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探索(精选8篇)
作者:不详来源:不详发布人:admin
绍兴县柯桥镇柯岩分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分中心辅导小学。1987年以来,在区域性的“柯桥教育实验”课题指导下,沿着“全面发展,争创特色”的改革思路,建构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农村小学教育结构体系”,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艺术教育实验。至今,这一课题实验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中显示了它独特的功能。
一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农村,小学教育往往局限于单纯的课堂音、美知识的传授,甚至停留在“唱唱、画画”的浅层面上。更有甚者,在“应试教育”框架下,艺术教育几乎被贬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日子里,有时连“唱唱、画画”也被挤缩掉。这些现象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小学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五育并举。
柯岩分校所在的柯桥镇是浙江省经济开发区之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中国轻纺城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区经济的腾飞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劳动者的艺术素质也已开始成为社会民众的一种追求。良好的社区环境为柯岩分校创建艺术教育特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实验初期,学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定创建社会化特色学校课题实验的总体目标是:以书画为突破口,推动艺术教育;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结构体系为依托,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环境创设为手段实施艺术教育,奠定学生初步的艺术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逐步形成具有能适应、服务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艺术教育办学特色。
二
(一)教师培训
办学有特色,师资是关键。为此,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社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的内容得到充实,重心应放在农村社会对新成员的人才规格要求上。鉴于此,学校组织教师重新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举办实验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实验意识,从而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创造精神,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自觉地把学校课题实验的总目标与个人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1?实施音美任课教师专职化,改变长期以来的音美“搭头课”现象,大大提高了专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为他们潜心教学和研究创造了条件。
2?切实加强音美教研活动,提出“面向全体,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教研目标和要求,并帮助具体部署艺术教育的实施步骤与方法,使音美教研组成了创建学校艺术特色的中坚力量。
3?“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艺术教师视野。学校利用假期送音美教师和爱好并参与艺术教育的教师参加对口的培训班;还邀请县艺术教育教研员,有关民乐、美术高级教师来校辅导;同时,组织艺术教育教师去杭州大关小学、萧山体育场路小学等学校对口观摩取经。
(二)经验过程
1?建构组织管理网络。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即课题组),由分管校长主管,教导主任配合,艺术教育骨干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协同,形成了有效管理系统。学校制订了艺术教育中长期规划,拟订阶段实施计划,包括阶段目标,具体操作内容、步骤和应达到的程度等。
领导小组成员每人分管一个艺术类别,加强指导,示范辅导,做到各司其职,互相协同。
健全检查与总结制度。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学期末或年终各子课题组对照发展规划和阶段实施计划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写出书面总结。学校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学生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学校在《岗位责任制条例》中,设立艺术教育教师工作量补贴和岗位津贴,并建立奖励制度,旨在鼓励教师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
2?改革艺术课课堂教学,一方面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排课开课;另一方面,改变“唱唱、画画”的单调模式,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育相结合,把艺术教育实验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中。
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给学生以创造的天地,引导学生运用有形材料,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明暗等艺术手段,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同时,拓展教学面,把板报美化、报头设计等引进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技巧。
书法教学中,分层要求,软硬笔并重。教师不仅教学生写好汉字楷书,而且指导学生临帖,如:颜体、柳体、欧体以及篆刻书法等,激发学生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音乐教学中,把识谱、唱歌、乐器演奏、欣赏、舞蹈律动等熔于一炉,改善了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使歌曲与形体结合,声乐与器乐结合,促使学生手、耳、脑并用,增强节奏感,发挥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合力作用。
3?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成立了书画、硬笔书法、民乐、合唱、舞蹈、剪纸、鼓号、腰鼓、摄影、篆刻、小报等兴趣小组,学生全员参加。为展示学
生的创造成果,相互切磋,学校定期举行美术、书法、工艺等艺术作品展览,举办歌咏、书画、舞蹈、器乐演奏比赛,并开展评奖活动。这些活动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
4?拓宽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领域
(1)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教育,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学校地处水乡平原,原风景秀丽,鱼是鲜美,乡镇企业林立,更有自隋朝始就名闻遐迩的柯岩风景区,无不是艺术教育的好材料。学校组织学生远足、登高和参观游览等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欣赏大自然,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飞作题材,采集动植物标本等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其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
(2)利用广阔的社会课堂进行艺术教育。本着“促进人的社会化”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学校把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大课堂。利用课余与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多次为当地卫生院、厂家题写金字招牌;为工厂、企业作画、写字馈赠客商;春节期间为村民们书写大量的春联。学校编印了学生书画作品专集两册,与县内外兄弟学校交流。举办两届“柯岩杯”少儿书画大赛和一届“可岩杯”绍兴市少儿硬笔篆刻作品大赛。这一切为学生们提供了练习和表演的舞台。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向海外延伸,扩展交流面。书法组学生与浙江省美术学院七国留学生进行书艺切磋,为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生抄写诗文,经常与日本小朋友交流书画作品,使学校的学生书画作品遍及日本、奥地利、新加坡、瑞士、西班牙、哥伦比亚、港澳等10余国家和地区。浙江省教委领导出国访问,都曾带去柯岩分校学生的书画作品作为馈赠礼物。
三
(一)艺术教育是发展孩子们个性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柯岩少儿书画社”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苗子。据统计,几年来,学生们在国际、全国级的书画大赛中获奖或展出(发表)的作品已有250人次,在省市级的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或展出的达331人次。学生的5幅书画被省级以上的博物馆收藏,一批学生获得了硬笔书法段位。书画社学生单立巍1994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并在国庆联欢晚会上泼墨挥毫,受到中央领导赞赏。学校所在地被绍兴县文联命名为“书画之乡”。据统计,全校初具一技之长的特长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56.8%(三年级以上占80%)。
(二)创建艺术教育特色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在“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争创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了学校教育整体改革中的重要板块,通过它,激发了整体改革的活力。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与学校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与促进。在艺术教育的促进下。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形成了学校董事会、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课堂等社区教育网络,建构起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农村学校教育结构体系,在促进“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中,学校自身致力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制订并实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人的社会化素质指标体系》,实施新的课程教材,使必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教设
备充实,计算机进入了课堂,同时,相应地改革了考核评价制度,全面、扎实地实施素质教育。今天,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比较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有了展示才华的阵地和舞台,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几年来,学校先后接待了124批国内外友人、兄弟学校的来访,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学校先后被评为绍兴市先进学校、绍兴县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课程教材试验先进集体、省书法教学协会实验基地。艺术教育已成为柯岩分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内容和办学的显著特色。
四
一、农村小学学生现状分析
尽管中国已从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但农村和城市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教育方面, 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农村学校建设和发展比较缓慢, 教学质量不高, 教育水平与城市差距越拉越大。另外, 农村孩子的学龄前教育明显不足, 也是班级管理中面临的又一大难题。据笔者了解, 和平镇除了少数富有家庭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学龄前教育外, 其他大部分家庭都因为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 孩子几乎没有接触过学龄前教育就进入小学。
二、明确班级文化主题, 办出班级文化个性, 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健康、高雅、活泼向上的班级文化是班风的外在表现。”农村学生身边的文化环境相对城市学生是有差距的, 学校图书室的规模有限;逛书店书市不便, 家中少有藏书;在网络、电视等众多信息渠道面前吸收信息时, 又普遍缺乏家长的指导。所以班级中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图书角”等来补充学生的文化内涵, 最重要的是渲染一种文化氛围;而“展示台”、“队角”等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 促进了班级文化的交流。另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应充分利用“争章台”、“光荣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从而集中体现一个班的精神风貌。
三、改变管理方式, 把学生的个性引导到正当的地方
“班级管理正如手里的一把沙, 你想死死抓住, 它们反而会从指间溜走;倒不如张开手掌, 有风的时候, 轻轻拢起手指就可以留住它们了。”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假如过分束缚了他们的个性, 那么他们总要想方设法把这股激情和活力释放掉, 否则就会走向极端。作为班主任, 对待孩子不要急于求成, 要慢慢引导他们把精力、激情发挥到正当的地方, 想方设法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四、深入了解学生, 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与城市的孩子相比, 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相去甚远, 所以一个农村小学生好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一般都是在学校班集体的大家庭中。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班主任, 只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 及时洞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特点, 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陶行知说:“你若变成小孩子, 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 一块儿玩, 一处儿做工, 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因此, 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走出办公室, 融入学生之中, 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交流, 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这样, 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想沟通了, 那么教育学生改掉坏习惯、行为也容易多了。
五、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使之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榜样
现在农村的小学生主体意识还不够强, 想成为班级管理者的意识淡薄, 总觉得管理班级是老师的事, 事不关己。其实, 班干部是班级中最宝贵的财富, 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臂膀。班干部与同学生活在一起, 由于年龄、心理、兴趣爱好类同, 影响作用是直接的, 可以起到班主任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 正确培养和使用班干部, 让班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
六、端正教育思想,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形成优差互动
班级学生毋庸置疑, 存在优差之分, 特别是在农村, 受家庭背景影响, 这种差距更是显而易见。如何处理好这种差异, 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教师, 我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教育好, 在班级工作中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差生的形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缺乏自信心、挫折忍耐低却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共性。因此, 一方面, 在学习、生活、道德品质上, 要充分发挥优生对差生的榜样带头作用;另一方面, 更要引导差生注意发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坚定信心, 树立长远目标, 以期达到促差转优、优差互动、优差互补的局面。
七、发挥沟通力量, 与家长携手促进孩子素质发展
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由于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的特殊性,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或者采取打骂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此, 作为班主任, 应主动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 适时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的理念, 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 怎样教育孩子, 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使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
关键词:音乐教学;素质教育;音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41-01
一、关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镇、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且本身艺术素质低,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
2、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民办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
3、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小学,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有时需要练声、唱歌,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音乐课,发出的声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可见,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会有许多不便。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4、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二、关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改革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音乐课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其次,面对农村专业音乐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从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教学环境的改变,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才能体现,音乐教师忠诚音乐教育的信念才能坚定,从而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得到开拓和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加大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积极稳妥地改革音乐教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不管是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有适用性。要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因地制宜,改编适合农村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教材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如中国十大民歌——布依民歌《好花红》等。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当地的民歌,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少儿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王小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指南[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6.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观念
论文摘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条件,促使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一些领导把升入上一级学校学生的数量看做是一所学校办的好坏,来衡量学校。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在资金分配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多种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
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
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五)完善教育机制
1.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教领导小组及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年报监测,进行行风评议,加强新闻监督,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
2.积极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排除阻碍。改革以分数多少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3.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务必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2)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强监督。(3)大力宣传,营造人了群众广泛参与和加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4.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六)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 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使我国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整个社会都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三、结论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另外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强农村教育。
论文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哈尔滨市阿城区松峰山山河小学
竺可桢中学徐菊凤
内容提要:科普教育已成为现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的农村中如何更好的实施科普教育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如何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开展科普教育,在农村中学应采用一种怎样的方式以更好的实施科普教育,这正是当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是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来探索实施科普教育的新的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健词:科普教育方式、农村中学、科学技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要努力发挥教育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活动阵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质塑造工程,而且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桎梏,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在科普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我国中小学生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普遍存在着科学素养较差,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弊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对现代科学重要的新进展知之甚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更少,对现代科学技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认识不足。因此,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迷信、愚昧的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对于那些侵蚀和愚弄广大群众,腐蚀青少年一代的现象缺乏有效的抵御能力。传统的单一学校教育模式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更是视科普教育为“异类”,对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甚至持反对态度,科普教育也无法进入课堂教学主阵地。
如何找到一种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科普教育的方式,动员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投身于科普教育;同时,有效利用校内、校外各种
教育资源,将课程教学、互联网络、大众传媒、科技馆所等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大、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普教育的合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的任务。在中小学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需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认真研究、局部实验、总结效果、分类推进的基础上,依据城市和农村,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区域特点,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方式。换言之,方式创新将是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关键。
加强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如东关镇这样的有科普教育实力的地区,在教育教学领域更应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的力度,并且要逐步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索提出来以供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中小学科普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社会科普教育与学校科普教育相融合的方式
科普教育与学校科普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这就要求使科普项目的有关设计方案和材料能被中小学教师所利用。为此,我们应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传授有限知识的做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水平,分层次分年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渠道和途径,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验。还应鼓励科普项目机构聘请中小学教师参与项目开发,担任项目顾问小组的成员、编写科普项目的学校外廷伸材料等,很多科普项目就能大大丰富学校的科学教育。如科学家、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竺可桢中学在校外设立了农村科普实验园区,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2、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方式
在现在科普教育的要求应成为基础教育重大改革的内容基础。要通过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反映科学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随着从幼儿园到初中各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例如,科学素养教育应进入正规教育系统。科学技术内容应成为从小学到高中核心课程中重要的部分。为此我们应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开放系统。即:
实现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科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互动,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组织机制。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可以要求每班做到四个“一”:出好一期科普宣传黑板报、开一次科技信息发布会、布臵一个科技角、听一次科普讲座;要求每个学生作到多个“一”:观看一次科普录像、阅读一本科普读物、制作一件科技作品、了解一名科学家的简历、提出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
3、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现在可由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发新奇的、富于启发性的科学素材和教学方法,供学校的教师使用以帮助中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研究课题。同时,应与地方上的科学家合作组织开展其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富有实践经验的科学工作者到中小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安排教师到科学研究机构实习;举办几场学校科普节以及学生研讨会;建立“科学家—学校—校外科普实验基地”的网络等。同时更要结合教育改革实验,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科技素养为目的,发动科学技术人员自觉参与,把科技人员的常规研究活动与科普教育有机融合,从更好的进行科普教育。
4、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科普教育的方式
信息技术引人学校,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能借助互联网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我们现在已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这就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科普教育提供的必要的条件。例如:可以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自己动手进行科学项目的设计研究;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想象中的电脑作品,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以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契机,探讨如何利用“校
校通”教育网络,组织教师开发和整合网络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科普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促使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普化的方向发展。
5、多种科普资源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方式
组织社会多种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进行科普教育中值得运用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利用社会上的各种科普资源开展各种方式的科普教育如:面向青少年和广大观众的电视科普节目;科学题材的电影;在科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技中心、水族馆、自然中心、植物园、动物园和图书馆等场所举办的各种展览或教育活动;在乡镇和青少年中心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等。更可以广泛通过大众传媒,例如互联网络、传统图书、期刊、影视、电子出版物、科普馆所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进行,注意发挥社会上的科普资源的作用。
我们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探讨农村不同学校的科普教育分类实施的方式。结合农村教育改革,探讨如何把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研究在农村大面积实现科普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如何通过对农村学生的科普教育,达到使科学技术进入到千家万户的目的,研究在农村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的新途径和方法。重点研究如何在农村地区实现大面积进行适合当地需要的科普教育的方式,研究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云山学片地处高县偏远山区,近年来外出打工挣钱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从统计的数据看,全片10000多人口,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4000多人,占总人口的40%,留守学生达350人,约占全校片学生的45%。这部分学生的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看护或委托其他亲戚照看。教育管理存在盲区,多数老人属文盲,代沟明显,对孙儿孙女溺爱有佳,无法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学习辅导,学生离校后的监管往往成了空白,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荡然无存,造成部分学生放任自流以致厌学、逃学、辍学;教育缺失,安全隐患很大。有30%的学生离校要2小时至3小时的路程,每天两头黑,早上顶着月亮来上学,傍晚数着星星回家去。村小分散,学校规范太小,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代课教师居多),教学质量低下。要实现新义务教育法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在村小投入太大,学校财力无法承担,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鉴于此,本着“调整布局、方便入学、改善条件、确保质量、稳步发展”的原则。从2006年秋期起,在我校片最偏远的滥田村小率先实施全县首家“寄宿制”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随即,2007年秋期在云山完小正式推行九年制寄宿制学校。同时将班级较少人数最少的幸福村小撤并,压缩新马小学班级规模,将两校的撤并学生迁入完小相应班级。目前,我校的寄宿制学生来自七个村,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已达120人。现就寄宿制的建设和管理谈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各级政府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在县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县教育局党政领导(局长、书记、副局长)、镇党政领导(书记、镇长、副镇长)非常重视,曾多次到我校进行调研,现场办公,最后一致决定在云山小学实施寄宿制,辐射整个云山片区包括七宝村。并从寄宿制经费的投入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2006年秋期至今,先后投入经费五十余万元建设寄宿学生寝室、浴室、基础设施等。
二、寄宿制的硬件建设及学校的设备实施
两学年投入经费五十余万元(其中文江镇政府投入经费5万元)进行寄宿制的基础实施建设,新修教室四间、办公室两间,维修原小学部教室作学生宿舍,使我校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寄宿条件。我校的硬件条件基本齐备,能够容纳一百八十名学生的住宿。学校已实现所有教室装配电视机和影碟机,有一间三十台电脑的网络教室,一间多媒体教室,并建成了校园网,所有班级都可以收看电视节目,花了近三万元购置太阳能热水器,让寄宿生都能用 热水洗脸、洗脚、洗藻。花近六万元搞生活区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
三、健全制度,促进寄宿规范化管理
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寄宿制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我们已经完善了寄宿制管理的各项规章和制度(《作息时间》、《寄宿生学习、生活、活动规范》、《寄宿制管理实施细则》、《值班教师管理细则》、《值班门卫、生活教师工作职责》、《寄宿生管理规范要求》、《寝室室规》、《寄宿生生管组职责》、《寄宿制度》、《生活教师管理实施细则》、《寄宿生管理细则》、《寄宿生管理条例》、《宿舍内务管理条例》、《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卫生制度》、《寄宿女生管理制度等》),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纪律先进寝室评比办法》、《卫生先进寝室评比办法》、《内务先进寝室评比办法》、《体育先进寝室评比办法》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寄宿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
四、在寄宿制管理工作中的做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通过召开校行政会、校务委员会、教师大会来宣传动员,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认识水平,统一教职工的思想。为了解除教职工在寄宿制工作中的忧虑,及时给教职工家属一封信,阐明办寄宿学校的意义和要求,希望得到教职工家属们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二)、分工明确、职责落实
1、行政三人轮流值班,每周一人,负责处理寄宿生中偶发事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认真总结、整改。
2、每天下午四位教师值班,上活动课一节、晚自习两节,生活老师和门卫负责第三节自习的纪律。
3、生活区每晚两个生活老师(男、女各一),九点五十与学生同时就寝,第二天六点四十与学生同时起床,出操、守早自习,负责管理学生纪律。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小(小学1、2年级学生只有6、7岁),刚进学校不但不会叠被、洗脸,甚至穿鞋连左右脚都分不清,生活教师就成了他们的保姆,手把手地帮助指导学生们叠被、穿衣,打扫卫生,对女生还要教她们梳头。半夜查寝室1至2次,作违纪登记。第二天早操时做总结。并负责检查学生纪律、内务、卫生并作评比。开关路灯、寝室灯。按时完善各种资料,按时清查人数,早操前一次、晚上第三节自习一次、就寝前一次。对住校生每天情况做好记载,对于有异常的学生,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并设法处理。
4、学生食堂工友每天早晚三至四人,主要负责早餐、中餐、晚餐,烧开水。要求工友做的饭菜,合理搭配,按需供应,低成本运行。每天每生只用4——8元生活费,切实为学生家庭解决负担,让贫困的留守学生也能住校。
5、班主任每天负责了解学生头天生活、学习、睡觉、纪律等情况,为防止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生活费丢失,班主任们主动承担为学生保管生活费。
(三)、科学安排、生活学习
为了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学得高兴,住得开心。为了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每天除上好正课,我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体育活动、看电影、书法、趣味数学、舞蹈、棋类、学电脑、看电视等)。
(四)、开通电话、连接亲情
学校开通了亲情电话,让远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和在家务农的家长可通过电话与孩子谈话,交流思想,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五)、严格考勤、遵规守纪
通过早晚严格考勤,对寄宿生中的病事假、迟到、早退、旷课进行缺勤记载,对严重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学生及时教育,并及时与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六)、建立健全、特殊档案
建立了寄宿贫困生档案,详细反应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以及家庭经济收入,贫富状况。定期组织全校师生送温暖、献爱心接力活动,把捐款用于解决寄宿贫困学生每天中午的生活。建立了寄宿留守学生档案,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对留守学生住校优先满足,并主动动员入住。
(七)、代理家长、倾注关爱
成立代理家长,每位教师负责五个左右学生,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调平落实。倾注关爱,努力让寄宿学生从学校找回缺失的亲情。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至少找学生谈心四次以上,了解学生的疾苦、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对学校有何要求,将谈话做好记载,及时向学校及家长反馈信息。
(八)、强化安全、促进平安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副教导是分管安全的责任人。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门卫工作职责,同时建立管理人员公示制,便于师生监督、通报;建立安全管理档案,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布置、检查、整改进行登记,做到事事有据可查;建立校园安全管理巡查制,由校长牵头组成巡查组,加强对危房、施工场地、学生寝室的巡查,尤其是节假日的安全巡查实行行政时间分段制;建立寄宿生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同时与寄宿生及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既做到“防范于未然”,又便于出现了责任事故以第一时间准确上报,及时处理。
(九)、自主管理、增强能力 在寄宿生中实行四级学生自主管理,即“自管会——班委会——室长——寝室成员”的管理,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1)、成立寄宿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自管会)
1、管理委员会设学校管理顾问,由校长、教导、副教导、出纳四人组成。
2、管理委员会下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全面负责寄宿生的管理,协调各部部长和班委会、室长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及工作,完成学校交办的任务,并及时向学校管理顾问汇报工作开展情况。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五个部:学习部、纪律部、体育部、卫生部、内务部。每个部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两人。每个部设指导教师一人。各个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各项比赛活动。通过各项比赛来调动寄宿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寄宿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寄宿生的纪律自觉性;调动寄宿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积极开展爱卫生活动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调动寄宿生搞好内务的积极性,促进寄宿生从小养成整齐、规范、干净的习惯。
(2)、成立各寄宿生班级自主管理小组
把寄宿生分成四个班,由校行政和出纳员任班主任兼指导教师,每班选出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一道共同管理班级。
(3)、成立各寝室室长自主管理小组
各寝室由室员集体选举一名室长,由学校指派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搞好该寝室的工作。
(4)、各寝室成员实行自主管理分工
1、个人内务管理员(1-2人)负责本寝室的个人内务管理,包括鞋的摆放、被褥的整理摆放,衣服和学习用品的整齐摆放。
2、洗漱用具管理员(1人)负责本寝室的洗脸帕、牙膏牙刷的摆放和衣服的规范晾晒。
3、寝室学习管理员,负责本寝室的学习管理。
4、寝室卫生管理员,负责本寝室的卫生管理。
5、公地卫生管理员,负责本寝室的公地卫生管理。
6、寝室纪律管理员,负责本寝室的纪律管理。
7、早操管理员,组织本寝室的早操,清点人数,检查做操情况。
8、用水管理员,组织本寝室人员洗澡及用水。
四级学生自主管理对寄宿生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直接负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实施管理一步到位,定期评比检查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通过对宿舍卫生、纪律、早操的评比,促进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生活老师在学生管理的各个层面上起引导作用。
五、举办寄宿制学校的一些体会
1、有利于整合教育、减少资源浪费
我校地处高县偏远山区,辖村小三所,其中有一所属大型村小,有学生200余人,有教职工11人。有两所村小学生总数不足100人,2-3个班,每个教学班只有学生15—20人,每所村小有教师3-5人,造成师资的浪费。同时,这两所村小的校舍都是八九十年代的小青瓦房,每年都涉及翻盖维修。2007年秋,我们撤并了幸福村小、将新马村小的班级压缩,变为“三加一”的模式(小学三个班、一个幼儿班)。撤并后,村小学生集中到完小就读,实行寄宿制管理,村小只保留两所,学生相对集中,师资优化组合,减少了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
2、有利于解决偏远山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我校辖区农村学生由于居住相对比较分散,多数学生的家离校都远,远的学生家离学校达20——30里,单边到校要2——3小时。学生每天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达4——6小时。热天一身汗,雨天满身泥,多数学生不能按时上学,常常迟到、缺课。学生上放学路上的安全成了老师家长最为担忧的事情。实施寄宿制学习后,这些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3、有利于解决留守学生的托管
我校辖区的统计表明,留守学生达350人,约占全校片学生的45%。寄宿制实施之前,这些留守学生多数由爷爷、奶奶看护或委托其他亲戚照看。教育管理存在盲区,无法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学习辅导,学生离校后的监管往往成了空白,教育缺失,安全隐患很大。寄宿制实施以后,学生的学习有老师的精心辅导,思想行为上有代理家长的关心帮助,生活上有生活老师的照料,真正解决了家长对孩子托管难的问题。
4.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成果。
我校辖区的学生,每天上学需要翻上越岭,走十几到几十里的路,或者每天使用付费的交通工具来上学,这都会给其家庭造成不少的困难和负担,也容易使孩子本人滋生畏难的心理,而到学校寄宿后,这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则得到了化解。加上我校收费低廉,家长考虑不寄宿也要花费一定的交通费和生活费,孩子寄宿后自己还可放心去打工挣钱或干农活,自然会积极支持送孩子上学寄宿读书,这样就增大了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从而辍学率、流失率大大减少,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
5.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寄宿的学生,就不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往来家校的路途上。在校时间多,也有更加充足的学习时间,就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而且在正课之外的早晚均安排了相应的教学或学习活动,作息时间严格有序,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书本以外的知识;参加更多的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教师的更全面直接的教育和监护。此外,我校相对封闭、安静的环境,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少受校外不良因素的干扰诱惑。
6.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自理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校这样一个集体里生活生长,自己学着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自然对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树立融入到一个集体里去的意识、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和要求。我校的内部管理较为规范,学生的生活用品摆放整齐,被子叠得方正有序,宿舍打扫干净,这都是“寄宿生”们自己做的。我校由于寄宿生中一至九年级的学生都有,有的小生他们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了张口的生活,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较差。寄宿后,有生活老师的认真训练和实行七、八、九年级的学生分别帮助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学生的做法,使低年级的学生们都能叠被、穿衣,打扫卫生,女生还能自己洗脸脚、洗藻、梳头,生活的自理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通过寄宿集体生活,学生们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无疑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对孩子们良好品质的养成以及为未来的初中、高中、大学阶段适应集体生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六、寄宿制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1、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规划完善。我校尚需完善学生寝室和厨房、食堂、厕所,完善体育锻炼设备设施,购置部分必须的图书,给寄宿学生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2、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建议增配学校保育员的编制,将保育员编制单列下放,不列入学校整体的生师比计算。同时应对保育员的素质提出相应要求,对保育员包括其他相关门卫、后勤服务人员的待遇给予保障,以确保他们安于工作、克尽职守。确保学校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以减轻教师们的工作压力。
3、我校近两年来都在搞爱心接力活动,每次师生捐款一千多元,都用于支助贫困寄宿学生,解决中午饭问题。但寄宿生中的贫困生较多,师生捐款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生活程度在急剧提高,寄宿生生活水平在迅速下降。寄宿生不能安心住校学习生活。建议政府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提高寄宿特困生生活补助费。
4、寄宿生中留守学生站百分之四十五,多数是隔代带养或是监护人监管,缺乏教育监管力度,这些学生安全意识较差,自我保护能力弱,到生活区要穿越文沾公路,公路上穿梭的车辆速度很快,学生经过公路时有一种潜在的安全隐患,且教学区离生活区有近100米距离无法封闭,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压力大。
5、学生年龄跨度大,学校管理难度较大
我校实施寄宿制后,一至九年级学生均有寄宿,确实给寄宿生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好处。但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许多不便和难度,学生中有6、7岁的也有15、16岁的,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很难一致。因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仅6、7岁,生活起居在家里是靠父母、爷爷、奶奶照料的“小皇帝”、“小公主”,多数时候还要撒娇。然而,在学校却要独立生活,他们在吃喝拉撒等方面都需要人管理,夜晚生病了,还要护送到县级医院治疗,及时打电话告诉家长。医治完毕,又要护送回校。个中的苦楚,难于细说,只有值周行政、值班老师和生活老师知道。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提升了整体的教学质量。部分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教育发展也普遍落后于城市。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在总结和归纳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数学教学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1]。
一、国内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力。多数农村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方法, 不能较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 对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还不是很熟悉, 甚至有的教师还利用不到互联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还有少数新近年轻教师自认为电脑操作娴熟, 便疏于钻研教材, 懒于精心设计教案, 生搬硬套网络资源, 与学情严重脱节。
(二)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农村学校在信息接收方面不够流畅, 导致在部分农村地区数学教学没有引起重视。数学作为一种知识点众多且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课程, 如若不引起重视, 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限定了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从而影响农村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2]。
(三) 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搭配不齐, 音、生、地、史、体、美等专任教师缺乏, 导致教师学科教学兼职过多, 教师整天疲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有的还要负责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与安全管理。在钻研新版教材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四) 数学教学观念和行为滞后。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外界接触机会较少, 对于校外课改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也看不到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往往以为农村地区基础条件差、学习环境差、学生素质低, 用不上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导致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都比较肤浅。农村数学课堂大多数以教师直接灌输为主, 辅以简单的合座讨论, 而综合性学习以及拓展训练基本上转化为书面作业[3]。
二、国外数学教学的特色
多数发达国家都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人权和个性也比较重视。
(一) 美国。美国没有使用统一的数学教育标准, 各州都有标准供学校参考, 还制定了针对天才学生的奖学金, 成立了天才教育处, 财政部还有专项拨款。美国中学进行学习成绩分级,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数学夏令营,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并且跟随数学夏令营直到进入大学, 从而接触现代的数学教学模式。
(二) 法国。法国数学底蕴非常深厚, 在数学的研究上比较有影响力, 出现了许多知名的数学家, 如埃尔米特、庞加莱等, 都是从巴黎路易大帝中学毕业的。法国重视数学的研究和探索, 花巨资聘请在数学上有所成就的国内外数学家到国内执教。在菲尔兹奖的数学奖项中, 几乎每次都能看到法国数学家的身影。
(三) 加拿大。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材注重版块和栏目的设计, 注重与社会、生活和科学的联系, 重视运用技术学习数学, 教材也是分层编写。其中小学数学教师须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以及一定的教育理论、方法和实践。教学注重数学知识方法的归纳和概括, 注重算理及个性化教育,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加拿大中小学教育既能体现法国的严谨守旧, 又富含美国的活泼创新元素, 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4,5]。
三、提高农村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系统的学前教育体系。启蒙教育是系统学习的基础。目前, 国内大多数学校都已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力度, 但部分农村地区实际操作起来遇到重重障碍, 各方面问题层出不穷, 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前启蒙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对于数学的浓厚兴趣, 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学习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必备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思考,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创设有效的悬念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 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大多数农村地区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仅仅将数学作为一门辅助课程。为了让农村地区的学生及家长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学校应设置科学合理的数学课程, 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 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
(四) 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支撑, 为了改善农村数学教学质量, 相关主管部门应将吸纳专业数学教师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还必须对引进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让自学成为农村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 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 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数学的教学质量。
(五) 促进农村地区校际合作。充分发挥农村地区各兄弟学校的师资优势, 为农村学校搭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交流平台, 有计划地开展优质数学课教学观摩和课题研讨活动。积极开展“送教下乡”以及“教研扶弱”活动等, 与城镇学校建立新数学课程学习的伙伴关系, 促进校际间合作, 改善农村学校数学教学现状[6,7]。
四、结语
发达国家中小学数学教育经验有目共睹, 且备受关注, 我们应当结合农村的教学实际, 合理地借鉴和吸收, 使得农村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更加成熟和深入。在加强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和保障的同时, 改进数学教材的编写方式, 深化评价内容, 发挥评价功能。为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数学教学质量问题, 政府需加大农村教育资金以及教学资源的扶持力度, 并予以政策倾斜, 帮助农村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有效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开拓学生数学思维, 从而稳步提升农村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蓓蓓.MS-EEPO在中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研究的回顾与述评[J].教育观察, 2014, 11:33~35
[2]王亚娟.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破解之策[J].科教文汇, 2011, 2 (1) :7~8
[3]张彩.贫困地区学生数学与科学学业表现状况调查[J].教育学报, 2015, 4:28~31
[4]白淑珍.发达国家数学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 2013, 26 (1) :78~81
[5]东洪平.加拿大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 1:74~76
[6]杨振浩.农户视角下农村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21:55~56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1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学校素质教育方案提出,我国农村教育已经做出了深层次的变革,也针对教学弊端的存在进行了有力的教学方案及各项教学制度的改善。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满堂灌”教学模式仍频繁出现。加之我国农村小学教学设施的落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现有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以此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现状加以主要阐述。第一,阅读教学形式片面化。当下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多媒体阅读教室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对于小学的语文教育无法满足多媒体教育的要求,无法从根本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更不用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了。第二,阅读范围与内容单一化。现当下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师资数量的缺乏,一名任课教师同时兼任多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图书馆因为经济、地域等条件制约,学生不能很好地接触大量的阅读书籍,造成学生阅读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上又不能及时的将时下最热门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转述给学生,而只是一味的按照语文课本阅读教学,课堂效果粗燥无味,极大的限制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第三,学生阅读经验与基础知识的欠缺。一方面由于农村家长为了满足正常的日常基本生活外出务工,农村大部分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从而缺乏日常的学习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师资力量落后,学校不能很好地从根本上贯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传统理念。学校仅仅作为管理孩子日常生活的工具,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阅读知识学习,使得农村孩子的语文理解能力与城市孩子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2 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技巧与策略
2.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式阅读
新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提倡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的新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独立的完成日常的阅读篇目,从而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要求,满足学生在各方面的积极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实际创造力,适时的调整日常的教学进度计划,一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创造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篇目《将相和》时,可以由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根据课本上面的内容排演话剧舞台剧等,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史事的发生,帮助学生快速的了解阅读内容,调动学生在阅读上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真正上的做到自主体验式的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思考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精神熏陶与享受,这些都对于小学生从小树立健康和谐的成长目标有着事倍功半的作用。
2.2多媒体教学的定向引进
当下是一个以科技力量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时代,科技对于学校教育实力的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奠基石,直接决定着人才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程度,因此,在农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根从上认识到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抓住一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兴趣与能力。例如:教学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制作与之相关的PPT与动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从而不仅使得学生了解到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使原本粗燥难懂的科目变得简单易学,学生也能乐在其中。由此可见,新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技巧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定向引进是其重中之重。
2.3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这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是不谋而合的。在这里笔者要明确指出的是在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调动其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小学生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还没有对事物形成真正上的感知能力,教师应当充分提供学生自由,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出发,以学生的阅读视角进行阅读教学。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设计广泛的阅读篇目,充分涵盖科学、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这样就可以让整个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其关键之所在。
2.4质疑性阅读教学技巧的引进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随着长年累月的积累,学生已经基本养成日常的语文阅读能力与习惯,基本构成了固定的行为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就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技巧方面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这就涉及到了质疑性阅读教学技巧的引进,教学要主动引导学生提出阅读疑问,通过质疑、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充分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学习疑虑。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充分地的理解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为日常教学营造一个趣味十足的氛围,对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技巧的探索与构建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式阅读、多媒体教学的定向引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质疑性阅读教学技巧的引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淑燕.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学周刊C版. 2014(04).
[2] 刘园.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J]. 新课程(教师版). 2013(03).
[3] 姚丹.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11).
[4] 黎晓慧.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考试(教研). 2012(21)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探索】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节奏识谱教学的探索10-21
农村中小学教育07-19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1-05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育随笔11-07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7-24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07-27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10-14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路10-05
小学校长谈农村学校管理的艺术10-28
因地制宜改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