得经费来源,怎样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是我们不得不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

(一)国家财政投入应当成为经费的主体来源

农村中学几乎全是公立学校,经费投入的责任天然应由各级政府来承担。特别是农村初中,其教育信息化经费必然应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以上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同时,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特别是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旧产品的淘汰是非常迅速的。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就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应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对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投入。

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软件资源开发,更是应由国家承担主要责任。其实,全国有很多的企业瞄准了教育软件开发这个目标,想从教育信息化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但如果不统一规划,不但标准难以统一,而且重复投资是相当严重的。为此笔者呼吁,当务之急是国家应像编审出版纸质教材那样,由国家直接投入一部分资金,组织企业招标,按照统一标准开发一套核心的而又是开放的多媒体教材与备课系统,低价向全国发行。这样会带来以下一些效益:一是软件易符合统一标准,基于这个标准二次开发的资源也能方便地交流与共享;二是对全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的作用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也期待着校园网、城域网、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网早日建立,而在网上流动着便于一线师生教学、便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便于教育科研部门研究的大量而有效的信息。

(二)经费投入时应处理好两个比例

农村中学在国家财政经费投入的支持下,就应当把功夫用在用好经费,发挥效益上。一是处理好各阶段的经费投入比例。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考虑今后维护、运营、管理、维修、补充、升级、换代等持续发展所需的经费,以确保项目在实施期内有常规性经费支持,确保其良性运转。二是处理好各板块的经费投入比例。国外一般都是4:3:3,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的培养。而我们国家的现状是9:0.5:0.5,90%是硬件、5%是软件、5%是人才的培养,学校承担任何信息化项目,都是规定钱要用于设备硬件的投资,只有极少数可怜的钱用于人员费用,结果造成一些单位不切实际购买设备,几万、几十万的设备闲置浪费。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和产品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教育信息化要持续发展,投资思维的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这两个经费比例处理好了,经济杠杆就会很好地作用于教育信息化过程,才会有效改变“重硬件、重建设,轻软件、轻维护、轻升级、轻培训、轻应用”的格局,才会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持续发展。反之,若农村中学的教育信息化重蹈覆辙,劳民伤财,是政府和学校、师生都输不起的。

(三)必须把经费投入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如何解决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是摆在每一个农村中学领导面前的共同难题,但不能因为资金的问题把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搞错了。不同的思考,就有不同的结果。早期,不少学校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其它方面一再挤压,挤出了部分资金,解决了教育信息化起步的最基本的硬件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学校虽然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回收,但学校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必将是一个经常性投入项目,绝不是一次性投入就一劳永逸了。因为各种设施设备都存在较快的升级换代问题,这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鲜明特点。在投入的同时,是应该关注效益的问题,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其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四、必须树立以师生为本、以应用为本的理念

全体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是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全体师生又是教育信息化共建共享的主人。教育信息化,必须树立以师生为体的理念。尤其是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必须考虑农村中学师生的特点。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关注学生发展为本。这既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应当是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以学生为本,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及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以教师为本,就是以关注教师的需求,关注教师的发展为本。教育信息化以教师为本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决策过程中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为本,大力贯彻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教师中全员、分层次开展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

以应用为本,就是以师生在教育管理、教学过程、后勤服务、校园生活等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应用为本。以应用为本,要把握实用、够用、好用、用好等几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要处理好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关系。数字化校园的意义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拓展传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其次,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是前提。要按资产管理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维护好信息技术硬软件资源。从设备和软件购进到安装调试、竣工验收、到规范的使用登记、维护维修登记、按规定折旧减值,直到设备报损或软件升级换代,都应建立严格的档案。要高度重视日常的维修、维护,重视对信息化设备和资源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第三,软件资源的建设和充分利用是关键。农村中学要在建立自己的资源库的同时,积极共享其他优质资源。针对农村中学资金缺少的情况,除由上级开展和配置外,一是应力所能及地购买一些;二是应鼓励师生购买并交流使用;三是鼓励师生从网上搜寻、下载;四是自主开发和加工改造一些简易适用的小软件,宣传自己,服务他人。

第四,完善的制度是保证。通过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建设、管理、维护、使用、培训是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的保证。特别是农村中学,既要一套制度来规定普及措施,又要有一套制度来激励广大师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地、广泛地、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设施设备和资源,要大力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大力推广优秀师生的经验。

总之,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思想、规划、经费、设备、软件、培训、管理、应用等一系列问题,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助推剂。[e]

(注: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401132)

作者:李忠志

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特点探索论文 篇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出农村教育的新视角

摘 要: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发展战略的核心。本文根据农村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特点,从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提出农村教育的新视角。通过调查研究,从面授课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对农村远程教育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从而构筑农村远程教育体系,早日实现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作了一些探索和反思,为促进教学互动,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手段策略

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发展战略的核心。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及农村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提出农村教育的新视角:农村远程教育,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新模式构筑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形成农村教育横向、纵向一体化,将有助于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早日实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人才为新切入点,帮助农村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强化学习实践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面授课教学

1. 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即教学形式。在农村远程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尽显其局限性,因此,灵活的教学方式的采用必将成为明智的抉择。

(l)集中面授辅导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教学计划,按章节逐课,按顺序进行教学,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这里所讲的集中面授辅导方式,指的是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在教学计划学时的一定比例学时内,安排适量的集中面授辅导课,面授辅导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学习指导、解答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供助学服务等,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辅导讲授,而不是在全部计划学时内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

(2)视导授课方式。由课程责任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所采用的深入学生的工作单位或学习小组进行巡视和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势是既能促进教师教学相长,又能使一些因工作关系不能按时到课(指集中面授辅导课)的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

2.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教育手段在农村远程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从运用策略的角度上,可以分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运用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运用包括从学校产生以来在教学中逐步采用的黑板、粉笔等一般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目前为止,可分为五类:一是光学手段(幻灯、投影等);二是音响手段(电话、有线、无线广播、电唱、录音等);三是电子文图媒体(电传、传真、文字处理机等);四是视听手段(电影、电视、声像、同步幻灯、传真电话、录像及其附带电教软件);五是综合手段(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卫星通讯教学系统、视盘系统、光纤通讯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等)。

多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两部分组成。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二、小组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内容。如研究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章节的总结、交流学习的方法等。

1. 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员的地域分布情况和选课情况,本着方便有效、自愿的原则,由各班班主任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3—5人,并确定专业学习小组长。每位学员必须参加小组学习。

2. 确定小组学习内容。小组学习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期末总复习等。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的书本知识,或者探讨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做形成性考核册;可以一起协商制订小组学习计划,包括学生选课计划和课程学习计划。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们温习或者预习了课本知识,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知识接收得更快,消化得更彻底。

3. 明确小组学习要求

(1)每个学习小组由各班班主任指定课程学习小组长,课程学习小组长必须定期组织小组学习、讨论。

(2)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每个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学习活动。

(3)每次小组学习要有详细活动记录。

(4)每学期各班班主任要将本课程班的小组名单交给任课教师,以便深入小组指导学生自学。

(5)任课教师要审阅小组学习活动记录,各班班主任负责收缴小组学习活动记录,在学期末将记录上交存档。

4、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只要教材熟悉,教案确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述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这里,双向交流可有可无。然而,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角色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的角色不仅要起到指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启发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习小组中的教师定位要求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之上,滔滔不绝地分析概念和作出结论,而是要“隐居”幕后和深入到学生之中,通过启发和诱导,促使他们走向探讨未知、陈述己见和获取真知的教学前台。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也是农村远程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过程中起到消化理论和应用理论的作用。因此,实施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一条主线,两个坚持”的原则。“一条主线”即从知识获取走向实用能力培养;“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密切联系实际,主要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联系个人的实际、专业的实际、岗位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二是坚持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即将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抓好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还要强化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同过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安排实践教学方面应该适当地多安排一些集中实践活动课时,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上都应该在每次集中面授辅导课结束后就进行。为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要求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及当地实际等情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做到“三个结合”:

1. 实践教学内容与本学期开设课程相结合

农村远程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他们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不一样的。针对教学计划的这一特点,在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时,就充分考虑学生本学期开设的具体课程,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与所开设的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整过教学取得实效。

2. 实践教学与班级集体活动相结合

农村远程教育的学生都分布在各个乡镇村,平时很少有机会全部聚在一起,以至于有很多同学互相都不认识。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大班级,就要花很大的精神才全部认识那些学生,至于学生之间要互相全部都认识那就要花更多的时间了。而学生们出于对同学之情的重视,绝大部分人都想与同班同学交往好,要求要开展尽量多的班级集体活动。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应积极把实践教学与班级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其实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班级集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其他的班级集体活动,并把后面的活动看成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延续。通过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凝聚全班学生的人心,形成良好的班风,而且使学生更加乐意参加集中面授辅导学习和实践教学学习。

3. 实践教学要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学员解决实际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衡量学员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农村远程教育的学员能否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促进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解决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生产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这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办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农村远程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积极探索教学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热点问题结合的路子。比如,在预防禽流感工作中,组织畜牧兽医班的学生与有关部门一道,利用乡镇逢圩日进行相关知识的街头宣传。当前,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利用村里的黑板出预防甲型H1N1知识专栏,对群众的疑惑进行解答。又如,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与县委农工部一道,要求学生中的那些在职村干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充当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员、指挥员、战斗员,带领群众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中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长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才干。

四、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及进度等都可以由学习者自主安排,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农村远程教育的学生更强调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创新学生学习模式,自主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个别化自主学习特征

传统的集中型的、定时定点的学习方式已无法与现代社会时间上的快节奏、空间上的大跨度相适应,学习者希望合理地解决工学矛盾,减少学习安排上的束缚,增大对时间、空间支配的自由度。因此,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个别化自主学习倾向明显。

2. 主动性学习特征

主动性学习往往是与被动性学习相对而言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学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3. 探究式学习特征

探究式学习往往是与传播式学习学习相对而言的。

4. 交互式学习特征

自主学习并不排除学习的交互性,包括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互。相反,还非常强调学习的交互性。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都离不开学习的交互,没有交流的学习事倍而功半。交互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保护主动性,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而且,交互的学习还有助于消除学习的孤独感,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交互性。

五、反思

总的来讲,不论是怎样的教育方式,都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追求强大的视觉效果,弱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内容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忽视了教育的具体内容,结果技术喧宾夺主,学生在感官上得到刺激,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尧学.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4,8.

[2]冀燕丽.陈赓主编.现代远程教育评估之探析中国远程教育,2005,1.

[3]彭立主编.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徐青云:赣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廖芳:赣州广播电视大学,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徐青云 廖芳

上一篇:庆六一学生发言稿下一篇:县政造林绿化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