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然要求单独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战略的范畴,但相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它则是策略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远目标,事关中国社会发展及小康社会实现的全局,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及党和政府稳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与配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文化建设思考

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农村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职业教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搞好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实现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本文从新农村文化建没的角度,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致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缺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1、文化建设的内容,其主要表现于农村文化品味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实施与国家的重视,农村社会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当代农村社会的农民文化生活中,适合农村实际生活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文化尚未形成。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看电视、打牌等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农民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兴趣正在逐步降低。由于现在正缺乏对农村文化的正确的引导,一些内容低俗和劣质的文化乘虚而入,导致现在农村仍存在有大量的封建迷信文化和腐朽没落文化,有大量的农民仍然相信算命看相、烧香求神拜佛,以至于造成农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设施落后

农村文化设施和场所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先决条件。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农村许多文化机构无法运转, 有的陷入瘫痪状态。文化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六五”计划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 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仍然没有实现。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更不要说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和匮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主要表现在队伍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是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缺乏规范,主要是由于农村乡镇文化干部大多数是兼职人员,他们长期忙于乡镇其他社会事务,文化不专,工作盲目,疲于应付,真正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并且农村干部经常得不到培训,知识更新较慢,难以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从而导致工作方式落后,观念陈旧,难以担当组织引导农村文化发展的重任。同时基层文化干部工资待遇低,专业职称工资得不到兑现,人心浮动,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文化建设队伍不够稳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发展”或“文化繁荣”,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里头都从不同的侧面蕴含了发展农村文化的目标和要求。

“生产发展”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等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当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为切实改善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和农村共同的来发展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

“生活宽裕”应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富裕的内在统一。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求新、求美、求乐、求知”日益成为农村文化消费的新时尚。不少率先富起来的农民已经改变了“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开始享受着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生活。我国广大农村已基本上摆脱了贫困,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然而,物质生活上脱贫的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依然匮乏者也还是存在,只有实现物质生活上的丰衣足食和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丰富多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我国农村的富裕程度已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富裕程度并不等同于文明程度。只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改变落后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创造新生活,才能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尚。

“村容整洁”不仅是指村庄建设布局上的合理、管理上的有序,而且包括村民的居住环境清洁卫生、优美协调。村容村貌、乡村建筑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要想在我国广大农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并把文化馆舍、娱乐场所等文化设施纳入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整治村庄环境,搞好公共卫生,建设美好家园。

“民主管理”作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事务管理的一种权利或方式,是与农村文化事业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的发展既可以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也可以促进农民对民主管理的追求。总之,发展农村文化的目标要求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个目标要求之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1、普及科学技术,提倡科学精神

要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把对农民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使科学无神论的教育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农民内在信念。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农民转变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等传统落后的观念,逐步形成适合于农村现代化建没需要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传播,使广大农村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用科学的手段来发家致富。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任务。首先,要贯彻落实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国家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协调发展的统筹机制。其次,城市文化、教育、科技、广播电视等部门要继续开展文化、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要通过实施各种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普及科技,建立广播电视网,送戏送电影下乡,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3、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是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当前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调动他们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稳定和发展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再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沟通,学习文化工作先进经验,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不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J].小城镇建设,2006(2):11.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5-10-9.

[3] 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6(2).

作者:谭海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摘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村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要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 农村 文化 建设 加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搞好文化建设。文化是国家之心,民族之魂。党的十七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指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越来越得到干部和群众的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建的局面。最显著的成绩体现在作为农村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除此之外,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亿8千万元,扶植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文化部、财政部、广电部还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建设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也投入了一批相当可观的经费。农村文化机构日益健全,文化投入渠道扩大,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步增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制约。信息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给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是农村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惯性,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地下宗教热”兴起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很强调争夺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农村和农民,但现在很多干部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个别村党支部甚至要借助教会力量来组织群众,这体现了思想文化教育的空白和争夺文化阵地的缺位。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2.农民道德状况的制约。道德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先进文化总是通过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来推进新农村道德建设。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先进文化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没有道德素质的支配和制约,其文化素质就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就难以有效推动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国,在农民身上体现着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坚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道德状况受到冲击。如诚信意识和互助精神缺失,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蚀,恶化了农村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3.发展文化的资金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丰富健康的文艺活动方式。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28.2%,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只有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乡镇财力困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低。一些地区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一些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即使有常常是年久失修的农民文化站,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即使是设有文化站或图书室也常常是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活动经费,简陋不堪,无人问津。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由于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民精神面貌的振奋和生活情趣的提高。

4.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还有很多困难而且成年农民的职业培训机会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文化人才奇缺,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组织活动能力的文化人才既少又容易流失,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稳定性也不强,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上的情况表明,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我们要按照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从农村实际出发,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重视发展农村文化,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认识到,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努力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增加一些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因地制宜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培育地方品牌文化。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积极分子、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3.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10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08.3

[3]赵存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进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

[4]《应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26

作者:石丹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新教育建设

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发现农村新教育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点与支点,在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新教育建设之间,集中表现了过去与现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同时也蕴育着中国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与光明未来。农村新教育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要重新设置教育内容,重新调整教育结构,重新确立教育体制,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新教育;建设

严小莲(1963—),女,江西南康人,江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讲师;曾青云(195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农村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体制,形成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新教育。

一、建设新农村呼唤农村新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系统工程,迫切要求农村教育加快自身的创新与改革,构建一个具有中国农村特色、体现时代要求、满足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需要的农村新教育,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与智力支撑。

1.发展农村新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还要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要把这一幅新农村美好图画变成现实,最终要依靠农村的广大农民。而广大农民的素质则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进程和实际成效,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的实现程度。发展农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要求。

发展农村新教育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与此相适应,就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技能水平,提高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能力,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展农村新教育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必须转变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做到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这就要求对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农村新教育是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又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必须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民主意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民主实践,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这就要求对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法纪观念,使农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发展农村新教育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建设和谐平安农村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安全有序、融洽相处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这也就要求对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使广大农民成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综上所述,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大目标,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拓展农村教育的内容,创新农村教育方式,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建立与新农村教育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系。

2.农村新教育理念及目标任务

建设农村新教育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农村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的创新,是农村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教育格局的重新调整、教育行为方式的重新抉择,彰显着“人本”色彩和文化底蕴。其基本内涵是:在教育结构上,以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为原点,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延伸,构建农村教育“铁三角”;在教育体制上,以政府体制内办学为主转为政府体制内办学与社会、企业、个人体制外办学并重,加快农村教育“社会化”;在资金筹措与资源开发上,由政府财政性供给和运作为主转变为政府供给、开发为主导与社会、村镇、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和共同开发,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多元化”;在教育运行机制上,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开发农村乡土人力资源为基点、现代教育改造传统教育为动力,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开创农村教育“新局面”。

首先,为建设新农村培养乡土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不仅要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更重要的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这支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的技术大军又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这除了要采取相关政策,积极吸引和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培训农村乡土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农艺师、农技师等中层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造就一支以乡土科技人员为主体,外来人才为补充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农村新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以农村高中历届毕业生为主要对象,构建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融合,专业技术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相互衔接,适应农村多元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农村新教育体系,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农业乡土专业技术人才。

其次,优化农村现实劳动力结构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农村现实劳动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全面优化农村现实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造就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这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最为紧要的任务。不仅要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科学文化教育,而且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农村教育资源重组与优化,构建新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站点,不断拓宽乡镇成校和各类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站点的覆盖面,推动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各种实用性培训,把农民培养成现代知识型新农民。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外出务工农民的整体职业素质,增强他们就业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引入现代教育科技,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与此同时,要在广大农民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发展意识、创业意识。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使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真正扎根农民群众,并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动力。

最后,开发农村后备人力资源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未来与希望,培育什么样的农村后备人力资源,将从根本上决定建设新农村的面貌与发展前景。既往的农村教育,农村后备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抓住了教育的概念却忽略了“农村”的存在,未能有效地把教育发展与农村未来建设有机的链接起来。面向未来的农村新教育,要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坚实基石,不仅要培养农村现实人力资源,更要开发农村后备人力资源。首先,要重新审视农村教育与农村后备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逐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以农村基础教育为平台,以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为原点,着力培育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的未来新农民。其次,要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就业与创业对人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产生强烈的创业激情。最后,要加强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教育以及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把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和农业技术发展现况介绍给他们,使他们从小就对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立志投身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成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后备人力资源。

二、制约农村新教育建设的基本因素

制约农村新教育建设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惯性作用、各类问题的沉淀、制度体制的路径依赖等等,但只要我们对农村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就不难找到问题的根源。

1.县乡村经济薄弱,制约农村教育整体发展

农村新教育建设,县乡村经济是基础,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但由于农村教育规模太大,在短时期国家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农村教育整体发展要求,农村新教育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当地县乡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就我国县乡经济整体而言,不仅区域间相差巨大,而且区域内的发展也不平衡,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乡财政还只是“吃饭财政”,难有余力顾及农村教育。有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不完善、教师工资仍有拖欠现象。同时,许多地区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的村级经济相当薄弱,这使农村新教育建设又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柱。

县乡村经济薄弱必然制约农村新教育建设整体发展。目前我国还有490个县尚未实现“普九”,100个左右的县未能普及小学教育。全国有农村中小学校5万多个,老少边穷地区占50%左右。要实现农村新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首先要完成对村级教育的改革,包括学校改造、教学设备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等硬环境的建设,而且其中大部分教育资金为刚性投入,按国家提出的国家、地方、农村共建农村教育的新思路,县乡村经济应承担农村新教育建设资金的相当一部分份额,如果县乡村经济投入不足甚至缺位,仅靠国家投入,建设农村新教育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和制约。

2.农民增收乏力,农村教育需求受到制约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教育需求,这是新农村教育建设的现实基础。在农村新教育建设中,除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外,其他类型的教育都有一个教育成本分摊问题,根据国家关于农村非义务教育收费的国家、集体、个人都出一点的精神,农村新教育建设中的部分成本需要由农民个人承担。然而,就目前农民收入水平而言,许多农民家庭还无力承担不断攀升的农村教育费用。据调查,农户培养一名小学生一年需1000元,初中生需1400元,高中需3000多元,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要10000元,参加专业技术教育、职业岗位培训和科学文化教育的费用,多则千元,少则数百元,如此高昂的收费使大多数农民家庭难以承受。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基本上仍以种养业为主,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弱,增收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用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同时,农民进城务工还存在一些体制上和政策上的障碍,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增收乏力,必然使农村教育需求受到制约,目前农村中小学生因贫辍学的情况依然存在。而高校高昂的学费和少数大学生就业难造成农民对上学的预期值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岗位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导致一些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还不踊跃,这些状况对农村新教育建设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缺乏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农村教育基础不够稳定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从绝对量上看,财政支农资金在增长,如“九五”期间,国家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是“八五”期间的1.92倍,“十五”期间又有较大增长,但支农资金在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1980年是12%,1990年是10%,近年来大约维持在8%的水平上。国家农村财政投入的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滞后,与城市发展形成强烈反差。就农村教育而言,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资金困难,由于缺乏投入,致使教学设施简陋、师资短缺、教学手段落后,而农村成人教育、岗位职业技能培训、科学文化教育等也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难以为继,许多地方的农村成校、职校、夜校在机构改革时被取消,使农村各类教育发展失去了重要基地。因而,要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进行农村新教育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三、农村新教育建设的保障体系

农村新教育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推动农村新教育建设。

1.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新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体系,是关系农村新教育建设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农村新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为两翼,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覆盖农村区域的教育网络,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不断满足建设新农村的教育需求。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要点是,一要盘活农村基础教育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的多元功能与效用,构建农村新教育建设的主要基地。可以采取基础教育资源迭加利用和交错使用的方式,赋予农村中小学一校多能的职能,促使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仅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服务,还可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学校既是普通教育中心,又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中心,还是农业科技的示范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二是要继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成校和职校的恢复与建设,建立全新意义上的农村职成教育体系。

2.创建“多元互动”的农村教育新模式

创建“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必要选择。运行何种教育模式,关系到农村新教育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多元互动”教育模式的首选任务就是要阐明农村新教育是怎样一种主体构成与体系结构,怎样一种实施过程和行为推进,怎样一种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其运作的关键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流动和各类教育互动对接。

一是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交换。包括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消除由于信息不通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并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入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鼓励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形成城镇支援农村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要实现各类教育的互动对接。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缺乏交互连接的通道。农村基础教育除部分学生有幸进入高中和大学外,大多数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即失去了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而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又由于生源不足难以维系。农村新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各类教育的互动对接,对广大农村青少年学生实行分流分层培养。农村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别纳入高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轨道,从而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链条。

3.营造“和谐发展”的农村教育新环境

发展农村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把发展农村新教育作为各级政府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新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划,统一谋划、统一部署。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整合教育资源,强化薄弱环节,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要不断增加农村各类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形成农村各类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逐步加大对农村各类教育投入的力度,扩大农村教育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创办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第三,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管理。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建立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各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要加强农村教育的法制建设,为农村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三新”[N].人民日报,2005-10-31.[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5-11-04.[3]张晓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民论坛,2006,(1).[4]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2006.6.[5]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莉 茹】

作者:严小莲 曾青云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