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阐述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发展潮流,分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并基于这一论断从激发企业活力、加强网点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同盟。实施人才战略等方面就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打造规模化现代物流企业提出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论文 篇1: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研究

摘 要:当前农村金融组织金融服务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金融需求发展的特点研究不够。研究表明:深入分析农村金融组织的现状,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组织在动员资金、配置资金、规避风险三方面功能,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需求;农村金融组织;金融服务

一、中国农村金融需求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1. 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住房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智力教育和培训、医疗保健等事业项目,也都需要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支持。专家估计,未来10年,中国每年至少要转移1 000万人进入小城镇,需要投入不少于5万亿元资金。这表明,中国农村对包括金融资金在内的各项资金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2. 农村工业化发展对资金需求量增大。随着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的逐步转移以及国家对农村工业化的重视,中国农村工业、服务业已经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同农业相比,农村工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

3. 农业产业化升级对资金产生大量需求。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结构不断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目前农业生产正从原有的简单再生产转向扩大再生产,由发展劳动密集型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也由传统的粗放型逐步转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些都对资金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

4. 农业现代化形成大量的资金需求。传统农业是以劳动和土地的投入为主,而以机械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农户和龙头企业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必然形成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二)农村信贷资金配置的需求呈现多元化

1. 在信贷资金需求结构方面,农户作为一个基本的生产经营和生活单位,既需要生产性贷款,又需要生活性贷款。随着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户对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比例将不断上升,生活性资金需求比例则不断下降,而随着越来越多农村企业和中介组织加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资金需求变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2. 在信贷资金需求规模方面,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生产规模差异很大,故资金需求规模各异。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规定农户及企业的贷款额度,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有些农户所需的较多贷款得不到满足,得到的少量贷款由于办不成事而浪费掉了;二是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收购季节集中收购农产品原料时流动资金得不到满足,由此引发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许多矛盾。

3. 在信贷资金需求期限方面,由于农牧业生产有自然周期性,这就要求贷款期限要与之相适应。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规定不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的期限不超过3个月,或者按照日历年度不准超过年底,以至出现在生产过程尚未结束、产品尚未成熟、出售之前就要偿还贷款的情况。

(三)农村信贷资金规避风险的需求日趋迫切

1. 农村信贷服务风险较大。农业属弱质产业,支农贷款成本高,风险较大。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这是由于:(1)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2)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农户,为数众多,生产规模小,信息不灵,受市场价格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丰产不丰收等问题十分突出;(3)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普遍低于其它产业。

2. 农村保险服务欠缺,满足不了农村规避风险的需求。一方面,农业有着强烈的保险需求,但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村农业保险服务却难以开展。由于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缺少国家财政政策扶持等多种原因,加之风险大、经营成本高、赔付率高,使农业保险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从1994年起,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逐年下降,险种不断减少,规模逐渐萎缩。农村农业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二、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在动员资金方面规模不足

1. 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单一,难以对农业生产安排资金支持。由于农业自身实力薄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更大限度的支持。而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在部分县(市)设立机构网点,并且服务功能单一,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封闭管理,服务范围十分狭窄,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安排资金支持,难以发挥政策性支农应有的作用。

2.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在农村的营业网点,支农信贷资金明显减少。1998年以来,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共撤并了1万多个县及县以下机构,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正从农村金融体系中逐步退出。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原本在农村设立了许多经营网点,经营农村信用业务,但由于近些年的国有银行改革,出于追求高利润的驱动,其业务逐渐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而将在农村的经营网点逐步收缩,农村资金供需矛盾更趋尖锐。

3. 农村信用社受自身实力所限,不可能支持大规模资金投放。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领域的全面退出,客观上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主要的支农力量。但农信社在长期的支农服务中,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积聚了不少不良资产,原有信贷资金存量相当部分已形成沉淀或被亏损占用;在新增存款方面,因农信社服务手段相对单一和落后,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近两年来农信社经营状况虽有所好转,但新吸收的存款不少用于归还人民银行的再贷款,难以满足农村中的各种资金需求。

4. 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流失。近年来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发展较快,但其在农村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吸收的存款大量上存人民银行获得利息收入,只有极小部分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回流农村。邮政储蓄每年从农村吸走大量资金,这些都造成了大量农村资金流出的局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较大冲击。

(二)农村金融组织在配置资金方面能力有限

1. 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狭窄,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不断调整,现已演变为专门从事粮棉收购贷款的银行。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局限于负责保障粮、油、棉的收购和储备资金供给,基本不涉及农村一般资金需求,因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特别是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购销主体日益多元化,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也随之急剧萎缩,贷款总额显著下降。这一新的发展态势表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供多样化服务的能力有限,并且其原有的职能定位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2. 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不断调整,涉农贷款显著降低。各国有商业银行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利益驱动下,对贷款的选择性增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支农贷款逐年减少。如中国农业银行目前虽仍有涉农贷款,但农业贷款所占比重已降至10%左右,并且主要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趋于弱化。

3. 农村信用社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尽管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网点分布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区域,并且在现有农村金融市场占有近乎垄断的地位,但在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性贷款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结构表现出了日趋严重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一般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不断降低,据统计,全国农户贷款约为25%。同时,农户大额贷款担保难。当前农户一般种养业的小额信贷需求,农信社基本能够满足,但随着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小额农贷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在农户超出小额农贷限额、又不能提供合法抵押担保手续或抵押物不足值(农村建筑物没有房产证)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额支农贷款比较谨慎,农民难以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三)农村金融组织在规避风险方面缺乏风险转移机制

在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经营风险缺乏分散和转移的机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中国农村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一是受到国家财力限制;二是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要求;三是会对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虽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2年就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但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利润微薄,一般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这类业务,只有政策性保险公司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致使农村保险业发展缓慢,保险业在农村仍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农业风险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困难。

三、发展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用,创新政策性金融业务

中国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作用,改变其资金来源渠道窄的现状,农业发展银行要定位于纠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满足农村贫困户对扶贫资金及公共产品资金的需求。

1. 鼓励农业发展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服务领域是切实承担起政策性金融的职能,要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继续履行好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今后可将支持重点转向科研、技术推广、食品安全储备、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符合WTO绿箱政策的项目。

2. 政策性金融业务统一划为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目前由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的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农业信贷业务以及邮政储蓄资金等,应划为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特别是国家预算拨款用于农业的资金和其他用于发展农业的专项基金,一律存入农业发展银行并代理拨付。

3. 注重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互动导向作用。现在,中国的银行存贷差有5万亿元左右,这些资金都是闲置的,应该有效地用来支援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些农业技术的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地资金,对这类投资,商业银行资金的趋利性导致了其投入的可能性很小,必须要由政策性资金进行前期投入。而政策性资金投入之后可以为商业性的资金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商业性金融可能会跟着政策性金融走。

(二)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

1.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城市化导向和业务转移不应成为其忽视农村市场的借口,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有长远眼光,虽然当前在农村设立机构效益不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农村财富一定会大幅增长,支持农业发展的效益必将会越来越好。国有商业银行可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进行合理布局,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支持这部分经济,在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利润。

2. 从宏观上调控商业银行加大支农力度。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后,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要坚持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本经营原则,即使支农也不能以行政手段扭曲商业银行这一本性。从国外经验看,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通过行政力量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强迫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而在于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组织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如通过国家优惠政策和货币政策,诱导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三)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体作用,构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坚实基础

1.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建设新农村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当前农村信用社要着力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设,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力度,要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同时大力抓好业务创新,推出更多的适合农民的、更为便捷的金融产品,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2. 中央银行应给农村信用社适度的支持。结合已经开始的农信社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应该考虑给农信社适度的支持,尽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活力。解除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对农村信用社因各个改革时期国家政策导向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应比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对此类不良贷款予以剥离。对于已经扭亏无望、难以为继的农村信用社,要坚决予以关闭。现行的对农业贷款利息收入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的试点措施应该长期坚持,进一步减轻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

(四)积极发展其他金融机构

1. 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设计更为可行的机制和渠道,将邮政储蓄抽离农村的资金重新返回有资金需求的农村地区,开展邮政储蓄机构办理社区各类贷款业务的试点。

2. 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稳步推进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支持国内商业性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适当批设一些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研究制定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在资金、税收和再保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保险法制建设,尽快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卫生、医疗、教育及养老等方面的农村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从需求发展的角度构建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该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2]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王家传,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

[4]严瑞珍,刘淑贞.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农村经济问题,2003,(7).

[5]刘晓蔚,谢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城乡金融和谐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07,(5).

[6]费芳,阮垂玲.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金融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2).

责任编辑:孙 飞

责任校对:武玲玲

作者:张国亭

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论文 篇2:

浅析发展第三方物流

摘 要:文章阐述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发展潮流,分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并基于这一论断从激发企业活力、加强网点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同盟。实施人才战略等方面就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打造规模化现代物流企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一流三网 “一站到位”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战略同盟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我国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都意识到,必须把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物流环节从企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由社会专业化物流部门承担,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依笔者所在地区为例,龙口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取消了运输部,将所有的葡萄酒的运输仓储交给专业运输公司负责,仅此一项就为企业每年节约运输费300万元:无独有偶,莱阳鲁花委托莱阳市物流中心提供部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和仓储服务,一年为鲁花节约运输费用不下500万元。

一、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迅、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物质基础。生产企业所需用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已经基本上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物资流通的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过去从事物资流通的企业已经脱离了计划体制的束缚,全面走向市场,初步形成了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队伍,并建立了以市区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所有这些都表明,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与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从长远来看,在不断推进改革的条件下。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前景十分可观。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二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業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

2 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 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4 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5 物流人才匱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

二、第三方物流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已经成为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优质“原始股”,其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根据WTO有关承诺,我国物流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物流供应商蜂拥而至,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加大物流设施建设,普及现代物流理念,引导企业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办法,尽快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引进物流管理人才,出台扶持鼓励物流发展的有关法规:政策及税收办法,建立有利于现代物流健康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

1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目前,我们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次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借励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

2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乒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3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人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 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体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5 要重视物流人才增养,实施人才战略。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发展第三方物流还需要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整作用。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害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责编 郑钊)

作者:贾希林

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论文 篇3: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物流体系构建

[摘 要] 当前,由于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现代化程度不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电子化和信息化也才刚刚起步。中国的物流环境还难以提供能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服务,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及其选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 模式

近年来,全球物流业方兴未艾,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物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使客户可以直接面对销售商,并通过网络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物流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物流渠道进行重组,消除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化”始终无法最终取代实际的物流作业过程,网络交易的“零距离”也很难在实际物流运行过程中实现,物流成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分析和研究物流系统不仅是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问题

1.技术落后

一方面,物流企业电子化程度还很低,物流企业上网的较少,仅限于介绍企业状况和业务范围等,个别企业提供报价系统,但没有提供运费支付、在途货物查询等功能,与联邦快递和美国联合包裹服务相比,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是决定电子商务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物流的电子化、集成化管理程度普遍较低。电子商务迎合了现代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2.物流管理体制混乱,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机构多元化。原物资部、原商业部、对外经贸部、交通部以及中央各部(煤炭部、林业部、建设部等)均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这种分散的多元化物流格局,导致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由于利益冲突及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余缺物资不能及时调配,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造成资金沉淀,发生大量库存费用。另外,我国物流企业与物流组织的总体水平低,设备陈旧,损失率大,效率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形成“瓶颈”制约物流的发展。

3.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的各种物流配送中心大都跨越了简单送货上门的阶段,基本上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配送,但在层次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配送,即处于物流配送初级阶段,尚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这一物流配送高级阶段的特征。因此,在经营中存在着传统物流配送无克服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二、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分析

1.企业因素

物流企业“小、少、弱、散”。由传统的国有运输企业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它们受传统经营意识和管理体制的影响,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率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而新兴物流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少,在规划以及经营管理上都缺少经验。

2.社会因素

(1)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需求不足,而且专业化服务程度低。我国企业中自营物流占大多数,导致专业的物流代理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大批功能单一的货代企业服务范围窄,横向联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在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

(2)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物流体系的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国外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仅有十几所,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物流人才稀缺。

(3)缺少练台性物流服务。我国的物流企业,无论是物流服务的硬件还是软件与电子商务要求提供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物流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物流的专业知识,物流的统筹策划和精细化组织与管理能力都明显不足。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路径

1.物流企业应对电子商务挑战的切入点

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电子化商务管理活动就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和分配。而为了实现企业运营状态数字化的要求,首先必须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模拟”的过程,是“积分”的过程,是“综合”的过程),即根据各种约束条件规范业务流程;其次是对连续的业务流程进行功能的模块化分解(这是一个“数字”的过程,是“微分”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即根据各个环节的功能要求进行岗位职能分析;然后是用一系列的数字组合即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功能模块的运行状态和彼此间的联系;第四就是将企业的运行状态与设定的标准状态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管理信息;最最根本的挑战来自于它对物流服务过程信息化的要求。

2.应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措施

(1)加强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理论的研究

我们可以吸取别国物流管理研究的成果,向电子商务物流发达的国家学习,鼓励理论界研究电子商务物流中的难题,少走弯路,尽量走捷径,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步伐。

(2)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近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仍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应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规划工作要充分考虑物资集散通道,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及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物流基地的建设,要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相结合。政府部门对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物流基地仁物流中心)的建设,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划,防止出现贪大求洋和盲目重复建设。

(3)积极发展网络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为客户提供更完善服务的角度看,对物流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强烈。物流企业应重视物流网络的发展,促进物流企业的联合,发展物流企业间的业务联盟。

(4)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电子化物流系统

要形成全社会的电子化物流系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政府要在高速公路印铁路、航空、信息网络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物流企业要投资于现代物流技术,要通过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提高竞争力。要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上网,通过上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5)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从国外物流企业功能发展来看,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传统的仓储、分拨和运送等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由于不断缩减供应链成本的需要,美国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们要求物流公司做得更多一些,物流企业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新加坡环球公司亚太地区总裁保罗·格雷厄姆称,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提供越来越多的物流服务,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响应。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延伸服务领域,建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层次鲜明的综合物流体系已是全球物流业发展潮流所在,也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语

我国的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目前采用的物流模式一般是外包与自营,可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采取单纯的外包或者是自营的方式子我国都需谨慎;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综合各个方面因素来进行考虑,建立真正适合自身的物流模式,是非常关键的;对我国而言,因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责任更加任重而道远。以下研究还待进一步深入:各种因素对物流模式影响的具体综合评估;具体企业物流模式的评价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福柱:我国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服务发展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05)

[2]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7(09)

作者:陈 松

上一篇:高校教学下网络文化论文下一篇:监督工作要点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