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關键词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区域规划产业结构导读: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新一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就业、产业的压力都要求循环经济迅速发展。循环经济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路径,在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四个层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篇1:

循环经济对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摘 要:一直以来,兵团工业的发展走的就不是集约式的发展模式,都是按照传统的粗放类型在进行,这种模式不仅使得兵团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同时还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多的危害。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兵团中用于发展工业的资源比较短缺,自身的竞争力非常薄弱,在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兵团工业就显得非常脆弱,国家要想进一步提升兵团工业的竞争力,提升它的活力,就需要转变这种低效率的工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经济收益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然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循环经济的作用,兵团经济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需要发展本兵团的特色产业,走循环经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 兵团 新型工业化 意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疆兵团进行考察时,针对兵团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把兵团建设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在我国兵团一直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存在的,要想最大化发挥它的示范区作用,人们就需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上不断下功夫,当前看来,兵团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下行压力逐渐增大,投资的增速也放缓,需要在循环经济上发力,构建循环性工业体系,争取把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相关理论

(一)循环经济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不过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过至今为止,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当中,对循环经济的定义人们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笔者在研究大量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之后,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循环经济总结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2001年时,曲格平发表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他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生态经济,在指导人们经济活动中需要的是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理论规律。从本质上来看,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相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倡导经济发展要和生态环境相和谐,要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低耗能、高利用、低排放的特点。2003年时,吴季松等人则认为循环经济指的其实是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庞大系统内,在资源使用、企业生产、产品消费以及对废弃物的处理整个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欧式,成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不断循环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则是:循环经济是一种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作为原则的,把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作为核心,把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作为重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以及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的线性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以消耗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增长新模式。(见图一)

(二)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有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用了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100多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发展历史,不过在这3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程当中,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成本才能够维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当中的应用,使得工业和高科技相互结合,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生产技术突飞猛进,我国经济发展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就需要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基于这种形式,我国政府终于在“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概念。“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的定义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模式关系分析

在一定意义上其实可以将循环经济看成一门实践经济学,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在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当中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个领域的人们都为此做出了多方面贡献。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具有多个方面的优势,它既能够对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还能够有效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新型工业化同循环经济模式之间的关系:

第一、科技含量高要求方面。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不管是循环经济还是新型工业化都对科技含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循环经济需要以高科技作为支撑,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把高科技作为基础,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才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对废弃物的再利用也体现出高新科技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分析新型工业化,我们从概念可以发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信息化的带动,需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化道路,需要借助大量的高新技术。

第二、资源利用率比较高。循环经济模式下,对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废弃物基本上是零排放,随着循环经济在工业企业的实施,各类生产思想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工业企业排放量变得越来越少,通过对废弃物的简单处理,能够作为新的材料被企业加以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的高利用率和废弃物排放量的降低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另外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也有资源利用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具有很高一致性。

第三、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要求方面。循环经济以及新型工业化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非常高的要求,随着循环经济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应用,资源实现了在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科技不断进步、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质的提升。相比之前新型工业化要求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除了需要保证经济效益之外,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对社会效益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循环经济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人力资源优势有了充分发挥的机会;高新技术的应用给高层次人才更多的展现机会;另外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进行,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保护,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对兵团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当前加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将循环经济列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兵团经济要想早日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离不开循环经济的,因为循环经济它不紧是兵团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兵团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我们知道兵团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该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十分落后,产业链比较短,企业没有很强的竞争力,产业附加值极低,同时对能源消耗以及废弃物的排放强度都非常的大,要想转变这种情况,保证兵团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就需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在“新型”上发力,重视循环经济。重视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把循环经济当成兵团工业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推进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循环利用,努力化解兵团经济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促进兵团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循环经济它是一种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新经济模式,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关键所在,同时还能够有效解决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通过不断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对环境有害的固体废弃物、有害物等都转变成可以被再次利用的经济资源,一方面有利于环保的实现,另一个方面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资源解决的作用,实现了环境与经济双方面的促进作用。在产业园区内部,企业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循环寄生关系,循环经济模式既能够减少企业治理环境问题进行环保工作的成本,又能够提升废物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大大提升循环型产业链所存在的产业集聚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优势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不同产业之间通过产业链的方式,向外不断进行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一直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区域内部,通过企业之间信息、能力与物质所形成的一种企业共生和代谢的关系,能够使得一家企业的废弃物可能会成为其它企业的原料与能源,使得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互利共生,使得物流的循环模式呈现出闭路循环特征。循环经济能够实现能源与物质的最大化利用,保证区域经济体系向外排放量几乎为零。我们熟知水一直都是新疆兵团发展的牛鼻子,通过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污水进行处理之后,污水便可以转化成为挣钱的中水,这种水能够企业进行重复使用。据相关资料统计从“十五”以来兵团城镇污水日循环在利用量可以达到18万立方米,年重复利用量约为6500万立方米,这些重复利用的水量大约可以满足20万米农作物的灌溉。

循环经济秉承着以更少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理念,它的核心是提升资源的产出效率。一直以来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进行循环利用都是兵团工业实现提升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关键所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既能够实现企业的“开源”,还能够进一步让企业实现“节流”,确保产业园区内部的企业能够走向一种良性的发展轨道,保证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科研投入的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有可能企业在沿着现有科技路线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进行突破型与革命性的创新,构建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三、兵团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做的几点

(一)重视兵团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

把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改造示范试点作为重要的发展契机,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实现对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统筹规划,理清循环经济实施的具体步骤,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来,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布局要合理。同时工业园区在引进大型企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一定要特别重视以循环产业链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和项目,促进产业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产业经济链条能够得到完善。另外产业园区还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二)做好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在兵团产业园区重点产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化学化工、电力、水泥等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针对这些产业加速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建立统一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断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争取早日形成以高兴技术产业作为主导的,能耗低、污染少、投资密度大、效益高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

(三)做好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在重视重点行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重视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发展重点,实现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发展,不断推进企业内循环、企业间循环和循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资源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循环化发展环境。

(四)积极构建循技术创新体系

要积极围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转型预升级,借助循环经济模式尽快解决企业技术升级难题。利用循环经济改掉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当之处,积极借助先进生产技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结语:

综合所示,我国之前的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放在首位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本就没有综合考虑生态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承载能力、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在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当中引入循环经济之后,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固有的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因为循环经济它能够统筹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建立循环经济工业生产模式,需要结合兵团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尤其是兵团的农业资源,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保证生态平衡,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宇. 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

[2]本刊编辑部. 循环经济对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义[J]. 当代兵团,2015,01:19-20.

[3]崔立杰. 兵团职工增收长效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4]蔡功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2.

作者:王凤

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篇2: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關键词 新型城镇化 循环经济 区域规划 产业结构

导读: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新一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就业、产业的压力都要求循环经济迅速发展。循环经济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路径,在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四个层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着力于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从政策法规、空间布局、技术支持、产业调整、评价体系和就业安置方面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

一、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背景内涵

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新一轮的重大战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而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更是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从城镇化的结果来看,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2年的52.57%,年均增长1.02%,大幅领先于世界平均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率0.41%。但是,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带来的资源压力和环境破坏同样显著。以城市空气污染为例,全国仅有1/3的城市PM2.5浓度达标,华北地区雾霾天气依然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传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急需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和完善。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他将地球看作是类似宇宙飞船一样孤立无援的系统,延长系统运转寿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效率。韩宝平等(2003)认为,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尽管不同学界的学者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定义不同,但减量化、再使用、再生化的3R原则取得了大家的共识,如何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效率,切实有效地提高投入产出比,是摆在循环经济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落实,也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提出,近年来先后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13个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开展了试点工作,涉及10个省份的资源型或资源匮乏型城市。2013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循环经济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二)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

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主要有以下四点:

1.资源压力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城市

我国虽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低。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源支撑,而我国仅占世界1.8%的石油总量、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和不足5%的铜矿难以满足城镇化的要求。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或效率十分低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紧缺的办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节约和高效是一切规划、政策的核心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布局,用最小的资源代价实现发展的循环经济城市模式必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

2.环境压力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城市

我国70%的江河湖泊被污染,超过56.5%的城市出现酸雨,40%以上土壤耕地退化,环境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触即发。事实已经表明,我国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应该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加大循环经济城市建设力度以缓解环境压力,进而保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就业压力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城市

传统城镇化虽然从身份上将“农民”变成了“市民”,但并没有对其进行实际上的安置。农民失去了土地,又没有其他技能,尽管有部分拆迁费作为补偿,从长期来看仍是不稳定因素。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创造大量岗位,还有助于粗放发展情况严重的不发达地区(如中西部)尽快转型,有助于缩小三大差距。

4.产业压力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城市

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问题,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现象已极大制约产业发展,产业同构现象也使得产业发展受到束缚。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城市,将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式,科学有效的重新规划、布局也有助于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均提升了10%以上。但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建设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一些落后省份。从微观、次观、中观和宏观来看,可以分四个层面阐述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微观层面——企业角度

在循环经济城市中探讨的微观层面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目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或污染较大的厂商,另一类是专门处理、回收、再利用废旧资源的厂商。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是需要有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企业在改良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减少污染上面的成本减去能够得到的补贴要小于资源本身的成本,以及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成本要小于资源本身的成本。而这一点由于自然资源的公共属性,导致其实际上并不遵循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因为个人无法代表自然与企业进行交换,而政府的监管和处罚又很难面面俱到。单纯的增加税费惩罚对企业节约资源或降低污染作用并不明显,很多企业与执法部门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检查时排污指标都合格,日常生产时排污指标都超标。除了成本之外,规模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研发成本较高,企业需要大规模的生产或回收资源才能降低平均成本,这不仅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且与新一轮城镇化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也有着天然的矛盾,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鲜见大型企业总部设在中小城市的案例。倘若贸然实施严格的监管执法,只会使得目前已经生存艰难的中小企业加速破产倒闭,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下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自发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

(二)次观层面——产业角度

循环经济城市需要产业内合理规划,产业间协调配合。然而我国产业升级之路漫漫,这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家和学者的共识,在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地方政府的政绩以GDP为导向,每个城市都在不停地上马大项目,加大投资,根本不考虑市场供给和需求因素,产业同构和产能过剩的现象十分严重。建好的新城没有人居住,建好的产业园区没有企业入驻,这种资源浪费是城镇化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中西部大多简单承接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并未从生态的角度加以改良和创新,导致的结果是将产业发展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问题原原本本地复制到了新地方。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政府推动的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值的工业项目,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产业结构就好比人的身体,只重视躯干而忽略四肢锻炼,自然无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从产业合作的角度来看,产业园区本是一个非常好的构想,可惜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问题。有些地级市下面就建设了十余个县级产业园区,根本吸引不到大量企业,许多产业园区实际处于半废置状态。循环经济城市建设想要真正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如何构建产业间循环型的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仍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三)中观层面——区域角度

近年来,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空间载体,区域问题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区域间的角度来看,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各地政府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缺乏国家统一宏观调控。一方面表现在各地争相吸引大企业、大项目,甚至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甚少考虑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地方政府不顾客观现实,不考虑区位资源禀赋而盲目招商引资或搞城市建设。譬如在城市水系上游开设化工厂,或超标开采地下水等,短期来看的确提高了政府政绩,但长期来看发展代价过高,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也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如果从行政区划角度观察,省级发展水平有差异,省内发展水平也有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各参与方地位并不平等,降低了循环经济的效率。从区域内的角度来看,循环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尚未构建完成。理想的循环经济应该是区域内(城市内)形成小循环,区域间(城市间)形成大循环,充分利用流动空间的推动力和拉动力,形成完善的循环经济系统。目前来看,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此外,西部一些省份虽然资源禀赋较高,但走的仍是粗放式道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售为主。须知资源是有限的,不搞深加工和集约式发展,当资源开采殆尽的时候就是城市衰落之时。

(四)宏观层面——社会角度

从社会层面来看,循环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受理念制约。从日常生活来看,绿色消费理念尚未得到普遍认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还没有被普遍接受。从企业生产来看,生产者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其缺乏绿色生产动力。从研发技术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资源回收利用的关键技术普及还不够大。从政策法规来看,循环经济促进的配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监管部门执法时往往缺少抓手,促进企业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金融等政策还不够完善。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自然也缺乏明确的方向指引。

三、促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循环经济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十二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见表2)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重点仍是提高主要资源产出率,许多城镇生活指标(如城镇污水处理、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在促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经济政策和法规制定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价格和收费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等經济政策,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健全循环经济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出台具体的、可量化的奖励处罚措施并严格执行。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走集约型道路,对自主进行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或排污处理改造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要为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有困难的企业给予帮助,搭建平台,帮助其尽快走上循环经济轨道。对于屡教不改的排污企业给予坚决取缔或关停。

(二)加强统筹协调和空间布局

如何合理选择100个城市是创建工作的关键之处。一来创建城市需要有自身的资源和技术基础,这需要地方政府整合内部资源,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以增强比较优势;二来发挥区位优势,基于经济圈层考虑使这100个城市形成区域合力、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这要求中央政府审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时需要加强论证调研,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在全国范围内落实规划,不仅要实现区域内城市间的循环经济,更要充分发挥流动空间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为区域间大循环战略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业化程度高、污染大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发展循环经济效果明显,可予以考虑。此外,对于区域内产业园区,严格控制增量,充分利用存量,对于意义不强、效果不明显的产业园区一律不得新建,充分调动已有产业园区,根据实际情况升级或重新规划其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建设,保证产业园区之间实现交通优势,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三)落实技术保障和服务支撑

中央和地方近年来已经开展了一批共性技术开发科技计划(专项),在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过程中要重点落实技术保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应用技术。应吸纳企业科技人员进入研发团队,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研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结合区域规划,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重点扶持一批企业专门从事循环经济资源回收、再利用工作。政府应给予企业完善的服务保障,可以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对已有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并通过交流会、展销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循环经济技术进入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中的企业里,邀请专家为企业规划绿色生产经营模式。

(四)调整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利用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对产能过剩、能耗过高、污染过大的企业采取合并、重组或关停等措施,促进其与绿色低碳产业有机融合。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速度,严格控制原材料或初级产品销售业规模。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区位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根据市场需求推动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对于有能力的企业,鼓励其出口循环经济技术与产品,提升我国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五)明确建设目标和评价体系

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必须摆脱传统以GDP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中央统一部署,地方政府根据情况合理分解,将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建设目标,也就是提高资源产出率落到实处。此外,统计部门要做好相关指标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及时发布数据,这不仅有助于纵向比较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成果,还能够横向比较不同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异同,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六)安排居民就业与居民安置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农民征地、拆迁的问题。应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合理安置农民就业。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在循环经济产业内寻找就业机会。政府可根据产业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专项教育投入,定点培养循环经济需要的人才,提高农民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让其真正变为“市民”而非住在楼里的“农民”。

说明: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Y04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韩宝平,孙晓菲,白向玉,魏颖.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内外实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8~64.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3]付晓东.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經济日报出版社,2007.

[4]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145~154.

[5]蔡洪滨.新型城镇化应是改革战略[N].人民日报,2013-05-13.

[6]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3(5):3~6.

■责任编辑:王 缙

作者:王家庭

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篇3:

基于循环经济的广州产业优化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原则,研究发展循环经济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尝试寻找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理论的耦合点,并以广州市为例,分析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和问题,探讨发展循环经济路径下推动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重点,并从制度保障、产业政策、技术支持、社会氛围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决定我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先后出台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广州被选定为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这为广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要求广州必须站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高度,基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1. 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首先,循环经济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经济,其目标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其次,循环经济是清洁节约型经济,强调节约使用资源,注重废弃物的减量化。第三,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最佳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循环过程。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再利用原则(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

2.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循环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应符合“3R”原则。按照减量化原则,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按照再利用原则,要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力发展维修、维护、翻新等售后服务行业。按照再循环原则,要推动不同行业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三、 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及存在问题

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6.5番。尽管存在通货膨胀,但实际增长还是非常显著。按照不变价计算,30年来GDP保持了14.1%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增长尤为迅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世纪90年代是增长最快的十年,1991年~2000年,GDP年均增长22.2%,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6.6%。“十五”以来,经济继续快速增长,2001年~2009年GDP实际年均增长13.6%。自1990年以来,广州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6至7个百分点。

2. 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调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时期,广州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率先实行对外开放,通过“三来一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成衣、家电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优势明显并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轻型外向性工业体系,同时,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第二次调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时期,广州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4%,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顺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第三次调整开始于本世纪初,广州在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技术向各个产业渗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外延转向内涵。这次调整的成效是明显的,2008年汽车、石化、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 50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8.8%。

3. 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时期,随着周边地区产业的崛起、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显现,广州现有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产业整体效益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问题。广州产业结构与不断提高的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不协调,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总体上发展得还不够充分,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 545.6亿元,占GDP比重虽然超过了60%,但与经济发达国家(地区)7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广州传统服务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速明显,所占比重呈扩大之势。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与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配套,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不相协调。同时,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行业比重下降,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2000年广州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91吨标准煤,按照IPAT公式,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必须降低到0.39吨标准煤,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0.18吨标准煤。按照广州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未来5年~15年内把能耗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除非广州在能源结构上有大的改变,更清洁的能源能够容易地获得,否则,现有能源利用方式将会导致环境上的巨大冲击,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将会是广州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的节约性问题。严峻的环境问题意味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而污染物排放的居高不下又意味着资源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的存在,2008年广州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6%,而能耗却占全市产业能耗总量的54.7%,单位能耗产生的增加值仅相当于第三产业的36.1%,这说明广州工业还是延续着“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4)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联度问题。目前,广州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差异很大,规模效应不明显,这与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内部的产业关联度整体偏低不无关系,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企业分工和协作不足。与此同时,广州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二、三产业之间融合程度偏低,服务业不能给予工业强大的支持,制约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5)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融合性问题。在广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体系的整体建设与运行信息化程度偏低,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较慢,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 循环经济下广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

1. 建立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四大产业体系:一是以资源能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工业;二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生态农业;三是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绿色服务业;四是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的静脉产业。

2. 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提升产业素质上下功夫,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农业方面,逐步建立都市循环型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制造业方面,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环境服务业,通过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先进水平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服务业自身发展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 改造完善重点行业产业链。围绕汽车、石化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使支柱产业成为工业链条中的主导链,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衔接,组成生态化的工业网络体系。汽车方面,构建和完善生态供应链,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采用净化技术控制排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鼓励和规范产品回收再用。石化方面,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石化基地。电子方面,延长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加强对废旧电子元器件的回收再利用。

4. 促进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化集聚。以产业生态集聚为核心,以“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为目标,引导产业园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竞争有序的产业空间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核三极”,形成以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为核心,由南部海港、北部空港和城市中心建成区三个增长极,多个扩散点组成的格局。工业形成“两轴三区”,建设“东进、南拓”两条拓展轴和“东部、南部、北部”三个集聚区。服务业凸显“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打造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培育南沙港、白云国际机场、新客站和地铁线网四大增长极。农业推动形成北部山地丘陵农业、南部滨海湿地农业、中部城乡镶嵌区农业、东部和西部平原灌区农业等“五大组团”。

五、 循环经济下广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1.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制度。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广州实际进行制度创新,打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减量化方面,改进提高资源效率的税收和补贴制度,重构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市场体系,建立节水节能的分级收费制度,提出合理的技术标准。再利用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和奖励补贴制度,完善促进旧物品再利用的捐赠制度和产品售后服务制度,提高一次性产品的价格。为推动“3R”原则的实施,要建立系统的工业废物、副产品交易许可制度,以完善环保管制制度。同时,还需要在制度上激励(或者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建立绿色预算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核算体系和决策后评价制度。

2. 制定发展循环经济与现代产业体(下转第100页)系的产业政策。广州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首先,基于循环经济的层次性,从产品、企业、区域和社会四个层面制定促进产业生态化的政策措施。其次,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第三,建立产业项目筛选评价政策。完善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把土地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和水耗、能耗、环境要求等指标作为审核项目和提供土地的重要依据。第四,启动产业约束和淘汰机制,建立严格的生态标准,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限制高耗能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

3.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支持。鼓励发展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技术。首先,发展绿色设计技术。重点支持具有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减少过度化包装、减少有害物质投入和产生等特征的技术创新。其次,发展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重点支持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运用税收、奖励、补贴等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促进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第四,建立循环经济理念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促进体系。第五,加强循环经济系统基础建设和质能循环项目的推广。

4.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参与程度。二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参与循环经济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技术推广,组织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等活动。三是将循环经济纳入普及培训和教育计划。四是依靠法律、舆论、文化等手段,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取向。

5. 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目前,广州已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但是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统筹安排。要切实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还必须在规划上有更加周详的安排。要结合每个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相应的计划,包括时间、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等,促进规划实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下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规划,使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既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相适应,又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冯之俊.循环经济与上海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高梁,杨春平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宏观经济研究,2005,(4).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5.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

6. 吉小燕,郑垂勇.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判别.商场现代化,2006,(9).

7. 蒋应时.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 刘炜,陈景新等.关于循环经济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研究.企业经济,2006,(2).

作者简介:郭志勇,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郭志勇

上一篇:农村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下一篇:青年司机青春奉献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