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性研究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管理规模日益扩大、组织结构日益复杂、资金与业务的体量不断增加,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所涉及的财税政策较多,工作流程烦琐,且所需准备的各类报表和资料众多,使得这项工作具备一定的难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性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性研究论文 篇1:

浅论企业所得税法的合并

[摘要] 企业所得税的合并历来是税法学界的重要议题之一,近两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及税收法律改革的推进,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的立法弊端日益凸现出来,企业所得税的合并问题再一次被提上日程。但是,对于此问题,目前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的立法具有吸引外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应该取消,至少目前是如此。笔者拟通过对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的分析来阐明企业所得税合并的条件已然具备。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税负公平 征税效率

企业所得税法的合并是税法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了,内外有别立法的弊端被口诛笔伐许多年,合并两法已经基本成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识。但以往多基于经济政治考虑,一般仅限于学界的探讨,相关的改革迟迟难以推动,不过从最近的各种迹象来看,这层坚冰不久必被打破。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更是引起许多人大代表的热议和媒体的普遍关注。我们愿意将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WTO规则在此作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必要性

其一,合并是适应加入WTO形势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看,世界各国的税制都是内外统一的。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税制也是内外统一的。1950年设立的工商所得税是既适用于内资企业,也适用于外资企业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引进外资力度的增大,外资企业开始单独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这是基于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的。那时国营企业仅上缴利润,并不缴纳企业所得税。虽然有一部分集体企业也缴纳所得税,但是当时集体企业的定位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与外资企业性质不同,并不能把集体企业所得税用到外资企业上。这种情况导致无法实现统一的税制。虽说1984年税制改革以后,国有企业经“利改税”的转变也开始缴纳所得税,但因为当时仍处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转轨的时期,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与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仍然分别适用1991年、1993年制定和颁布的《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从而形成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套税制。从当时的情况看,不是不想搞内外统一的税法,而是没有办法统一。 但当改革开放顺利开展近27年后的今天,内资企业早已逐步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与外资展开越来越公平的竞争,当时的“迫不得已”背景早已荡然无存,内外有别的税制不再有供其生存的土壤。放眼开去,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发育成熟的国家,涉外性企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关涉外性企业的税法规定业已渗透到非涉外性企业税法规定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些国家,通常没有专门针对涉外企业的特殊税法规定。也即是说,不设立独立的涉外税法。与它们相比较,我国的这种税制则颇有些“另类”。“入世”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与国际接轨,税制的统一尤为重要。在WTO新框架下,两税合并是将本国市场与国际经济大市场接轨的重要条件,是接受国际惯例、推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之举。

其二,合并是税负公平的要求。

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均的问题非常严重。我国税法的制定主要依据经济活动主体的所有制身份而非经济活动的内容而制定,如《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适用《个人所得税法》等。这种立法思维明显流露出计划经济模式下主体不平等的法律观念。

虽然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就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都适用同一部所得税法。与此同时,法定税率也从最高达55%的差别税率降至普遍适用的33%的统一税率,在名义上似乎已使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水平趋于平衡。但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我国给予涉外企业诸多超优惠待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仍单独适用外资企业和外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法,过去在所得税方面的多种优惠仍完整地保留下来;二是对涉外企业不适用某些税种法,如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免征耕地占用税等;三是仍享有较多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

由于不同性質的企业要按照不同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内外资企业税负差异明显。尽管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均为33%,但权威机构的统计研究显示,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应接近或达到外资企业的2倍。 目前,内地企业所得税,一般地区为33%,沿边沿疆沿海地区为24%,而特区为15%,这3个税率分别减半,就是涉外企业所得税税率。但是考虑到各种优惠法律制度后,据有关专家的测算,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为22%,涉外企业仅为11%,涉外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大约在10%至15%,与名义税率33%相去甚远;而内资企业由于优惠较少,其实际税负水平在25%左右, 不利于内外资企业间的公平竞争。要建立真正的市场机制,按照WTO的原则实行国民待遇的要求,就必须缩小这种差距,让内外资企业在同一市场税收环境中公平竞争。

两税合一意味着长期以来涉外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终结,内外资企业将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涉外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高,实际税率低的这一局面将成为历史。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是我国适应WTO一整套贸易规则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实现内外资企业地平等对待。

其三,合并是提高征税效率的要求。

“一税两制”征税效率低。目前,涉外企业的所得税由国税征收机关依法征收,而内资企业所得税则由国税与地税两个税务机关分别征收,不仅增加了征收成本,而且加大了两个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降低了征收效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层次发展和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内外资企业分别采取两套所得税法所带来的所得税制度不统一,不规范,低效率等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法,就成了我国当前提高征税效率亟待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其四,合并是规范税收法律的要求。

目前国内企业所得税的征管主要遵照《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与《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在法律意义上,前者属于条例,针对的是内资企业,而后者属于法律,针对涉外企业。为推行WTO规则下权威统一的税收法律,必须对目前的旧税制、旧税法进行符合现代税法精神的整理。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桓一语道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法’合并问题,而不是两税合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要实现内外资企业在所得税征缴标准上的合并,首先是要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立法上的“合并”。

二、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可行性

企业所得税的合并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实际可行的。最近几年,我国出现政治稳定,经济持续的繁荣景象,为企业所得税的合并创造了难得的时机,改革更为可行。

其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法律法规的各自统一为合并企业所得税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1991年起,我国将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所得税法律法规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涉外企业所得税制。1994年税制改革时又将适用于不同所有制的内资企业的若干所得税条例合并为《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制。由此,目前存在着内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此外,在现行地方税中,也存在内外资两套税制。所以,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的实质,主要是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面临的阻力显然比1994年税制改革前要小许多。

其二,内外资企业事实上在税收征管上已获得了“基本的”平等地位。目前,虽然内外资企业适用不同的税法,但在税收征管的层面上,内外资企业已经适用相同的法律,即共同适用199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外纳税者,至少已在税收征管上获得了“基本的”平等地位。这为内外资企业统一所得税提供了不少便利。

其三,所得税立法技术的基本一致性使统一所得税法有了可能。从总的方面看,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大多数规定是相同或基本一致的,两者应税所得的确定及亏损结转、税收抵免等具体制度相同之处也甚多,这为统一所得税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所得税的统一可行性大为增加。

其四,目前我国的良好的经济情况足以承受合并对外资的不利影响。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5552.51亿美元,合同金额10621.29亿美元,已经连续10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2年更高居世界第一。 勿庸置疑,统一所得税将对部分较注重优惠待遇的外商投资产生消极影响,不排除外资的流入变慢甚至短期出现外流。但在近两年财政收入水平保持稳定提升 以及吸收外商投资规模世界第一等背景下,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施合并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会尽量避免对吸收外商投资产生太大震动,不致破坏我国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其五,税务机关和研究机构对此业已形成了共识,将其视为推行税制改革的应有之义。事实上,在1994年税制改革中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时,虽然对涉外企业所得税没作进一步的变动。但是,在这次税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地将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列为企业所得税整体改革的第二步。 只不过当时国内经济情况尚未成熟而暂时搁置罢了,经过整整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继续推行这第二步改革应已是水到渠成之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有关“并轨”税法的提议和草案,前后就曾有数十稿之多。

以往对合并的阻力主要来自政府对合并后可能导致的外资大量抽逃的担忧和一些单位、地方出于自身利益所进行的抵制。可喜的是,这种阻力正在变得微弱,合并的呼声空前高涨。从各个渠道的消息来看,立法机关已在着手作相关立法的工作。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03年12月获批准,备受瞩目的《企业所得税法》列入其中,这表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的统一,将最快在2005年,也即今年内实现。

在此顺便提及的是,我国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后,已向税制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然与国际惯例存在着一些差异。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强化所得税管理,必须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法人所得税制度。建立规范、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是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最终目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只是走了最初的一步。[参考文献]

[1]张帆:《税务专家冷静看待税制争辩:答案不言而喻》,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月26日。

[2]百灵宽带:《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效率论暂时战胜公平论》,http://news.beelink.com.cn/20050112/1765432.shtml

[3]胡朝晖:《企业所得税合并方案本月上报合并税率不超过30%》,载新浪网国内财经http://finance.sinacomn/g/20040807/0931932391.shtml.2004年8月7日。

[4]我們之所以称之“基本的”,是因为这种平等仍是相对的,内外资企业在纳税活动的行为方式和内容上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因此在税收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套针对涉外企业的涉外税收征管制度。诸如2004年4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涉外企业联合税务审计暂行办法》及2004年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国承包商税务管理的通知》等等。

[5]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遭阻 可能会延至2007年》,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01月12日。

[6]中国财政收入几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2004年超过5000亿元的巨大增量,给稳定推行这项改革提供了强大的财税支持。另据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元旦快报统计,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总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是近年来增长最快、增收最多的一年。参见李丽辉:《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5718亿元》,载《人民日报》,2005年01月02日 第一版。

[7] 刘佐:《中国税制五十年》,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81页。

[作者简介]李新钢,厦门大学法学院2003级诉讼法学专业研究生。

作者:李新钢

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性研究论文 篇2:

规避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税务风险

摘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管理规模日益扩大、组织结构日益复杂、资金与业务的体量不断增加,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所涉及的财税政策较多,工作流程烦琐,且所需准备的各类报表和资料众多,使得这项工作具备一定的难度。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时,应当通过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流程,保证各项资料报表准备完善,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从而有效规避税务风险,提高资本配置水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规避税务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家出台的各项改革和调控措施比较集中,其中涉及大量企业所得税政策。为使征、纳税人充分认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因此,税务机关必须要充分认识企业所得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科学研判、妥善应对,推动企业所得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1概述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纳税主体(企业)根据相关的规定,在纳税年度终了后的规定时间内,依据税收相关的规章、法规、法律及其他有关企业所得税规定,先自行计算企业在该会计年度内经营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所得税额,然后再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企业)按月度或者季度预缴的所得税数额,最后确定该年度应该补缴的税额或者应该退回的税额,并填写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提供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结清全年企业所得税税款的行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涉及许多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企业所得税的规定,除此之外,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以及时间限定等因素给企业财务人员提出了许多挑战,造成企业的年度汇算清缴或多或少存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情形。

2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中的问题

2.1 财务工作人员核算水平

现阶段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引进,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发展速度快并且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降低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成本,通常会招聘兼职性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而这些兼职性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其自身所具备的税收核算方面的知识较少或者对各方面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到位,这就会使得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存在数据信息填写不够全面的状况,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体的税务核算工作和不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在實际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当中,主要是以企业财务人员核算的利润总额作为计算的依据,而企业的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最终财务成果,这一财务成果在整个核算的过程中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准则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运用来开展企业财务核算工作。

2.2 税收政策变化较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紧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并且会计政策也逐渐的与国际相结合,导致了我国的税法也有着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每年税法政策都要根据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调整和完善。由于我国的会计人员众多,在经验上和掌握最新税法政策法律法规的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税法不断变化给企业的财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3 风险防范不足

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机制中,由于涉及到的纳税相关内容较大且繁杂,税务部门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使得部分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配合性,从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对于税收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清晰,也导致了风险产生。现阶段,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实现了网上自主申报,在纳税系统中具有自动汇总计算及核算等多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但是也同时削弱了财务人员对汇算清缴风险防范的意识,企业财务人员在经过繁杂的申报表填制之后,很少会关注到所填制的数据是否都符合税法的规定。

2.4 纳税申报表填写不规范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是企业财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企业一般会在每年年终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工作,根据每年财务部门发布的最新政策要求填报纳税申报表,进行所得税核算清缴。纳税申报表的填报需要及时进行更新,且确保所有项目填写完整准确,如果纳税申报资料中的报表填写存在错误和纰漏,就会影响企业整个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埋下一定的税务风险。

3规避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运营管理与未来发展,一旦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中存在纰漏或错误,或抱持着侥幸心理,很容易给企业埋下税务风险,甚至触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企业的形象、信誉和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税务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规避其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3.1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以及遵循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来进行企业汇算清缴工作的开展,进而对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以及财务方面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为后续所得税汇算清缴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加强引进财务管理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汇算清缴工作,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人才的税务规划,在这些人才的引导下顺利有效地完成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在社会的不断变革的形势下对财务管理工作者进行相应的培养,从而以更新的模式来应对不断复杂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将汇算清缴工作落实得更加到位和更加准确。

3.2 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

我国的税收政策会每年进行一定的更新和调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开展必须准确把握国家最新的税收政策,提供完整、真实、有效的报表和资料,对企业每年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收入进行准确的记录,保存完整,并做好所得税汇算工作。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抱着侥幸心理提交虚假报表或不完整的报表,漠视国家税收清缴的规定和要求,甚至利用税收政策的漏洞来偷税漏税,这种钻法律空子的做法一旦受到税务部门的突击检查,不但会面临巨额的罚款,还会触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承担法律风险,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可谓得不偿失。因此,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当结合最新的税收政策,提交完善的报表和资料,保留完整的凭证、报表和财务票据,企业日常各项成本支出如工资表、社保缴纳单等都需要保留完整的原始凭证,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才能保障提交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作者:方君怡

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性研究论文 篇3:

动向 声音 观点 邓测

动向

中国财经外交不断成熟 高调发出自己声音

眼下,中国正经历着越来越多的具有政治性背景的经济摩擦,把握妥当地解决问题的方式显然更为迫切,“财经外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各界关注。而能否熟练运用和驾驭财经外交,关系到中国整体外交战略能否真正实施,国家的最高利益能否得到保证。正确看待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争取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措施、经济理念和经济基本制度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财经外交”的着力点。

近期在适当的场合和时机,中国的政府高官们纷纷高调发出自己的声音。胡锦涛主席在《财富》论坛上告诉全球商界领袖,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崛起,不会威胁世界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上告诉与会各国财长,人民币汇率要坚持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对各国都有好处;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长金人庆等均在不同场合告诉世界,中国人民币汇率肯定要改革,但会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不会屈服外界的压力。

此外,一系列重量级的财经会议还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召开。这些事实无不折射出同一迹象——中国声音日渐响亮,中国“财经外交”拉开了大幕。随着中国“财经外交”的不断深化和逐步成熟,可以预见,中国在国际财经领域的话语权还将不断增大。这将在保证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

决策层“压楼市,挺股市”立体战略迎来高潮

纵观以新华网、人民网为首的主流媒体的态势,以及中央各部委的“言论加实际行动”,业内人士判断,决策层“压楼市,挺股市”的战略将迎来高潮。中国证券市场的1000点保卫战,已经由证监会单兵作战的策略,上升到由中央暗中操盘,“海陆空”立体联合作战的高潮阶段。诸多事实证明,一场以证监会为先锋,央行为主力,国资委、财政部等部委为后援,地方媒体紧密团结在中央媒体周围的1000点大决战即将展开。尽管胜负未分,但如此阵式,实为近年之罕见。

正如新华网文章所言,既然四大价格波动考验中国经济,其中,楼价是高得不正常,股价是低得不正常,已考验中国经济,那么,“压楼市,挺股市”就成了必然的战略选择。股权分置改革也好,银行上市也好,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也好,若股市崩溃,这一切都将成为泡影。“救”市的代价虽然大,但彻底崩盘重建的代价必然更大,若由于股市崩盘而引起金融系统连锁反应,这个代价将更大,而且重建的时间将更长,而且可能诱发极大的政治风险,直接威胁稳定,且现在,各方面改革的持续推进,所迫切需要的就是时间。这个险,谁也不敢冒,这个责任,谁也背负不起。

今年上半年流入的热钱是去年全年11倍

虽然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投机压力趋于平静,但最新的数据显示,国内的投机美元在迅速增加,上半年来仍有约330亿美元的不明资本流入中国,且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据权威机构粗略估算: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贸易顺差396.5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5.63亿美元,也就是说,不明外汇净流入约为327.87亿美元。这一数据约是去年全年净流入的11倍,随着人民币变革方向的清晰和变革日期的临近,这种投机意味不言自明。

与此同时,近日央行首次发布的《中国反洗钱报告2004》显示,大额外汇资金跨境交易的流入金额是流出额的3倍以上,高层对大量不明资金流入表示担忧。另一方面,渣打预计“2005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将达到9130亿美元。如果增长趋势持续下去,2006年中期这一数字将超过1万亿美元。”就算按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保守估计,中国今年外汇储备也将达到8000亿美元这个水平。如此巨额不明外汇的流入,是否会改变人民币变革时机的选择,值得关注。

此外,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并连续6个月同比增速超过30%。业内人士指出,大额顺差可能导致外界对人民币的讨论再度升温,致使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再度加大。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面临“大手术”

今后不良资产处置要引入更多外资。据华夏财经分析员观察,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决策层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的运作现状及现行政策越来越不满。此前曾有银监会官员表态,今后不良资产处置要引入更多的外资参与。

日前,周小川更是明确表示,最近发现AMC出现处置价格、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不少问题。在培育市场方面,如用竞争性市场来决定和评判处置工作的好坏,那么参与主体仅四家国有制资产管理公司是不够的,需要吸引私人的、外资的处置者进入市场。要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内部进行改革,防止其机关化、官本位,避免在资产处置上软约束等不利于价格形成的因素。此外,他还透露,国务院领导对AMC的问题很重视。温家宝总理曾说,“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已经5年了,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事实上,近期审计署审计报告更是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放在了火上“烤”,国家审计署报告已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出现的715亿元违规资金问题进行了披露。

银监局给上海房贷下了一场及时雨

一直以来,上海的房地产信贷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据上海银监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上海中资银行人民币自营性房地产贷款余额4044.55亿元,比年初增加559.13亿元,多增16.04%,同比多增71.07亿元。虽然目前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过快的现象已得到控制,但是专家预测,由于中低价房和商业地产租售形势被看好,商业地产投资贷款还将会不断增长。

银监局有关人士分析,经济增长都是有周期的,集中投资带来的供给过剩以往也出现过,商业房产因投资额大,回收期相对较长,面临投资周期波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商业银行对此类项目的贷款发放,一样要审慎评估,谨慎放贷;而不应轻易只看眼前的盈利评价,无视长期风险。银监局对上海房贷的风险提示与重视,无异于给火热的房贷市场下了一场及时雨。

声音

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均,既有悖于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不利于平等公平竞争,也影响内资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实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不会加重外资企业的负担。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近日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为此,财政部现在正设计把两套企业所得税合并起来,在适当降低名义税率水平的同时,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此基础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使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尽量接近,以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公平竞争。

他说,实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不会明显加重外资企业的负担。楼继伟的这一表态直接指明了当前中国财税改革的方向。

观点

林毅夫:通货紧缩难以避免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大经研中心主任林毅夫日前表示,其实中国通缩压力一直都存在。尤其是在今年初,零售物价16个产业部门中有10个产业是下降的,而且是在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升情况下,这些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惟一解释就是生产能力过剩。投资虽然慢下来,但是两年来投资过热已经形成了过多的生产能力,所以现在看起来通货紧缩估计很难避免。

他说,因为通缩的压力一直在那里存在着。2003年我说抑制过热是为了防止过冷,那么现在这个过热是抑制下来了,实际上其中形成的生产能力已经存在了。当然,如果不抑制的话可能现在还在过热,到明年就会更糟糕了。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相当难避免,加上一段时间的过热,通缩的压力就会来了。通缩是生产能力过剩,即有一个存量的生产能力没有用,解决通缩的最好办法是释放存量的生产需求。他认为存量需求,是有需求的愿望,包括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也有需求的能力,但是由于体制限制、结构性原因、政策性原因,愿望没有办法实现。

克鲁格曼:世界经济的命运取决于中国对美债券兴趣

美国杰出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题为《中国是金融中心》文章称,世界经济的命运取决于中国对美国政府债券的兴趣。中国如果停止购买美国的短期国库券,会使美国经济立即停止前进。

克鲁格曼说:“中国在这场贸易争端中有巨大的优势。如果中国政府停止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将很容易引发全球范围的经济动荡。”他说:“中国出口很多商品,外国公司正在中国进行巨额投资,所以它有巨额贸易顺差。但北京并没有留住所有的钱,而是在用这些钱,主要是用来购买美国政府的短期国库券。”他指出中国购买美国短期国库券的大得惊人的数额:2004年2000亿美元,今年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他说,北京正“为美国的巨额预算赤字提供资金”。美国的预算赤字占国民收入的近5%,达到每天10亿美元。到某个时刻,中国很可能决定停止购买美国的短期国库券。如果是这样,美元会急剧下跌,美国的利率会上升,房地产泡沫会破灭。这会使美国经济——整个世界经济的引擎——立即停止前进,因此,从这个奇怪的角度看,中国现在是使全球复苏得以持续下去的金融中心。”

吴敬琏:中国经济唯一出路是提高效率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唯一的出路是靠提高效率。“靠投资拉动,短期可以,时间长了,就不行,要出问题。”

他为中国经济未来五年发展开出的处方是:新经济增长模式,不是靠投资拉动,也不是靠“重化工业化”,而是要靠效率。至于如何靠效率提高经济增长,他的解释是,第一,要加速“基于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对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激励要形成制度化;其次,要发挥服务业的作用,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服务业在本世纪之交,首次超过工业,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三是要加速企业的信息化。

瑞银:中国宏观政策制定须维持稳定性

瑞银投资银行的亚太区首席经济师安德森认为,现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虽不是那么激动人心,但也不是那么消极。他建议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采取一些激进的举措,要注意维持政策的稳定性。

安德森认为,从统计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非常有序的。盈利和存货是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一些部门出现了急剧下降,如汽车制造商、钢铁制造业等行业的减缓速度非常快,但在其它大部分部门当中盈利还是非常强劲的。特别是在一个盈利周期即将结束之时,盈利确实会有所下降,但是还没有看到很大的问题。除了在汽车、钢铁几个过热行业外,中国的存货没有大幅上升。但也没有出现存货的大量下降。此外,中国出口增长非常强劲,达25-30%。零售业也是上升趋势。投资速度放慢,但不是非常剧烈,投资增幅仍是两位数。所以现在不需要担心中国经济非常虚弱,会出现崩溃的迹象。

预测

发改委宏观院: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近日提交的权威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第三、第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8.6%和8.2%,全年经济同比增长8.8%,比去年回落0.7个百分点。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放慢,这是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合理调整,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将进入“周期性的低迷期”。

报告称,有三大问题将影响下半年及更长时间的宏观经济增长:房地产增长预期明显下调,但能否实现预期中的“软着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出口增长可能明显放慢,将对下半年经济增长产生较明显的压力;金融货币政策显示偏紧,将对投资增长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建设部:中国2030年将进入缺水高峰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预言,中国缺水的高峰将在2030年,那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60立方米,进入联合国有关组织确定的中度缺水型国家的行列。

他表示,中国的水资源总的来说是偏少的。根据去年的统计,人均拥有水资源2220立方米,在全球范围内属于轻度缺水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用全球7%的水资源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此外,中国水资源空间的分布十分不均匀,华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但是水资源占有量却达到46%。

上一篇:银行迎奥运规范方案下一篇:医药贸易公司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